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債券融資 > 適度加大債券投資

適度加大債券投資

發布時間:2021-07-13 23:42:53

❶ 利用現券和回購兩個品種進行債券投資的放大操作,從而放大投資損失的風險

你所說的應該是債券市場的通行做法,抵押券入庫,通過正回購放大杠桿,這個杠桿倍數自己控制,一倍也可以10倍。理論上只要有券進入抵押庫,可以一直放大下去。
市場資金面相對寬松時,這種做法可以獲得超額收益。一旦市場資金面緊張,這種做法面臨較大風險。比如今年6月底的流動性緊張,市場隔夜回購最高達30%以上,這時候正回購的成本遠遠高於債券的收益率水平,為了維持流動性,還必須正回購,此時這種操作面臨巨大風險,一是虧損,二是流動性風險。
從目前市場資金面看,央行貨幣政策適度偏緊,加大杠桿風險較大

❷ 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就是放鬆銀根,增加社會上流通的貨幣供應量,但這不是意味著央行要開印刷機印錢,而是要讓個人、商業銀行、企業和政府把錢拿出來投資。具體措施有:
第一,放鬆貨幣發行
第二,放鬆對政府的貸款。讓政府放心投資,不用擔心會產生赤字,但這樣也會因此通貨膨脹,所以一般國家的央行都會謹慎採取這種措施。
第三,推行公開市場業務。購買商業銀行的債券,把錢拿出來流通。
第四,降低存款准備金率。讓居民等不再把錢存在銀行,因為利率低,相對於其他的投資收益太小,也就相當於其他投資的機會成本降低,促進居民投資消費。
第五,降低再貼現率。再貼現率是中央銀行在對商業銀行辦理貼現貸款中所收取的利息率。降低這個就是讓商業銀行敢於向企業和個人放貸。
具體體現很廣泛了,商品消費尤其是耐用和高端商品的消費上漲、社會投資增加,比如股市打仗,房地產漲、社會基礎設施的建設等等,總的來說就是大家都敢於花錢了。

❸ 當投資者預期債券收益率會上升,就會加大對該債券的持有,從而導致收益率的上升由預期變為現實為什麼

我跟你觀點一致,覺得這句話根本就是錯的。預期收益率會上升時,應減少對企業債券的持有。

❹ 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能不能通俗的解釋一下

簡單來說,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都是由於決策者認為經濟增速不夠,需要加幾把柴,讓火燒得更旺一些。積極的財政政策最基本的當然是擴大財政支出和調整稅率,而寬松的貨幣政策主要有適當降低利率和准備金率、發行貨幣和購買債券。這些政策都是圍繞擴大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消費)而實施的。

