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保持適度的財政赤字和國債規模具有什麼意義
關於我國財政赤字與債務規模適度性問題,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三種:一是必須從總量和結構兩方面指標入手進行分析。從國民經濟大范圍看,我國的債務負擔率和與國際比較同口徑的赤字率都在國際公認警戒線內,繼續擴大國債發行規模的潛力仍很大;從財政收支角度看,由於國債依存度較高,財政債務規模偏大,進一步拓展的餘力十分有限。二是研究赤字與債務適度性問題,沒有必要考慮有關財政性指標,只要將赤字率與債務負擔率控制在3%和60%范圍內即可。絕大多數國家也正是依據總量指標制定財政和債務政策的。三是1998年以來實施的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因經濟緊縮採取的「反周期」調控措施,其出台之時財政已面臨了多年困境。隨著積極的財政政策的不斷持續,中心財政赤字增加較多。從長遠看,假如繼續擴大赤字和國債規模,將損害經濟和財政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可考慮從現在起逐步淡出積極的財政政策,中長期目標仍應堅持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
上述三種觀點都有道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赤字與債務問題在我國財政乃至經濟全局中的重要性。但關於財政赤字與債務規模適度性的預警指標問題,既不宜單純就財政論財政赤字與債務,也不宜單純考慮宏觀需要而忽視財政面臨的困境。同時,我們也應注重到,即使依據上述指標計算我國的赤字與債務指標,目前仍得不出赤字與債務規模不適應的論斷。
1.從歷史的角度和財政與經濟的辨證關系熟悉赤字和債務問題財政政策是市場經濟國家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工具之一,非凡是發達國家普遍將財政狀況放在整個經濟中加以權衡並制定財政政策,很少單純就財政論財政,在具體分析赤字政策與債務政策利弊時,也著重從財政對整體經濟的影響來分析,這種置財政問題於宏觀經濟范疇內的政策選擇方式,與這些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強的狀況基本吻合。一般而言,發達國家年度國內生產總值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財政收入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普遍保持在45%左右;其債券市場較為成熟,治理規范,債券的發行、流通比較順暢,有助於赤字與債務問題的緩解。在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盡管財政赤字年年有,政府債務規模也不小,但不僅未對其經濟造成太大影響,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支撐了其經濟發展。
我國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異。這種差異不僅反映在總體經濟發展實力上的不足,更反映在政府財力尤其是中心政府財力的薄弱。其主要原因在於,以放權讓利為主線的體制改革的每一步推進,相伴而生的是財政收入的相對減少,財政「兩個比重」的逐年下降。這種局面並未因新的財稅體制改革而根本扭轉。全國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2000年為15.0%,比1994年僅提高3.8個百分點,而同期的中心財政收入佔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2000年為52.2%,比1994年下降了3.5個百分點。財政面臨著一方面中心財力十分有限,而另一方面財政支出壓力沉重的兩難局面,各方面要求增加支出的呼聲一直很高。假如進一步考慮到國有企業的過度負債問題,國有銀行的大量不良資產問題,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問題,以及如何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問題,最終都將不同程度地依靠中心財政。