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債券融資 > 債券市場擴大開放

債券市場擴大開放

發布時間:2021-07-09 22:01:24

① 國九條的內容是什麼

(一)落實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促進貨幣信貸穩定增長。綜合運用存款准備金率、利率、匯率等多種手段,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充分供應,追加政策性銀行2008年度貸款規模1000億元。
(二)加強和改進信貸服務,滿足資金合理需求。鼓勵地方政府通過資本注入、風險補償等多種方式增加對信用擔保公司的支持;設立多層次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和擔保機構,提高對中小企業貸款比重;對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免徵營業稅;建立農村信貸擔保機制,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積極探索發展農村多種形式擔保的信貸產品;積極擴大住房、汽車和農村消費信貸市場。
(三)加快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穩定股票市場運行,推動期貨市場穩步發展,擴大債券發行規模,優先安排與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後重建等相關的債券發行。
(四)發揮保險的保障和融資功能,促進經濟社會穩定運行。積極發展「三農」、住房和汽車消費、健康、養老等保險業務,引導保險公司以債權等方式投資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和農村基礎設施項目
(五)創新融資方式,通過並購貸款、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和規范發展民間融資等多種形式,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六)改進外匯管理,大力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適當提高企業預收貨款結匯比例,方便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貿易融資,提高外匯資金使用效率,支持外貿發展。
(七)加快金融服務現代化,全面提高金融服務水平。進一步豐富支付工具體系,擴大國庫直接支付涉農、救災補貼等政府性補助基金範圍,優化出口退稅流程,繼續推動中小企業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八)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增強金融業化解不良資產和促進經濟增長的能力。
(九)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強化風險監測和管理,切實維護金融安全穩定。

