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債券信用評級的有那些影響因素
企業信用網中的企業信用記錄是企業信用網對企業進行信用調查、信用分析和信用建模之後得出的結果。信用調查是指企業信用網對企業狀況及所交往的客戶進行調查,搜集有關企業的信用信息,利用互聯網工具對海量的企業數據進行數據挖掘、數據分析、數據建倉等。信用分析主要包括客戶/用戶分析、信息分析、財務分析、綜合分析等。
2. 影響債券違約的因素有哪些
一、從債券投資收益率的計算公式R=[M(1+rN)—P]/Pn
可得債券價格P的計算公式P=M(1+rN)/(1+Rn)
其中M是債券的面值,r為債券的票面利率,N為債券的期限,n為待償期,R為買方的獲利預期收益,其中M和N是常數。那麼影響債券價格的主要因素就是待償期、票面利率、轉讓時的收益率。
1.待償期(期限因素)。債券的待償期愈短,債券的價格就愈接近其終值(兌換價格)M(1+rN),所以債券的待償期愈長,其價格就愈低。另外,待償期愈長,發債企業所要遭受的各種風險就可能愈大,所以債券的價格也就愈低。
2.票面利率。債券的票面利率也就是債券的名義利息率,債券的名義利率愈高,到期的收益就愈大,所以債券的售價也就愈高。
3.投資者的獲利預期(投資收益率R)。債券投資者的獲利預期是跟隨市場利率而發生變化的,若市場利率高調,則投資者的獲利預期R也高漲,債券的價格就下跌;若市場的利率調低,則債券的價格就會上漲。這一點表現在債券發行時最為明顯。
一般是債券印製完畢離發行有一段間隔,若此時市場利率發生變動,即債券的名義利息率就會與市場的實際利息率出現差距,此時要重新調整已印好的票面利息已不可能,而為了使債券的利率和市場的現行利率相一致,就只能就債券溢價或折價發行了。
4.企業的資信程度。發債者資信程度高的,其債券的風險就小,因而其價格就高;而資信程度低的,其債券價格就低。所以在債券市場上,對於其他條件相同的債券,國債的價格一般要高於金融債券,而金融債券的價格一般又要高於企業債券。
5.供求關系。債券的市場價格還決定於資金和債券供給間的關系。在經濟發展呈上升趨勢時,企業一般要增加設備投資,所以它一方面因急需資金而拋出債券,另一方面它會從金融機構借款或發行公司債,這樣就會使市場的資金趨緊而債券的供給量增大,從而引起債券價格下跌。而當經濟不景氣時,生產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將有所下降,金融機構則會因貸款減少而出現資金剩餘,從而增加對債券的投入,引起債券價格的上漲。而當中央銀行、財政部門、外匯管理部門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時也往往會引起市場資金供給量的變化,其反映一般是利率、匯率跟隨變化,從而引起債券價格的漲跌。
6.物價波動(通貨膨脹)。當物價上漲的速度輕快或通貨膨脹率較高時,人們出於保值的考慮,一般會將資金投資於房地產、黃金、外匯等可以保值的領域,從而引起資金供應的不足,導致債券價格的下跌。
7.政治因素。政治是經濟的集中反映,並反作用於經濟的發展。當人們認為政治形式的變化將會影響到經濟的發展時,比如說在政府換屆時,國家的經濟政策和規劃將會有大的變動,從而促使債券的持有人作出買賣政策。
8.投機因素。在債券交易中,人們總是想方設法地賺取價差,而一些實力較為雄厚的機構大戶就會利用手中的資金或債券進行技術操作,如拉抬或打壓債券價格從而引起債券價格的變動。
二、影響債券投資價值的內部因素
內部因素是指債券本身相關的因素,債券自身有六個方面的基本特性影響著其定價:
1.期限。一般來說,債券的期限越長,其市場變動的可能性就越大,其價格的易變性也就越大,投資價值越低。
2.票面利率。債券的票面利率越低,債券價格的易變性也就越大。在市場利率提高的時候,票面利率較低的債券的價格下降較快。但是,當市場利率下降時,它們增值的潛力也較大。
3.提前贖回條款。提前贖回條款是債券發行人所擁有的一種選擇權,它允許債券發行人在債券發行一段時間以後,按約定的贖回價格在債券到期前部分或全部償還債務。這種規定在財務上對發行人是有利的,因為發行人可以發行較低利率的債券取代那些利率較高的被贖回的債券,從而減少融資成本。而對於投資者來說,他的再投資機會受到限制,再投資利率也較低,這種風險是要補償的。因此,具有較高提前贖回可能性的債券應具有較高的票面利率,也應具有較高的到期收益率,其內在價值也就較低。
4.稅收待遇。一般來說,免稅債券的到期收益率比類似的應納稅債券的到期收益率低。此外,稅收還以其他方式影響著債券的價格和收益率。例如,任何一種按折扣方式出售的低利率附息債券提供的收益有兩種形式:息票利息和資本收益。在美國,這兩種收入都被當作普通收入進行征稅,但是對於後者的征稅可以遲到債券出售或到期時才進行。這種推遲就表明大額折價債券具有一定的稅收利益。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這種債券的稅前收益率必然略低於高利附息債券,也就是說,低利附息債券比高利附息債券的內在價值要高。
