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何說綠色金融能有效"賦能"綠色環保產業發展
綠色金融不僅可「賦能」綠色環保產業發展,引導實體經濟步入綠色轉型通道,而且能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高質量的發展。目前,我國發展綠色金融的力量仍主要停留在政府層面,需要動員和激勵廣大社會資本提供更多綠色資金,加強市場制度建設和市場參與主體建設,培育和開發更多的綠色金融工具,拓展社會資本進入綠色產業。
其次,在微觀層面,引導更多地方政府設立綠色基金,積極開發綠色指數與相關產品,引入更多民間資金進入綠色金融領域。同時,進一步推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鼓勵地方出台適合本地的綠色金融實施方案,建立地方綠色項目庫,為地方項目對接國內綠色資金。
再次,不能「關起門」發展綠色金融,要在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基礎上,積極吸引綠色外資,發展碳金融市場、環境權益抵質押體系,真正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和兩種綠色金融資源更好地服務國內實體經濟的綠色轉型。
㈡ 綠色金融是如何服務於實體經濟的。政治回答
近年來,我國日益重視對綠色金融的發展,在「十三五」規劃綱要及規劃建議中,對發展綠色金融進行了闡述;在今年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鼓勵發展綠色金融。不僅如此,我國的綠色金融發展在政策環境、規模體量和市場建設等方面也成績斐然。一是綠色金融政策體系逐步建立。1995年,央行頒布《關於貫徹信貸政策與加強環境保護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頒布了《關於運用信貸政策促進環境保護工作的通知》,這標志著綠色金融正式在中國誕生。隨後央行、環保部、銀監局、證監會、保監會等部門先後出台了綠色金融相關制度文件,綠色金融制度進一步完善。2016年,由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國務院批准七部委發布的《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對綠色金融體系進行了頂層設計,標志著綠色金融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二是金融機構積極實踐綠色金融。各銀行機構紛紛開展綠色金融業務,2008年10月,興業銀行成為中國首個加入「赤道原則」的銀行;2012年浦發銀行推出「綠色金融綜合服務方案2.0」。各保險公司則設立了環境責任險。三是綠色金融產品日益豐富。在政策支持下,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證券、綠色基金等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有序推進。截至2016年年末,交易商協會支持綠色企業發行債務融資工具的規模已超1500億元。2016年,中國發行綠色債券2300億元人民幣,佔全球綠債發行量40%左右。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方面,2013 年先後在深圳、上海、北京、廣東、天津、湖北和重慶兩省五市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四是綠色金融示範區啟動試點。2017年6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浙江、江西、廣東、貴州、新疆5省(區)選擇部分地方,建設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在體制機制上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中國綠色金融雖然發展成就顯著,但由於總體上仍處於起步階段,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首先是相關法律政策體系還不夠完善。表現為:首先是立法層次較低。在國家層面沒有正式法律出台,僅是一些部門規章,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監管效力;現有的制度體系操作性不強,未將綠色項目的正外部性和污染項目的負外部性體現在市場價格上,財政補貼、稅收減免和金融優惠等政策未有效跟進,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業務盈利性不強。其次是基礎性工作不牢固。綠色金融的概念不明確,各方對綠色金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不一致,口徑的不一致導致了數據缺乏可比性。綠色金融各項標准不完善,各方主體的責任與權利不夠具體明確。綠色金融信息披露機制不健全。再次是綠色金融市場發展不足。各相關機構「綠化」程度不夠,到目前為止,我國只有興業銀行一家「赤道銀行」,多數銀行金融機構沒有深入參與到綠色金融業務中。綠色金融總體體量較小,名義上許多銀行機構公布的綠色貸款佔比遠超90%,但實際真正用於綠色發展的資金佔比較低。綠色金融產品種類有限,以綠色信貸為主,其他直接融資業務發展相對滯後,覆蓋范圍有限。最後是中介機構、人才等配套支持不足。國內還沒有成立專門的綠色金融中介服務機構,信用評級、第三方認證、資產評估、信息咨詢、環境風險評估等專業性服務機構涉足綠色金融業務較少。
