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知道1995年的327國債事件是怎麼回事
「327事件」始末
「327」是一個國債期貨合約代號,由於保值貼息的不確定性,產品在期貨市場具有投機價值。
1995年初,時任萬國證券總經理的管金生預測,「327」國債的保值貼息率應維持在8%的水平,據此計算將以132元的價格兌付。當其市價在147~148元波動的時候,萬國證券聯合遼寧國發集團大舉做空。
1995年2月23日,財政部發布公告,「327」國債將按148.50元兌付,空頭判斷徹底錯誤,萬國證券為此將巨虧60億元。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管金生在當日收盤前8分鍾大舉透支賣出國債期貨,導致當日開盤的多方全部爆倉。以中經開為代表的多頭出現約40億元的虧損。
當日晚,上證所宣布:23日16時22分13秒之後的所有交易是異常、無效的,「327」產品兌付價由會員協議確定。這使萬國證券的尾盤操作收獲瞬間化為泡影。萬國虧損56億元,瀕臨破產。
同年5月17日,中國證監會發出《關於暫停全國范圍內國債期貨交易試點的緊急通知》。
『貳』 如何看待債券違約事件
債券違約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正常市場現象,本質是信用風險發生的不確定性。蒙格斯在債券違約這塊調查研究比較深入,分析透徹,有興趣想深入了解債券違約的可以去看看蒙格斯發布的調查報告。謝謝您能採納我的回答,有不明白的隨時提問
『叄』 美國次績債風波
什麼是次級債?
所謂次級債務是指固定期限不低於5年(包括5年),除非銀行倒閉或清算,不用於彌補銀行日常經營損失,且該項債務的索償權排在存款和其他負債之後的商業銀行長期債務。次級債務計入資本的條件是:不得由銀行或第三方提供擔保,並且不得超過商業銀行核心資本的50%。商業銀行應在次級定期債務到期前的5年內,按以下比例折算計入資產負債表中的「次級定期債務」項下:剩餘期限在4年(含4年)以上的,以100%計;剩餘期限在3-4年的,以80%計;剩餘期限在2-3年的,以60%計;剩餘期限在1-2年的,以40%計;剩餘期限在1年以內的,以20%計。
次級債務發行的程序是,商業銀行可根據自身情況,決定是否發行次級定期債務作為附屬資本。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定期債務,須向銀監會提出申請,提交可行性分析報告、招募說明書、協議文本等規定的資料。募集方式為由銀行向目標債權人定向募集。
2003年12月,中國銀監會發出《關於將次級定期債務計入附屬資本的通知》,決定增補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構成,將符合規定條件的次級定期債務,計入銀行附屬資本。這使各商業銀行有望通過發行次級定期債務拓寬資本籌措渠道,增加資本實力,有助於緩解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先天不足、資本補充渠道單一的狀況。
次級債相對於上市銀行前期喜歡發的可轉債來說,後者屬於股權融資,而前者屬於債權融資。次級債到期不會轉成股票,也就是說不是通過證券市場來融資,而是向機構投資者定向募集資金,從而補充銀行的資本金。對於銀行來說,發行可轉債沒什麼風險可言,到期後轉成股票,不用還本,還會增加每股凈資產;而次級債到期有還本付息的壓力,凈資產也不會增加,因此銀行通過次級債融資就必須要考慮還本付息的壓力,從而增強自身的盈利能力。相反,對於投資人來說,購買可轉債的風險當然要比次級債大得多,次級債主要是針對機構投資者,對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影響並不大。
市場人士則認為,銀監會此舉是近期銀行業最實質性的利好,可補充銀行資本不足,並緩解了銀行一味向二級市場投資者伸手的現狀。2003下半年銀行股由於頻頻發出再融資的計劃,而遭到市場的巨大拋盤。次級債准予發行,則可緩解銀行與二級市場的矛盾。
危機在爆發的時候往往顯得十分突然,但是引發危機的線索,卻往往是在蘊含著風險的繁榮階段就積累下來的,美國的次貸風波就是如此。
從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美國房地產經歷了長達十幾年的繁榮。住房銷售量不斷創下新紀錄,房價也以每年增幅超過10%的速度攀升。從經濟增長的動力看,2000年美國納斯達克股市泡沫破滅之後,美聯儲一直保持相對寬松的貨幣環境,刺激了房地產市場的繁榮,現在看來,也常常被批評為「用一個泡沫,替代了另一個泡沫」。正由於此,在主流的金融機構都對次貸風波不以為然的時候,在任期間一直保持寬松貨幣政策的格林斯潘,則一直強調次貸風波很可能演化擴大為更大范圍的金融危機,可見他對於這種泡沫之間的替代是有清醒的把握的。
美國次級按揭貸款證券危機是如何引發的?危機爆發的路徑會如何延續?
