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債券融資 > 民國國債發行歷史

民國國債發行歷史

發布時間:2021-07-25 23:29:20

① 我國國債發展簡史及過程

新中國成立後至今,我國國債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主要階段:

第一個階段(1950-1958年):

新中國成立後於1950年發行了"人民勝利折實公債",成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種國債。在此後的"一五"計劃期間,又於1954-1958年間每年發行了一期"國家經濟建設公債",發行總額為35.44億元,相當於同期國家預算經濟建設支出總額862.24億元的4.11%。

1958年後,由於歷史原因,國債的發行被終止。

第二個階段(1981年至今):

我國於1981年恢復了國債發行,時至今日國債市場的發展又可細分為幾個具體的階段。

1981-1987年間,國債年均發行規模僅為59.5億元,且發行日也集中在每年的1月1日。這一期間尚不存在國債的一、二級市場,國債發行採取行政攤派形式,面向國營單位和個人,且存在利率差別,個人認購的國債年利率比單位認購的國債年利率高四個百分點。券種比較單一,除1987年發行了54億元3年期重點建設債券外,均為5~9年的中長期國債。

1988-1993年間國債年發行規模擴大到284億元,增設了國家建設債券、財政債券、特種國債、保值公債等新品種。1988年國家分兩批在61個城市進行國債流通轉讓試點,初步形成了國債的場外交易市場。1990年後國債開始在交易所交易,形成國債的場內交易市場,當年國債交易額占證券交易總額120億元的80%以上。1991年我國開始試行國債發行的承購包銷;1993年10月和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推出了國債期貨和回購兩個創新品種。

1994年財政部首次發行了半年和一年的短期國債;1995年國債二級市場交易活躍,特別是期貨交易量屢創紀錄,但包括"3.27"事件和回購債務鏈問題等違規事件頻頻出現,致使國債期貨交易於5月被迫暫停。

1996年國債市場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首先是財政部改革以往國債集中發行為按月滾動發行,增加了國債發行的頻度;其次是國債品種多樣化,對短期國債首次實行了貼現發行,並新增了最短期限為3個月的國債,還首次發行了按年付息的十年期和七年期附息國債;第三是在承購包銷的基礎上,對可上市的8期國債採取了以價格(收益率)或劃款期為標的的招標發行方式;第四是當年發行的國債以記帳式國庫券為主,逐步使國債走向無紙化。

1996年以後,國債市場交易量有所下降。同時,國債市場出現了託管走向集中和銀行間債券市場與非銀行間債券市場相分離的變化,呈現出"三足鼎立"之勢,即全國銀行間債券交易市場、深滬證交所國債市場和場外國債市場.

② 民國時期的公債和現在的國債的區別在哪

發型單位不同 民國時期地方政府就可以發行 所以導致濫發 比如山東軍閥發行的 他被別人打跑了 他發行的債券就成廢紙了 找誰都兌換不了 現在的國債去銀行還是可以換錢的按照利息

③ 國債發展的歷史

6家銀行七一開賣儲蓄國債

7月1日起,工、農、中、建、交、招六大銀行將開賣儲蓄國債。本月20日起,沈陽市民就可以到上述6家銀行開立個人國債託管賬戶。
認購起點為100元

"財政部已經確定從7月1日開始發售儲蓄國債,銀行也已經做好了發售的准備工作,先行發售的有兩個品種。 "昨天,省內某大型國有銀行儲蓄國債負責人透露。

儲蓄國債為記名國債,採用實名制,以100元為起點,以百元的整數倍辦理各項業務。上述人士還告訴記者,儲蓄國債以電子方式記錄債權,通過投資者在承辦商業銀行開設的人民幣結算賬戶進行資金清算。逾期兌付還給利息20多年的國債發售格局將被儲蓄國債打破,與憑證式國債逾期不加計利息的傳統相比,儲蓄國債到期後,承辦銀行自動將投資者應收本金和利息轉入其資金賬戶,轉入資金賬戶的本息資金作為居民存款由承辦銀行按活期存款利率計付利息。

