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漢密爾頓是怎麼解決美國成立之初的國債問題的
漢密爾頓經過殫思極慮,提出了四點解決辦法,這構成了他日後財政改革方案的雛形。其內容包括:第一,政府應組建集中掌握財政權的財政部門,建立國家預算,並主管一切財政事務;第二,政府和國會應有決定征稅的權力,確定徵收土地稅、人頭稅、消費稅的稅額,以使國家財政獲得固定的財源。第三,向歐洲各國爭取貸款,吸引各國商人到北美經商、投資,以緩解資金不足的困難;第四,建立將公共信用與私人利益結合起來的銀行,以提供大量穩定的貨幣。
❷ 壓力山大漢密爾頓的主要經濟思想是什麼
當時美國財政混亂,國庫空虛,債務負擔沉重且沒有歲入,信用瀕臨崩潰。漢密爾頓在任期內提出的財政經濟綱領不僅使美國結束了財政混亂狀況,而且確定了其經濟發展的方向。漢密爾頓作為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其經濟思想為美國帶來深遠的影響。在《關於公共信用的報告》、《關於國家銀行的報告》和《關於製造業的報告》中提出了一系列財政經濟綱領,不僅結束了當時財政混亂局面,而且確定了美國早期經濟的發展方向。
漢密爾頓首先著手處理債務問題。漢密爾頓認為,一個國家要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借到資金並且在有利條件上進行借貸,最根本的是建立良好的信用,而證明良好信用的唯一辦法,是由政府承擔所有舊的債務。1790年1月14日,漢密爾頓向國會呈交了《關於公共信用的報告》,旨在通過政府做出償債的姿態使國內外資產者對聯邦政府產生信賴感,以吸引新的投資,同時通過承擔州債以削弱州權,使國內投資者擺脫狹隘的地方觀念,把自己的前途和美國政府的命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報告中,漢密爾頓指出新政府要誠實對待他的債權人。隨著債券的償還,政府的信用就會得到恢復。他堅決要求按票面價值承認和償還全部債務——外債、內債、州債以及欠下的全部利息。聯邦國會對於償還外債並無分歧,但在是否按票面價值償還內債的問題上引起了爭議。擁護漢密爾頓償債計劃的一方主要是北部的商人、金融家和政府債券的投機者,反對的一方主要是南部人。由於交通及通訊的落後,在償債計劃的消息到達南部的時候,他們手中的債券已經被北部的投機者廉價收購。雙方開始激烈的辯論,即償債時要不要對債券原持有者和現所有者實行區別對待。漢密爾頓堅決反對任何種類的區別對待,他指出,區別對待使債券失去憑證的作用,包含著對信用的違背。與此同時,雙方辯論的另一個重大問題是聯邦政府要不要承擔州債。漢密爾頓認為政府承擔所有的州債,可以避免全國范圍內征稅的混亂,也是吸引各州及民眾效忠聯邦的有力措施。1790年6月20日,國會通過了漢密爾頓「承擔州債的法令」。政府信用的恢復,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也為漢密爾頓財政經濟政策鋪平了道路。有人稱關於公共信用的報告「是美國財政史上有深遠意義的文件之一」。「它是第一份由一位美國政治家精心創作的關於資本與信用新制度的作品,這個新制度是被18世紀的英國所發展的。它為以後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廣闊的基礎。」
漢密爾頓關於新政府的經濟計劃沒有停留在融資國債和承擔各州的戰時債務上。美國按照漢密爾頓展望的資本主義的模式正常運行「還缺乏兩個基本條件:一種適當的流通媒介和一個國家銀行」。1790年12月,漢密爾頓提交國會一份關於國家銀行的報告,目的是吸引國內外投資,擴大國家的流動和生產成本,穩定通貨,同時通過政府股息擴大償債資金。這個報告實質上是公共信用報告的延續。漢密爾頓借鑒英國銀行業的經驗指出,在政府和國家銀行之間理所當然的存在著一種密切利益聯系。國家銀行發行的紙幣是全國流通的法償幣,可通過銀行單據增加流通媒介,擴大流動資本,為工商業提供信貸,同時國家銀行是政府資金的主要存儲機構,在緊急情況下提供資金上的幫助。在銀行的管理上,漢密爾頓提出董事會負責的原則,股東們按擁有股份數額的比例來選舉董事會,沒有政府任命的代理人,其基本原則是,銀行處於私人而不是政府的指導下。漢密爾頓關於國家銀行的思想,體現了他一貫倡導的原則,即國家銀行建立在政府與私人聯合信用的基礎上,政府執行監督的權力,而實際的經營管理委託於代表私人股東利益的董事們;同時又體現了他將銀行與政府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高明的財政戰略思想。華盛頓於1791年2月15日簽署了銀行法案。美國銀行迅速為全國經濟發展發揮了自身價值。它藉助紙幣為國家提供流通媒介,銀行信貸成為刺激資本主義企業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它向政府貸款,劃撥政府資金,幫助財政部操作外匯,使聯邦政府成為最大受益者。
