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購買美國國債的過程是怎樣的
通過企業進出口的貿易順差得到的外匯儲備,來進行購買美國國債。因為中國出口多,進口少,實現貿易順差,得到了「外匯儲備」。作為儲備的美元可以存到美國銀行裡面,但美國銀行也不保險,而且利息很低,於是就買美國國債。所以購買美國國債用的是外匯儲備。
美國國債的購買是國家級別的行為,通過國家的黃金儲備,境外投資以及中國政府在各個企業所換取的外匯中提取資金,然後通過國際債券市場,向美國政府購買國債。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政府全程起到一個風險評估的作用。外匯管理局則是直接操作的機構,各大商業銀行則是為購買國債的行為提供了充足的資金。
(1)美國銀行債券市場擴展閱讀:
在國際市場上,安全有收益的債券不多,美債是其中之一,每年收益率穩定不說,美國還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安全就更有保障。
至於「兩房」債券,即使它跌成垃圾,其實,對我國的收益也不會有影響,因為我國是持有債券,而不是交易債券,所以,只要「兩房」不倒閉(事實上這兩家公司已經非常大,倒閉是根本不可能的),票面上的利率不變,對我國的收益就沒有影響。
中國是少量持有一些歐洲債券和日本債券的,不過,首先他們發行債券的規模很小,其次,這些債券的安全性也不如美債。歐洲剛鬧過一個債務危機,希臘等五國賴賬的可能性可是很大的喲(而美國賴賬的幾率幾乎為0)。
所以,對於我國上萬億的外儲而言,首要且權重最大的就是美債。所謂分散風險的一些投資佔比其實很小,因為沒有什麼產品的規模能夠承得下我國巨額的外儲,而且還能達到穩定收益。
Ⅱ 關於購買美國國債的一個疑問。
確實如你所說 他們也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
不過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美元是國際國幣,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在國家間的貿易往來必須用到美元,也就是說你拿著美元可以到世界各地消費,美國國家必須有美元的外匯儲備。 正因為如此美國掌握著世界的貨幣,所以他們有話語權
他們發行更多的美元 來緩解國家間的貿易逆差,發行大量的美國國債給別的國家,這樣 通貨膨脹的壓力可以轉移給世界其他國家,而我們持有的美國國債,美國銀行貸款給普通公民用於消費,美國人過的是借債的生活,他們拿著世界其他國家的美元消費,而要我們買單、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於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以及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元辦法
國家經濟實力決定了話語權,落後就要被挨打、
Ⅲ 利率市場化對美國銀行業的沖擊有哪些,美國銀行也是怎樣應對的
美國銀行業如何應對利率市場化的沖擊
王佃凱
上個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美國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整個經濟出現了滯漲現象。通脹高企使得貨幣基金迅速興起,加速了銀行存款的流失,金融脫媒的現象倒逼著利率市場化改革。利率市場化過程開始於1970年,美國先後取消了不同額度的大額可轉讓存單和定期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允許部分期限的儲蓄存單利率與國庫券利率掛鉤。1986年,隨著存摺儲蓄賬戶利率上限的取消,所有的存款利率限制均被取消。除住宅貸款、汽車貸款等極少數例外情況,貸款利率也無限制,美國利率市場化宣告全面實現,前後持續了16年。
美國利率市場化進程