② 中國宏觀經濟運行面對問題有哪些

我們稅收與經濟的關系問題是一個老話題。歷代統治者都把稅收作為國家經濟命脈和政權的根基,古今中外的政治家、經濟學家都論述稅收與經濟的關系問題,歷史上的每次重大變革、變法都涉及稅收與經濟的關系問題。在我國經濟轉軌時期,從理論上弄清稅收與經濟的關系問題,對於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適應世界經濟發展,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稅收宏觀調控作用,促進我國經濟跨越式發展和各項建設事業的全面進步,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政治經濟意義和社會歷史意義。
一、稅收在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任何事物有位才有為。研究稅收與宏觀經濟的關系問題,首先要認識稅收的范疇,弄清稅收在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地位和作用,為此就要研究經濟與分配和分配與稅收的關系問題。
宏觀經濟是指整個國民經濟及其運行狀況,是相對微觀經濟(部門經濟或局部經濟)而言的,是對社會物質生產和再生產活動的高度概括,它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四個方面的活動及相互關系。社會再生產四個方面的活動相輔相成,互為因果,其中生產決定分配、交換、消費等三個環節,分配、交換、消費等三個環節並不是被動地、消極地適應生產,而是積極地影響生產,反作用於生產。在這四個環節中,生產是生產者的事,交換是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事,消費是消費者的事,政府一般不參與不幹預這三個方面的活動,但通過稅收參與企業和個人的收益分配,影響各方面的經濟活動。
恩格斯把經濟所包含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四個方面的關系概括為生產關系。馬克思認為這四個方面的關系都與財產所有權有關,財產關系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這就如同科學技術凝結在勞動產品中一樣,財產關系凝結在四個關系之中。要保證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就要用法律明確財產關系,保護財產關系。勞動者的勞動權、企業的財產權、國家的政治權力都要參與收益分配。工人拿工資、企業拿利潤、國家拿稅收是收益分配的基本形式。收益分配關系確定財產歸屬,是財產關系在經濟上的體現;財產關系一旦形成,又反過來決定收益分配關系。財產和分配的關系問題是經濟的核心問題和要害問題,關繫到各方經濟利益,各方對此最敏感最關心。稅收之所以成為各方利益矛盾的焦點,就是因為它參與國民收入分配,關繫到國家與企業、個人與國家、中央與地方的利益。我國經濟改革的實質就是對所有制、產權制度和分配製度進行改革,調整財產關系和分配關系,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調動各方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
稅收參與國民收入分配,是國家生存發展和國民共同利益的需要,是由國家政治權力和國家所有制決定的。馬克思說:「國家存在的經濟體現就是捐稅。」「在我們面前有兩種權力:一種是財產權力,也就是所有者的權力,另一種是政治權力,即國家權力。權力統治著財產,……捉弄財產。」恩格斯說:「為了維持這種權力,就需要公民繳納費用--捐稅。」「納稅原則本質上純屬共產主義的原則,因為一切國家征稅都是從國家所有制來的。的確,或者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樣就沒有國家所有制,而國家就無權征稅,或者是國家有這種權力,這樣私有制就不是神聖不可侵犯,國家所有制就高於私有制,而國家就成了真正的主人。要求國家宣布自己是全國的主人,從而用社會財產來為全社會謀福利;我們要求國家實行一種只考慮每一個人的納稅能力和全社會真正福利的征稅辦法,作為達到目標的第一步。」
馬恩論述告訴我們:稅收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參與國民收入分配的一種形式,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國家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是國家主權在經濟上的重要體現;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征稅不能超過納稅人的承受能力,稅收是國民的福音。在世界被各個國家分治或由各個國家瓜分佔有的條件下,任何一個單位和個人都有自己的國籍,它的生產經營一般都在某一個國家裡進行,它所有一切首先屬這個國家所有,並受該國家的保護。即使在以跨國經營為標志的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稅收管轄權的劃分也是以納稅人的國籍為依據。國家所有制使國家有權對管轄區內的生產經營單位和個人征稅。國家政權機關管理國家事務、興辦公益事業、保護單位和個人財產及人身安全,都需要大量財力作後盾。然而,國家政權本身不創造財富,國家財力來源於稅收,稅收來源於經濟,國家要把稅收蛋糕做大,更好地為人民謀福利,就要大力發展經濟。
從上述得出如下結論:第一,經濟包括分配,分配包括稅收,稅收是分配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國家生存發展的經濟基礎。第二,經濟決定分配,分配反作用於經濟。稅收參與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和國家建設的各個方面,影響社會再生產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關繫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國家政治權力和國家所有制高於企業和個人的財產權和所有權,決定勞動權、財產權和所有權的收益分配關系。稅收與國家政權的生存緊密連在一起,與人民利益息息相關,既是經濟問題,又是政治問題。國家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稅收代表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須運用政權力量,發揮稅收職能作用,促進全國經濟平衡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第四,財產和分配關系是經濟的核心和要害。稅收處在國家與企業和個人、中央與地方等各方利益分配的焦點上,是各方最關心最敏感的經濟問題。必須從全局利益出發,統籌兼顧各方利益,用法律手段正確處理稅收與各方利益分配關系,調動各方發展經濟的積極性。正是從這些意義上講,稅收屬宏觀經濟的分配范疇,在國民經濟運行中占據重要地位,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經濟決定稅收與稅收對經濟的反作用
經濟決定稅收和稅收反作用於經濟,是經濟稅收觀的基本觀點,對於正確理解、認識和處理稅收與經濟的關系,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一)經濟是稅收的源泉,決定稅收的產生和發展,具體表現如下:
1.經濟決定稅收的產生。稅收分配的對象是生產經營單位和個人生產的剩餘產品或剩餘價值。一般來說,經濟活動延伸到哪裡,稅收就跟蹤到哪裡,哪裡有經濟活動,哪裡就有稅收。
2.經濟規模決定稅收規模,稅收規模隨經濟規模擴大而擴大。如全國2001年GDP達到95933.3億元,比1995年的58478億元增長64.05%,平均年增長10.6%;全國稅收2001年達到10453.4億元,比1995年的3927.9億元增長166.13%,平均年增長27.68%。河南2001年GDP達到5645.02億元,比1995年的3002.7億元增長87.99%,平均年增長14.66%;河南國稅收入2001年達到260.54億元,比1995年的143.77億元,增長81.22%,平均年增長13.53%。
3.經濟結構決定稅源結構。一是產業結構決定稅源結構。發達國家一、二、三產業的大體比例為10%、20%、70%;中國2001年三大產業的比例為15.23%、51.15%、33.62%;河南三大產業的比例為21.86%、47.16%、30.98%。從上述比例來看,發達國家的主體稅源已經轉向第三產業,中國的主體稅源仍在第二產業,河南是中國的農業大省,農業增加值不含稅,決定河南經濟增長和稅負都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二是所有制結構決定稅源結構。改革開放以前,公有制經濟占絕對優勢,非公有制經濟佔GDP不到1%,稅收99%來自公有經濟。目前,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在經濟總量上平分秋色,來自非公有制經濟的稅收達到30%以上。三是地區經濟結構決定稅源結構。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達,來自該地區的稅收佔全國稅收30%以上。河南省轄市區稅收佔全省稅收80%左右,稅負達到7%左右,而縣城及農村稅收只佔20%左右,稅負只有2%左右。
4.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稅負水平。國家征稅要從計稅收入中扣除企業成本和居民基本生活費。發達國家作了這兩項扣除後,可分配的收益基數仍然很大。而發展中國家作了這兩項扣除後,可分配的收益基數小,如我國企業微利經營,甚至虧損,國家征所得稅很少。又如我國對大量達不到起征點個體戶不征稅。所以,盡管各個國家的稅制相似,但各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稅負差異很大。我國現行稅制在設計上參照了國際稅制,尤其參照發達國家的稅制。然而,發達國家中央財政收入佔GDP的比例一般不低於30%,發展中國家一般不低於15%,中國2001年稅負只達到16%。在中國境內發達地區稅負高,欠發達地區稅負低;城市稅負高,縣城以下稅負低。
5.經濟科技含量決定稅收增長。科學技術是經濟和稅收增長的推動力。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大,帶來的稅收多。技術落後的傳統產業,增加值小,帶來的稅收少。凡是經濟和稅收高速增長的地區,都有高新技術產業支撐;凡是經濟和稅收增長緩慢的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相對落後,傳統產業占的比重大。
6.經濟狀況決定稅收征管。企業行業特點和規模以及企業所有制和收益分配多元化,決定稅收征管方式和方法的多樣性。如規模限額以上的企業出於內部管理需要,一般都要建賬,加強財務核算。對這類企業實行查賬徵收。大量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一般不建賬,大量交易不開票。長期以來,對這類業戶實行定期定額徵收,漏稅較多,征管方法亟待改進。目前,河南國稅部門對稅源進行分類管理,探索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征管辦法,已經初見成效。
7.經濟改革決定稅收改革。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為了搞活國有企業,發展個體私有經濟,引進外資,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先後進行兩步利改稅和建立新稅制的重大改革,不斷調整完善稅收政策,促進經濟發展。
(二)稅收對經濟的反作用,主要通過稅種、稅率、減免稅、稅負、征管等要素調節各方經濟利益,影響經濟發展。稅收對經濟的影響具有兩重性:當稅收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時,就會促進經濟發展,反之,則阻礙經濟發展。具體表現如下:
1.稅種對經濟的影響。每個稅種都有它的徵收目的和范圍。一般來說,主體稅種側重組織財政收入,稅基廣,具有普遍調節經濟的作用;其他稅種側重調節某種經濟行為,且有增加財政收入的功能。
2.稅率對經濟的影響。稅率是稅制核心,它對企業實現的收益進行分配,確定國家與企業各占份額,最終確定財產歸屬。稅率高低表明國家征稅深度,亦稱調節經濟的程度。美國經濟學家阿瑟•拉弗用一條開口向下的拋物線表明,稅收隨稅率增大而增大,當稅率超過納稅人承受能力時,稅收就隨稅率增大而減少。可見,稅率適當可以促進經濟發展,稅率過高則影響經濟發展。
3.減稅對經濟的影響。減稅產生擴張效應,如:刺激民間投資和需求、吸引外資、促進資本在地區之間和國際之間流動,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復甦和持續增長,提高企業競爭力,增加經濟發展後勁。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採取了一輪又一輪的減稅措施,但並沒有減少稅收總收入。各國減稅後,宏觀稅負不但沒有降低,反而呈上升趨勢。我國現行減免稅雖有多種形式,但都是為了支持、鼓勵、保護和照顧某類企業和個人的生存發展而採取的稅收優惠措施,其中許多減免稅帶有歧視性,不但減少財政收入,而且影響企業公平競爭。中國應當選擇無歧視性的減稅政策。
4.稅負對資源配置的影響。稅負反映國家征稅深度,也反映國家干預經濟的程度。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把企業利潤都拿走,資源由國家配置。發展市場經濟,就要讓企業有利可圖,以激勵民間投資,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增加經濟活力。如果國家征稅後,大多數企業微利甚至虧本,就會妨礙民間投資,削弱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影響經濟活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能用稅收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和保障低收入階層的基本生活,一般不能把稅收用於盈利性的生產投資,否則,國家配置資源,加重企業負擔,部分企業受益,容易產生腐敗,導致企業競爭不公平,影響市場經濟發展。所以,稅負高低關繫到資源是由國家計劃配置還是由市場配置,關系我國經濟轉軌和舊體制復歸。
5.稅收征管對經濟的影響。稅制靠征管來落實。科學嚴密的征管,不僅可以正確貫徹落實稅收政策,把應收的稅征上來,發揮稅收的調控作用,而且可以發現稅制中的問題,促進稅制改進和完善,同時還可以方便納稅人,節省納稅人辦稅時間。反過來說,征管疏漏,稅款流失,造成實際稅負低於名義稅負,削弱國家宏觀調控能力,引起企業之間的不公平競爭,影響經濟發展。
三、稅收與經濟管理體制
國家只要征稅,稅收就要發生作用。稅收宏觀調控是國家有意識地發揮稅收職能作用,促進經濟發展。要正確理解和認識這個問題,就要研究稅收與經濟體制的關系問題。
