Ⅰ 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利率对社会和消费者分别有什么影响
经济影响与银行的关系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 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 2007年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可用于贷款的资金 增加,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也相应增加;反之,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将相应减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率。从形态上看,超额准备金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具有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如在中央银行账户上的准备存款等。2006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也进一步凸显,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不减。而投资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货币信贷增长过快。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相应地减缓货币信贷增长,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存款准备金率与利率的关系:一般地,存款准备金率上升,利率会有上升压力,这是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的信号。存款准备金率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间接的;利率是针对最终客户的,比如你存款的利息,影响是直接的。简单的说,存款准备金率对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有影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相应的减少了货币供应量,利率就会有上升,这样人们的CPI指数就会下降,最终的目的就是要降低通货膨胀率。抑制投资购房2010年10月11日,央行已将六家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50个基点至17.5%,时间为2个月,此次是自5月份以来首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利率也从年初的15.5%提升至17%,离历史高位17.5%仅差0.5%。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与央行之间的事情,与普通居民关系不大;但这次可能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具体体现在:如今房地产二次调控正在进行中,伴随着首付款政策的出台,商业银行可放贷金额的减少,也意味着银行房贷的进一步收紧。2010年12月10日,中国央行宣布,自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达18.5%历史高位。这是央行年内第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亦是最近30天内第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频度密集属罕有。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进一步抑制投资性购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8月CPI同比上涨3.5%,涨幅较7月份扩大了0.2%,而市预计9月份CPI还会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加剧,“链家地产”首席分析师张月认为,在目前CPI增速过快的同时,全民投资意愿将会有所加强,而此产生的投资行为也更容易作用到房产市场,存款专备金利率事实上调,对于回笼资金抑制投资性贷款从而抑制投资是一个抑制作用,在当前房产市场调控背景下,该效果也将事半功倍。近来房地产市场火热,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间接收紧房贷存款准备金利率的上调是间接收紧房贷。最近三个月,市场有所回暖,尤其是九月份,更是屡创新政后日成交新高。而刚刚出台不久的二次调控政策,从资金上限制购房,各地首付款比例提高到30%,二套房严格执行首付不低于50%,利率1.1倍。而此时央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对于房贷市场来说,银行可放贷资金进一步的减少也意味着放贷额度降低。从而限制了开发商贷款的额度,随着市场调控的深入,市场成交渐冷,开发商资金压力或许会在几个月后显现。
Ⅱ 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的几种常见形式
对于利率合规问题,人民银行多年来虽三令五申,但违规行为却仍禁而不止,随着形势的变化和金融机构反监管手段的提高,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的手段越来越多,加强对其的查处和防范是金融监管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当前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的常见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违规办理教育储蓄。教育储蓄是国家为鼓励城乡居民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积蓄资金而开办的一种特定储蓄业务,具有利率优惠、免征利息税的特点。一些金融机构为了多揽存款,在教育储蓄上大肆违规、乱开口子,不问对象,不问存期,见钱就办。有的基层银行对任何人都能办教育储蓄,在实名制登记上弄虚作假;有的不论起存金额和最高限额,一次性存入五万或十万也归于教育储蓄;有的帮忙储户开具虚假的学生证明;有的为同一储户开立多个教育储蓄帐号等等。这样,通过利率优惠和免征利息税,为不合条件的储户变相提高了利率。
