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所羅門兄弟公司當年為什麼要將房貸打包出售有什麼好處
房貸抵押債券rtgagebackedsecurities是各類房貸打包債券的總稱。過去銀行必須用存款和自有資本支持按揭業務,貸款總量因此受到限制,阻礙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為解決這個問題,華爾街設計了房貸抵押債券,將很多個房貸打包,然後把扣除管理費後的利息和本金收入轉交給投資者。銀行從債主變成中間人,住房貸款的融資渠道大大拓寬,降低了按揭利率,為美國的房價大牛市打下了基礎。房貸抵押擔保債券的模式被華爾街移植,用於打包其他金融產品,推動了金融創新的發展,也為次貸危機種下了遠因。
『貳』 全球債券的概述
全球債券是由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於1989 年首先發起的。在此之前,世界銀行的10 年期以內的揚基債券以高於美國財政部債券35 個基點的利差進行交易;而與此同時世界銀行相應期限的歐洲債券卻僅以高於美國財政部債券25 個基點的利差交易。這就促使世界銀行的債務管理人員尋求降低籌資成本的方法。根據傳統解釋,這種利差的差別是由於兩個市場的投資者構成不同造成的。在美國國內,投資者主要是機構投資者,因而樂於接受記名債券;而歐洲債券市場上多是零售投資者,他們購買歐洲債券主要是為了逃稅,因而更傾向於無記名債券。
但有關的研究表明,機構投資者實際上在歐洲債券市場上佔了主導地位。在非美國持有的以美元計值的債券中,機構投資者持有約63%;而所謂的「企業零售投資者」持有約17%,真正的零售投資者只持有20%左右。調查還表明,歐洲債券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和「企業零售投資者」樂意購買記名債券(如美國國內債券、揚基債券和美國財政部債券),這兩類投資者持有的記名債券分別占其資產組合的47%和31%。既然機構投資者佔了歐洲債券投資者的大部分,而機構投資者又樂於持有記名債券,因而世行的研究人員認為通過適當的安排可以將揚基債券和歐洲債券這兩個平行市場統一起來。為此,他們提出了全球債券的概念,並於1989 年9 月由高盛公司和所羅門兄弟公司聯合牽頭發行了第一筆全球債券。
進入90 年代以後,全球債券的發行逐漸增加。到1993 年,全球債券市場己基本初具規模。在此之前,人們普遍認為只有世界銀行才能夠發行真正的全球債券,但1993 年以來,全球債券的發行人、發行規模、發行貨幣和期限等方面都出現了多樣化趨勢,使全球債券市場趨於活躍。 1993 年全年全球債券共發行420 億美元,而1994 年僅到2 月底就發行了100 億美元,可見市場規模發展之迅速。全球債券已越來越多地被低信用等級的借款人所利用,成為其同時進入多個金融市場的有效途徑。最初發行全球債券的主要是國際組織和各國政府,僅1993 年一年企業發行的全球債券就達53 億美元。同時新興的發展中國家也開始利用這一市場。作為信用等級較低的主權借款人,阿根廷發行了10 億美元的全球債券,為低信用等級借款人打開了這一市場。此後中國也首次發行了全球債券。 全球債券的發行貨幣也日益多樣化。從1989 年世界銀行發行第一筆美元全球債券以來,全球債券市場先後出現了加元(1990.12)、澳元(1991.9)、日元(1992.3)、德國馬克(1993.10)、芬蘭馬克(1994)、瑞典克郎(1994)、和ECU(1994)等貨幣。全球債券的發行金額范圍也逐步擴展。在全球債券形成之初,一般發行金額介於10 億至30 億美元之間。 1993年阿根廷委託所羅門兄弟公司和美林公司為其發行了5 億美元的全球債券,創下了全球債券發行額最低的紀錄。
『叄』 《說謊者的撲克牌》一書主要是講什麼的
內容簡介 · · · · · ·
「說謊者的撲克牌」是華爾街上金融家們玩的一種休閑游戲,以最善於瞞騙他人而實行心理欺詐者為勝。邁克爾·劉易斯將其用為隱喻,描述了自己在華爾街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的所羅門兄弟公司里四年的工作經歷——從意外受雇、接受培訓直到成長為只憑一個電話即可以調動數百萬美元資金的明星交易員。在書中,劉易斯將華爾街投資世界中許多不為人知的技巧、訣竅和手段娓娓道來,披露了自己是如何參透華爾街的波譎雲詭、逐步掌握投資走勢的,讓讀者有了感同身受的體驗。
這本書的另一個亮點,是從作者的視角展示了所羅門兄弟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的戲劇性歷史,特別對1987年10月美國股市大崩盤進行了深刻的描寫,從而折射出華爾街在那個年代是如何在大起大落中保持發展的。
作者將華爾街深奧的投資手法融入有趣的故事當中,讓讀者在捧腹大笑的同時又陷入深深的思考。這也使本書獲得了專業人士和廣大讀者的認可,成為... (展開全部) 「說謊者的撲克牌」是華爾街上金融家們玩的一種休閑游戲,以最善於瞞騙他人而實行心理欺詐者為勝。邁克爾·劉易斯將其用為隱喻,描述了自己在華爾街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的所羅門兄弟公司里四年的工作經歷——從意外受雇、接受培訓直到成長為只憑一個電話即可以調動數百萬美元資金的明星交易員。在書中,劉易斯將華爾街投資世界中許多不為人知的技巧、訣竅和手段娓娓道來,披露了自己是如何參透華爾街的波譎雲詭、逐步掌握投資走勢的,讓讀者有了感同身受的體驗。
這本書的另一個亮點,是從作者的視角展示了所羅門兄弟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的戲劇性歷史,特別對1987年10月美國股市大崩盤進行了深刻的描寫,從而折射出華爾街在那個年代是如何在大起大落中保持發展的。
作者將華爾街深奧的投資手法融入有趣的故事當中,讓讀者在捧腹大笑的同時又陷入深深的思考。這也使本書獲得了專業人士和廣大讀者的認可,成為美國長銷不衰的投資經典著作。
作者簡介 · · · · · ·
邁克爾·劉易斯,美國超級暢銷書作家,畢業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英國倫敦經濟學院,曾任所羅門兄弟公司的債券交易員,後來為《紐約時報》撰稿,並擔任英國《觀察家周刊》的美國版編輯。
他的成名之作《說謊者的撲克牌》被公認是描寫20世紀80年代華爾街文化的經典名作,書中的精彩片段被各種媒體廣泛引用,對美國商業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說謊者的撲克牌"試讀 ······
我是一名債券推銷員,曾供職於華爾街和倫敦。我相信,同所羅門兄弟公司的交易師們一起度過的日子,使我有幸在那些以其影響塑造了一個時代的事件發生時,恰好位於旋渦中心的位置。交易師是製造快速死亡的殺手,而過去的10年裡,這類快速死亡實在為數不少。另一方面,所羅門兄弟公司又是無可爭辯的交易師之王。我在本書中所要做的則是,從我在所羅門公司交易廳座席上的所見所聞開始,描繪..
