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軟體配資 > 《欲和諧望不羈路》

《欲和諧望不羈路》

發布時間:2024-04-09 20:50:27

『壹』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前兩句為什麼被評為千古麗句

我去過武漢的黃鶴樓。聽導游講,李白看了崔顥的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贊嘆不已,自嘆不如,但又有不甘。恰好一個機會,他的好友孟浩然乘船從益州去揚州遊玩,途徑黃鶴樓,於是就有了這首《送孟浩然之廣陵》。


詩前面兩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就像白話。類似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作為全詩的鋪墊。好的詩歌就是這樣,讓讀者能夠非常自然地進入其設定的場景中。這裡面沒有生硬拉扯,也沒有拖泥帶水,而是直接了當,轉入主題。


煙花三月,這四個字,讓人想入非非。煙花三月,一方面指「清明時節雨紛紛、花紅柳綠宴浮橋」那種細雨蒙蒙的自然景觀,另外一方面,揚州,在當時,就是個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或許李大詩仙也有這樣的暗示。當然,詩人到底是怎麼想的,只有詩人自己清楚。我們都只能是猜測了。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就是從黃鶴樓看長江的景觀了。崔顥描寫的江面是煙波,是愁緒。而送別,自然要看得更遠。一直看到碧空的盡頭,看到天際的盡頭。在流逝的江面上,江與天,融為一體了。孤帆、碧空、天際、長江。我們感受一下,那是怎樣的一種離別的情愫?從此天各一方,何時才能相見?


但這種離愁,與崔顥的愁緒相比,顯然是不同的。那是遼闊、豁達的胸懷。這也是大詩人李白的胸懷。碧空盡、天際流,高遠、寬闊!我想到了李白的那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於落魄中見氣魄,於離愁中見遼闊,這就是李白,曠世詩仙為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


眾所周知,這是詩仙李白的名句,這句話字面意思淺顯易懂,一眼就明白什麼意思。打眼望上去,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在花繁錦盛、柳絮朦朧的韶光三月里,我最好的老朋友即將遠行,於是,我們揮手告別。

你看,時間是春暖花開的三月,這個季節大自然一片生機勃勃、花兒鳥兒爭相綻放自己的美好。比起大多數送別詩,李白寫的這首送別詩並沒有像其他詩人詞人那樣,鋪陳的全部都是幽婉傷感的字句,字句之間皆是傷感,並非如此。

比起那些生死纏綿、幽幽婉婉的送別詩,這首詩相對而言更加充滿了意境,把離別的情緒剪成有下次再見的場景,以繁華三月的景象告訴老朋友,我們的離別不要那麼傷感。

這一點,也體現出詩仙李白個人豁達開朗樂觀的精神態度,在李白的世界觀里,他浪盪不羈,他瀟灑落拓,他自由自在,所以,他並不會把離別鋪陳的那麼傷感,他認為這是男人之間的一個小插曲,應該果斷一些。

所以,結合李白的個性而言,這一句詩其實值得推敲,既有平淡灑脫的意味,也有揚州迷離的風光意境,所以成為眾口相傳的名句。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被蘅塘退士選入《唐詩三百首》,並評前兩句是千古麗句。

為什麼呢?下面小說樓跟大家一起精讀一下李白的這首千古句篇。

詩題一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公元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相會,後在黃鶴樓送別孟浩然,寫下此詩。

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之:往,到。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故人,即好友孟浩然。西辭:黃鶴樓在揚州之西,故曰「西辭」。煙花:繁花盛開,花氣如煙,泛指繁花濃麗的春天。

好友向西辭別黃鶴樓,在繁花濃麗的陽春三月下往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孤帆,孤舟,指代,以帆代舟。唯見,只見。碧空:碧藍的天空。盡:孤帆的蹤影消失。

好友乘坐的孤舟,蹤影消失在碧藍的天空下,只見長江流水,在天際奔流。

這首詩,從寫法上來講,第一句寫出了送別的對象——「故人」孟浩然,送別的地點——「黃鶴樓」;第二句寫出了送別的時間——「煙花三月」,送別朋友的去向——「揚州」;三四句則寫送別的場景,並將詩人的 情感 寓於其中。

這些都是詩歌鑒賞題里的答案,這首詩是寫的層次分明,感情含蓄,但這並不是這首詩成為經典的原因。

講真,送別詩中技法高超者恆河沙數,這首詩能成為經典,是因為詩中有他人所不能及的一種風流氣度。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從「西辭」二字可以看出,這兩句是孟浩然的視角。

