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國鷹眼基金是不是美國最大的投資公司
美國鷹眼基金不是美國最大的投資公司,根據《財經網》官方網站和美國BusinessInsider網站報道,美國最大的投資公司,主要有:
TPG資本:美國德太投資集團是全球最大的私人股本投資公司之一,該投資公司注冊資本不是筆小數目,所管理的承諾股本總計超過450億美元。德太投資在全球不同地區均設有分支機構。其投資組合中擁有50多家公司,合計僱傭員工總數超過58萬人,合計年收入達650億美元。
高盛私募基金:高盛集團有限公司長期以來視中國為重要市場,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就把中國作為全球業務發展的重點地區。
凱雷集團: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舊譯為卡萊爾集團,成立於1987年,創始人為大衛·魯賓斯坦David M.
Rubenstein等人,是一家位於美國華盛頓的私募股權投資公司,主要業務包括企業購並、房地產、杠桿財務以及創投,投資產業范圍遍及航太國防、消費零售、能源、醫療保健、科技、電信、媒體與運輸業。
KKR集團:KKR集團(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 L.P.,簡稱KKR),中譯為「科爾伯格-克拉維斯」 老牌正宗的杠桿收購天王 金融史上最成功的產業投資機構之一 全球歷史最悠久也是經驗最為豐富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之一。
以上是官方網站報道的四個美國最大的投資公司。
『貳』 做私募基金工資真的很高嗎
朋友,這些工資很正常吧,但是一定要有能力,如果沒有能力光靠拿底薪的話我相信他也不會有轉正的機會的。金融行業的工資是不能按普通打工的工資來衡量的
『叄』 美國年薪最低的基金經理收入有多少
1萬美金。
『肆』 去年美國一個對沖基金公司經理年薪47億美元.他是誰
保爾森 在危機中賺大錢
麥迪遜大街590號29樓,保爾森公司的總部設在這里。從窗口向外眺望,約翰?保爾森(John Paulson)可以看到同一條街上他的老東家——貝爾斯登,2008年5月29日,它被摩根大通以2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成了此次信貸危機中最大的受害者,而危機中最大的受益者,正是保爾森。
16年前,保爾森就曾從樓市的大蕭條中受益,通過抵押拍賣,他買下了紐約的一套公寓和長島漢普頓的一幢大房子。而去年,通過做空樓市,保爾森個人凈賺37億美元,就此成為對沖行業有史以來年收入最高的經理人,連索羅斯這樣的「老手」也望塵莫及。
放膽一搏
他把丘吉爾的一句話當作自己的格言——永遠、永遠、永遠不要放棄。
現年52歲的保爾森是哈佛商學院的MBA畢業生,曾效力過奧德賽合夥人公司、貝爾斯登公司以及格拉斯公司。1994年,保爾森自立門戶,成立了一隻專注於並購套利的對沖基金。到了2002年,這只基金管理的資金從最初的200萬美元變成了5億美元,9年的時間里,這只基金有8年都在賺錢,這包括網路泡沫破滅後「所有主要的市場指數都在下跌」的那幾年。這並不等於說,它已然是行業里的明星了——它也許不再是麻雀,但卻遠遠沒有變成鳳凰。
2005年,保爾森擔心美國經濟會走向衰退,他開始做空汽車供應商等公司的債券,賭它們的價值會下跌。然而,即使這些公司的債券已經進入破產程序,它們的價格仍然在上漲。
「這很瘋狂!」保爾森對公司的一位分析師說。他催促他的經紀人想辦法保護他的投資和利潤。
保爾森問他們:「哪裡有我們可以做空的泡沫?」
最後的答案是:房地產。
當時,處於牛市思維中的房地產專家們反復宣稱,房屋價格永遠不會在全國范圍內下跌,否則美聯儲會通過大幅削減利率來挽救這個市場。「大多數人告訴我們」,保爾森說:「永遠不會出現拖欠投資級別的抵押債券的現象。」
在分析了大量數據之後,保爾森確信投資者遠遠低估了抵押信貸市場上所存在的風險。他賭這個市場會崩潰。「我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交易,有這么多人看多,而只有極少的人看空。」