二是私款公存而逃避利息税。以前公款私存的现象突出,而现在私款公存的现象却大有赶超之势,主要是因为对公存款也不缴纳利息所得税,有的储户就将个人存款以对公的名义存为单位定期存款,逃避交纳利息税,而有的金融机构听之任之,对明显熟悉底细的私款公存也照办不误。
三是农信社进入城区办理生产费用存款。与教育储蓄相对,许多农村信用社开办了农民生产费用存款业务,但该项存款只能对乡镇的农民办理,不得在城区开办。由于农村地区比较贫困,生产费用存款的规模难以扩大,一些农村信用社就将生产费用存款在县城开办,广泛吸收公职人员和城镇居民的储蓄存款,全部等同于农户对待,照样免征利息所得税。
四是将单位活期存款转成个人定期储蓄。很多单位都拥有大量的闲置资金,有的单位为了创收设立"小金库",或有的财会出纳人员为谋取个人私利,串通金融机构将单位活期存款转为个人定期储蓄,充分利用单位资金的时间差,用大额单位存款赚取高额利息,造成大量的公款流入储蓄中而套利。
五是以"计件工资"的形式为员工贴水揽储提供默许或便利。部分金融机构为鞭策员工多吸储,变相分解存款任务,对职工设立储蓄计件工资,或者测算和规定员工揽储的万元工资含金量,对揽储给予重奖,故意高估计件工资的报酬率,迫使有的职工为能多拿工资而以个人行为给予储户好处,单位领导默许,甚至故意为员工支付好处费而在工资发放上预留空间。
六是以"公关"中间业务的方式向客户提供过头服务。不容否认,当前许多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根本目的主要是盯着客户的存款,银行打着拓展中间业务的旗号,不仅对代收代付业务提供无偿服务和"零收费",甚至为客户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和设施,为客户报销部分业务经费,通过提供额外的过头服务,直接减少了有关客户的办公成本,使其仅仅因为大量的单位存款而频频获得好处,无异于变相对其提高利率。
七是对所谓的客户联谊加大费用支出。一些金融机构为了稳定大额的存款客户,在客户联谊上不惜血本、不计代价,在费用支出上不算帐,隔三岔五地请客吃饭,逢年过节不忘馈赠礼品,平时对客户的分外要求也是有求必应,这使客户在获得正当利息收入的同时,还得到了大量的额外收益。
上述种种现象,都是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的表现形式,也是金融机构反监管的常用手段,会造成金融机构的无序竞争,扰乱平稳的金融秩序。各级人行应该切实加大金融监管力度,及时查处各种变相的利率违规行为,规范利储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运行和发展环境。
Ⅲ 利率调整会对储蓄个人和国家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http://..com/question/55158862.html?fr=qrl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可能对经济增长、企业投资、家庭消费、进出口等产生以下影响: 提高贷款利率可防止经济增长过热。我国经济自2002年开始加速增长。上调贷款基准利率使货币供给减少,从而使投资、消费减少,最终造成总产出的减少,有利于避免加速的增长演变为经济过热。 首次下调活期存款名义利率,原因在于企业存款、居民储蓄中活期存款所占比重过高,为抑制流动性过剩,下调活期存款利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活期存款。 提高贷款利率对家庭消费将产生一定影响。2001年以后消费需求趋旺,2001年-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0.1%,8.8%,9.1%,13.3%,12.8%,13.7%,2007年预计增长12.5%左右。主要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以买房装修、买车为消费热点。这方面的消费需求过于旺盛既较强地推动了重化工业和房地产投资的发展,也可能对稳定房地产市场,对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升息会使贷款买车买房的成本增加,也会使储蓄、债券等收益增加,从而减少消费支出,以引导消费需求适度、稳定增长。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不变。上年结转的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由2.88%提高到3.33%,上调0.45个百分点,目的在于缩小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差距,抵消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因负利率造成的缩水。此项举措意在体现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民有所居。但应看到,因实际利率为负,且当年归集的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又下调0.09个百分点,因而,此项举措无疑于杯水车薪。 上调贷款基准利率会影响投资。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指出,1月-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达26.6%,增幅仍然偏高;在建规模仍然过大。