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20年我國實施的貨幣政策
2020年我國實施的貨幣政策:2020年中國經濟工作,明確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中國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少數仍然實行常態化貨幣政策的國家。
我們將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根本要求,綜合考慮經濟增長、通脹預期、宏觀杠桿率和匯率穩定,保持靈活適度,加強逆周期調節,疏通政策傳導機制,提升貨幣政策效能,發揮好結構性工具引導作用,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尤其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製造業支持力度,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1)國債收益率再攀高位擴展閱讀:
貨幣政策反經濟周期調節,是指貨幣政策「逆經濟風向行事」。當經濟增長過快、通脹壓力加大時,就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提高利率或者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緊縮貨幣供給與信貸,給過熱的經濟降溫,抑制過高的通脹率。
反之,當經濟增長率下滑,或者有衰退風險的時候,貨幣政策則要降低利率,增加貨幣供應量和信貸總量,保障流動性供給,刺激投資和消費。
在經濟下行階段,尤其是在金融危機沖擊下,金融機構或企業等面臨短期資金供給不足時,中央銀行要為金融機構提供融資便利,促進貨幣信貸合理平穩增長,改善融資環境,維護投資者的信心,為經濟增長提供相對寬松的金融環境。貨幣政策反經濟周期調節的應用,旨在調節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⑵ 哪些科技創新有望拉動世界經濟
自1998年以來,東亞經濟持續增長;近兩年的增長率更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但受次貨危機蔓延的影響,2008年東亞經濟增速放緩,2009年也將出現明顯的減速。但相比較而言,此次金融危機對東亞經濟體的影響較小。IMF的最新報告預測,今明兩年亞洲地區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率仍有望達到8.3%和7.1%;東盟各國經濟增長率則將由2008年的4.7%降至2009年的3.3%。目前,拉動東亞經濟增長的有利因素:一是東亞經濟體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金融狀況相對穩健,對外部的沖擊能起到緩沖作用;二是東亞各國政府及時聯手干預,金融危機引發商業銀行大面積危機的傳導機制已被明顯阻隔,金融危機經由銀行渠道對實體經濟進一步沖擊的程度進一步降低;三是能源、金屬和糧食等初級產品價格的全面回落,減輕了企業的成本壓力,化解了通脹風險;四是東亞貿易模式已從原來依賴美國和歐洲、日本市場,轉向歐美、日本和中國「三足鼎立」的格局,貿易多元化成為東盟國家規避風險的選擇。日本經濟形勢。國際金融動盪對日本的最大影響是:日元急劇升值使出口企業的成本上升,出口減少又對日本整體經濟產生不利影響。2008年11月底日元對美元的匯率已升至13年來最高點。日本大公司營業利潤大幅減少,設備投資下降;中小企業舉步維艱,9月企業破產數量同比大幅增長34.4%。2008年1-2季度日本經濟按年率計算僅增長了1.2%和0.7%,分別比上年同期回落2.0和1.1個百分點,從而結束了自2002年2月開始的經濟增長周期。根據日本央行、內閣府、總務省、經濟產業省和財務省相關數據的綜合預測,日本2008年GDP實際增長率約為-0.3%,2009年將為-0.5%左右。2009年日本物價上漲的壓力將明顯減輕,相比較2008年約1.5%的物價漲幅,2009年將穩定在0%左右。韓國經濟形勢。韓國是受全球金融危機沖擊最大的亞洲經濟體之一。2008年上半年韓國經濟增長率為5.3%,但至第三季度已降為0.6%,為過去4年來的最低增幅。從年初到11月初,韓國股市下跌38%,韓元兌美元的匯價下跌超過30%。外債總額已達3990億美元,總外債與外匯儲備的比例為190%,已接近1997年最糟糕的情況。外部的金融危機已對韓國的銀行系統產生了越來越嚴重的影響。雖然韓國的金融系統面臨著巨大壓力,但還不太可能重陷1997年的金融危機。近年韓國一直謹慎執行財政政策,擁有相對穩定的政府財政收支。韓國GDP居世界第11位,外債對GDP比例是40%;韓國主要銀行的韓元仍是凈流入;韓元的疲軟有助於促進該國的出口,近期大宗商品價格走低也使第四季度經常性賬戶可能轉為盈餘。2009年韓國的外部經濟環境較2008年將進一步惡化,內需也很難迅速恢復。出口增長將放慢,有可能接近零增長;但經常項目收支有望轉虧為盈,物價上漲壓力會逐漸消失,韓元兌美元匯率有望穩定在1040韓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2009年東盟經濟走勢1997年的金融危機已使東盟國家開始調整自身的經濟結構,進行金融和企業部門的綜合改革。2008年上半年,印尼和馬來西亞繼續保持高增長,而菲律賓因實際所得減少導致個人消費增長減速。越南在2008年中一度通貨膨脹高企,並陷於金融恐慌,但此後形勢好轉,1-10月引進外資已同比增長了近5倍。泰國則因政局不穩導致內需疲軟,經濟低迷。目前的金融危機對東盟各國金融部門的影響相對有限,但隨著歐美市場購買力收縮,出口拉動型的東盟經濟體仍將受到一定影響。2009年東盟經濟增長率可能降至3%左右。全球貿易、FDI和金融形勢分析2001年以來,世界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都得到了迅速發展。但受世界經濟增長率大幅走低及其他因素變動的綜合影響,2009年全球貿易增速將大幅下降,FDI(編者註:指外商直接投資)將出現負增長的局面,國際金融市場在前半年仍將延續當前頹勢、後半年則有望進入一個平穩期或開始逐步復甦。2009年全球貿易和FDI展望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貿易增速遠高於世界經濟增速,發展中經濟體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逐步提升,貿易平衡格局發生著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變化。2004年以來,全球FDI也發展迅速,但增長格局發生一些新的變化,美國、亞太和歐洲成為三大國際投資熱點區域,發展中國家引進外資快速增長,FDI資金流向集中於能源、金融等產業領域,全球企業並購再掀高潮。2009年,以下因素將對全球貿易和FDI產生重要影響:世界經濟增長率大幅下降。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大幅走低,世界貿易將受到拖累;美歐日大企業財務狀況的惡化,也會嚴重製約FDI的發展。