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董振堂率紅五軍血戰高台,拼盡最後一滴血
高台縣隸屬於甘肅省張掖市,處於古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是西進新疆、北入蒙古的戰略要沖,自古被稱為「河西鎖鑰、五郡咽喉」。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1937年1月,有一位名叫董振堂的紅軍將領,用一顆赤子之心和一腔熱血,詮釋了報國的真諦。
董振堂雕像
董振堂是河北省新河縣人,1895年出生。1931年12月發動寧都起義,率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軍共1.7人開入中央蘇區,加入紅軍。起義軍被編為紅五軍團,董振堂任副總指揮兼十三軍軍長(後來擔任總指揮和軍團長),開始了全新的革命生涯。
紅軍長征期間,董振堂一直率紅五軍團擔任中央紅軍的後衛。1936年10月,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紅二方面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後,中央決定開辟到達蘇聯的陸上通道,組建了西路軍,紅四方面軍的紅五軍、紅九軍、紅三十軍共約2萬多人被編入其中。西路軍渡過黃河,向甘肅西北、新疆方向進軍。
一開始,董振堂率領的紅五軍為西路軍後衛。12月,西路軍佔領蘭州以西的永昌、山丹後,紅五軍進駐山丹董振堂簡介,改任前衛。
為了對抗馬步芳部的騎兵,董振堂親自主持建立了一支騎兵團,從山丹往西北進擊的路上,他帶領騎兵團走在隊伍的前頭。馬步芳是甘肅臨夏人,西北地區軍閥馬家軍的重要人物, *** 軍高級將領。
12月30日,紅五軍攻克臨澤縣城,殲敵3000多人。除部分兵力留守臨澤,其餘全部投入攻擊高台縣的戰斗,次日即攻下高台。高台守敵保安隊、民團共1400多人全部歸順了紅軍。
董振堂趁勢打鐵,逮捕了地主惡霸王天佑、盧懷植和 *** 縣黨部書記汪兆德,召開群眾斗爭大會,公開槍決了這3人。
群眾拍手稱快,奔走相告,當地青年紛紛要求參軍,董振堂組織他們成立了抗日義勇軍。紅五軍士氣高漲,准備迎擊馬匪軍的進攻。
董振堂
馬步芳不甘心高台落入紅軍手中,立即組織了5個騎兵旅、2個步兵旅、1個炮團及民團,多達2萬餘人,以超過紅五軍7倍的兵力,於1937年1月12日,向高台發動了瘋狂進攻。
敵眾我寡,加上高台城牆只是土圍子,無法固守。董振堂准備趁敵人立足未穩時,組織小分隊實施突圍,免遭全軍被圍的危險。
在此危急關頭,西路軍政委黃超(原為張國燾的秘書)送來一封急信,要求紅五軍配合西路軍總部的行動,全力堅守高台,以策應兄弟部隊的戰斗行動。
董振堂心裡清楚,堅守只能是死路一條,但他依然選擇了服從命令、服從全局,並立即召開幹部會進行了傳達,發誓:「人在高台在,堅決守住高台,支援兄弟部隊。」
董振堂動員全城軍民一起參戰。居民們把家裡的容器都拿了出來,甚至騰空盛放物品的木箱、木櫃,裝上沙土,潑水結冰構築城牆;鐵匠們晝夜不停地打造大刀、長矛等和敵人肉搏的利器。
為了提高部隊的戰鬥力,董振堂把全城分為東、南、西、北四個責任防區,由各主力團分區固守。
戰斗不可避免地開始了。白天,戰斗相當慘烈,敵人用重炮轟開城牆缺口,一股股敵軍架著雲梯,一次次發動沖擊,紅軍戰士揮舞長矛、刺刀,用鮮血和生命將之擊退。
到了夜間,敵人疲睏了,停止了攻擊。但紅軍戰士卻不能休息,連夜修補城牆缺口,准備第二天的戰斗。
紅五軍孤軍奮戰,傷亡越來越大,彈葯消耗殆盡董振堂簡介,卻得不到有效補充。部隊里所有的同志,不分男女老幼,衛生員、炊事員、飼養員、機關文員,也拿起武器來到前線,投入戰斗。
隨著戰斗的持續進行,紅軍的武器越來越少,戰士們乾脆用石頭砸。找不到石頭,就用手抓,用牙齒咬,甚至抱著敵人滾下城牆同歸於盡……
血戰高台(繪畫)
18日,眼看紅軍彈盡糧絕,原來投降的民團再次倒戈,他們打開西關城牆,把馬家軍放進城。紅軍和馬家軍展開了殘酷的巷戰,因為寡不敵眾,大部分紅軍壯烈犧牲。
到了19日,董振堂身邊只剩50多名幹部和戰士。連日來的血戰和部隊慘重的傷亡,讓董振堂的心裡像刀割一樣疼,但是,他挺直脊樑,帶頭宣誓:「為了 *** 人的榮譽,哪怕流盡最後一滴血,也要戰斗到底!」
20日,高台城已經落入敵人之手。董振堂帶領最後幾名戰士沖殺到東門,東門也被敵人占據。董振堂奮力爬上城牆縱身一躍,想沖出去,但因腿部受傷,被敵人團團圍住。
董振堂大叫著,揮動雙槍向敵人射擊,敵軍不敢近前。子彈打光後,他被敵人殘忍地殺害……
為守高台,董振堂拼盡了最後一滴血!
2009年,董振堂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