看,孟浩然辭的是黃鶴樓,這里曾有仙人乘鶴而去,下的是揚州,那裡的繁華艷麗之鄉,風流薈萃之地,而他下揚州的時節,又是陽春三月,此時繁花似錦,春光明媚。

這兩句里,意象明麗,所以被編選《唐詩三百首》的蘅塘退士孫洙評為「千古麗句」。

李白用這樣的千古麗句,將孟浩然的揚州之行渲染得風流艷麗,在這風流艷麗的行程中,孟浩然的風流氣度也就突顯了出來。這樣的千古麗句,配「風流天下聞」的孟浩然,真是貼切。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三四句轉到了李白自己的視角,李白一直目送孟浩然離開,直到孟浩然的船消失在天邊,只剩下不斷奔流的長江流水。

這兩句寫景,景中無疑寓含著李白的 情感 ,有李白對孟浩然的深情,有惜別之情,但你很難說這 情感 是悲傷的,是惆悵的,因為這兩句詩的意境非常開闊。

李白站在黃鶴樓上,看著遠去的故友,他的深情如在滔滔江水, 情深而不傷,意厚而不悲,別得深情而瀟灑,這就是李白的風流氣度。

李白的這首《送孟浩然之廣陵》,分別從好友孟浩然和自己的視角,展現出兩位偉大詩人的風流氣度,表達出了兩位偉大詩人非同一般的友情,從而也讓這首詩展現了與別的送別詩不同的氣格,使得這首詩從寫法、用語到意境再到氣質,都有著迷人的藝術魅力。

明代朱諫在《李詩選注》中評道:「此詩詞氣清順而有音節,情思流動而絕塵埃,如輕風晴雲,淡盪悠揚於太虛之間,不可形跡而模擬者也。白於浩然,可謂知己,率爾而發,莫非佳句,譬之伯牙遇子期,而後有高山流水之操也。」

答者:謝小樓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一句子,出自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被蘅塘退士評為千古麗句。

這個句子為什麼被評為千古麗句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景物明麗。

故人,指詩人李白的老朋友孟浩然,他也是著名的大詩人。老朋友要到揚州去,詩人李白前來送行。一送一辭,畫面感覺是明麗的。老朋友孟浩然於黃鶴樓與詩人李白辭別,經長江,順流直下,前往揚州。黃鶴樓,濱臨長江,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而得名。詩人崔顥題詩在上面,「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李白曾路過黃鶴樓,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一景物怎樣?是否也稱得上明麗?沿途長江,浩浩盪盪,值此煙花三月,不無明麗。到了揚州,有道是:「春風十里,紙醉金迷,富貴鄉,煙花地。」這景色明麗吧?更值得稱道的,煙花三月,山明水秀,鳥語花香,魚躍鳶飛,鶯啼柳巷。這景色是不是堪稱明麗呢?

二、人物明麗。

此句中,涉及幾位人物。李白、孟浩然二位是鼎鼎有名的大詩人,光彩照人,熠熠生輝。他們二人身後,還有個題詩於黃鶴樓上的大詩人崔顥,他還是李白欽佩的大詩人。此刻,他在黃鶴樓上注視著兩位,吟詠著那千古不朽的題詩。其聲朗朗,其音遠播。這人物的畫面是否也夠明麗呢?

三、音韻明麗。

大家不妨效仿古人,讀一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再品一下該句的韻律。我想,你不難發現,該句音韻和諧,朗朗上口。讀來有如行雲流水,誦之如同高山飛瀑。如此明快之美,是不是可謂明麗?

四、意蘊明麗。

通常的送別詩詞,多纏綿悱惻。例如,「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年年柳色,灞陵傷別。」你看這個句子,可有這些意味?沒有吧?意蘊極其明麗。

以上幾個原因,第一個較重,後三個雖輕,但缺了哪一個恐難成其千古麗句。

實話說真討厭這種問好在哪裡、為什麼好的問題。你讀來錦心綉口,心中忍不住暗暗記誦,還不能說明它好嗎?非要解釋解釋,真真無趣。

何謂麗句?

麗句便是說很漂亮的句子。

你見了漂亮姑娘,非要問人家為什麼漂亮,你叫我怎麼回答?