另外,儲蓄式國債業務只針對個人發售的特點將增加普通市民的投資機會。利息收入不用繳稅

不收利息稅應該是儲蓄國債最大的特點,雖然利率水平還沒最終敲定,但和儲蓄存款相比,收益肯定要高一些,3年期的票面利率有望確定為3.14%。

銀行存款的利息收入要繳20%的個人所得稅,目前銀行3年期儲蓄存款利率為3.24%,繳稅後的實際收益為2.59%,沒有3年期的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儲蓄國債收益高。買債提醒

要先開戶

准備個人有效身份證件和上述六家銀行中一家的存摺到開戶行開戶,存夠錢帶齊證件去認購。

債權查詢

到銀行櫃台列印個人國債賬戶對賬單據;撥打銀行客戶服務熱線電話查詢;若對以上兩種查詢方式得出的結果有疑問,可以再撥打中央國債公司的復核查詢電話(010-66005000)查詢債權(復核查詢只能查詢截至上一日的債券余額)。

提前兌取

必須確認債券處於可以提前兌取的期間內。

付息及還本

到期直接支付到投資者資金清算賬戶,無需任何手續。
希望採納

④ 我國公債的歷史(1949-現在)

新中國成立後至今,我國國債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主要階段:

第一個階段(1950-1958年):

新中國成立後於1950年發行了"人民勝利折實公債",成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種國債。在此後的"一五"計劃期間,又於1954-1958年間每年發行了一期"國家經濟建設公債",發行總額為35.44億元,相當於同期國家預算經濟建設支出總額862.24億元的4.11%。

1958年後,由於歷史原因,國債的發行被終止。

第二個階段(1981年至今):

我國於1981年恢復了國債發行,時至今日國債市場的發展又可細分為幾個具體的階段。

1981-1987年間,國債年均發行規模僅為59.5億元,且發行日也集中在每年的1月1日。這一期間尚不存在國債的一、二級市場,國債發行採取行政攤派形式,面向國營單位和個人,且存在利率差別,個人認購的國債年利率比單位認購的國債年利率高四個百分點。券種比較單一,除1987年發行了54億元3年期重點建設債券外,均為5~9年的中長期國債。

1988-1993年間國債年發行規模擴大到284億元,增設了國家建設債券、財政債券、特種國債、保值公債等新品種。1988年國家分兩批在61個城市進行國債流通轉讓試點,初步形成了國債的場外交易市場。1990年後國債開始在交易所交易,形成國債的場內交易市場,當年國債交易額占證券交易總額120億元的80%以上。1991年我國開始試行國債發行的承購包銷;1993年10月和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推出了國債期貨和回購兩個創新品種。

1994年財政部首次發行了半年和一年的短期國債;1995年國債二級市場交易活躍,特別是期貨交易量屢創紀錄,但包括"3.27"事件和回購債務鏈問題等違規事件頻頻出現,致使國債期貨交易於5月被迫暫停。

1996年國債市場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首先是財政部改革以往國債集中發行為按月滾動發行,增加了國債發行的頻度;其次是國債品種多樣化,對短期國債首次實行了貼現發行,並新增了最短期限為3個月的國債,還首次發行了按年付息的十年期和七年期附息國債;第三是在承購包銷的基礎上,對可上市的8期國債採取了以價格(收益率)或劃款期為標的的招標發行方式;第四是當年發行的國債以記帳式國庫券為主,逐步使國債走向無紙化。

1996年以後,國債市場交易量有所下降。同時,國債市場出現了託管走向集中和銀行間債券市場與非銀行間債券市場相分離的變化,呈現出"三足鼎立"之勢,即全國銀行間債券交易市場、深滬證交所國債市場和場外國債市場.