保爾森當然不能直接做空房子,但他可以做空與之相關的證券化產品——CDOs和CDS。
CDOs(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也就是債務抵押債券,是華爾街將抵押債券重新包裝形成的券種,投資者如果擔心CDOs風險太高,華爾街還提供一種可以避險的衍生產品CDS(Credit Default Swap),也就是信用違約交換。
公司的投資經理佩里格利尼開始操作復雜的債券交易:一邊做空危險的CDOs,一邊收購廉價的CDS(由於投資者對房地產市場普遍樂觀,所以當時CDS的價格相當便宜)。
保爾森還覺得人們處於信用泡沫之中,他懷疑評級機構在給次貸產品評級時標准過於寬松,於是,他讓團隊展開大規模的調查,結果發現,貸方回收貸款確實正在變得越來越困難。
2006年,保爾森決定成立一隻對沖基金Paulson Credit Opportunities I,專門做空危險的抵押債券,保爾森為這只新基金募集了大約1.5億美元的資金,大部分投資者來自歐洲。2006年中,這只基金開始發力。
可是,房地產市場還是那麼牛,保爾森的新基金卻一直在賠錢。
猶疑的投資者勸告保爾森,在房地產領域有著更多經驗的人都保持樂觀,他卻偏離了他擅長的並購套利領域。一位好友也打電話給保爾森,問他是不是准備止損。
「不。我還要加註。」他回答說。
保爾森決心放膽一搏,雖然他需要每天到中央公園跑上5公里來緩解壓力。他把丘吉爾的一句話當作自己的格言——永遠、永遠、永遠不要放棄。
1%的風險、100%的利潤
控制好風險,利潤會不請自來;風險套利不是關於賺錢的,而是關於不賠錢的。
保爾森的投資理念深受格拉斯公司的高級合夥人馬蒂?格拉斯及其父親約瑟夫?格拉斯的影響,他們的兩句話一直指導著保爾森的投資:其一、控制好風險,利潤會不請自來;其二、風險套利不是關於賺錢的,而是關於不賠錢的。
「對於我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指導思想。我們的目標是保護本金,不是賠錢。如果某一年我們的投資回報沒有跑過S&P,我們的投資人會原諒我們,但是,如果我們有非常大的損失,沒有人會原諒我們。」
保爾森唯一的失手是在1998年,受長期資本管理公司衰落的影響,「損失了大約4%」。他們發現,大部分的虧損源於事件套利組合。從那時起,他們就減少或者乾脆關閉事件套利組合,以減少基金與市場下跌的正相關性。
在保爾森看來,這次做空次級債與他的投資理念非常契合。
「這是一個不對稱的風險回報交易。」保爾森解釋,「我們瞄準了BBB級債券,在次級債里是評級最低的部分。在一個典型的資產證券化中,一般會有18至20個不同的風險等級,等級最低的最先遭受損失,BBB級債券大約在5%次級的位置,如果標的資產損失超過5%,這種債券就要遭受損失,如果超過 6%,這種債券就不會得到償付。所以,做空這種債券,如果我的決定是錯的,那麼我會損失1%,如果我是正確的,那麼我會賺100%。損失的空間有限,而盈利的空間巨大,我們喜歡這種投資。」
他接著說:「只冒1%的風險賺取100%的利潤是巨大的風險回報。」
危機剛剛過去1/3
鳳凰變麻雀的故事並不會比麻雀變鳳凰的故事更少。
利潤果然不請自來。
在2006年年底,Paulson Credit Opportunities I上漲了大約20%,保爾森開始成立第二隻類似的基金Paulson Credit Opportunities II。2007年,第一隻基金上漲了590%,第二隻上漲了350%。2007年開年的時候,保爾森公司管理著70億美元的資金,僅去年一年,就有60億美元的資金湧入,這還沒有把他們當年的投資收益計算在內。
馬里蘭大學史密斯商學院的教授彼得?莫里西相信保爾森並非唯一嗅到抵押貸款行業將要遇到麻煩的人,但他確實是將理論實踐得最有效率的人。「他看到了我們很多人都懷疑的東西,但是,我們沒有勇氣把錢投進去。」