在利率市場化的初期,銀行的資本成本開始上升。雖然利率管制的放開,增強了銀行存款的競爭力,但是由於金融市場投資渠道的拓寬,銀行也面臨激烈的資金競爭,使得銀行資金成本出現上升。另外在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經濟出現經濟增速放緩的跡象,信貸需求萎縮影響了銀行的定價能力,銀行貸款利率的平均降幅超過了存款利率的降幅,導致銀行的存貸利差變窄。各家商業銀行都碰到了經營環境惡化、業績下滑的情況,出現了大量中小銀行倒閉的現象。
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美國銀行業紛紛採取了應對措施,其中比較一致的做法有:調整風險偏好、提高貸存比和高收益貸款比重,特別是高風險高收益的房地產貸款佔比不斷提升。伴隨利率市場化,隨著美國的綜合化經營管制逐步放鬆,美國銀行業通過綜合化經營,調整業務結構,提高中間業務收入佔比。美國在利率管制時期,非利息收入佔比長期低於20%,而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伴隨著金融創新的加深,銀行不斷加強表外業務的發展,非利息收入佔比逐漸上升,從1979年的18.25%上升至2000年的43.11%,而凈利息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不斷下降,從1979年的81.75%下降至2000年的56.89%(見圖1)。通過加強業務創新,調整業務結構,美國銀行業的資產利潤率從20世紀70年代的1.3%,上升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期的1.67%,提高約30%。由於充分利用利率市場化契機,培育出了真正的核心競爭力,美國銀行業不僅沒有受到削弱,反而更具盈利能力。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一些大型銀行的表現尤為突出,但是不同銀行的應對策略又不完全相同。
花旗銀行:銀行零售業務
在上個世紀70年代前期,大多數商業銀行尤其是大銀行,都認為零售業務無利可圖,因而都不重視這一塊,沒有一家銀行的市場份額能夠超過10%。但是花旗銀行決策層認為當時流行的大額存單和商業票據已成為一個非常不可靠的市場,銀行需要找到更加穩定、更加可靠的資金來源。從那時開始,花旗銀行逐步重視零售銀行業務。1975年年初,花旗銀行做出一個歷史性的重大決策:將零售業務與批發業務分設,大力發展零售業務。獨立分出的零售業務在發展初期相當艱難,1975年該行零售業務只在11個國家的500家分支機構開展,有100億美元資產,200萬客戶,利潤是零。1977年,花旗銀行成立花旗信用卡銀行中心,還率先啟用了自己生產的全自動櫃員機(ATM),並能夠提供24小時全天候的銀行服務,提出了「花旗永不休息」的廣告宣傳口號。這一業務創新改變了美國零售銀行業的形象,客戶備感友好與方便,從而使花旗銀行信用卡業務快速發展。花旗銀行是最早利用信息和評估技術建立信用評分制度的銀行。根據客戶的信用評分高低,可以比較有效地控制經營風險,而且還可以根據客戶的信用進行定價。到2000年,花旗銀行零售業務已在41個國家通過1200個機構為2000萬個賬戶服務,零售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約在60%左右。在整個90年代花旗銀行的零售業務收入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成為該行業務增長最快的部分。
花旗銀行建立了一個橫跨五大洲的網路,在世界100個國家設有3400多個分行或辦事處,運用了最先進的高科技針對每個市場的運作進行深入了解,透過花旗銀行的環球網路,運用遍布世界各地分行或辦事處的人力、管理及財力資源,從而為各個市場的特殊需求提供最佳的方案。目前花旗銀行為全球1億客戶包括為個人客戶提供廣泛的金融產品服務。
富國銀行:社區銀行和小微企業信貸
富國銀行在社區銀行、小微企業貸款、住房抵押貸款等方面位列全美第一,是美國第四大財富管理機構,管理著1.3萬億美元的資產。富國銀行推崇零售銀行的商業模式,目前美國每三個家庭中就有一家是富國銀行的客戶,其9112個金融商店、12000多台自主設備和27000的雇員遍及美國大部分州,是美國本土最重要的銀行之一。在利率市場化期間,富國銀行總體上處於穩步增長狀態,表現好於同期美國絕大多數銀行,並沒有出現實質性的經營性拐點。其中:總資產年均增長12.3%,凈利潤年均增長14.2%,利息凈收入穩步提高,凈息差都在4%以上(見圖2)。