凡此種種,在目前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支出的缺口不得不通過債務融資方式解決,也不得不保持一定數量的赤字和債務規模。事實上,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巨大成就也正是得益於財政性融資的支持。1978年—2000年,我國財政有20年的赤字歷史,只有在1978年和1985年出現了很少量的財政盈餘,利用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融資政策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基本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一再證實,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各種問題的根本途徑。因此,假如僅僅看到財政債務增長過快,中心財政債務依存度較高就得出縮減赤字與債務規模的結論,也可能出現這樣的局面:財政赤字、債務規模和收支差額雖然得到了較好控制,然而國內需求持續低迷,經濟緊縮進一步加劇,投資增長逐步滑坡,從而導致經濟不景氣一財政財源萎縮一經濟更加不景氣一財源進一步萎縮的惡性循環。這不僅不能有效地防範財政風險,而且有可能引發經濟危機。當然,我們也必須正視財政所面臨的困難,切實加強對債務收入的有效運用和治理,提高這部分資金的使用效益,在促進發展的基礎上培植未來財源。
2.從上述指標的實際計算結果,目前也尚得不出我國的赤字與債務規模不適應結論首先,從國債負擔率看。「九五」時期我國的國債負擔率分別為7.29%、8.17%、10.03%、13.90%和14.64%,而最高年份的2000年也僅為16.44%,2001年的債務負擔率約為16.37%,都明顯低於主要發達國家的水平。
其次,從赤字率看。根據我國《預演算法》明確規定,地方各級財政不列赤字,財政赤字亦即中心財政赤字。2000年以前的赤字一直未包括利息支出在內,以這種口徑計算的赤字率都低於2.5%.即使加上利息支出部分,赤字率也僅接近3%.我國當前的赤字情況與發達國家經濟不景氣時期相比,並不為高;與東歐等轉軌國家相比,就顯得較低,在世界范圍基本上屬於中等偏低水平。
第三,從國債依存度看。一般情況下,我們計算國債依存度的方法是:國債依存度=×100%.根據這一公式計算的結果是債務依存度明顯偏高,整個「九五」時期都在56%以上,個別年份達71%左右。因此,有許多人得出我國赤字與債務規模過度和不可持續的結論。但是,這種慣常的計算方法有其不合理性,即計算公式的分母中僅僅為中心財政本級支出,並不是完整意義上的中心財政支出概念,這既不符合國際慣例計算方法,也沒有完全反映財稅體制改革後的中心財政支出全貌。假如將國債依存度的分母中財政支出范圍擴大到中心財政支出與債務本息支出合計,則國債依存度=×100%.國債依存度與國債依存度相比較下降了20多個百分點。進一步考慮到,一般情況下用於償還國債本金部分的發行額並不增加債務負擔和債務規模,也不改變中心預算的可用資金量,只有當年的新增部分才能改變債務負擔和債務規模,以及中心預算的可用資金量。因此,我們將國債依存度分子分母中的本金部分同時扣除,而分母中財政支出范圍仍為中心財政支出,由此得出國債依存度=國債凈收入/中心財政總支出,則國債依存度與國債依存度相比較又大大下降了32個百分點左右。國債依存度的概念又與日本計算債務依存度的方法基本接近,日本的國債依存度=/×100%)。根據國債依存度計算的我國債務依存度指標近年最高為32%,而且計算依存度的國債收入也為同口徑最大,即包括了建設國債轉貸地方部分。即使如此,也僅略高於我國專家們常說的國際認同標准。需要說明的是,上述三種債務依存度的計算方法,都是寬范圍口徑下的計算結果,即將1998年以來發行的長期建設國債中轉貸地方部分計算在內,假如將這部分從當年債務收入中剔除,則幾種方法計算的債務依存度的比例都將進一步較大幅度下降,非凡是債務依存度將回歸至通常公認的國際認同標准之內。
二、通過建立穩固、強大的財政,降低財政風險
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的赤字與國債規模基本適度。但要針對我國財政基礎仍比較薄弱的現實,在保持一定的赤字和政府債務的同時,要大力發展經濟,培植財源,提高財政收入的「兩個比重」和財政抗風險能力,通過建立鞏固強大的財政,降低財政風險,保持財政的可持續發展。