同樣關鍵的是:保爾森做空的時機剛剛好。好幾年前,房地產市場的一些學者在做空房地產,這些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保爾森一飛沖天後,等待他的並不只是鮮花,也有臭雞蛋。某社會組織說他從這場危機當中賺錢「很齷齪」。「從失去家園的人那裡獲利不是一個賺錢的好辦法。」美國鄰里協助公司的CEO 布魯斯?馬克斯說。
雖然免不了媒體的狂轟濫炸——有報紙居然把他母親都挖了出來,81歲的老太太對該報紙的記者說:「我的兒子約翰是一個重要人物,但我確實沒什麼好說的。」——但保爾森依然保持著刻意的低調。畢竟,在對沖基金的世界裡,鳳凰變麻雀的故事並不會比麻雀變鳳凰的故事更少。
保爾森仍然看空房地產市場,他認為「危機剛剛過去1/3」,市場將需要幾年時間才能回暖。他還看空美國經濟的其他方面,例如,信用卡和汽車信貸。他告訴投資者,現在賭經濟將出現問題還不算太遲。
『伍』 私募基金基金里一般年薪多少
看做什麼崗位,銷售,底薪低,提成高10萬起,交易20萬起,提成看管理績效。各個地區也不一樣的
『陸』 為什麼在美國年薪 10 萬美元還哭窮
在曼哈頓中城上班的Alex天天向朋友們哭窮,抱怨自己收入低生活艱難。他本科畢業才兩年,年薪相對不高但也有10萬美元,遠遠超過一般美國家庭的收入,也超過紐約本科畢業兩年工作者的平均收入。根據美國統計局去年9月的報告,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2015年為55,775美元。Alex這個上班兩年的單身漢,收入幾乎達到家庭收入中位數的兩倍,絕對算不上低收入。
但他為什麼哭窮呢?
美國在世界GDP第一的位置上的100多年裡,一向以財大氣粗、出手闊綽著稱。為什麼年薪10萬美元還覺得自己窮?
可支配收入領先世界
特朗普在推動稅法改革時曾抨擊美國稅收太重阻礙了經濟發展,其實美國的個人所得稅在發達國家中並不算高。美國人扣除稅收後的可支配收入在全球范圍內依然領先不少。按照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研究報告,美國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為41,071美元,在OECD38個國家中排名第一,遠遠超過OECD國家29,016美元的平均水平。在OECD成員國中,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高的國家中除了美國,大多都是人口少而人均資源豐富的小國,如盧森堡、瑞士、挪威等。總體經濟規模龐大的德國和日本的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僅分別為31,925美元和27,323美元,顯著低於美國。
美國人不僅收入高,而且擁有的家庭資產價值也高,不包括房產的平均家庭金融資產達到163,268美元,位居OECD國家之首。而德國平均家庭金融資產僅有49,822美元,日本人比較能存錢,平均家庭金融資產也不過92,818美元。
Alex相信,年輕白領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不能脫離小夥伴們的圈子,所以寧可不存退休金也不願意搬去房租相對便宜的地方。他還時不時下了班和朋友去酒吧喝上兩杯,平均每杯約10美元。盡管他也知道,同樣的東西的酒吧價比超市價高上好幾倍。
「我們什麼時候會存錢呢?就是我們心裡不確定的時候,未來越不確定,我們越需要存越多的錢。但美國人的心態非常樂觀。而且這個社會一直是超前消費的。 車、房、大學學費都可以借,這個理念就是我先在當下享受,只要我能付20%,我就可以借剩下的80%。我不必把所有現金鎖在一個地方。」霍莉說。
Alex的生活方式是美國人的一個縮影。他們一邊抱怨自己沒錢,一邊寧願不存錢也要瀟灑地活出人樣。
霍莉說,在美國,有錢可以得到很大的享受,但沒錢的生活也夠體面,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年老後如果沒錢,可以去住政府贊助的老年公寓,公寓內的一切設施都達到政府規定標准。當然,美國也有每天要付300到500美元的高級老年公寓,不過對中產階級來說,這就不用想了。
『柒』 美國的私募基金什麼樣