實際上,10年前,美國家庭擁有的房地產資產總值不超過8萬億美元,約占家庭資產總額的40%;到了2005年底,美國家庭房地產資產總值已升至21.6萬億美元,在家庭財產中的比例提高到56%。這種房地產價格的持續上升,掩蓋了次貸證券化中的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例如風險評估能力的缺乏,證券化資產的流動性不足等等,在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揚的時期,這些問題都不容易暴露。
但是,所謂水落才能石出,從2006年中期開始,美國房地產市場開始降溫,房地產的價格出現下滑。2006年9月,新房中間價比上年同期下降9.7%,創下近36年來的最大跌幅。這就使得原來在房價上揚時期掩蓋的問題日益清晰地暴露出來。雷曼兄弟公司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稱,2006年獲得次級抵押貸款的美國人中,約有30%無法及時還貸,全國約有220萬人可能因為最終無力還貸而失去住房。受此影響,近幾個月已有約20家貸款機構和抵押貸款經紀公司破產。
從具體的成因看,我們可以大致歸結為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衍生工具的快速發展,促使了風險承擔者的分散化,全球化的金融市場加大了這種風險的傳染性和沖擊力。美國金融界經常有人拿當前的次貸風波與上世紀80年代的儲蓄貸款機構的破產類比。在儲蓄貸款機構的風波中,風險的爆發點是確定的,就是那些經營不善的儲蓄貸款機構;損失也是基本可以衡量的,基本就是這些特定機構在房地產領域的貸款;風險可能傳染的范圍也是大致可以確定的,就是參與相關的儲蓄貸款業務的機構。因此,在這樣一個傳統意義上的金融風險處置中,其對金融市場的沖擊是有限的,是可以測算的。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次貸風波中的風險承擔者幾乎是全球化的,從美國到歐洲,以及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風險損失的衡量也不是確定的,這一方面是因為證券化的次貸分布在不同的金融機構中,目前大型的金融機構基本上已經評估並披露了自身在次貸領域的損失,但是許多中小金融機構可能還不知道評估自身在次貸業務領域的損失;同時因為證券化的次貸的流動性不足,也使得這種評估變得困難。市場擔心不確定性,而次按恰恰在諸多環節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可以說是次貸引起如此大的市場沖擊的根本原因之一。
其次,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揚條件下快速擴張的房地產信貸,累積了風險的隱患。在住房信貸規模擴張的過程中,因為市場競爭的關系,或者以金融創新的名義,往往會降低住房消費者的市場准入標准,讓一些無資格或沒有償還能力的消費者進入住房信貸市場。一些次級貸款金融公司紛紛降低「門檻」,甚至推出「零首付」、「零文件」等貸款方式,不查收入、不查資產,貸款人可以在沒有資金、無需提供任何有關償還能力證明的情況下購房。
第三,低利率環境下的快速信貸擴張,加上獨特的利率結構設計,也使得客觀評估次貸償還能力的難度加大。次級抵押貸款利率往往在一定的年限之後隨著市場浮動,一旦市場風向發生改變,這些貸款可能會變成高危品種。原先在房地產價格不斷攀升的時候,貸款者可以通過賣房還貸。如今房價不斷下跌,而利息反倒有增無減,越來越多的次級抵押貸款者已經不堪重負。
有專家預言美國將在2008年進入經濟危機。美國次貸危機會否成為經濟危機的導火索?甚至足夠深重地波及全球經濟,從而引發全球性經濟危機?
這次的次級債危機的確給美國的相關產業造成了不小的損害,但如果就此判斷會引發美國國內經濟危機還為時尚早。
從目前已經披露的數據看,美國經濟前景依然穩定、穩固,美元整體策略調整是基本態勢,其中,美國製造業剛剛擺脫前一個時期的低迷狀態,7月份實現連續第6個月增長。而根據美聯儲的預測,2007年全美GDP增長率有望維持在2.5%—3%;從就業形勢看,2007年前7個月,美國平均每月新增就業崗位13.6萬個,預計全年失業率將維持在4.75%,接近4%的所謂「自然失業率」。因此,美國經濟並沒有發生任何實質性變化,情況並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嚴重。
其次,現在的美國金融市場擁有足夠的靈活性、流動性和縱深性,次級債券規模雖然擴張較快,但是依然不及債券市場規模大。而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佔美國房地產的比例更加有限,據統計,截至2006年底,全美次級債發放的過程中,僅有45%的比例不能或只能提供少量收入證明和擔保,而當年在這部分人中又僅有30%不能到期還款,二者綜合比例不到兩成,而2007年也不會再超過這個數據。因此,也許這次動盪會使一些機構和投資者遭受損失,但它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在長期內可能是有限的。
再次,美國的大型投資銀行為次貸公司所做出的承諾較小。近幾個月中,許多公司披露的融資交易承諾數量呈上升趨勢。但是,由於抵消因提供豐厚條件而產生的損失,這些公司的收入額一般維持在總費用的2%左右。換句話說,即便未出售債券被迫以低價發售,券商因此而遭受的損失也有限。
最後,資產證券化業務在將風險傳播的同時,實際上也起到了「分散風險」的作用,即便是受沖擊較大的對沖基金等行業也已經建立了相應的空頭頭寸,這為防止危機損害的進一步下沉提供了條件。此外,從整個市場上來看,因為投資者到現在為止並不認可次貸的沖擊力,反而對市場依然抱有信心,所以盡管股市遭到重創,但已經開始反彈,這恰恰為投資者製造了調整盤口或止損離場的機會。當初之所以全球股市在兩周之內瞬時蒸發2.66萬億美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投資者對信貸市場信心缺失所導致的股市恐慌,而高盛等投行股、金融類股作為領跌股則首當其沖,可以說股市狂跌的心理因素大於實質因素。
當然,我們對美國經濟的走向保持謹慎態度也是必要的,特別是下一步的利率政策是否會與金融市場預期相反的方向運行,成為關鍵性的因素;同時,美國經濟結構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則需要及時採取措施來解決。
事實上,從目前來看,支撐全球經濟增長的基礎仍然存在,目前信貸市場秩序的重建正是一種良性的發展過程,十年前因泰銖貶值而掀起的全球金融風暴基本不會重演。
全球經濟的基本面依然強勁。國際清算銀行日前發表的年度報告預測,今後兩年世界經濟良好的發展趨勢有望延續,但增長速度將有所放慢,可能略低於4.5%;但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久前則再次將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從2007年4月的4.9%上調到了5.2%,該組織同時預計,日本、歐元區以及很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情況都將好於原來的估計。
作為全球經濟增長強勁動力的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亞洲國家整體經濟並未受到打擊。一方面,這些國家普遍擁有豐厚的外匯儲備,有能力在國際外匯市場上買回自己的貨幣,避免由於全球利率上升導致的貨幣危機。
總之,雖然此次次按危機對美國乃至全球的債券市場、流動性和資本市場都造成了一定影響,但是基於全球經濟依然面臨良好的發展環境,只要相關金融機構及時加強風險管理,同時相關國家的政策應對得當,美國和全球經濟可能出現短期的調整,但是因此而陷入經濟危機的可能性並不大。
目前各大經濟體央行對短期融資市場的注資行為能在多大程度上遏制美國次按危機的蔓延?
