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銀行理財產品節後為何沒降價
往年春節一過,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一般都明顯回調,但今年卻一反常態。北京青年報記者發現,今年節後銀行理財收益依然保持較高水平,大量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都在5%以上。
普益數據顯示,封閉式非保本產品中,3個月以下的,國有銀行預期年化收益率是4.82%,股份行為5.13%,城商行為5.10%;3-6個月產品,國有行為5.08%,股份行為5.22%,城商行為5.27%;6-12個月期限的產品,國有行為5.15%,股份行為5.20%,城商行為5.35%;一年期以上的,國有行、股份行和城商行的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分別為5.28%、5.47%和5.49%。
保本產品因為風險更低,預期收益率普遍在4%-4.8%之間。但從數量來看,各類型銀行發行的非保本產品規模都是保本產品的好幾倍。這三類銀行上周發行的保本產品總量為253款,非保本產品為896款,所以市場主流還是非保本產品。因此,從統計數據來看,預期收益率在5%以上的產品依然是市場主流。
Ⅱ 二季度銀行理財火力全開 走高收益能持續多久
數據顯示,上周(6月16日-6月22日)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共2579款,較上周減少了119款;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41%,較上周上升了0.02個百分點,再創年內新高。回顧整個二季度理財市場,不難發現,銀行理財收益一直呈直線上漲趨勢。
伴隨銀行流動性趨緊,各大銀行在二季度紛紛上調銀行理財收益率。以民生銀行為例,從去年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只有3.8%左右,到目前已高達5%左右,理財收益漲幅達30%以上。以10萬元一年期理財為例,去年僅能拿到3800元的預期收益,而現在可拿到5000元的收益。中信銀行、招商銀行等股份制銀行的理財收益也在4%-5%之間。從各家銀行官網發布的理財產品收益來看,目前理財產品的主流收益仍在4%-5%之間,不過5%以上理財產品的發行量在逐漸增加,目前很多城商行和股份行的非保本理財收益超過5%,能達到5.2%-5.3%。不過收益率超過5.5%的情況還比較少,一般這類產品的附加條件比較多,普通投資者要麼買不起,要麼買不了。
從數據統計來看,在結束了三年持續下跌以後,銀行理財收益從2016年12月開始逐漸回升,且上漲勢頭越來越強勁,從6月份前三周的發行情況來看,理財收益漲幅要超過之前的六個月。今年上半年金融去杠桿力度加大,銀行迎來MPA考核以及行業監管加碼,表外業務進入表內,同業業務收縮,委外業務部分贖回,都會不同程度強化這種波動。理財市場收益較一季度略有提升,主要原因有貨幣政策的微調、樓市上揚對資金面造成緊張導致資金成本的提高等。產品特點主要是利用各種噱頭豐富的產品及優惠利率。
展望下半年,美國是否繼續加息目前沒有定論,中國經濟將繼續築底,理財產品收益率預計會隨著銀行流動性的緩解而有所降低。第三季度理財收益或將小幅下降,穩定是核心。第四季度可能會繼續回到高點,在政策無大變化的情況下,收益率的上限應維持在5.5%以下。
對於下半年理財配置,應以多產品綜合為主,根據未來需求安排投資期限,根據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安排投資組合的偏好,如無特殊要求可選擇收益率在5.1%以上的較長期限產品配置;另外配置3-6個月產品,根據政策面變化及時捕捉更佳的投資時機,如股市、基金、黃金等。
Ⅲ 近幾年理財趨勢是什麼
資管新規下銀行理財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凈值化轉型加速
資管新規落地已「滿月」
今年4月末,備受關注的資管新規正式發布,為百萬億元體量的資管行業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如今,資管新規落地已「滿月」,在資管行業中舉足輕重的銀行理財市場也拉開了商業模式轉換和行業格局重塑的大幕。
在打破剛性兌付、轉型凈值化的要求下,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正發生不小的變化:一方面,保本理財和3個月以內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佔比逐漸減少;另一方面,則是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速度加快,促進了表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短期理財產品佔比明顯下降
