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可貸資金理論的簡介
古典學派的儲蓄投資理論,也稱為「真實的利率理論」。該理論認為投資來源於儲蓄,儲蓄是當期放棄的消費,利率在本質上是由於人們放棄了當期的消費而得到的報酬。投資者以投資於資本所得的資本邊際生產力來支付利息,儲蓄者因為犧牲當期的消費而獲得利息。該理論從儲蓄和投資這兩個實質因素來討論利率的決定,認為通過社會存在的一個單一的利率的變動就能使儲蓄和投資自動到達一致,從而使經濟體系維持在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儲蓄和投資的真實數量都是利率的函數,利率決定於儲蓄和投資的相互作用。預期通貨膨脹將減少可貸資金的供給,使供給曲線向左移動,即可貸資金供給減少,在任意給定的利率水平下,由於預期通貨膨脹增加了,貸款變得沒有吸引力了。同時,預期通貨膨脹的上升也增加了對可貸資金的需求。這是因為用借來的資金購買的商品或資產的價格或名義價值預期將隨通貨膨脹的上升而升高,而貸款本金的名義價值則不會變。
② 利用可貸資金理論來說明利率變動的原因 利用流動性偏好理論來說明利率變動的原因
我是你們的金融學老師,不要在知道里提問題,每當考試的時候我都會來上網看看。 請以後上課認真聽講,做好筆記。
③ 在經濟萎靡期用流動性偏好理論和可貸資金理論分析利率為什麼下降
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強調貨幣供求決定利率,那麼在經濟蕭條期,人們對貸出貨幣的收益低於人們放棄即期消費帶來的滿足時,人們對於貸出貨幣的意願減少,貨幣供給減少,利率自然就會下降。
可貸資金理論認為利率受貨幣與實物供需而者共同決定。當經濟蕭條時,企業對於生產的熱情降低,產品供給減少,即IS曲線向左移動,利率降低。
④ 可貸資金利率理論的主要內容
該理論試圖在利率決定問題上把貨幣因素和實質因素結合起來考慮,完善古典學派的儲蓄投資理論和凱恩斯流動性偏好利率理論。 可貸資金理論認為在利率決定問題上,肯定儲蓄和投資的交互作用是對的,但完全忽視貨幣因素是不當的,尤其在目前金融資產量相當龐大的今天;凱恩斯指出了貨幣因素對利率決定的影響是可取的,但完全否定實質性因素是錯誤的。可貸資金理論試圖在古典利率理論的框架內,將貨幣供求變動等貨幣因素考慮進去,在利率決定問題上同時考慮貨幣因素和實質因素,以完善利率決定理論。利率是借貸資金的價格,借貸資金的價格取決於金融市場上的資金供求關系。 假定我們考察的是一個封閉經濟體,並且在這個封閉經濟體中不存在政府。在這樣假定下,可借貸資金的供給包括:(1)家庭、企業的實際儲蓄,它隨利率的上升而上升;(2)實際貨幣供給量的增加量。 可借貸資金的需求包括:(1)購買實物資產的投資者的實際資金需求,它隨著利率的上升而下降;(2)家庭和企業對貨幣需求量的增加,即為了增加其實際貨幣持有量而借款或少存款。需要注意的是,可貸資金理論中的可借貸資金的供給和可借貸資金的需求均是流量概念,而不是存量概念。這里所謂家庭、企業的實際儲蓄類似於古典學派儲蓄投資理論中的儲蓄的含義,指的是他們手中計劃不用於消費部分的貨幣量,即計劃儲蓄。實際貨幣供給量的增加額類似於凱恩斯利率決定理論中的貨幣供給量的含義,指的是銀行體系決定的通過信用創造的當期新增的貨幣供給量,這是一個外生變數。 可貸資金理論所謂同時考慮實質因素和貨幣因素的思想充分的體現在了其將整個社會的可借貸資金的供給劃分為兩個部分,即家庭、企業當期願意儲蓄的部分(實質部分)和銀行體系決定的當期實際貨幣供給量的增加部分(貨幣因素)。因此,可貸資金理論比較完整的描述了社會經濟中可借貸資金的來源。購買實物資產的投資者的實際資金需求類似於儲蓄投資理論中的投資,指的是實際的計劃投資(實質因素);家庭和企業對貨幣需求量的增加類似於凱恩斯利率決定理論中的貨幣需求含義(貨幣因素)。同樣,這種劃分也體現出可貸資金理論力圖把古典學派利率決定理論和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相統一的思想。