美國、歐盟、日本和加拿大央行日前紛紛向各自短期融資市場注入巨資以緩解流動性不足的做法,盡管被市場批評為縱容了市場投機帶來的風險而形成道德風險,但是也確實在客觀上有助於確保調整過程以一種有序的方式進行,同時也有利於增強投資者信心,避免危機擴大化。目前看來,盡管這種流動性的快速放鬆可能會產生一些中期的負面影響,但是短期穩定市場氣氛的效果還是值得肯定的。
從短期發展趨勢看,美國面臨著恢復市場信心和應對通貨膨脹抬頭的政策沖突。一方面,目前主要金融市場仍然不穩定,市場信心有待恢復;而美國的房地產市場也陷入深度調整態勢,這會影響到美國經濟的其他方面,包括汽車行業的衰減,房產相關行業走弱,企業投資支出縮減等;更為重要的是房地產市場衰退還會影響到相關的金融市場,不僅是次級債市場,還包括整個抵押債券市場,以及信貸市場的流動性和資金層面的松緊程度,這對當前的美國金融市場可能產生加劇惡化的作用;而受到美國房市低迷和其它綜合因素的影響,國內消費也出現下滑的跡象。另一方面,受美國次級債事件餘波的沖擊,以及相對強勁的美國經濟增長,使得通貨膨脹因素已經開始顯現。這表明美聯儲正同時面對減息和加息的雙重壓力,而美聯儲通過直接向短期融資市場注入流動性、打開貼現窗口等,有效緩解了減息壓力,同時也把利率調整的壓力轉移給了其他經濟體,這在當前全球經濟金融發展不平衡,特別是在此次危機中受災程度不同的情況下,作用很明顯,但也有可能延長美國從此次危機中恢復的所需時間。
從歐洲央行的角度來看,實際上從遭受沖擊和損失的程度看,歐洲的金融機構遠甚於美國的金融機構,甚至有市場人士認為這一次次按風波實際上主要是由歐洲的金融機構為美國的金融風險埋單。因此,歐洲的央行面對強烈的美國次級債危機的影響,率先出動,向市場注入流動性。
從亞太各國央行的動作來看,通過巨額注資,市場已經開始認為,亞太區的各國中央銀行決策者們已經成功地使市場恢復到一種微妙的「尚不穩定的平靜狀態」。目前,由於市場對次級債危機可能造成的影響還沒有準確的判斷,各國商業銀行普遍減少了短期信貸支出,亞太區金融體系明顯出現信貸緊縮和拆借利率上升的跡象。但是這些國家的中央銀行未雨綢繆,及時舒緩市場趨緊的態勢,使得亞太區經濟體能夠在度過高風險期之後依然能夠在流動性保持穩定。
當然,各大經濟體央行紛紛干預金融市場,使短期融資市場中確實存在大量不確定的因素。同時,美國房地產市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清晰的拐點,市場貸款利率的高企可能導致違約率的進一步上升,這也使得各國央行尤其是美聯儲在大量投放流動性後面臨著長時間的銀根吃緊的態勢。後續各國央行的政策操作將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起到重要影響
『肆』 次債危機的原因
次貸危機又稱次級房貸危機,也譯為次債危機。它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風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隱約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美國「次貸危機」是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2007年8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
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通常採用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相結合的還款方式,即 :購房者在購房後頭幾年以固定利率償還貸款,其後以浮動利率償還貸款。
在2006年之前的5年裡,由於美國住房市場持續繁榮,加上前幾年美國利率水平較低,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展。
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級抵押貸款的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同時,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進而引發「次貸危機」。
2007年2月13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發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預警。
匯豐控股為在美次級房貸業務增加18億美元壞賬准備。
面對來自華爾街174億美元逼債,作為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4月2日宣布申請破產保護、裁減54%的員工。
8月2日,德國工業銀行宣布盈利預警,後來更估計出現了82億歐元的虧損,因為旗下的一個規模為127億歐元為「萊茵蘭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銀行本身少量的參與了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業務而遭到巨大損失。德國央行召集全國銀行同業商討拯救德國工業銀行的籃子計劃。
美國第十大抵押貸款機構——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投資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繼新世紀金融公司之後美國又一家申請破產的大型抵押貸款機構。
8月8日,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兩支基金倒閉,原因同樣是由於次貸風暴。