資源品價格回落並在低谷徘徊。2008年9月後,世界主要資源品價格都出現了大幅下降,這將拉低世界貿易增長速度。這種狀況可能延續至2009年上半年,該年三季後世界資源品價格可能見底回升,從而拉動世界貿易的回升。同時,資源品價格的見底回升,也將為FDI提供很好的投資機會。經濟貿易政策的調整。受金融危機與經濟衰退的影響,不少國家會對進口貿易採取更為嚴格的限制。但多數將採取非關稅貿易壁壘的方式,如綠色壁壘、社會壁壘、反傾銷、反補貼等。這對世界貿易的發展會造成負面影響。相反,金融危機與經濟衰退,將促使的國家採取積極的經濟政策,來吸收的外來投資。匯率變動加劇。金融危機造成匯率的頻繁波動,將對世界貿易的穩定發展帶來沖擊。歐元、英鎊對美元、日元、人民幣的大幅貶值,將制約歐盟對外直接投資發展,而有利於美國廠商的對外投資。同樣,人民幣升值趨勢難改以及中國外匯儲備的積累,將有利於中國對外投資的較快發展,而制約FDI的流入。國際金融市場投機再度活躍。美國、歐盟及多數國家房地產的不景氣和股市的低迷,將持續一段時期,從而制約金融市場的投機。但美國房地產市場可能在2009年底止跌回升,具有經濟預報功能的股市則可能更早復甦,這將為世界資本提供「抄底」機會。2009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市場的投資投機熱潮將再度興起,並制約資本向實業FDI的轉移。綜上所述,世界貿易的增長速度將由2007年的6.3%下降到2008年的4.5%左右,2009年將進一步下降至2-2.5%。2009年國際貿易的增速,發達國家將降至-0.1%,發展中國家將降至5-5.5%,其中新興市場也將降至7%左右。全球FDI,2008年下半年出現了急劇下降,2009年可能降至1.2萬億美元之內,FDI流動會面臨的風險。2009年國際金融市場展望受美國次貸危機沖擊,2008年國際金融市場形勢劇變:外匯市場波動劇烈,銀行同業拆借利率階段性大起大落,中長期國債收益率差額擴大,全球股指集體大幅下跌,國際金價攀高後回落,國際商品期貨價格先升後降;但全年基本走勢,大致可分為2個階段:年初至7月的暴漲階段和7月以來的暴跌階段。2009年,以下因素將對國際金融市場產生重要影響:美元實際匯率將保持升值趨勢。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世界需求下降,資源品價格下跌,都將凸顯美國作為全球資金避風港的特點,從而促進美元升值。這印證了「美元微笑假說」(DollarSmileHypothesis),即美國經濟若硬著陸,美元將升值;美國經濟增長若快於其它地區,美元亦將升值;但美國經濟若「軟著陸」,則美元將貶值。預計2009年美元實際匯率將保持升值趨勢並逼近乃至超過2000年的基準水平。全球股市可能在「熊市」徘徊。由於各國政府都出台了積極的救市政策,預計2009年全球股市集體跳水的現象將不復再現。但受風險偏好降低、流動性緊縮、市場信心不足等因素的影響,股市低位徘徊的概率較大。國際黃金市場價格走高。受美元走強和流動性緊縮的影響,2009年黃金作為「避險貨幣」的作用將進一步顯現,金價可能重回每盎司1000美元。國際商品期貨價格將下滑後趨穩。未來幾個月石油等大宗商品期貨價格繼續下滑的可能性,仍然很大。但到2009年底,供給減少的影響將逐漸顯現,期貨價格將進入平台期,而石油則可能步入緩慢的上升期,不過2009年底之前恐難突破70美元/桶。總之,2009年全球實體經濟下滑,商品需求的黯淡,流動性緊缺,金融市場的投資和投機受到抑制,這些都將直接打壓全球金融和主要商品價格。預計2009年國際金融市場在前半年仍將延續當前的頹勢,而後半年則有望進入一個平穩期或開始逐步復甦。
⑶ 2008年金融危機
聽我給你分析,專業的!
大約在01年的時候,美聯儲實行低利率的政策,存貸利率都比較低,
而當時美國的房市看好,房價一路上漲
這個時候,一些不吸收公共存款,資本充足率低的房地產金融機構,就貸款給一些欠缺還款能力保障的人,比如沒有穩定工作的或收入較低的人
因為貸款利率低,還款的風險相對較小,而且房價上漲快,即使貸款人還不起錢了,這些金融機構可以通過收回房產作為抵押,將房產賣出去,甚至對於當初借錢買房的人,賣出去的錢還了款,都還有剩餘,所以美國人信心大增,大力發揚了這種讓人人買得起房的方式
這些金融機構把帶出去的款,作為債權,通過一些包裝,賣到了二級市場,
在二級市場,這些債權又被劃分成四個等級,優先順序,次優級,次級和股本級
這個劃分是這樣的,一旦借錢的人還款,全部用於優先順序,當優先順序還完了,再還次優級,次優級還完了再還次級等等
對於股本級,由於風險太高,資本市場(另一些金融機構)又推出一個保證,如果你收不到還款了,我就幫他還,但是你收到了,我收點手續費
這樣一來,這些債權被大大小小的投資銀行,基金,對沖機構,保險公司全部買走了
然而從05年開始,美國的利率上漲,房價下跌,這樣一來還不起錢和不願意還錢的人增加的很快,導致從最初的房貸金融機構到後來的投資銀行以及各種基金和商業銀行都陸續出現了資金短缺和流動性不足,這種問題並不是剛開始就暴露出來的,在多年的累積時候,在2008年,以本次金融危機的形勢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第一波沖擊)從最初的房地產金融機構開始(房利美和房地美等 ),
(第二波沖擊)到大量購買了這些債權的投資銀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和貝爾斯登等)
(第三波沖擊)最後購買信用評級價高的(優先順序,次優級等)的保險公司,共同基金,養老基金,商業銀行等,也紛紛倒閉(因為這些機構要求安全性,不能購買評級低的債權,但是隨著資本市場惡化,本來信用評級高的債權,評級也被下調,他們只能選擇賣出 ,然而此時已經賣不出去了)
造成本次金融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美聯儲在05年轉變實行高利率政策是貨幣政策的錯誤選擇,以及美國金融工具市場的過度發展,是主要的兩個方面
⑷ 請問什麼是輸出型通貨膨脹和輸入型通貨膨脹啊
近期,隨著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的即將離任,市場對可能繼任者本.伯納克是否會堅定地執行反通脹政策產生了疑慮,外匯市場也由此大幅波動。另一方面,英國在同樣經受通脹壓力的同時,卻在8月份選擇了減息,成為近年來第一個率先減息的西方國家。但英國央行同樣在11月份是否再度減息的問題上產生了激烈的爭論。通貨膨脹究竟與利率走勢之間有什兮 疑 t?而目前市場對加息的理解是否符合經濟原理?市場會否糾正對一國通脹壓力加大的認識,這是本文將探討的問題。
通脹通貨膨脹是指一國經濟中的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所需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普遍上漲的現象。通貨膨脹按形成的原因一般可分為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和結構性通貨膨脹。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是指由於總需求的增長而引起的商品平均價格的普遍上漲的現象。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是指因商品和勞務的生產者主動提高價格而引起的商品平均價格的普遍上漲的現象。結構性通貨膨脹是指物價上漲是在總需求並不過多的情況下,而對某些部門的產品需求過多,造成部分產品的價格上漲的現象。在通貨膨脹期間,需求、成本以及結構這三種因素同時起作用。