探本溯源,綠色金融是在相關政策指引下,通過貸款、債券、股票、基金、保險等金融產品和服務,將更多社會資金支持節能環保、污染防治、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等綠色項目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中國金融體系的發展,應牢記服務實體經濟的使命,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快綠色金融體制機制創新,加大金融對改善生態環境、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等的支持,為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為此,筆者認為應重點做好六大體系的建設:
一是做好頂層設計,完善綠色金融制度體系。重點是以法律的形式確立綠色金融基本法律制度、綠色金融業務實施制度、綠色金融監管制度等綠色金融制度。二是加強引導,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支持體系。推進財稅政策、貨幣政策、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與配合,引導有關各方積極參與綠色金融,激發市場潛力和活力。特別是要強化市場手段,實施差別信貸政策,通過享受一定的政策利差補貼使商業銀行開展「綠色金融」業務有利可圖。三是強化考核硬約束,完善監管體系。發揮考核的導向作用,對地方政府、金融機構、企業等主體分別開展綠色績效考評。金融監管當局應聯合有關部門,完善綠色金融監管指標體系,推動金融機構積極開展綠色金融。四是完善市場機制,構建全面的綠色金融市場體系。擴大綠色金融參與的市場主體,重點是調動證券、保險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積極性;創建專門的政策性綠色金融機構,對現有政策性銀行信貸進一步「綠化」;加快綠色中介機構的發展,鼓勵和支持信用評級、資產評估、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咨詢公司等中介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業務服務。五是創新業務模式,完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大力推進綠色信貸創新,把綠色環保理念引入信貸政策,切實增加盈利性和可操作性;積極發展綠色債券,推廣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等業務;開展綠色金融衍生工具創新,建立健全綠色金融衍生品市場,完善配套的中介服務市場;加快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六是建立健全環境成本信息系統,加快綠色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完善企業資料庫,建立公益性的環境成本核算體系,將大氣污染排放、水污染、垃圾等造成的環境成本盡可能量化,在此基礎上對企業、產業開展綠色評級試點,開展排污費收取及排污許可證發放和價格補貼、資源稅收取及企業環評等;引導投資人基於綠色要求進行投資決策。
㈢ 為什麼綠色債券具有清潔,綠色,期限長,成本低等顯著特點
2s4g68vxhjsiuryuahfiyshyfg
㈣ 綠色債券認證與評估行業收費標準是多少
國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下,我國綠色債券市場獲得了快速發展,截至目前,在境內外的發行規模已達2200億,佔到全世界同期發行的綠色債券的42%,高居世界第一,對支持國內環境效益改善、推動經濟發展模式向綠色化轉型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作為我國銀行間市場的自律組織,交易商協會亦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系列政策要求,及時啟動綠色債務融資工具注冊評議工作,推進綠色債務融資工具相關業務指引的起草與完善,深化與境內外機構的溝通合作,做好市場培育,目前共支持綠色企業發行債務融資工具1100餘億元,綠色債務融資工具品種不斷豐富。
㈤ 優先票據是什麼
優先票據,即優先債(senior debt), 是公司債的一種,是指在企業破產清算時,需要優先償還的債務,相對而言其安全性較大,利率較低,周期較長。
這種債務有企業資產擔保,因此風險較小,收益率低,但有發行上限:一般限定於企業的固定資產范圍之內。
