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评价黄晓明、闫妮主演的电影《最后的真相》
国内拍律政戏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法律戏门槛高,对专业性要求高,而国内不少编剧最缺就是专业度,抓着美国香港的法庭戏东施效颦,什么法官戴假发、律师抓真凶、证人宣誓、乱编罪名、辩论打嘴炮全来了,法庭闹哄哄如菜市,一丝法治精神都没有,本质是套了法律壳的伦理戏、犯罪戏和苦情戏,就这还特别爱讨论些有关真相、正义、道德和专业的话题,说得电影里真有这些一样。
吐槽完大环境,说说电影本身,有些可取之处,但整体依然没有超脱出大环境的整体水准。法庭部分粗制滥造如同儿戏,控辩双方没有一点专业度,真的就像大学生搞辩论。
整个剧情的架构其实很像去年香港大热的《毒舌律师》,都是讲一个落魄律师试图翻盘一桩凶杀“铁案”,律师也都大搞盘外招,利用舆论和道德绑架翻盘,甚至最后又是检方辩方手拉手一起布局,你好我好,其乐融融。
不过《最后的真相》中没有平民对抗权贵的主题,少了些爽片的畅快,显得更沉重和黑暗。但叙事层面又很八点档电视剧化,滥情狗血一点不少。人物写得非常分裂,不是“奥本海默”那种复杂的对立统一,就纯粹是笔力不够,人物给写歪了,动机和行为很难自洽,道德水准时高时低,刻意设计了多次翻转,更让角色的行动显得难以理喻。
这类片子以小博大,是容易有话题度,实现票房奇迹。电影也在制作宣发上,尽可能照顾短视频时代观众的审美,叙事尽量直白,甚至到违反逻辑的程度(比如开片话外音交待丁义峰的背景),大量使用金句,段落式拼凑等。
可是一周一部甚至几部类似风格电影上映,观众多少会审美疲劳,撬动话题的边际成本越来越高,想再复制一遍《消失的她》或《孤注一掷》的奇迹,委实不易。
最后,如果你不把《最后的真相》当一部法律剧,它整体的水平倒也在及格之上。悬念被留置到了最后,故事也还算大抵完整,表演和制作甚至超过了剧本。之所以可惜是这个故事完全可以拍得更扎实更精彩,但因某些原因,它只停留在了目前这个温吞的层面。食之无味,弃之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