參考資料:http://finance.163.com/economy2003/editor_2003/031030/031030_165297.html

⑤ 中國近幾年來發行的國債的基本信息

2000年以來國債發行情況一覽表

⑥ 民國時期的公債是什麼性質的

中國早期公債是隨著西洋人的槍炮一起進來的,這個時候公債主要是外債。這些公債大多是用在非生產性質上,一般掌握在國家手中,老百姓手裡持有的數量很少。內債相對外債的發行要晚一些。清政府劃對內第一次發行公債是在光緒二十年(1894),總共發行了1100萬兩。這次公債主要是為了應付甲午戰爭軍費開支;第二次內債是光緒二十四年發行的「昭信股票」,其目的是為了償付《馬關條約》;最後一次是辛亥革命開始,為了應付時局於宣統元年(1909)年發行了「愛國公債」。這些公債多以國家的天稅、鹽稅、統稅為主要擔保品,其目的多以賠付為主。巨額的軍費和賠付加速了清王朝統治走向覆滅

⑦ 民國十年的屬性

民國黃金十年

1927年到1936年,這段歷史在我們國人記憶中貌似是戰亂頻仍不堪回首的,所謂「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的十年。然而,事實上,這十年卻是民國歷史,甚至是中國歷史上建設最快,經濟最繁榮的十年。可以說,沒有這十年打下的基礎,中國的八年抗戰不可能取得勝利。因此,這是一個不該被忘記的十年。

首先,從1927年起,國民黨取得了政治上的一系列勝利。1927年,國民黨僅控制講浙及安徽的一部,通過29到31的內戰加大了對河南,江西,湖北,福建的控制,鎮攝了其他地區,保正了其生存基本確立了其中央的位置。通過對紅軍的追擊,把手伸近了華南和華西(原文),近一步控制了各路軍閥。到三六年只有七個省保持了相對的獨立。國民黨可以說基本上統一了中國,南京國民政府也因此獲得了國際承認,成為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國民黨政府宣布,根據孫中山革命理論的三步驟——軍政、訓政、憲政——中國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並開始進入第二階段,轉到經濟建設為主。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4792265_1.html/ ]

當然,這黃金十年主要體現在經濟上。我們首先來看看當時中國的經濟環境,國民政府在國家預算中每年要負擔的前清遺留國債佔32%,軍費支出佔40%,建國經費只有20%。同時中國在1928年度量衡劃一制度公布實施之前,我國「標准」之亂為全世界所僅見,以度而言吉林1尺僅為河北的2寸長,那麼衡呢,杭州的秤跟臨省江蘇的秤就差了7倍之多。這么混亂生意怎麼做?工商業又如何發展呢?就是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當局在農田水利、電力、礦業資源開發、化學工業、重工業的振興等等,幾乎每項對國家進步有關的事都在馬不停蹄地齊頭並進中。僅僅在1931-1936年間中國工業成長率平均高達9.3%,創下民國以來第一次經濟奇跡。同時交通事業的發展尤為蓬勃,除電訊、郵政快速成長外,鐵路修建達2萬余公里,公路增開了8萬多公里,民航空運在這十年間開辟了12條航線,長1萬5千多公里。

再來看重教育。在這段時間里,政府從掃除文盲的識字運動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體制終於搭成了一個完整的建構。為了迎頭趕上西方列強,政府對實用科學人才的培植更有時不我予的警惕和不遺餘力的倡導,所以二十年代可以視為我國邁向現代科學研究紮根與發軔的重要時期。1934年蔣中正發起新生活運動,教育本是百年大計,時值禍在眉睫的存亡之際,當局仍不忘道德深耕,可謂用心良苦。在1931年至1937年間,小學生人數增長了86%,大學生人數增長了94%。在中國歷史上,國家的貨幣第一次得到統一。

因為經濟發展,城市也有了很大變化。在許多大城市裡,現代風格的辦公大樓拔地而起,密如織網的大道穿過人口稠密的地區,水電供應系統遍布在許多重要市區,一些中心地區的環境衛生也有了明顯的改善。收音機和卷煙、電影和汽車、卡巴萊餐廳和西式服裝的數量不斷增長。正如一個美國觀察小組在1935年所報道的那樣:「中國在所有領域里,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同十年前甚至是五年以前相比,現代化將給中國帶來長達幾個世紀的深遠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這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其實整個國家一直都還在動亂之中,前五年北伐、中原大戰、九一八,後五年剿共、寧粵分裂、閩變,幾乎天天都在打仗,在這么惡劣的環境中能有這些成就,其功績應該是值得肯定的。政治:建立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權,扭轉了分裂浪潮(這花了政府前四年的大部分精力)。

