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取消了。根據國債發行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公告2012年第30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公告2012年第28號中「公告公布日至發行開始前一日,如遇中國人民銀行調整同期限金融機構存款利率,這兩期國債從調息之日起取消發行」的規定,因中國人民銀行6月8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財政部決定取消原定於6月10日開始的2012年第五期和第六期儲蓄國債(電子式)發行。
特此公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二〇一二年六月八日
㈡ 國債發行時間是什麼時候
國債的發行時間一般的是每年的2月、4月、6月、7月、8月、10月的10號。
國債,又稱國家公債,是國家以其信用為基礎,按照債券的一般原則,通過向社會籌集資金所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國債是由國家發行的債券,是中央政府為籌集財政資金而發行的一種政府債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由於國債的發行主體是國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認為是最安全的投資工具。
2017年計劃發行18支儲蓄國債,有憑證式國債和電子式儲蓄國債兩類品種,期限包括3年和5年,2017年3月至11月每月將各發行3年期和5年期儲蓄國債1支。
㈢ 1958年國家為什麼停止發行國債
當時覺得中國可以不需要靠發行國債就能夠收集到足夠的建設的經費。這是當時我們計劃經濟的強大的威力。
㈣ 近期什麼時候發行國債
財政部3日公告稱,決定發行2009年第一期、第二期儲蓄國債(電子式),最大發行額分別為150億元和50億元。根據財政部公告,這兩期國債是財政部面向境內中國公民發行的,以電子方式記錄債權的一種不可上市流通的人民幣債券,發行期為2009年4月10日至4月19日。公告公布日至發行結束日,如遇中國人民銀行調整同期限金融機構存款利率,這兩期國債從調息之日起停止發行。
這兩期國債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國債。第一期期限3年,票面年利率為3.73%;第二期期限5年,票面年利率為4.00%。
這兩期國債從2009年4月10日起息,按年付息,每年4月10日支付利息,2014年4月10日償還本金並支付最後一次利息。每個賬戶購買本期國債最高限額為300萬元;這兩期國債實行實名制。
這兩期國債承辦銀行為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信銀行、中國光大銀行、招商銀行、北京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和北京農村商業銀行。
㈤ 國債2020年發行時間
2020年國債從3月份開始發行,到11月份結束,國債類型為電子式和憑證式,每月十號開始發行。記賬式國債則從1月份開始,一直到全年結束。
電子式儲蓄國債可在網上購買,而憑證式儲蓄國債只能在銀行櫃台購買。記賬式國債的收益率一般比儲蓄國債要低,但是可以上市交易,一旦上市,隨時都可以賣出。
發行期限都為3年和五年,電子式儲蓄國債每年付息一次,到期償還本金及最後一年的利息。憑證式儲蓄國債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
根據財政部發布的公告,因疫情影響,2020年3月份儲蓄國債(憑證式)暫停發行,所以目前最新的儲蓄國債利率還未知。
㈥ 一般什麼時候發行國債
以下是2007年第二季度國債發行計劃,但二級市場(就是賣給老百姓)什麼時候銷售,你需要留意銀行,電視.網站等公告,例如新浪網的債券頻道 http://finance.sina.com.cn/bond/index.shtml,時間一般在下面時間的3天後.一般憑證式國債在國有銀行都能買到,但因為銀行網點太多,所以每個網點的份額比較少,很難買到.最好是在券商開戶,通過二級市場買上市的記賬式國債.國債一般年限越長利率越高,但是需要考慮國內的通貨膨脹或者CPI指數,簡單說3年前的100元,現在只能買得到90元的東西,因為物價上漲錢像原來值錢了.
