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評價黃曉明、閆妮主演的電影《最後的真相》
國內拍律政戲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
法律戲門檻高,對專業性要求高,而國內不少編劇最缺就是專業度,抓著美國香港的法庭戲東施效顰,什麼法官戴假發、律師抓真凶、證人宣誓、亂編罪名、辯論打嘴炮全來了,法庭鬧哄哄如菜市,一絲法治精神都沒有,本質是套了法律殼的倫理戲、犯罪戲和苦情戲,就這還特別愛討論些有關真相、正義、道德和專業的話題,說得電影里真有這些一樣。
吐槽完大環境,說說電影本身,有些可取之處,但整體依然沒有超脫出大環境的整體水準。法庭部分粗製濫造如同兒戲,控辯雙方沒有一點專業度,真的就像大學生搞辯論。
整個劇情的架構其實很像去年香港大熱的《毒舌律師》,都是講一個落魄律師試圖翻盤一樁兇殺「鐵案」,律師也都大搞盤外招,利用輿論和道德綁架翻盤,甚至最後又是檢方辯方手拉手一起布局,你好我好,其樂融融。
不過《最後的真相》中沒有平民對抗權貴的主題,少了些爽片的暢快,顯得更沉重和黑暗。但敘事層面又很八點檔電視劇化,濫情狗血一點不少。人物寫得非常分裂,不是「奧本海默」那種復雜的對立統一,就純粹是筆力不夠,人物給寫歪了,動機和行為很難自洽,道德水準時高時低,刻意設計了多次翻轉,更讓角色的行動顯得難以理喻。
這類片子以小博大,是容易有話題度,實現票房奇跡。電影也在製作宣發上,盡可能照顧短視頻時代觀眾的審美,敘事盡量直白,甚至到違反邏輯的程度(比如開片話外音交待丁義峰的背景),大量使用金句,段落式拼湊等。
可是一周一部甚至幾部類似風格電影上映,觀眾多少會審美疲勞,撬動話題的邊際成本越來越高,想再復制一遍《消失的她》或《孤注一擲》的奇跡,委實不易。
最後,如果你不把《最後的真相》當一部法律劇,它整體的水平倒也在及格之上。懸念被留置到了最後,故事也還算大抵完整,表演和製作甚至超過了劇本。之所以可惜是這個故事完全可以拍得更扎實更精彩,但因某些原因,它只停留在了目前這個溫吞的層面。食之無味,棄之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