『肆』 美國花旗銀行在最近幾年有償還懼額債卷么
花旗銀行總部坐落於美國紐約派克大道399號的花旗銀行,是華盛頓街最古老的商業銀行之一。1812年7月16日,華盛頓政府的第一人財政總監(Commissioner of the U.S. Treasury )塞繆爾.奧斯古德(Samuel Osgood)上校與紐約的一些商人合夥創辦了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今日花旗集團的前身。當時,該銀行還是一家在紐約州注冊的銀行。在創建之初,紐約城市銀行主要從事一些與拉丁美洲貿易有關的金融業務。1865年7月17日,按照美國國民銀行法,紐約城市銀行取得了國民銀行的營業執照,更名為紐約國民城市銀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此後,紐約國民城市銀行迅速發展成為全美最大的銀行之一。
20世紀初,紐約國民銀行開始積極發展海外業務,1902年,該行在倫敦開設了它的第一家國外分行,到1915年持有萬國寶通銀行之前,紐約國民城市銀行已在拉美、遠東及歐洲建立了37家分支機構(Muro,1984,p.47)。萬國寶通銀行成立於1901年,當時主要是為了發展對中國及菲律賓的貿易,次年它在上海成立了美國在華的第一家銀行分行,不久又相繼在遠東其他地區設立海外分行32家。通過兼並萬國寶通銀行,紐約城市銀行的海外分支網路擴大了近一倍。到1939年,花旗銀行(1927年以後,紐約城市國民銀行的中文行名改為花旗銀行)在海外的分支機構已達到100家。
20世紀20年代花旗銀行開始開拓零售銀行業務。1921年成立了第一家專對個人服務的分行,1928年成為首家提供個人貸款的商業銀行,70年代花旗銀行的零售銀行業務又獲得了新的發展,它成為美國VISA卡與萬事達卡的最主要發行者之一。1977年,花旗銀行率先大規模將ATM機引入銀行系統,目前,花旗銀行已是美國最大的信用卡發行者。為把零售金融業務推向全球化同時擴展分銷渠道,花旗集團於2000年11月收購Associates First Capital設於15個國家的共2,600家分行,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零售金融企業。
1929年和1930年,花旗銀行先後收購了農民信貸與信託公司和紐約美國國民協會銀行,在此基礎上成立了花旗農民信託公司,1959年花旗農民信託公司改名為第一花旗信託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Trust Co.),兩年後合並於第一花旗銀行,成為其信託部的一個組成部分。
1955年3月,花旗銀行兼並了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同時更名為第一花旗銀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合並後的第一花旗銀行成為僅次於美洲銀行和大通曼哈頓銀行的美國第三大銀行,1962年第一花旗銀行更名為第一國民城市銀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1961年第一花旗銀行率先推出了大額可轉換定期存單(CD)業務,該業務使花旗銀行能夠與政府債券競爭資金,花旗銀行取得了新進展。同時,花旗銀行進一步國際化,到1982年底,花旗銀行已在94個國家擁有1490餘個分支機構,海外機構的資產和收益占花旗銀行全部資產和收益的60%。
1967年花旗銀行組建了控股公司——第一花旗公司(First National Corporation),1971年第一花旗公司改組為多銀行持股公司,1974年3月28日更名為花旗公司(Citicorp),花旗銀行也同時更名為Citibank,N.A.。花旗銀行是花旗公司的核心附屬機構,資產在70年代中期占整個控股公司資產的95%以上,以後有所下降,在80年代改比例在85%左右,目前約佔60%左右。花旗銀行的董事長、總裁也同時是花旗公司的董事長和總裁。
20世紀80年花旗公司先後兼並了Diner』s Club、加州忠誠儲蓄銀行(Fidelity Savings)、芝加哥第一聯邦銀行(First federal of Chicago)、邁阿密比斯肯聯邦銀行(Biscayne Federal)、華盛頓特區的國民永久儲蓄銀行(National Permanent Savings)。同時,其跨國業務業有了進一步進展,海外分支機構擴展到了芬蘭、紐西蘭等國。
20世紀80年代末,花旗銀行由於在海外及商業房地產方面的不良貸款而陷入了困境。1990年至1992年3年內,信貸損失准備達到100多億美元,1991年稅後利潤虧損9.14億美元。不過,經過里德領導的三年復興計劃(1992-1994),花旗銀行迅速調整了資本結構、恢復了資本實力。1995年,花旗銀行凈收入達到創紀錄的35億美元,資本總額也上升到了277億美元。花旗銀行的一級資本上升到了192.4億美元,占總資產的11.9%。
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宣布和旅行者集團合並。旅行者集團原是一家生命與財產保險公司,後來它通過收購一家美國投資銀行—史密斯?邦尼(Smith Barney)公司,把業務范圍擴大到了投資銀行、商業信貸、融資服務等領域。1997年,該公司又以90億美元兼並了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所羅門兄弟公司,新組建的所羅門?史密斯?邦尼(Salomon Smith Barney)公司一躍成為美國第二大投資銀行。旅行者集團目前的業務范圍主要有:生命與財產保險、投資銀行、商業信貸、私人理財、資產管理等。花旗銀行與旅行者集團的合並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一起企業兼並案,合並後組成的新公司成為「花旗集團」,其商標為旅行者集團的紅雨傘,合並後花旗集團的總資產達到7000億美元,凈收入為500億美元,營業收入為750億美元。通過與旅行者集團的合並,花旗集團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團公司之一,由1997年《財富》雜志世界500強排名第58位一躍升至1998年的第16位。
1999年,花旗集團與日本第三大證券行日興證券於日本共組合營企業-日興所羅門美邦。該合營企業自成立以來各項排名均突飛猛進,2000年更於股票及相關交易界別中榮登榜首。在2001年上半年,日興所羅門美邦於日本市場安排股份配售交易所佔的市場份額為55%,超過所有競爭對手的總和。2000年4月,集團的投資銀行旗艦所羅門美邦成功收購寶源投資,建立了一家一流的泛歐洲投資銀行,令花旗集團於歐洲市場的地位更上一層樓。為把零售金融業務推向全球化同時擴展分銷渠道,花旗集團於2000年11月收購Associates First Capital設於15個國家共2,600家分行,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零售金融企業。2001年,為壯大其在墨西哥以至其它拉丁美洲國家的地位及業務表現,花旗集團以逾120億美元收購墨西哥第二大金融機構Banamex。
歷經近兩個世紀的潛心開拓,花旗集團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務機構,資產達1兆美元,於全球雇有二十七萬名雇員,為逾一百多個國家約二億消費者、企業、政府及機構提供品種繁多的金融產品及服務,包括消費者銀行和信貸、企業和投資銀行、保險、證券經紀及資產管理服務。以紅色雨傘為標志的花旗集團旗下的主要品牌包括:花旗銀行、旅行家集團、所羅門美邦、CitiFinancial及Primerica金融服務公司。集團2000年的核心收入達140億美元,2001年收入達146億美元,為全球盈利最高及財政最穩健的公司之一,其股本總值達880億美元(2001年),一般股本回報率為20%。雄厚的資本促使集團能運籌帷幄,順利過渡逆境並於不同的經濟環境中大展鴻圖。在2001年、2002年《商業周刊》評選的全球1000家公司排名中,花旗集團皆名列第5位,在全球金融界中排名第一。
花旗銀行(Citibank)是花旗集團(Citigroup)(NYSE:C) 屬下的一家零售銀行,其主要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的「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經過近兩個世紀的發展、並購,已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也是一間在全球近五十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的國際大銀行,總部位於紐約市公園大道399號。1998年10月花旗銀行的母公司及控股公司「花旗公司」(Citicorp)與「旅行家集團」(Travelers Group)合並組成花旗集團,此後花旗銀行繼續保持為花旗集團「紅雨傘」旗下的強勢品牌。根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的資料,2005年3月31日,花旗集團控股的12家美國花旗銀行的國內存款總額為204,351,066千美元,資產總額為935,236,982千美元(逾九千億美元);這些數字並不包括花旗銀行的海外機構。