對於漢密爾頓來講,重建公共信用,為工商業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使美國有不依賴於別國自立的能力。經過精心准備,1791年12月5日,他向國會呈交了《關於製造業的報告》,提出發展製造業的計劃。報告中漢密爾頓對於發展製造業的重要性、如何克服發展製造業的困難及心理障礙、美國製造業的狀況以及促進製造業發展應採取的措施進行了分析和論述。建國初期,美國是小農經濟佔主導地位的國家,全國90%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漢密爾頓從世界范圍內來考慮,認為美國要在日益有限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裡生存,就必須建立嚴密的經濟體系,而一個國家「不僅富足,而且一個國家的獨立與安全都是極大地與製造業的繁榮聯系在一起的。」雖然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美國發展製造業存在困難,如勞動力缺乏、勞動力昂貴、資金短缺,但是可以實行勞動分工,以婦女和兒童補充勞力不足,通過銀行吸收外資以彌補資金短缺。另外,要對製造業發展採取保護關稅的政策,「保護是一個武器,不是一種原則」,禁止原料出口,對原料進口免徵關稅,用補助金和獎勵金制度鼓勵創辦新的企業,政府協助國內道路、運河等方面的改善工作等。漢密爾頓建議政府應吸引商人投資製造業以及保護「幼稚產業」。他認為美國商人完全停留在商品交換和運輸這樣既舒服又獲利的領域,政府應引導他們向高贏利且政府扶持的領域冒險。然而,報告再次遭到南部人的反對,同時由於英國工業革命和歐洲戰爭的影響,國內外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國內外條件都不成熟,以致於這成為漢密爾頓所有報告中唯一一份沒有被國會通過的報告。但他為美國未來發展所描繪的藍圖及憧憬卻在未來幾十年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份報告成為19世紀30年代後人們熱切研究的文件。因為工業革命的興起促使人們回過頭來從報告中尋求幫助和指導。
漢密爾頓經濟綱領的實施取得顯著成效。首先,通過國債制度的建立,沉重的戰債得到解決,公共信用重新確立起來。到1794年底,舊國債已全部還清,同時發行了總額為63054936美元,年利為6%的新國債。美國在歐洲的信用也很快恢復。1791年2月,財政部駐阿姆斯特丹代辦威廉﹒肖特報告,荷蘭銀行家表示願意向美國提供上百萬弗羅林的貸款,從而使美國在這里的信用出現了新的轉機。其次,建立起全國統一的關稅制度和稅收制度。合眾國銀行的建立,進一步完善了信用制度。1790年12月,漢密爾頓提交增收消費稅的報告,為聯邦政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全國統一的關稅與稅收制度,結束了過去各州不同稅則和以關稅為武器展開商業競爭的局面,為商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更為重要的是為聯邦政府提供了有保障的財政收入。第一銀行的建立使政府獲得穩定的資金來源,政府的財政狀況有了好轉。從合眾國銀行當時具有的職能來看,它是現代中央銀行的雛形。最後,漢密爾頓財政政策的實施,以發行國債、股票為契機推進了美國金融業的變革,揭開了美國金融史嶄新的一頁。隨著財政金融狀況的改善,股份公司大量出現,進一步促進了證券市場的形成。紐約和費城逐漸成了證券交易中心。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美國第一銀行的建立、國債和稅收制度的實行、股份公司的涌現和證券市場的形成,標志著美國的金融革命初步完成。漢密爾頓吸取英國的經驗,用短短十餘年的時間便將西歐和英國經過上百年才形成的財政金融制度在美國初步建立起來,這不能不說是金融史上的創舉。這對聯邦黨時期美國的經濟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對商業和航海業的發展。福克納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從某種意義上說,漢密爾頓的政策取得了立即的和令人驚嘆的成功。他不僅為未來的後代擬定了一些計劃,還為他自己的時代建造了一座安寧宮。以1790年為起點,繼續了四分之一世紀,美國開始了一個擴張和繁榮發展的非凡時期,這是美國的第一個或許是最大的非凡發展時期」。