5.流通性。流通性是指債券可以迅速出售而不會發生實際價格損失的能力。如果某種債券按市價賣出很困難,持有者會因該債券的市場性差而遭受損失,這種損失包括較高的交易成本以及資本損失,這種風險也必須在債券的定價中得到補償。因此,流通性好的債券與流通性差的債券相比,具有較高的內在價值。
6.債券的信用等級。債券的信用等級是指債券發行人按期履行合約規定的義務、足額支付利息和本金的可靠性程度,又稱信用風險或違約風險。一般來說,除政府債券以外,一般債券都有信用風險,只不過風險大小有所不同而已。信用越低的債券,投資者要求的到期收益率就越高,債券的內在價值也就越低
影響債券投資價值的外部因素
1. 基礎利率。基礎利率是債券定價過程中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證券的投資價值分析中,基礎利率一般是指無風險債券利率。政府債券可以看作是現實中的無風險債券,它風險最小,收益率也最低。一般來說,銀行利率應用廣泛,債券的收益率也可參照銀行存款利率來確定。
2.市場利率。市場利率風險是各種債券都面臨的風險。在市場總體利率水平上升時,債券的收益率水平也應上升,從而使債券的內在價值降低;反之,在市場總體利率水平下降時,債券的收益率水平也應下降,從而使債券的內在價值增加。並且,市場利率風險與債券的期限相關,債券的期限越長,其價格的利率敏感度也就越大。
3.其他因素。影響債券定價的外部因素還有通貨膨脹水平以及外匯匯率風險等。通貨膨脹的存在可能會使投資者從債券投資中實現的收益不足以抵補由於通貨膨脹而造成的購買力損失。當投資者投資於某種外幣債券時,匯率的變化會使投資者的未來本幣收入受到貶值損失。這些損失的可能性也都必須在債券的定價中得到體現,使其債券的到期收益率增加,債券的內在價值降低。
內部因素和債券投資價值相關關系
內部因素 因素變化 對債券投資價值的影響
期限長短 期限越長 市場價格變動的可能性越大
票面利率 票面利率越低 市場價格易變性越大
提前贖回規定 提前贖回可能性越高 內在價值越低
稅收待遇 具有稅收待遇 內在價值越高
流通性 流通性越高 內在價值越高
發債主體的信用 發債主體信用越高 內在價值越高
外部因素和債券投資價值相關關系
外部因素 因素變化 對債券投資價值的影響
基礎利率 上升 內在價值下降
市場利率風險 上升 內在價值下降
通貨膨脹水平 上升 內在價值下降
外匯匯率風險 所投資債券的幣種幣值下降 內在價值下降
3. 信用債違約風險該怎麼防範
1.在宏觀經濟疲弱的背景下,信用債違約和貸款不良率上升是合理的。
雖然銀行可以通過貸款展期、監管部門可以通過鼓勵直接融資,防範企業資金鏈斷裂,阻止信用風險的發生,但必須看到,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經營狀態不佳的企業很難獲得銀行和資本市場的信賴。行政性的再融資只能延後風險,無法消除風險。容忍違約率的上升和適度的信用風險有助於推動金融市場市場化發展,有助於形成風險自擔的健康文化。溫和的信用風險對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沖擊有限,需要防範的是突然的、不可控的信用風險爆發。明確央企、國企的債務償還責任,避免惡意逃廢債。中國信用市場以政府信用、央企、國企的信用為基石,央企、國企應盡力起到穩定信用市場的作用。長期來看,政府對於非關鍵性行業國企的信用背書需要逐步退出,但短期內一些央企、大國企的違約,特別是惡意的逃廢債行為會加劇市場恐慌,不利於金融市場穩定。
2.妥善處置地方政府債務,不能輕易打開地方債務違約的潘多拉魔盒。
政府項目、地方債務依然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推動力,地方債務的累積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停止。在地方債務置換順利推進的同時,必須承認包括城投債在內的多種地方債務形式不會在短期內消失。中國的融資市場多數圍繞政府信用展開,今年尤其如此,一旦政府相關債務出現超預期的違約,將動搖整個信用債市場的基礎、擾亂融資市場。
3.加強信息披露和合規性監管。
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發債企業的信息披露工作仍然差強人意,很多承銷商對於資金的監管也流於形式。在債券發行類注冊制的大趨勢下,監管層的工作重點不是去判斷發債企業的信用資質,而是保證發債企業和承銷商信息披露的合法合規與及時、詳盡
4. 哪些行業的信用債企業存在較大的違約可能
貸款流向「五小」(浪費資源、技術落後、質量低劣、污染嚴重的小煤礦、小煉油、小水泥、小玻璃、小火電等)和兩高一剩(高耗能、高污染及產能過剩)等國家限制、控制甚至淘汰類的行業。這類行業本身就對社會發展存在不良的影響,加上國家政策(如稅收、財政等)的限制,很難有大的發展,甚至可能成為政府直接勒令退出市場和破產關閉的對象,從而造成信貸機構不良貸款和呆賬、壞賬的出現。這一類企業違約可能非常高。