富國銀行的業務特色中,最著名的就是社區銀行。富國銀行將主要的業務劃分為社區銀行,批發銀行,財富管理、經紀和企業年金三個部分,近年來,富國銀行的社區銀行部門的收入和利潤都佔到公司的60%左右,是富國銀行最為核心的部門。社區銀行直接面對的是居民個人和小企業,這些客戶的議價能力較低,銀行可以通過低於大企業客戶的利息獲得這些存款。另外,由於附加有便捷和服務等優勢,相比於其他對手,富國銀行也可以以更低的價格吸納居民和小企業的存款。在資產部分,富國銀行小微企業貸款業務提供了高額的利息收入,確保富國銀行在資金的收入上領先對手。富國銀行的小微企業貸款業務創立於1989年年底,那一年富國銀行設立小企業銀行業務集團,專門服務於小企業客戶,又設立了小企業貸款部,為年收入低於1000萬美元的企業提供貸款。富國銀行於1994年在零售銀行業務部下創建「企業通」(Business Direct),採用簡化流程向年銷售額低於200萬美元的企業提供上限為10萬美元貸款。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富國銀行現在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小微企業貸款提供者。中小貸款業務對銀行利潤的提升不只是利息收入,富國銀行的交叉銷售帶來的更低的存款成本,更優質的零售客戶和更多的中間業務收入。由於貸款需求穩定,經營活動與銀行聯系緊密,中小企業客戶粘性要大於其他零售客戶。富國銀行中小貸款客戶的平均年數為7年,優質的零售客戶帶來了包括投資理財、養老保險、交易匯兌等中間業務需求,能有效提升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富國銀行2002~2011年平均手續費收入占資產總額之比為3.23%,要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的2.54%。
摩根大通:一站式對公金融
摩根大通是美國資產規模第一的銀行類金融控股公司,投行、債券承銷交易、資產管理包括對沖基金以及衍生品業務方面都位於美國同業前列,非息收入中自營和資產管理兩項收入佔比最大,2011年,分別占營業利潤的14.5%和10.3%,是美國利率市場化後銀行通過非利息收入提升利潤的代表。摩根大通的企業貸款以大型企業信貸為主,增長較為平穩。與花旗集團、美洲銀行這些以零售銀行業務為主的商業銀行不同,摩根大通60%的利潤來源於對公業務。在全世界都聚焦於花旗集團的「零售銀行服務」的同時,摩根大通卻在利用它的「一站式對公金融服務」悄然超越了眾多零售銀行。所謂一站式對公金融服務是指除了為企業提供傳統的貸款服務外,還提供貿易融資、資金管理、風險管理、銀團貸款、結構融資、私募融資、高收益債發行、並購顧問、資本重組等產品和服務,從而建立了一個一站式的對公金融服務體系吸引大批企業客戶。
摩根大通的前身之一是化學銀行(Chemical Bank),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初期,化學銀行成為杠桿融資領域的領軍者,並建立起廣泛的銀團貸款分銷網路,1993年以後化學銀行又涉足了高收益債市場。1994年,在黑石收購全球最大的石墨電極生產商UCAR公司一案中,化學銀行為UCAR公司提供並購及相關高收益債券發行所需的全部11億美元資金,從而正式涉足高收益債市場,並標志著商業銀行在大型收購案中的「一站式金融服務」模式誕生。2000年化學銀行再下一程收購了J.P.摩根,資產規模也上升到7000億美元,成為當時的全美第二大銀行。相比於其他銀行,摩根大通更直接服務於企業客戶的戰略發展和投融資需求,通過為企業客戶提供傳統貸款之外的結構化融資安排和並購重組等顧問服務。以對公業務優勢起家的摩根大通(化學銀行),在收購了大通銀行、第一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後,經營性凈利潤中平均38%來自於投資銀行業務的貢獻,12%來自於資金管理和結算託管業務的貢獻,9%來自於中型企業商業銀行的貢獻,31%來自於消費金融部門的貢獻,10%來自於投資管理及私人銀行的貢獻,對公業務合計貢獻了60%的利潤。摩根大通一直都是全球銀團貸款市場的領軍者,並始終保持著在高收益債市場的領導地位,從而奠定了公司在債券承銷和收購兼並市場的領先地位,貢獻了豐厚的投資銀行收益(見圖3)。