❺ 為什麼在適度的通貨膨脹下,投資債券可以保值

在通貨膨脹時期,物價指數上升,特別是房地產這種屬於耐用品的增值幅度會比其它商品高,而儲蓄只能起到保值的作用,甚至在高通貨膨脹的經濟環境下儲蓄只會使貨幣貶值。

❻ 保持適度的財政赤字和國債規模具有什麼意義

關於我國財政赤字與債務規模適度性問題,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三種:一是必須從總量和結構兩方面指標入手進行分析。從國民經濟大范圍看,我國的債務負擔率和與國際比較同口徑的赤字率都在國際公認警戒線內,繼續擴大國債發行規模的潛力仍很大;從財政收支角度看,由於國債依存度較高,財政債務規模偏大,進一步拓展的餘力十分有限。二是研究赤字與債務適度性問題,沒有必要考慮有關財政性指標,只要將赤字率與債務負擔率控制在3%和60%范圍內即可。絕大多數國家也正是依據總量指標制定財政和債務政策的。三是1998年以來實施的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因經濟緊縮採取的「反周期」調控措施,其出台之時財政已面臨了多年困境。隨著積極的財政政策的不斷持續,中心財政赤字增加較多。從長遠看,假如繼續擴大赤字和國債規模,將損害經濟和財政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可考慮從現在起逐步淡出積極的財政政策,中長期目標仍應堅持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
上述三種觀點都有道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赤字與債務問題在我國財政乃至經濟全局中的重要性。但關於財政赤字與債務規模適度性的預警指標問題,既不宜單純就財政論財政赤字與債務,也不宜單純考慮宏觀需要而忽視財政面臨的困境。同時,我們也應注重到,即使依據上述指標計算我國的赤字與債務指標,目前仍得不出赤字與債務規模不適應的論斷。
1.從歷史的角度和財政與經濟的辨證關系熟悉赤字和債務問題財政政策是市場經濟國家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工具之一,非凡是發達國家普遍將財政狀況放在整個經濟中加以權衡並制定財政政策,很少單純就財政論財政,在具體分析赤字政策與債務政策利弊時,也著重從財政對整體經濟的影響來分析,這種置財政問題於宏觀經濟范疇內的政策選擇方式,與這些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強的狀況基本吻合。一般而言,發達國家年度國內生產總值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財政收入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普遍保持在45%左右;其債券市場較為成熟,治理規范,債券的發行、流通比較順暢,有助於赤字與債務問題的緩解。在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盡管財政赤字年年有,政府債務規模也不小,但不僅未對其經濟造成太大影響,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支撐了其經濟發展。
我國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異。這種差異不僅反映在總體經濟發展實力上的不足,更反映在政府財力尤其是中心政府財力的薄弱。其主要原因在於,以放權讓利為主線的體制改革的每一步推進,相伴而生的是財政收入的相對減少,財政「兩個比重」的逐年下降。這種局面並未因新的財稅體制改革而根本扭轉。全國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2000年為15.0%,比1994年僅提高3.8個百分點,而同期的中心財政收入佔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2000年為52.2%,比1994年下降了3.5個百分點。財政面臨著一方面中心財力十分有限,而另一方面財政支出壓力沉重的兩難局面,各方面要求增加支出的呼聲一直很高。假如進一步考慮到國有企業的過度負債問題,國有銀行的大量不良資產問題,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問題,以及如何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問題,最終都將不同程度地依靠中心財政。凡此種種,在目前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支出的缺口不得不通過債務融資方式解決,也不得不保持一定數量的赤字和債務規模。事實上,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巨大成就也正是得益於財政性融資的支持。1978年—2000年,我國財政有20年的赤字歷史,只有在1978年和1985年出現了很少量的財政盈餘,利用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融資政策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基本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一再證實,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各種問題的根本途徑。因此,假如僅僅看到財政債務增長過快,中心財政債務依存度較高就得出縮減赤字與債務規模的結論,也可能出現這樣的局面:財政赤字、債務規模和收支差額雖然得到了較好控制,然而國內需求持續低迷,經濟緊縮進一步加劇,投資增長逐步滑坡,從而導致經濟不景氣一財政財源萎縮一經濟更加不景氣一財源進一步萎縮的惡性循環。這不僅不能有效地防範財政風險,而且有可能引發經濟危機。當然,我們也必須正視財政所面臨的困難,切實加強對債務收入的有效運用和治理,提高這部分資金的使用效益,在促進發展的基礎上培植未來財源。