漢密爾頓的經濟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第一,漢密爾頓是一個國家主義者,他的財政經濟政策與聯邦主義密不可分。如在公共信用的報告中,漢密爾頓提出,「一個民族的債務,如果不是過度的,對我們來說,就將是一個民族的幸事。債務將是我們聯盟的一種強有力的粘結劑。」在製造業的報告中,他展望了這樣一個前景,即北方的船能將南部的原料運到北部的工廠加工,南部可享用北部生產的工業品,這樣南北都不用再依靠橫跨大西洋的貿易。南北按各自的習慣生產各自的產品以達到互為補充。通過製造業將南北部從經濟上緊密聯系在一起,消除地區主義的差距,最終達到政治上的聯盟。可以說,漢密爾頓在本質上是一個經濟國家主義者。第二,漢密爾頓是一個極其注重現實需要和講求實際的資產階級政治家。他的改革財政金融體制的措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隨著美國獨立後面對的實際問題逐步形成的,反映了美國當時建設國家和發展經濟的實際需要。漢密爾頓不刻板的拘泥於某種經濟理論或某位經濟學家的思想,而從美國的實際情況出發來考慮或發生轉變。如在發展製造業的過程中,政府應採取保護和扶助的措施即國家干預,這似乎體現了重商主義的思想,但同時他也強調保護政策只適應於發展工業的初期。他參考英國發展工業的經驗,也不十分推崇斯密的自由放任主義理論,因為《國富論》發表時英國已經開始工業革命,而美國在18世紀末基本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背景不一採取的措施理應不一。第三,漢密爾頓的財政經濟政策不只是使聯邦度過一時的危機,而是與其建國主張「工業立國」聯系在一起的,具有長期發展目標。在他的三個報告中,漢密爾頓不僅提出整頓財政的措施,還提出加快工業化以推進美國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措施,他的財政經濟綱領是一個旨在美國全面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綱領。在建國問題上,漢密爾頓主張美國順應西歐工商業興起的歷史趨勢,以工商業立國,盡快發展商業、製造業,促進航海業,迅速改革農業地位,使美國成為能與歐洲各國在美洲抗衡的工業強國。美國建國後經濟發展的總體方向大體上是按漢密爾頓的思想演進的。所以說,他的經濟思想遠遠超過了同時代人,他的財政經濟政策實際上構成了美國社會經濟史上一場深刻的變革,為美國現代化指明了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漢密爾頓推行的政策和採取的手段,是建立在維護金融資產階級、大商人和國家利益基礎之上的。在他看來,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那些敢於冒險把私人財富投資於政府債券的人是思想開明的人,把他們的利益與政府的利益結合起來並給予保護,會使他們成為政府的朋友。可見,漢密爾頓是在有意扶持商業和金融資產階級,使其從他的政策中獲得巨大利益。他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忠實捍衛者。
❸ 美國建國時怎樣還的國債
美國面臨多達7712萬美元國債問題。國債是獨立所付出的代價。在戰爭期間國會太窮了,拿不出用於戰爭的那些黃金和白銀,因此,國會曾經許諾將來某個時間還這些錢。人們用各種不同的名稱來稱呼這些許諾要還的錢,如債券、債務證書和紙幣。它們一並形成所謂「國債」,因為它們是欠那些住在美國的人的錢,還有一種「外國國債」,這些有的是欠法國國王的錢,有的是曾經借給美國人錢的人的錢。
美國的第一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的措施:1790年發布《關於公共信用的第一份報告》治理國債, 以重新承諾償還國債和發行新的國債來恢復公眾的信心。接著發布《關於國家銀行的報告》《關於公共信用的第二份報告》,他認為舉債的同時要有償還手段相伴隨。主張先由國家回收債券,再由國家分批償還。他同時主張:以工商立國,希望美國迅速改變農業國的地位,以與歐洲大國抗衡。
對此聯邦經濟政策,北方支持,南方反對 。北方支持原因:大量收購貶值債券,通過兌換從國家手中獲利,以此來擴大自己的資本。南方反對原因:以種植業經濟為主,他們認為發行國債必將增加稅收,這將成為農業發展的負擔,因此他們普遍反對這樣的政策。