你非要我誇一番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來證明她漂亮?

若樊素口不及,小蠻腰不如呢?

李大爺要是見了你這問題,只怕酒杯一扔,冷笑一聲:我欲醉眠卿且去。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我覺得重點在煙花三月下揚州這一句上。從讀了這首詩之後,三月要叫煙花三月,到揚州去必須要在三月煙花時節,還一定要用下這個字,不能說到揚州,不能說去揚州,就要下揚州。

黃鶴樓在揚州上游,乘船順江而下,當然是下揚州。

陽春三月,柳絮堆煙,花開爛漫,勝過雲霞,所以有煙花三月之稱。

在暖風里,在煙雲里,乘船順江而下,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那又是何等的賞心悅目。

再想想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那又是何等的悠閑自在。

最要命的是下揚州啊,那是春風十里,紙醉金迷,富貴鄉,煙花地。

你說美不美?

你說這不叫麗句,還有什麼可以叫做麗句?

古龍筆下的三月江南是這樣的:

現在正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長,群鶯亂飛的時候。一陣帶著桃花芳香的春風,正吹過大地,溫柔得彷彿象情人的呼吸。

綠水在春風中盪起了一圈圈漣猗,一雙燕子剛剛從桃花林中飛出來,落在小橋的朱紅欄桿上,呢喃私語,也不知在說些甚麼。

······

剛從千里冰封的北國,來到風光明媚的江南欄桿上的燕子被馬蹄驚起,又呢喃飛入桃花深處。

煙花三月下揚州,可不就是古龍說的這種感覺?

詩是發自肺腑的,讀來心有所感,似有所悟,觸動你的心弦,讓人眼前有了一副場景一幅畫,便是佳句了。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拱手作別疑在眼前,揮袖而去已在心頭,那是個暮春的傍晚,夕陽的光讓那天的風也溫暖了。

渡頭的喧囂,風里的花香,還有浩浩盪盪的大江。

船已經走了,你還要問什麼呢?

--------丸---------

文:祁門小謝

不是前兩句而是「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句被譽為「千古麗句」。

這是而立之年的李白送別比他大一屬的孟浩然到揚州所寫的送別詩中的一句,全詩摘錄如下: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全詩的意思很簡單,寫景喻情,不表。

但以在下愚見,後兩句比之前兩句更勝一籌,也更提升了全詩的格調,開闊了全詩的視野,促使了這首言簡意深的詩成為送別之作的名篇。歷代評價此詩持這種說法的屢見不鮮,也是主流觀點,而蘅塘退士孫洙把「煙花三月」這句評為「千古麗句」也自有其道理。

單單說下這「千古麗句」, 這句總讓人不自覺的想起「春風十里揚州路」這句。 戲言之這兩句堪稱「孿生姐妹」,不分伯仲。 這句究竟「麗」在何處?簡言之就是「煙花」二字,可謂全句的「句眼」。 去掉這兩字,那前兩句與這首詩的標題並無二致,就是孟浩然與詩人在黃鶴樓辭別然後到揚州去。

李白送別孟浩然正是天下太平「開元盛世」,繁花似錦的盛世,花團錦簇的三月,而李白這位「風流天下聞」的老兄正好去當時的繁華中心揚州,而風流不羈的李白雖「身不能往心嚮往之」的情緒在這句中溢於言表。

在天下名勝地送好友去天下繁華處,而且正是李白一生中最快意瀟灑的時刻,這種歡快的情緒與通常意義上的離別有著強烈的對比,而這種強烈的對比正是「煙花」這兩字所注入的。這兩字既明寫「三月」這個季節,更在暗中隱隱突出了「揚州」這個目的地的風流繁華,在全句中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這種「一箭雙雕」的手法運用的神乎其技,如「蝴蝶穿花」般地盤活了整句的「精氣神」,其蘊含的歡快的、欣然的 情感 基調呼之欲出,所以這句被譽為「千古麗句」也並不為過。

《送孟浩然之廣陵》背後,隱藏著李白這位詩仙一生的心結。李白的詩,在當代就被眾星捧月一般地推到了天下。杜甫稱他「白也詩無敵」;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他自己也以大鵬自喻,在詩歌的世界裡完成不將世人放在眼中。但就這是這樣一位詩人,依然栽過跟頭——李白喜歡遊山玩水,當他前往黃鶴樓時,正准備大寫一揮寫下一首為後人傳唱的詩篇時,卻發現黃鶴樓上已經有一首詩了。