1.積極運用稅收政策,提高稅收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進一步調整稅收收入結構,實行稅收政策的結構性調整,把該收的稅收上來,減少稅收流失,把該減的稅減下去,積極地貫徹鼓勵社會投資的稅收政策,刺激經濟增長,為財政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持久動力,逐步提高稅收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和財政的稅收依存度,逐步降低債務依存度,使國家財力大大增強,並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提高財力保證。在適當的時候開征一些新的稅種,如遺產稅,健全地方稅體系。
2.健康的財政體制是財政穩健運行的基礎。要進一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理順政府收入分配渠道,加快費稅改革步伐,擴大財政經常性收入。全面貫徹實行收支兩條線治理方式。逐步建立稅式支出預算制度,規范稅收減免和支出治理體系。繼續搞好財政支出制度改革,包括國庫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購等。加強對地方財政的約束和監督,建立完善的轉移支付制度,緩解地方的、鄉鎮的財政困境。
3.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堅持經常性收支基本平衡原則。從嚴控制經常性預算中一般性支出,適當壓縮對企業的直接補貼和事業費支出,增加對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再就業補助,在收入一定的前提下,保證重點支出的資金需要。我國財政風險主要來自於地方財政。地方財政要嚴格按照《預演算法》的要求,果斷不打赤字,要根據建立公共財政的要求安排財政支出,要採取措施處理好地方財政負債問題。
4.加強對國債資金使用的監督,加快國債市場建設步伐。有關部門要確保國債資金使用的效益,保證國債項目質量。應研究單獨編制建設國債預算,加強對國債資金籌集使用的治理。進一步優化國債期限和利率結構,積極推進國債發行和流通的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優化國債結構,豐富國債品種,適當提高機構投資者持有國債的比例,降低國債發行成本,活躍國債市場,提高國債治理水平,發揮國債促進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❷ 擴張性財政政策是要擴大國債規模還是縮小國債規模,為什麼
首先,你要明白通貨膨脹是貨幣惹的禍。就是發行貨幣過多造成的。所以,在通貨膨脹的時候,國家要收回貨幣。怎麼收回?直接找你要,你不砸人家才怪。那國家只能發行國債,以國債換回你手裡的貨幣。你有錢的時候會拿錢買東西,現在變成國債了,你不會去拿國債去菜市場買菜的,是吧?
你這個問題呢,問的有點亂。因為通貨膨脹的治理,一般涉及貨幣政策,即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再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操作。而經濟繁榮或蕭條,才用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其實是調節貨幣供應量,財政政策其實是調節政府購買力度。今年興建道路,購買飛機,就是擴張性財政政策。和擴大國債不是必然的關系。我也可以多收稅啊,是在不行造成赤字,也可以進行擴張的財政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和國債沒鳥關系。我擴大國債,但是得來的錢1分不花,那就是緊縮的財政政策。我不發行國債,但是我冒著赤字的壓力,花光所有積蓄,那也是擴張性財政政策。
❸ 擴大國債發行規模 屬於擴張性財政政策
經濟學基本理論告訴我們,擴大赤字,增發國債通常是一種擴張性經濟政策。政府發債對貨幣供給的影響因應債主體的不同而不同,通常政府向社會公眾發債,基礎貨幣不會增加,向商業銀行發債,如果商行以超額准備金購債(基礎貨幣增加),就會擴大市場資金供給,而向央行發債(即政府印鈔),一定會增加基礎貨幣。綜上所述,政府發債會導致貨幣供給增加。因此,貨幣供給量不是一個不變的常數,換句話說,政府錢多了,並不意味著公眾的錢就一定減少,因為這期間可能有新貨幣供給的增加,從而擴大了貨幣總量。政府經濟刺激行為會導致貨幣供給增加。那麼新的貨幣被創造出來,政府采購或轉移支付把財政收入轉移到公眾手中,公眾當然想盡辦法投資,增加收益,購買股權的人自然增加,加之政府籌得資金用於投資,促進企業增加銷售,企業效益提高,利好股市,股價當然上漲。另一方面,國債的需求量的影響因素是:國債風險,收入水平,收益水平,流動性等因素決定的。國債發行增加並不一定帶來國債購買的增加。但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導致股市上升通常是順理成章的。