總統傑斐遜原本主張:以農立國。建立以小農為主體的民主共和國,要把工商業拒之門外。但最終他還是同意了漢密爾頓的措施。
漢密爾頓為美國構建的貨幣金融體系有五大支柱:其一,統一的國債市場;其二,中央銀行主導的銀行體系;其三,統一的鑄幣體系(當時是金、銀復本位制);其四,以關稅和消費稅為主體的稅收體系;其五,鼓勵製造業發展的金融和貿易政策。
漢密爾頓之所以傾盡全力開啟美國金融革命,乃是源自他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歷史尤其是英國崛起歷史經驗的深刻把握。遠在出任財長之前,漢密爾頓就寫到:「1690年代開始,英國創建了英格蘭銀行、稅後體系和國債市場。18世紀,英國國債市場迅猛發展,不僅沒有削弱英國,反而創造出數之不盡的巨大利益。國債幫助英國締造了皇家海軍,支持它贏得了全球戰爭,協助它維持著全球商業帝國。與此同時,國債市場極大地促進了本國經濟發展。個人和企業以國債抵押融資,銀行以國債為儲備擴張信用,外國投資者將英國國債視為最佳投資產品。為了美國的繁榮富強,為了從根本上擺脫美國對歐洲資金和資本市場的依賴,美國就必須迅速建立自己的國債市場和金融體系。」
後世經濟發展證明,金融信貸體系是經濟持久增長的關鍵、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經濟發展之關鍵是有效動員和配置資源,信用是動員和配置資源的最佳手段。一個人擁有最高信用,他就可以充分利用他人的資源來發展自己的事業;一個企業擁有最高信用,它就有無限的資源來擴張;一個國家擁有最高信用,她就能夠動員全球的資金和資源來發展本國經濟。
歷史很快驗證了漢密爾頓的先見之明。18世紀80年代,美國金融市場還是一塌糊塗,10年後的1794年,歐洲投資者就給美國國債和整個金融市場以最高信用評級。當時的法國外交部長宣稱:「美國國債運轉良好、安全可靠;美國政府對國債市場的管理是如此規范、美國經濟發展是如此迅速,以至於我們從來不擔心美國國債的安全性。」正是國家信用的完善刺激歐洲資金源源不斷流入美國,推動美國經濟快速增長。
❹ 國債,如果不太多的話,將是一種對國家的恩賜」誰可以來給我解釋一下漢密爾頓說的這句話,參見於央視紀錄
簡單講就是國家拿一堆紙出來把某某某的財富都換走了
少也是恩賜
❺ 漢密爾頓能超過舒馬赫么
難說。
舒馬赫之前有多少人問過有誰能夠超越方吉奧。傳奇一般的Prost是最接近方吉奧的了,4冠。
不過當大家都在哀嘆方吉奧的記錄無人可破的時候,賽車鐵三角出現了(把7次冠軍歸功於Schumi是有失偏頗的,賽車鐵三角才是真正的不可缺的組合——Michael Schumacher,傳奇車手,Ross Brown,鬼才工程師+策略制定者,Jean Todt,戰略的穩定製定者),一氣拿下了5連冠,再加上早期的兩個,Schumi一下子就超越了方吉奧,成為新一代車神(車王這個稱號用在現役車手比較合適,Schumi已經傳說了)
當年94、95年的時候,Schumi也還年輕,加入F1僅僅三年,可以說光看頭三年Schumi和Hamilton有著一種微妙的相似(當然刨掉間諜門)。
對於Hamilton而言,車手的道路還太長。而且面對擁有Ross Brown超強賽車設計能力的Mercedes以及即將沒有Mercedes在引擎上強大支持的現實,McLaren終究不會有Ferrari那時候的無敵狀態。不過未來怎樣,誰會知道呢。或許真的再像Schumi出現那樣,再過40年才出現一個超越7冠的車神也未得可知
❻ 漢密爾頓倡導國債的經濟背景是什麼
他是美國的開國元勛之一,也是憲法的起草人之一,他是財經專家,是美國的第一任財政部長。他就是因政黨惡斗導至「決斗」而喪失生命的知名政治人物。
從一個來自英屬西印度群島的私生子和無家可歸的孤兒,一躍成為喬治·華盛頓最信任的左膀右臂,但後來捲入一樁性丑聞,在與副總統阿倫·伯爾的決斗中命喪黃泉。在美國的開國元勛中,沒有哪位的生與死比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更富戲劇色彩了。在為美國後來的財富和勢力奠定基礎方面,也沒有哪位開國老臣的功勞比得上漢密爾頓。
雖然他也身為美國建國之父之一,卻始終沒能象別的人那樣做上美國總統,而且在與其主要政治對手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的競爭中更似乎是輸得慘不忍睹,可孰料——歷史的戲劇性就在於此——在其過世之後,他的政治遺產,包括「工業建國之路」和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等等,卻在此後的美國歷史中起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甚至一些影響了美國歷史進程的總統,如林肯和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他們所施行的政策就是建立在漢密爾頓的遺產基礎上的。