2.從上述指標的實際計算結果,目前也尚得不出我國的赤字與債務規模不適應結論首先,從國債負擔率看。「九五」時期我國的國債負擔率分別為7.29%、8.17%、10.03%、13.90%和14.64%,而最高年份的2000年也僅為16.44%,2001年的債務負擔率約為16.37%,都明顯低於主要發達國家的水平。
其次,從赤字率看。根據我國《預演算法》明確規定,地方各級財政不列赤字,財政赤字亦即中心財政赤字。2000年以前的赤字一直未包括利息支出在內,以這種口徑計算的赤字率都低於2.5%.即使加上利息支出部分,赤字率也僅接近3%.我國當前的赤字情況與發達國家經濟不景氣時期相比,並不為高;與東歐等轉軌國家相比,就顯得較低,在世界范圍基本上屬於中等偏低水平。
第三,從國債依存度看。一般情況下,我們計算國債依存度的方法是:國債依存度=×100%.根據這一公式計算的結果是債務依存度明顯偏高,整個「九五」時期都在56%以上,個別年份達71%左右。因此,有許多人得出我國赤字與債務規模過度和不可持續的結論。但是,這種慣常的計算方法有其不合理性,即計算公式的分母中僅僅為中心財政本級支出,並不是完整意義上的中心財政支出概念,這既不符合國際慣例計算方法,也沒有完全反映財稅體制改革後的中心財政支出全貌。假如將國債依存度的分母中財政支出范圍擴大到中心財政支出與債務本息支出合計,則國債依存度=×100%.國債依存度與國債依存度相比較下降了20多個百分點。進一步考慮到,一般情況下用於償還國債本金部分的發行額並不增加債務負擔和債務規模,也不改變中心預算的可用資金量,只有當年的新增部分才能改變債務負擔和債務規模,以及中心預算的可用資金量。因此,我們將國債依存度分子分母中的本金部分同時扣除,而分母中財政支出范圍仍為中心財政支出,由此得出國債依存度=國債凈收入/中心財政總支出,則國債依存度與國債依存度相比較又大大下降了32個百分點左右。國債依存度的概念又與日本計算債務依存度的方法基本接近,日本的國債依存度=/×100%)。根據國債依存度計算的我國債務依存度指標近年最高為32%,而且計算依存度的國債收入也為同口徑最大,即包括了建設國債轉貸地方部分。即使如此,也僅略高於我國專家們常說的國際認同標准。需要說明的是,上述三種債務依存度的計算方法,都是寬范圍口徑下的計算結果,即將1998年以來發行的長期建設國債中轉貸地方部分計算在內,假如將這部分從當年債務收入中剔除,則幾種方法計算的債務依存度的比例都將進一步較大幅度下降,非凡是債務依存度將回歸至通常公認的國際認同標准之內。
二、通過建立穩固、強大的財政,降低財政風險
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的赤字與國債規模基本適度。但要針對我國財政基礎仍比較薄弱的現實,在保持一定的赤字和政府債務的同時,要大力發展經濟,培植財源,提高財政收入的「兩個比重」和財政抗風險能力,通過建立鞏固強大的財政,降低財政風險,保持財政的可持續發展。
1.積極運用稅收政策,提高稅收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進一步調整稅收收入結構,實行稅收政策的結構性調整,把該收的稅收上來,減少稅收流失,把該減的稅減下去,積極地貫徹鼓勵社會投資的稅收政策,刺激經濟增長,為財政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持久動力,逐步提高稅收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和財政的稅收依存度,逐步降低債務依存度,使國家財力大大增強,並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提高財力保證。在適當的時候開征一些新的稅種,如遺產稅,健全地方稅體系。
2.健康的財政體制是財政穩健運行的基礎。要進一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理順政府收入分配渠道,加快費稅改革步伐,擴大財政經常性收入。全面貫徹實行收支兩條線治理方式。逐步建立稅式支出預算制度,規范稅收減免和支出治理體系。繼續搞好財政支出制度改革,包括國庫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購等。加強對地方財政的約束和監督,建立完善的轉移支付制度,緩解地方的、鄉鎮的財政困境。
3.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堅持經常性收支基本平衡原則。從嚴控制經常性預算中一般性支出,適當壓縮對企業的直接補貼和事業費支出,增加對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再就業補助,在收入一定的前提下,保證重點支出的資金需要。我國財政風險主要來自於地方財政。地方財政要嚴格按照《預演算法》的要求,果斷不打赤字,要根據建立公共財政的要求安排財政支出,要採取措施處理好地方財政負債問題。
4.加強對國債資金使用的監督,加快國債市場建設步伐。有關部門要確保國債資金使用的效益,保證國債項目質量。應研究單獨編制建設國債預算,加強對國債資金籌集使用的治理。進一步優化國債期限和利率結構,積極推進國債發行和流通的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優化國債結構,豐富國債品種,適當提高機構投資者持有國債的比例,降低國債發行成本,活躍國債市場,提高國債治理水平,發揮國債促進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❼ 適度擴大總需求同時去杠桿是什麼意思