(5)綠色債券發行成本擴展閱讀:
優先票據主要指投資級票據,次級票據主要指投機級票據。優先票據本息回報的支付責任先於次級票據,期限也較次級票據長。一般情況下,付清優先票據本息之前次級票據僅付息,待付清優先票據本息之後才支付次級票據本金。
由此可見,優先票據信用因風險較低而獲增級,但回報也相應較低,次級票據回報則相應較高。
這種根據不同投資者對不同風險和回報的不同偏好劃分不同評級的投資交易,有利於票據更加符合資本市場的E市標准,獲得更好的發行條件,擴大投資者隊伍,降低綜合成本,提高證券的適銷性和發展規模。
㈥ 發行債券是利好還是利空
這個不好說,得看發行公司得目的,下面具體介紹一下:
1、如果企業想更好的發展,那肯定是利好。上市公司發債,募集資金,都會在發債說明書上面說明資金用途,單純從發債角度看來,都是用於擴大經營的,是利好;
2、如果企業是發展遇到大困難,想搞小動作,那肯定是利空。如果企業債券的項目不明確,那麼就盡量不要投資。
(6)綠色債券發行成本擴展閱讀:
以國債、金融債等固定收益類金融工具為主要投資對象的基金稱為債券型基金,因為其投資的產品收益比較穩定,又被稱為「固定收益基金」。根據投資股票的比例不同,債券型基金又可分為純債券型基金與偏債劵型基金。
債券是一種有價證券。由於債券的利息通常是事先確定的,所以債券是固定利息證券(定息證券)的一種。在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債券可以上市流通。在中國,比較典型的政府債券是國庫券。
參考資料:發行債券-網路
㈦ 綠色債券融資的融資成本高嗎
綠色債券是指任何將所得資金專門用於資助符合規定條件的綠色項目或為這些項目進行再融資的債券工具。相比於普通債券,綠色債券主要在四個方面具有特殊性:債券募集資金的用途、綠色項目的評估與選擇程序、募集資金的跟蹤管理以及要求出具相關年度報告等。
新能源開發和節能減排等低碳項目初期投入大、短期回報不明顯及技術風險大的特徵使得目前市場投資動力和融資激勵不強,目前其投融資更多地是靠行政手段,而「綠色債券」的創新使得用市場的手段解決市場的問題成為了可能。
1、「綠色債券」的功能
從資金角度看,由開發性金融機構統一發行綠色債券籌資,並通過政策性貸款將資金分散到各項目使用的模式,較企業發行項目建設債券或商業信貸籌集項目資金而言更具成本優勢。從市場角度看,市場固有的盲目性、自發性和滯後性也使得投入大、短期收益不明顯的項日,通過市場推廣很容易出現所謂的「市場失靈」。「綠色債券」工具的運用則能有效降低投入成本,刺激企業部門加速新能源開發和節能減排技術運用推廣。
2、「綠色債券」運作機制
「綠色債券」的發行由開發性金融機構發行,委託一家或多家債券經理人向社會公眾和機構投資者(債券持有者)發售,所籌集的資金形成一個「綠色債券基金」,向特定的扶持對象(借款人)發放用於新能源開發和節能減排等低碳項目。為保持「綠色債券基金」具有穩定的現金流,借款人一般是採取分期的形式償還貸款,貸款利率則可以綜合社會效益、技術特徵及風險進行定價。
相對於其他融資方式來說是更低的,但需要的條件就要求更高些,額度也有限制。
比如國內信用證融資就成本更高,但需要的條件就低,額度可以達到大額。
㈧ 怎樣查到中小企業發展狀況的最新數據
1、可以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進行查詢,在手機桌面上打開瀏覽器。
㈨ 綠色債券和普通債券有什麼區別都可以買嗎
㈩ 上下游怎麼算好生態補償賬本
8月5日,江西省九江市。江西地處長江中下游,擁有152公里長江岸線。據了解,2016年開始,江西在全省100個縣市區全面推開流域生態補償,2016年至2018年三年間流域生態補償資金規模將超過75億元。
2015年,兩省首輪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工作到期後,安徽、浙江啟動了第二輪試點工作,並在原有基礎上各自再追加1億元,用於新安江的生態環境保護。
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安徽圍繞新安江水質作出了不少努力。據羅宏介紹,僅黃山市就關停了170多家污染企業,90多家工業企業陸續搬遷至循環經濟園,優化升級項目510多個。
但他也表示,相比這些努力,安徽最終得到的生態補償資金「從成本來說是不夠的」,而且也很難算清具體成本。事實上,這也是許多地方在探索生態補償機制時遇到的共同問題。作為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手段,生態補償機制是一項以經濟手段為主,調節相關方利益關系的制度安排。但在實踐中,還存在資金不足,缺乏細化標准和規則,上下游之間的環境賬、經濟賬很難算清等問題。
地方政府的成績表和驅動力
面對記者的長槍短炮,學者出身的楊志平顯得很自信,回答提問時各種數據信手拈來。這兩年,江西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累計投入的資金總額位於全國前列,作為江西省發改委下屬的山江湖辦公室副研究員,楊志平曾參與這項制度的籌劃和執行。
從2016年開始,江西在全省100個縣(市、區)全面推開流域生態補償,當年及2017年共投入流域生態補償資金47.81億元。今年將再籌集超過28.9億元實施補償,3年間流域生態補償資金規模將超過75億元。