漢密爾頓的戰績和政績都非常顯赫,我們可以隨便就列舉出一大堆來:作為華盛頓的侍從武官(aide-de-camp),他對獨立戰爭的貢獻巨大,其中最著名的是1781年的約克鎮戰役(Battle of Yorktown);他是《聯邦黨人文集》(the Federalist Papers)最主要的執筆者;在華盛頓任總統時,他作為財政部長(1789-1795)政績非凡,並創建了美聯儲的前身――合眾國第一銀行(the First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作為聯邦黨人的首領,他為美國兩黨制的出現奠定了基礎,……,等等。
漢密爾頓作為財政部長的業績被他形形色色的生活經歷所掩蓋:賬房伙計、大學生、青年詩人、評論家、炮兵上尉、華盛頓的戰時副官、戰場英雄、議員、廢奴主義者、紐約銀行創造人、憲法委員會成員、演說家、律師、教育家、對外政策理論家和軍隊高級將領等等。」切爾諾夫的結論極具說服力:「如果說傑斐遜提供了美國政治論文的必要華麗詩篇,那麼漢密爾頓就撰寫了美國的治國散文。沒有哪位開國元勛像漢密爾頓那樣對美國未來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實力有如此的先見之明,也沒有哪個人像他那樣制訂了如此恰如其分的體制使全國上下團結一心。
晚年的亞歷山大·漢密爾頓重歸於年輕時候信仰的基督教,但他在臨終之時要求紐約特尼提教堂(Trinity Church)為其舉行聖餐禮時,卻一度被拒絕,原因是他始終難以放棄「決斗」這一有違基督教義的行為——他的死便是出於與政敵、傑斐遜的副總統亞倫·伯爾(Aaron Burr)的決斗,當時漢密爾頓答應了決斗,卻因為基督教信仰而故意將子彈打偏。漢密爾頓的雄辯最終說服了教堂方面,為其舉行了儀式,他說,他已經虔誠地懺悔,並願意與所有的人和解,包括伯爾。
按照決斗的規則,漢密爾頓先開槍,奇怪的是,他發出的子彈離布爾甚遠。而布爾毫不手軟,一槍命中漢密爾頓的右胸。在整理漢密爾頓的遺作時,人們發現他決斗前一天晚上寫的日記。漢密爾頓在日記中說,自己明天不會開槍。為什麼漢密爾頓有此打算,而第二天他又開了於事無補的一槍,並造成自己悲劇性的死亡,艾里斯保持了開放的結尾,沒有作出定論。
❼ 美聯儲3000億收購國債 中國2萬億外儲為什麼損失具體點解釋,謝謝
存在一個匯率問題,人民幣1:10換美元和1:5換美元,哪個劃算中間每美元中國人損失5元RMB,假設這事情在1年發生,年前10元,在中國可以賣兩瓶可樂,但是投資去換美元,年末,這1美元換回來,只有5塊了,只能買一瓶
這就虧了一半(價格都是假設,美元貶值沒有那麽誇張,不過從7到6,怎麼也損失七分之一了)
❽ 孟凡利:漢密爾頓的主要經濟思想是什麼
漢密爾頓34歲就任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他強調政府在市場中的重要作用,鼓勵和扶持資本市場的發展。他的思想精華集中體現在他的三個報告中:《關於公共信用的報告》、《關於國家銀行的報告》和《關於製造業的報告》。
美國建國初期,內外債台高築,政府信用瀕臨崩潰。漢密爾頓認為,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借貸基礎是建立良好的信用。1790年,漢密爾頓向國會呈交了《關於公共信用的報告》,並獲通過。該報告旨在通過政府做出償債的姿態,使國內外資產者信任聯邦政府,以吸引新的投資,同時通過承擔州債來削弱州權,加強聯邦政府的權威,使國內投資者擺脫狹隘的地方觀念,把自己的前途和聯邦政府的命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漢密爾頓關於新政府的經濟計劃沒有停留在融資國債和承擔各州的戰時債務上。他認為美國資本主義的模式正常運行還缺乏兩個基本條件:一種適當的流通媒介和一個國家銀行。於是,1790年12月,漢密爾頓向國會提交《關於國家銀行的報告》,提出建立一家稱之為美國銀行的公司來彌補這兩種缺陷。關於國家銀行的思想,體現了他一貫倡導的原則,即國家銀行建立在政府與私人聯合信用的基礎上,政府執行監督的權力,而實際的經營管理委託於代表私人股東利益的董事們。這是現代中央銀行的雛形。事實證明,國家銀行成立後,不僅活躍了市場經濟,也使聯邦政府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在漢密爾頓看來,這些還遠遠不夠,美國要強大還必須擁有自主發展的能力。