綜合各方的說法,「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單個公司或機構「去杠桿化」並不會對市場和經濟產生多大影響。但是如果整個市場都進入這個進程,大部分機構和投資者都被迫或主動的把過去採用杠桿方法「借」的錢吐出來,那這個影響顯然不一般。
在經濟繁榮時期,金融市場充滿了大量復雜的、杠桿倍數高的投資工具。如果大部分機構和投資者都加入「去杠桿化」的行列,這些投資工具就會被解散,而衍生品市場也面臨著萎縮,相關行業受創,隨著市場流動性的大幅縮減,將會導致經濟衰退。

2階段

當前,世界范圍內最常見的風險名詞就是「債務」,就本質而言,債務其實就是對信用的一種過度透支,濫用信用就會造成債務風險,並最終導致債務危機。從資產負債表角度看,經濟周期波動往往體現為經濟體系杠桿率的調整過程。往往會經歷三個階段的去杠桿化過程:早期衰退、私人部門去杠桿化、經濟回升和公共部門去杠桿化。
在早期衰退階段,私人部門債務比率攀升至高點,公共部門負債開始出現上升趨勢。這個階段大概要持續1-2年時間;在第二階段,即私人部門去杠桿化階段。私人部門現金流增加,經濟回暖,但由於推行財政刺激政策,公共部門負債率達到階段高點。這個階段持續時間大概為3-4年時間;在第三階段,公共部門去杠桿化階段。盡管國內生產總值(GDP)出現反彈,全社會負債率再次上升,公共部門不得不開始漫長的去杠桿化進程。這個階段大約持續10年左右。
目前,全球發達國家正處於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過渡的時期。如果進入第三階段則意味著廉價資本時代即將遠去,投資者和借貸者將面臨借貸成本上升的窘境。在未來的幾年內,信用緊縮、財政緊縮和消費緊縮三個層面的疊加效應會進一步顯現。
各階段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在每一個「去杠桿化」的階段上,中國經濟所受的沖擊不同。
首先,「金融產品的去杠桿化」對中國影響很小。由於實行資本賬戶的管制,中國絕大多數的對外金融投資都是以中央銀行外匯儲備投資的形式進行。這類投資一向穩健保守,基本不會涉足高度杠桿化的金融產品,即使有所損失,也不能與其他類型投資者的損失相提並論。
其次,「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和「投資者的去杠桿化」對中國的影響也相對較小。一方面,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程度有限,同時外國金融機構在中國市場上的份額和在金融中介中所起得作用都很小;另一方面,由於國際收支長期順差,中國經濟不依賴外部資金。這樣,當國際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去杠桿化時,一般不會對中國產生顯著的負面效應。在這一問題上,中國經濟目前受到的最嚴重的影響表現在,國際商業銀行在縮減其資產負債表規模的過程中,貿易信貸也受到了波及。
從近期看,對中國經濟最大的負面影響來自於美歐「消費者的去杠桿化」。中國的出口將會受到嚴重威脅,進而引起國內產能過剩、製造業投資疲軟、製造業工人失業等連鎖問題。
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嚴重的威脅來自「去全球化」。既然中國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去全球化」也將使中國成為最大的受害者之一。因為,它將從根本上顛覆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迫使中國不得不依賴消費內需來拉動經濟增長。然而,國際經驗和學術研究表明,當一個經濟體的增長主要推動力來自內在消費時,這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速度,將會出現顯著的結構性放緩。
3影響
「去杠桿化」會導致什麼
那麼去杠桿化將如何影響當前的資本品和資本市場呢?
美國債券之王比爾·格羅斯的最新觀點是,美國去杠桿化進程,已經導致了該國三大主要資產類別(股票、債券、房地產)價格的整體下跌。
格羅斯認為,全球金融市場目前處於去杠桿化的進程中,這將導致大多數資產的價格出現下降,包括黃金、鑽石、穀物這樣的東西。「我們經常說總有機會存在於市場的某個地方,但我要說現在不是時候。」
格羅斯表示,一旦進入去杠桿化進程,包括風險利差、流動性利差、市場波動水平、乃至期限溢酬都會上升。資產價格將因此受到沖擊。 而且這個進程將不是單向的,而是互相影響、彼此加強的。比如,當投資者意識到次貸風險並解除在次級債券上的投資杠桿時,那些和這些債券有套利關系的其他債券、持有這些債券的其他投資者、以及他們持有的其他品種,都會遭受影響。這個過程可能從有「瑕疵」的債券蔓延到無瑕疵的債券,並最終影響市場的流動性,進而沖擊實體經濟。
4對策
「去杠桿化」下的抉擇
那麼面對「去杠桿化」,各路投資者的對策是什麼呢?
部分機構投資者認為,考慮到去杠桿化,在去杠桿化集中釋放的階段,應該盡量堅持「現金為王」的態度,如果要選擇股票,也要盡量選擇那些現金充裕,資產杠桿低的公司,因為,他們可能是未來兼並潮中的食人鯊。
還有投資者認為,要關注短期通縮後部分新興地區的中長期通脹可能。當然,這是較長時期的一個考慮。而目前達成共識的是,資產價格將結束浩浩盪盪的上漲波段,轉而進入下跌。

