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減持國債 國債又是什麼
你個人借錢花那叫個人債務
國家借錢花叫國債
中國把錢借給美國 中國叫債權人
中國不給美國借錢了 或者要他還一點(這個裡面很復雜的,國際市場很大 可以拋售) 叫減持
『貳』 投資美國國債的錢為什麼不投資在醫療,教育,住房,等民生上面!還有為什麼人民幣對外
買美國國債的錢不全部是我們自己的。說白了就是我國靠外貿出口(也就是世界工廠)賺取了太多的美圓,大量外國來華投資款項和巨額貿易順差,外匯儲備就必須滿足外商和內商的經常性兌換需求。為了保值增值,我國就購買美國的國債,美國的國債最安全收益穩定,就目前來看沒有那一個國家的國債能夠勝過美國國債。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表徵。我國出口巨大的貿易順差,放著就會貶值,投資美國國債有5%的收益,長期以來,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通常主要是投資一些低風險、低收益的資產,特別是購買美國國債。
這些錢就是美元不能直接回到國內來,每一美元就要按照美元和人民幣的兌換匯率 投放國內市場6元人民幣,這樣勢必形成通貨膨脹, 而且美元是世界貨幣,國際交易中的很多大宗物資,比如原油、糧食都是以美元計價的。我們必須手中握有美元才能應付不時之需!如:進口原油、鐵礦石、這些都是我國依賴進口的(60%)還有糧食、醫療器械、先進科技······
人民幣升值對進口有利。美國逼人民幣升值就是希望我們購買美國的商品,使美國促進就業,走出經濟衰退。在世界上對中國施加壓力,實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加大美元發行量,向全世界輸出通貨膨脹。
美國國債用國家信用作為擔保,世界各國都在買,我國僅僅佔8%,日本6.4% 英國2.4%,這和中國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是相符的。
歐元危機,世界各國已經開始轉投美債。美元已經開始走穩。
我國購買美債是一種投資,可以在交易所交易,拋出和買進。
如果我們拋售拋售美國國債,對中國顯然是雙刃劍,既傷人,也傷己。中國大量拋售美元資產和美國國債會加劇美元疲軟,最終會迫使美聯儲局加息,使美國經濟復甦化為泡影。但美國很可能大幅度提高中國商品的進口關稅,導致中國商品無法進入美國,這將對中國經濟造成很大傷害,因為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目前中國還找不到一個可以替代美國的市場。一旦出口受阻,中國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經濟問題便會演變成為政治問題。
『叄』 醫療方面有什麼政策
衛生部部長陳竺最近撰文提出了全民健康十二年的「三步走」規劃,即到2010年,初步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框架,使我國進入實施全民基本衛生保健的國家行列;到2015年,使我國醫療衛生服務和保健水平進入發展中國家的前列;到2020年,保持我國在發展中國家前列的地位,東部地區的城鄉和中西部的部分城鄉接近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們認為這是符合國情的選擇,不過針對醫改核心問題,我們建議分兩步六年進行:
第一步(2008~2010年):定預算、搭框架
第一步可以先制定《衛生法》,確定政府投入比例和各級政府分擔比例;加快目前的復合型醫療保險體系建設,增加政府投入,在2008年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覆蓋所有農村
(1)制定《衛生法》,確定政府投入比例和各級政府分擔比例。教育有立法,也在文件中確定了政府預算等投入佔GDP的比重。衛生牽涉到每一個人,投入應該更多,可明確從現在的政府預算衛生支出佔GDP的0.85%分步提高到5%。