一般的話慎入行業有:房地產、建築、紡織服裝、有色金屬、化工、煤炭、鋼鐵等風險較大,出現結構性產能過剩且短期內難以明顯好轉的行業。
嚴格控制或退出類:
煤化工、水泥、平板玻璃、造紙等行業國家明確淘汰落後產能的行業,主要包括小鋼鐵、小水電、小水泥、小煉油、小煤窯、小玻璃、小造紙、小礦山、小化工、小葯廠、小火電等行業。
5. 列出五個會影響債卷評級的因素,他們是如何影響債卷評級的
1、企業資產規模越大,公司債券評級越高。
2、資產負債率對債券的評級有負的影響,即資產負債率越高,債券評級可能越低。
3、投資機會對債券評級有正向的影響,即投資機會越好,債券評級可能越高。
4、發債企業的銷售增長率、總資產周轉率和凈資產利潤率則對公司債券評級影響不顯著的。
5、在審計層面,高質量的審計師能夠提高企業信用風險評級准確性,而審計質量的提高也能夠提高企業的信用評級,在政府作用方面,政府對信用機構的監管能夠提高信用評級的信息含量,而地方政府財政透明度的提高、對債券的擔保以及地方政府公共財政收入的增加均能提高城投債的信用評級。
評級分析:
分析判斷企業發展前景,主要包括企業規模、企業銷售及盈餘的穩定性、企業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企業職工素質、企業資源的供應保證程度、企業的競爭能力等方面。為提高企業的信用等級,企業應該向外界充分展示企業良好的發展前景和充分的償債能力。
分析評價企業財務狀況,主要分析評價企業的債務狀況、償債能力、周轉能力和財務彈性,及其穩定性和發展變化趨勢等方面。要在財務質量上得高分,企業必須合理、合法地編制對企業有利的財務報表。
(5)我國信用債券違約影響因素研究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投資者買入債券,即等於向發行人借出資金,同時發行人承諾將於債券到期日償還本金及定期支付利息。於債券到期前,投資者會以票息形式收取定額利息。由於多數債券均定期派息,因此債券亦被視為有固定收益的投資工具。
對於債券而言,主要的風險包括信貸信譽及利率的變動。信貸信譽即發行人發生違約的可能性。由於債券價格與利率呈反向走勢,因此債券投資者會面對利率上升的風險,這次風險可用債券的存續期來衡量。
6. 我國信用管理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發展制約因素,和解決對策研究
一、社會信用體系的概念
我們知道:一個人或單位做了失信的事,將同時受到兩種懲罰,一是法律懲罰,即國家機關依據法律、法規對失信者做出的民事、行政或刑事制裁;二是社會懲罰,就是當人們都知道這個人或單位不講信用時,都不願意和他再打交道,他只能是寸步難行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誠信度,就取決於上述兩個懲罰的力度。我國現在之所以失信事件屢屢發生,很多行業或地區出現信用危機,就是因為上述兩個懲罰力度太小,法律懲罰缺乏剛性,社會懲罰幾乎沒有。對失信者的社會懲罰機制,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說的社會信用體系,它是對失信者的法律懲罰機制的有力補充,二者共同決定著一個國家、地區的誠信度。
二、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
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一定要按照市場經濟本身的規律進行。上面我們已經談到,社會信用體系就是對失信者的社會懲罰機制。其實,市場經濟本身就具備對失信者的社會懲罰機制。我們還從最早的村社經濟說起,當時人類活動范圍小,經濟交易地域較小,交易雙方大部分都居住在同一村莊或社區,或者居住得比較近,人們長期生活在一起。這時候,人們之間不願意失信,因為如果一旦失信,全村莊或全社區的人都知道了,都不願再和他打交道。比如:張三借了李四 500 元錢,如果賴賬不還,李四就會告訴其他人,那麼張三以後就很難借到錢了。後來經濟發展了,社會分工多了,交易區域也擴大了,交易雙方都不認得,並且居住也比較遠,也就不怕別人說他失信了,這種村社經濟基礎上的失信懲罰就失效了,開始大量的出現騙子。經濟學上講,有缺失必然有市場,這時間,信用行業就應運而生。信用公司為了讓委託者滿意和增加自身的競爭力,大量的收集與整理失信者的信息,並且信用公司之間也組織成了聯盟與協會,共享各自的信用信息。一個人或單位的失信記錄,會被信用公司搜集並整理,並向社會提供,所以人們又不願意失信了,騙子也就少了。這樣,對失信者的社會機制又建立了。
既然市場經濟本身具備對失信者的社會懲罰機制,我們要進行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必須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從立法等各個方面完善對失信者的社會懲罰機制和保證其正常運行,堅決不能損害這種機制的運行。
