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銀行理財產品屬什麼債
在中國,大多數投資者對銀行存在著盲目信任,似乎買銀行理財產品就可以等同於「絕對安全」,尤其是在一些沒什麼理財經驗的人(主要指剛接觸的菜鳥、大爺大媽)眼裡,只要把錢投進去,就可以躺著收回本金與利息,什麼也不用管。(不知哪來的自信)
套路一:模糊自發與代售。(這幾乎是行規,不管大小銀行,基本都有這種情況,因為理財經理及其業務部門都是有業績考核的,為了完成KPI,自然會自降道德底線)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理財經理往往注重宣傳收益率,強調銀行的信譽背書,不太會主動告知這款產品是銀行自行發行的,還是代售的,這些關乎風險的事情,常常被刻意隱瞞了。比如,今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南京某銀行代銷的基金產品「鑫元基金」,虧損超13%,但銀行在銷售時對投資人不但沒有說明風險情況,甚至許多投資人都不知道,該產品並非銀行自己的產品。說白了,這款基金產品只是在銀行代銷(幫別人賣),銀行依據銷售情況拿提成返點而已,並不承擔產品的風險,不過坑人的是,銀行為了錢,只是一再強調「半年絕對回報13%」。
那麼,怎麼區別自發與代銷呢,有兩招(請自行收藏,拿走不謝,告訴越多人越感激你)。
第一,凡是銀行自發的理財產品,在產品說明書中,會有一個以大寫字母「C」開頭的14位產品登記編碼,只要在中國理財網的搜索框內輸入該登記編碼就會查詢到對應的產品,查不到的你自己看著辦。第二,如果是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合同中會有銀行名稱。
代銷產品很容易導致飛單(理財經理捲走客戶的錢跑路了,很多都是臨時工,就算不是,也難以抵擋這種誘惑),大家經常看到的買理財錢虧了或者錢沒了基本是代銷產品。
銀行理財范圍的所謂「飛單」,是銀行內部人員在利益驅使下,違規代銷理財產品,以產品高收益為誘餌,讓客戶購買,數額往往較高。「飛單」多出現於代銷產品。代銷產品中,主要有基金、貴金屬、私募、信託、保險等。因為是代銷,產品盈虧都由管理公司負責,銀行多不擔負責任。
套路二:理財變保險。除了自發的理財產品,銀行還會代銷保險、基金、券商計劃、信託資金業務等。很多人都有這種經歷,本來是去買理財,賺取收益的,但被理財經理混淆了概念,結果就莫名其妙地變成了保險,等悔悟過來發現,我去,我的本金及收益呢?
2010年,重慶的楊女士通過銀行購買了一份投資連結型保險及附加重大疾病保險,累計繳費15萬元。到2015年3月退保時,卻只拿回了86635.67元。
保險產品沒有存取和利息概念,能否獲得保險金是不確定的,保險金只有在保障期滿或保險事故發生時才能拿到,如提前退保還要承擔一定的損失。(上面的例子還不明顯嗎,15萬變成8萬)
必須明確一點的是,銀行裡面賣的保險,基本上都是理財型保險,保障功能極其微弱,所以想買份實實在在的保險,最好別首選銀行。
套路三:神秘的預期收益率。買理財,你肯定最關心收益率,但收益率其實是有很多花樣的,不小心,可能就會被帶坑裡了。
理財產品說明裡,一般提到的收益率,是指「年化預期收益率」。這個「年化」並非指投資人在理財產品到期時,有可能獲得的收益比例,而是以1年為期限做出的一個收益率衡量標准。簡單地說,就是假設您的理財產品期限為1年的話,收益率達到多少。比如一款宣傳預期年化收益5%的理財產品,產品期限為三個月(90天),三個月後,你的收益不是:本金×5%,而是本金×5%×90/365。
套路四:收益計算陷阱不少。銀行理財產品期限包括:募集期、投資期、儲蓄期、清算期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只有儲蓄期是算理財收益的,募集期、投資期和清算期基本上都不獲利又佔用了時間。
募集期是產品開始銷售到終止銷售的一段時間,一般是5到7天,這個期間收益是按銀行活期計息,有些銀行甚至連活期收益也沒有。
而產品到期了,都會有個1-3個工作日的清算期,也就是說產品到期的當日你是拿不到本金和利息的。更需要注意的是,銀行寫的都是工作日,如果中間正好隔著雙休日,那又是不花一分錢再占你5天資金。如果產品9月30日到期,趕上一年中最長的節假日國慶,三個工作日後也就是說至少10月10日後才能拿到本金和收益。
所以,現實中,經常會看到有人問,為什麼我購買的產品,產品期限到了,但是收益和本金遲遲還沒有到帳啊?越想越不安,越想越後怕。最後到銀行問才知道原來是該款產品的「清算期」還沒有結束,所以還沒有到帳,請耐心等待。這種略坑的感覺,有木有?哈哈,還不是怪自己在購買的時候沒有詳細問清楚情況。