資管新規落地一個月後,銀行理財已經出現了發行數量持續下降、保本型產品預期收益率下降、非保本型預期收益率上升的顯著變化。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銀行理財產品行業運營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5月份460家銀行共發行了9861款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銀行數比上期減少26家,產品發行量增加249款減少1329款。從銀行理財產品類型來看,5月份新發行保證收益類理財產品1002款,佔比較4月份下降0.36%;保本浮動類理財產品2549款,佔比較4月份下降1.94%;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7914款,佔比較4月份增長1.62%。而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136款,環比增長72.15%,佔比為1.12%。
從理財產品的發行期限來看,在資管新規影響下,5月份3個月以內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佔比明顯下降。監測數據顯示,5月份發行的理財產品中,3個月以內(含)理財產品佔比為24.44%,環比下降4.87個百分點。同時,3至6個月、6至12個月(含12個月)理財產品分別較4月份環比上升3.28和1.96個百分點;大於1年期的理財產品佔比較4月環比下降0.36個百分點。
資管限制下,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鑒於監管要求,未來3個月以內期限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將逐步減少,但銀行也會考慮投資者的投資習慣,因此3至12個月的中長期理財產品數量佔比將上升。2018年,在資管新規的限制下,預計未來的銀行理財平均期限仍不會低於半年。
現階段銀行理財客戶風險偏好低、對凈值型產品接受程度低,快速打破剛性兌付,將導致客戶大量贖回理財產品,造成理財資產無產品承接的局面,很可能觸發流動性風險。
此次發布的新規中,明確商業銀行不得設立時點性存款規模考評指標,意味著銀行「沖時點」壓力將得到緩解,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集中於月末、收益率翹尾現象或將改善。
整體來看,新規對存款偏離度指標的考核要求較之前有所放鬆,特別是刪除了禁止高息攬儲的規定,可能是為後期表內存款利率市場化做鋪墊。中長期來看,『表內存款利率市場化+大額存單工具』代替保本理財和具有『剛兌』性質的預期收益型產品,將促進表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委外資產掌控力不足問題凸顯
控制資管產品杠桿水平是資管新規的一大要點。資管新規落地後,銀行理財市場的另一個變化就是狂飆近3年的銀行委外業務幾近停擺。
本輪監管打擊的是亂加杠桿和資金空轉,但規范化、高質量的委外是有助於委託方和受託方「雙贏」的。管理層針對的並不是委外模式本身,而是充當高杠桿和高風險「幫凶」的這類委外模式。未來,高質量、規范化的委外將迎來更加良好的市場發展空間,而作為高杠桿和高風險「幫凶」的委外模式將在監管高壓下逐漸銷聲匿跡。
對於主動管理能力過弱,或無主動管理能力的商業銀行而言,未來對於委外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強。普益標准研究員魏驥遙預測稱,但由於業務規模及專業能力等因素,中小銀行對接委外機構時話語權偏弱,對於委外資產掌控力不足的問題或將進一步凸顯。
尤其是在剛性兌付打破的大環境中,對於資產過弱的掌控可能增大產品虧損的可能,進而增大銀行的聲譽風險。因此,在開展委外業務的同時,中小銀行應考慮通過委外系統的建立,增大對於委外資產的監控力度,降低不可控風險的發生。
Ⅳ 為何最近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都降低了前段時間都是5%以上,最近都是以下了。
錢不值錢了,准備金率下調了。錢多了當然收益降低。供需嗎?從來都是如此
Ⅳ 銀行理財產品年底會有增長嗎
據融360監測數據顯示,近兩年來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平均每個月10428款,自2016年12月開始產品發行數量上升趨勢越發明顯,在今年6月份達到最高值,7月至9月有所回落。依照往年的情況,四季度末受流動性收緊影響,發行量或將恢復增長。
總體上看,理財產品利率短期不具備持續上行的可能。「考慮到去杠桿仍在進行中,央行還是會把流動性維持在『緊平衡』狀態,資金利率也沒有太多下行的空間。預計10月至11月的市場利率仍會保持相對平穩,銀行理財產品大幅波動的可能性不大。但12月流動性收緊是大概率事件,屆時銀行理財收益率很有可能會再現『收益翹尾』現象。」上述分析師說道。
Ⅵ 2年期限已到,銀行理財產品開始虧損,還能買嗎
對普通人來說銀行依然是理財的首選,銀行中存在三種主流的理財方法,即存款,國債和銀行理財產品。
存款受存款保險法規保護。本金和利息保證在500,000以內。缺點是良率不太高。國債得到了國家的認可,安全也得到了保證。可以說,它也是本金和保證利息的產品。在許多儲戶的心中,銀行理財產品也是“安全且有資金保證”的產品,因為購買理財產品幾乎沒有損失,即使有,也仍然是少數。銀行通常嚴格地付款,承諾保護資本,並期望收入到期時按時支付。這給每個人一種幻覺,即銀行理財產品也可以無損失地盈利。
簡而言之,中央銀行不可避免地要打破僵化的支付方式。不可能。只是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沒有什麼渠道可以賺錢了。如果不能嚴格贖回銀行理財產品,您會繼續購買理財產品嗎?