按照《江西省流域生態補償辦法》,這些資金的分配將以水質為主要指標,同時兼顧森林生態保護、水資源管理等因素,對水質改善較好、生態保護貢獻大、節約用水多的縣(市、區)加大補償力度。據楊志平介紹,江西還出台了相關的考核評分辦法,共設立數十個具體的考核指標,並出台了相關資金使用辦法,要求各縣市每年6月匯報資金使用情況。
這些資金正成為江西各地生態環保的成績表和驅動力。據楊志平介紹,實施生態補償機制以來,尋烏、安遠等縣市已獲得上億元生態補償金,而南昌下屬的一些區縣不僅沒拿到這筆資金,反而還要向省級財政繳納數百萬元。
類似的做法也出現在長江上游的其他省份。在湖北宜昌,當地將長江支流黃柏河的斷面水質監測結果,與下屬的夷陵區、遠安縣的生態補償資金、磷礦開采份額「雙掛鉤」。
據宜昌市黃柏河綜合執法支隊隊長洪鈞介紹,當地在這兩個區縣設立了18個水質監測斷面,每10天測一次,作為「雙掛鉤」的重要依據。例如,夷陵區將水質監測結果分解到流域內的鄉鎮、企業,以倒逼污染排放企業改造升級。目前該區已搬遷拆除規模養殖場53家,整治排污口32個,新建鄉鎮污水處理廠9家,改造升級6家。
「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直接掛鉤,如果做不好,縣政府要繳納生態補償金,失去更多開采份額,也實現了相互競爭。」洪鈞如此總結這一試點經驗。
將「雙掛鉤」作為生態補償重要做法的,還有貴州。據貴州省水利廳總工程師李晉介紹,貴州實施了由省級財政獎補的生態補償機制:如果水質達標,上游地區不僅可獲得下游地區提供的生態補償金,還可獲得省級財政獎補資金,反之則要繳納罰金。
這一機制也與地方幹部的考核直接掛鉤,由水利、環保等部門將各地生態補償的實施情況向組織部門匯報,直接與幹部考核相關聯。
上下游怎麼算好生態補償賬本
雖然已有階段性成效,但李晉還是認為,生態補償的范圍和規模應再大一點。「貴州是西部省份,還是缺乏資金,希望長江流域的其他省份能多參與這種生態補償。」
楊志平也清楚,許多地方的試點經驗背後仍然存在問題:「這都是江西自掏資金構建的。」作為政策參與者,他坦承這類由各地實施的生態補償尚屬縱向的獎補措施,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橫向生態補償。
「現在的核心問題是,保護者受補償、受益者付費的機制還沒建立起來。」他呼籲,長江流域各省市之間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亟待建立。
但跨行政區域的制度協調,一直是個大難題。在流域上下游間實行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仍需要解決許多細節問題,尤其是怎麼算好上下游之間的環境賬、經濟賬。
在開展橫向生態補償試點比較早的安徽和浙江之間,就曾因指標細則不同而造成過困擾。
在剛開始試點時,安徽和浙江對交界處新安江的水質評判標准有不同的看法。安徽方面認為,應該以河流水質的三類水作為評判基準;浙江方面則認為,新安江在進入浙江省後注入千島湖,應該以湖泊二類水水質為基準。而河流三類水水質不監測水的富營養化指標,湖泊二類水則把富營養化指標看得很重。
不同的指標,意味著不同的治理成本。最後,兩省協商決定,將新安江最近3年的平均水質情況作為評判以後水質變好或變壞的參照。
生態環境部水環境監管司司長張波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整體看來,許多生態補償試點仍未達到目標效果。讓他感到遺憾的是,目前他「還沒見到全國有哪個地方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生態補償機制」。
張波分析,主要問題還是在於很難算清楚「賬本」:上下游之間應該補償多少,以及從哪些方面補償,哪些生態保護工作是上游本來就應該做的,哪些是為下游和流域整體做的,「這個賬該怎麼算,還缺乏一套基礎的東西」。
「罰多少、獎補多少,這個數額怎麼算是關鍵。如果算不出來這個數,怎麼能讓上下游地區形成共識,來簽合同呢?」張波認為,推行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應以上游地區的指標為主要參考,但也要評估上游自身的生態保護職責,但也正因如此,才難以算好詳細的「賬本」。
期待更多補償方式和協調機制
雖然面臨種種困難,但很多地方與專家也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思路。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忠認為,生態補償的方式可以更加多元化,例如除資金補償以外,下游地區也可以考慮以產業轉移、共建產業園區、人才培訓、對口支援等項目式的方式來為上游地區提供補償。「上游把生態環境保護好了,下游有發展空間,上游也可以參與到下游的產業發展中。」
李忠也認為,考慮到一些地方財政的現實壓力,開展橫向生態補償時也可以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例如發行綠色債券,建立生態銀行、濕地銀行,或者引入大型企業,吸引更多社會資金參與到生態保護工作中。
來自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