經濟體制是國家管理國民經濟的方式和方法,包括計劃、財政、稅收、物價、金融等手段。在歷史上,國家經濟管理體制有兩種形態,一是市場經濟體制,二是計劃經濟體制,二者在資源由誰配置、對微觀經濟管與不管和如何管等問題上有本質的區別。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認為市場富有效率,主張自由放任,市場調節,反對政府幹預經濟。美國供求學派凱恩斯認為市場有缺陷,主張政府幹預,達到供求平衡。許多國家政府採用凱恩斯理論,避免了經濟大幅度波動,緩解了經濟危機,保持了經濟持續發展。後來的許多經濟學家和政治家都承認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性,同時認為市場並非靈丹妙葯,主張政府調控,不能讓那隻看不見的手捉弄經濟。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資源由國家配置,企業既沒有經營自主權,也沒有獨立的經濟利益,包括稅收在內的各種經濟杠桿對企業的經濟活動失去影響力,稅收只是國家籌集建設資金的工具。這種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使經濟失去生機和活力,所以要進行經濟改革。我國經濟改革的取向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發揮政府對市場的宏觀調控作用,政府對經濟的管理由直接控制轉向間接調控,建立健全宏觀經濟調控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央關於經濟改革的文件中都強調發揮宏觀調控體系的作用。1994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二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指出:「越是搞活經濟,越要重視宏觀調節,越要善於在及時掌握經濟動態的基礎上運用價格、稅收、信貸等經濟杠桿,以利於調節社會供應總量和需求總量、積累和消費等重大比例關系,調節財力、物力、人力流向,調節產業結構和生產力的布局,調節市場供求,調節對外經濟往來等等。」1993年11月14日,中央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有健全的宏觀調控體系。黨的十二大以來,幾屆中央主要領導人都強調發揮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避免經濟大幅度波動,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
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杠桿。經濟體制包含稅收手段,經濟體制改革包含稅制改革,決定稅制改革;稅收是宏觀調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在宏觀調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每次重大經濟改革都要反映到稅收上來,都要對稅制進行相應改革。改革開放初期,黨和政府放寬政策,搞活經濟,為此進行兩步利改稅,建立多稅種、多環節、多次征的復合稅制。1992年10月12日,黨的十四大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此醞釀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第三次稅制改革,即1994年出台新稅制,實行稅利分流和分稅制。1999年11月,中國加入WTO,需要改革完善中國現行稅制,促進對外開放,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
要發揮稅收的宏觀作用,就要從理論上弄清以下幾個問題:
(一)國家宏觀調控需要財力作後盾,稅收是國家財力的主要來源。因此,要擴大稅收規模,提高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提高中央財政收入占整個財政收入的比重,加強中央宏觀調控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支持落後地區的發展,促進全國經濟平衡發展。
(二)正確處理國家與企業、中央與地方的利益分配關系,是財稅體制的核心問題。因此,稅收規模的擴大,不能超過企業的承受能力,否則,就會削弱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阻礙市場經濟的發展。
(三)公平競爭是發展市場經濟的要求,必須公平稅負,促進企業的公平競爭。
(四)發展是硬道理,稅收政策必須體現國家產業政策,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扶持弱勢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
(五)稅收調控作用包含在稅制中,通過征管來實現。當前,一方面企業負擔重,經濟效益不高,虧損面較大,靠提高稅負,增加稅收不大可能;另一方面我國財政赤字連年增加,債務連年上升,靠減稅刺激經濟增長,也不大可能。但是,稅制不盡合理,稅負不平,稅收流失較多,稅外收費額較大,費擠稅的現象相當突出。因此,要完善稅制,合理設置稅種,調整稅率,清費立稅,清理減免稅,開征新稅種,擴大稅基,加強稅收征管,增強稅收的宏觀調控能力,促進經濟發展。
四、稅收調控與經濟發展
稅收調控是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其目的是要提高宏觀經濟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促進全國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因此,應當根據當前形勢,採取相應的稅收措施和對策。
(一)調節供求關系,促進供求平衡。經濟能否均衡發展,取決於需求與供給是否均衡。我國經濟自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後,通貨緊縮、供大於求、民間投資不足、大多數低收入階層消費不足。國家在貨幣政策失靈的情況下,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發行國債,擴大投資,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到2002年,我國經濟走出低谷,出現快速增長勢頭。但是,國家債務連年攀升,政府投資,部分企業受益,影響企業公平競爭;一些地方和企業爭項目、跑項目,容易產生腐敗;一些項目缺乏科學論證,倉促上馬,盲目建設,重復建設,造成浪費;有些國債資金被用於「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甚至被挪用。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重視累進所得稅和資本利得稅在調節經濟、實現供求平衡中的作用。在通貨緊縮、供大於求時,企業和個人收入減少,稅率自動降低,刺激民間投資和消費,促使經濟升溫;在通貨膨脹、求大於供時,企業和個人收入增加,稅率自動上升,抑制民間投資和消費,促使經濟降溫。發達國家實行以所得稅為主體的稅制,既發揮稅收對經濟自動調節器的作用,又保護了稅本,或者說企業不因國家征稅而蝕本。我國稅收,流轉稅占的份額大,所得稅占的份額小,對經濟調節缺乏靈活性,征稅容易侵蝕稅本。1994年實行的新稅制,與當時通貨膨脹有關,1996年以後,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以後,我國經濟轉為通貨緊縮,需要對現行稅制進行改革,實行減稅政策。然而,我國執行的是一條增稅政策,稅收超常增長。在正常情況下,稅收與GDP的彈性系數在1左右。1998年至2001年,我國稅收與GDP的彈性系數為2.40、3.33、1.99、2.84,平均2.93。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由1996年前的兩位數降到7%左右。據前世界銀行工業部顧問基思馬斯頓用實證回歸分析法測算,稅收佔GDP的比值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經濟增長下降0.36個百分點。所以,要發揮稅收調節經濟的作用,就要調整稅制結構,逐步建立以所得稅為主體的稅制體系。在此基礎上,可根據供求狀況,實行以減稅為重點的積極財政政策,既是發揮稅收的宏觀調控作用,也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
(二)調節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促進全國經濟平衡發展。2001年,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分別為62481.9億元、28667.8億元和14329.8億元,分別比1992年增長了328.2%、300.8%和254%,平均年增長速度為17.5%、16.7%和15.1%。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7448元;上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7382元,位於全國之首;河南省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5942元,位於全國中等偏下;貴州省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865元,位於全國最低。可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經濟都有很大發展,但發展水平的差距明顯擴大。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各個地區的經濟能否平衡發展,關繫到國家的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因此,為了促進各地經濟的協調發展,讓各個地區都走上富裕之路,必須實行分稅制,提高中央財政收入占整個財政收入的比重,通過轉移支付的辦法,支持落後地區的發展,縮小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
(三)調節個人收入差距,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但是,市場經濟本身不是趨向共同富裕,而是趨向兩極分化。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收入來源渠道增多,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同時出現了個人收入差距擴大乃至懸殊的現象。一方面,農村還有幾千萬人口的溫飽問題未解決,城市也有上千萬的貧困人口;另一方面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和億萬富翁估計達到1000萬人以上。2001年,科學研究、綜合技術服務業和外資企業人均年工資高達1.6萬多元,為全國平均工資10870元的147.19%,而國有單位職工的平均年工資為11178元,城鎮集體單位職工的平均年工資為6867元,農、林、牧、漁業的人均年工資只有5741元。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860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為2366元。因此,對合法收入應當保護,並依法征稅;對過高收入作適當調節;對於非法收入,必須堅決取締和打擊。要完善個人所得稅,將各類應稅個人所得稅征稅范圍,實行按年綜合計征個人所得稅,同時開征遺產稅、贈與稅和社會保障稅,加大個人收入調節力度,縮小個人收入之間的差距,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四)調整稅負,促進公平競爭。市場經濟要求稅收公開透明,保持中性,不扭曲企業的經濟活動,給企業創造一個透明的、公平的、可預見的稅收環境,促進企業公平競爭,優勝劣汰,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所以,稅收負擔一要公平,二要合理,三要透明。所謂公平,就是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不搞歧視政策;所謂合理就是稅收負擔不超過企業的承受能力,不削弱企業的競爭力,不影響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所謂透明就是讓企業預見自己繳納的稅款。按照原則來衡量,我國2001年稅負為16%,相當於發展國家的稅負水平,若考慮政府部門收費,企業稅費負擔在30%以上,接近發達國家的稅負水平,許多企業微利經營,甚至虧損。我國主體稅種生產型增值稅的法定稅率為17%,若按國外可比口徑換算成消費型增值稅的稅率為23%,高於大多數西方國家20%以下的稅率水平。我國企業所得稅的法定基本稅率為33%,高於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多數國家的稅率水平,內外資企業所得稅不統一,對外資企業優惠較多,外資企業的稅負輕於內資企業。在內資企業中,由於管理上的原因,規模限額以上企業的稅負較重,大量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稅負較輕。因此,要把生產型增值稅改為消費型增值稅,擴大征稅范圍,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適當降低稅率,取消不必要的稅收優惠,加大稅費改革力度,加強稅收征管,尤其改進和加強小企業和個體戶的征管,努力實現公平稅負的目標,促進企業公平競爭。
(五)調整稅收優惠政策,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稅收優惠是國家利用稅收促進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以減少稅收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0世紀初的10%猛增到80%。所以,應當把稅收優惠的重點放在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上,可採取投資抵免、降低稅率、稅前費用扣除、加速折舊等形式,加大對科技、教育、社會保障、農業、生態環境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扶持力度。實施稅收優惠政策,要貫徹國民待遇原則,清理整頓過多過濫的減免稅,取消歧視性的稅收優惠,避免引起不公平的競爭和反傾銷案的發生。
(六)調節對外經濟往來,促進對外開放。中國加入WTO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標志著中國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的對外開放,給我國經濟和稅收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需要採取應對措施。一要按照WTO規定的公平、透明、無歧視、國民待遇等原則,完善我國稅制,與國際稅制接軌,合理合法地分享經濟全球化的成果。二要通過《稅收協定》等法律文件,界定國與國之間的稅收管轄權,避免重復征稅,促進企業走出去,引進來。三要履行加入WTO承諾,降低進口關稅,調整稅率,使關稅總水平降低,但在某些產品的稅率上有升有降,以保護我國幼小產業的發展。同時要改進出口退稅的管理辦法,實行免、抵、退,擴大產品出口。四要加強國際間的征管合作,大力開展反避稅斗爭,維護我國權益。