那麼,這些成就都是怎麼取得的呢?一句話,順應潮流,力主改革。

金融為例,訓政時期的財政訓政伊始,蔣介石面臨的財政局勢異常嚴峻,中央政府入不敷出,金融貨幣混亂至極,用"百孔千瘡"來形容也毫不過分。為了眼前維系住一個政權的需要,南京政府對上海工商界的粗暴搜刮(14個月籌款一億),激起了上海資產階級的嚴重不滿。但如果不採用這種飲鴆止渴的辦法,南京政權眼下就維持不住。對此,蔣介石別無選擇。

為了解決財政危機,國民政府採取了幾項重大舉措,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平心而論,南京政府的財政措施是極為成功的。這幾項舉措主要是:關稅自主,裁撤厘金,發行公債,改組銀行,幣制改革。

首先來看一下關稅自主。關稅自主有著財政和外交兩方面的意義。國民政府實現關稅自主的動力,主要出自財政考慮。在南京政府的統治年代裡,關稅收入要佔全部稅收的半數以上,因此,徵得關稅自主權,不僅是一個外交上的面子問題,而且是一個關系國民政府生死存亡的實質問題。 1928年6月,二次北伐收復北京(改名北平),7月,宋子文就到北平與各國協商關稅問題。美國人為了在中國扶持起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率先與中國合作,7月25日,美國駐華公使馬克謨與宋子文簽定了《中美關稅條約》,承認了中國的完全國稅自主權。接著,挪威、比利時、義大利、丹麥、葡萄牙、荷蘭、英國、瑞典、法國、西班牙等國先後都與中國締結了關稅條約,承認中國關稅自主。但是,日本人一直在關稅問題上同中國過不去,遲遲不肯修約。在最惠國條款的約束下,一國不承認中國關稅自主,其他國家就可援引。在國民政府的多方努力下,1930年5月,與日本也締結了關稅條約,關稅自主終於實現。關稅自主後,國民政府不但有了較為穩定且數量可觀的財源,而且有了採取其他措施(如發行公債)的擔保手段。從關稅收入的數量來看,如果以1925年的指數為100,1 928年上升為149,1929年為229,1931年為307,1934年為318。關稅收入的持續增加,為國民政府提供了財力支持。

其次是裁撤厘金。厘金是晚清政府在鎮壓太平天國時採用的一項特殊征稅措施,對於國內工商業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消極阻礙作用,外國商人也極為反感。1921年的華盛頓會議,曾要求中國政府裁撤厘金。

1928年議定中國關稅自主權時,雖然申明不以裁撤厘金為附加條件,但撤厘的意圖十分明顯。南京政府為此專門召開了裁厘會議,決定從1929年開始裁厘,半年完成。在中國歷史上實行了半個多世紀的厘金制度,最終在南京政府手裡壽終正寢。裁厘後,國內商品流通條件有了重大改善,加上度量衡的統一,交通的統一,國內市場的大環境有了改觀,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再次是發行公債,改組銀行。為了解決政府的財政困難,南京政府沿用了北洋政府的老路——發行公債。國民政府在發行公債中,採取了極大的讓利政策。1927至1931年,政府共發行公債10.58億元,而實際收入為5.38億元,讓利達5.2億元,幾近對折。這些巨利,使銀行業迅速發展起來。1928至1931年,僅上海一地,就新成立銀行23家。全國28個重要銀行的總資產,由19 26年的13.91億元增長到1931年的25.69億元(當時全國工業資本不到10億元)。1935年以後,財政部長孔祥熙用公債作武器,拿公債作官股,增加向民營銀行的投資,使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的官股都佔到了50%以上,孔還出任豫、鄂、皖、贛四省農民銀行改組的中國農民銀行的董事長。從此,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四大行為首的國家金融系統支配了整個中國的財政金融。中國通商銀行、中國實業銀行、四明商業儲蓄銀行、新華信託銀行小四行,也被官商合辦、政府控股、干預人事等方式拉進了國家金融系統。國家資本在金融業中占據了主體和主導位置。