美國的私募基金發展歷史久,規模龐大,產品種類豐富。
『捌』 state street 美國道富,怎麼樣基金會計工資有多少
這是世界第四的投行。 基礎的一半會計讓實習生干,或者外包給德勤什麼的。實習生有個15一小時就很高了。 財務部門管理人員10k 到幾百萬年薪都有。
『玖』 目前私募基金經理待遇如何
「100萬人產生一個」、「年薪百萬、多金有才」……不久前,深圳一名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基金經理在《非誠勿擾》徵婚時,被貼上了這樣的標簽。
相比公募,私募的薪酬體系更為靈活,基金經理有可能拿到更豐厚的報酬,這就難怪連匯添富原總經理林利軍這樣的公募老總都「奔私」了。
滬上一名私募研究員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私募的收入主要來自兩方面:管理費和業績提成。一般情況下,公司會拿走業績的20%,而其中的1/5則屬於投研團隊。
以上海一家知名私募為例,該公司的產品組合規模約為20億美元,若賺1個點便是2000萬美元,公司拿20%就是400萬美元,投研團隊則將獲得其中的80萬美元,由於研究團隊與投資團隊的提成基本等比例,所以研究團隊實際可拿到40萬美元。
多位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即便同是研究員,最後拿到手的獎金也千差萬別,同一家公司同一個崗位的收入可能差十倍。
薪酬揭秘
一家好的私募到底能有多賺錢,又有多大方?朱雀投資提交在股轉系統的公開轉讓說明書道出了隱情。
公開轉讓說明書顯示,今年上半年朱雀投資主營業務收入包括基金管理費、投資顧問費、浮動業績報酬、認購費等。浮動業績報酬即通常所說的提成,通常為單位凈值超過面值或約定業績基準部分的20%。
上半年,朱雀錄得總營業收入約4.53億元,其中浮動業績報酬部分佔比最高約為4.18億元,凈利潤2.73億元。其中,僅「支出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一項就達到9503萬元左右,佔到上半年凈利潤的34.8%,按朱雀投資上半年總人數66人計算,人均半年收入就達到了約144萬元。
不過,無論是私募還是公募,基金經理的收入都遠遠高於後台員工。同樣,即便都是做研究員,收入情況也是兩極分化。
「私募高的很高,低的很低,我知道基本工資是1萬塊的人很多。最後獎金是看你薦股的好壞與賺錢的程度。這種體制也是大多數私募採用的,導致牛市賺很多錢,熊市比較難熬。」上海一家新成立公募的投資總監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北京一家私募的投資總監溫權(化名)也告訴本報記者,投研薪酬採用的是市場化的計算準則,人與人不一樣,差距甚至達到十倍。以研究員的年終獎來說,論能力和貢獻從10萬到近百萬都有。「工作兩年內的話,一般是20萬~30萬一年的總薪資。研究員也沒那麼好做,百里挑一。」他說。
「一個點拿40萬美元,年終獎一般就是這個。當然也還要加上平時的base(基本工資)。」上述上海私募研究員告訴記者,平時一般月薪就是發定薪,年末根據考核業績來發獎金,而重陽投資則是相對另類。
「重陽的模式就是基本工資很高,應屆生做研究員的月薪就是2.8萬~3萬元,資深的就更高了,指數級別地上升。所以就不是直接和業績掛鉤,主要是看今年你的表現怎麼樣,然後決定給你N月的base。」上述上海的私募研究員說。
「一部分私募相對比較現實,就是承包制,掙錢的時候就海掙,不掙的時候就沒了。掙了錢就拍屁股走人,因為後面如果是熊市的話就白幹了。」溫權表示。
「至於公募,一個普通研究員進來也就是2萬元,畢業只有1年的話,2萬元都拿不到的。在賣方做了兩三年後在買方做1年,研究員大概是2.5萬的水平。在上海,一般的基金經理是3萬~4萬的月薪。不包括年終獎。」上述新成立公募的投資總監向本報記者透露。
晉升考核
百萬年終獎顯然不是那麼容易拿到的,比拼在還沒畢業時就已經開始。
深圳一家規模超百億的私募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去年公司新招投研團隊10人,收到簡歷約2000份,參與首輪面試的人數達到100人。