三、加快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信用體系
我國關於社會信用領域的研究和實踐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末期,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批從事信用評價、信用擔保等業務的信用服務機構,一些部門和地方政府也在不同程度上對信用體系建設進行了探索。但總的來說,目前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還處在起步階段,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未能在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方面發揮出全面的強有力的作用,必須加快建設步伐。
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工作,應當以建立全社會的誠信環境,形成規范的市場經濟秩序,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的;以發揮政府的示範作用,培育良好的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為重點,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信用體系。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應當包括社會信用制度、信用管理和服務系統、信用實踐活動、監督與懲戒機制四個方面。建立社會信用制度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核心,培育信用管理和服務系統是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任務,開展社會信用流動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實踐環節,建立信用行業監督和失信懲戒機制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保障措施。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復雜的任務。在方法步驟上,應當堅持政府推動,市場化運作,全社會廣泛參與;堅持總體規劃,精心試點,統籌協調,分層推進,分步實施;堅持誠信宣傳教育與信用制度建設並重;堅持採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和統一的信用信息標准;堅持培育社會信用市場需求、促進商業性信用服務行業發展與加強信用監管相結合。到2008年,力爭達到以下目標:全社會的誠實守信的道德水準、企業的信用管理水平和政府部門的公信力顯著提高;信用管理方面主要的法律法規、信用制度基本形成;社會信用服務行業有較大的發展,信用服務需求明顯擴大;對偷逃稅款、惡意合同違約、故意拖欠債務、商業欺詐、假冒偽劣等行為形成有效的社會聯防和制約懲戒機制,面向企業和個人、覆蓋經濟社會生活主要方面的社會信用體系初步建立,市場經濟秩序明顯好轉。
20 世紀 80 年代末期,我國徵信業開始起步。在地方徵信體系建設上,以上海為代表的東部沿海地區和城市率先邁出第一步。 1997 年,上海開始開展企業資信評級,並根據實際需要,逐步建立了個人和企業聯合徵信系統。浙江省、深圳市等也都較早地試點進行地方徵信體系建設。上海、深圳、浙江等模式都獲得了較大成功,區域內部信用信息缺乏和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得到明顯改變,市場經濟秩序得到有效規范,金融生態環境顯著改善。人民銀行 2003 年 10 月被賦予管理信貸徵信業的職能後,開始著手建設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徵信體系,地方徵信體系建設納入了全國徵信體系統一框架。 2004 年,山東省堅持 「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 」 的原則,在 4 個城市積極開展借款企業資信評級試點。 12 月末,共有 85 戶企業與相關評級公司簽訂評級協議,完成企業評級作業 83 戶,初步啟動了資信評級市場。
雖然我國地方徵信體系建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如各方面反映突出的徵信相關法律不健全、信息數據部門分割、行業自律不足等。同時,我們在推進地方徵信體系建設中,還遇到其他一些問題和困難,需要認真研究解決。