花旗銀行是在中國開辦業務的第一家美國銀行。1902年5月15日,花旗銀行的前身之一「國際銀行公司」(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oration)在上海開設分行,這也是花旗銀行在亞洲的第一家機構。同年,國際銀行公司於7月1日在新加坡與馬尼拉,於10月8日在橫濱,於12月8日在香港分別開設另外四家機構。1964年8月3日,花旗銀行在台北開設分行。花旗銀行在澳門的業務則開始於1983年5月27日。1995年,在離開45年後,花旗銀行重新在中國大陸常規辦理業務,已在北京、 廣州、上海、深圳、天津、成都開設了分行。 在中國大陸和台灣,Citibank均譯作「花旗銀行」,在香港與紐約的華人社區則使用「萬國寶通銀行」(可能源自International Banking的名字);2001年年底,香港使用的中文名改為與大陸及台灣相通的「花旗銀行」。
大事記
1812年6月16日,後來發展成花旗銀行的「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由紐約州政府特許設立,許可資本(authorized capital)200萬美元,給付資本(paidin capital)80萬美元。同年9月14日,城市銀行在紐約市正式開業,為紐約商人服務。
1865年,加入新成立的美國國家銀行體系(U.S. national banking system),並更名為「紐約國家城市銀行」(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189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
1897年,在美國的主要銀行中,首家設立外國業務部,並開始外幣交易業務。
1902年,業務拓展到亞洲、歐洲、印度。並在上海、馬尼拉等地設立辦事處。
1904年,開創旅行支票(traveler's checks)業務。銀行總部移至華爾街55號,並一直使用到1961年。
1913年,是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首要參股人。
1914年11月10日,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設立分行,成為首家在外國設立分行的美國國家銀行。
1915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設立辦事處。成為美國有最大海外機構網的國際銀行。
1918年,收購一家美國的海外銀行「國際銀行」(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oration)。
1919年,成為美國第一家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銀行。
1921年,在美國的主要銀行中,首家採用復利法給儲蓄帳戶(savings account)計息。
1928年,在美洲的主要銀行中,首家給存款人提供無質押個人貸款(unsecured personal loans)。
1929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商業銀行。並購「農民貸款信託公司」(Farmers' Loan and Trust Company),並將之更名為「城市銀行農民信託公司」(City Bank Farmers Trust Company)。
1936年,在紐約市的銀行中,首家開辦不需要最低余額的支票帳戶(checking account)業務
1939年,在美國以外共有分布於23個國家的100間辦事機構,成為最大的國際性銀行。
1945年,在一系列戰爭貸款及勝利貸款活動中,售出了56億美元的美國國庫券(U.S. Treasury securities)。
1955年,更名為「紐約第一國家城市銀行」(The 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1961年,發明negotiable定期存款(negotiable certificate of deposit)。成立「第一國家城市海外投資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Overseas Investment Corporation)作為海外分支及從屬機構的控股公司(holding company)。位於公園大道399號的新總部大樓建成。
1962年,在銀行150周年慶之際,更名為較短的「第一國家城市銀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1964年,進軍租賃業務。
1965年,進軍信用卡業務。
1966年,在倫敦市場開辦Dollar Certificates of Deposit,是自1888年來,倫敦市場的首家negotiable instrument。
1967年,開辦花旗銀行的第一張信用卡「第一國家城市簽賬服務」(First National City Charge Service),俗稱「囊闊所有卡」(the "Everything" card)。
1968年,一家銀行控股公司「第一國家城市股份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Corporation,後更名為Citicorp)成為第一國家城市銀行的母公司。
1969年,「囊闊所有卡」改製成為「主人簽賬」(Master Charge,後更名為萬事達卡,MasterCard)。
1974年,第一國家城市股份公司更名為花旗公司(Citicorp),以方便其國際業務。
1976年,第一國家城市銀行變成「花旗銀行國家協會」(Citibank, N.A.)(N.A.表示National Association)。
1977年,花旗銀行開建花旗卡銀行中心(Citicard Banking Center),利用花旗卡與自動櫃員機(ATM)進行服務。24小時的自動櫃員機不再僅是供緊急提現之用,而成為正常業務的一部分。
1979年,成為全球的首要外幣交易代理。
1981年,收購「大來信用證」(Diners Club)。
1982年至1984年間,在加利福尼亞、佛羅里達、依利諾伊、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收購儲蓄(Savings)與貸款業務,使花旗集團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控股公司。
1984年,花旗銀行倫敦分行成為錢伯斯清算公司(CHAPS Clearing Company)的創始成員機構之一。錢伯斯清算公司是僅次於美國Fedwire的全球第二大實時大體結算系統(real-time gross settlement system)。
1985年,在紐約開辦「直接連入」(Direct Access®)服務,通過個人電腦跟花旗銀行連結。
1986年,在紐約與香港首次使用觸屏式自動櫃員機(touch-screen automated teller machine)。
1989年,成為抵押信用卡(securitized credit card receivable)的首要發行人。在紐約長島市科特廣場(Court Square)的一座新摩天大樓建成。
1992年,花旗銀行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花旗集團的分支機構遍布90多個國家。
1993年,成為全球最大的信用卡及簽帳卡的發行人與服務提供人。將1980年代收購的各家存款銀行合並,並以「花旗銀行聯邦儲蓄銀行」(Citibank, FSB)之名統一運作。
1994年,開設俄國第一家外國獨資商業銀行。
1995年,在闊別45年後,在中國大陸開設第一傢具備全面業務的(fullservic)分行,並在越南與南非開設分行。
1996年,擁有亞洲最多的信用卡。台灣是美國以外第一個信用卡數量超過100萬張的國家/地區。
1998年10月8日,花旗公司(Citicorp)與旅行家集團(Travelers Group)雙方的所有屬下合並成為花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Citigroup Inc.)。花旗銀行繼續保持為花旗集團旗下的強勢品牌。
2005年7月1日,花旗銀行香港分行轉移至在當地注冊成立的花旗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2007年4月1日,花旗銀行中國內地分行轉移至在當地注冊成立的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
2007年4月9日,花旗銀行宣布合並台灣的華僑銀行,並以花旗銀行為存續銀行,華僑銀行為消滅銀行。
請速給分!