最後是幣制改革。幣制改革可以說是國民政府最成功的措施。1935年,在英國專家李茲羅斯的幫助下,南京政府推出了根本性的幣制改革方案。從1935年11月起,幣制改革方案正式實施。按改革方案的規定,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三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幣(後增加中國農民銀行),所有完糧納稅、公私款項、商業貿易,一律使用法幣,不得再用現銀和銀元。並宣布"白銀收歸國有",民間的生銀、銀元,均在三個月內兌換成法幣。到1936年6月,民營銀行錢庄向政府交售了2 .255億元的白銀,民間個人和企業向政府交售了3億元白銀,外國在華銀行除日本外,也都將存銀交售給了中國政府。幣制改革後,南京政府將大量白銀運到紐約、倫敦,換取外匯。有了外匯儲備,法幣也就有了穩定的基礎。幣制改革使南京政府的腰干硬了以來。於是,原來發行的本來就還不起公債,開始被政府以強硬手段賴帳。1936年,南京政府發行了14.6億元的"統一公債",把原來的各種舊公債統統換成新公債,使舊債徹底了結。新公債利率被壓到低限,而且還本期限較長。但是,由於有穩定的外匯儲備,公債信用反而大大提高。除了統一公債,南京政府在1936年還發行了復興公債3.4億元,加上鐵路建設公債等小數額建設性公債,當年政府發行公債的數量達20億元。扣除掉整理舊債的14.6億元,新債也有5億余。盡管公債數量大,但除在整理之初市價下跌外,其後一直上漲。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公債價格上升到了最高點。幣制改革後,物價上揚,貨幣供應增加,民眾購買力上升,銀行利率普遍下降,儲蓄增加,用於工商業的投資大幅度增加,外匯率的穩定也促進了外貿,出口額迅速增加,外貿赤字迅速縮小,整個國民經濟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勢頭。

⑧ 國債是哪一年開始發行的

發行國債,最早是從50年代就開始了。那時候不叫國債,叫做建設公債。

⑨ 新中國成立最早發行的是哪種國債

新中國成立後至今,我國國債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主要階段:

第一個階段(1950-1958年):

新中國成立後於1950年發行了"人民勝利折實公債",成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種國債。在此後的"一五"計劃期間,又於1954-1958年間每年發行了一期"國家經濟建設公債",發行總額為35.44億元,相當於同期國家預算經濟建設支出總額862.24億元的4.11%。

1958年後,由於歷史原因,國債的發行被終止。

第二個階段(1981年至今):

我國於1981年恢復了國債發行,時至今日國債市場的發展又可細分為幾個具體的階段。

1981-1987年間,國債年均發行規模僅為59.5億元,且發行日也集中在每年的1月1日。這一期間尚不存在國債的一、二級市場,國債發行採取行政攤派形式,面向國營單位和個人,且存在利率差別,個人認購的國債年利率比單位認購的國債年利率高四個百分點。券種比較單一,除1987年發行了54億元3年期重點建設債券外,均為5~9年的中長期國債。

1988-1993年間國債年發行規模擴大到284億元,增設了國家建設債券、財政債券、特種國債、保值公債等新品種。1988年國家分兩批在61個城市進行國債流通轉讓試點,初步形成了國債的場外交易市場。1990年後國債開始在交易所交易,形成國債的場內交易市場,當年國債交易額占證券交易總額120億元的80%以上。1991年我國開始試行國債發行的承購包銷;1993年10月和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推出了國債期貨和回購兩個創新品種。

1994年財政部首次發行了半年和一年的短期國債;1995年國債二級市場交易活躍,特別是期貨交易量屢創紀錄,但包括"3.27"事件和回購債務鏈問題等違規事件頻頻出現,致使國債期貨交易於5月被迫暫停。