⑤ 可貸資金利率理論是什麼
可貸資金理論(Loanable—Funds Theory of Interest)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提出來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劍橋學派的羅伯遜和瑞典學派的俄林。該理論試圖在利率決定問題上把貨幣因素和實質因素結合起來考慮,完善古典學派的儲蓄投資理論和凱恩斯流動性偏好利率理論。可貸資金理論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由羅伯森和俄林等提出,認為利率不是由儲蓄與投資所決定,而是由借貸資金的供給與需求的均衡點所決定。
構成:
可貸資金供給與需求的構成:可貸資金理論認為,利率不是由儲蓄與投資所決定的,而是由借貸資金的供給與需求的均衡點所決定的。利率是使用借貸資金的代價,影響借貸資金供求水平的因素就是影響利率變動的因素。借貸資金的供給因此與利率成正函數關系,而借貸資金的需求則與利率成反函數關系,兩者的均衡決定利率水平。
按照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當債券需求數量等於供給數量時,債券市場也達到了均衡,即:Bd=Bs 需求量等於供給量的價格P*被稱為均衡價格或市場出清價格,與這一價格水平相對應的利率i*被稱作均衡利率或市場出清利率,此時的資金供給正等於資金的需求。
⑥ 可貸資金理論的影響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可貸資金理論中的利率因素作為經濟杠桿,對一國經濟的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宏觀方面,利率能夠調節社會資本供給、調節投資以及調節社會總供求;在微觀方面,利率能夠促進企業加強經濟核算,提高經濟效益,誘發和引導人們的儲蓄行為,引導人們選擇金融資產。其具體表現如下:
利率對消費和儲蓄的影響
在收入一定的情況下,消費和儲蓄為此消彼長的關系,收入用於消費和儲蓄的比率會受到利率變動的影響。利率上升,收入用於消費的機會成本上升,用於儲蓄的收益會上升,從而會促使消費減少儲蓄增加。因而,利率變動可以起到調節社會一定時期聚集資金量的作用。
利率對投資的影響
對投資者而言,利率反映他們融資的成本,利率上升,成本上升,收益下降。因此,利率變動與投資需求變動成反方向,從而調節一定時期投資量的大小。此外,在存在客觀市場利率的情況下,利率會引導資金投向資本邊際效率相對高的項目或企業,從而起到激勵微觀主體提高效率,有效配置資金和資源的作用。
利率對通貨膨脹的影響
當利率過低,過度刺激投資時,一旦投資大於儲蓄會引起社會總需求大於總供給的經濟失衡現象,導致物價上升。反之,提高利率會引起儲蓄上升,投資下降,進而調節供求,起到抑制通貨膨脹的作用。
利率與金融機構
利率的變動會促使銀行等金融機構調整其資產負債結構,以求在利率變動的情況下增加收益或控製成本。這種影響使中央銀行利用利率影響信貸量和流向進而調控宏觀經濟成為可能。
利率與對外經濟活動
在開放經濟中,利率會通過一國與國外的經濟交往活動影響一國對外經濟活動。首先,在對外貿易方面,如果上調利率將抑制投資,進而導致國民收入減少,邊際進口傾向相應下降,反之亦然。其次,在資本國際流動方面,如果上調利率,將有助於吸引更多的套利交易者投資於該國,反之亦然。
⑦ 在可貸資金理論里,為什麼預期利率上漲,就會有債券供給增加!