初步测算,全年在建项目投资规模32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万多亿元;新开工项目仍然较多。1月-10月,各地城镇投资同比增加2.13万个。特别是导致投资增长过快的体制机制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投资反弹仍有可能。为了继续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合理控制投资增长,着力调整投资结构,注重提高投资效益,货币政策必须着力遏制过热的投资。加息将加重企业负担,尤其生产发展资金主要依赖银行贷款的大中企业,利率变动将直接影响其成本和利润。不过,如果利率上调幅度与通货膨胀率两者之差不大时,对投资量影响不大。因此,央行虽多次温和地上调利率,并不会造成投资大幅下降和经济衰退。 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可预防通货膨胀。近月CPI一直处于高位,8月-11月分别为6.5%,6.2%,6.5%,6.9%,全年可能达4.5%。同时,许多价格上涨较快的消费品并未统计到CPI中,物价涨幅被低估。当然,近期CPI上涨仍属结构性上涨,从构成CPI的八大类商品与服务看,价格上涨的有五大类: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以及居住;下跌的有三大类:衣着、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因此,面对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央行必定采取货币紧缩的措施,防止结构性的物价上涨演化为通货膨胀。 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股市的影响。理论上看利率上调对股市而言并非利好消息,然而,现实似乎并非如此。从2006年4月28日到2007年12月21日期间,央行共8次上调利率,从公布第二交易日股市的表现看,股市并未大跌,沪指反而上涨。在投资渠道过于单一等因素影响下,温和的、从紧的货币政策恐暂时难以影响股民强烈的渴望和巨大的热情。因此,虽然反复提高利率,但暂时对股市影响不大。 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仍取决于存贷利差,升息可能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但若利差太大,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水平,则不利于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改善经营状况。因此,采用不同利息调整组合,利于调整不合理的利率结构,促进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增强竞争力。 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是调控工具的有效选择。目前我国央行运用的调控工具主要有四种:信贷计划、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制度、利率政策。虽然四者的效果一样,但是利率政策却比其他调控工具更直接、更有成效,能在更短时间抑制通货膨胀和减少“负利率”。所以,央行今年多次采用利率政策是合理明智的。 总的来说,这几次上调利率利大于弊,是我们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探索工作之一。 但也应看到轮番加息存在的问题,虽然一年六番加息,定期存款实际利率仍然为负;活期存款名义利率首次下调,由0.81%下调到0.72%,下调0.09个百分点。如果再考虑利息税,居民储蓄损失较为严重。 需要指出的是,轮番上调利率会产生累计效应,上调利率使货币供给减少,从而使投资减少,会直接造成总产出的减少,也会间接增加失业人数。
Ⅳ 为什么近年来 银行不断提高利率来吸收存款
最主要原因在于近年国内货币政策是去杠杆化,所谓的去杠杆化就是减少企业通过借债的形式进行经营,从而减少财务杠杆。由于自2008年金融海啸以后,全球货币政策偏向宽松,导致企业通过借债增加财务杠杆方式经营的情况普遍存在,这样使得经济运营风险增加大,所以近年来国内经济政策为了预防这种风险,在货币政策上倾向于去杠杆化,让企业减少借债,使得资金供应减少,导致银行需要不断提高利率来吸收存款(实际上银行的存款利率是被监管着的,按照现行规定,银行的存款利率最高只能按照相应的期限的存款利率上浮10%)。
另外银行计息负债大于生息资产最主要原因在于银行并不能把所有的计息负债(可以直接理解为存款)不能全部进行放贷的,原因是受到存款准备金率限制,就是存进银行的存款会有一部分作为存款准备金上缴给央行管理,故此出现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
Ⅳ 存款利率上升意味着什么
利率上调就是要收缩银根,说明市场是已经或者将要出现通货膨胀的风险,为了防止经济过热,保持物价相对稳定,就要提高存贷款利率。
首先,提高存款利率,可以吸收更多的民间资本,减少对货币的需求;
另一方面,提高贷款利率,可以增加贷款的成本,贷款的人少了,就减少了货币的供给。
货币的需求减少,供给也减少,那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就会大大减少,从而稳定物价。提高存贷款利率目的就是减少市场是上的货币流通,稳定物价,从而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宏观调控政策的四个目标,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
其实提高存贷款利率对上面四点都有直接间接的作用。最直接的作用是稳定物价,物价稳定了,老百姓的钱才值钱,可以买更多的东西,促进消费,促进消费了,就能增加就业,增加就业了,就能促进经济增长。至于国际收支平衡,一般是通过对汇率的调整,利率的作用不明显。
Ⅵ 收入增加利率是怎么上升的 帮帮忙
国民收入增加,相对来说,物价也要上涨,无价上涨,容易出现通胀 对利率来说会上涨。
如果国民收入上涨,银行也就需要更多钱来进行投资 更应该大力吸收外来资金 因此 增加利率!