黃鶴樓本是天下名樓,有文人題詩並不奇怪,早在李白到來之前,黃鶴樓的牆壁上已經如彈幕般寫滿了詩。但是這首詩不一樣:它居然讓李白一時不敢下筆,因為寫得實在太精彩了。這首詩,就是崔顥的七律《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縱然天縱英才,但在這首詩面前,也一時失了銳氣。先賢在上,李白絞盡腦汁盡力寫了一首《黃鶴樓》,依然自愧不如,最終無奈地寫上了十四個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李白的眼光沒錯,崔顥的《黃鶴樓》在後世公認為七律第一,這一次豪放不羈的李白輸得心服口服。但他是李白,在哪裡跌倒,就要在哪裡爬起來,這可是有著青蓮劍歌的李白啊!於是終於在一個陽春三月,他寫下了《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可以了。有這二十八個字,黃鶴樓上我李白可以跟你並列崔顥第一了。後人將這首七絕稱為千古麗句,除了認可這首詩之外,也有將其與崔顥的《黃鶴樓》並稱於世的心理,「黃鶴樓」三個字,從此也有了不同的內涵。


《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首先從整首詩的角度來說,這首詩好在末二句,而不是前兩句。四句均以送客之人口中道出,前兩句敘事,點明「辭」和「下」,三句一轉,末句留白,化用曹植「愛至望苦深」詩意,悵別之情,盡在言外。

有的詩有好句但是全篇不太好,有的詩全篇很好,但是沒有出奇的佳句,李白這首詩好在「有句有篇」。不僅是第二句好,第三句第四句更是氣象開闊,余韻深長。

千古麗句准確的說是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之所以是麗句是因為用了「煙花」這一意象形容美麗的春天,特別是分手之處是曾有神仙往來、名士契闊的黃鶴樓,目的地還是令人嚮往的古揚州 。

隋朝開通大運河之後,古揚州漸漸富甲一方,成為東南經濟中心與交通樞紐。孟浩然在這個「煙花三月」的季節,從黃鶴樓下泛舟東去揚州,一路上飽覽大好河山,留下詩人悵望江天,思念之情含著嚮往之情如流水而不絕。

這首詩據說寫成於開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正是整個唐朝最美好的時代。送別之詞,從李白的口中道出,不見愁苦,卻是雄壯而渾厚的盛唐氣象。這是盛唐詩與中晚唐詩的區別。

另外這首詩首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用的「人」字出律,成為被收錄在《唐詩三百首》七言絕句中少見的一例。《唐詩三百首》中的五言絕句有古體詩有近體詩,七言絕句除了李白這首和韋應物的《滁州西澗》折腰外,幾乎都是標準的近體詩。

李白詩多不受拘束,七律不嚴格合律的居多,但五律相對工整,佳作也遠遠多於七律。李白最強的是各類古體詩。李白詩難學不可學,學不好學成四不像,所以學詩的多學杜甫。

@老街味道

若是喜歡詩詞的朋友,遇到自己喜愛的驚艷的句子,往往讀一遍就可以背誦上來。李白的這首《送孟浩然之廣陵》就有這個魔力。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兩句被評為千古麗句,除了寫的好以外,我覺得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跟另一首千古名詩一爭高下的意味。

大家提起黃鶴樓,想到的最有名的一首詩卻不是李白寫的,而是名不見經傳的崔顥的《登黃鶴樓》,這詩更是被後人推崇為七律之首的地位。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據傳說,李白見了這詩都嘆服,還說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我覺得這個說法很有可能是真的,因為李白確實寫過一首十分類似的詩:《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看看,無論是行文結構還是讀起來的意境,是不是跟前面那首很像。然而,李白雖說感嘆崔顥寫的黃鶴樓詩好,他自己卻經常寫關於黃鶴樓的詩,未嘗沒有一較高下的意思。可以舉一些例子,李白絕對是對黃鶴樓念念不忘。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在黃鶴高樓已槌碎,黃鶴仙人無所依。 黃鶴上天訴玉帝,卻放黃鶴江南歸。《醉後答丁十八以詩譏余槌碎黃鶴樓》