(一)徵信體系發展的迫切需要與徵信產品的市場需求不足之間的矛盾。當前,包括政府、企業和個人在內的社會各界對於加快徵信體系建設的重要性、迫切性已經達成共識,金融機構與企業對徵信產品的需求也十分迫切。但企業和金融機構對我國評級機構的徵信產品認知和信任程度遠遠不足,企業參與評級的積極性不高;商業銀行也不能主動利用外部評級結果加強信貸管理,對徵信產品的市場需求不足客觀上制約著徵信體系建設和徵信市場的發展。
(二)徵信體系發展的市場化原則和行政化推動之間的矛盾。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按照 「 完善法規、特許經營、商業運作、專業服務 」 的方向,加快建設企業和個人徵信服務體系,即:走市場化發展的道路。但在地方徵信市場建設初期,由於徵信機構缺乏、徵信意識不強、市場規范欠缺等,較多地使用了行政化手段,如政府全額出資或部分出資成立徵信中介機構;利用行政手段開拓評級市場,明確規定一定范圍的企業必須參與評級等。行政化推動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外部評級的路徑依賴,致使非政府背景的徵信機構發育不足,市場競爭不充分;徵信機構市場細分和定位能力較弱,市場深化和發展的可持續性差。
(三)徵信業的外部性與監管不足之間的矛盾。與金融業一樣,徵信業也具有較強的外部性:資信評級機構的不公正評級可能會誤導市場判斷,扭曲市場信號,甚至造成金融機構的貸款損失等,社會影響很大;同時,徵信業還涉及到企業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保護、國家的信息安全等,嚴格監管徵信市場勢在必行。從目前徵信市場發展看,資信評級機構的買級賣級、壓價競爭等現象時有發生,各地對於徵信市場的監管重視不夠,既沒有建立健全的徵信管理法規,也缺乏可靠的監管手段,未能對徵信市場發展提供有效的監管保障。
(四)資信評級指標體系和評級標準的共性和個性之間的矛盾。統一的評級指標體系和評級標准有利於提高外部評級的一致性和權威性,但壓抑資信評級機構的創新動力,也不利於資信評級市場的細分和深化;個性有利於激發評級機構的創新動力,合理確定市場定位,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但評級結果的一致性差,可利用價值低,外部評級的准確性和權威性受到置疑。最佳的評級指標體系和評級標准應該在共性和個性之間尋找一個均衡。當前,資信評級機構的評級指標體系個性太強、共性不足。評級機構的指標體系各不相同、評級標准差別很大,造成評級報告參差不齊,同一企業可能會被評為不同的級別,同一評級公司的評級標准存在普遍較高或較低的問題,金融機構無法甄別評級報告的合理性,外部評級的可利用價值很低。不解決好共性與個性的矛盾,徵信業的發展便沒有生命力。
(五)徵信業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要求與目前人才缺乏之間的矛盾。徵信業是知識和技術含量很高的行業,評級涉及不同的業務品種、不同的行業背景、不同的法律環境,需要大量不同行業的高素質人才。以 EXPERIAN 為例,公司總部僅軟體工程師就有 200 多名。但我國現有的業務人員以具有會計專業背景的評級人員為主,從事行業研究和產品開發的分析人員缺乏;我國只有極少數大學開設了信用管理課程,人才供給嚴重不足;大部分徵信機構處於虧損狀態,經營狀況非常艱難,難以吸引大量的優秀人才。
今年3月4日,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針對經濟領域見利忘義、不講信用、爾虞我詐等消極現象,提出要樹立「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榮辱觀,從道德層面明確了誠信的標准和界限。
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已全面展開,並取得了顯著進展。
(一)有關部門根據職責分工,實行信用分類監管
有關部門緊密結合自身工作,初步建立了一套符合業務特點和監管需求的信用分類標准和內部評估機制,以監管對象的誠信守法水平為基礎,建立信用檔案,實施分類管理,使誠信守法企業享有便利,限制不法企業的生存空間。
國家工商管理總局建立了企業信用信息資料庫,已錄入600多萬戶企業的基本信息,根據企業信用等級標准,明確了在市場監管中相應的激勵、預警、懲戒和淘汰機制;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建立了全國聯網的企業和個人信貸登記咨詢系統,覆蓋了4.88億自然人的信用記錄和82%的企業信貸總額;海關總署對在冊的30多萬家企業實施信用分類監管,將企業劃分為A、B、C、D四個類別,定期公布誠信企業「紅名單」和失信企業「黑名單」;公安部正在建設「全國人口基本信息資源庫」、「全國違法犯罪人員信息資源庫」等八大基礎性、共享性信息資源庫;國家稅務總局正全面建設「金稅」三期工程,以實現對納稅人的綜合管理和監控;財政部依託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建立了注冊會計師、注冊資產評估師誠信檔案系統;司法部正在建立律師行業信用信息系統。建設、質檢、食葯監、外匯等部門也對企業實施了信用分類監管。