『伍』 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合夥人
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合夥人 John Meriwether 原華爾街投行所羅門副總裁及債券部門負責人 Robert C. Merton 1997年諾貝爾獎獲得者
哈佛大學教授 Myron Scholes 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模型的合著者
斯坦福大學教授 David W. Mullins Jr. 原美聯儲副主席,曾被視為格林斯潘的繼任者 Eric Rosenfeld 曾服務於所羅門兄弟的套利部門
原哈佛商學院教授 William Krasker 曾服務於所羅門兄弟的套利部門
原哈佛商學院教授 Gregory Hawkins 曾服務於所羅門兄弟的套利部門 Larry Hilibrand 曾服務於所羅門兄弟的套利部門 James McEntee 經營債券交易 Dick Leahy 原所羅門兄弟高管 Victor Haghani 曾服務於所羅門兄弟的套利部門
『陸』 說謊者的撲克牌怎麼樣
本書是作者在著名的所羅門公司待了一年後,把所羅門的事情都起了個老底。其實叫做《關於所羅門的一切》或者《所羅門那些兒事兒》更貼切一些。所羅門公司以做債券而出名,債券市場是典型的場外市場,也就是說無法通過交易所的電子系統快速報價和實時撮合成交,相反,交易員是整個債券交易中的靈魂,他們持續關注行情,為繁多的債券品種尋找買家或賣家,並從巨大的交易額中賺取差價或傭金。書中對整個交易有非常生動的描寫:整個41層大廳就是用來進行債券交易,座位一個緊挨著一個,兩排作為間的空隙不能容許兩個人同時通過,每個交易員都在忙碌地和客戶通電話,實習生在這樣的場合裡面簡直不知所措,還時刻小心不被路過的人踩著,因為沒准這就是某位大人物。而每當某位交易員做出了一筆對公司有貢獻的大交易,交易大廳裡面的大喇叭就會迅速通報這一交易,對其對公司的貢獻大加贊美。 由於債券交易價格和行情的不透明-----而這又源於債券產品的非標准化,對債券價格的判斷上會有很大的差異,一個優秀的交易員在於能說服客戶這是合理的交易---無論是買入還是賣出---實質上由於交易的零和特性,所羅門賺的每一分錢都來自於客戶。交易員在交易的過程中有很大的許可權,甚至能夠自行決定頭寸,潛在帶來了很大風險,美林銀行的一位交易員,在做IO/PO分離交易的債券時,將IO部分銷售給客戶而留下了PO,之後市場利率大跌,導致2500萬美元的PO虧損嚴重。當然,這在金融歷史並不算嚴重,臭名昭著的巴林銀行交易員里森的交易直接導致了這家著名的商業銀行破產。 最有價值的一段是描寫在倫敦和亞歷山大----公司另一位交易員的學習。壓力山大的兩個思維,其一是對抗市場,在大部分人都對市場採取某一行動的時候,積極地尋找對著乾的機會。這種思維反映在目前的A股市場上,即A股連續下跌,一些優質公司股票估值已經處於歷史低位,適合買入並長期持有,但是市場慣性中,賣盤的力量依然強大。其二是當某種大混亂出現的時候,例如股市崩潰、大地震,不局限於考慮當下的利益,還要做第二步、第三步的考慮。比如日本遭遇大地震,首先考慮的是買入日本保險公司的股票,一般人會認為保險公司損失慘重,實際上由於再保險公司的存在,普通保險公司的賠付風險已經轉移給了西方的數家保險公司和日本一家專業的地震保險公司。因此遭受雙重打擊的日本保險公司股票會明顯低估。接下來,政府為了鼓勵災後重建,會放鬆銀根降低利率,從而直接導致債券價格上升。日本公司短期內面臨的資金困境和恐慌,會使得他們將海外的資金---主要是歐洲和美國---抽回國內--修復工廠,這意味著大量賣出美元歐元,買入日元,這個過程中如同亞歷山大這樣精明的投資者也會參與進來,加速日元升值,因此利用短期內匯率的變化也可以很賺一筆。 這樣的交易員思路穩准狠,在關鍵時刻刀刀致命。來源於開闊的國際金融視野,上述的操作中,涉及到了股票、債券、外匯甚至可能利率掉期等各種產品,沒有深刻的理解和經驗自然無法取得這樣的火候。 所羅門作為華爾街主力的債券銷售商,在八十年代初還做成了另一件大事,即開辟了住房抵押債券市場(MBS)。所羅門的合夥人看到了住房抵押債券市場的前景:廣大美國人還沒有住房,購房需貸款,而美國國內主力的貸款機構---大大小小的住房儲蓄協會們業務僵化,貸款都砸在自己手裡,這意味著住房抵押債券理論上存在一個非常誘人的市場。但是這個美妙的構想實現得出乎意料。美國政府改變了自己的貨幣政策,從關注利率變為了關注貨幣供給,由於對貨幣供給進行了限制,使得利率劇烈波動成為了可能,原來死水一灘的債券市場立刻有了活力。但是對於儲蓄協會們來說並非好事情,由於市場利率上升,儲蓄協會吸收存款的成本達到了12%,但是發放貸款的成本卻為10%,這意味著持續的虧損和破產的風險。於是米國政府不失時機地送來了第二份大禮,儲蓄協會若將手中的抵押貸款出售,可以按照會計准則分三十年攤銷其虧損,並享受免稅待遇。全國數千家儲蓄協會發現了其中的好處,與其等死不如將手中的貸款低價變現,而此時整個華爾街還保留了抵押貸款業務的部門就是:所羅門兄弟。所羅門兄弟和其他華爾街投行如第一波士頓等對抵押貸款進行了包裝衍生,開發出了CMO,也就是後來引爆次貸危機的大殺器。