總體而言,經濟學家認為通貨膨脹是一種有害的經濟現象。並且從定義中我們可以知道,通脹意味著一國貨幣的對內貶值。在外匯市場,通脹是影響幣種走勢的重要指標。但是,匯價走勢對通脹的反應往往是復雜的。
一國貨幣的貶值分為對內貶值和對外貶值。通貨膨脹引起的一國貨幣購買力的減少,就是對內貶值。而對外貶值就是相對於其他國家匯率的下跌。我們要考察通貨膨脹對匯價變動的關系,就需要了解貨幣的對內貶值與對外貶值的關系。
以歐元區和美國為例,假如歐元/美元匯率現在為1.2000,也就是說對於同一可貿易產品,在美國需要花費120美元購買的東西,在歐元區100歐元就可以買到了。假如美國的通脹率為5%,一年之後,現在120美元能購買的東西,需要花費120*(1+5%)=126美元才能買到。如果歐元區通脹為0%的話,100歐元的東西,一年後還值100 歐元。這樣,理論上歐元/美元的匯價現在變為1.2600。也就是說,一國的通脹將引起本國貨幣的對內貶值和對外貶值。
應該指出,以上僅是極端情況下的按照貨幣購買力計算的匯率。在現實經濟中,一國政府往往會對經濟進行干預,當出現通貨膨脹壓力時,中央銀行往往採取加息或者縮緊信貸等措施以抑制通脹,利率的變動造成了資金的相對價格發生變動。這種變動蔓延到資本市場,造成證券價格的變動。具體體現為股票市場的走低,和債券收益率的提高。而後者使得債券市場相對於別國的債券更具有吸引力,這有可能吸引國際資本流入加息國,從而形成加息國貨幣的買盤。這對加息國貨幣是有利的。目前外匯市場盛行的套息交易就是基於這一原因。
在美國自2004年6月1開始加息以來,迄今為止美國已經進行了11次連續加息。當2004年12月14日,美聯儲的第五次加息宣布聯邦基金利率提高至2.25%以後,美元利率自1998年來第一次超過了歐元2%的利率。而外匯市場也逐漸形成一種邏輯思維∶
通脹壓力增大——中央銀行可能加息——資本市場吸引力加大——貨幣上行
正是基於這一邏輯思維,美元在今年總體走勢強勁,持續的加息預期抵消了市場對美國雙赤字問題的擔心,歐元/美元從去年底的歷史最高點1.3665持續下跌。而每當美國,或者歐元區,或者英國公布強於市場預期的通脹數據時,其貨幣就會上揚。
但是,加息對於治癒一國的通脹真的是有效的嗎?以及,持續的加息真的提高了一國貨幣的內在價值了嗎?
前面提到,通貨膨脹的成因有需求拉上型和成本推動型。考察美國的國內經濟,一方面由於美國消費者的過度消費,特別是在房地產市場上的投資需求旺盛,引起了一定的泡沫現象,而美國抵押貸款利率的長期處於較低水平正是造成房地產泡沫的主因。另一方面,過去1年多來,國際油價自30美元/桶節節攀升,現今已在60美元/桶上方,漲幅超過100%。而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和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油價的飆升給美國經濟帶來了一種輸入型的通貨膨脹,即油價的上揚造成美國企業生產成本高企。但這種輸入型的通貨膨脹能否演變為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關鍵要看美國生產企業的定價能力(Pricing Capacity),即美國企業的輸出商品價格能否隨著生產成本的上升而上調。實際上,由於全球化的競爭,製成品的價格很難上調。能源價格的上揚僅僅通過成品油,如汽油價格的上揚來對消費者產生影響。這就造成了美國生產者物價指數較高,而消費者物價指數並不高,而扣除能源和食品影響之外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更加溫和的局面。也就是說,油價的上揚並未全面蔓延到美國經濟的各個層面。而油價的上揚是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無法控制的。下圖給出了去年6月份以來美國生產者物價指數、消費者物價指數,和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的走勢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盡管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和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最近半年來節節攀高,特別是9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達到25年來的最高月比增長率1.2%,但核心CPI卻始終維持在0.1%的低水平。顯示美國經濟並沒有出現全面的通脹壓力。
一方面是由於住房抵押市場利率偏低引起的房地產投資需求過熱,另一方面是由美聯儲無法控制的油價上揚引起的輸入型通貨膨脹。顯然,美聯儲的持續加息行動可以抑制前者,但加息行動並不能抑制油價引起的通脹,相反,美國聯邦基準利率的上揚必然造成企業財務成本的增加,這對於飽v o價上漲之苦的企業來說,無疑又多了一項負擔。而商品定價能力的缺失又讓企業無法轉移這些負擔。這就產生了加息的悖論,加息治療通貨膨脹可能無效,但加息卻會造成經濟的放緩。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利率的傳導機制不通暢。美聯儲理事桂恩(Guynn)就認為,美國企業的定價能力偏低影響了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這點從英國經濟中體現更明顯,從2004年下半年就傳言英國將會加息,但出於對經濟增長放緩的擔心,加息一直未能成行,相反引來今年8月份的減息行動。國內消費需求的不足和能源價格和海外商品價格上漲引起的輸入型通貨膨脹,令英國經濟陷入滯脹危險。因此,通脹不再被市場看作加息的信號,而是出現一種難以治癒的經濟夢魘。
能源價格的上揚,將引起可能的消費需求放緩,和由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消費需求的放緩必然導致經濟增長的低迷。伴隨著通脹的經濟低迷給貨幣政策制訂增加了非常矛盾的難度。僅憑加息或者減息是難以治癒這一頑症的。從經濟學理論上講,當經濟增長出現過熱時,會伴隨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這種情況下採取加息等貨幣政策效果是明顯的。但當經濟增長乏力時,經濟中最活躍的投資因素對市場價格的敏感度降低,利率等貨幣政策作用並不明顯,此時應該採取財政政策來進行調整。
英國消費者物價指數與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的關系——資料來源∶Calyon
從上圖可以看出,與美國的情u ㄕP,英國的核心CPI基本與CPI同步。
據官方預測,自去年來GDP的增長就遠落後於長期趨勢水平了,僅達到1.5%。但貨幣政策委員會僅在今年8月份有一次減息,而且即便這次減息也遭到激烈反對。在10月13日,英國央行行長梅爾文.金的講話中解釋了其中緣由∶
首先,大多數貨幣政策委員會的鷹派成員懷疑能源價格的上漲能減弱生產能力的增長。