③ 債券通對股市有什麼影響

「債券通」有助於加快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提升人民幣債券的國際影響力。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不斷加速,先後允許RQFII和QFII機構申請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境外機構的投資額度和投資范圍不斷擴大。截至2016年底,債券市場主要債券品種存量規模達到64.22萬億元,是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而投資中國債券市場的境外投資者僅有400多家,金額約為8000億元,占我國債券市場比例約1.25%,遠低於新興市場的債市開放水平。而我國債券市場品種多樣,不僅存在一些在發行利率上有一定優勢的債券產品(如城投債),且我國綠色債券規模巨大,已成為全球綠色債券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這些債券將受到越來越多的境外投資者的青睞。綜上所述,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潛力仍然巨大。
「債券通」的試行是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進一步嘗試,境外投資者能夠便捷地參與到內地債券市場交易中,提高對外資的吸引力,擴大人民幣債券需求,加快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速度。其次,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後,跨境投資資本的流動效率將大幅提高,人民幣債券的定價水平會隨之強化,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同時,「債券通」的構建將促進人民幣債券市場交易、結算等制度的不斷完善,為更多海外投資者提供便利和友好的制度環境,這些都將為未來與其他國際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構建完全開放的債券市場打下基礎,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不斷深入。
我國評級機構應藉助「債券通」機遇,加快國際化發展步伐。隨著「債券通」的試行,境內外債券市場逐漸互聯互通,債市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加大,境內外投資者對信用風險識別、管理的需求將不斷釋放,這是我國評級機構發展的新機遇。但我國信用評級機構起步較晚、仍處於發展初期,業務規模和綜合實力較國際三大評級機構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影響力很小,國際化程度較低,境外投資者對我國評級機構的信用評級認可度不足。「債券通」試行後,如果我國評級機構無法滿足境內外投資者的需求,國際評級機構將在一定程度上搶占國內評級市場,加劇人民幣債券評級市場的競爭,從而對我國評級機構提出了挑戰。
因此,我國評級機構一方面應該積極「走出去」,獲取境外市場業務資質,尤其是香港市場的信用評級資質,助力我國債市的對外開放,為更多的投資者提供全面准確的風險揭示信息,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另一方面,我國評級機構應積極順應國際債務資本市場發展的步伐,加強評級產品研發,完善等級體系設定,建立契合未來境內外投資者等市場參與者多元化要求的評級體系,開拓國際債券評級市場,推動我國信用評級業的國際化發展。