『柒』 中國為何沒有債券私募
中國私募雖然也沒發展多少年,卻基本都能找到與國外這些主要流派相應的代表人物,然而,有一個流派我至今在中國也沒找到對上號的,那就是債券派私募。 在20 世紀90 年代,正值美國對沖基金的蓬勃發展期,有個經典人物出現了。這個人叫約翰·梅里韋瑟(JohnMeriwether),他在1994 年2 月創立了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他還將8個所羅門公司的智囊人物帶入他的公司。 對華爾街公司熟悉的人都知道,所羅門公司是華爾街最大的債券經紀商,也是華爾街上最賺錢的公司之一。而這個梅里韋瑟同時也曾是所羅門兄弟債券套利部門的創辦人。 這群人就搬到了格林威治鎮汽船路上班,每天帶著魚竿,休閑時還可以釣魚。 梅里韋瑟公司就開創了一種新的對沖策略債券型策略。他們會在買入一隻債券的同時,再賣空一隻類似的債券,因為相信第一隻債券的現金流將更有前景。將資本市場對沖,債券往往比股票更有效。 他們還交易新發行的國債,因為新債換手率高。看重這種流動性的交易員願意為此支付比發行時間稍微久一些、換手率低一些的舊債高的溢價。但在債券的存續期內,這個溢價會消失,一個30 年期債券和一個29.5 年期債券在它們的到期日付的款必定會趨於一致。梅里韋瑟做的,就是簡單地出售被高估的新債券,買進便宜的、發行久的債券,然後耐心地等待不可避免的價格銜接。 除此之外,西方還有個稱作債券之王的高手,叫做比爾·格羅斯(Bill Gross),也是全球最大債券基金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掌門人。他對債券研究幾乎痴迷,他通過一系列數學公式,將債券收益最大化。當美聯儲把利率調高一個百分點,一隻5 年期的債券售價會下跌4%,而一隻30年期的債券售價將下跌12%。所有,買長期債券會比較劃算。他管理的債券基金連續5 年跑贏99%的債券基金。最近一次成名之戰,是格羅斯發現房地產市場有很大問題,2005 年時,他就建議客戶購買按揭債券的CDS(信用違約掉期)保護,由此,格羅斯做空次貸債券產品的帶頭人。 然而,我發現,就朝陽永續統計的2011 年上半年的私募業績來看,503 只非結構化私募上半年的平均漲幅是-5.69%,結構化私募的平均漲幅是-4.13%,而券商中的債券型基金產品是-0.82%,上證國債指數更是正值1.80%。這也就意味著,在下跌或震盪市,債券型產品的表現,未必遜色於股票產品。更何況,債券型私募可以通過一些量化的方式,獲得更可觀的收益。 就好像2008 年名震江湖的約翰·保爾森,人家原先做的是並購套利,事實上最後讓他大有斬獲的也是債券相關衍生品。況且,美國的債券市場品種豐富。而我國債券產品的利率結構和期限結構還不夠多樣化和市場化。 這恐怕是現在債券私募沒有湧出的一個很大原因。不過,今年以來,不管是可分離債,還是國債,以及地方債市場,都涌現了新的契機。 近期我在與國內私募交流時,博弘數君投資劉宏提到,高收益債大有可為,他正在考慮創設相關產品,他從債券市場的波動中看到了機會。 或許,在這個全球經濟還沒徹底復甦,債券需求旺盛,政府正大力開拓債券品種的背景下,中國債券私募不知不覺走到了一展宏圖的台階上。
『捌』 約翰·古弗蘭的所羅門兄弟公司簡介
所羅門兄弟(Salomon Brothers),華爾街的著名投資銀行,1910年成立,1990年代末被旅行者集團並購(現屬花旗集團)。
1910年,三個所羅門兄弟與人合夥組建了所羅門兄弟公司。與同期華爾街上其他公司不同,所羅門兄弟公司專職於債券業務,這在20世紀初的美國金融市場是比較特別的。當時美國政府還是亞當·斯密式的自由放任政府,財政收支平衡,沒有發行國債的需要,金融市場也沒有半個多世紀以後的各種金融創新,債券市場的主體品種是公司債券,債券市場交易者遠沒有股票市場那麼多。所羅門兄弟公司是作為證券市場尚不是主流行業的一個中小公司出現的。