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積極推進工商、國稅、地稅、質監等部門的企業基礎信息共享,經杭州、濟南等城市試點後,正在全國推廣;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北京、天津、黑龍江、安徽、湖北五省市開展信用信息互聯互通試點。
(二)各地積極探索信用體系建設,改善投資環境。
地方政府高度重視信用體系建設,27個省市建立了領導推進機制。北京、天津、浙江、杭州、寧波、深圳、汕頭等省市都建立了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浙江省的信用信息平台匯集了工商、國稅、地稅、質監、海關、公安等39個部門的信息。有些地區之間形成了區域間聯防機制,如上海、江蘇、浙江聯手推進「信用長三角」建設。
各地區根據需要,開展了信用立法、數據標准化方面的探索和實踐,對信用信息的內容,歸集的渠道和時限,公開的范圍和方式作出規定,統一信用信息的數據格式和傳輸方法,為信用體系的運轉提供法律依據和技術保障。吉林、江蘇、浙江等省制訂了信息公開管理辦法;上海、深圳市出台了企業和個人信用徵信管理辦法;天津市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涵蓋企業信用評價的156項基礎指標,為信用信息的收集明確了范圍。
(三)企業信用實踐不斷深入,誠信水平有較大提高。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國內企業不斷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競爭的要求,積極推進企業信用建設,企業的信用自律和信用風險防範的意識和能力有了較大提高。中國企業聯合會問卷調查顯示,大多數企業把誠信作為核心價值觀,設立了兼職或專門的信用管理部門,制定員工的誠信行為准則,並通過信用評級、信用檔案等方式對商業夥伴進行信用管理;許多企業從自身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中深深體會到,信用可以轉化為競爭優勢,可以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相反,如果不講信用,雖然也可能一時得利,但這種不當得利只能是短期的、局部的、不可持久的。不少企業通過誠信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四)信用服務行業逐步發展,信用需求日漸增加。
我國信用服務行業正步入發展期,成為一個新興的服務行業。目前我國有各類信用調查機構100多家,資信評級機構近80家,信用擔保機構2000多家,其他專業信用服務機構500多家,信用服務市場已經初具規模。勞動保障部於2005年3月決定將信用管理師作為一種新職業,並於今年1月頒布了信用管理師國家職業標准。信用服務行業的標准化建設工作也已經啟動,全國標准化委員會已經成立全國信用標准工作組,正在起草有關信用基礎標准。
一些部門和地方政府積極培育信用服務需求,制定了專門的辦法和鼓勵措施,要求在人才流動、公證、保險、重大項目招投標等領域使用信用報告。
(五)誠信宣傳深入人心,誠信意識明顯增強。
經過近幾年來大范圍、高強度的宣傳教育,誠信已經成為社會道德中重要的主旋律,「守信光榮、處處受益,失信可恥、處處受制」的觀念深入人心,日益成為政府官員、學界專家、廠長經理和普通百姓的廣泛共識。
各地按照《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全國整規辦等單位聯合下發的《關於開展社會誠信宣傳教育的工作意見》等文件要求,深入開展誠信宣傳教育。2005年9月,全國整規辦會同中宣部等10個部門和單位,首次聯合舉辦了「誠信興商宣傳月」活動,吳儀副總理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誠信經營就是生產力,就是競爭力」,並且在宣傳月活動的總結報告上批示:「這項活動抓得很好。今後每年都要堅持辦下去」。今年,全國整規辦、中宣部等13個部門和單位聯合下發了《關於深入開展「誠信興商」活動的意見》,對「誠信興商」活動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主要內容提出了明確要求。根據吳儀副總理的指示,今後每年都要舉辦「誠信興商宣傳月」活動。