其次,他們擔心能源價格上揚的同時,強勁增長的全球經濟(特別是亞洲),將最終推高英國除石油外的其他商品的進口價格。而這之前商品價格出現了長達數年的通縮。
最後,從相當強勁的商業調查結果來看,他們懷疑官方GDP數據的完整性。根據采購經理人調查數據,過去一年來類似的數據始終與高於2%的GDP增長率相伴,而官方數據顯示今年總需求增長僅為1.5%。雖然結果與采樣區間有關,但回歸趨勢顯示商業調查給出了估計GDP增長終值的良好途徑。
另外,從零售銷售來看,英國國內消費情況並沒有出現明顯的下跌趨勢。也就是說,英國經濟還沒有壞到需要不斷的減息來刺激的地步。英國央行現在應關注的仍將是通脹壓力。
英國零售銷售季率數據——資料來源∶Calyon
在高油價的前提下,為什允L去大半年來美聯儲的穩步加息總是不斷刺激美元走高呢?美聯儲的利率政策雖然不能直接對油價產生作用,但可以通過對強勢美元的支持來達到抑制油價的目的。這一思維的邏輯依據是∶
加息——美元上揚——美元相對購買力增強——以美元計價的油價下跌——輸入型通脹受到抑制
但是,隨著石油生產國不斷將出售石油賺取的美元轉換為歐元等其他儲備貨幣,這一邏輯路徑的延續性受到越來越大的考驗。
首先,加息使美元走強的前提是美國資產對外國資本的吸引力加大。但在於油價不斷走強的情況下,國際資本對美國企業的盈利能力表示擔心,而持續不斷的加息行動會加劇這種擔心。近期報出的美國通用汽車信用等級降低,以及瑞富財務丑聞等事件,都將抑制國外資本對美國資產的需求。雖然美國國債不會受到信用風險和企業盈利的影響,但畢竟其投資容量有限,美國政府不可能無限度的膨脹其國債規模。如果布希政府能實現其削減政府財政赤字的計劃,聯邦政府依靠國債市場來彌補預算的意願就會減弱,國債的發行量反而會減少。有限的資產供給下,需求的增加會造成價格的上揚——國債收益率的下降,格林斯潘的所謂「長期利率之謎」就會再現市場。這顯然就抵消了加息所帶來的資本市場吸引力。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在美聯儲連續的加息壓力之下,特別是未來還將繼續加息(市場猜測美聯儲可能將利率最終提高至5%的水平),美國經濟將受到嚴重的壓力。最近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是花旗銀行等大型銀行利潤率的飆升,另一方面頻頻出現美國企業利潤下降的警告。這是因為加息將企業利潤通過融資成本轉嫁到銀行利潤了。但這一現象不會持久,企業利潤的最終下滑,將下挫投資意願,而我們知道,投資是經濟中最活躍的因素,投資的大幅上升或者大幅下降都是損害經濟的。而加息帶來的美元強勢將最終由美國經濟的走緩而抵消。
10月14日,當美國公布創25年來高點的9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月率後,美元相反出現下跌,這正好呼應了前一段時間美聯儲理事科恩對通脹處於 宜水平「上界」的警告。這也提醒外匯投資者應密切關注市場對通脹數據反應的悄然轉變。
⑸ 滯脹時期債券市場的的情況
一,經濟增長凸顯"滯脹"陰影
(一)經濟增速可能在4季度迅速回落
我們研究認為,根據當前的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程度,宏觀調控力度以及石油價格上漲的影響,經濟增長在2004年4季度到2005年上半年將迅速回落.
1,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程度為4年來新高
通過對99年6月份以來的投資對GDP的貢獻度的測算(參見下圖),我們可以看到GDP增長對投資的依賴程度自2000年以來持續上升.在1999-2000年,投資對GDP的貢獻度在27%,而202003年上升到37%.這種情況在2004年上半年得到延續.2004年上半年,GDP對投資的貢獻度為37%,高於2003年同期8個百分點,高於2000年18個百分點之多!可以看到,本輪的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投資拉動型特徵,一旦投資得到有效抑制,目前經濟快速增長的局面可能難以維系.
圖1 投資對GDP的貢獻度
隨著2004年二季度以來宏觀調控的進行,投資增長過快的勢頭得到了抑制.從圖2可以看到,自2003年以來,固定資產累計投資同比持續快速上漲,2003年全年固定資產累計投資同比增長28.4%,而2002年全年這一數據為17.4%.進入2004年的第二月,該數據更是上升到53%之高,投資過熱的跡象十分明顯.為此,央行連連出台調控措施,實行了差額存款准備金率並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同時發行大量央行票據對沖由於外匯占款導致的貨幣投放.另外,更為重要,也更為直接的是行政手段的實施.隨著宏觀調控力度的加強,2004年投資過熱的跡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反映在數據上為固定資產累計投資同比增速的迅速回落,從2月份的53%回落到7月份的31.1%.我們預計,種種跡象表明,目前的宏觀調控將持續一段時間,因此投資增速的下滑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圖2 近3年固定資產累計投資同比增速
一般而言,投資對經濟增長存在一定的滯後效應,即上半年投資的回落對經濟的影響預計在第4季度甚至明年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
2,石油價格高企抑制經濟增長
進入2004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攀升到40美元/桶以上,一度逼近50美元大關.主要是受以下因素的綜合作用:(1)全球需求增長,特別是中國石油需求的持續增長;(2)庫存的下降,主要是近年來西方國家商業石油庫存不斷下降;(3)美元貶值使國際石油價格不斷攀高.相對於2001年美元兌歐元匯率的最低點是0.8849,2003年美元兌歐元匯率達到1.2611,美元貶值幅度達到43%,而同期國際石油價格上漲了20%左右;(4)以投資基金為主的投機性資金大舉進入,推高油價.
根據中信證券的研究,導致目前國際油價連創新高的各種因素在2004年第4季度不會馬上改變,預計202004年下半年國際油價還將維持在歷史高位水平.
目前的高油價已使亞洲許多國家受到不同程度影響.據國際有關機構202003年的推算,一桶原油超過30美元,亞洲國家平均通貨膨脹率增加0.4個百分點,經濟增長速度放慢0.25個百分點.如果油價每桶上漲10美元,並持續下去,202004年亞洲經濟增長將下調約0.8個百分點,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也將進一步升高.進口石油的亞洲國家因使用替代能源能力較小因而需要付出高額費用,國際收支平衡受到極大的影響.而對於產油的亞洲國家,如果油價平均保持每桶35美元以上的高價位,其經濟增長速度就會上升0.6個百分點.
中國逐漸由資源自給型國家轉變為資源進口型國家.按照2003年的數據,中國的原油進口已達到1/3.根據中信證券研究咨詢部的研究,如果國際石油價格維持在30美元/桶以上,我國的GDP增長率將下降0.25個百分點;在此基礎上石油價格每上漲10美元,則我國的GDP增長率預計下降0.8個百分點.
