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債券持有人得到的利息收入是從公司稅前利潤得到的還是稅後利潤得到的
會計法規定:公司債券持有人得到的利息收入是從公司稅前利潤。
B. 債券獲得利息是稅前還是稅後
對於債務方來說,其向債權方支付的債券利息是在稅前支付的,因而債權方獲得的債券利息是債務方的稅前數,但從債權方自己來說,其獲得的這筆利息是需要交納企業所得稅的,是稅前收益。
C. 債券中的稅前到期收益率和稅後到期收益率分別是什麼意思
債券到期收益就是債券利息,而利息收入需納稅,所以有稅前到期收益率和稅後到期收益率之分。
D. 關於債券市場利率的問題
市場利率是由資金市場上供求關系決定的利率。
市場利率因資金市場的供求變化而經常變化。在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情況下,由於自由競爭,信貸資金的供求會逐漸趨於平衡,處於這種狀態的市場利率為「均衡利率'與市場利率對應的是官定利率。
官定利率是指由貨幣當局規定的利率。貨幣當局可以是中央銀行,也可以是具有實際金融管理職能的政府部門,市場利率一般參考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美國的聯邦基金利率。我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的利率也是市場利率。
新發行的債券利率一般也是按照當時的市場基準利率來設計的。一般來說,市場利率上升會引起債券類固定收益產品價格下降,股票價格下跌,房地產市場、外匯市場走低,但儲蓄收益將增加。
所以總體來說,不能單純地認為普通債券市場利率就是稅前資本成本,還要有一些風險溢價,流動性溢價在里邊。
E. 債券的利息可以稅前列支是什麼意思
比如說,我是一個企業,每年的銷售額是100元,成本是60元,稅率是40%,那麼初步匡算,稅前利潤就是100-60=40元,凈利潤是40*(1-40%)=24元
假如為了擴大規模,我借債借了100元,利息率是10%,也就是說,要支付給投資者10元的利息,我們說,這10元的利息可以稅前列支。稅前列支是什麼意思?就是說,在計算稅務的時候,有一部分可以抵扣,我實際的利息負擔不是10%,而是10%*(1-40%)=6%,這就是稅前列支的好處。
比如我借債後,銷售額擴大到200元,成本120元,稅率還是40%,那麼,我的稅前利潤,不僅扣除120元成本,還要扣除10元利息,所以我的稅前利潤=200-120-10=70元,凈利潤是70*(1-40%)=42元。我實際支付的債券的利息,有40%被稅收抵扣了。
F. 發行債券所支付的利息是稅前支付還是稅後支付有抵稅作用嗎
稅前支付的
有抵稅作用因為是在稅前支付的
G. 等風險普通債券的市場利率是稅前的還是稅後的
稅前,每次獲得債券付息是系統會自動扣除個人所得稅的金額。
H. 買債券是以稅前收益率還是稅後收益率為判斷標准
首先說明一點,企業債和公司債公司債都有以全價和凈價交易的。只是上交所後來發布公告,新上市的債券(不包括分離債的純債)實行凈價交易,而這些債券現在是以122開頭。至於企業債和公司債的區別,對個人投資者而言,沒有多大意義,若真想了解可看參考。
你上面說的機構不交稅而個人繳稅是正確的。至於是否派息前賣出派息後買回,則要視情況而定。比如分離債的純債利率很低,才1%左右,意義不大。而實行凈價交易的這種方法不錯,因為假如派息前(利率8%)加應計利息你能得到108元,而派息後買就只有106.4元了——盡管前後只差一天。其他全價交易的債券則不一定,因為這樣做的個人多了,賣出前價格就會低,等派息後大家都買,價格又高了。
至於買債券是以稅前收益率還是稅後收益率為判斷標准。這個也要視情況而定。若你持有到期,肯定是按稅後,因為這是你實際能得到的。若你不準備持有到期,甚至只是做短差,就要看稅前收益,因為債券大部分在機構手裡,你要站在機構的角度考慮,他怎麼控制債券的價格。
I. 債券的利息收入要不要納稅
如果是居民個人的債券的利息收入是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的,如果是企業的國債利息收入,是不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
(一)工資、薪金所得;
(二)勞務報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五)經營所得;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七)財產租賃所得;
(八)財產轉讓所得;
(九)偶然所得。
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按納稅年度合並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取得前款第五項至第九項所得,依照本法規定分別計算個人所得稅。
(9)這里債券的利率是稅前嗎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 企業的下列收入為免稅收入:
(一)國債利息收入;
(二)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
(三)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非居民企業從居民企業取得與該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
(四)符合條件的非營利組織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