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理解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理論
老哥,債券是公司債,不在貨幣量裡面。
就是說債券是投資的具體形式,債券需求就是投資需求,債券利率就是凱恩斯主義中的利率。。。
Ⅱ 如何理解流動性偏好理論及其政策主張
流動性偏好理論的主要內容。 凱恩斯認為人們持有貨幣的動機主要有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交易動機和預防動機的貨幣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數。通過對人們持有閑置貨幣是為了在利率變動中進行債券的投機以獲取利潤的前提下進行的分析,得出投機動機的貨幣需求是市場利率的減函數,從而得到貨幣需求的函數: Md/P=f ( i , Y )。根據凱恩斯的分析,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正常利率,人們通過對比心中的正常利率,預期市場利率的升降。一般情況下,市場利率與債券價格成反向變動。當市場利率較低,人們預期利率將上升時,則拋售債券而持有貨幣;反之則拋出貨幣而持有債券。當利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時,整個經濟中所有的人都預期利率將上升,從而所有的人持有貨幣而不願持有債券,投機動機的貨幣需求將趨於無窮大。若中央銀行繼續增加貨幣供給,將如數被人們無窮大的投機動機的貨幣需求所吸收,從而利率不再下降,這種極端情況即所謂的「流動性陷阱」。
( 2 )流動性偏好理論的重要意義是:將利率作為影響貨幣需求的重要因素,通過利率將貨幣供求與商品總供求聯接起來,從而分析貨幣市場的供應變化是如何影響商品市場供求變化的。其政策意義在於:在整個社會有效需求不足、經濟疲軟、就業不足的情況下,一國的貨幣當局完全可以通過擴大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誘使企業家擴大投資和出口,刺激人們消費,減少其貨幣需求,從而增加產出和就業,對國民收入產生影響。而在利率降至某一水平的「流動性陷阱」區域,貨幣供應無論怎樣增加,都會被流動性偏好所吸收,從而使貨幣當局企圖通過增加貨幣供應降低利率刺激投資的政策完全失效,這時適時地啟動財政政策是必要的。相反在整個社會總需求過大,經濟過熱,出現嚴重通貨膨脹時,貨幣當局完全可以通過減少貨幣供應量,提高利率,來使經濟回歸到理性狀態。
Ⅲ 完全預期理論,市場分割理論和流動性偏好理論是怎樣解釋利率的期限結構的
1、無偏預期理論(純預期理論)
無偏預期理論:認為在市場均衡條件下,遠期利率代表了對 市場未來時期的即期利率的預期。
1)向上傾斜的收益率曲線意味著市場預期未來的短期利率會上升
2)向下傾斜的收益率曲線是市場預期未來的短期利率將會下降;
3)水平型收益率曲線是市場預期未來的短期利率將保持穩定;
4)峰型的收益率曲線則是市場預期較近的一段時期短期利率會上升,而在較遠的將來,市場預期的短期利率將會下降。
2、流動性偏好理論
流動性偏好理論認為:投資者是厭惡風險的,由於債券的期限越長,利率風險就越大。因此,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投資者偏好期限更短的債券。
流動性偏好理論對收益率曲線的解釋
1)水平型收益率曲線:市場預期未來的短期利率將會下降,且下降幅度恰等於流動性報酬。
2)向下傾斜的收益率曲線:市場預期未來的短期利率將會下降,下降幅度比無偏預期理論更大。
3)向上傾斜的收益率曲線:市場預期未來的短期利率既可能上升、也可能不變。
3、市場分割理論認為:由於法律制度、文化心理、投資偏好的不同,投資者會比較固定地投資於某一期限的債券,這就形成了以期限為劃分標志的細分市場。
即期利率水平完全由各個期限的市場上的供求力量決定,單個市場上的利率變化不會對其它市場上的供求關系產生影響。即使投資於其它期限的市場收益率可能會更高,但市場上的交易者不會轉而投資於其它市場。
市場分割理論對收益率曲線的解釋:
1)向下傾斜的收益率曲線:短期債券市場的均衡利率水平高於長期債券市場的均衡利率水平;
2)向上傾斜的收益率曲線:短期債券市場的均衡利率水平低於長期債券市場的均衡利率水平;
3)峰型收益率曲線:中期債券收益率最高;
4)水平收益率曲線:各個期限的市場利率水平基本不變。
Ⅳ 什麼是流動性偏好理論
凱恩斯流動性偏好理論的主要內容
1、利率決定理論:凱恩斯認為利率是純粹的貨幣現象。因為貨幣最富有流動性,它在任何時候都能轉化為任何資產。利息就是在一定時期內放棄流動性的報酬。利率因此為貨幣的供給和貨幣需求所決定。凱恩斯假定人們可貯藏財富的資產主要有貨幣和債券兩種。
2、貨幣需求曲線的移動:在凱恩斯流動性偏好理論中,導致貨幣需求曲線移動的因素主要有兩個,即收入增長引起更多的價值儲藏,並購買更多的商品,物價的高低通過實際收入的變化影響人們的貨幣需求。
3、貨幣供給曲線的移動:凱恩斯假定貨幣供給完全為貨幣當局所控制,貨幣供給曲線表現為一條垂線,貨幣供給增加,貨幣供給曲線就向右移動,反之,貨幣供給曲線向左移動。
4、影響均衡利率變動的因素:所有上述這些因素的變動都將引起貨幣供給和需求曲線 的移動,進而引起均衡利率的波動。
5、流動性陷阱對利率的影響: 凱恩斯在指出貨幣的投機需求是利率的遞減函數的情況下,進一步說明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時,貨幣的投機需求將趨於無窮大。因為此時的債券價格幾乎達到了最高點,只要利率小有回升,債券價格就會下跌,債券購買就會有虧損的極大風險。於是,不管中央銀行的貨幣供給有多大,人們都將持有貨幣,而不買進債券,債券價格不會上升,利率也不會下降。這就是凱恩斯的流動性陷阱。
在這種情況下,擴張性貨幣政策對投資、就業和產出都沒有影響。
Ⅳ 市場預期理論與流動性偏好理論有什麼區別
1、性質不同:市場預期理論是認為利率期限結構完全取決於對未來利率的市場預期。流動性偏好理論是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的一種短期利率決定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利率由貨幣供求決定。
2、利率不同:流動性偏好理論的利率與貨幣需求同向變動,與貨幣供給反向變動。市場預期理論如果預期未來利率上升,則利率期限結構會呈上升趨勢,如果預期未來利率下降,則利率期限結構會呈下降趨勢。
3、特點不同:市場預期理論特點是長期債券是一組短期債券的替代物。流動性偏好理論的特點是利率決定理論。
(5)債券供求理論和流動性偏好理論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由交易動機引起的貨幣需求量還跟人們的收入水平密切相關。
2、當用戶收入增加時,人們的消費水平會有所提高,消費量增大,從而人們滿足日常交易所需的貨幣量也增加。由此可見由交易動機所引發的貨幣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數,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3、對貨幣的交易需求也容易受到持幣成本的影響,也就是會受到利息率高低的影響。因為人們在確定交易所需保持的貨幣時,不僅需要考慮持有貨幣對便利交易的好處,也要考慮到持有貨幣會損失的利息。但是一般認為家庭的貨幣交易需求量大致上不受利率波動的影響。
Ⅵ 市場預期理論與流動偏好理論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一個強調的是預期,另一個強調是偏好。
流動性偏好偏重貨幣因素,對貨幣的一種心理偏好
市場預期偏重預期,而且這種預期是無偏的,是正確的。這個假設本身就很理想化。
市場預期理論,又稱「無偏預期」理論,它認為利率期限結構完全取決於對未來利率的市場預期。如果預期未來利率上升,則利率期限結構會呈上升趨勢;如果預期未來利率下降,則利率期限結構會呈下降趨勢。
在市場預期理論中,某一時點的各種期限的債券的收益率雖然不同,但是在特定的時期內,市場上預計所有債券都取得相同的即期收益率,即長期債券是一組短期債券的理想替代物,長、短期債券取得相同的利率,即市場是均衡的。
流動性偏好理論