基金經理這一層面的考核就更為復雜嚴格。
以上述深圳大型陽光私募為例,基金經理的考核主要有兩項:投資研究及對組合收益的貢獻——是否大比例超過指數基準。
本報記者了解到,該私募的投研進階為「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高級基金經理-投資委員會委員」,一路下來大約需要8~10年,從研究員到基金經理要3~5年,而公募則相對體系化,幾年的基金經理助理之後再往上就是基金經理。
研究員晉升基金經理助理前,有四關要過:做研究寫分析報告,去調研寫調研報告,還要寫一些行業的深度分析及上市公司的深度分析。成為基金經理助理後,除了繼續做研究,還要過模擬組合及薦股這兩關,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基金經理。
「一個非常嚴格的考評標准,全部量化後打分,每個季度考評一次,連續兩年表現優秀,考評都不錯,就可以上來了。」一位接近該私募的投資人士介紹稱。
同時,一些私募投資人士也表示,創業後通常找的團隊成員是此前與自己有過合作的同事或熟悉的業內人士。「我現在這兩個研究員都是我自己帶過的,用著也放心。」溫權表示。
不過,在一個固定體系下成長起來的投資經理,對其他體系會有較長的適應過程。「一些研究員要看3年以上的,你用1年的業績來考核人家也未必合理。」業內人士指出,重陽投資不同於其他私募薪酬制度的一個原因,或許是因為他們對研究員的考核時間周期較長,這種模式也適合長期考核。
「不同的培養體系也有一定的不兼容性。如果體系比較獨特,在其體系下成長起來的研究員必須在這個體系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單打獨斗的話可能就沒有辦法做太好。」上述上海私募研究員亦表示。
搭建團隊
招了兩名研究員後,溫權發行了他「奔私」後的第一隻產品。
「倉位沒敢太高,剛剛開始建好安全墊。」溫權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投研團隊以其為核心,兩名研究員都是此前在公募任職研究總監時的下屬。
上半年來,像溫權這樣「奔私」一度成為基金業潮流,但下半年碰到斷崖式下跌行情,公募「奔私」潮趨緩。
東方財富choice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共有178名基金經理離職,涉及69家基金公司,其中6月份離職的基金經理達51人。7月份至今,離職基金經理數減少為79人。
「團隊很重要,要找到合適的團隊。我並不想迅速做私募,做得越快可能也死得越快,結局可能不是很好。這是當時沒有去私募的一個考慮。」上述新成立公募的投資總監表示。
一方面,鑒於市場周期波動性的不可避免,私募盈利會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另一方面,管理費受產品設立的節奏、數量和規模影響,與現有產品贖回、清算退出、業績表現等也相關。而管理規模、業績表現還受到諸如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證券市場監管政策、市場情緒等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同時,是不是要「奔私」創業,基金經理們的思量不同。一旦創業,意味著無法像此前那樣一心專注於投研,租辦公場地、聯系發行渠道等都要落到自己身上,搭建團隊更是核心。
鑒於不同基金經理有不同的核心競爭力,在做初始團隊搭建時,基金經理通常圍繞核心競爭力來進行,若著眼於未來的建設顯得異常重要。
「投資是一輩子的事,今年可能賺了幾千萬、一個億,你並不能保證明年不會吐出去。」上述新成立公募的投資總監表示。
一位此前在公募搭建過團隊的私募老總也表示,做公募時著急出成績,會挖熟手;但創立私募後,考慮的是長期的事業,也不急於第一年就做出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