(2)加快目前的復合型醫療保險體系建設,增加政府投入,在2008年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覆蓋所有農村。到2010年底,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體系覆蓋所有城市居民(而非現在預計的到此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面推開」)。目前新農合重點應該從覆蓋面擴大轉到提高政府支付比例和報銷比例上,否則,農民,特別是貧困農戶因無力自付而使參與新農合的積極性會大幅下降,這幾年初步建立起的新農合制度面臨風險。同樣地,對城市社區也應更多補貼需方,不能讓初步建立起的社區醫療機構和設備空置,只要有病人,少補點供方都是可以的。這些改革可以通過國債、中央政府轉移支付和地方政府配套辦法解決,劃定最低線,條件好的地方可以多補,差的地方由補貼達到基本線。
(2)公共衛生體系核定人員編制、項目,實現全額財政撥款,充分利用中央和各省級轉移支付,實現部分項目免費制,如生產、部分慢性病、重大疾病和傳染病。
(3)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下設立專門醫療機構管理委員會,管理區域內公立醫院,公立醫院的領導和財務都由該委員會確定,並對人大常委會負責。各級衛生行政機構轉變職能,強化監督責任,非營利醫療機構的財政撥款等不再通過衛生行政機構或投資方,並建立醫療服務價格調整聽證制度。
(4)改革稅制,提高直接稅佔地方財政的比例,減少間接稅所佔比例。即減少地方政府對大量醫葯企業流轉稅的依賴,而引導他們關注企業利潤,進而從根本上整合目前數量超常但效益不高、創新不足的醫葯企業。
(5)基本葯物制度、非營利性醫院的考核制度、醫保支付和約束機制的調整等在這一階段也應逐步建立或深化。
(6)減少政府直接的定價和采購,改革目前基本葯定點生產和醫療器械統一采購制度。2007年,國家食品葯品監管局定點生產「城市社區、農村基本用葯」的企業,衛生主管部門回收醫療器械采購權。不過這一制度未必會有好的效果,原因一方面是政府定價下,即便企業因為有優惠而願意生產,但統一配送成本也非常高,必將致使很多地方沒有這些基本葯品,於是其他葯品價格可能進一步上漲,而如果定價過低,則這些基本葯就會越來越少地被生產;另一方面,政府很難統一成本標准、認定生產廠家,市場公平可能被打破。另外,衛生行政部門收回醫療器械采購權看似應對市場高回扣和無序狀態,其實很可能加劇公立醫院的任意采購(因為基本還是由它們上報采購申請的)、醫葯采購成本增加、將現實利益更多地向行業管理的衛生部門轉移,進而職責更加不清,管辦難以分離。而這些都會加重醫改的體制障礙。
其實,基本葯物的生產完全可以鼓勵已具有生產批准文號的企業競爭,不定點生產。同時可逐步提高醫療保險對基本葯物費用的給付比例。而醫療器械的行業監督除了集中采購外,更重要的是合理配置區域衛生資源和公立醫院財務制度改革。不能讓上述這些政府行業主管部門再任意干預企業和市場行為,否則就是良好的願望也很可能帶來更大更復雜的問題。政府負責采購決策和監管;委託企事業機構執行。政府官員不得參與執行,以防以權謀私。
第二步(2011~2013年):開放市場、完善法律
(1)在政府繼續加強復合型醫療保險體系資金投入的同時,大力鼓勵社會各類保險機構的參與,爭取讓衛生總費用中政府、社會與個人的分擔比例達到25%、35%和40%(目前為18%、30%和52%)。特別是大力提高對城鎮非就業居民和中西部農村居民保障中的政府出資比例。
(2)改革公費醫療制度,適當降低政府對需求者的出資比例,增大個人出資。改變目前政府衛生預算中1/4用於公費醫療,使其出現部分過度消費的局面。減少的出資用於上述部分。
(3)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組成專門人士按區域整合制定衛生資源規劃,並初步指定現有公立醫院留存的比例,如70%留存並成為非營利性醫院,15%轉為社區衛生機構,15%許可社會資本兼並整合。並以法律和條例等方式確認各級、各地政府對這部分非營利醫院的最低財政投入,並保證逐年增長。