證券投資問答題:1.開放式基金與封閉式基金有哪些區別為什麼在中國證券市場上開放式基金成為主流

1,封閉式基金是在證券交易市場交易時間按市場價交易的,與其基金凈值沒有必然的絕對關系;開放式基金是在證券交易時間以後必須按其基金凈值為申購或贖回,其基金規模不像封閉式基金可以變化,一般隨市場行情起伏擴大和縮小。
2,債券投資風險較小,但是當今市場變化因素特別大,除了國債外,其他的債券(地方債,企業債,可轉債等)也會出現危機,比如光伏產品出口被反傾銷,企業債就還不了。市場利率上升或通貨膨脹率上升對於債券的影響成反比,但是影響不會很大。
3,開放式基金的推介資料都會說明本基金的投資目標和投資范圍一般不會很關心,主要看其凈值在基金中的排名。
4,政策分析,技術分析,心理分析等。主要是技術分析,如k線分析法,波浪理論,趨勢分析等。
5,這是每一個投資人希望知道的但是都是事後才明白的,圖形網上很多。

⑤ 一級債券是啥

一級債基是指投資於固定收益類金融工具,包括國內依法公開發行、上市的國債、金融債、企業(公司)債(包括可轉債)、回購,以及中國證監會允許基金投資的其它固定收益類金融工具的開放式基金。

債券基金均屬於中風險投資產品,在投資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收益為0或負收益,購買債基之前需要認識到個人的風險承擔能力。

(5)債券市場擴大開放擴展閱讀

1、如果未來新股發行數量逐漸增多,尤其是注冊制即將到來,使得新股的稀缺性逐漸降低,整個市場對其瘋狂追逐的景象很可能下降。很多新股可能存在賣不出去的情況,新股上市即暴漲也將成為傳說,搞不出現開盤跌停也是有可能的。那麼,持有打新基金可能再也不是穩賺不賠的了。

2、現在,打新基金比較好的年化收益能夠達到20%,一般的年化收益在8-15%左右,算是低風險高收益產品。由於打新越來越熱,造成打新基金的規模越來越大,結果就是收益率下降。

因為打新基金都存在較大的交易費用,包括申購費、贖回費、管理費等等。特別是在新股停發後投資者要退出的話,扣除較高的贖回率,則視退出時間不同,很可能到手的收益不足2%。