❽ 企業如何做到投資適度

投資活動是企業的主要財務活動之一。由於投資問題關繫到企業的業績和未來的發展前景,所以特別受到企業所有者、經營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共同關注。但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看到很多不利於企業可持續增長的投資過度或投資不足的現象。常言道,過猶不及,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合適的度。企業如何才能做到投資適度呢?對於投資過度和投資不足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因為在企業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有著不同的經營特點、財務特徵和管理模式,因此各階段引發投資問題的原因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分析投資過度和投資不足的深層次原因,改進影響投資決策的因素,保證企業可持續穩健發展。
一、相關理論及分析
傳統意義上,投資過度是指企業在投資項目的凈現值小於零的情況下,仍然進行投資的一種現象。投資不足則是指在投資項目的凈現值大於或等於零的情況下,企業卻放棄投資的一種現象。從經濟學的角度,關於投資過度和投資不足的研究可以劃分為以下幾類:
(一)信息不對稱
作出投資決策的關鍵問題是要有充分的信息。正確的投資決策依賴於信息的掌握和處理能力,這就需要投資決策人有通暢的信息渠道和極高的處理信息能力。然而,企業的所有者和經營者在獲得、傳輸、處理與投資決策相關的信息時會產生偏差,有時甚至會出現誤解。
Myers (1984)認為,由於借款人和貸款人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和逆向選擇問題,致使外部融資成本高於內部融資成本,這就會產生「融資約束」問題,出現公司對較高收益的投資項目無法融資, 還有可能出現使股東主動放棄對債權人而言有利的投資項目, 這些都會導致企業發生投資不足。
Narayanan(1988)認為,由於信息不對稱,市場無法准確通過投資項目的NPV將企業按質量的好壞完全分離,只能以平均價值對所有企業的投資項目的NPV估價,因此形成的市場均衡是包含許多不同的以平均價值估價的發行股票的混合均衡。這樣項目的NPV較低的企業可以從發行被高估的股票中獲利,從而彌補NPV小於零的項目所造成的損失。因此企業將會接受一些NPV小於零的投資項目,因而發生投資過度現象。
Stiglitz和 Weiss(1981)分析認為,由於信息的不對稱,銀行無法准確地把握投資項目的風險。為了減少不良貸款的損失,實行信貸配給成為銀行最優的政策。在信貸配給中銀行需要更多地考慮企業的償債能力。從理論上講,企業資本數量越多,銀行越容易保證自己的權益。因為銀行對於企業資產質量情況並不是很清楚,所以銀行更多的是根據企業的名義資產量進行信貸配給。因此規模越大的企業獲得貸款越容易,融資成本越低。另外,各個地方政府為了地方財政收入或政績,會特別扶持規模大的「明星」企業,企業規模越大,越容易得到政府的青睞,在融資時獲得政府的幫助。在企業「做大」好處多多的時候,他們會飢不擇食地找資金、上項目,大肆地兼並收購以擴大規模,出現投資過度。
(二)委託-代理理論
由於委託人和代理人的目標不完全相同,當兩者的利益發生沖突時,代理人有違背委託人利益而獨立實現自身利益的傾向。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監督成本的存在,也為代理人實現自身利益創造了條件。Jensen(1986)認為,當公司擁有較多的自由現金流量時,公司的經理人就會不顧股東的利益,為構建自己的「帝國大廈」,產生將這部分現金投資於公司規模擴大的新項目上的動機,以滿足獲取公司規模擴大所帶來的各種金錢和非金錢收益的慾望,導致投資過度。根據這一理論,治理投資過度,主要途徑就是加強負債融資的比例,因為伴隨負債比例的提高而帶來的破產威脅,可以阻止經理人採取減少價值的投資。另外,負債的運用以及負債比例的提高將有利於減少公司的自由現金流量,抑制經理人因企業自由現金流量過多而進行有利於自己的過度投資行為。
(三)有限理性
企業的經理人和股票市場上的投資者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企業的投資決策會受到經理人和投資者雙重非理性的影響。
在對經理人的非理性研究中,Roll(1986)認為,企業的投資收購活動很多是源於經理人的過度自信。當經理人考慮投資收購時,對於投資項目分析的准確性過度自信,這將可能會導致過多的投資收購活動。在投資者非理性的研究中,Stein (1996)認為,當投資者過度悲觀時,股價被低估。由於企業為投資項目融資的成本將會過高,將不得不放棄一些有吸引力的投資項目,此時出現投資不足。但當投資者對一些投資項目過度樂觀時,如果經理人員認為這是信息不對稱的結果,想當然地認為投資者知道更多的信息,那麼經理人就可能將投資者過於樂觀的情緒誤認為是有客觀基礎的樂觀,從而投資於一些具有負NPV的項目,出現投資過度。
二、問題的提出
在學者們對投資過度和投資不足的研究中,無論是從信息不對稱、委託代理理論還是從經理人和投資者的有限理性出發,都很少結合企業的生命周期進行分析。然而,企業處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階段,其投資特點、現金流量、管理模式也不同,導致的投資扭曲方向自然不同。因此,針對不同階段的投資過度和投資不足,採取的措施是否也應有所偏重?