8月9日,法國第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凍結旗下三支基金,同樣是因為投資了美國次貸債券而蒙受巨大損失。此舉導致歐洲股市重挫。
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銀行瑞穗銀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團宣布與美國次貸相關損失為6億日元。日、韓銀行已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產生損失。據瑞銀證券日本公司的估計,日本九大銀行持有美國次級房貸擔保證券已超過一萬億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內的五家韓國銀行總計投資5.65億美元的擔保債權憑證(CDO)。投資者擔心美國次貸問題會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強大沖擊。不過日本分析師深信日本各銀行投資的擔保債權憑證絕大多數為最高信用評等,次貸危機影響有限。
其後花旗集團也宣布,7月份有次貸引起的損失達7億美元,不過對於一個年盈利200億美元的金融集團,這個也只是小數目。
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范圍將有多廣?這是目前世界經濟界和金融界密切關注的問題。
從其直接影響來看:
首先,受到沖擊的是眾多收入不高的購房者。由於無力償還貸款,他們將面臨住房被銀行收回的困難局面。
其次,今後會有更多的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由於收不回貸款遭受嚴重損失,甚至被迫申請破產保護。
最後,由於美國和歐洲的許多投資基金買入了大量由次級抵押貸款衍生出來的證券投資產品,它們也將受到重創。
這場危機無疑給國內金融業帶來了不少啟示。在金融創新、房貸市場發展和金融監管等方面———美國次貸風波爆發以來,無論從全球資本市場的波動還是美國實體經濟的變化來看,次貸之殤在美國乃至全球范圍內都不容小覷。對於中國來說,這場風波為我們敲響了居安思危的警鍾。
美國次貸風波中首當其沖遭遇打擊的就是銀行業,重視住房抵押貸款背後隱藏的風險是當前中國商業銀行特別應該關注的問題。在房地產市場整體上升的時期,住房抵押貸款對商業銀行而言是優質資產,貸款收益率相對較高、違約率較低、一旦出現違約還可以通過拍賣抵押房地產獲得補償。目前房地產抵押貸款在中國商業銀行的資產中佔有相當大比重,也是貸款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根據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商業銀行為房地產抵押貸款計提的風險撥備是較低的。然而一旦房地產市場價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貸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時出現,購房者還款違約率將會大幅上升,拍賣後的房地產價值可能低於抵押貸款的本息總額甚至本金,這將導致商業銀行的壞賬比率顯著上升,對商業銀行的盈利性和資本充足率造成沖擊。然中國房地產市場近期內出現價格普遍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從長遠看銀行系統抵押貸款發放風險亦不可忽視,必須在現階段實施嚴格的貸款條件和貸款審核制度。
事實上,本次美國次貸危機的源頭就是美國房地產金融機構在市場繁榮時期放鬆了貸款條件,推出了前松後緊的貸款產品。中國商業銀行應該充分重視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第一應該嚴格保證首付政策的執行,適度提高貸款首付的比率,杜絕出現零首付的現象;第二應該採取嚴格的貸前信用審核,避免出現虛假按揭的現象。
在次貸風波爆發之前,美國經濟已經在高增長率、低通脹率和低失業率的平台上運行了5年多,有關美國房市「高燒不退」的話題更是持續數年。中國與美國房市降溫前的經濟圖景存在一定相似性。
本次美國次貸危機的最大警示在於,要警惕為應對經濟周期而制訂的宏觀調控政策對某個特定市場造成的沖擊。導致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美聯儲加息導致房地產市場下滑。當前中國面臨著通貨膨脹加速的情況,如果央行為了遏制通脹壓力而採取大幅提高人民幣貸款利率的對策,那麼就應該警惕兩方面影響:第一是貸款收緊對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影響,這可能造成開發商資金斷裂;第二是還款壓力提高對抵押貸款申請者的影響,可能造成抵押貸款違約率上升。而這兩方面的影響都最終會匯集到商業銀行系統,造成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作為抵押品的房地產價值下降,最終影響到商業銀行的盈利性甚至生存能力。
人們需要認識中國和美國經濟周期以及房市周期的差異性。美國是一個處於全球體系之下的有著悠久市場經濟歷史的國家,周期性很強,目前正處於本輪經濟周期的繁榮後期。
中國則還沒有經歷過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即使從改革開放算起到現在也只有30年的歷程,從1992、1993年提出市場經濟到現在更是只有15年歷史。處於這一階段,中國經濟的關鍵詞是供需不平衡,固定投資需求大。這是區別於美國經濟接近10年一個周期的重點所在;此外,中美房市的周期也有所不同。中國實施房改後,結束了此前多年無住房市場的局面,需求大幅飆升。雖然中國房市也存在投機因素的推動,但需求大而供給有限是促使房價走高的最重要原因。而且,對於中國房市,政府有調控餘地。