雪點翠雲裘,送君黃鶴樓。 黃鶴振玉羽,西飛帝王州。《江夏送友人》

黃鶴西樓月,長江萬里情。《送儲邕之武昌》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江上吟》

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這里只是舉了一部分例子,李白對黃鶴樓的偏愛可見一斑。可是在這么多描寫黃鶴樓的詩句里,最妙的還是《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前兩句是一個動作描寫,卻帶出來了出行之美,令後人對揚州心馳神往。後面兩句的意境可以說跟崔顥那首不相上下,而且更加豁達,在寫黃鶴樓詩里,崔顥那個是七律第一,李白這詩就是七絕第一。

李白寫了這么多關於黃鶴樓的詩,終於有一首無論行文還是立意,跟崔顥那首可以說不分伯仲,各擅勝場。同樣是千古名篇,有兩句被評為千古麗句,也就不足為奇了。

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
——江淹·別賦

唐·高適《別董大》

——北宋·聶勝瓊《鷓鴣天·玉慘花愁出鳳城》

——元·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

——漢魏之際·曹植《贈白馬王彪》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北宋·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

——北宋·秦觀《千秋歲·水邊沙外》

——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宋·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

希望對你有幫助,如有錯漏,敬請指正!

『貳』 采蓮曲翻譯及賞析

【《采蓮曲》全文翻譯】:

采蓮歸去,荷花茂盛得像衣服一樣蓋滿綠水,

秋風吹起浪,野鴨大雁飛。

劃起蓮舟到岸邊,穿著絲羅裙,玉腕輕搖船槳。

遠遠望去,小島和深潭之間都是荷葉和蓮花,傳來江南民歌,更添相思之苦。

相思苦,相會的日子留不住。

塞外征夫仍然沒有回來,江南采蓮現在又已日暮。

現在已經日暮,採摘蓮花。

她們未必全是娼家女。

城南大道採摘桑葉,哪比得上江上采蓮花?

蓮花,有一片蓮花,花葉是多麼茂密重疊。

荷葉雖然翠綠,但比起雙眉卻為之羞澀失色,紅艷的荷花勉強比得上美麗的雙頰。

思念的人不在這里,悵望別離的時候。

牽動了花,愛憐其兩花共蒂;折斷了藕,愛憐其藕絲不斷。

往日歡情無處尋找,眼前的荷花徒然茂盛。

不在乎西津解佩以贈,還憂愁北海雁書太晚。

采蓮歌有節拍,采蓮整夜沒有停歇。

正碰到江風浩盪,又正值江月徘徊。

月影慢慢移動,蓮浦夜中相逢,吳姬越女如此之多。

互相問寒江千里之外,關山的路程、征夫的消息。


【《采蓮曲》賞析】:

王勃的這首詩,雖是擬樂府舊題,但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較大的創新,代表著初唐時期詩歌創作的風氣。

詩寫一位采蓮女子懷念征夫的感情。詩人選擇了傍晚同分采蓮歸來的特定背景來打寫。一開始,詩即寫女子采蓮歸來、綠水盪漾,沾濕了她的衣裳,又雜和著荷花的清香。這是女子經過一番采蓮勞動的形象。這時,秋風吹起浪濤,野鴨和大雁受驚而高飛,也觸動了采蓮女的內心情感。這句寫景有「興」的意味。下面四句,接寫這位年青漂亮,服飾華麗的女子,輕輕地搖著精美的畫舫隨波而下,極目眺望無邊無際覆蓋著綠葉的島嶼和開放著荷花的水潭,耳中聽著遠處傳來的江上漁歌、吳越小曲。這些所見所聞,都惹起了她的相思苦恨,「相思」二字就是全詩的旨意。接著又用四句點明相思的由來,是因為歲月流逝,而出塞的征夫至今尚未歸來,思婦在水上采蓮,消磨時光,感到孤獨寂寞;現在到了傍晚時分,她獨自歸來。觸景生情,因而心中產生了思遠的情懷。「今已暮」三宇,呼應首句的「歸」字,表明這首詩所寫的是采蓮女子日暮歸來時的相思之情。繼而詩又探入一層,寫思婦的品質。盡管傍晚采蓮歸來,獨宿空床的生活令人難以煎熬,但采蓮女還是忠貞於她們的愛情,堅持自已的操守,「那必盡娼家」,用反問句式,謂女子並沒有都淪落為娼女,意即她自己決不會因為親人遠戍而變心。不僅不會變心,相反,比別人還要堅定。「官道」二句以疑問的口氣,將采蓮女和採桑女加以比較對照,認為前者比後者在愛情上更加忠誠,這其實是詩中思婦的自我表白。「城南把桑」系用漢樂府典故,《陌上桑》里的女子羅敷,是一個忠實於愛精的典型形象。此詩里的采蓮女自雲對丈夫的感情超過羅敷,可見,她對愛情是多麼執著。