Ⅶ 銀行理財5萬降1萬有什麼影響
資管新規細則中,跟老百姓息息相關的一點,便是銀行理財的投資門檻從此前的5萬元降到了1萬元。這一變動,會對銀行、老百姓都產生很大的影響,具體如下:
1、對銀行來講,是利好,但競爭也將更加激烈。資管新規發布後的兩個月,很明顯能夠感受到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的萎縮,銀行在資金引流方面也遇到了很大的問題。而隨著投資門檻的降低,有利於擴大銀行理財客戶范圍、吸引資金流入理財資金池,一定程度上緩解銀行的資金壓力,這是利好的方面。
而從另一方面來講,隨著投資門檻的降低,各大銀行的理財產品發行力度將重新加大,客戶對銀行理財產品會越來越挑剔,銀行間的競爭也將越來越激烈,可以說銀行也將面臨雙重挑戰。
2、對老百姓來講,是一大利好。之前,對於理財資金較小的老百姓來講,更多的把理財資金放入貨幣基金等門檻較低的理財產品中,基本與銀行理財無緣。而隨著銀行理財降低投資門檻,老百姓的選擇又多了一個,且銀行的安全性相對來講更加受到老百姓的認可,對於老百姓來講,是一個大利好。
Ⅷ 目前,中國銀行的理財產品的發展現狀,以及有什麼問題風險
資管新規實施滿月。在「破剛兌」「凈值化管理」等要求下,銀行「保本」理財發行量、收益率均呈明顯下降趨勢,向凈值化轉型效果還未充分顯現。
業內人士表示,凈值化轉型仍存在資產估值、投資者教育等諸多障礙待突破。當前,一些銀行已開始在產品方面作出嘗試性准備,但市場仍在等待理財產品監管細則落地,作為資管新規配套細則的銀行理財業務監管辦法將適時發布。
銀行理財市場的變與不變
資管新規中部分條款對銀行理財業務影響巨大。4月以來銀行理財產品從發行數量、平均期限和預期收益率等方面均出現明顯變化。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銀行理財產品行業運營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自3月開始驟降,4月環比減少20.42%至10846款。進入5月後,產品發行數量持續走低,上周(5月18日-5月24日)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共1938款,較5月11日-5月17日一周減少317款。
資管新規下保本理財將逐漸淡出市場,目前保本理財呈現明顯下降趨勢。4月保本理財發行量佔比為33.15%,與之前相比差別不大,但5月以來保本理財發行量有所收縮,佔比持續下滑。某城商行客戶經理表示:「我們會向客戶強調整改期截至2020年底,在此期間保本理財仍會繼續發售,但在銷售過程中不再承諾保本保收益。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按照約定收益給予客戶。但與去年相比,預期收益率下降得明顯,產品並不是特別好賣。
2017-2018年4月中國銀行理財發行數量情況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隨著移動互聯等新興技術的發展,購買理財的渠道也逐漸由線下向線上轉移。手機銀行和網銀正成為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的主要渠道,佔比達到62.46%。在和銀行業內人士的訪談中也了解到,目前各家商業銀行都在加大以手機銀行為代表的移動金融資源的投入。
Ⅸ 小白求問,銀行理財產品現在持續走高的背景原因是什麼,還有什麼是所謂的「去杠桿」
我國各大銀行近些年在業務能力的創新上大下力度,銀行理財業務已成為銀行業發展的新熱點,跨行業、跨市場的理財產品日益豐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一、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不僅數量眾多,而且產品種類繁雜。以下是近年銀行理財產品的數據信息如下:
(1)投資期限可分為短期產品和中長期產品。其中,短期產品一般指期限為六月以上一年內的產品,中長期產品是指期限則是一年以上的產品。
(2)發行規模有國家控股銀行和上市股份制銀行發行。自2004年銀行理財產品問世以來,每年都在以幾何速度增長。但是銀行理財產品真正引人注意是在2009年。來自於普益財富的數據顯示,2009年至今,產品發行總量超過近一萬只,而2008年全年產品發行數量就為六千多隻。
(3)發行能力上,中行、交通、民生則名列前茅。
(4)銀行存款一方面面臨來自外部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激烈競爭,另一方面又受制於內部體系嚴格的存貸比監管,導致商業銀行主要通過大量發行理財產品進行存款競爭。因此,近年來各家商業銀行紛紛加大了對理財產品的發行和推廣力度。
二、未來發展趨勢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不斷擴大,蔓延形成全球性金融危機,實體經濟也遭受侵害。全球證券市場大幅下挫,外匯市場劇烈震盪,商品市場同樣未能倖免,經濟增長放緩或出現衰退,各國為拯救金融體系和刺激經濟增長紛紛出台政策措施。
1、多樣化投資;我國大多數的理財產品都是採用信貸理財,雖然流動性比較差,但收益還是比較穩定的,深受投資者的喜愛,零八年以來隨著股票、基金、債券等收益的減少,再加上美國金融危機影響,股票和證券也慢慢進入了低谷。
2、個性化投資;美國的次貸危機給各個理財產品都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和風險,投資者也就慢慢走向了更加安全穩定的投資產品,收益固定風險小,銀行對市場分析又是格外的細心,在產品設計階段更重要的是把控制風險放在首位。
3、規模化投資;從收益上看,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眾多,這一切都是由於先前的產品基數低,隨著技術的不斷增加,以及相關業務的成熟,銀行將更多地去關注理財產品的質量以及規模的良性發展,而非一味副收益產品數量。
4、結構復雜化投資;同業理財產品的逐步拓展,將原有外資機構和中資商業銀行之間的「銀銀」合作模式映射到國內大型銀行和中小銀行之間的同業理財模式,投資組合保險策略的逐步嘗試,產品的穩健與否並不在於是否參與了高風險資產的投資,而是在於投資組合的合理配置,另類投資的逐步興起,藝術品和飲品(酒與茶)已逐步進入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投資視野,未來的低碳概念、不動產和自然資源的投資將會成為下一個熱點。
Ⅹ 哪位高手有各年度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發行規模、收益率的數據,或者知道從哪裡可以查到這些數據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