⑥ 是什麼把貨幣市場與商品市場聯系起來的聯系的機制是什麼

一,市場經濟的含義
市場經濟是指以市場機制為基礎來配置社會資源的一種運行方式和調節手段.市場經濟的實質,是利用市場機制的作用進行社會資源的配置和生產力的布局;以市場為中心環節構架經濟流程;用價格信號調節社會生產的種類和數量,協調供求關系;通過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調節社會生產比例以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市場經濟與商品經濟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從聯繫上看:市場經濟與商品經濟都是以社會分工和不同所有制為存在基礎,生產者都是通過商品和貨幣的形式交換勞動,屬於同一類經濟關系,都是以價值交換為本質和以追求價值為目的的經濟.從區別上看:商品經濟是與自然經濟相對的概念,主要是指社會生產方式採取價值生產形式,其特徵在於勞動轉化為價值,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產品按價值進行交換,它反映的是勞動的間接社會性質,即人們的個別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關系,因此是社會經濟較抽象更本質層次的規定;而市場經濟則主要體現生產商品的勞動社會性的實現或交換過程,是與用指令性計劃配置資源和行政命令辦法組織調節社會資源的計劃經濟相對應的,它是指社會經濟的組織方式,其特徵在於通過市場來組織和分配生產要素,自然資源及收人分配,因此是屬於社會經濟運行的較具體,更接近現象形態的規定,是實現勞動社會性的手段.雖然市場經濟的存在是以商品經濟存在和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只有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高度社會化的生產構成社會生產力的主要內容時,一切經濟關系都融人市場活動之中,社會資源的流動,評價,配置主要通過市場來調節,市場已成為該種經濟的基本調節機制和運行方式時,才能成為市場經濟.所以,市場經濟是從經濟運行的作用形式,運作機制及資源配置方式的角度,對高度發展的商品經濟的一種概括,是發達商品經濟,是社會化的商品經濟.
傳統的中外經濟理論認為,市場經濟只能與資產私有制相容,計劃經濟只能與資產公有制相容.以中國為典型的經濟體制改革經驗,已同時突破了支配東西方的這一傳統觀念,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與市場經濟可以兼容"的嶄新命題.事實上,市場經濟不是作為計劃經濟的對立範疇出現的,計劃經濟並不排斥市場及市場機制的作用.市場經濟也不排斥計劃及計劃手段,相反,計劃方法,計劃指導已作為宏觀調控手段的構成要素包括在市場經濟體制中,成為當代資本主義國家普遍採用的調節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只是現代社會資源運行性配置的兩種主要的方式和手段,它們本身並不是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本質特徵.因此,市場經濟既可以與私有制相聯系並為其服務,同樣也可以與公有制相聯系並為其服務.從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可以看到:私有權支配資源和市場調節資源的低級形態,向公有權支配資源和國家主導型市場調節資源的高級形態過渡,是歷史的必然和進步.
二,中國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這是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走過了曲折而輝煌的25年,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了重大進展,實現了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突破.
以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為起點,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踏上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征程.這是黨在新世紀新階段作出的重大歷史性決策,也是對全黨新的重大歷史性考驗.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將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相結合,開辟了民族復興的光輝歷程.
從改革率先在農村突破,到確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從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到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邁向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目標.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25年,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艱難探索,在探索中勇於實踐,沿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走出一條富民強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5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每一次躍升,都緣於改革理論的突破.而改革不斷突破,都緣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正像閃電走在雷鳴前一樣,思想要走在行動前面.
社會主義可以搞市場經濟,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舉,是億萬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經驗的總結,也是思想不斷解放取得的理論成果.它突破了把市場經濟視為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經濟基本特徵的傳統觀念和社會主義的傳統模式.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鮮明地指出應當堅決按照經濟規律辦事,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由此,中國人民開始了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的偉大征程.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作出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我國實行的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指出新的經濟運行機制,總體上來說應當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
從1984年到1988年,我國經濟經歷了一個加速發展的飛躍時期,展現了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改革和發展相互促進的局面.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明確宣布: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一個帶有全局性的重大突破.這標志著黨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有了一個新的突破和飛躍,標志著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勾畫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制訂了繼續深化改革的總體藍圖.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從此進入了全局性整體推進的新階段.
至此,歷經15年,我國市場取向改革的目標及其框架在理論上,認識上已基本完成.這以後的10年間,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經濟增長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連續邁上新台階.
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場深刻的變革在古老的東方大國激盪.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部署.十六屆三中全會承前啟後,明確提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任務,指導思想和原則,把新世紀新階段的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又進一步向前推進.
三,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選擇的客觀必然性
選擇市場經濟體制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需要.
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後,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0頁)體制改革的目的是自覺調整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各個方面和環節,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從正反兩方面實踐經驗證明:盡管傳統體制在奠定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方面曾經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傳統體制所存在的體制僵化,權利過於集中,抑制企業的活力和積極性的弊端日益暴露出來,愈加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在市場調節得以充分發揮的時期,生產發展的快,經濟充滿活力.市場調節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的地區或企業,機制靈活,生產增長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快.而傳統體制影響大的地區或企業,機制僵化,生產增長緩慢.人們從改革的實踐中體會到,對傳統體制進行全面改革,選擇市場經濟體制,會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第二,選擇市場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不斷發展和認識逐步深化的結果.改革開放的過程,是思想解放的過程,也是擺脫傳統觀念和形成新認識的過程.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理論首先是從對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弊端的反思開始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現在我國經濟管理體制的一個嚴重缺點是權利過於集中"."應該堅決實行按經濟規律辦事,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傳統體制的弊端在於權利過於集中,不重視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和市場的關系,便成為探索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傳統理論和觀念認為,社會主義是非商品經濟的,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徵.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入,這種傳統觀念愈加不適應客觀實際.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基礎上,黨的十二大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理論.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商品經濟;十三大進一步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後,提出建立適應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
回顧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有兩大突破.一是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理論,突破了社會主義同商品經濟不相容的傳統觀念,在理論認識上為確立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必要的前期准備;二是黨的十四大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突破了把計劃和市場看作是區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傳統觀念.應當說,改革開放以來,每一次理論認識上的深化和發展,都是確立市場經濟體制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選擇市場經濟體制是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發展和認識深化必然結果.
鄧小平關於計劃與市場關系的論述 :早在1985年,鄧小平會見美國時代公司總編輯格隆瓦爾德時說:"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問題是用什麼方法才能更有力地發展社會生產力."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巡談話中進一步指出:"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這些論斷,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視為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在計劃與市場關系問題的認識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為選擇市場經濟體制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三,選擇市場經濟體制是改革實踐發展的必然結果
據80年代末90年代初統計:市場調節已在國民經濟中佔有相當比重,在某些領域甚至起到主導作用.在工業生產方面,國家下達的指令性計劃產品品種,由1984年123種減少到1988年的50種,同期國務院各專業部門下達的工業生產指令性計劃產品品種由1900多種減少到380多種.在工業品流通方面,計劃分配的物資占國內生產量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如煤炭由1980年的57.9%下降到1988年的42.7%,鋼材由1980年的76.9%下降到1990的49.2%.在價格方面,到1990年,社會全部產品和服務的價值總額中,國家定價約佔25%,其餘75%為國家指導價和市場價.在農產品收購總額中,國家定價佔25%,國家指導價佔23%,市場價佔52%.在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國家定價佔30%,國家指導價佔25%,市場價佔45%.隨著市場取向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場調節作用日益擴大,極大地調動經濟運行的活力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准備了實踐條件.
第四,選擇市場經濟體制是擴大開放的需要
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不可能關起門來搞現代化建設,必須擴大對外開放.在世界經濟日益走向一體化的今天,擴大與世界各國的經濟交往,參與國際分工,參加國際競爭,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必須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因為,我國走向世界市場所面對的是世界市場經濟體系,國際市場體系和國際市場調節體系,在世界經濟交往中所遵循的是以市場經濟法則為基礎的國際慣例,國際規范,和國際准則.不實行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經濟難於同國際市場經濟接軌,難於在國際競爭中增強國家的國際競爭力,難於在擴大對外開放中利用國際市場資源加快國內的經濟建設.
第二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一,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
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也就是市場經濟在正常運行中都必須具有的通則和規范,是構成市場經濟的基本要素.概括起來市場經濟有五個共同特徵.
一 市場經濟是貨幣經濟
在市場制度條件下,一切經濟活動都直接或間接地表現為商品交換活動,即以貨幣為媒介進行各種交換.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決策,生產與消費,供給與需求之間關系的協調,社會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都是建立在商品交換原則的基礎上.一切企業不論屬於哪一種所有制,它的投資,生產和營銷活動都要通過市場取得社會承認,通過市場才能實現.市場是企業的生命線,市場機制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運行機制.
二 市場經濟是自主經濟
市場經濟下產權明確,利益獨立的多元化主體,決定市場主體企業和消費者必須擁有完全的自主權,從而可以自覺面對市場,及時對市場信號作出靈敏的反應,自主地進入或退出市場.作為"經濟人",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消費者以取得消費剩餘或效用最大化為原則.這使企業的經營管理既有動力,同時又要經受市場的約束和虧損的壓力.勞動者可以雙向選擇,自由流動,選擇最能發揮自己才能和取得盡可能高的報酬的職業.
三 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
在市場制度下,市場競爭是市場主體之間經濟實力的較量,是經濟利益的爭奪.競爭主要表現為產品價格,質量和市場佔有率.只有通過競爭才能形成真正反映資源相對稀缺程度的市場價格信號,這樣的價格才能權衡成本和收益,以及協調各個市場主體經濟利益的客觀尺度.市場競爭必須是公開,公平和公正,競爭各方的地位和權利都是平等的,誰也不能在市場中享有壟斷和特權地位.沒有公平競爭就不可能有等價交換,也就不可能有社會資源合理,高效率的配置.
四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
市場經濟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和決策分散化,利益的競爭關系,以及制約市場運作的因素的復雜性,決定了整個經濟運行需要有一個比較健全的法制基礎,由法律來引導,規范,保障和約束經濟主體的市場行為,使市場的運轉有秩序有規則,成為有序的市場.各經濟主體在法律面前成為平等的一員.規范市場行為的法律規范,主要內容是明確規定市場主體,維護市場秩序,加強宏觀調控,完善社會保障,促進對外開放等.
五 市場經濟是開放性經濟
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和社會分工的深化,以及社會生產和增長,必然要求市場容量的擴大,要求突破地區,部門直至國界的限制,形成全國性的統一市場,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經濟接軌.通過市場開放,擴大生產要素和商品的流動,提高生產社會化程度,促進國民經濟快速穩定發展;通過國際間要素流動,可以平衡國內生產要素結構的不平衡性,提高商品的競爭力,實現更高的價值,加速國內市場的發育.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經濟運行模式,總是為社會制度的本質規定性所決定的,與具體社會制度相結合.從這個意義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市場經濟.因此,除了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具有反映社會主義所特有的屬性.
一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決定市場經濟主體的結構.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表現在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一定要佔大多數或優勢,國有經濟在關繫到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部門和關鍵領域要佔支配地位,並在高新技術,產業結構,區域布局,公平分配等方面,體現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主導"是指國有經濟佔一定數量比例基礎上的功能,作用和地位;"主體"是指公有經濟具有一定功能,作用和地位基礎上的數量比例.主體涵蓋主導.只有確保公有制主體地位,積極壯大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同時,允許和鼓勵個體,民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並需要對它們進行正確引導和加強監督依法管理,才能防止兩極分化和實現共同富裕.這種所有制結構模式應在國家導向的市場競爭中形成.不同經濟成分可以自願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經營.各種經濟成分都要進入市場,平等競爭.
二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結構,制約著市場經濟的分配機制.我國的分配製度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兼顧效率與公平,這既體現分配領域中社會主義分配關系的主體地位,又體現了市場經濟原則在分配關系中的貫徹.在公有制經濟范圍內實行按勞分配,把個人收入同勞動貢獻聯系起來,合理拉開差距,這同市場機制刺激效率的作用是一致的.同時,由於按勞分配不包括資本收入,只是以勞動取得報酬,因此不會出現收入差別的過分懸殊,產生兩極分化.即使企業之間由於經營水平不同,從而通過市場獲得收入有多有少,按勞分配水平有高低,但作為個人收入仍然沒有超出勞動報酬范圍,企業的積累是公共財產.整個社會以按勞分配為主體,不僅可以防止兩極分化,又有利於緩和市場經濟在分配上的矛盾,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三 社會主義國家對市場的運行能夠實行更有效,更自覺的宏觀控制.由於我國是以公有制為基礎,使國民經濟結成統一整體;國家掌握著國民經濟命脈,對市場的調控具有雄厚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是為了實現勞動者的共同富裕,因而國家能夠更有效,更合理地處理好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近期利益與長期利益,計劃與市場以及微觀放活與宏觀協調的關系,宏觀調控能力更強.
簡言之,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及其體制,是當代解決公有與私有,公平與效率,計劃與市場三大世界性基本經濟矛盾的最佳模式.
第三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是在堅持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由現代企業制度,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健全的宏觀經濟調控體系,合理的個人收入分配製度和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這五個主要環節構建而成.它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具有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鮮明特色.
一,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
企業是市場活動的主體,也是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實現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必須實現企業制度創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新的經濟體制創造相應的微觀制度資源配置.現代企業制度實行明晰化的產權制度,使企業成為具有法人財產權的主體.產權主體是企業實行自主經營和自負盈虧的基礎,只有產權主體才能成為真正的自主經營和自負盈虧的主體.企業有法人財產權,能以自己的法人財產彌補虧損償還債務,做到自負盈虧.擁有法人財產權的企業,其經濟利益的驅動必然加強,努力使資產保值增值,並獲得最大利益.企業為追求最大經濟利益而參與競爭,自動接受市場機制的調節,根據市場要求決定自身的行為取向,自主決策生產要素的組合及經營活動.所以,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現代企業制度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基礎,也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搞好國有企業改革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市場是企業的運行環境,市場體系化是市場經濟發揮功能作用的基本條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必須培育和發展市場體系.經過十多年的改革,我國的商品市場已獲得很大發展,絕大部分產品已商品化,市場化.與此相對應,生產要素市場發育明顯滯後,市場機制難以調節資源的合理流動.因此要盡快形成以商品市場為基礎,以發展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和信息市場等為重點,其他要素市場齊備的全國統一的開放的市場體系.同時,還要改善和加強市場的管理和監督,建立正常的市場進入,市場競爭和市場交易秩序,保證公平交易,平等競爭,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價格是市場機制的核心要素,是經濟運行的信號燈和平衡器,通過價格的波動反映商品的稀缺程度,實現商品價值,調節資源配置,推進價格改革,理順價格體系,建立起以市場形成價格為主的價格形成機制,並健全對價格的社會監督機制,使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能夠健康運行.
三,健全宏觀經濟調控體系
轉變政府職能的根本途徑是政企分開,解除政府與企業的行政隸屬關系,將屬於微觀經濟的職能還給企業,政府對企業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轉向間接管理.政府要從微觀管理轉向宏觀管理,盡量縮小政府直接審批的范圍,把要素分配和資源配置的職能轉移給市場,政府只行使必要的宏觀調控和審批,把企業財務審計,資產評估等服務性業務轉給中介組織.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主要是制訂和執行宏觀調控政策,搞好基礎設施,創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同時,培育市場體系,監督市場運行和保護平等競爭,調節社會分配和組織社會保障,管理國有資產和監督國有資產經營,實現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等.為了加強宏觀經濟調控,就必須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的基本平衡,抑制通貨膨脹,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實現經濟穩定增長,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宏觀調控主要採取經濟辦法,通過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宏觀凋控體系,加強對經濟運行的綜合協調.為此,我國要深化財稅,金融,投資和計劃體制的改革,以便有效運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調節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基本平衡,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宏觀調控和市場機制是功能互補的關系,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運行,國家宏觀調控建立在市場機制基礎之上.
四,建立合理的個人收入分配製度
個人收入分配要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勞動者的個人勞動報酬要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平均主義實行多勞多得,合理拉開差距.要改革工資制度,建立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堅持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的政策,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提倡先富帶動和幫助後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五,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體系是國家根據一定的法律和規定,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給予保障的社會安全制度.它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標志,也是保障社會穩定,促進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重要保證.社會保障體系是多層次的,它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優撫安置等方面的內容,而以社會保險和社會救濟為基本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的作用,一方面促進資源的合理流動及其使用效率的提高和生產的發展,另一方面又會擴大分配的差距,甚至形成貧富懸殊.而且,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是鐵的規律.按照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國家應使貧困者或破產企業和中斷勞動就業的職工能夠得到必要的社會幫助.以維持勞動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對此,市場機制很難發揮作用.所以,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深化改革,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重點完善企業養老和失業保險制度,為市場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社會保障政策要統一,管理要法制化,提高社會保障事業的管理水平,形成社會保險基金籌集,運營的良性循環機制.
上述五個方面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由此構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又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