盡管我國的信用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必須看到當前還處於起步階段,面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目前我國關於信用管理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全國范圍內信用信息的公開、共享、使用、服務機制還沒有建立,社會的信用意識還有待繼續加強,商業欺詐、偷逃騙稅、毀約、欠債不還、侵犯知識產權等違法失信現象還比較普遍。這說明,我國的信用體系建設任重道遠。
二、打擊商業欺詐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
商業欺詐是不守信用、見利忘義的極端表現。國際上許多人認為,商業欺詐已成為與洗錢、販毒並列的三大毒瘤,日益具有組織化、智能化和跨國化的特點,嚴重擾亂各國經濟和社會生活秩序,也嚴重影響正常的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已經成為各國政府重點打擊的對象。
當前,我國正處於商業欺詐的高發時期,各種商業欺詐行為花樣繁多,層出不窮,流毒甚廣,為害甚烈,嚴重擾亂市場經濟秩序,敗壞社會風氣,侵蝕中華民族誠實守信的優良傳統,損害企業和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必須採取果斷措施,嚴厲打擊。2005年,國務院專門部署了打擊商業欺詐專項行動,著力打擊虛假違法廣告、非法行醫和商貿活動中的各類欺詐行為。今年,又把打擊傳銷作為打擊商業欺詐的一項重要任務。在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打擊商業欺詐已經取得初步成效。
(一)打擊虛假違法廣告,切斷商業欺詐的信息傳播渠道。
2005年,工商系統共查處虛假違法廣告案件3萬余件,責令停止發布虛假廣告4萬余件,曝光典型違法案件2300件。2006年上半年,集中整治虛假違法的醫療廣告,共監測醫療廣告86萬條,責令改正1.5萬余條,共查處違法醫療廣告案件2998件。經過整治,社會反映強烈、內容嚴重違法、表現形式低俗的虛假違法廣告大幅減少,廣告總體違法率下降。2005年葯品等五種商品服務廣告的總平均違法率,由第一季度的17.8%下降至第三季度的9.98%。近年來違法問題突出的虛假醫療廣告,在主流媒體已基本消失,在非主流媒體的發布量也大幅度下降。
(二)打擊非法行醫,保障人民群眾就醫安全。
自2005年5月至2006年5月的一年時間里,全國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共取締無證行醫13.2萬余戶次,查處聘用非衛生技術人員行醫的醫療機構、計生機構4.4萬余戶,清理出租、承包科室醫療機構4971戶,查處醫療機構和計生機構其它違法行為6.8萬余戶;沒收葯品、器械30萬余箱(件),沒收違法所得6339萬余元,罰款1.74億元,警告、責令改正11.4萬余戶,吊銷醫師執業證書995人,吊銷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2476戶,暫停機構執業1.5萬余戶,暫停人員執業3.4萬餘人;向公安、工商、葯監等部門移送案件4886件,共追究刑事責任176人;對209名有關衛生行政部門、違法違規醫療機構負責人和相關責任人員給予了黨紀政紀處分。
(三)整治商貿活動中的欺詐行為,規范流通秩序。
重點打擊了商業零售企業虛假促銷,商業零售企業超出合同期限占壓、騙取供應商貨款,美容美發等服務業和特許經營中的欺詐行為,對外貿易領域和對外經濟合作領域中的欺詐行為。2005年,各地共檢查各種經營場所10萬多個,當場糾正不規范行為1萬多次;查處虛假有獎銷售和違法巨獎銷售案件2千多宗,美容美發違法廣告案件1萬多宗,對外勞務合作領域詐騙案件20多宗。
(四)開辦中國反商業欺詐網,為企業和消費者提供反欺詐服務。
今年「3.15」消費者權益日,全國整規辦會同有關部門開通了中國反商業欺詐網。建設這個網站的目的,是要為企業和消費者提供反欺詐信息服務,傳播打擊商業欺詐的方針政策和最新動態,披露違法違規的負面信息,普及反欺詐知識,接受公眾投訴舉報;同時,推動市場監管信息共享和各部門聯合監管,最終逐步實現跨部門、跨行業和跨區域的反商業欺詐的信息共享和分析預警,形成執法協調和社會聯防。網站開通以來,平均日點擊次數超過20萬人次,其中瀏覽時間15分鍾以上的超過40%,1小時以上的達到26%。網站提供了大量的反商業欺詐的咨詢服務,受理了1437件投訴舉報,舉報投訴的內容包括虛假違法廣告、非法行醫、商業零售企業不規范促銷和占壓騙取供應商貨款、服務業虛假宣傳和銷售質次價高產品、虛假特許經營、商品房交易欺詐以及網路欺詐等問題。依據群眾提供的線索,查處了一批商業欺詐案件。網站的開通和運行,引起了社會關注,產生了良好的反欺詐效果。