本次美國次貸危機也給中國宏觀調控(Macro-economic Control)提出了啟示。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有必要把資產價格納入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時的監測對象。因為一旦資產價格通過財富效應或者其他渠道最終影響到總需求或總供給,就會對通貨膨脹率產生影響。即使是實施通貨膨脹目標制的中央銀行,也很有必要把資產價格的漲落作為制訂貨幣政策的重要參考;
第二,進行宏觀調控時必須綜合考慮調控政策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例如美聯儲連續加息時,可能對房地產市場因此而承擔的壓力重視不夠;
『伍』 債務風波
你要保留好相關證據(如對方的身份證復印件或身份證號、合同、郵件、手機簡訊、錄音、匯款紀錄等),及時起訴要他還錢。
你要及時與律師聯系,幫你分析,指導你如何進一步獲得證據,不要誤了訴訟時效,不然就無法勝訴了。維護你的合法權益。
要看借條上面有沒有還錢時間,若有,應在還錢時間到後2年內起訴,若沒有起訴,則2年的訴訟時效期間已過,你無法獲得勝訴權。同時要看你有無證據證明有時效中止或中斷的情況。
若借條上面沒有還錢時間,你可以隨時起訴要錢,你的要求沒有過訴訟時效。
利息不能超過銀行同期同類貸款利息的四倍,高於四倍的部分利息無效。
若發現對方有財產,可以及時申請財全保全,官司勝訴後,就可以從該財產支付你的借款。。
『陸』 1990年 垃圾債券 事件
垃圾債券一詞譯自英文Junkbond。Junk意指舊貨、假貨、廢品、哄騙等,之所以將其作為債券的一項形容詞,是因為這種投資利息高(一般較國債高4個百分點)、風險大,對投資人本金保障較弱。
垃圾債券最早起源於美國,在本世紀20及30年代就已存在。70年代以前,垃圾債券主要是一些小型公司為開拓業務籌集資金而發行的,由於這種債券的信用受到懷疑,問津者較小,70年代初其流行量還不到20億美元。70年代末期以後,垃圾債券逐漸成為投資合狂熱追求的投資工具,到80年代中期,垃圾債券市場急劇膨脹,迅速達到鼎盛時期。在整個80年代,美國各公司發行垃圾債券1700多億美元,其中被稱作「垃圾債券之王」的德崇證券公司就發行了800億美元,佔47%。1988年垃圾債券總市值高達2000億美元。1983年德崇證券收益僅10多億美元,但到了1987年該公司就成為華爾街盈利最高的公司,收益超過40億美元。有「垃圾債券之神」、「魔術師」之稱的該公司負責人米爾根1987年的薪俸高達5.5億美元,「尋找資金就要找米爾根」成為當時市面的流行語。
垃圾債券80年代在美國能風行一時,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80年代初正值美國產業大規模調整與重組時期,由此引發的更新、並購所需資金單靠股市是遠遠不夠的,加上在產業調整時期這些企業風險較大,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銀行不能完全滿足其資金需求,這是垃圾債券應時而興的重要背景。二是美國金融管制的放鬆,反映在證券市場上,就是放鬆對有價證券發行人的審查和管理,造成素質低下的垃圾債券紛紛出籠。三是杠桿收購的廣泛運用,即小公司通過高負債方式收購較大的公司。高負債的渠道主要是向商業銀行貸款和發行債券,籌到足夠資金後,便將不被看好而股價較低的大公司股票大量收購而取得控制權,再進行分割整理,使公司形象改善、財務報告中反映的經營狀況好轉,待股價上升至一定程度後全部拋售大撈一把,還清債務後,拂袖而去。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1988年底,亨利·克萊斯收購雷諾煙草公司,收購價高達250億美元,但克萊斯本身動用的資金僅1500萬美元,其餘99.94%的資金都是靠米爾根發行垃圾債券籌得的。四是80年代後美國經濟步入復甦,經濟景氣使證券市場更加繁榮。在經濟持續旺盛時期,人們對前景抱有美好憧憬,更多地注意到其高收益而忽略了風險,商業銀行、證券承銷商及眾多投機者都趨之若鶩,收購者、被收購者、債券持有者和發行人、包銷商都有利可獲。
然而,巨額的垃圾債券像被吹脹的大氣泡,終有破滅的一天。由於債券質量日趨下降,以及1987年股災後潛在熊市的壓力,從1988年開始,發行公司無法償付高額利息的情況屢有發生,垃圾債券難以克服「高風險—>高利率—>高負擔—>高拖欠—>更高風險……」的惡性循環圈,逐步走向衰退。
垃圾債券在美國風行的十年雖然對美國經濟產生過積極作用,籌集了數千億游資,也使日本等國資金大量流入,並使美國企業在強大外力壓迫下刻意求新,改進管理等,但也遺留下了嚴重後果,包括儲蓄信貸業的破產、杠桿收購的惡性發展、債券市場的嚴重混亂及金融犯罪增多等等。
『柒』 美國次級債風波的導火索聽說是件小事,是什麼事呀
危機在爆發的時候往往顯得十分突然,但是引發危機的線索,卻往往是在蘊含著風險的繁榮階段就積累下來的,美國的次貸風波就是如此。
從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美國房地產經歷了長達十幾年的繁榮。住房銷售量不斷創下新紀錄,房價也以每年增幅超過10%的速度攀升。從經濟增長的動力看,2000年美國納斯達克股市泡沫破滅之後,美聯儲一直保持相對寬松的貨幣環境,刺激了房地產市場的繁榮,現在看來,也常常被批評為「用一個泡沫,替代了另一個泡沫」。正由於此,在主流的金融機構都對次貸風波不以為然的時候,在任期間一直保持寬松貨幣政策的格林斯潘,則一直強調次貸風波很可能演化擴大為更大范圍的金融危機,可見他對於這種泡沫之間的替代是有清醒的把握的。
美國次級按揭貸款證券危機是如何引發的?危機爆發的路徑會如何延續?