⑦ 政府改善銷售稅這一舉動的經濟含義是什麼

jrdxojbvtp1412843344r幛lΘdqpc膽ㄝf◇缽r幛a▲ur幛lΘdqpc膽ㄝf◇缽r幛a▲u 所謂宏觀經濟是指:指總量經濟活動,即國民經濟的總體活動。是指整個國民經濟或國民經濟總體及其經濟活動和運行狀態,如總供給與總需求;國民經濟的總值及其增長速度;國民經濟中的主要比例關系;物價的總水平;勞動就業的總水平與失業率;貨幣發行的總規模與增長速度;進出口貿易的總規模及其變動等。 當前宏觀經濟形勢 2008年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奮力拚搏,戰勝各種艱難險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物價總水平漲幅得到控制;財政收入6.13萬億元,增長19.5%;糧食連續五年增產,總產量52850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 ——改革開放深入推進。財稅、金融、價格、行政管理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新突破。進出口貿易總額2.56萬億美元,增長17.8%。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924億美元。 ——社會事業加快發展,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城鎮新增就業1113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761元,實際增長8.4%和8%。 ——全面奪取抗擊特大自然災害的重大勝利。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圓滿完成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 這些成就,標志著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邁出新的堅實步伐,極大地增強了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必將激勵我們在新的歷史征程上繼續奮勇前進。 2009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關鍵之年,也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十分繁重。 綜觀國際國內形勢,我國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挑戰與機遇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4.6%以內;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4%左右;國際收支狀況繼續改善。 做好今年工作,必須把握好以下原則:一是擴內需、保增長。堅持把扭轉經濟增速下滑趨勢作為宏觀調控最重要的目標,把擴大國內需求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長期戰略方針和根本著力點,增加有效需求,加強薄弱環節,充分發揮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作用。二是調結構、上水平。堅持把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變壓力為動力,堅定不移地保護和發展先進生產力,淘汰落後產能,整合生產要素,拓展發展空間,實現保增長和調結構、增效益相統一,增強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發展後勁。三是抓改革、增活力。堅持把深化改革開放作為促進科學發展的根本動力,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消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創造活力。四是重民生、促和諧。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把促進增長與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今年要著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要堅持靈活審慎的調控方針,提高宏觀調控的應變能力和實際效果,盡快扭轉經濟增速下滑趨勢,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一是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這是擴大內需最主動、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今年財政收支緊張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經濟增速放緩、減輕企業和居民稅負必然會使財政收入增速下降;另一方面,為刺激經濟增長、改善民生和深化改革,又需要大幅度增加投資和政府支出。為彌補財政減收增支形成的缺口,擬安排中央財政赤字7500億元,比上年增加5700億元,同時國務院同意地方發行2000億元債券,由財政部代理發行,列入省級預算管理。全國財政赤字合計9500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在3%以內,雖然當年赤字增加較多,但由於前幾年連續減少赤字,發債空間較大,累計國債余額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20%左右,這是我國綜合國力可以承受的,總體上也是安全的。二是實行結構性減稅和推進稅費改革。採取減稅、退稅或抵免稅等多種方式減輕企業和居民稅負,促進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增強微觀經濟活力。初步測算,今年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落實已出台的中小企業、房地產和證券交易相關稅收優惠以及出口退稅等方面政策,加上取消和停徵10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可減輕企業和居民負擔約5000億元。三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繼續加大對重點領域投入,嚴格控制一般性開支,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要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一是改善金融調控。保證貨幣信貸總量滿足經濟發展需求,廣義貨幣增長17%左右,新增貸款5萬億元以上。二是優化信貸結構。加強對信貸投向的監測和指導,加大對「三農」、中小企業等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切實解決一些企業融資難問題。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企業的貸款。三是進一步理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保證資金渠道暢通。充分發揮各類金融機構的優勢和特點,創新和改進金融服務,滿足合理資金需求,形成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合力。四是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各類金融企業都要加強風險管理,增強抵禦風險能力。處理好金融創新、金融開放與金融監管的關系。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監測和管理,維護金融穩定和安全。 要加強產業、貿易、土地、投資、就業政策與財政、貨幣政策的一致性和協調性,形成調控合力。 (二)積極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一是擴大消費尤其是居民消費。繼續調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勞動報酬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增加政府支出用於改善民生、擴大消費的比重,增加對城鎮低收入群眾和農民的補貼。要培育消費熱點,拓展消費空間。完善汽車消費政策,加快發展二手車市場和汽車租賃市場,引導和促進汽車合理消費。大力發展社區商業、物業、家政等便民消費,加快發展旅遊休閑消費,擴大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服務消費,積極發展網路動漫等新型消費。完善消費政策,優化消費環境。加快建設「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推進連鎖經營向農村延伸。要加強城鄉消費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規范市場秩序,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抓緊研究出台鼓勵消費的政策措施,積極發展消費信貸。做好「家電下鄉」、「農機下鄉」、「汽車、摩托車下鄉」等工作,把中央財政的400億元補貼資金用好用活,使企業增加銷售、農民得到實惠。 二是保持投資較快增長和優化投資結構。今年中央政府投資總額9080億元,主要用於保障性住房、教育、衛生、文化等民生工程建設,節能環保和生態建設,技術改造與科技創新,農田水利、鐵路、高速公路等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和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政府投資必須用在應對危機最關鍵的地方,用在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絕不能用於一般加工工業。要抓緊研究出台鼓勵引導社會投資的優惠政策。通過發布信息、加強引導,支持社會資本投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領域,鼓勵企業增加研發和技改投資。我們的每一分錢都來自人民,必須對人民負責。所有工程建設都要堅持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給子孫後代留下寶貴財富。 三是促進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發展。採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穩定市場信心和預期,穩定房地產投資,推動房地產業平穩有序發展。加快落實和完善促進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政策措施,爭取用三年時間,解決750萬戶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和240萬戶林區、墾區、煤礦等棚戶區居民的住房問題。今年中央財政擬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資金493億元,加大對廉租房建設和棚戶區改造的投資支持力度,適當提高中西部地區補助標准,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范圍,實施少數民族地區游牧民定居工程。選擇一些有條件的地區進行試點,把部分住房公積金閑置資金補充用於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積極發展公共租賃住房。落實好支持居民購買自住性和改善性住房的信貸、稅收和其他政策。對符合條件的第二套普通自住房購買者,比照執行首次貸款購買普通自住房的優惠政策;對住房轉讓環節營業稅,按不同年限實行有區別的稅收減免政策。促進普通商品住房消費和供給,加大對中小套型、中低價位普通商品房建設的信貸支持。加快發展二手房市場和住房租賃市場。鼓勵引導各地因地制宜穩定和發展房地產市場,加強住房市場分類管理。繼續整頓房地產市場秩序,規范交易行為。幫助進城農民工解決住房困難問題。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滿足居民多層次住房需求,努力實現住有所居的目標。 四是加快推進地震災區恢復重建。抓緊全面實施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中央財政今年再安排1300億元災後重建資金。加快災區城鄉居民住房恢復重建,實行維修加固與新建相結合。基本完成因災倒塌和嚴重損毀農房重建任務,保證受災群眾在今年底前住進新房。加快地震災區學校恢復建設,確保今年底95%以上的學生都能在永久性校舍中學習。繼續推進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恢復重建。搞好地質災害防治、生態修復、環境整治和災毀耕地復耕。結合實施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加快災區產業重建與發展。繼續搞好對口支援和專項援助,管好用好災後重建資金和物資。災後重建要加大力度,加快進度,力爭在兩年內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標任務,讓災區人民早日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三)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今年重點抓好五件事:一是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切實穩定種植面積,著力提高單產,優化品種結構,推進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二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農業結構。支持重要緊缺農產品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加快實施新一輪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支持優勢產區發展油料等經濟作物,穩定生豬生產,實施奶業振興規劃,推進畜牧水產規模化標准化健康養殖。加強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三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民生工程建設。大規模開展土地整治,實行田、水、路、林綜合治理,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建設高標准農田。加快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進度,加強灌區改造和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到明年底,基本實現全國鄉鎮和東中部地區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道路硬化,西部地區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再解決6000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增加500萬沼氣用戶,繼續加強農村電網、郵政通信和社會事業等基礎建設。四是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大力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扶持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銷售,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加快小城鎮建設,壯大縣域經濟。五是加大扶貧開發力度。今年將實行新的扶貧標准,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新標准提高到人均1196元,扶貧對象覆蓋4007萬人,這標志著我國扶貧開發進入一個新階段。要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加大扶貧資金投入,堅持開發式扶貧,重點抓好整村推進、勞動力轉移培訓、產業化扶貧和移民扶貧,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問題並努力實現脫貧致富。 全面加強「三農」工作要採取以下措施:一要大幅度增加農業農村投入。今年中央財政擬安排「三農」投入7161億元,比上年增加1206億元。大幅度增加對中西部地區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投入,取消縣及縣以下相關資金配套要求。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向主產區傾斜,加大對產糧大縣一般性轉移支付、財政獎勵和糧食產業建設項目的扶持力度。二要較大幅度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提高種糧農民積極性。今年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平均每斤分別提高0.11元和0.13元。適時啟動主要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增加糧食、棉花、食用植物油和豬肉儲備,加強農產品市場調控。三要進一步增加農業補貼。中央財政擬安排補貼資金1230億元,比上年增加200億元。繼續增加糧食直補。加大良種補貼力度,提高補貼標准,實現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全覆蓋,擴大油菜和大豆良種補貼范圍,實施油茶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覆蓋到全國所有農牧業縣(場),中央財政擬安排資金130億元,比上年增加90億元。根據農資價格上漲幅度和農作物播種面積,及時增加農資綜合補貼。四要加快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推廣和服務能力建設。健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支持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五要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賦予農民包括離鄉農民工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必須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堅持和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不動搖。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加快鄉鎮機構改革。積極穩妥化解鄉村債務。 (四)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今年要圍繞保增長、促升級,重點抓好產業結構調整。一是認真實施汽車、鋼鐵、造船、石化、輕工、紡織、有色金屬、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現代物流等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著力解決這些行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推進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二是大力推進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和兼並重組,支持優勢企業並購落後企業和困難企業,鼓勵強強聯合和上下游一體化經營,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資源配置效率。三是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抓緊落實金融支持政策,健全融資擔保體系,簡化貸款程序,增加貸款規模。中央財政中小企業發展資金從39億元增加到96億元。繼續實行鼓勵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技術改造、增加就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健全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四是積極支持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建設創新型企業。中央財政擬安排200億元專項資金,主要用貼息方式支持企業技術改造。鼓勵企業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適應市場變化,開發適銷對路產品,推進產品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經營水平。五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信息咨詢、軟體和創意產業發展,拓展新興服務領域。提升傳統服務業。 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科技創新要與擴內需、促增長,調結構、上水平緊密結合起來。今年中央財政科技投入1461億元,增長25.6%。一要加快實施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特別是科技重大專項。選擇一些帶動力強、影響面大、見效快的項目抓緊開展工作,爭取盡快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帶動產業轉型和技術升級,支撐產業振興和經濟長遠發展。二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動員更多科技人員投身經濟建設第一線,推廣技術、研發產品、創辦科技型企業。推進產學研結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三要做強做大裝備製造業。落實自主研發重大裝備國內依託工程和政府采購制度,著力發展重大成套設備、高技術裝備和高技術產業所需裝備,提高裝備製造業集成創新和國產化水平。四要支持和推進新能源、生物、醫葯、第三代移動通信、三網融合、節能環保等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群,創造新的社會需求。五要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知識產權戰略。繼續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加強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公用平台建設。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智力,加強各類人才隊伍建設。提高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水平。 毫不鬆懈地加強節能減排和生態環保工作。一是突出抓好工業、交通、建築三大領域節能,繼續推進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建設,落實電機、鍋爐、汽車、空調、照明等方面的節能措施。二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能源。堅持節能節水節地。積極發展核電、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推進潔凈煤技術產業化。嚴格執行能耗和環保國家標准,加大節能技術和產品推廣應用力度,加強資源綜合利用。三是健全節能環保各項政策,按照節能減排指標體系、考核體系、監測體系,狠抓落實。四是開展全民節能減排行動,國家機關、公共企事業單位要發揮表率作用。五是繼續強化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加強石漠化、荒漠化治理,實施重點防護林、天然林保護和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生態建設工程,保護水、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環境。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整頓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六是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加強氣象、地震、防災減災、測繪基礎研究和能力建設。 (五)繼續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完善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改革開放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們將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通過深化改革破解發展難題,在擴大開放中贏得發展機遇。 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繼續深化電價改革,逐步完善上網電價、輸配電價和銷售電價形成機制,適時理順煤電價格關系。積極推進水價改革,逐步提高水利工程供非農業用水價格,完善水資源費徵收管理體制。加快建立健全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積極開展排污權交易試點。 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統一內外資企業和個人城建稅、教育費附加等制度。改革完善資源稅制度。研究推進房地產稅制改革。繼續清理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加強規范管理。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實現政府公共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和社會保障預算的有機銜接,積極推進預算公開。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推進省直管縣財政管理方式改革。 推進金融體制改革。深化國有金融機構改革。穩步發展多種所有制中小金融企業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積極引導民間融資健康發展。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維護股票市場穩定。發展和規范債券市場。穩步發展期貨市場。深化保險業改革,積極發揮保險保障和融資功能。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健全金融監管協調機制。 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深化國有大型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加快鐵路、電力、鹽業等行業改革。完善民航、電信管理體制,制定出台電信體制改革配套監管政策。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落實放寬市場准入的各項政策,積極支持民間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金融服務和社會事業等領域。 加快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推進事業單位改革。 努力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我們強調擴大內需,絕不能放鬆出口。面對外部需求急劇萎縮、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嚴峻形勢,要清理和調整外貿政策,加大對進出口工作的支持力度。堅持出口市場多元化和以質取勝戰略,鞏固傳統出口市場,大力開拓新興市場。一是充分運用國際通行的財稅政策支持出口;適度擴大外貿發展基金規模,重點支持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和培育出口品牌。二是改善對進出口的金融服務。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鼓勵金融機構發展出口信貸;創新出口企業融資擔保方式。三是穩步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改善加工貿易發展環境,調整加工貿易禁止類和限制類目錄;鼓勵出口加工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四是抓緊完善鼓勵服務貿易的政策措施;大力發展國際服務外包。五是努力擴大進口。重點引進先進技術裝備,增加關鍵零部件元器件、重要能源資源和原材料進口。六是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優化海關、質檢、外匯等方面監管和服務;加強邊境口岸建設。七是營造良好的國際經貿環境。積極推動多哈回合談判;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妥善應對貿易摩擦。 推動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穩定利用外資規模,引導外資投向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節能環保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進一步清理和規范涉及外商投資的行政收費和檢查事項。提升中西部國家級開發區發展水平和沿邊開放水平。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持各類有條件的企業對外投資和開展跨國並購,充分發揮大型企業在「走出去」中的主力軍作用。積極推進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發展境外資源合作開發、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加強企業對外投資合作的金融支持,拓寬對外投資渠道。擴大境外投資備案登記制范圍。加強企業對外投資的風險控制和監管。 (六)大力發展社會事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今年要集中力量辦一些經濟社會發展急需、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實事,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 千方百計促進就業。充分發揮服務業、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在吸納就業中的作用。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中央財政擬投入420億元資金。一是把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突出位置。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就業,給予社會保險和崗位補貼;到農村基層服務和參軍入伍,給予學費補償和代償助學貸款。鼓勵承擔重點科研項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吸納符合條件的畢業生從事科研工作。企業吸納符合條件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可按規定享受相關就業扶持政策。加快建設一批投資少、見效快的大學生創業園或創業孵化基地。二是廣開農民工就業門路和穩定現有就業崗位。要發揮政府投資和重大項目建設帶動農民工就業的作用。鼓勵和支持困難企業與員工協商薪酬,採取靈活用工、彈性工時、技能培訓等辦法,盡量不裁員。加強有組織的勞務輸出,引導農民工有序流動。組織返鄉農民工參與農村公共設施建設。三是幫助城鎮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和災區勞動力就業。進一步開辟公益性就業崗位。四是大力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在市場准入、財稅金融、經營用地等方面提供便利和優惠,鼓勵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對自主創業、農民工返鄉創業要進一步降低門檻,給予更大支持。五是進一步改善對就業的公共服務。加強就業信息發布、職業介紹和就業指導工作。大力開展職業培訓。加大對就業困難人員和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政策扶持。 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一是推進制度建設。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繼續開展做實個人賬戶試點,全面推進省級統籌。制定實施農民工養老保險辦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要覆蓋全國10%左右的縣(市)。出台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完善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健全城鄉社會救助制度。二是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重點做好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農民工、被征地農民、靈活就業人員和自由職業者參保工作。農村低保要做到應保盡保。多渠道增加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切實加強社會保障基金監管,保證基金安全。三是提高社會保障待遇。今明兩年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人均每年增長10%左右。繼續提高失業保險金和工傷保險金標准。進一步提高城鄉低保、農村五保等保障水平,提高優撫對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准。大力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和慈善事業。中央財政擬投入社會保障資金2930億元,比上年預計數增加439億元,增長17.6%。地方財政也要加大投入。 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今年要研究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對2020年前我國教育改革發展作出全面部署。年內要重點抓好五個方面。一是促進教育公平。落實好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政策。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公用經費標准,把小學、初中學生人均公用經費分別提高到300元和500元。逐步解決農民工子女在輸入地免費接受義務教育問題。增加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的生活補助。爭取三年內基本解決農村「普九」債務問題。完善國家助學制度,加大對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確保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二是優化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特別要重點支持農村中等職業教育。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今年先從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做起。繼續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推進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引導高等學校調整專業和課程設置,適應市場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三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對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實行績效工資制度,提高1200萬中小學教師待遇,中央財政為此將投入120億元,地方財政也要增加投入。全面加強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培訓,鼓勵大學生、師范生到基層、農村任教。四是推進素質教育。各級各類教育都要著眼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加快課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試評價制度改革,把中小學生從過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實踐、創造。五是實施全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推進農村中小學標准化建設。要把學校建成最安全、家長最放心的地方。