利率市場化改革對於商業銀行來說,經營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這意味著傳統的經營模式會受到嚴重沖擊,甚至是難以為繼。商業銀行必須採用新的經營模式,加快轉型才能生存和發展。如果商業銀行不能適應新的環境,就會出現經營困難甚至是破產倒閉。在美國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很多中小型銀行甚至是當時的大銀行,由於不能適應利率市場化帶來的新變化,而被迫選擇破產或者被收購,1986年全美商業銀行的數目超過了14000家,隨後開始急劇下降,到2009年只剩下6000餘家。隨著銀行並購的不斷進行,銀行的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但是利率市場化並不意味著商業銀行會面臨滅頂之災,利率市場化也充滿了新的機遇,關鍵就在於各商業銀行如何調整自己,把握好機遇。縱觀花旗、富國、摩根大通等美國大銀行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中的表現,我們可以發現這些銀行正是通過經營方向的轉變,業務結構的調整,尋找到了自身發展的優勢,並且利用利率市場化的機遇,通過大量的並購活動才發展到目前水平的。
希望能幫到你。
Ⅳ 為什麼美國五大投行是次貸危機的重災區
要說到你全明白會比較長一點,太多細節了^_^:
銀行賺錢的管道最主要的就是放貸,但是美國有很多人買不了房子,因為他們在銀行的信譽的評價很差,銀行不給他們貸款,但是當房產很好的時候,銀行覺得房產這么好放貸給這些人其實還是比較安全的,因為就算這些人到時候不付貸款了 銀行還是可以拍賣他們的房子來補帳的,所以很多銀行就給這些人放貸,但是銀行放貸多了 他自己能去投資的錢也就越來越少了,所以他就把這些貸款包裝成債券,而且這個還是交易形的高利息債券(購買人收到的利息就是銀行收這些屋主的利息來的),這些債券看似是很可口的,所以成了很多基金還有投行的投資組合,銀行靠著"兩房"(就是被Feb接管的Freddie Mac 和Fannie Mae)去債券市場發完債券有了錢以後就再去放貸,然後再發債券,這樣一個循環,基本來算 貸款16天就能包裝成債券脫手了,很多的投行還有個人都購進了不少這樣的債券來做投資組合.但是當房價開始走低,這些債券就開始沒人要了,當房價更低,這些房子就算拿去拍賣 也贖不回這些債券了,在投資次貸的這些的投行和個人里頭,很多都是低利息的國家或是個人融資去持有這些債券的,所以當美國地產開始走低,這些債券基本就是廢紙.但是要是投行也完全拋售的話 這個市場需求沒有這么大 所以他們根本跑不了.
這就是為什麼倒閉的都是投行 雖然銀行還是有些損失的 但是壞債都是投行吞了. 還有就是最近鬧得最厲害的AIG 他們是做保險的,看似應該跟次貸沒有關系,但是他們給很多投行手裡的次貸債券作了保險,所以雷曼一倒,手裡的次貸還有外債就都由AIG買單了,AIG這樣的公司Feb不能讓它倒
所以因為很多的虧損和壞債,讓很多金融部門沒有錢周轉,所以最後要Feb注資去救這些大機構
以上就是大概就是一個次貸的故事大綱啦 要是你想知道具體的他們是怎麼賣風險的(risk management) 我可以email給你,因為真的好長的一個故事^_^
Ⅳ 為什麼美國銀行的短期負債要明顯多於長期負債並且佔了總資產的50%以上
銀行的資產是長期的,負債是短期的,這是一個普片存在的現象。資產就是銀行做的一些投資,比如國債,市政工程,都是10年,30年的期限。而銀行的負債主要來自於銀行從人民手中吸收的儲蓄,一般人們存錢不可能直接存一個10年的定期吧,要麼短期的定期,要麼是活期,這都歸為短期。這樣就給銀行帶來了利率風險
Ⅵ 美聯儲回購美國國債,為什麼美元就貶值了呢
美聯儲是美國的貨幣當局,相當於我國的中國人民銀行.美聯儲購買美國國債,意味著美聯儲增加了貨幣發行量.不管什麼東西,一旦多了就會掉價.美聯儲這次購買美國國債以及其它債券共11500億美元,這筆錢經過商業銀行系統的信用創造之後將會使整個社會增加七八萬甚至十幾萬的貨幣供給量.一夜之間社會上多出那麼多的美元,美元肯定掉價.