實際上,10年前,美國家庭擁有的房地產資產總值不超過8萬億美元,約占家庭資產總額的40%;到了2005年底,美國家庭房地產資產總值已升至21.6萬億美元,在家庭財產中的比例提高到56%。這種房地產價格的持續上升,掩蓋了次貸證券化中的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例如風險評估能力的缺乏,證券化資產的流動性不足等等,在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揚的時期,這些問題都不容易暴露。
但是,所謂水落才能石出,從2006年中期開始,美國房地產市場開始降溫,房地產的價格出現下滑。2006年9月,新房中間價比上年同期下降9.7%,創下近36年來的最大跌幅。這就使得原來在房價上揚時期掩蓋的問題日益清晰地暴露出來。雷曼兄弟公司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稱,2006年獲得次級抵押貸款的美國人中,約有30%無法及時還貸,全國約有220萬人可能因為最終無力還貸而失去住房。受此影響,近幾個月已有約20家貸款機構和抵押貸款經紀公司破產。
從具體的成因看,我們可以大致歸結為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衍生工具的快速發展,促使了風險承擔者的分散化,全球化的金融市場加大了這種風險的傳染性和沖擊力。美國金融界經常有人拿當前的次貸風波與上世紀80年代的儲蓄貸款機構的破產類比。在儲蓄貸款機構的風波中,風險的爆發點是確定的,就是那些經營不善的儲蓄貸款機構;損失也是基本可以衡量的,基本就是這些特定機構在房地產領域的貸款;風險可能傳染的范圍也是大致可以確定的,就是參與相關的儲蓄貸款業務的機構。因此,在這樣一個傳統意義上的金融風險處置中,其對金融市場的沖擊是有限的,是可以測算的。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次貸風波中的風險承擔者幾乎是全球化的,從美國到歐洲,以及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風險損失的衡量也不是確定的,這一方面是因為證券化的次貸分布在不同的金融機構中,目前大型的金融機構基本上已經評估並披露了自身在次貸領域的損失,但是許多中小金融機構可能還不知道評估自身在次貸業務領域的損失;同時因為證券化的次貸的流動性不足,也使得這種評估變得困難。市場擔心不確定性,而次按恰恰在諸多環節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可以說是次貸引起如此大的市場沖擊的根本原因之一。
其次,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揚條件下快速擴張的房地產信貸,累積了風險的隱患。在住房信貸規模擴張的過程中,因為市場競爭的關系,或者以金融創新的名義,往往會降低住房消費者的市場准入標准,讓一些無資格或沒有償還能力的消費者進入住房信貸市場。一些次級貸款金融公司紛紛降低「門檻」,甚至推出「零首付」、「零文件」等貸款方式,不查收入、不查資產,貸款人可以在沒有資金、無需提供任何有關償還能力證明的情況下購房。
第三,低利率環境下的快速信貸擴張,加上獨特的利率結構設計,也使得客觀評估次貸償還能力的難度加大。次級抵押貸款利率往往在一定的年限之後隨著市場浮動,一旦市場風向發生改變,這些貸款可能會變成高危品種。原先在房地產價格不斷攀升的時候,貸款者可以通過賣房還貸。如今房價不斷下跌,而利息反倒有增無減,越來越多的次級抵押貸款者已經不堪重負。
有專家預言美國將在2008年進入經濟危機。美國次貸危機會否成為經濟危機的導火索?甚至足夠深重地波及全球經濟,從而引發全球性經濟危機?
這次的次級債危機的確給美國的相關產業造成了不小的損害,但如果就此判斷會引發美國國內經濟危機還為時尚早。
從目前已經披露的數據看,美國經濟前景依然穩定、穩固,美元整體策略調整是基本態勢,其中,美國製造業剛剛擺脫前一個時期的低迷狀態,7月份實現連續第6個月增長。而根據美聯儲的預測,2007年全美GDP增長率有望維持在2.5%—3%;從就業形勢看,2007年前7個月,美國平均每月新增就業崗位13.6萬個,預計全年失業率將維持在4.75%,接近4%的所謂「自然失業率」。因此,美國經濟並沒有發生任何實質性變化,情況並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嚴重。
其次,現在的美國金融市場擁有足夠的靈活性、流動性和縱深性,次級債券規模雖然擴張較快,但是依然不及債券市場規模大。而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佔美國房地產的比例更加有限,據統計,截至2006年底,全美次級債發放的過程中,僅有45%的比例不能或只能提供少量收入證明和擔保,而當年在這部分人中又僅有30%不能到期還款,二者綜合比例不到兩成,而2007年也不會再超過這個數據。因此,也許這次動盪會使一些機構和投資者遭受損失,但它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在長期內可能是有限的。
再次,美國的大型投資銀行為次貸公司所做出的承諾較小。近幾個月中,許多公司披露的融資交易承諾數量呈上升趨勢。但是,由於抵消因提供豐厚條件而產生的損失,這些公司的收入額一般維持在總費用的2%左右。換句話說,即便未出售債券被迫以低價發售,券商因此而遭受的損失也有限。
最後,資產證券化業務在將風險傳播的同時,實際上也起到了「分散風險」的作用,即便是受沖擊較大的對沖基金等行業也已經建立了相應的空頭頭寸,這為防止危機損害的進一步下沉提供了條件。此外,從整個市場上來看,因為投資者到現在為止並不認可次貸的沖擊力,反而對市場依然抱有信心,所以盡管股市遭到重創,但已經開始反彈,這恰恰為投資者製造了調整盤口或止損離場的機會。當初之所以全球股市在兩周之內瞬時蒸發2.66萬億美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投資者對信貸市場信心缺失所導致的股市恐慌,而高盛等投行股、金融類股作為領跌股則首當其沖,可以說股市狂跌的心理因素大於實質因素。
當然,我們對美國經濟的走向保持謹慎態度也是必要的,特別是下一步的利率政策是否會與金融市場預期相反的方向運行,成為關鍵性的因素;同時,美國經濟結構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則需要及時採取措施來解決。
事實上,從目前來看,支撐全球經濟增長的基礎仍然存在,目前信貸市場秩序的重建正是一種良性的發展過程,十年前因泰銖貶值而掀起的全球金融風暴基本不會重演。
全球經濟的基本面依然強勁。國際清算銀行日前發表的年度報告預測,今後兩年世界經濟良好的發展趨勢有望延續,但增長速度將有所放慢,可能略低於4.5%;但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久前則再次將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從2007年4月的4.9%上調到了5.2%,該組織同時預計,日本、歐元區以及很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情況都將好於原來的估計。
作為全球經濟增長強勁動力的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亞洲國家整體經濟並未受到打擊。一方面,這些國家普遍擁有豐厚的外匯儲備,有能力在國際外匯市場上買回自己的貨幣,避免由於全球利率上升導致的貨幣危機。
總之,雖然此次次按危機對美國乃至全球的債券市場、流動性和資本市場都造成了一定影響,但是基於全球經濟依然面臨良好的發展環境,只要相關金融機構及時加強風險管理,同時相關國家的政策應對得當,美國和全球經濟可能出現短期的調整,但是因此而陷入經濟危機的可能性並不大。
目前各大經濟體央行對短期融資市場的注資行為能在多大程度上遏制美國次按危機的蔓延?