例如,老王買了一款30天的理財產品,金額為10萬元,預期收益率是5%,募集期是6天,到期獲取的收益是100000×5%×30÷365=410.96元。如果是在募集期第一天購買的,那麼募集期的6天是沒有收益的,僅按照活期利率0.35%計息,共100000×0.35%×6÷365=5.75元。如果清算期趕上國慶長假,可能要被占據10天,(如果銀行還給活期計息的話)按活期算共100000×0.35%×10÷365=9.6元,資金實際佔用期限是46天,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410.96+5.75+9.60)÷100000×365÷46= 3.40%,兩者相差:5%-3.4%=1.6%。(遇到這樣的理財產品,你就默默哭去吧)
因為有募集期和到賬期,此類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可能遠達不到銀行宣稱的收益水平。所以要仔細考評每次購買理財產品的最終收益率,否則,就忍成內傷也沒人救得了你。
Ⅱ 關於銀行債券型理財產品的問題
1 這個風險比存款高,是做投資的。這部分業績不算存款,但是算金融資產業績。風險嘛,就在他的投資項目里,總歸有一部分是高風險的,所佔比例較小而已。
2 區別大了,此類銀行理財,每期投資方向都不一定相同,風險和收益銀行基本可以控制好。當某期主要投資國債的話,那麼保本自然是沒有問題的。債券型基金自然是不能說保本的,這個是行業規定。
其實你的問題就在於,這種銀行理財,靠不靠譜。實話跟你說,如果你能買到5年期國債,那就買國債。如果是做短期,這點風險怎麼也比你存活期或者3個月定期好。
Ⅲ 銀行理財產品 是不是屬於金融債券
不一定,看你的產品類型。時下P2P投資是最適合普通大眾的理財方式。你可以試試眾易貸,預期年化收益率16.8%,起投金額只有20,鎖定期最低30天,專注於小額車貸,安全穩健
Ⅳ 債券型基金、銀行固定收益理財產品有哪些
(Bond Fund)以國債、金融債等固定收益類金融工具為主要投資對象的基金稱為債券型基金,因為其投資的產品收益比較穩定,又被稱為「固定受益基金」。根據投資股票的比例不同,債券型基金又可分為純債券型基金與偏債劵型基金。兩者的區別在於,純債型基金不投資股票,而偏債型基金可以投資少量的股票。偏債型基金的優點在於可以根據股票市場走勢靈活地進行資產配置,在控制風險的條件下分享股票市場帶來的機會。 一般來說,債券型基金不收取認購或申購的費用,贖回費率也較低。
債券基金有以下特點:
(一)低風險,低收益。由於債券型基金的投資對象——債券收益穩定、風險也較小,所以,債券型基金風險較小,但是同時由於債券是固定收益產品,因此相對於股票基金,債券基金風險低但回報率也不高。
(二)費用較低。由於債券投資管理不如股票投資管理復雜,因此債券基金的管理費也相對較低,目前我國債券型基金的
(三)收益穩定。投資於債券定期都有利息回報,到期還承諾還本付息,因此債券基金的收益較為穩定。
(四)注重當期收益。債券基金主要追求當期較為固定的收入,相對於股票基金而言缺乏增值的潛力,較適合於不願過多冒險,謀求當期穩定收益的投資者。
優點:
(一)風險較低。債券基金通過集中投資者的資金對不同的債券進行組合投資,能有效降低單個投資者直接投資於某種債券可能面臨的風險。
(二)專家理財。隨著債券種類日益多樣化,一般投資者要進行債券投資不但要仔細研究發債實體,還要判斷利率走勢等宏觀經濟指標,往往力不從心,而投資於債券基金則可以分享專家經營的成果。
(三)流動性強。投資者如果投資於非流通債券。只有到期才能兌現,而通過債券基金間接投資於債券,則可以獲取很高的流動性,隨時可將持有的債券基金轉讓或贖回。
編輯本段缺點簡介
希望能給你點幫助。
Ⅳ 銀行理財產品與債券型基金的差別
銀行理財產品與債券型基金的差別:
1、申購方式不同
債券基金可同時參與網上、網下新股申購,而銀行理財產品只能參與網上申購。據統計,2007年新股中簽率網下平均是網上申購的2.4倍左右。但銀行理財產品幾乎可以用100%資金進行新股申購,遠高於增強收益債券基金20%上限;其次,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都有一個收益分成條款,而債券基金則不參與利潤分成。
2、與債券型基金相比,銀行理財產品種類繁多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大致分為結構性、信託項目類、證券類。其中,證券類理財產品與打新股債券基金的相似度較高,特別是「打新」的共性,使相互間的碰撞更激烈。但在新股申購、收益分成、費用、申購起點、流動性等方面,債券基金佔有一定優勢。
3、銀行理財產品購買起點較高
銀行理財產品購買起點通常設定在2-5萬元,債券基金起點較低,通常1000元就可申購。而且,債券基金的手續費一般也低於銀行理財產品。
4、流動性不同
投資銀行理財產品一般只允許在每月規定日期贖回,有的甚至要向投資者收取罰金,而債券基金在封閉期後可隨時贖回,流動性相對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