為了生存與擴大,剛成立不久的所羅門兄弟公司即與赫茲勒公司(Hutzler&Co.)合並,獲得了資本注入以及所羅門公司無力承擔費用的交易所席位。所羅門公司最初的業務是債券承銷和債券交易,它努力為大企業客戶提供快捷、良好的服務,建立誠實信用的形象,逐漸進入鐵路債券、公用事業債券、外國政府債券等重要債券領域,並在美國政府發行公債後第一批成為一級交易商(primary dealer)。與當時其他參與債券業務的公司不同,所羅門公司十分強調債券交易,並在交易中獲得不菲利潤,更與眾不同的是所羅門公司總是力爭在其交易的債券上充當做市商角色,通過做市來確立市場地位和獲得利潤。經過不斷地發展擴大,所羅門公司逐漸成為美國債券市場的核心公司,20世紀中葉所羅門公司又開始步入股票發行與交易領域特別是大宗交易領域,並很快成為美國股票市場中的主力公司。20世紀60、70年代在第二代掌門人比爾·所羅門的帶領下所羅門公司業務蒸蒸日上,所羅門公司已經成為華爾街上屈指可數的大公司。
『玖』 華爾街之死 華爾街指的是什麼
紐約市曼哈頓區南部從百老匯路延伸到東河的一條大街道的名字,全長不過三分之一英里,寬僅11米,是英文「牆街」的音譯。街道狹窄而短,從百老匯到東河僅有7個街段。1792年荷蘭殖民者為抵禦英軍侵犯而建築一堵土牆,從東河(the East River)一直築到哈德遜河(the Hudson River),後沿牆形成了一條街,因而得名Wall Street。後拆除了圍牆,但「華爾街」的名字卻保留了下來。然而,它卻以「美國的金融中心」聞名於世。美國摩根(Morgan)財閥、洛克菲勒(Rockefeller)石油大王和杜邦(E.I.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財團等開設的銀行、保險、航運、鐵路等公司的經理處集中在這里。著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Stock Exchange)也在這里。
荷蘭統治時,在這里築過一道防衛牆。英國人趕走荷蘭人後,拆牆建街,因而得名。 這里是美國大壟斷組織和金融機構的所在地,集中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投資銀行、政府和市辦的證券交易商、信託公司、聯邦儲備銀行、各公用事業和保險公司的總部以及美國洛克菲勒、摩根等大財團開設的銀行、保險、鐵路、航運、采礦、製造業等大公司的總管理處,成為美國和世界的金融、證券交易的中心,一般常把華爾街作為壟斷資本的代名詞。壟斷資本從這里支配著美國的政治、經濟。華爾街成了美國壟斷資本,金融和投資高度集中的象徵。在其東北角矗立著古老國庫的分庫大樓(現為陳列館),是在華盛頓發表就職演說的地點修建起來的。
我去過兩次華爾街,第一次是以遊客的身份。那是傍晚時分,天上下著瓢潑大雨,雨水不停地倒灌進華爾街地鐵站,連鐵道上都滿是積水。所幸大雨不久就停了,我就小心翼翼地繞過積水,慢慢走上百老匯與華爾街的交界處,抬頭就看到了著名的三位一體教堂(Trinity Church);早在華爾街還是一堵破爛不堪的城牆的時候,它就已經是這附近的標志性建築了。
現在,三位一體教堂的正前方是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背後是美國證券交易所(AMEX),左右兩側都是高聳的寫字樓,只有周圍的一小塊地方還保存著17世紀的花園和墓地。從教堂門前穿越百老匯,就算正式進入了華爾街——這條街又短又窄,街口設下了重重路障,街心正在進行翻修,到處都是坑坑窪窪的積水。幾個荷槍實彈的警察如臨大敵地站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門前,他們的頭頂是一幅巨大的美國國旗。除此之外,這條街上的人似乎都是遊客,從他們的著裝和神態就看的出來。路邊的櫥窗並沒有寫著高盛、摩根士丹利或美林等如雷貫耳的名字,反而貼著咖啡館和健身俱樂部的廣告。除了德意志銀行,我在這里沒有發現任何一家投資銀行的名字,更不用說共同基金或對沖基金了。
總而言之,現在的華爾街只是一個旅遊勝地,經常有成群結隊的外國人帶著敬畏的表情到此一游,希望看看「全世界的金融中心」是什麼樣子;然而他們看到的只是一個荒廢的商業區,幾棟陳舊的摩天大樓,以及許多露天茶座或咖啡館。紐約證券交易所現在已經不允許遊客進入了,所以華爾街的旅遊價值也殘存無幾了。
後來我又去了一次華爾街,這次不是去觀光,而是到三位一體教堂聽牧師講道。這個教堂的建築非常獨特,一磚一石都值得仔細觀賞,外面的花園里還有著名的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的墓。幾步之外就是喧鬧的街道,各種車輛日夜不息的經過,反而更加襯托出教堂本身的神聖與靜謐。據說,在華爾街還沒有淪落為旅遊勝地的時候,銀行家和基金經理們經常利用中午休息時間來這里做禱告,然後再回到證券市場的血腥絞殺中去。