美國、歐盟、日本和加拿大央行日前紛紛向各自短期融資市場注入巨資以緩解流動性不足的做法,盡管被市場批評為縱容了市場投機帶來的風險而形成道德風險,但是也確實在客觀上有助於確保調整過程以一種有序的方式進行,同時也有利於增強投資者信心,避免危機擴大化。目前看來,盡管這種流動性的快速放鬆可能會產生一些中期的負面影響,但是短期穩定市場氣氛的效果還是值得肯定的。
從短期發展趨勢看,美國面臨著恢復市場信心和應對通貨膨脹抬頭的政策沖突。一方面,目前主要金融市場仍然不穩定,市場信心有待恢復;而美國的房地產市場也陷入深度調整態勢,這會影響到美國經濟的其他方面,包括汽車行業的衰減,房產相關行業走弱,企業投資支出縮減等;更為重要的是房地產市場衰退還會影響到相關的金融市場,不僅是次級債市場,還包括整個抵押債券市場,以及信貸市場的流動性和資金層面的松緊程度,這對當前的美國金融市場可能產生加劇惡化的作用;而受到美國房市低迷和其它綜合因素的影響,國內消費也出現下滑的跡象。另一方面,受美國次級債事件餘波的沖擊,以及相對強勁的美國經濟增長,使得通貨膨脹因素已經開始顯現。這表明美聯儲正同時面對減息和加息的雙重壓力,而美聯儲通過直接向短期融資市場注入流動性、打開貼現窗口等,有效緩解了減息壓力,同時也把利率調整的壓力轉移給了其他經濟體,這在當前全球經濟金融發展不平衡,特別是在此次危機中受災程度不同的情況下,作用很明顯,但也有可能延長美國從此次危機中恢復的所需時間。
從歐洲央行的角度來看,實際上從遭受沖擊和損失的程度看,歐洲的金融機構遠甚於美國的金融機構,甚至有市場人士認為這一次次按風波實際上主要是由歐洲的金融機構為美國的金融風險埋單。因此,歐洲的央行面對強烈的美國次級債危機的影響,率先出動,向市場注入流動性。
從亞太各國央行的動作來看,通過巨額注資,市場已經開始認為,亞太區的各國中央銀行決策者們已經成功地使市場恢復到一種微妙的「尚不穩定的平靜狀態」。目前,由於市場對次級債危機可能造成的影響還沒有準確的判斷,各國商業銀行普遍減少了短期信貸支出,亞太區金融體系明顯出現信貸緊縮和拆借利率上升的跡象。但是這些國家的中央銀行未雨綢繆,及時舒緩市場趨緊的態勢,使得亞太區經濟體能夠在度過高風險期之後依然能夠在流動性保持穩定。
當然,各大經濟體央行紛紛干預金融市場,使短期融資市場中確實存在大量不確定的因素。同時,美國房地產市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清晰的拐點,市場貸款利率的高企可能導致違約率的進一步上升,這也使得各國央行尤其是美聯儲在大量投放流動性後面臨著長時間的銀根吃緊的態勢。後續各國央行的政策操作將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起到重要影響
『捌』 1902年舊金山債券風波
國外的,一般都是經濟危機的
你是不是想投資了
『玖』 95年發生"3.27"國債期貨風波事件為什麼管金生會被捕
他被捕的官方理由是貪污受賄挪用公款,不是操縱市場,有的人(比如我)認為的理由是因為他觸及了財政部的利益,才會被張冠李戴的罪名批捕,他的錯誤只有地點,你懂吧。管金生想要與進行內幕交易的對手對抗,即使中途成功了最終沒有斗得過政策層面的力量,啷鐺入獄。是不是和孫悟空很像呢?反抗英雄最終被壓五指山下,悲情英雄。補充一下,據說327最終多頭賺了70多億,但中經開只賺到1億,剩下的錢都被誰賺走了呢?答案是老鼠。誰能當老鼠呢?答案是能知道財政部內幕並很有實力的人,你猜是誰?