記賬式國債 4月13日 3年期 按年付息
記賬式國債 4月20日 5年期 按年付息
記賬式國債 5月16日 30年 按半年付息
記賬式國債 5月23日 7年 按年付息
記賬式國債 6月6日 3個月 貼現發行
記賬式國債 6月13日 1年 按年付息
記賬式國債 6月22日 10年 按半年付息
品種 發行時間 期限 付息方式
儲蓄國債(憑證式) 4月1日至4月30日 3年、5年 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
儲蓄國債(憑證式) 5月10日至5月30日 3年、5年 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
儲蓄國債(電子式) 6月10日至6月30日 3年 按年付息
㈦ 國債一般什麼時候發售的
國債的發行時間一般的是每年的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的10號。
國債是債的一種特殊形式,同一般債權債務關系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從法律關系主體來看
國債的債權人既可以是國內外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也可以是某一國家或地區的政府以及國際金融組織,而債務人一般只能是國家。
2、從法律關系的性質來看
國債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和消滅較多地體現了國家單方面的意志,盡管與其他財政法律關系相比,國債法律關系屬平等型法律關系,但與一般債權債務關系相比,則其體現出一定的隸屬性,這在國家內債法律關系中表現得更加明顯。
3、從法律關系實現來看
國債屬信用等級最高、安全性最好的債權債務關系。
4、從債務人角度來看
國債具有自願性、有償性、靈活性等特點。
5、從債權人角度
國債具有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等特點。
(7)什麼時候停止發行國債擴展閱讀
發行目的
1、籌措軍費
在戰爭時期軍費支出額巨大,在沒有其他籌資辦法的情況下,即通過發行戰爭國債籌集資金。發行戰爭國債是各國政府在戰時通用的方式,也是國債的最先起源。
2、平衡財政收支
一般來講,平衡財政收支可以採用增加稅收、增發通貨或發行國債的辦法。以上三種辦法比較,增加稅收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作法,固然是一種好辦法但是增加稅收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稅賦過重,超過了企業和個人的承受能力,將不利於生產的發展,並會影響今後的稅收。
增發通貨是最方便的做法,但是此種辦法是最不可取的,因為用增發通貨的辦法彌補財政赤字,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其對經濟的影響最為劇烈。在增稅有困難,又不能增發通貨的情況下,採用發行國債的辦法彌補財政赤字,還是一項可行的措施。
政府通過發行債券可以吸收單位和個人的閑置資金,幫助國家渡過財政困難時期。但是赤字國債的發行量一定要適度,否則也會造成嚴重的通貨緊縮。
3、籌集建設資金
國家要進行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為此需要大量的中長期資金,通過發行中長期國債,可以將一部分短期資金轉化為中長期資金,用於建設國家的大型項目,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4、借換國債的發行
借換國債是為償還到期國債而發行,在償債的高峰期,為了解決償債的資金來源問題,國家通過發行借換國債,用以償還到期的舊債,「這樣可以減輕和分散國家的還債負擔。
㈧ 國債一般都什麼時候發行
國債沒有固定的發行時間,銀行會有通知,國債不是每個銀行都有。
國債,又稱國家公債,是國家以其信用為基礎,按照債的一般原則,通過向社會籌集資金所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
國債是由國家發行的債券,是中央政府為籌集財政資金而發行的一種政府債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由於國債的發行主體是國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認為是最安全的投資工具。
國債法,是指由國家制定的調整國債在發行、流通、轉讓、使用、償還和管理等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主要規范國家(政府)、國債中介機構和國債投資者涉及國債時的行為,調整國債主體在國債行為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國債關系。
與民法中的債法不同,國債法調整的是以國家為一方主體所發生的債權債務關系,這與財政法主體的一方始終是國家這一特徵是一致的,而且國債是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重要途徑,其目的是滿足社會需要,實現國家職能。因此,國債法是財政法的重要部門法。
但是,國債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核心是國債主體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即國家作為債務人與其他債權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此,國債法與民法特別是與民法中的債法有密切的聯系,民法中有關債的理論及其具體規定常常也可適用於國債法。