早在二十年前,許多金融機構就已經離開地理意義上的華爾街,搬遷到交通方便、視野開闊的曼哈頓中城區去了。華爾街附近擠滿了古舊建築和歷史文化街區,道路也像蜘蛛網一樣難以辨認,實在不太符合金融機構擴張業務的需求。「911」事件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華爾街周圍的格局,有些機構乾脆離開了紐約這座危險的城市,搬到了清靜安全的新澤西。現在,除了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之外,沒有任何一家銀行或基金把總部設在華爾街。在著名的「華爾街巨人」中,只有高盛和美林還堅守在離華爾街不遠的地方,其他巨人都已經搬遷到洛克菲勒中心、時代廣場或大中央火車站周圍的繁華商業區;即使是高盛和美林,也已經在曼哈頓中城區購置了新的豪華辦公室,不久就要徹底離開舊「華爾街」了。
但是,人們寧願把這一切稱為「華爾街」。在洛克菲勒中心的辦公室里,人們閱讀的仍然是「華爾街日報」;在國會聽證會上,美聯儲主席仍然關心著「華爾街的態度」;在大洋的另一側,企業家們的最高夢想仍然是「在華爾街融資」。無論地理位置相隔多遠,人們在精神上仍然屬於同一條街道——在這條街道上,所羅門兄弟曾經提著籃子向證券經紀人推銷債券,摩根曾經召開拯救美國金融危機的秘密會議,年輕的文伯格曾經戰戰兢兢地敲響高盛公司的大門(日後他成為高盛歷史上的傳奇總裁),米爾肯曾經向整個世界散發他的垃圾債券;在這些神話人物死去幾十年之後,他們的靈魂仍然君臨紐約上空,附身在任何一個年輕的銀行家、分析師、交易員、經紀人或基金經理的身上,隨時製造出最新的金融神話。這就是華爾街。
華爾街
昨天晚上,我和一位共同基金主管共進晚餐。他已經在華爾街工作近三十年,兩鬢卻沒有一根白頭發,話語里還透著年輕人一樣的熱情與自信。他一邊喝著白葡萄酒,一邊興致勃勃地回憶自己在中國的經歷——「當我第一次到上海的時候,浦東還沒有一座高樓,現在它已經變成這個樣子了!」接著,他提到自己曾在台北出差的時候與紐約的證券分析師召開電話會議,當時台灣時間還是凌晨4點,窗外台風大作,整個酒店似乎都要倒塌下來,「那滋味可真令人永遠難忘!」他大笑著總結道。
在談到許多工作話題和政治話題之後,我問他:「你是一個華爾街癮君子(The Street Addicted)嗎?」我這樣問是有所指,CNBC有一個著名的證券分析節目,主持人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對沖基金經理,他寫了一本非常自大的書,名字就叫「華爾街癮君子」,也就是對華爾街上癮的人。每次我看到他的電視節目,就覺得他像個野人,拿著一隻香蕉跳上跳下地怒吼著,用尖銳甚至粗俗的語言喊出他對證券市場的看法,那種表情簡直可以讓好萊塢的所有喜劇明星黯然失色。許多人告訴我,這傢伙是個徹底的瘋子——不過大家還是喜歡看他的節目,分析師尤其愛看,他們覺得這個華爾街癮君子真是個了不起的超級智者。在這里,癮君子究竟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我不知道。
出人意料的是,我面前的這位基金主管非常愉快地說:「是的,我就是一個華爾街癮君子。華爾街真夠勁。你知道,在這里,這么多富有才華的人在處理這樣巨大的財富,他們創造著效率,也賺取著金錢;但是最重要的是,我感到這一切都很有樂趣。」他喝完杯中酒,用激動的語氣繼續說道:「每天早晨,是什麼在支撐人們起床投入工作,去管理那些無窮無盡的資產,去為那些企業融資呢?如果你不熱愛華爾街,你根本不可能堅持下來!所以唯一能夠做出偉大事業的是對華爾街上癮的人,華爾街從事的一切工作,對這種人來講都如此有趣,以至於無論多麼繁重的工作,都不覺得累了。我不知道別人怎麼看,反正我願意做華爾街癮君子。我以此為榮。」
這是我聽過的對華爾街最崇高的贊頌。從前,我曾經聽許多人講過他們對華爾街的態度:贊許的態度,憧憬的態度,不屑的態度,乃至仇恨的態度。我曾經聽一個長輩這樣描述他心目中的華爾街:「在華爾街,即使資歷最淺的金融專業人員,都可以拿到6萬美元以上的年薪,這就是它令人仰慕之所在。」噢,或許是這樣的,在許多人看來,薪水是唯一令人仰慕的因素。我還記得在回答某家投資銀行的招聘試題的時候,一個朋友毫不猶豫地寫下:「我願意加入貴銀行,主要原因是我想賺一大筆錢。」她當然不是在開玩笑!那時,誰聽說過「華爾街癮君子」這個褒義詞呢?誰能想像有人竟然會如此發自內心地熱愛華爾街?