只要你理解這一句話邏輯關系問題就不會很難理解了,預期(未來)利率上漲的話的確是會使得預期(未來)借款成本上升,但是現在的利率還沒有上升。
對於債券來說很多時候都是採用固定票面利率的方式發行的(當然也有浮動票面利率的,但受到影響程度並不完全相同),而對於固定票面利率來說在發行時就會確定該債券的票面利率,在債券存續期間債券票面利率一般不會變更(附有可回售選擇權的債券除外,一般這種附有可回售選擇權的債券都會在回售前附帶調整債券票面利率,而這種調整債券票面利率一般不調低債券面票面利率,一般作用是防止市場利率高於債券票面利率時所引起的回售情況,但一般情況下回售時債券所剩餘的存續期已經縮減了不少,就算需要調高票面利率,一般不會出現調整很多的情況,這可以起到一定降低債券整體票面利率的作用,原因沒有這個附帶條款,由於時間較長,風險自然會相應增加,市場所要求的對該債券收益率也會有所上升),也就是說在債券發行時債券票面利率在一定時期內會被鎖定,也可以理解成借款成本在債券發行時被鎖定。
由於預期利率在未來將會上漲,對於資金需求方來說,也就是債券供給方來說,當然是願意以更低的成本借到資金,故此會在現在利率未上漲前增加債券供給。
可能說到這里你可能會產生疑問,既然未來利率會上漲,買債券的人的意欲會降低,就算債券供給增加了,也未必能賣得出去,而實際中也可能會存在這種情況,故此很多時候是通過債券供給方作出一定的「讓利」,即稍微調高一點債券票面利率來吸引債券投資者。
⑧ 可貸資金模型中,為什麼利率與債券需求成同方向變動
你說的是投資品種中提前贖回風險?是指債券的發行人提前還錢給你唄。例如,你借給別人一筆錢按照當時的利率,說好借十年。結果一年後降息了,借進錢那個人可以借到利息更低的錢,就提前把錢還給你了,他只支付了一年的利息。可你拿到還回來的錢,卻再也找不到原來那麼高的利息了。
債券發行人就是那個借進錢的人,市場利率下降了,當然可以借到更低利率的錢了。
債券價格跟市場利率反向變動這是最基礎的問題了,這個你還是找本書看看吧。簡單說,你原來有一張面額100年息10%一年期債券,到期時可以得到110元吧。如果市場利率也是10%,你這張債券今天轉讓價就應該是100元。這是市場公平價格,不管誰都可以按照市場利率把錢借出去,到期得到10%的利息。現在假設市場利率降低到5%了,你的這張債券轉讓價格是漲了還是跌了?肯定是漲了嘛。因為你這張債券到期可以取得110元,現在別人按照5%的利率,今天必須拿出104.76元才能得到到期時的110元,你的這張債券公平轉讓價格就是漲到了104.76元。這個就是市場利率降了,債券價格漲了,呈反方向變動。
債券
⑨ 分析比較流動性偏好理論 可貸資金論
可貸資金理論和流動性偏好理論非常重要,前者用在對長期經濟變化的考量,主要出現過兩次:第26章——儲蓄、投資和金融體系中用作金融市場模型的搭建(79頁),第32章——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理論中與外匯市場模型共同搭建開放經濟體的模型(212頁);後者則用在對短期經濟波動的考慮,主要就出現在第34章——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總需求的影響,由凱恩斯提出(269頁)。為了對比兩種理論,272頁的參考資料部分做了說明。在此,將兩者理論的特點分別歸納如下,以便查閱和對比。
可貸資金理論
1.定義:
想儲蓄的人藉以提供資金、想借錢投資的人藉以借貸資金的市場稱為可貸資金市場。(79頁)
2.圖表:
以真實利率為縱軸,可貸資金量為橫軸。(80頁,213頁)
3.特點:
「儲蓄是可貸資金供給的來源。」「投資是可貸資金需求的來源。」(80頁)「利率是貸款的價格。」「由於高利率使借款更為昂貴,所以,隨著利率的上升,可貸資金需求量減少。」「由於高利率使儲蓄更有吸引力,所以,隨著利率的上升,可貸資金供給量增加。」考慮在開放經濟體中(涉及進出口),「可貸資金的供給來自國民儲蓄(S)」,「可貸資金的需求來自國內投資(I)和資本凈流出(NCO)。」(212頁,參考S=I+NCO)經過論證,「較高的真實利率鼓勵人們更多地儲蓄,因此,增加了可貸資金供給量。」而且可以證明國內投資隨真實利率的升高而降低,資本凈流出也隨真實利率的升高而降低,從而可貸資金的需求仍然隨真實利率的升高而降低。