『拾』 327國債事件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
一、1995年2月23日爆發的327國債期貨事件,可以說是建國以來罕見的金融地震。
327品種是對1992年發行的3年期國債期貨合約的代稱。由於其於1995年6月即將交收,現貨1992年3年期國債保值貼補率明顯低於銀行利率,故一向是頗為活躍的炒作題材。
市場在1994年底就傳言327等低於同期銀行存款利率的國庫券可能要加息;而另一些人則認為不可能,因為一旦加息需要國家多支出10多億元的資金,在客觀形勢吃緊的情況下,顯然絕非易事。
於是,圍繞著對這一問題的爭議,期貨市場形成了327品種的多方與空方,該品種價格行情的最大振幅曾達4元多。
二、2月23日,財政部發出公告,關於1992年期國庫券保值貼補的消息終於得到證實。多頭得理不饒人,咄咄逼人地乘勝追擊,而空方卻不甘束手就擒。雙方圍繞327高地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
空方的總指揮是萬國證券公司,二號主力遼寧國發(集團)公司。
在148.50元附近,空方集結了大量的兵力。但多方力量勢不可擋,一開盤,價位就跳空高開,數百萬的空單被輕而易舉地吃掉,價格大幅飆升,迅速推高到151.98元。16時22分,離收盤還有8分鍾。
正當許多人都以為大局已定時,風雲突變,730萬口(約合人民幣1460億元)的拋單突然出現在屏幕上,多方頓時兵敗如山倒。
最後雙方在147.50元的位置鳴金收兵。當日上海國債期貨總成交8539.93億元,其中80%即6800億元左右集中在327品種上。若按收市價147.50元結算,意味著一大批多頭將一貧如洗,甚至陷於無法自拔的資不抵債的泥坑。
交易剛結束,上海證券交易所、證管辦就接到了指有會員嚴重違規操作的控告。根據後來的處理結果,327事件被定性為一起嚴重的違規事件。
它是在國債期貨市場發展過快、交易所監管不嚴和風險管理滯後的情況下,由上海萬國證券公司、遼寧國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數大戶蓄意違規、操縱市場、扭曲價格、嚴重擾亂市場秩序所引起的國債期貨風波。
三、作為327事件主要責任者的萬國證券公司,在這次大起大落的劇烈震盪中,一下子就陷入了滅頂之災。萬國證券成立於1988年7月18日,總裁管金生。
這家起步時只有3500萬元資本金的證券公司在短短6年的時間就發展成資產規模數十億元的綜合性公司,是中國證券業的一大奇跡。
萬國證券成立不到兩個月就先聲奪人,爭取到為義大利國民勞動銀行新加坡分行在倫敦發行歐洲日元證券作承銷商,成為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從事同類業務的第一家證券公司。
1992年,萬國證券又與中國新技術創業投資公司及香港長江實業集團聯合收購香港上市公司大眾國際51%的股權,又創造了國內證券公司第一次在香港收購控股上市公司的奇跡。
1993年。萬國證券在首批券商信用評級中成為唯一獲得國內AAA最高信用級別的一家。
1994年,萬國證券A股交易占上交所總成交量的22%,B股則達到50%,在上交所會員中首屈一指。當年上市的上海12隻B股中有8隻是由萬國證券作國內主承銷商。
如日中天的萬國證券打起了「萬國證券,證券王國」的旗號,聲言要成為中國的野村、中國的美林。然而,在缺乏必要的監管條件下的過於順利以及由此滋長起來的狂妄自大及膨脹野心,卻成了它的「死穴」。
四、萬國證券的總裁管金生是上海外國語學院法國文學碩士,畢業後先後就職於上海市級機關、上海信託投資公司。曾擔任中美國際投資法研討會秘書長,由此而受歐共體邀請,到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進修,獲法學碩士及商業管理碩士。
1988年學成回國,即著手創辦萬國證券公司。人生經歷上過於一帆風順,同樣容易養成一個人過於自負的性格。他風頭出盡,被尊為「中國證券教父」。
327事件後,人們指責管金生用家長制的那一套來領導全國最大的證券公司,而他本人卻感到還有一條,這就是萬國缺少監督機制。
如果說管金生在327品種上走了眼不過是一種偶然,那麼,他以及他所領導的萬國在327事件中的所作所為則是一種必然。自從成為中國證券期貨市場幾乎所向無敵的虎狼之師,他們就太自以為是,也太自信了,他們以為國家不可能因其利率偏低而加息,因而一直在做空。
而當加息的消息被證實時,為了挽救公司可能出現的高達10億元以上的損失,便不顧一切地鋌而走險,違規惡炒。
2月23日下午,空方主力陣營中的遼國發臨陣倒戈,突然空翻多,使327品種的創出151.98元的天價。
在大勢既去的情況下,最後8分鍾,急紅了眼的空方司令萬國赤膊上陣,先以50萬口將價位打到150元,接著連續以幾個數十萬口的量級把價位再打到148元,最後一筆730萬口的巨大賣單令全場目瞪口呆,把價位封死在147.50元。
在這一陣緊鑼密鼓的狂轟爛炸之中,萬國共拋出1056萬口賣單,面值達2112億元,而所有的327國債總額只有240億元。也就是說,萬國賣空的數額超過了該品種總額的7.8倍。
管金生的一步之差,令萬國遭遇了它事業上的滑鐵盧,在管本人而言也是其人生道路上的滑鐵盧。
「中國的巴林事件」
以萬國證券公司為代表的空方主力認為1995年1月起通貨膨脹已見頂回落,不會貼息,堅決做空,而其對手方中經開則依據物價翹尾、周邊市場「327」品種價格普遍高於上海以及提前了解財政部決策動向等因素,堅決做多,不斷推升價位。
1995年2月23日,一直在「327」品種上聯合做空的遼寧國發(集團)有限公司搶先得知「327」貼息消息,立即由做空改為做多,使得「327」品種在一分鍾內上漲2元,十分鍾內上漲3.77元。
做空主力萬國證券公司立即陷入困境,按照其當時的持倉量和價位,一旦期貨合約到期,履行交割義務,其虧損高達60多億元。
為維護自己利益,「327」合約空方主力在148.50價位封盤失敗後,在交易結束前最後8分鍾,空方主力大量透支交易,以700萬手、價值1400億元的巨量空單,將價格打壓至147.50元收盤,使「327」合約暴跌3.8元,並使當日開倉的多頭全線爆倉,造成了傳媒所稱的「中國的巴林事件」。
「327」國債交易中的異常情況,震驚了證券市場。事發當日晚上,上交所召集有關各方緊急磋商,最終權衡利弊,確認空方主力惡意違規,宣布最後8分鍾所有的「327」品種期貨交易無效,各會員之間實行協議平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