另外,對投資過度和投資不足依靠項目的凈現值來界定。一般情況下,凈現值法用於投資項目採納與否的決策中。在只有一個投資項目的情況下,如果該項目的凈現值大於零,則進行投資;如果該項目的凈現值小於零,則放棄投資。在多個投資項目的取捨決策中,則是凈現值大者優先。在資金無限量的情況下,如果企業在投資項目的凈現值小於零時,仍然進行投資,就是投資過度。投資於凈現值小於零的項目,肯定對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不利,會損害企業的長期發展,應採取措施對投資過度行為進行規避。同樣,在資金無限量的情況下,如果企業在投資項目的凈現值大於或等於零的情況下,放棄投資,就是投資不足。但現實生活中的企業不可能獲得無限量的資金,出於企業可持續穩健發展的考慮,並不是所有的凈現值大於零的項目都要進行投資,所以對投資不足的研究不能一概而論,在資金充裕時的投資不足可能是過度穩健的表現,會喪失企業發展的大好機會;而在資金緊張時的投資不足則是理性的表現,可以避免盲目擴張帶來的破產壓力。
基於以上分析,企業應在有利於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結合實際情況採取不同措施,分別應對企業生命周期各個階段的投資不足和投資過度,盡量做到投資適度。
三、企業生命周期各個階段的投資扭曲問題與對策
企業生命周期是指企業從創辦開始,到其消亡為止所經歷的自然時間,包括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
(一)初創期
處於初創時期的企業,一般擁有一定的專有技術,資金來源主要是創業者和風險資本家,有少量的債務。此階段的企業組織結構簡單,創業者一般集投資者、生產經營者、管理者於一身,管理體制一般採取集權治理模式,委託代理問題不明顯。企業投入多、產出少,盈利能力較低,現金流轉不順,自由現金流量甚至為負。但初創時期的企業一般擁有新發明或新技術,這些新發明或新技術轉化而成的新產品又孕育著新的市場機遇,因此,投資項目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由於資金的制約,在此階段企業一般不會出現投資過度,主要的問題是投資不足。
在企業初創期,由於融資困難產生的投資不足問題,可以通過減少信息不對稱問題進行緩解。企業應積極向市場上的風險資本傳達高收益投資項目的詳細信息,通暢信息渠道,使市場上的風險投資者能有效地將高回報的投資項目與其他企業的劣質項目區別開來,提高投資者的鑒別能力,從而提高企業融資能力。向銀行融資時,通暢的信息可以讓銀行准確把握貸款的風險, 通過簽訂合適的貸款合同減少企業違約風險,同時提高企業取得貸款的成功率。
(二)成長期
處於成長時期的企業,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新產品逐漸被市場接受,客戶穩定增加,生產銷售量提高,產品成本下降,業績增長速度加快,市場競爭能力逐漸增強,企業在行業中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市場定位。業績的快速增長會帶來大量的現金流量,同時隨著企業規模的壯大,對資金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組織結構由單層逐漸形成多層,由簡單變復雜,所以集權治理模式不能適應成長期企業發展的需要,所有權與經營權開始發生分離,分權經營管理模式逐漸得到完善,隨之委託代理問題也開始出現。成長期的企業投資不足問題仍然顯著,但同時要防範職業經理人員在企業擴大規模的過程中,為了自身利益發生違背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行動。
導致成長期投資不足的原因中,資金來源緊張仍然佔主要地位,積極的信息傳遞有助於投資者正確理解企業的高成長性,對企業投資項目保持樂觀的態度,提高股票的價格,降低為投資項目融資的成本。同時股利政策應採取少量的現金股利和高比例配股、送股,既提高收益留存率,滿足企業成長對資金的需求,又能傳遞企業高增長的信號。對於日益顯現的委託代理問題產生的投資過度現象,此階段宜採取股權激勵的方法解決。經理人持有股份的增加可以使經理人和所有者的目標趨於一致,減少其可能侵害外部股東利益的行為。成長期的股票期權可以為經理人帶來大量的好處,並且通過保持與企業價值最大化一致的行為,比逆向選擇更容易獲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時,經理人持有股份的多少可以向企業外部傳達他們對公司運營前景的信心。另外,在董事會中設立獨立董事也能有效緩解委託代理問題產生的過度投資。
(三)成熟期
處於成熟時期的企業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管理水平高,具有很強的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產品市場份額穩定,企業盈利能力強,有大量的自由現金流量。成熟期的企業由於產品市場趨於飽和,存在行業生命周期進入蕭條的可能。為保持競爭力,企業會出現跨行業、跨區域、跨文化的規模擴張行動。成熟期業務的復雜化使企業管理更加困難,客觀上需要職業經理人員進行實際運作和管理。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日益突出。經理人為了構建自己的帝國,增加在職消費,非常容易出現投資過度的行為,加上大量自由現金流量的客觀存在,更為投資過度提供了條件。另外,企業為了保持持續的競爭力,需要增加研發投入,開發新產品、新業務。