是指人們寧願持有流動性高但不能生利的貨幣,也不願持有其他雖能生利但較難變現的資產的心理。其實質就是人們對貨幣的需求,我們可以把流動性偏好理解為對貨幣的一種心理偏好。人們流動性偏好的動機有三種: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其中,因交易動機和預防動機帶來的貨幣需求與利率沒有直接關系,它是收入的函數,並且與收入成正比;而投機動機帶來的貨幣需求則與利率成反比,因為利率越高人們持有貨幣進行投機的機會成本也就越高。
Ⅶ 西方利率決定理論中流動偏好理論和實際利率理論的異同
第一: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流動性偏好理論
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現代貨幣數量論
第二:弗里德曼通過實證研究得出結論: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極低,而收入彈性較大;貨幣流通速度是很穩定的;貨幣需求函數也是穩定的。由此弗里德曼在貨幣理論和政策上與凱恩斯有很大的不同。
(1)凱恩斯是從心理動機的角度研究貨幣需求,而弗里德曼撇開人們的持幣動機不談,認為影響其它資產需求的因素也必定影響貨幣需求。
(2)凱恩斯認為,貨幣需求僅僅是收入和利率的函數,而弗里德曼認為,貨幣需求不僅是收入和利率的函數,而且是所有資產預期收益率的函數。
(3)弗里德曼打破了凱恩斯的金融市場惟有貨幣和債券兩種資產可供選擇的局限,認為金融市場有多種資產可供選擇,把貨幣放在與其它資產(股票、債券、商品)相對立的中心地位,以持有其它資產的收益的多少來決定對貨幣的需求量。彌補了凱恩斯學派把貨幣與其它資產置於同等地位的缺陷。
(4)凱恩斯認為,利率是決定貨幣需求的重要因素,現代貨幣數量論認為,利率變動對貨幣需求的影響很小。
(5)弗里德曼認為,貨幣需求函數長期內是穩定的,因為恆久性收入和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都相對穩定。而凱恩斯相反,認為貨幣需求的隨機波動很大,利率和收入發生變化,都明顯地引起貨幣需求地變化。
(6)與凱恩斯的另一不同之處在於,弗里德曼將貨幣和商品視為替代品,即貨幣需求受商品的預期收益率的影響,確定了預期因素在貨幣需求中的地位,這一點恰恰被凱恩斯及其追隨者所忽視。同時商品和貨幣互為替代品的假設表明,貨幣數量的變動可能對總支出從而對總產出產生直接的影響。
第三,
(1)由此,弗里德曼得出了與凱恩斯截然不同的政策選擇。即凱恩斯主張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而弗里德曼主張實行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
(2)由於凱恩斯認為貨幣需求隨著收入和利率的變化而變化,具有不穩定性,因此政府就需要相機抉擇(逆經濟風向而行事),採取措施調節貨幣需求,進而調節總需求。因此凱恩斯主張的貨幣政策實際上是需求管理政策之一,即當經濟衰退時,中央銀行應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降低再貼現率、降低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中買入有價證券等)以擴大貨幣供應量;當經濟過於繁榮時,中央銀行應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提高再貼現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中賣出有價證券等)以收縮貨幣供應量。
(3)而弗里德曼正相反,由於認為貨幣需求函數是穩定的,利率變動對貨幣需求的影響很小,因此弗里德曼研究的重點是貨幣供給而非貨幣需求,政府關注的也應該是貨幣供給而非貨幣需求。認為貨幣政策不應該是多變的,應該以控制貨幣供給量為中心,根據經濟增長的需要,按一固定比率增加貨幣供應量,即政府公開宣布把貨幣供應量的年增長率長期地固定在同經濟增長率基本一致的水平。這就是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