(4)對非營利醫療機構實行預付制和總額控制,在各級人大專門醫療機構管理委員會主導下科學核定醫院收支規模,而非僅僅是政府主管下的收支兩條線。對收支規模過大的三級醫院要在年初減縮其業務收支規模的預算收支核定數;對於收支規模過小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要在年初擴大其業務收支規模的預算收支核定數;對於二級醫院要按照惠民醫院模式改造,接受改造的二級醫院可以核定較大的業務支出數和較小的業務收入數,核定的收支差額由政府預算補助。
如果實際業務收入大於核定業務收入,超收部分上繳國庫;如果實際業務收入小於核定業務收入,政府沒有補助的責任;如果在實際業務收入等於或少於核定業務收入的情況下,實際業務支出小於核定業務支出,經過收支掛鉤檢查合理,減支部分留醫院使用無需上繳。
(5)實現主要公共衛生項目的免費制。
關節點:「魔鬼在細節中」
以法律形式確定一定時期內各級政府應該承擔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保健支出比例,防止實施過程中的軟化。如果只是多部門出台文件,而文件又是不同利益部門不同的想法,最後出來的文件可能「削足適履」
目前進行的工作和上述我們的建議中,有下面一些關節點必須注意:
1.目前仍有約4億城鄉居民沒有納入醫保體系,在堅持目前擴大覆蓋面的同時,必須加快政府投入,減少個人負擔比例,否則初步建立起的城鄉醫保制度面臨危機。
2.前幾年雖然在新農合和社區衛生建設方面取得一些成績,但對衛生資源的「擠動」效應有限,應著力分步進行體制改革,不可遲疑。
3.通過改革部門預算制定體制推動政企分離和管辦分離。把公立醫院的人事和財務權從衛生行政機構分離出,全國已經作了些探索,不通過衛生行政機構任命公立醫院領導和不通過其取得財政撥款是根本解決方式,目前應深化部門預算體制,把這部分資金從衛生行政部門預算分離出來。目前管辦分離的一些試點中,醫院管理公司和衛生部門實際上是兩張桌子、一班人馬,此做法的有效性值得討論。
4.對於計劃免疫、婦幼保健、衛生監督、健康教育等常規性項目可按服務對象數量來編制預算;對於傳染病等突發性項目可建立專項准備基金予以支持,如醫療救助基金和公共衛生風險防範准備金。從「養人辦事」向「辦事養人」轉變,降低提供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的成本,最大程度提高資金效率。
5.以法律形式確定一定時期內各級政府應該承擔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保健支出比例,防止實施過程中的軟化。據悉「兩會」代表曾多次建言,應盡快通過人大程序確定。如果只是多部門出台文件,而文件又是不同利益部門不同的想法,部門協調政策帶有妥協性,最後出來的文件可能「削足適履」。
1997年和2000年中央的幾個相關文件和十六屆七中全會及十七大精神是立衛生法大法的基礎,包括醫療怎麼服務、是什麼體制、醫院是什麼樣的架構、架構之間各是怎樣的關系、互相之間屬何種性質的競爭,以及轉診體系是怎樣。還包括如何籌資、基本醫療保險與商業保險誰來辦、有何規定、各個部門有怎樣的權益與責任等,特別是各級政府間職責和籌資負擔比例,都急需以法律形式落實下來。
6.急需對公共財政體制和省以下財政體制深化改革。各省籌資衛生資金的結果很不均衡,這與目前稅制有關,間接稅為主體的稅制不與居民收入多少相關,而與居民消費水平密切相關,籌資能力受各地消費檔次和數量直接影響。其造成的結果是,雖然貧窮家庭在衛生支出絕對數上不及富裕家庭,但在所在家庭收入比例上卻遠高於富裕家庭。從這個角度看,地方稅制必須從間接稅為主逐步轉向直接稅為主。另一方面,1994年分稅制改革後,省以下財政體制基本還延續著以往的包干制,且任務數直接受上級政府影響,這不但造成經濟上的中央地方矛盾,往往也因責權不一而不願承擔自己的公共產品提供職能,一些地方甚至出現GDP和財政收入高漲,而某方面公共產品人均增數下降的狀態。
7.適當提高醫療價格有必然性,但其前提應該是針對扭曲體制性改革基本完成和國家事業單位改革基本完成,否則要麼如一些地方試點的那樣難以落實,要麼最終無法達到解決看病難與貴的目標。
8.醫療衛生行業有較強專業性,發達國家經驗顯示,就是政府監督強有力,控制費用快速增長也不容易。各種形式的醫療衛生行業協會應該起到更好的平衡和自律作用,僅從醫改方案爭論來看,行業協會的作用發揮得還很有限。
醫改能否成為新經濟增長方式突破口?