綜上所述,隨著宏觀調控的進行而導致投資增長的受限,以及石油價格高企的影響,預計2004年第4季度乃至2005年上半年,中國GDP將擺脫目前快速上升的軌道,季度同比增速迅速回落到7-8%的水平.
(二)物價高企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改變
1,糧食價格長期難有大幅回落
我國今年的秋糧有望獲得豐收.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預計20200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將比上年度增產6%左右.如是,將扭轉連續4年產量大幅下滑的局面.同時,美國農業部也根據秋糧的情況調高了對中國糧食產量的預期(參見下表).
中國糧食產量情況預計
種植年度
2002/2003
2003/2004
2004/2005(F1)
2004/2005(F2)
糧食產量(百萬噸)
343.09
324.08
337.30
345.30
備注:(1)種植年度為每年8月至次年7月.因此今年的秋糧計入04/2005年的產量.(2)F1為美國農業部7月份的預計數據;F2為美國農業部8月份的預計數據.
但是,應當看到,即使今年秋糧增產,依然無法滿足國內日益擴大的糧食缺口.因此,預計糧食庫存持續下滑的局面難以得到根本解決(圖3).
不過,隨著播種面積的擴大以及因農產品價格上升而導致農民種糧積極性的提高,到2005年秋季糧食問題有望得到較好的緩解.
圖3 我國糧食庫存情況預計(單位:百萬噸)
2,石油價格對物價的影響不容忽視
在前文中我們分析到了石油價格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而國際油價對我國物價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根據中信證券的研究,如果國際油價維持在30美元以上,我國的CPI將較去年同期上揚0.4%.目前國際石油價格很有可能維持在40美元附近的高位,短期內下降的空間有限.而國內的油價雖然經過調整,但是與國際油價的上漲依然有一定的差距.換句話說,即使國際油價維持在目前的水平,國內仍存在油價繼續上調的可能.而且,根據歷史上調價情況看,即使國際油價回落,國內油價調低的步伐總是較慢.因此,在國際石油價格維持高位的環境下,我們不得不重新評估國內的物價水平.
綜上所述,隨著宏觀調控的進行,以及糧食,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短期內難以迅速回落,我國經濟在第4季度至2005年上半年面臨著經濟增速回落,物價繼續走強的局面.這種局面具有一定的"滯脹"特徵,值得我們關注.
二,債券投資:控制風險為主,加強創新設計
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隨著經濟的走強,物價的回升,債券市場結束了多年的牛市,經歷了連續的收益率上升行情.在過去的1年時間內,交易所中長期國債收益了上升了150-200BP,幅度之大令人嘆為觀止(見圖4).
圖4 2003年8月以來交易所部分國債收益率變動情況
鑒於中國經濟增長面臨"滯脹"陰影,而國際環境中美元又進入了明顯的升息周期,不少機構預計美國經濟在2004年和2005年均將維持在4%以上的增長率,失業率也將持續下降到5.5%左右,而同時通貨膨脹率維持在2%左右.根據這種分析,美聯儲很有可能在2004年年底之前再度升息50BP,達到2.25%,而2005年年底可能最終把利率調高到4.0%以上.由於中國採取近乎固定利率的匯率政策,因此長期看美元利率與人民幣利率的調整方向基本一致.如果美元利率連續調升,則人民幣利率調升的壓力將持續上升,最終調升人民幣存款利率很難避免.
在面臨利率上調風險的情況下,債券投資無疑要把投資風險放在首位,我們建議需要關注以下幾點:
一是控制投資倉位.在過去債券市場的牛市行情中,不少機構運用債券收益率與貨幣市場利率(回購利率)的利差放大持倉,以期獲得超額收益.這種操作方式在收益率下降時期可以獲得利差和溢價的雙重收益,但是在收益率上升時期則擴大了持倉風險,導致在資金面緊張的情況下不少機構資金鏈出現斷裂,不得不斬倉出局.我們認為,在利率可能面臨上升周期的環境下,投資者一定要控制好投資倉位,保證流動性需要.
二是控制投資久期.眾所周知,利率上升周期的久期控制非常重要,很多基金公司在202004年初就把債券投資久期縮短到2年以內,應該說規避了收益率上升帶來的投資風險.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控制久期較控制投資倉位更重要.
三是加強控制風險的久期中性投資策略.隨著跨市場國債供給的持續增加以及期限結構的更加合理,運用不同期限,不同品種進行久期中性的投資可能成為弱市中致勝的重要手段.對於倉位較重,久期較長但是以成本計價的機構,很難通過減倉來實現降低風險的操作(實現了虧損),不妨可以考慮通過對沖來降低風險持倉.當然,這種操作需要對風險進行充分的評估,並結合對收益率曲線的把握來進行.另外,兩個市場間,同市場不同品種間的利差可能會經常出現,進行這種利差套利交易也是弱市中可以取勝的交易策略.
(作者單位: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債券銷售交易部)
結論來源:《油價對經濟及行業的影響》,中信證券研究咨詢部
⑹ 先進部門和擴展部門的結構性比重越大結構性通脹越大是對的嗎
結構性通貨膨脹是指物價上漲是在總需求並不過多的情況下,而對某些部門的產品需求過多,造成部分產品的價格上漲的現象,如鋼鐵,豬肉,樓市,食用油,等,如果結構性通脹沒有有效抑制就會演變成成本推動型通脹,造成全面通脹。
通貨膨脹按形成的原因一般可分為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和結構性通貨膨脹。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是指由於總需求的增長而引起的商品平均價格的普遍上漲的現象。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是指因商品和勞務的生產者主動提高價格而引起的商品平均價格的普遍上漲的現象。結構性通貨膨脹是指物價上漲是在總需求並不過多的情況下,而對某些部門的產品需求過多,造成部分產品的價格上漲的現象。在通貨膨脹期間,需求、成本以及結構這三種因素同時起作用。
總體而言,經濟學家認為通貨膨脹是一種有害的經濟現象。並且從定義中我們可以知道,通脹意味著一國貨幣的對內貶值。在外匯市場,通脹是影響幣種走勢的重要指標。但是,匯價走勢對通脹的反應往往是復雜的。
一國貨幣的貶值分為對內貶值和對外貶值。通貨膨脹引起的一國貨幣購買力的減少,就是對內貶值。而對外貶值就是相對於其他國家匯率的下跌。我們要考察通貨膨脹對匯價變動的關系,就需要了解貨幣的對內貶值與對外貶值的關系。
以歐元區和美國為例,假如歐元/美元匯率現在為1.2000,也就是說對於同一可貿易產品,在美國需要花費120美元購買的東西,在歐元區100歐元就可以買到了。假如美國的通脹率為5%,一年之後,現在120美元能購買的東西,需要花費120*(1+5%)=126美元才能買到。如果歐元區通脹為0%的話,100歐元的東西,一年後還值100 歐元。這樣,理論上歐元/美元的匯價現在變為1.2600。也就是說,一國的通脹將引起本國貨幣的對內貶值和對外貶值。
應該指出,以上僅是極端情況下的按照貨幣購買力計算的匯率。在現實經濟中,一國政府往往會對經濟進行干預,當出現通貨膨脹壓力時,中央銀行往往採取加息或者縮緊信貸等措施以抑制通脹,利率的變動造成了資金的相對價格發生變動。這種變動蔓延到資本市場,造成證券價格的變動。具體體現為股票市場的走低,和債券收益率的提高。而後者使得債券市場相對於別國的債券更具有吸引力,這有可能吸引國際資本流入加息國,從而形成加息國貨幣的買盤。這對加息國貨幣是有利的。目前外匯市場盛行的套息交易就是基於這一原因。
在美國自2004年6月1開始加息以來,迄今為止美國已經進行了11次連續加息。當2004年12月14日,美聯儲的第五次加息宣布聯邦基金利率提高至2.25%以後,美元利率自1998年來第一次超過了歐元2%的利率。而外匯市場也逐漸形成一種邏輯思維∶
通脹壓力增大——中央銀行可能加息——資本市場吸引力加大——貨幣上行
正是基於這一邏輯思維,美元在今年總體走勢強勁,持續的加息預期抵消了市場對美國雙赤字問題的擔心,歐元/美元從去年底的歷史最高點1.3665持續下跌。而每當美國,或者歐元區,或者英國公布強於市場預期的通脹數據時,其貨幣就會上揚。
但是,加息對於治癒一國的通脹真的是有效的嗎?以及,持續的加息真的提高了一國貨幣的內在價值了嗎?