從「蓮花復蓮花」到「還羞北海雁書遲」,主要是詠物寫人,抒發思婦的離愁別恨。江上蓮花朵朵,蓮葉田田,花葉紛披,十分稠密。荷葉的翠綠色,比不上女於的禪娟蛾眉;鮮紅嬌艷的荷花,也只能差可與女子紅潤的臉龐相比美。這幾句由純為寫物轉到以物比人,著重突出女子的年青貌美,從而喚起她的離恨。「佳人不在茲,帳望別離時。」盡管江上環境很優美,自己也是韶華容顏,但因為征夫遠在塞外,她惆悵地遙望那別離的地方,回憶當初難分難舍的情景,心中充滿了悲作之感,轉而詠物。「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牽動荷花,喜愛它們並蒂開放;折斷蓮藕,喜愛它們絲絲相連的纏綿形象。這兩句寓情於物,借白藕的絲絲相連,荷花的同根並蒂,表達思婦征夫的柔情蜜意。今天,當日的兩情依依己經無處可以尋找了。雖然物態還如同過去一樣,但在思婦看來,它們只不過是一片生長得很茂盛的荷花荷葉而已,想到這里,不禁無限傷情。自己為愛情付出了極大的代價,而到頭來則長期為離愁別恨所折磨。「西津交佩解」,用晉葛洪《神仙傳》記載的鄭交甫在江邊遇到兩位神女,十分愛慕她們,神女解下玉佩以相贈的故事。這句意謂采蓮女過去曾與征夫以身相許,而毫無悔恨。「北海雁書」,用漢班固《漢書·李廣蘇武傳》中蘇武北海牧羊,雁足傳書的典故。此句則謂征夫在邊塞上,久無書信,不免使女子產生擔心和懷疑。這種憶昔傷今之情,歸結到底,表現了采蓮女深沉的相思情懷。這一節從時間和空間上反反復復地交錯寫來,對於女子的「相思苦」確實寫得很深刻,富有感染力。

從「采蓮歌有節」到篇末,詩情再作轉換和深化。本來,采蓮女己經在日暮時分歸來了,這里則寫她夜間又到江上采蓮。她一邊采蓮,一邊有節奏地唱著采蓮曲。夜間江上的景象和白天大不一樣。傍晚,吹起了秋風,此時更是涼風蕭瑟。高遠的天空里,一輪明月伴隨著采蓮女來往徘徊,清淡的光輝照耀著江水,閃動著粼粼波光。江風冷月,傳達出了采蓮女深沉的棖觸,再一次表達了她的「相思苦」的情懷。這里完全是寓情於景,沒有從正面寫情語。它與上文寫其「采蓮歸」來時的情感,對照起來加以體會,頗得詳略映襯之妙。采蓮女在江上來往采蓮,遇到了其他夜間出來采蓮的吳娃越女,她們都打扮得很嬌艷美麗。姐妹們相見,互致問候,都探問從這條寒江到達征夫所在的關山千里的邊塞,究竟是山兒重,水幾重。可見,飽受著別離的煎熬、相思的苦恨的女子,不是一個采蓮女,而是許許多多日夜辛勤勞動的采蓮婦女。這就在前文寫采蓮女「相思苦」的基礎上,描寫了廣大勞動婦女在愛情婚姻上的不幸,將征夫思婦的普通題材,提高升華為一個富有廣泛社會意義的主題,寫得非常深刻,是十分可貴的。

梁、陳以來,《采蓮曲》是詩人常用的樂府舊題,大多或摹寫水容物態,或描繪采蓮女的容貌服飾。特別是在風格上,他們的作品比較浮艷綺靡。王勃的這首詩,雖然抒情主人公同樣是采蓮女,自然景物的描繪乃至遣詞造語,也都明顯地受到南朝詩人的影響,但所塑造的傷離恨別,刻骨相思的女子形象,尤其是思婦征夫的主題揭示出了廣泛而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思想價值,則是南朝詩人所無法相比的。王勃在理論上對六朝余風深致不滿,而在創作實踐上又未能擺脫其影響。這首詩就是一個例證。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初唐詩歌從六朝余風向唐詩剛健爽朗的風格變化發展的軌跡。