国民收入上涨,消费增加,贷款加大,增加利率可以盈利
收入效应有两个,一个是商品价格方面,一个是利率方面。
1、商品价格上:收入效应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它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 具体来说就是当你在购买一种商品时,如果该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了,对于你来说,你的名义货币收入是固定不变的,但是价格下降后,你的实际购买力增强了,你就可以买得更多得该种商品.这种实际货币收入的提高,会改变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这就是收入效应。
2、利率上:
.
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所谓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是指利率提高时,人们会认为减少目前,增加将来消费比较有利,从而鼓励他增加储蓄。因此,利率的提高使储蓄增加是利率变动的替代效应。
所谓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收入效应,是指利率提高又储蓄者将来的利息收入增加,会使他认为自己较为富有,以致于增加目前消费,从而可能反而会减少储蓄。这种储蓄的减少是利率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利率如何影响储蓄,须视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之总和而定。就低收入而言,利率越高,主要会发生替代效应(因为他们没有太多的钱可存款收取利息,利率提高也不会增加他将来的收入),故利率提高会增加储蓄,减少当前消费。就高收入者而言,利率的提高,主要会发生收入效应,从而可能会减少储蓄。就全社会总和而言,利率的提高究竟会增加储蓄或减少储蓄,则由这些人的增加和减少储蓄的总和正负净额来决定。
Ⅶ 存款利率上浮有利于吸引储蓄,增加银行资本,从而增加货币流通量,为什么
存款利率上浮,的确有利于吸收存款,缓减银行的存贷比压力,对应的贷款也可以增加。
但存款利率上浮增加存款,并没有改变银行资本状况,目前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主要方式是利润留存,增发股票、次级债、可转债、优先股等。
利率上浮,跟增加货币流通量也没有什么关系。货币流通量大小跟货币发行量和货币流通速度有关,利率提高,融资成本增加,客户融资需求可能下降,贷款需求减少使得货币乘数降低,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量的减少。
Ⅷ 银行存款利率提高意味着什么
是银行资金紧张,存款利率就提高。这是一种正常的情况。受资金供求的情况。
Ⅸ 提高利率,防止经济过热,吸收存款。减少通货膨胀率。但是,银行如何维持这样的高利率呢
额,貌似题目错了,存款利率提高,那么存款增加,接下来可贷资金(即贷款)增加,导致实际货币供给增加,导致物价上涨。所以利率和通胀率是同向变动的。
回答“即使吸收了存款,但是钱还是流向了社会”这一问题:
事实上,被银行吸收的存款可以“创造”更多的货币的,专业里这个叫做“货币乘数”,提到货币乘数,就要先从银行的部分准备金制度谈起。
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之所以吸收存款是要把存款以高于存款利率的价格贷出,赚的是存贷利差。所以银行不可能把所有的钱搁在手里,等储户来取钱。但也要预留一部分以防提取。这就是银行的部分准备金制度。国家规定的有个法定准备金率记为rr,也就是银行的准备金率不得低于这个数。
那么假设某人甲存入A银行1000元,法定准备金率是20%,则银行A留下200做准备金,将800贷出给乙。
乙将这800元存入银行B,银行B将160元留做准备金,贷出640元给丙。如此循环下去,银行中的存款就多倍的被创造。一共是 1000*1/20%(等比数列求和1000+800+640+。。。)当然银行的信誉不同,面临的提款的压力也不同,所以部分银行还要多放在手里一些钱,这些超出的货币和银行总资产之比就是超额准备金率,记为e,那么显然货币被创造的总数就变成1000*1/(2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