⑧ 為什麼說人民幣成最佳避險幣種

人民幣是2018年最佳避險幣種,優於全球包括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在內的主要貨幣。而去年,這一調查結果是美元。

2月1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6.3045,較前一日上調294個基點。值得注意的是,這一中間價已經創下2015年8月11日匯改以來新高。

隨著人民幣對美元不斷走強,市場的預期也正在不斷修正。1月29日,中金公司年內第二次上調人民幣匯率的預期值。

高盛私人財富管理投資策略組亞洲區聯席主管王勝祖近日在北京表示,人民幣過去一段時間的升值,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美元的弱勢。他認為,年初至今,不到一個月美元指數下跌3%,人民幣對美元大約升值2.7%,基本符合美元的跌勢。2017年美元指數下滑約10%,人民幣對美元升值超過6%,很大程度也是由於美元的疲弱。

『』過去兩年中,企業的美元債務也逐漸提升。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2017年全年來看,中資企業以美元債券融資總額就超過了3000億美元。

中金公司認為,目前可能只是人民幣進入中長期升值通道的初期階段。人民幣的「空頭平倉」交易有較大的外匯流入,在宏觀層面為跨境資本流動的管理帶來新挑戰,在企業層面也可能出現財務費用損益的明顯波動。

據中金公司估計,2014~2017年累積的未結匯外匯頭寸高達3萬億~5萬億元,佔GDP的46%。中金公司認為,在進出口企業層面,融資及不結匯行為帶來的外匯損益甚至可能會超過主業相關的匯率損益。

人民幣國際化、匯改有望推進

渣打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丁爽預計,2018年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將成為常態,也將更為市場化,「隨著市場逐漸習慣於人民幣外匯的雙向波動,匯改的窗口已經打開。」

對於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具體方向,劉健判斷,第一,近期人民幣報價行已經停止了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定價模型中逆周期因子的操作,匯率市場化的方向漸明;第二,未來外匯交易主體有可能會進一步豐富完善;第三,外匯衍生品交易可能會進一步發展和開放;第四,在匯率水平和資本流動基本穩定情況下,對於資本流動的監管可能會更注重資本流動的雙向平衡,比如說直接投資的審核可能會有所加快。

中金公司認為,人民幣持續走強,為金融業擴大開放以及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奠定了基礎。

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王春英在近日表示,當前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總供需更加平衡,內生增長動力增強,這都會繼續支持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保持穩定地位。

王春英指出,世界經濟復甦和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正常化還是有一定不確定性,未來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將成為常態。我國會繼續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近日,德國央行將人民幣納入其外匯儲備,體現出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和投資貨幣的認可度和接受度在不斷提升。進一步而言,2018年人民幣在國際化方面還有諸多可以期待,包括被納入全球主要債券和股票指數以及取得在國際投資組合配置中更大的比重。

匯豐外匯分析主管梅克(Paul Mackel)近日表示,2018年人民幣相對來說將體現出有更高的靈活性,匯率改革會繼續推進。另外一點,海外的投資者也非常期待對中國資本市場進行投資,不管是股權還是債券。因此,人民幣國際化未來將會繼續推進下去。

⑨ 境外投資者為什麼持續增持我國債券

內專家表示,境外投資者持續增持我國債券,這既是由於人民幣資產的投資價值逐漸得到認可,也得益於我國債券市場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吸引各類境外投資者入市。

報道稱,這是對中國近年來持續為國際投資者參與世界第三大債券市場提供便利的認可,反映出中國推動金融改革的堅定決心和中國債券市場日新月異的變化,是中國融入全球金融市場的重要一步。

從QFII、RQFII、「債券通」到中國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銀行間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已初顯成效,人民幣資產國際吸引力增強,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已是銀行間債券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

與債券市場擴大開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獄解剖類型電影 瀏覽:369
文定是什麼電影 瀏覽:981
什麼影院可以看VIP 瀏覽:455
受到刺激後身上會長櫻花的圖案是哪部電影 瀏覽:454
免費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國產 瀏覽:122
韓國雙胞胎兄弟的愛情電影 瀏覽:333
法國啄木鳥有哪些好看的 瀏覽:484
能看片的免費網站 瀏覽:954
七八十年代大尺度電影或電視劇 瀏覽:724
歐美荒島愛情電影 瀏覽:809
日本有部電影女教師被學生在教室輪奸 瀏覽:325
畸形喪屍電影 瀏覽:99
美片排名前十 瀏覽:591
韓國電影新媽媽女主角叫什麼 瀏覽:229
黑金刪減了什麼片段 瀏覽:280
泰國寶兒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83
3d左右格式電影網 瀏覽:562
跟師生情有關的電影 瀏覽:525
恐怖鬼片大全免費觀看 瀏覽:942
電影里三節是多長時間 瀏覽: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