前面提到,通貨膨脹的成因有需求拉上型和成本推動型。考察美國的國內經濟,一方面由於美國消費者的過度消費,特別是在房地產市場上的投資需求旺盛,引起了一定的泡沫現象,而美國抵押貸款利率的長期處於較低水平正是造成房地產泡沫的主因。另一方面,過去1年多來,國際油價自30美元/桶節節攀升,現今已在60美元/桶上方,漲幅超過100%。而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和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油價的飆升給美國經濟帶來了一種輸入型的通貨膨脹,即油價的上揚造成美國企業生產成本高企。但這種輸入型的通貨膨脹能否演變為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關鍵要看美國生產企業的定價能力(Pricing
Capacity),即美國企業的輸出商品價格能否隨著生產成本的上升而上調。實際上,由於全球化的競爭,製成品的價格很難上調。能源價格的上揚僅僅通過成品油,如汽油價格的上揚來對消費者產生影響。這就造成了美國生產者物價指數較高,而消費者物價指數並不高,而扣除能源和食品影響之外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更加溫和的局面。也就是說,油價的上揚並未全面蔓延到美國經濟的各個層面。而油價的上揚是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無法控制的。下圖給出了去年6月份以來美國生產者物價指數、消費者物價指數,和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的走勢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盡管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和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最近半年來節節攀高,特別是9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達到25年來的最高月比增長率1.2%,但核心CPI卻始終維持在0.1%的低水平。顯示美國經濟並沒有出現全面的通脹壓力。
相關知識——CPI
CPI即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因素,央行會有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險,從而造成經濟前景不明朗。因此,該指數過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場歡迎。例如,在過去12個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個月前平均上升2.3%。當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錢價值便隨之下降。也就是說,一年前收到的一張100元紙幣,今日只可以買到價值97.75元的貨品及服務。一般說來當CPI>3%的增幅時我們稱為INFLATION,就是通貨膨脹;而當CPI>5%的增幅時,我們把他稱為SERIOUS
INFLATION,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
消費者價格指數,是對一個固定的消費品籃子價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費者支付商品和勞務的價格變化情況,也是一種度量通貨膨脹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變化為表達形式。在美國構成該指標的主要商品共分七大類,其中包括:食品、酒和飲品住宅;衣著;交通;醫葯健康;娛樂;其他商品及服務。在美國,消費物價指數由勞工統計局每月公布,有兩種不同的消費物價指數。一是工人和職員的消費物價指數,簡稱CPW。二是城市消費者的消費物價指數,簡稱CPIU。
核心CPI即核心消費價格指數,是指將受氣候和季節因素影響較大的產品價格剔除之後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由於食品和能源價格會受到一些異常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大幅波動,並模糊消費價格的真實變動趨勢,因此,一般將剔除了食品和能源消費價格之後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作為「核心消費價格指數」(Core CPI),並被認為是衡量通貨膨脹的最佳指標。
一方面是由於住房抵押市場利率偏低引起的房地產投資需求過熱,另一方面是由美聯儲無法控制的油價上揚引起的輸入型通貨膨脹。顯然,美聯儲的持續加息行動可以抑制前者,但加息行動並不能抑制油價引起的通脹,相反,美國聯邦基準利率的上揚必然造成企業財務成本的增加,這對於飽受物價上漲之苦的企業來說,無疑又多了一項負擔。而商品定價能力的缺失又讓企業無法轉移這些負擔。這就產生了加息的悖論,加息治療通貨膨脹可能無效,但加息卻會造成經濟的放緩。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利率的傳導機制不通暢。美聯儲理事桂恩(Guynn)就認為,美國企業的定價能力偏低影響了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這點從英國經濟中體現更明顯,從2004年下半年就傳言英國將會加息,但出於對經濟增長放緩的擔心,加息一直未能成行,相反引來今年8月份的減息行動。國內消費需求的不足和能源價格、海外商品價格上漲引起的輸入型通貨膨脹,令英國經濟陷入滯脹危險。因此,通脹不再被市場看作加息的信號,而是出現一種難以治癒的經濟夢魘。
能源價格的上揚,將引起可能的消費需求放緩,和由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消費需求的放緩必然導致經濟增長的低迷。伴隨著通脹的經濟低迷給貨幣政策制訂增加了非常矛盾的難度。僅憑加息或者減息是難以治癒這一頑症的。從經濟學理論上講,當經濟增長出現過熱時,會伴隨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這種情況下採取加息等貨幣政策效果是明顯的。但當經濟增長乏力時,經濟中最活躍的投資因素對市場價格的敏感度降低,利率等貨幣政策作用並不明顯,此時應該採取財政政策來進行調整。
在高油價的前提下,為什麼過去大半年來美聯儲的穩步加息總是不斷刺激美元走高呢?美聯儲的利率政策雖然不能直接對油價產生作用,但可以通過對強勢美元的支持來達到抑制油價的目的。這一思維的邏輯依據是∶
加息——美元上揚——美元相對購買力增強——以美元計價的油價下跌——輸入型通脹受到抑制