4.補充:
「在產量水平既定時,利率的調整使可貸資金的供求平衡。」可貸資金理論「強調了經濟中儲蓄傾向和投資機會的重要性。」(272頁)
流動性偏好理論
1.定義:
凱恩斯的理論,認為利率的調整使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平衡。(269頁)
2.圖表:
假定通貨膨脹率不變,根據名義利率=真實利率+通貨膨脹率(36頁),縱軸既可以解釋為名義利率也可以解釋為真實利率,橫軸為貨幣量。(270頁,271頁)
3.特點:
「由於貨幣供給量由美聯儲的政策所固定,所以它不取決於其他經濟變數,特別是它不取決於利率。」「一旦美聯儲做出了決策,無論現行的利率是多少,貨幣供給量都是相同的。」(270頁)「貨幣的流動性解釋了貨幣需求。」「雖然許多因素決定貨幣需求量,但流動性理論強調的一個因素是利率。」「利率是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271頁)
4.補充:
「對於任何一個既定的物價水平,利率的調整使貨幣的供求平衡。」流動性偏好理論「強調了貨幣政策的重要性。」(272頁)
兩種理論的對比說明:
1.很有意思,可貸資金理論中強調「資金」,是不考慮通貨膨脹變化所帶來的影響的;流動性偏好理論中則強調「貨幣」,但同樣是假定通貨膨脹率不變(事實上,通貨膨脹率變化也只是造成了以真實利率和名義利率為縱軸圖表的形態略有差異,不會對圖表中的變化趨勢造成影響。)140頁這樣定義貨幣:「經濟中人們經常用於向其他人購買物品和勞務的一組資產。」但對於資金並沒有嚴格的定義,所以憑經驗來理解,「貨幣」就是流動的資金,「可貸資金」則是可以轉變為通貨(貨幣)的資金。
2.按照對貨幣與可貸資金的理解,兩個理論在圖表呈現基本一致:縱軸都是利率,橫軸都是一定量的貨幣(因為可貸資金被貸出來後通常都是貨幣的形式)。但特點完全不同:可貸資金理論的資金供給由國民儲蓄(S)決定,並且隨利率的升高而升高,流動性偏好理論的貨幣供給則不取決於利率;可貸資金理論的資金需求由國內投資(I)和資本凈流出(NCO)決定,並且隨利率的升高而降低,流動性偏好理論的貨幣需求則以「利率是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來解釋,雖然最終表現同樣是隨之利率的升高而降低。總結可以發現:長期(可貸資金理論)來看資金的供給隨利率的上升而增加,但短期(流動性貨幣理論)內貨幣的供給由美聯儲決定,和利率無關;長期的資金需求由國內投資和資本凈流出共同決定,隨利率的上升而下降,短期的貨幣需求則由於「利率是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所以隨著利率的上市而下降。
3.如何解釋上述不同,參考272頁的參考資料:
長期來看,根據古典宏觀經濟理論:
A.「產量由資本和勞動的供給以及把資本和勞動轉變為產出的可得到的生產技術決定(我們稱之為自然產量率)。」(產量為真實變數)
B.「在產量水平既定時,利率的調整使可貸資金的供求平衡。」(利率為真實利率)
C.「當產量與利率既定時,物價水平的調整使貨幣的供求平衡。貨幣供給的變動引起物價水平同比例變動。」(物價為名義變數)
更直觀一點就是:產量->利率->物價。
短期情況下:
A.「物價水平固定在某個水平上(基於以前形成的預期),在短期中它對經濟狀況的變動反應較小。」
B.「對於任何一個既定的物價水平,利率的調整使貨幣的供求平衡。」
C.「使貨幣市場均衡的利率影響物品與勞務的需求量,從而影響產量水平。」
更直觀一點就是:物價->利率->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