為緩解成熟期的過度投資,首先應執行現金股利分配政策,並通過適當的股票回購,減少企業自由現金流量,同時可以提高股東的價值;其次,根據Jensen的「控制假說」,提高資本結構中的負債比率,通過承諾支付未來現金流,減少經理人可以自由決斷使用的自由現金流量,約束經理人及其組織的行動,減少代理成本,緩解委託代理問題引起的過度投資。
在這一階段,發行可轉換債券將具有很好的作用,可轉換債券是具有雙重性質的融資方式。在初始發行時具有負債性質,但以後根據條件可以轉換成股票,因此可轉換債券能在以後改變公司的負債比例。相對於可轉換債券,由普通債券和股票組成的資本結構具有剛性,改變公司的債務水平相對困難。更為重要的是,可轉換債券給予其投資人單方面把債券轉換成公司股票的權利,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理人的自由決策,對控制經理人的利己主義行為非常有用。
在企業成熟期,投資決策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於新產品、新業務、新市場的投資開發,以延長企業生命周期。在對這些項目進行決策時,引入期權概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草率決策引起的投資扭曲。傳統的凈現值項目評估方法,忽視了企業擁有的投資機會價值,並且認為只能馬上投資或者不再投資,因而錯誤估計了投資項目的價值,忽略了有價值的項目或投資於無價值的項目。期權理論指出,項目的價值應該由兩部分組成:靜態凈現值和靈活性管理的期權價值,企業可以根據經濟環境、投資項目和企業自身條件等情況的變化,對投資戰略、投資項目進行調整。當情況不利時,企業可以延緩投資或轉換投資,以減少風險,等待有利狀態的到來;當有利狀態出現,投資項目的產出和市場比預期的好時,企業可以不同程度地擴大投資規模。如果其他條件相同時,具有這些期權的項目更具有價值。
(四)衰退期
處於衰退期的企業產品的市場份額逐漸萎縮,企業盈利能力下降,股票價格開始下跌,發行股票和債券進行融資十分困難,銀行信用貸款收緊,企業籌資能力下降。在企業現金流轉不暢、融資困難的條件下,企業的財務狀況開始惡化。管理階層的官僚主義、本位主義嚴重,投資決策中考慮「小集團」利益等問題突出。衰退期的企業有三條出路,第一條是通過業務收縮、資產重組延緩衰退;第二條是通過被接管、兼並等形式完成企業生命周期;第三條是通過新產品、新業務的成功開發蛻變進入新的成長階段。
衰退期的企業一方面迫切需要投資於新產品、開發新業務或進行業務重組和整合,尋求新的增長點,但由於此階段企業融資困難,會出現投資不足;另一方面,若企業被競爭對手接管和兼並,將會對經理人的利益構成威脅,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經理人又會迫切地實施反兼並措施,如進一步的擴大規模,增加被兼並成本,使競爭者感到兼並無利可圖而放棄兼並等。在這一過程中會出現投資於凈現值小於零的項目的情況發生,出現投資過度。另外,較大的企業規模會使管理人員內部形成利益不同的「小集團」,造成管理控制不力和決策權的分散,更加重了投資扭曲的現象。在衰退期,既要形成新的競爭力又要預防被兼並的雙重壓力,使得企業可能出現凈現值大於零的項目無錢投資,凈現值小於零的項目優先上馬的矛盾局面。
經歷了發展的輝煌時期,衰退期企業的股權分散度相對較高,廣大的中小股東監督經理人的成本很高,失去了監督的積極性。企業可能就會變成經理人的「帝國大廈」,按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隨心所欲地作出投資決策,把股東利益拋到腦後。針對衰退期的這種情況,集中所有權是一種有效的方法。Pindada和Torre(2002)發現「集中所有權」的監督緩和了主要利益相關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從而防止了對負凈現值項目的投資。因此集中所有權被視為是過度投資的控制機制,使得大股東有監督經理人的決策制定的激勵,防止經理人作出不利於股東的分散資金、降低企業價值的投資。但應注意的是,所有權集中度過高也不行,因為掌握控制權的所有者在衰退期會選擇「掏空」企業的做法,從掠奪中小股東利益中獲利。
企業管理階層的官僚主義、本位主義引起的投資扭曲,主要是由管理內部的層層委託—代理關系引起的。上一級管理部門作為委託人,下一級部門作為代理人,他們之間的利益目標不完全一致,造成各部門之間相互推諉責任、爭奪利益。解決方法除了對機構進行精簡,減少委託—代理層次外,主要還是通過約束和激勵機制減少投資決策人的道德風險。根據委託代理理論,投資決策人作為代理人,其行為受制於委託一代理的契約關系,即受制於投資決策人作出決策而產生的結果和投資決策人本身的利益關系。如果投資決策人的利益對決策結果不敏感或者無關,投資決策人就有出現道德風險的可能性。如果契約規定投資決策人對投資決策後果承擔責任,則投資決策人就有尋求規避投資的傾向,其行為將趨於保守。因此應建立投資決策者和投資結果相關的契約關系,包括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增大其懈怠或機會主義的成本,可使其謹慎決策,避免投資過度;建立決策者業績激勵制度,決策結果作為各級管理人員考核的硬指標,從而使其決策具有開拓性和創造性,有利於企業成功開拓新產品、新市場。
綜上所述,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不同,投資扭曲的方向不同,因此緩解投資扭曲的側重點和策略也應不同。在分析投資過度和投資不足問題時,應根據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的經營特點、財務特徵和管理模式,採取不同的措施進行治理,對症下葯,做到投資適度。