但是,隨著石油生產國不斷將出售石油賺取的美元轉換為歐元等其他儲備貨幣,這一邏輯路徑的延續性受到越來越大的考驗。首先,加息使美元走強的前提是美國資產對外國資本的吸引力加大。但在於油價不斷走強的情況下,國際資本對美國企業的盈利能力表示擔心,而持續不斷的加息行動會加劇這種擔心。近期報出的美國通用汽車信用等級降低,以及瑞富財務丑聞等事件,都將抑制國外資本對美國資產的需求。雖然美國國債不會受到信用風險和企業盈利的影響,但畢竟其投資容量有限,美國政府不可能無限度的膨脹其國債規模。如果布希政府能實現其削減政府財政赤字的計劃,聯邦政府依靠國債市場來彌補預算的意願就會減弱,國債的發行量反而會減少。有限的資產供給下,需求的增加會造成價格的上揚——國債收益率的下降,格林斯潘的所謂「長期利率之謎」就會再現市場。這顯然就抵消了加息所帶來的資本市場吸引力。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在美聯儲連續的加息壓力之下,特別是未來還將繼續加息(市場猜測美聯儲可能將利率最終提高至5%的水平),美國經濟將受到嚴重的壓力。最近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是花旗銀行等大型銀行利潤率的飆升,另一方面頻頻出現美國企業利潤下降的警告。這是因為加息將企業利潤通過融資成本轉嫁到銀行利潤了。但這一現象不會持久,企業利潤的最終下滑,將下挫投資意願,而我們知道,投資是經濟中最活躍的因素,投資的大幅上升或者大幅下降都是損害經濟的。而加息帶來的美元強勢將最終由美國經濟的走緩而抵消。
⑺ 從通貨膨脹的形成原因上看,通貨膨脹可分為哪幾種
從通貨膨脹的形成原因上看,通貨膨脹可分為:
①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總需求過度增長超過了現有價格水平下的商品總供給,引起了物價普遍上漲。總需求的過度增長表現為由於投資膨脹和消費膨脹所導致的持續的貨幣供應量超過社會商品可供量的增長,因而又稱過量需求通貨膨脹。
②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由於成本上升所引起的物價普遍上漲。導致成本上升的因素一是物耗增多,二是工資的提高超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
③結構性通貨膨脹。由於社會經濟部門結構失衡而引起的物價普遍上漲。這種類型的通貨膨脹一般在發展中國家較為突出。
(7)國債收益率再攀高位擴展閱讀
造成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是國家貨幣發行量的增加。政府通常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或刺激經濟增長(如2008年四萬億刺激計劃),或平衡匯率(例如中國的輸入型通貨膨脹)等原因增發貨幣。
通脹可能會造成社會財富轉移到富人階層,但一般情況下的通貨膨脹都是國家為了有效影響宏觀經濟運行而採取措施無法避免的後果。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溫和良性的通貨膨脹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由於經濟運行中總需求過度增加,超過了既定價格水平下商品和勞務等方面的供給而引發通貨膨脹。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過度增長所引起的通貨膨脹,即"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貨物",按照凱恩斯的解釋,如果總需求上升到大於總供給的地步,過度的需求是能引起物價水平的普遍上升。
在我國,財政赤字、信用膨脹、投資需求膨脹和消費需求膨脹常常會導致我國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的出現。我國1979年至1980年的通貨膨脹的成因即是由財政赤字而導致的需求拉上。
⑻ 杭州理財產品能推薦點么 ,杭州哪裡可以找到銀行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 twr
投資理財市場會有哪些新氣象?新的一年投資者又該如何理財?相關理財專家作了展望。理財品:穩中趨熱是主流[走勢展望]從炙手可熱到波瀾不驚,人民幣理財品在2005年上、下半年截然不同的走勢,難免給人以理財品市場「虎頭蛇尾」的感覺。浦發銀行杭州分行私人金融顧問裘完州認為,2006年理財品市場雖不會似去年上半年那樣「激情四射」,但也不會「一冷到底」,相反理性中蘊含著機會,總體格局將是穩中趨熱。去年11月,中國銀監會把人民幣理財品、外匯理財品發售「門檻」抬高至5萬元和5000美元後,客觀上緊縮了部分市場。因此,今年各商業銀行理財品 「發行」頻率肯定不及去年這般密集,而是更注重「成功率」。預計今年人民幣理財品的預期收益率還是會略高於同期儲蓄利率,視期限不同大致在2.2%至3% 之間,而外匯理財品考慮到美聯儲持續加息的因素,收益水平會相對高一些。[操作要領]投資人民幣理財品,主要還是一個流動性把握的問題。不一定是收益高就合算,還得看產品的期限。另外,風險也不得不防,特別是外匯理財品,因為加息、匯率波動都將直接影響到產品的實際收益。所以,投資者應遵循「投資鐵律」,不把「所有的雞蛋都放進一隻籃子里」。金市:高歌猛進猶可期[走勢展望]2005年國際金價節節攀高著實讓黃金投資者好好賺了一把。新年伊始,金市牛氣不減,1月9日,國際金價最高漲至每盎司544.05美元,刷新了25年來金價最高紀錄。對此,中國銀行浙江省分行資金交易處人士預測:2006年金價雖不排除階段性的震盪回調,但總體走勢仍將延續漲勢。不過,因金價已處在歷史高位,投資金市在具有可觀回報的同時,風險也在同步增大。[操作要領]黃金作為一種投資品種,其最突出的功能還在於保值。盡管金市行情持續看漲,但投資者通常不可傾囊而出,較為可行的是把它視為家庭投資組合之一,一般可把家庭資產的5%至10%用於該項投資。還有,炒金通常以中長線投資為主,但在金價波動較頻繁時,也可短線操作。值得提醒的是,盡管市面上金飾品價格上漲也較快,但不適宜作為投資選擇。債市:人氣十足仍向好[走勢展望] 2005年無論是記賬式國債還是憑證式國債均十分好銷,屢屢出現投資者排隊購買的火爆景象。今年是否會延續這種火爆勢頭呢?專家較為一致的看法是,債市總體向好不存在問題。尤其是,為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國家允許發行企業債券和短期融資券,將成為2006年債市一大利好因素。同樣,一直為投資者所追捧的信託產品,2006年仍將是理財市場的熱門之一。[操作要領]2006年上半年憑證式國債「露面」的機會比較多,投資者不妨多留心些。需要提醒的是,由於現行利率較低,在投資債市時最好多買些中短期債券,期限一般在5年內為宜。至於信託產品,高收益必然伴隨著高風險,購買前,應對信託公司、信託項目、信託資金投向、信託資產的保全等作詳盡、深入地了解是投資者必須做的基礎「功課」。來源:新華社個人投資理財八大熱點今年以來,隨著國家一系列財經政策的逐步實施到位,為投資理財市場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明年個人投資理財可謂熱點眾多,歸納起來主要在八個方面:炒金:正在步入黃金時期自從中國銀行在上海推出專門針對個人投資者的「黃金寶」業務之後,炒金一直是個人理財市場的熱點,備受投資者們的關注和青睞。特別是近兩年,國際黃金價格持續上漲。可以預見,隨著國內黃金投資領域的逐步開放,未來黃金需求的增長潛力是巨大的。特別是在2004年以後,國內黃金飾品的標價方式將逐漸由價費合一改為價費分離,黃金飾品5%的消費稅也有望取消,這些都將大大地推動黃金投資量的提升,炒金業務也必將成為個人理財領域的一大亮點,真正步入投資理財的黃金時期。基金:無限風光依然獨好自1997年首批封閉式基金成功發行至今,基金一直備受國內個人投資者的推崇,去年基金已經明顯超過存款,成為投資理財眾多看點中的重中之重。據有關資料,今年國內基金凈值已近2000億元,佔到A股股票流通水平的10%以上。據調查,明年許多投資者們依然十分看好基金的收益穩定、風險較小等優勢和特點,希望能夠通過基金的投資以獲得理想的收益。炒股:機會與風險並存有專家分析,2005年國內股票市場資金供給量有可能達到1500億元以上,資金供求形勢相對樂觀,這對於資金推動型的中國股市無疑是打了一劑強心針。