三、繼續推進誠信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開展「誠信興商」活動,是經濟領域踐行「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具體體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工作,也是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必須堅持不懈地抓下去。
(一)推動綜合性「誠信興商」創建活動。
近年來,各地各級商務、價格、海關、稅務、工商、質檢、食品葯品、外匯等部門,開展了「百城萬店無假貨」、「價格誠信」、「納稅誠信」、「守合同,重信用」、「質量誠信」等多種多樣的誠信建設活動;商會協會和企業開展了制定行規行約、簽訂誠信公約、創建文明窗口和服務品牌、開展行業行風評議等活動。這些都是「誠信興商」創建活動的有效形式。在此基礎上,全國整規辦將與有關部門共同組織開展「誠信興商」示範縣市、社區(街道)、示範市場及示範企業等綜合性創建工作。通過綜合性的「誠信興商」創建活動,協調動員各方面誠信建設的積極性,形成共鑄誠信的合力和對失信行為的綜合治理。
(二)開展行業信用體系建設。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企業的信用狀況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信用環境。通過商會、協會推動企業的信用實踐是當前推動信用建設的有效途徑。2005年12月,全國整規辦會同國資委發布了《商會協會行業信用建設工作指導意見》,並召開了行業信用建設推動會。今年5月,我們專門對商會協會開展了行業信用建設培訓,100多家全國性商會協會參加了培訓。目前,我們正在啟動行業信用評價試點工作,推動商會、行業協會制定行規行約,建立行業評議和失信懲戒制度,幫助企業建立信用風險管理制度,為企業提供信用信息服務。
(三)探索建立反商業欺詐長效機制。
各有關部門將結合工作職責,總結打擊商業欺詐的有效做法和經驗,完善信用制度,探索建立反商業欺詐長效機制。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記錄違法違規企業和個人的行為,建立信用檔案和市場監管信息的共享機制,向社會公布「黑名單」。研究分析各類商業欺詐行為,特別是以高額回報為誘餌非法斂財等欺詐行為的特點和規律,摸清慣用手法、騙術類型和高發領域,制定有針對性的規范性文件,據此早發現、早定性、早打擊;同時,建立跨地區、跨部門和跨行業的反商業欺詐信息共享、預警監管、執法協調和社會聯防體系,從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方面遏制商業欺詐的泛濫,從根本上鏟除商業欺詐滋生的土壤。
(四)繼續開展誠信宣傳教育,辦好一年一度的「誠信興商宣傳月」。
組織動員新聞媒體宣傳誠信人物、誠信故事,提倡誠信興商、守法經營,弘揚誠信理念,使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戶的誠信意識增強,合同履約率、承諾兌現率明顯提高;使商會、行業協會、學會以及經濟鑒證類的社會中介組織服務公益、重視操守、依法執業的理念明顯增強;使政府部門依法行政的能力明顯提高,社會公信力顯著增強。
在每年的9月份,聯合開展「誠信興商宣傳月」活動,統一活動標識,大力宣傳有關市場監管的法律法規;表彰「誠信興商」示範縣市、社區(街道)、行業和企業以及在組織「誠信興商」活動成績突出的地方和單位;發布行業誠信狀況,以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社會危害大的領域為重點,揭露違法違規行為,曝光典型案例,把「誠信興商宣傳月」辦成誠信宣傳教育的重要品牌。
7. 哪些因素會影響到企業信用評級結果
我們就是信用服務機構,企業信用評級的結果是一家企業信用狀況的綜合體現,因此評級需要考慮的因素涵蓋了方方面面,大體上可以分為六大因素。
1、企業信用的環境要素。
指的是影響企業信用狀況的外部條件,主要包括法律環境、市場環境、政策環境和經濟環境等內容。
2、企業信用的基礎要素。
指的是影響企業信用狀況的內部條件,主要包括企業素質、規模實力、管理機制等信用評估內容。
3、企業信用的動力要素。
指的是的經營能力、成長能力、發展前景等信用評估內容,體現了企業信用的動力,是推動企業不斷前進,改善信用狀況的作用力。
4、企業信用的表現要素(信用評估的主要內容)
償債能力和履約情況是企業信用狀況的表現。企業信用狀況的好壞,最後要從償債能力和履約情況表現出來。
5、企業信用的保證要素(企業信用狀況的根本)
指的是企業信用狀況的保證是企業的經濟效益或盈利能力。企業信用狀況的表現是償債能力和履約能力,信用中國而保證償債能力和履約能力的關鍵是企業的經濟效益或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