❾ 企業適度舉債的根本原因

舉債經營簡單地說就是指企業在一定量的自有資金基礎上,為了擴大再生產,通過向外籌集資金如發行長期債券,向銀行長期借款等,以保證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對資金的需要,企業舉債經營就伴隨著產生財務風險的。
舉債經營(負債經營)的方法
提示一點:負債經營要適度
負債經營是企業通過合法途徑,有償利用外來資金進行生產、經營、管理等以獲取利潤的活動,其目的是為擴大企業規模,促進企業的進一步發展,而不僅僅只是為了企業的生存。合理的籌資,是企業造血理財的主要功能,是企業維持正常運轉的前提條件,是現代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

閱讀全文

與適度加大債券投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獄解剖類型電影 瀏覽:369
文定是什麼電影 瀏覽:981
什麼影院可以看VIP 瀏覽:455
受到刺激後身上會長櫻花的圖案是哪部電影 瀏覽:454
免費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國產 瀏覽:122
韓國雙胞胎兄弟的愛情電影 瀏覽:333
法國啄木鳥有哪些好看的 瀏覽:484
能看片的免費網站 瀏覽:954
七八十年代大尺度電影或電視劇 瀏覽:724
歐美荒島愛情電影 瀏覽:809
日本有部電影女教師被學生在教室輪奸 瀏覽:325
畸形喪屍電影 瀏覽:99
美片排名前十 瀏覽:591
韓國電影新媽媽女主角叫什麼 瀏覽:229
黑金刪減了什麼片段 瀏覽:280
泰國寶兒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83
3d左右格式電影網 瀏覽:562
跟師生情有關的電影 瀏覽:525
恐怖鬼片大全免費觀看 瀏覽:942
電影里三節是多長時間 瀏覽: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