再加上中國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的業績計算、融資額等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加強了對股市的調控,這將給投資者帶來贏利的機會。但不管怎麼樣,股市的最大特點就是不確定性,機會與風險是並存的。因此,投資者應繼續保持謹慎態度,看準時機再進行投資。國債:投資選擇空間越來越大專家預計,2005年將是國債市場的創新之年,不僅增加了國債品種,使廣大投資者能有更多的選擇。對國債發行方式也進行了新的嘗試和改革,進一步提高了國債發行的市場化水平,以盡量減少非市場化因素的干擾。另外,國債的二級市場也將成為明年的發展重點。由此可見,國債的這一系列創新之舉,必將為投資者們帶來更多的投資選擇和更大的獲利空間。儲蓄:老歌能否唱出新調多年來,儲蓄作為一種傳統的理財方式,早已根深蒂固於人們的思想觀念之中。一項調查表明,大多數居民目前仍然將儲蓄作為理財的首選。有專家分析,今年,一方面因為外資流入中國勢頭仍較旺盛,我國基礎貨幣供應量增加;另一方面政府為了適度控制物價指數和通貨膨脹率的上升,採取提升利率手段,再加上利率的浮動區間進一步擴大。利率的上升,必將刺激儲蓄額的增加,儲蓄這一傳統理財方式有望在明年能成為新的理財熱點。債券:再度火爆正成定局近年來,債券市場的火爆令人始料不及。種種跡象表明,2005年企業債券發行仍有提速的可能,企業可轉換債券、浮息債券、銀行次級債券等都將可能成為人們很好的投資品種。再加上銀監會將次級定期債務計入附屬資本,以增補商業銀行的資本構成,使銀行發債呼之欲出,將為債券市場的再度火爆,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外匯:投資獲利機會大增近年來美元匯率的持續下降,使越來越多的人們通過個人外匯買賣,獲得了不菲的收益,也使匯市一度異常火爆。各種外匯理財品種也相繼推出,如商業銀行的匯市通、中國銀行和農業銀行的外匯寶、建設銀行的速匯通等,供投資者選擇。明年,我國政府將會繼續堅持人民幣穩定的原則,採取人民幣與外匯掛鉤以及加大企業的外匯自主權等措施,以促進匯市的健康發展。因此,有關專家分析,明年在匯市上投資獲利的空間將會更大,機會也會更多。保險:收益類險種將成投資熱點與年來不溫不火的保險市場相比,收益類險種一經推出,便備受人們追捧。收益類險種一般品種較多,它不僅具備保險最基本的保障功能,而且能夠給投資者帶來不菲的收益,可謂保障與投資雙贏。因此,購買收益類險種有望成為明年個人的一個新的投資理財熱點。
⑼ 高手來回答,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國對外輸出通貨膨脹的方式
貶本國貨幣。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一、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確認1944年1月美國規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黃金官價,每一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671克黃金。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按官價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為使黃金官價不受自由市場金價沖擊,各國政府需協同美國政府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維持這一黃金官價。
二、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其他國家政府規定各自貨幣的含金量,通過含金量的比例確定同美元的匯率。
三、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規定,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只能在法定匯率上下各1%的幅度內波動。若市場匯率超過法定匯率1%的波動幅度,各國政府有義務在外匯市場上進行干預,以維持匯率的穩定。
若會員國法定匯率的變動超過10%,就必須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批准。1971年12月,這種即期匯率變動的幅度擴大為上下2.25%的范圍,決定「平價」的標准由黃金改為特別提款權。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這種匯率制度被稱為「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度」。
四、各國貨幣兌換性與國際支付結算原則。《協定》規定了各國貨幣自由兌換的原則:任何會員國對其他會員國在經常項目往來中積存的本國貨幣,若對方為支付經常項貨幣換回本國貨幣。考慮到各國的實際情況,《協定》作了「過渡期」的規定。
《協定》規定了國際支付結算的原則:會員國未經基金組織同意,不得對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支付或清算加以限制。
五、確定國際儲備資產。《協定》中關於貨幣平價的規定,使美元處於等同黃金的地位,成為各國外匯儲備中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
(9)國債收益率再攀高位擴展閱讀:
體系作用
布雷頓森林體系有助於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對戰後的經濟復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形成,暫時結束了戰前貨幣金融領域里的混亂局面,維持了戰後世界貨幣體系的正常運轉。
固定匯率制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支柱之一,不同於金本位下匯率的相對穩定。在典型的金本位下,金幣本身具有一定的含金量,黃金可以自由輸出輸入,匯價的波動界限狹隘。
1929至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引起了貨幣制度危機,導致金本位制崩潰,國際貨幣金融關系呈現出一片混亂局面。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使國際貨幣金融關系有了統一的標准和基礎,混亂局面暫時得以穩定。
二、促進各國國內經濟的發展。在金本位制下,各國注重外部平衡,國內經濟往往帶有緊縮傾向。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各國偏重內部平衡,危機和失業情形較之戰前有所緩和。
三、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形成,在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擴大了世界貿易。美國通過贈與、信貸、購買外國商品和勞務等形式,向世界散發了大量美元,客觀上起到擴大世界購買力的作用。
固定匯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於匯率波動而引起的動盪,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主要國家的貨幣匯率,有利於國際貿易的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布雷頓森林體系
⑽ 請列舉一些中國金融事件,如3.27國債事件
唐萬新隆德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