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雛妓》這部電影不低俗,「反抗才有未來 路是自己走出來的」
起初看《雛妓》的時候,我和很多人一樣,以為這是一部介紹雛妓的電影,看完後,我猶豫了。很多人說導演邱禮濤是以《雛妓》這個名字做宣傳,電影拍的很爛,沒什麼看頭。我不這么認為,因為在看的過程中我感動過,而且看了兩遍,怕自己遺忘了什麼東西。
蔡卓妍怎麼看都是娃娃臉,清純可愛,也代表了潔白無瑕,可是這么一個形象,在電影的開始就遭到了繼父強奸,這個鏡頭讓我很憤怒,如果再換一個演員我想又是另一種感覺,所以很佩服導演的眼光,蔡卓妍也靠這部電影得了23屆香港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這部電影也緣了她的夢,證明了演藝之路的成功。
按說這部電影的主要內容應該是關於《雛妓》的故事,但從頭到尾只是象徵性的提出了雛妓問題,或者說簡單反應了下雛妓的生存狀態,女主何玉玲去泰國清邁是為了回憶自己的往事設計的,她遇到了和她一樣的女孩,為了家庭做雛妓賺生活費,她想拯救這個女孩,可是結果是這個女孩還是選擇了離開福利院,因為不是每個女孩都有斗爭精神,也不是每個女孩都能遇到貴人。
何玉玲離家出走後,遇到了經常在橋頭釣魚的甘浩賢,這個男人就是無聊的釣魚然後放生,可是在何玉玲的日記里,把他寫成了好心人。當這個男人看了這個女孩的日記後,也有了一種幸福感,因為自己的無聊給一個流落街頭的女孩帶來了光明。所以他想幫助她,每次都給她書看,可是時間長了,她還是做出了於命運斗爭的決定,就像她離家出走,就像在課堂上老師讓同學看她寫的什麼時的反抗,她不知道自己做的對不對,但是她不願意被欺負,她要自立自強,要給自己一個未來。
電影里有句台詞「為了生存,女人要付出多少代價?」其實這句話也是這個電影感動我的地方,人只有活下來才有資格活的更好,所以為了活的更好就要付出代價。電影里sara用最原始的方法來出賣自己的肉體,或者說用自己的現在不值錢的尊嚴去換自己以後真正的尊嚴。知識改變命運,性格決定命運,她不甘墮落,她要自己選擇自己的將來,她沒有向命運低頭,這個決定給了她不一樣的未來。她的母親錯了嗎?沒有。她為了女兒可以生活的好,可以上學,做了妓女,然後又為了sara有更好的生活,能用上筆,嫁給了一個有孩子離異的商店老闆,她能做的都做了,她就這點兒本事,她也在和命運斗爭,她把自己的命運壓給了這個男人,後來的結局也告訴我們她沒有錯,這個男人在她生病後沒有拋棄她,這也是一種圓滿,所以我們不能去批判她的對錯。她沒有想到他嫁的這個男人是個畜生,還說「你遲早也是要給別人的」安慰自己的女兒,可以想像她是多麼的難受,她想改變,可是沒有能力,為了生活沒辦法。這讓我想起了《唐山大地震》,徐帆演的母親在救兒子和女兒之間選擇了兒子,演女兒的張靜初選擇了恨母親,作為母親在那樣的環境她沒法選擇,她知道她做的不對,她愧疚一輩子,心裡不安,她以為女兒死了,所以她不搬家一直在守護,怕女兒的鬼魂找不到回家的路。你能說她不愛女兒嗎?
《雛妓》的電影結構很完整,開始的繼父和母親的出現,結尾的再次出現,讓我們看到,sara的成長,特別是她看到母親把她屋裡的日記本用保鮮膜都封起來的時候,她釋懷了,知道母親是愛自己的,但是在她那個年齡,她只有恨,這就是成長。
電影里還有雛妓Dok-My,她的經歷又告訴我們不是所有的女人都能遇到有愛心的長腿叔叔,所以她說「人之所以痛苦的活著,是因為有想念的人」,還說「人死了,什麼痛苦都會消失」。一個沒有能力決定命運的女孩,她要不認命,要不死亡。就像電影里說的泰國有二百八十萬性工作者,你能救幾個。我們能做的是做好自己,讓大眾理解她們的工作,而不是把她們當做工具。可能這個覺醒需要時間,但每個人努力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直到沒有人去做雛妓。
這部電影開始的一條主線是sara用三個月時間整理官商勾結的新聞,並且自己扮成三陪女,最後也拿到了一手資料。但新聞被她男朋友和上司給拒登了,電影最後她靠自己的同學把這段不堪入目的視頻發到了網上。從一個側面也在給政府敲響警鍾,社會越來越透明,不是社會不進步,不是社會不和諧,是這些可以改變社會的人太腐敗。
不管這部電影多麼有爭議,但從邱禮濤導演拍攝的其他電影看出,他關注現實題材和女性題材的電影很多,也比較習慣用小人物的成長來感動人。不管怎樣,人還是要有反抗精神,有向上的心態,這樣生活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