1996年國債市場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首先是財政部改革以往國債集中發行為按月滾動發行,增加了國債發行的頻度;其次是國債品種多樣化,對短期國債首次實行了貼現發行,並新增了最短期限為3個月的國債,還首次發行了按年付息的十年期和七年期附息國債;第三是在承購包銷的基礎上,對可上市的8期國債採取了以價格(收益率)或劃款期為標的的招標發行方式;第四是當年發行的國債以記帳式國庫券為主,逐步使國債走向無紙化。

1996年以後,國債市場交易量有所下降。同時,國債市場出現了託管走向集中和銀行間債券市場與非銀行間債券市場相分離的變化,呈現出"三足鼎立"之勢,即全國銀行間債券交易市場、深滬證交所國債市場和場外國債市場.

⑩ 327國債事件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

一、1995年2月23日爆發的327國債期貨事件,可以說是建國以來罕見的金融地震。

327品種是對1992年發行的3年期國債期貨合約的代稱。由於其於1995年6月即將交收,現貨1992年3年期國債保值貼補率明顯低於銀行利率,故一向是頗為活躍的炒作題材。

市場在1994年底就傳言327等低於同期銀行存款利率的國庫券可能要加息;而另一些人則認為不可能,因為一旦加息需要國家多支出10多億元的資金,在客觀形勢吃緊的情況下,顯然絕非易事。

於是,圍繞著對這一問題的爭議,期貨市場形成了327品種的多方與空方,該品種價格行情的最大振幅曾達4元多。

二、2月23日,財政部發出公告,關於1992年期國庫券保值貼補的消息終於得到證實。多頭得理不饒人,咄咄逼人地乘勝追擊,而空方卻不甘束手就擒。雙方圍繞327高地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

空方的總指揮是萬國證券公司,二號主力遼寧國發(集團)公司。

在148.50元附近,空方集結了大量的兵力。但多方力量勢不可擋,一開盤,價位就跳空高開,數百萬的空單被輕而易舉地吃掉,價格大幅飆升,迅速推高到151.98元。16時22分,離收盤還有8分鍾。

正當許多人都以為大局已定時,風雲突變,730萬口(約合人民幣1460億元)的拋單突然出現在屏幕上,多方頓時兵敗如山倒。

最後雙方在147.50元的位置鳴金收兵。當日上海國債期貨總成交8539.93億元,其中80%即6800億元左右集中在327品種上。若按收市價147.50元結算,意味著一大批多頭將一貧如洗,甚至陷於無法自拔的資不抵債的泥坑。

交易剛結束,上海證券交易所、證管辦就接到了指有會員嚴重違規操作的控告。根據後來的處理結果,327事件被定性為一起嚴重的違規事件。

它是在國債期貨市場發展過快、交易所監管不嚴和風險管理滯後的情況下,由上海萬國證券公司、遼寧國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數大戶蓄意違規、操縱市場、扭曲價格、嚴重擾亂市場秩序所引起的國債期貨風波。

三、作為327事件主要責任者的萬國證券公司,在這次大起大落的劇烈震盪中,一下子就陷入了滅頂之災。萬國證券成立於1988年7月18日,總裁管金生。

這家起步時只有3500萬元資本金的證券公司在短短6年的時間就發展成資產規模數十億元的綜合性公司,是中國證券業的一大奇跡。

萬國證券成立不到兩個月就先聲奪人,爭取到為義大利國民勞動銀行新加坡分行在倫敦發行歐洲日元證券作承銷商,成為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從事同類業務的第一家證券公司。

1992年,萬國證券又與中國新技術創業投資公司及香港長江實業集團聯合收購香港上市公司大眾國際51%的股權,又創造了國內證券公司第一次在香港收購控股上市公司的奇跡。

1993年。萬國證券在首批券商信用評級中成為唯一獲得國內AAA最高信用級別的一家。

1994年,萬國證券A股交易占上交所總成交量的22%,B股則達到50%,在上交所會員中首屈一指。當年上市的上海12隻B股中有8隻是由萬國證券作國內主承銷商。

如日中天的萬國證券打起了「萬國證券,證券王國」的旗號,聲言要成為中國的野村、中國的美林。然而,在缺乏必要的監管條件下的過於順利以及由此滋長起來的狂妄自大及膨脹野心,卻成了它的「死穴」。