在華爾街,我看到年過六旬的投資經理仍然懷著飽滿的精神研究新的行業、新的市場;我看到資深分析師一邊吃著簡單的午餐,一邊讀著像磚頭一樣厚的報告,甚至忘記了吞咽;我看到年輕的交易員在下班之後的Party上仍然在熱烈地討論交易策略,他們的臉上的笑容如此自然。國內的金融界並不是這樣的。整個亞洲的金融界都不是這樣的。我最好的朋友曾告訴我說,他最大的願望是在金融界苦熬幾年,賺到足夠的錢,然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難道金融不是你喜歡的事情嗎?」我困惑不解地問他。「當然不是!」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和所有人一樣,我學習金融,並且希望從事金融,只是為了賺許多許多的錢。難道你不是這樣嗎?」
難怪華爾街能夠一直統治著世界的金融界。難怪華爾街的銀行家、分析師、交易員和基金經理們一直代表著金融創新的最高水平。因為在這里,銀行家每天工作14個小時不僅是因為完成任務的壓力,也是因為熱情;分析師每天閱讀幾百頁研究報告不僅是為了拿到自己的薪水,也是因為興趣;交易員每天打幾十個電話、輸入上百個交易指令不僅是為了應付老闆,也是因為他們喜歡交易。總之,這里的人們對華爾街上了癮。我還記得自己的老師,一位曾經擔任某家著名投資銀行董事總經理的紐約人的話:「當我剛開始做債券交易員的時候,每天12個小時盯著屏幕,追隨著債券利率變動的軌跡。我知道對於一個不喜歡債券的人來說,這份工作有多麼枯燥;但是我喜歡。所以我根本不覺得這是一種折磨!」毫無疑問,他也是一個華爾街的癮君子。
從早晨7點到晚上12點,在華爾街(當然,這是一個廣義稱謂)的每一個金融機構辦公樓里,燈光都不會熄滅,電腦都不會關閉。在所有人都已安然入睡的時候,外匯交易員在聚精會神地做著某個遙遠市場的大宗交易;在所有人還沒有起床的時候,分析師已經喝著濃濃的咖啡,開始舉行例行晨會;在所有人都在與家人歡度周末的時候,投資銀行家正在三萬英尺高空的機艙里奔赴某一個新興國家,准備星期一和他們洽談IPO問題——對他們來說,這不僅是工作,也是生活和愛好。華爾街的王牌對沖基金經理會對著CNBC的鏡頭大叫:「我對這一切都上了癮!」
附帶說一句,當我喝完最後一杯酒,准備回家睡覺的時候,那位基金主管告訴了我一個他最喜歡的告別的方式(同時也可以用在見面的時候):兩個人的右手各自握成拳頭,堅定不移地互相撞擊,如此反復幾次,再揮手離去。「早先,這個動作代表『成交』;現在,它的含義是『我同意你的看法,我們堅定不移』!」在臨別之前,他微笑著說。
華爾街的牛
我同意他對華爾街的看法,也希望在若干年之後,我們的看法一樣堅定不移。無數對華爾街上癮的人組成了金融界——無數的財富在這里融合溝通,無數的資產在這里配置交易,無數人在這里辛勤勞動,從事他們為之上癮的世界。無論如何,願華爾街能夠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而不是恰恰相反。
華爾街最早是荷蘭人的殖民地,他們為防止印第安人進攻,在那裡修了一堵木牆,後來美國人來到這里,拆了圍牆,建立起金融街,但在早時期把華爾街的英文名字翻譯過來還是「牆街」。
『拾』 指數是什麼意思
指數,根據某些采樣股票或債券的價格所設計並計算出來的統計數據,用來衡量股票市場或債券市場的價格波動情形。
經濟學上:
指數的定義,廣義地講。任何兩個數值對比形成的相對數都可以稱為指數;
狹義地講,指數是用於測定多個項目在不同場合下綜合變動的一種特殊相對數。
根據某些采樣股票、電子現貨或債券的價格所設計並計算出來的統計數據,用來衡量股票市場、電子現貨或債券市場的價格波動情形。電子現貨之家有相關介紹。以美國為例,常見的股價指數有道瓊斯工業指數、史坦普500企業指數。最有名的債券價格指數則是所羅門兄弟債券指數(SalomonBrothersBondIndex)和協利債券指數(Sheason-LehmanBondIndex)。在國內,有上海及深圳證券交易所製作的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和中信指數、新華指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