經過精心准備,1791年12月5日,他向國會呈交了起草最長的、最復雜的一份政府文件《關於製造業的報告》,提出發展製造業的計劃。建國初期,美國90%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漢密爾頓從世界范圍來考慮,認為美國要在日益有限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裡生存,就必須建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而一個國家的富足、獨立和安全都是極大地與製造業的繁榮聯系在一起的。另外,漢密爾頓希望利用製造業將當時美國的南北經濟聯在一起,為南北政治聯盟、國家統一創造條件。就美國建國後經濟發展的總體方向而言,大體上是按照漢密爾頓的思想演進的。
漢密爾頓的三個報告體現出他始終將國家富強、政治統一貫穿在他的實踐中。如果做一梳理,我們可以提煉出不少思想財富。比如,一個國家處於趕超發展階段時,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威和調控作用有利於國家的整體利益;經濟統一是政治統一的基礎,並且為政治統一創造條件等等。這些思想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的人,他的經濟政策實際上構成了美國社會經濟史上一場深刻的變革。
❾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美國首任財長
漢密爾頓為結束美國財政混亂不堪的狀況做出了卓越貢獻。1789年當他任財政部長時,國庫空空如也,戰債積累不堪重負,信用瀕臨崩潰。他向國會呈交一系列報告,提出了他的關於整頓財政與發展經濟的綱領。按照這個綱領實行了一系列財政政策,使長期積壓的債務問題得以解決,重建了美國在國內外的信用,健全了金融體系,建立了一套完備的財政管理制度,國家有了穩定的財政收入,從根本上結束了財政混亂狀況,為工商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漢密爾頓積極參與外交政策的制定,因為他的財政政策與美國的外交政策緊密聯系。美國獨立後,在經濟上仍不能擺脫對英國的依賴,進出口貿易主要與英國進行,財政收入主要依靠進口稅,如果與英國發生沖突,漢密爾頓剛剛建立的財政大廈頃刻就會倒塌,因此他主張與英國保持友好。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不久,歐洲戰爭爆發。在他的極力主張與推動下,華盛頓總統立刻發布了避免美國捲入歐戰的「中立宣言」。其後不久,美英之間出現戰爭危機,他又積極推動簽訂了美英《傑伊條約》,使戰爭危機得以和平解決。他為美國早期外交注入了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他告誡國人:沒有固定的朋友,也沒有固定不變的敵人。無論何時,都要堅決把美國的現實利益作為處理外交關系的重要准則。美國還是一個太年輕的國家,它需要時間成長,因此要極力避免捲入歐洲的沖突。他的這些思想被明確的表達在華盛頓的告別演說里,成為美國孤立主義外交路線形成的思想基礎。
在建國初期,漢密爾頓是最早洞察到英國正在發生的工業革命的深遠意義的政治家。他向國會呈交了《關於製造業的報告》,論證了發展製造業的重要性,提出國家扶持製造業發展的措施。這一報告體現了漢密爾頓預使美國由農業國變成為工業國的強烈願望。可惜,他的這一報告沒有被國會採納,因為當時美國還沒有感受到發展製造業的緊迫性。他的報告受到他的同時代人的冷漠。但是,到了19世紀30年代,當美國工業革命開始起飛的時候,這個報告成為美國人熱切研究的文件。弗農·帕林頓稱漢密爾頓似乎是美國18世紀領袖中的「最現代化的和偉大的美國人」。可以說,漢密爾頓是美國建國初期的資本主義代言人。 1790年4月18日,33歲的美國財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走出位於百老匯大街的喬治·華盛頓總統官邸(紐約是當時年輕合眾國的臨時首都),恰好撞上47歲的國務卿托馬斯·傑斐遜。
兩人寒暄幾句,心直口快的漢密爾頓直截了當地對傑斐遜說:「國務卿先生,請求您幫幫我吧。您知道,我提交的國債法案,國會四次辯論都未能通過。如果您能夠改變主意,憑借您的巨大影響力,下次辯論就有望過關啊。」「財長先生,您知道,我連憲法都反對,何況是您的國債法案呢,憲法並沒有授權聯邦政府承接獨立戰爭時期的聯邦債務和各州債務啊。不過,您要是樂意的話,明天晚上我們可以一起晚餐,聊聊這事兒,我也打算請麥迪遜先生一起來。」「太好啦,國務卿先生,我一定準時赴約。」