王勃以前的詩人擬寫此題,都是五言短章,此詩則運用七言,篇幅也比較宏大,表現出初唐七古崇尚鋪陳賦寫的一般傾向。不過,此詩在「四傑體」七古中抒情性較強,很注意將人物的感情寄寓在客觀景物的描寫刻畫之中,具有強烈抒情效果。詩以七言為基本句式,大量運用五言句,又靈活地參用「三五七」、「三三七」句式,學習、模仿樂府民歌的結體方式,也加強了詩的抒情性。詩中多用蟬聯和復沓的形式,更使詩流轉圓美,情韻婉揚。詩中「采蓮」、「蓮葉」、「蓮花」、「花」、「葉」等字詞多次出現,造成重迭復沓的形式,顯然具有南朝民歌《西洲曲》的風味。並且重迭復沓的形式還往往與蟬聯方式交織運用,節奏鏗鏘,音韻和婉。總之,雖然此詩具有敘事詩的骨髓,但它藝術上的成功之處乃在於抒情。此詩中幾個主要表現方法,都對加強其抒情性具有很大的作用。


【《采蓮曲》原文】:

《采蓮曲》

王勃〔唐代〕

采蓮歸,綠水芙蓉衣。

秋風起浪鳧雁飛。

桂棹蘭橈下長浦,羅裙玉腕輕搖櫓。

葉嶼花潭極望平,江謳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駐。

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采蓮今已暮。

今已暮,采蓮花。

渠今那必盡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葉,何如江上采蓮花。

蓮花復蓮花,花葉何稠疊。

葉翠本羞眉,花紅強如頰。

佳人不在茲,悵望別離時。

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

故情無處所,新物從華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還羞北海雁書遲。

采蓮歌有節,采蓮夜未歇。

正逢浩盪江上風,又值徘徊江上月。

徘徊蓮浦夜相逢,吳姬越女何豐茸!

共問寒江千里外,征客關山路幾重?


【詞句注釋】:


【作者簡介】:

王勃(649~676),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應舉及第,曾任虢州參軍。後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驚而死。少時即顯露才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辭齊名,並稱「初唐四傑」。他和盧照鄰等皆企圖改變當時「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的詩風(見楊炯《王子安集序》)。其詩偏於描寫個人生活,也有少數抒發政治感慨、隱寓對豪門世族不滿之作,風格較為清新,但有些詩篇流於華艷。其散文《滕王閣序》頗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創作背景】:

此詩是作者於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前往交趾探望父親王福畤,途經江南時所寫。


【表達主題】:

《采蓮曲》是唐代詩人王勃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這首詩襲用樂府舊題,通過對江南水鄉采蓮姑娘的描寫來展現采蓮姑娘堅貞秀美的內心世界和對征夫的深摯的思念,同時表現出初唐統治者擴邊政策給勞動人民帶來的痛苦。這首詩運用七言,篇幅宏大,抒情性較強。詩中多用蟬聯和復沓的形式,使詩流轉圓美,情韻婉揚。


【名家點評】:

閱讀全文

與《欲和諧望不羈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獄解剖類型電影 瀏覽:369
文定是什麼電影 瀏覽:981
什麼影院可以看VIP 瀏覽:455
受到刺激後身上會長櫻花的圖案是哪部電影 瀏覽:454
免費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國產 瀏覽:122
韓國雙胞胎兄弟的愛情電影 瀏覽:333
法國啄木鳥有哪些好看的 瀏覽:484
能看片的免費網站 瀏覽:954
七八十年代大尺度電影或電視劇 瀏覽:724
歐美荒島愛情電影 瀏覽:809
日本有部電影女教師被學生在教室輪奸 瀏覽:325
畸形喪屍電影 瀏覽:99
美片排名前十 瀏覽:591
韓國電影新媽媽女主角叫什麼 瀏覽:229
黑金刪減了什麼片段 瀏覽:280
泰國寶兒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83
3d左右格式電影網 瀏覽:562
跟師生情有關的電影 瀏覽:525
恐怖鬼片大全免費觀看 瀏覽:942
電影里三節是多長時間 瀏覽: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