2008年,在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環境下,雖然改革阻力仍存,但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必須深化,它也能成為新時期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公共產品提供增強的一個推動力和突破口
當前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有利和不利的方面都存在,利的方面在於財政等資金相對充足、醫療改革形成一定共識、領導認識冷靜而充分;不利的方面在於各部門、各階層存在利益固化和分化趨勢、社會表達機制尚不通暢、非理性的聲音時常過分渲染、對如何保持政策延續性和協調能力還有不足等。
人們良好的願望自然是政府補貼得越多越好,可是一則短期補貼增長速度很難大幅提高,二則補貼不是免費午餐,必然有成本付出,必然有財政出處,最終仍是百姓之財。所以,補需方時不僅要注意衛生費用分配,更要從根本上盡快轉變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和分配格局,扭轉目前壓低勞動力、資本和資源價格成本而換來高利潤,進而更多依賴出口和投資增長的不良方式。使國民收入分配中流向百姓的份額增大,這同時也可以改變過分依賴政府資金的投資體制,促進產業升級,為政府將更多財政資金投向衛生等公共產品鋪平體制道路。這也根本上符合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戰略。
本質上看,我國長期的醫療衛生供給不足也跟上述經濟發展方式緊密相連,不但財政支出偏向工業投資,比如我們很多的國債項目也將大量資金偏向滯後的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這是現實的選擇,成績也不小,但一方面這些領域長期有明確效益,可以採取市場化或社會化運作完成,另一方面導致對衛生、教育等社會公共事業投入嚴重不足。其實健康、教育是一個國家利潤最高的領域,能大大推動一國內需提高和社會發展,而人民獲得健康保健和受教育的權利也是政府的基本責任。
醫改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很難找到理想的模式,必然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換種角度看,醫改實際上也是中國政府行政體制和建設公共財政體制改革,以及建立一個完整社會政策體系的一部分。目前的首要問題:一是政府通過法律明確承擔的公共責任,二是政府支持和制定「市場機能擴張性政策」,三是盡力避免部門利益,增加協調和透明機制。目前,醫改方向和基本路徑已定或延續而動,更需要關注的一是方案能否再思考再論證,增加更多理性而深入的意見,二是2008年「兩會」後政府各部門的具體政策走向,有時細節決定成敗。
2008年,在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環境下,雖然改革阻力仍存,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必須深化,它也能成為新時期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公共產品提供增強的一個推動力和突破口。我們並不寄希望於一攬子解決方案,但不可否認,在現有物質、人力和智慧下,本著對歷史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應該能做到方向正確、統籌得法、策略得當,或小步快走,或可大步時不猶豫。
『肆』 中國這么有錢買美國的萬億國債,為什麼還要發行國債
那個外匯儲備是放在央行的,不一定全是我們自己的,因為除了國內的企業自己賺取的美元外匯,還有國外企業到中國的投資,或者他們出口賺取的外匯,以及發達國家對我們的援助,世界主要金融機構對我們的貸款,如世界銀行;還有一些只是想短期在國內賺取收益的「熱錢」。他們進入國內後,就會把美元拿到銀行換成人民幣在國內使用,那麼我們的銀行收到美元就會放出等額的人民幣;所以這些美元不全是我們自己的。如果把這些錢發出來,就會引發通貨膨脹;因為這些美元對等的人民幣已經放出去了,如果再把美元放出來,就會造成貨幣越來越多,引發物價上漲,資產泡沫,那麼普通老百姓的儲蓄存款就會縮水。這是損人不利己的招,到時就會出現解放前那樣抱一捆鈔票只是去買一盒火柴的情況
我們發行國債,是財政部發行的,財政部是管理一個國家的收入和支出,收入是稅收;而支出,就很多了,例如公務員、教師的工資、國防開支、社會福利和醫療等;當收入不能滿足支出了,就需要發行國債,向社會企業、個人借錢了。
補充:
我們不差錢,但是那個錢是在中央銀行手裡,中央銀行是負責發行貨幣和管理外匯的。而我們國家自己發行國債,是財政部在發行;財政部和央行是兩個單位。法律規定央行是不能買財政部發行的國債,那樣的話,意味著是印刷鈔票,會引發通貨膨脹!
參考資料:玉米地的老伯伯作品,拷貝請註明出處
『伍』 為什麼中國寧願把錢拿去買美國國債而不是投資在國內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和福利這些呢
不買美國國債那買什麼比美國國債好呢?首先,我國的外匯儲備並不全部是我們自己的,除了國內的企業自己賺取的外匯,還有國外企業到中國的投資,或者他們出口賺取的外匯,以及發達國家對我們的援助,世界主要金融機構對我們的貸款,如世界銀行;還有一些只是想短期在國內賺取收益的「熱錢」。他們進入國內後,就會把美元拿到銀行換成人民幣在國內使用,同時隨時有可能又換回美元提出來轉移到國外,還有就是國內的企業去到國外買技術、設備、原材料如石油、礦石等,都隨時需要使用美元,因為美元是世界的支付貨幣。這些外匯必須保值增值,同時隨時應付支付,投資美國國債是最好的渠道,美國國債流動性最好,金融市場最發達,世界上的國家和金融機構都投資美國國債,說白了就是可以隨時在市場上把自己的美國國債變現應付自己使用,同時還有利息收益。
買股票風險太大,大力去買大宗商品,中國是買什麼就漲什麼,買完其價格就狂跌,買其他國家的國債,一是沒有美國國債流動性好以及低風險,二是可能買了過後出現賣不出去的情況。
當然,我們也不傻,我們可以在買的時候提出附加條件,例如給新買的國債進行通脹保護,或者在其他方面讓美國讓出利益,例如高科技技術、軍事等,地緣政治,以及我們最緊張的兩個地方,以前長期被國外敲打的,你也知道法國那個總統對中國做了什麼事情,但美國沒有附和,這就叫交換。
『陸』 什麼是國債如何購買收益如何
什麼是國債呢?