漢密爾頓喜出望外,他知道機會來了。美利堅合眾國正式宣告成立還不到1年,各州為爭奪永久首都已經吵得不可開交了。誰都明白:贏得合眾國永久首都將帶來多麼巨大的政治影響和經濟利益。論經濟實力,紐約最強,不僅僅因為它已經是臨時首都,是當時北美最發達、交通最便利的城市,而且紐約市為改善基礎設施、建設聯邦首都,已經投入巨資,自然勢在必得。
而論政治實力,卻是弗吉尼亞占優。弗吉尼亞不僅為獨立戰爭做出了最大犧牲和最大貢獻,而且有數位聲望卓著的建國之父來自該州,最著名的當然是華盛頓、傑斐遜和詹姆斯·麥迪遜。這三人都熱切期望合眾國的永久首都遷入弗吉尼亞州。假若紐約州能夠配合,則大事可成。漢密爾頓知道傑斐遜就是要和他談這個交易。
果然,第二天晚餐時,傑斐遜和麥迪遜明確提出「交易」條件:如果漢密爾頓願意說服紐約州支持弗吉尼亞州成為合眾國永久首都所在地,他們兩人就承諾支持國會通過漢密爾頓的國債法案。漢密爾頓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幾天後,美國國會順利通過漢密爾頓起草的《公共信用報告》,華盛頓總統立刻簽署成為法律。國債市場迅速崛起,成為美國金融貨幣體系最根本的支柱之一。
人類歷史上,總有極少數天才人物之思維和戰略,遠遠超越他的時代。漢密爾頓—傑斐遜—麥迪遜之間的著名「交易」充分說明:即使是像傑斐遜和麥迪遜那樣傑出的人物,也不能理解漢密爾頓傾全力創建國債市場之深謀遠慮,當時能夠明白漢密爾頓天才構思的人物可謂少之又少。
縱然是200多年後的今天,全球可能也只有那些金融精英們才真正懂得漢密爾頓「金融戰略」的極端重要性。今天,當我們激烈辯論美國經常賬戶逆差、美元匯率、全球失衡、美元霸權、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等關乎所有國家最高利益之重大問題時,我們絕對有必要重新反思200多年前漢密爾頓的金融思維。
漢密爾頓為美國構建的貨幣金融體系有五大支柱:其一,統一的國債市場;其二,中央銀行主導的銀行體系;其三,統一的鑄幣體系(金、銀復本位制);其四,以關稅和消費稅為主體的稅收體系;其五,鼓勵製造業發展的金融貿易政策。最引人注目的是,漢密爾頓自始至終從整體國家信用角度來設計五大政策和制度安排。他說:「一個國家的信用必須是一個完美的整體。各個部分之間必須有著最精巧的配合和協調,就像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一樣,一根樹枝受到傷害,整棵大樹就將衰敗、枯萎和腐爛。」
漢密爾頓的五大支柱共同支撐起美國金融體系的參天大樹,最終成長為主導全球經濟的美元霸權體系。國債市場是國家整體信用優劣的最佳指示器;中央銀行負責維持銀行體系和貨幣供應量之穩定;統一的鑄幣體系(後來是美元紙幣體系)極大降低金融貿易之交易成本,促進金融、貿易、產業迅速發展;稅收體系確保財政健全和國債市場之良性循環;製造業則是金融貨幣的最終基礎。
漢密爾頓的金融哲學基於他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歷史尤其是英國崛起經驗的深刻把握。早在出任財長之前,漢密爾頓就寫道:「17世紀90年代開始,大英帝國創建了英格蘭銀行、稅後體系和國債市場。18世紀,英國國債市場迅猛發展。國債市場之急速擴張,不僅沒有削弱英國,反而創造出數之不盡的巨大利益。國債幫助大英帝國締造了皇家海軍,支持大英帝國贏得全球戰爭,協助大英帝國維持全球商業帝國。與此同時,國債市場極大地促進了本國經濟發展。個人和企業以國債抵押融資,銀行以國債為儲備擴張信用,外國投資者將英國國債視為最佳投資產品。為了美國的繁榮富強,為了從根本上擺脫美國對英國和歐洲資金和資本市場的依賴,美國必須迅速建立自己的國債市場和金融體系。」
經濟發展之關鍵是最有效動員和配置資源,動員和配置資源的最佳手段就是信用體系。一個人擁有最高信用,他就可以充分利用他人的資源來發展自己的事業;一個企業擁有最高信用,它就有無限的資源來擴張;一個國家擁有最高信用,它就能夠動員全球的資金和資源來發展本國經濟。漢密爾頓早就深刻洞察了金融和信用的本質。歷史很快驗證了漢密爾頓的先見之明和高瞻遠矚。18世紀80年代,美國金融市場還是一塌糊塗,到了1794年,歐洲投資者就給美國國債和整個金融市場以最高信用評級。當時的法國外交部長塔列朗宣稱:「美國國債運轉良好、安全可靠;美國政府對國債市場的管理是如此規范,美國經濟發展是如此迅速,以至於我們從來不擔心美國國債的安全性。」正是國家信用的完善刺激歐洲資金源源不斷流入美國,推動美國經濟快速增長。