❹ 通貨膨脹為什麼要縮小國債的發行規模
通貨膨脹會導致經濟過熱物價上漲,縮小國債發行規模即抑制總需求,降低通貨膨脹率
❺ 請問,2007年的國債什麼時候發行,怎麼辦里呢
消息人士透露,2007年中國將繼續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國債發行規模,可能會在今年600億元的基礎上進一步縮減100億元左右...從2005年中國財政政策由"積極"轉向"穩健"開始,穩健財政政策已實施兩年,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亦逐年縮減。有消息人士強調,穩健的財政政策一個重要標志就是「雙減」,即適當減少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和財政赤字規模。從2005年中國財政政策由「積極」轉向「穩健」開始,穩健財政政策已實施兩年,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亦逐年縮減。2005年國債發行規模為800億元,比2004年減少300億元,今年國債發行規模進一步減至600億元,2007年將進一步縮減100億元左右
從2005年實行穩健財政政策開始,有關停發長期建設國債的議論就不絕於耳。不過,觀察家分析指出,盡管目前國庫豐盈、經濟內在增長強勁,這些都令長期建設國債淡出具備了一定條件,但考慮到,未來中國經濟仍存很大不確定性。今年政府通過宏觀調控剛剛遏制住經濟增長過快的勢頭,但對於下一步中國經濟將走向何方,目前仍很難判斷,尤其是不少智囊專家認為,2007年中國經濟面臨調整,關鍵時刻有可能仍需國債投資為經濟增長「保駕護航」。
2007年1月1日前發行 各大銀行有
❻ 為什麼經濟過熱時要採取縮減國債規模,減少財政支出
經濟過熱是指社會投資過於旺盛,資本在社會上流通過分自由,甚至過余,就有形成經濟泡沫的風險。因為這時候投資旺盛,根據供求平衡原理,會拉動原料成本上升,人工成本提高,產生通貨膨脹,整個社會的資金處於流通里,大家更傾向於投資,個人儲蓄減少。但人們的基本需求沒有大幅度的提高。
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投資旺盛,生產供過於求,廠商產品賣不出去,廠家效益不好,直接影響工人的工資,工人的實際購買力下降,但此時物價不變,仍是通貨膨脹,大家的實際購買力下降,買不起商品。廠家生產的產品進一步滯銷,供過於求持續加大,就這樣形成惡性循環,等到經濟泡沫爆破了,我們的經濟也就癱瘓了。
為了防止上面的經濟泡沫,我們央行就要就要減持國債,因為我們發行國債一方面是為了建設公共設施,提供公共服務;另一方面藉助公共設施的建設來帶動投資,拉動社會經濟發展。同理,我們政府的財政支出的作用也是一樣,一方面提供公共服務,另一方面帶動投資。因此當我們有出現經濟泡沫跡象的時候,我們就要果斷的減少投資,收縮銀根,減少貸款,減少財政支出,防止經濟過快發展,出現通貨膨脹,嚴防經濟泡沫的形成。
❼ 什麼是長期建設國債
就是國家為了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募集資金而發行的國債,因為有些項目建設周期長、利潤低,是社會企業不願意進入的領域,如水利、新農村建設、環境治理、教育衛生、西部開發等。還有就是當經濟低迷的時候,國家投資這些長期項目可以拉動需求,提升經濟。
❽ 為什麼增加國債發行規模和降低稅率能擴大內需呢
發國債是從政府的角度,發了國債政府有錢了,就可以大興土木,搞基礎設施建設。修路、修橋什麼的,每項工程砸錢的同時就消費了東西,帶來了就業,就拉動內需了;
降低稅率是從經濟體內企業和個人的角度,稅率低了,大家交的錢少了,相當於手裡的可支配收入多了,收入多了自然花的也就多了,今天買套衣服,明天換個手機,內需就拉動了
但是像發國債,政府錢多了得同時人民手裡的錢就少了,因為拿去買國債了。這也會「擠出」一部分居民的消費,但是消費減少的部分要小於因為政府投資帶來的內需增加,所以總效果是:發國債促內需(這段可以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