顧名思義就是由國家發行的債券,是中央政府為籌集財政資金而發行的一種政府債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由於國債的發行主體是國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認為是最安全的投資工具。
國債的分類有哪些呢?
從債券形式進行分類,目前我國發行的國債可分為儲蓄式國債和記賬式兩種:
儲蓄式國債:
其中儲蓄式國債有紙質的也有電子的,我們把紙質的叫儲蓄國債(憑證式)【憑證式國債只能在銀行櫃台購買,到期一次性支付本息】;
電子的叫儲蓄國債(電子式)【憑電子式國債可以在銀行櫃台購買】,值得注意的是儲蓄式國債不可以上市流通,所以從流動性會比較差,但相應的收益水平也較記賬式更高。
國債的利率跟年限成正比關系,期限越長利息越高。
2020年第一批儲蓄國債將從3月10日開始發行,分為3年期和五年期,其中,3年期票面年利率為4.0%,5年期票面年利率為4.27%。大家在購買國債前根據自身的經濟情況及資金的流動情況等,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時限,在最大程度地使財富保值增值。
『柒』 國債利率倒掛和消費、醫葯板塊走強意味著什麼
市場利率(marketinterestrate/marketrate)是市場資金借貸成本的真實反映,而能夠及時反映短期市場利率的指標有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國債回購利率等。新發行的債券利率一般也是按照當時的市場基準利率來設計的。一般來說,市場利率上升會引起債券類固定收益產品價格下降。
債券的發行價格(Bond issuing price),是指債券原始投資者購入債券時應支付的市場價格,它與債券的面值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理論上,債券發行價格是債券的面值和要支付的年利息按發行當時的市場利率折現所得到的現值。由此可見,票面利率和市場利率的關系影響到債券的發行價格。當債券票面利率等於市場利率時,債券發行價格等於面值;當債券票面利率低於市場利率時,企業仍以面值發行就不能吸引投資者,故一般要折價發行;反之,當債券票面利率高於市場利率時,企業仍以面值發行就會增加發行成本,故一般要溢價發行。債券投資者的獲利預期是跟隨市場利率而發生變化的,若市場利率升高,則投資者的獲利預期就變得高漲,促使債券價格下跌(由於已發債券票面利率已固定,當市場利率上升時,新發債券票面利率隨之提高,債券投資者會賣出舊債券買進新發債券,這種行為導致舊債券價格下跌);若市場利率降低,則債券價格往往就會上漲。
『捌』 什麼是國債資金
國債資金是指1998年以來,中央政府為實施經濟宏觀調控的需要,通過增發長期建設國債籌措的主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財政專項資金。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對外公布,1998年以來,國家共安排國債資金480多億元,加強教育、衛生、文化、旅遊等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之強,覆蓋范圍之廣,取得突破之大,實現效益之好,前所未有。480多億元國債資金中,約240億元被投入用於教育薄弱環節,完善國民教育體系。
1999年起,為確保高校擴招工作平穩順利地進行,國家利用國債資金支持高校加強教學、實驗和學生生活基礎設施建設。截至目前,已累計安排國債投資85億元(擴招61.9億、一省一校13億、在京公寓10億),有力支持了高等教育擴大培養規模。
2001年以來,國家先後組織實施了"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兩基攻堅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等三大農村義務教育建設工程,中央專項資金投入合計將達到240多億元,其中安排國債資金約120億元。
與此同時,國債資金強力支持西部地區教育發展。1999年以來,國家累計投入西部地區教育國債110餘億元,占同期教育國債安排的46%。
加強公共衛生設施建設,提高民族健康素質,是國債資金安排的第二個重點領域。
國家一方面大力加強了血站建設。2001年,為控制艾滋病等疾病經血液傳播的途徑,保證臨床用血的安全,國家啟動了以中西部地區為重點的血站建設項目,共安排投資12.5億元(中西部10.1億元),地方配套10億元,建設和改造血站、血液中心319個,西部縣級血庫141個。截止到2003年底,項目已全部建成並投入使用。
一方面,加強了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2002—2003年,為加強疾病控制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央和地方共安排資金116億元,其中中央安排國債資金29.2億元(中西部28.6億元),啟動了以中西部地區為主的省地縣三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建設。2004年年底,絕大多數項目建成投入使用。
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建設。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總結防治非典的工作和經驗,從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全局出發,做出了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加快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建設的重大決策。