不管現代金融理論怎麼去強調貨幣當局的政策獨立性,印鈔機始終都掌控在政府手中.政府要大發鈔票誰也沒辦法.國家在短期內開動印鈔機加班加點印鈔票出來的事世界上有不少.比如說我國在解放前劇烈的通貨膨脹,還不就是國民黨加足馬力開動印鈔機廣印鈔票嗎.只要政府覺得有必要(不管是於公還是於私),印鈔機就得加班加點.
至於購買國債的操作,是在公開市場上進行的.美聯儲通過交易員,在公開市場上像買股票一樣買入國債就是.
Ⅶ 美聯儲收購國債為什麼能夠刺激信貸市場
國債的最大持有人是銀行等金融機構
美聯儲收購國債,意味著讓銀行把國債換成錢了,這樣就增加了銀行手裡的錢,讓銀行有錢是放貸,金融危機導致美國的銀行大量虧損,錢沒的了,不敢隨便放貸了,信貸市場凍結了
其實不止是國債,美聯儲還要收購7000億的抵押貸款證券,這個才是最主要的,這個比收購國債來的更多,對銀行的支持也更大
Ⅷ 美國銀行利率降低,對持有美國國債的中國是有利還是有害
單純從國債收益上來說沒影響吧,降低利率也不是說以前發行的國債一起降低,而中國這幾年在逐步減持,新增國債變少了,那麼新國債利率下降自然就沒影響,以前已經持有的國債利率是不會隨著現在利率下降而下降的,都是有合同的。
從資本流動上來說對中國有好處,美國利率降低會導致大量資金離開美國尋找更高收益的地方,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國。
Ⅸ 國家買美國的國債是怎麼買的比如擁用一美元的美國國債,是真的拿一美元去買,還是怎麼回事
美國的國債是記賬式國債,而中國的外匯儲備則是按照外匯幣制的種類分別存在各國的銀行里,如美元存在美國銀行,歐元存在歐元區國家的銀行,英鎊存在英國銀行等。中國購買美國的國債時,從美國銀行的存款賬戶中劃出相應的美元數,美國的國債市場把中國購入的國債數,記在中國的名下。不會用在現場點美元現金的原始方法購買。
問題補充:美國國債發行採用折讓制,預定年息10%一年期國債發行時用0.90美元就可以買面額1美元的國債,到期時,美國政府只還面額1美元,不再另付利息。當然不同期限的國債,折讓率是不一樣的了。
Ⅹ 當美聯儲在公開市場操作中購買債券時,它就把准備金注入了銀行體系。出售債券時就把准備金抽離銀行體系
美聯儲就是美國的中央銀行。獨立於美國政府制定獨立的經濟政策。同時為美國的貨幣發行機構。美國國內現在是流動性不足。所以美聯儲現在是要加大流動性,增加貨幣的供給。一般就叫做公開市場操作。買賣政府債券就是美聯儲公開市場操作的主要手段。通過買入政府發行的債券。然後給政府印錢。政府通過政府采購來刺激消費。或者抵消年度的財政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