國債法雖屬於財政法的重要部門法,但與稅法等其他財政法的部門法也有比較明顯的區別,如國債法主體的平等性即明顯區別於其他部門法,盡管國債法的一方主體必須是國家,但在國債法律關系中,國家是作為債務人與其他權利主體發生權利義務關系的,其他權利主體是否與國家發生債權債務關系,一般都由自己的意志決定,在國債法律關系中,他們與國家處於平等的地位,但在其他財政法律關系中,主體間的隸屬性則明顯區別於國債法。另外,國家取得國債收入的權利與其還本付息的義務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而其他權利人要享有取得本息的權利,也必須履行支付購買國債資金的義務。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國債法是具有公法性質的私法。
㈨ 清政府被迫停止發行國債說明了什麼
清朝末年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甲午賠款,二是庚子賠款。兩次大的戰爭賠款使得清政府陷入巨大的財政危機。為了解決巨大的戰爭賠款問題,英、德、法、俄銀行以5%左右的利息提供給清政府貸款。我們幾乎都指責當時的英、德、法、俄銀行以 5%左右的利息借給清政府外債,但在中國當時沒有債券市場的情況下,一方面除了外債別無出路,另一方面這種 5%的利息對當時的中國來說是幾乎不可能找到的。這實際上反映了當時的清朝政府在既無法增加稅收、又無法發行國債的時候向外國借債的困境。
在一個國家發生財政危機的時候,可以採取加稅、增發貨幣、借債三種方式。其中增發貨幣一策又稱鑄幣稅,其實質與加稅一樣,只不過其負面作用不容易發現,但是一旦產生通貨膨脹,就一發不可收拾。因此對於解決一個國家的財政危機,實際上就主要是兩種,加稅還是借債。加稅的本質就是不斷存錢,如同老百姓喜歡儲蓄一樣,而借債意味著通過融資來解決目前的困境,通過融資的未來的利潤來支付利息並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清政府的財政政策實際上就是前者,不斷採取存錢的策略充實國庫。據史載,從康熙中葉開始,每年財政盈餘約500萬兩,乾隆中期以後年均結余在 1000萬兩左右。鴉片戰爭之前的年度財政盈餘也超過500萬兩,到鴉片戰爭後的1847年,財政結余為 380萬兩。甲午戰爭前的 1893年,國家財政結余高達760萬兩。這些數據說明,雖然按照傳統儒家理財觀念看晚清的結余可能還太少,但當時的經濟國策從根本上講極其荒謬,在兩次鴉片戰爭都失敗同時又面對日本的威脅下,朝廷不僅不想法把未來的收入透支來加速發展國力,反倒還一心放在「節流」上,只想到往國庫多存錢。結果是,國力相對其他國家繼續衰退。
按照傳統儒家評價國家財富的標准,可以說清朝即使在鴉片戰爭之後、太平天國起義之前還是非常富有的,這種富有在乾隆後期達到頂峰,1781年國庫存銀7000萬兩,到1789年為6000萬兩左右,1850年時降到800餘萬兩。太平天國起義對朝廷開支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發生貨幣危機,但即使在1853—1863年間,戶部銀庫仍然年增 19萬兩。這不多,但對傳統的中國人來說,那至少比承擔越來越高國債要好。但實際上這種錯誤的財政政策徹底地將清政府毀滅了。這似乎又回到了宋朝王安石和司馬光關於「開源」還是「節流」的財政政策的爭論。
在王安石看來,開源才能「民不加賦而國用足」,而司馬光堅持認為,「自古以來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天地之間所生財貨百物不在民之手,就在官府之手,如果不是從百姓手裡收取財物,官府的錢從何而來?」但事實是,美國巨大的國債使得美國能夠透支消費,促使美國成為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強國,幾百年前國庫堆滿金銀的國家今天無一不是落後國家。依照詹姆斯?麥克唐納德《一個自由的國家債台高築:金融基層民主》一書中提供的資料,如果我們按1600年時能借到大量公債與沒借公債的國家分成兩組,那麼你會發現,400年前國庫里金銀萬貫的國家今天基本貧窮落後,而當年靠發國債發展的國家今天基本都經濟發達。像那時的明朝國庫藏銀約1300萬兩,朝廷甚至儲存了足夠吃 9年的谷糧!就怕天塌地陷。可是,越怕天塌下來,天還真的會塌下來,不久明朝被改朝換代。當時的印度國庫則儲藏了近6000萬兩金銀,坐在那些金銀上等著被殖民化。歷史就是如此讓人驚訝。
仔細看來,清朝末年的財政赤字在傳統中國文化看來非常嚴重,但相比而言,那時的赤字並非無葯可救,而是財政政策的失敗導致了清朝的失敗。按照學術界的估算,由於這些賠款以及其他外債支付,清政府在 1902年後每年要付約4700萬銀兩,這相當於1903年政府財政收入的44.7%(那年的財政收入為10492萬兩)。但是,1903年的實際財政赤字約3000萬兩,占財政收入的28.6%。如果跟英國早期比,1697年英國政府一年的短期債務支付是它財政收入的 3倍,1710年時是財政收入的近4倍,但那並沒迫使英國滅亡,實際上英國從那以後反而日益強盛。從這些數據上看,晚清的財政赤字並非傳說中可怕,但是由於缺乏有效的財政政策手段,導致只能依賴外債,並且因此喪失部分主權,最後在國民一片罵聲中倒台。
那麼借債策略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能夠解決財政危機並且促進經濟發展呢?這取決於投資收益率和借債利息的比較。我們可以把國家看成一個公司,從公司財務的角度來看待國家理財問題。首先,如果國家借債的利息高於國家投資或開支項目所能帶來的回報率,比如國債利率是20%而國家投資項目的回報率只有 5%,這里國債利率是成本,投資回報率是收入,那麼國家開支的項目每年要虧損15%。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必不可少的國家開支外,政府應該停止、減少開支,尤其不應該通過赤字、國債來讓政府浪費錢,應該降低稅負。如果是這樣,政府的確要盡量存錢,以防未來出現財政危機時要花20%的利息去借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