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加強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建設。2003年非典過後,國家啟動了突發公共衛生醫療救治體系建設。此次規劃的建設重點是改造中西部省、市、縣三級傳染病醫院和緊急救援中心。項目總投資114億元,其中中央國債安排57億元,2003安排國債資金30.5億元(中西部29.9億元),2004年安排27億元(中西部24.5億元),共支持2306個項目建設。
大力改善旅遊基礎設施條件,豐富人民生活,是國債投入的第三個重點領域。
2000年開始,國家安排國債資金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支持資源品位較高、發展潛力較大、所依託的主要交通干線建設已基本完成的國家級或省級旅遊景區的項目。主要投向包括直接為旅遊景區配套的旅遊道路、垃圾污水處理設施、供水供電設施,以及景區廁所、停車場、遊客中心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自然環境和文化遺產保護設施等。近年來,共累計投入67.2億元國債資金,先後共安排項目600多個,遍布全國31個省、自治區、市的250多個重點旅遊景區。
除了以上三個主要方面,社會事業國債資金對解決農村廣播電視和加強城市社區服務設施給予了必要投入。
1998年時,全國尚有1.5億人聽不到廣播、看不到電視。為此,國家適時實施了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各級政府投入建設資金17.6億元,國家共安排國債資金和中央預算內投資7.2億元,至2003年底解決了全國11.7萬個已通電行政村、7000萬農民收聽收看廣播電視問題,基本實現了"村村通"目標。同時,2003年,國家安排了5億元社區服務設施建設國債資金進行試點,待項目全部建成後,可以覆蓋服務人口5300萬,新增就業崗位28.7萬個。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表示,政府投入是發展公益性社會事業的重要保障條件,近年來國債資金的政治經濟社會效益已充分顯現出來。然而,解決經濟社會一條腿長、一條腿短,以及不斷改善公共社會事業供給和布局結構的問題,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重要任務。隨著國家積極財政政策完成階段性重要使命和國債投資逐漸淡出,繼續保持社會事業投入力度,需要各級政府從提高執政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堅決履行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職能,切實調整公共財政結構,大幅度增加社會事業建設投入,保證社會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玖』 央行一定要二級市場購買國債在一級市場不一樣嗎
1、國債是由國家財政部發行的,有專門的承銷團成員(每年評選1次,大概30多個機構,一般為大銀行、券商、保險),由他們承銷國債,即對國債進行投標,如果價格中標則在分銷期內再將債券銷售給其他機構。分銷對象是在中登開立股票和基金賬戶(交易所分銷),或在中債登開立債券賬戶的各類投資者(銀行間分銷)。
A、交易所分銷,基本上也是機構投資者:券商、基金公司、信託等能參與交易所交易的機構。
B、銀行間分銷,只有機構投資者。因為【除了主管部門另有規定的情況以外,非法人(包括自然人)不能開戶】——from www.chinabond.com.cn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02〕第5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商業銀行及其授權分行、信託投資公司、企業集團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農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及其管理的各類基金、保險公司、外資金融機構,以及經金融監管當局批准可投資於債券資產的其他金融機構加入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
也就是說所有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各銀行、大小券商、信託、基金、保險等)都可以在一級市場買入。
2、自2009年新股發行改革以來,我國通過交易所發行的股票,都是由承銷商(券商)推介,然後有資格的專業機構投資者進行網下詢價意向申報(含價格、數量等要素),然後確定發行價格或者價格區間。然後機構投資者(未參與之前網下詢價的)以及個人投資者按照已定的發行價格進行網上申購(俗稱打新股)的過程。
上海徐家匯(002561)商城股份有限公司2月23日完成網上發行申購和網下申購繳款,發行價為每股16元,募集資金11.2億元。位列徐家匯第十大股東的知名學者余秋雨身家暴增8298.24萬元,投資10年回報率高達34倍。
——余秋雨持有的是原始股,而不是從一級市場上買入的。即他在公司上市之前就持有了公司股份。該公司上市後,他手中既有的股份則按照該股首次公開發行(Initial Published Offering,IPO)的定價16元進行計算。他的暴富很像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老闆,上市圈錢而發財。例如:持有華誼兄弟的黃曉明、張紀中,樂普醫療的蒲忠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