美國著名政治家韋伯斯特(Daniel Webster)曾經如此評價漢密爾頓金融戰略對美國的重要性:「漢密爾頓創建的金融體系,是美國繁榮富強的神奇密碼。他叩開信用資源之門,財富洪流立刻洶涌澎湃。美國人民滿懷感恩之情,世界人民滿懷敬畏之心。丘比特拈花一笑,智慧之神翩然而至,那是我們鍾愛的希臘神話。然而,漢密爾頓創造的金融戰略比希臘神話還要美妙、突然和完美。他那不可思議的大腦靈機一動,整個美國金融體系就應運而生。」 漢密爾頓在政治上是比較保守的,是一位保守的共和主義者。他曾在制憲會議上公開宣稱,「英國的政府是世界上最好的政府 」。傑斐遜派據此指責他為「君主主義者」和企圖將英國式的君主制引入美國。盡管他贊賞英國制度,但是他從未建議在美國建立君主制。他擁護三權分立的共和制度,但是,由於他對人民和民主制度的極端不信任,他主張建立的強有力政府是高度集權化的。
漢密爾頓是個有鮮明個性的人。他思維敏捷,具有深刻的洞察力,有斗爭的勇氣和不倦的精力,對於為之奮斗的事業,有犧牲與奉獻精神。他有許多值得稱頌的品質,然而他也有極其突出的缺點和不足。他性格耿直,毫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同時又脾氣急躁,一些作法不免失之謹慎;他不怕困難和任何阻力,敢於斗爭,可是對不同意見,他也毫不容忍,不懂得妥協的重要性。作為政府官員,他直接參加黨派論戰,公開在報紙上發表文章指責同時政府官員的傑斐遜。1800年總統大選中,他又公開發表小冊子直接攻擊自己黨的總統候選人亞當斯。這些沖動的做法,不僅使他失去許多追隨者,也損害了他自己的聲望。
漢密爾頓的財政政策的出台,引起了不同利益集團的矛盾與沖突,從而形成了以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黨和以傑斐遜為首的共和黨。兩黨在政治、經濟、外交等各方面展開了激烈的斗爭。作為政黨領袖的漢密爾頓和傑斐遜在斗爭中當然首當其沖。兩位領袖成為強硬的敵手和「死對頭」。在美國建國初期的政治舞台上,兩位偉人的激烈斗爭構成了極其引人注目的歷史篇章。兩位偉人尖銳對立,根源在於兩個人有不同的社會理想及不同的建國方略。傑斐遜的政治理想是以農業為基礎的民主共和國,漢密爾頓則想把美國建設成象英國那樣的以發達的工商業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強國。兩人在建國方略上存在著嚴重的分歧,主要表現在兩人有不同的政治與經濟建設的方針與主張。在政治領域,傑斐遜從對人民的高度信任出發,極力主張加大民選的立法議會的權力以有力制約行政部門;漢密爾頓則從對人民的極端不信任出發,主張建立一個高度集權化的行政部門以有力制約民選的立法議會。在經濟領域,傑斐遜想走農業立國的道路;漢密爾頓則想走工商業立國的道路。兩位偉人處處針鋒相對,寸步不讓。
漢密爾頓與傑斐遜這兩位偉人之間的尖銳斗爭,孰是孰非,200年來吸引了美國眾多學者的注意。學者們不惜筆墨寫出大量鴻篇巨著,對兩位偉人做出評價,並從政治、經濟、思想等各個角度分析兩位偉人斗爭的實質與意義。
總的說,特別是在「進步學派」占統治地位的20世紀上半葉,美國史學界明顯存在著「抑漢揚傑」的傾向。二戰後,「進步學派」的地位發生動搖。近幾十年來,有眾多美國學者寫出贊譽漢密爾頓的著作,糾正了「抑漢揚傑」的傾向。隨著世事的不斷變遷,人們的思想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同時不斷對過去進行反思,糾正偏激看法。美國越來越多的歷史學家達成這樣的共識:漢密爾頓與傑斐遜都是建國時代的偉人,都對美國歷史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雖然這兩位偉人尖銳對立,其結果是「相輔相成」。路易斯·哈克認為,美國已從不同角度接受了兩位偉人的影響,如果美國人相信政治民主化是不可缺少的,就得承認傑斐遜的不朽貢獻;如果美國人相信穩定的政治制度和有尊嚴的政治是必要的,就得承認漢密爾頓的不朽貢獻。「兩個人的貢獻都是巨大的。」「我們都是傑斐遜者,我們都是漢密爾頓者。」納爾遜.布萊克說,「像漢密爾頓、亞當斯和馬歇爾這樣的聯邦黨人,都為他們的國家很好的盡了力。盡管他們並不信奉民主,但是,他們的積極進取的國家主義有助於創建一個強大的、穩定的政府,這個政府最後能夠被引向民主目的。」盡管在美國仍有學者對漢密爾頓的歷史地位提出挑戰,但已不屬於美國史學界的主流看法。
❿ 有哪位金融高手能把我解釋一下美國獨立戰爭後財長漢密爾頓「旋轉門計劃\效應」還債的原理
美國政府沒錢,但美國人民手中有錢,利用人民手中的錢買國債還了債務,錢沒有還,但是保證了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