四、萬國證券的總裁管金生是上海外國語學院法國文學碩士,畢業後先後就職於上海市級機關、上海信託投資公司。曾擔任中美國際投資法研討會秘書長,由此而受歐共體邀請,到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進修,獲法學碩士及商業管理碩士。

1988年學成回國,即著手創辦萬國證券公司。人生經歷上過於一帆風順,同樣容易養成一個人過於自負的性格。他風頭出盡,被尊為「中國證券教父」。

327事件後,人們指責管金生用家長制的那一套來領導全國最大的證券公司,而他本人卻感到還有一條,這就是萬國缺少監督機制。

如果說管金生在327品種上走了眼不過是一種偶然,那麼,他以及他所領導的萬國在327事件中的所作所為則是一種必然。自從成為中國證券期貨市場幾乎所向無敵的虎狼之師,他們就太自以為是,也太自信了,他們以為國家不可能因其利率偏低而加息,因而一直在做空。

而當加息的消息被證實時,為了挽救公司可能出現的高達10億元以上的損失,便不顧一切地鋌而走險,違規惡炒。

2月23日下午,空方主力陣營中的遼國發臨陣倒戈,突然空翻多,使327品種的創出151.98元的天價。

在大勢既去的情況下,最後8分鍾,急紅了眼的空方司令萬國赤膊上陣,先以50萬口將價位打到150元,接著連續以幾個數十萬口的量級把價位再打到148元,最後一筆730萬口的巨大賣單令全場目瞪口呆,把價位封死在147.50元。

在這一陣緊鑼密鼓的狂轟爛炸之中,萬國共拋出1056萬口賣單,面值達2112億元,而所有的327國債總額只有240億元。也就是說,萬國賣空的數額超過了該品種總額的7.8倍。

管金生的一步之差,令萬國遭遇了它事業上的滑鐵盧,在管本人而言也是其人生道路上的滑鐵盧。

(10)民國國債發行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的巴林事件」

以萬國證券公司為代表的空方主力認為1995年1月起通貨膨脹已見頂回落,不會貼息,堅決做空,而其對手方中經開則依據物價翹尾、周邊市場「327」品種價格普遍高於上海以及提前了解財政部決策動向等因素,堅決做多,不斷推升價位。

1995年2月23日,一直在「327」品種上聯合做空的遼寧國發(集團)有限公司搶先得知「327」貼息消息,立即由做空改為做多,使得「327」品種在一分鍾內上漲2元,十分鍾內上漲3.77元。

做空主力萬國證券公司立即陷入困境,按照其當時的持倉量和價位,一旦期貨合約到期,履行交割義務,其虧損高達60多億元。

為維護自己利益,「327」合約空方主力在148.50價位封盤失敗後,在交易結束前最後8分鍾,空方主力大量透支交易,以700萬手、價值1400億元的巨量空單,將價格打壓至147.50元收盤,使「327」合約暴跌3.8元,並使當日開倉的多頭全線爆倉,造成了傳媒所稱的「中國的巴林事件」。

「327」國債交易中的異常情況,震驚了證券市場。事發當日晚上,上交所召集有關各方緊急磋商,最終權衡利弊,確認空方主力惡意違規,宣布最後8分鍾所有的「327」品種期貨交易無效,各會員之間實行協議平倉。

閱讀全文

與民國國債發行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獄解剖類型電影 瀏覽:369
文定是什麼電影 瀏覽:981
什麼影院可以看VIP 瀏覽:455
受到刺激後身上會長櫻花的圖案是哪部電影 瀏覽:454
免費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國產 瀏覽:122
韓國雙胞胎兄弟的愛情電影 瀏覽:333
法國啄木鳥有哪些好看的 瀏覽:484
能看片的免費網站 瀏覽:954
七八十年代大尺度電影或電視劇 瀏覽:724
歐美荒島愛情電影 瀏覽:809
日本有部電影女教師被學生在教室輪奸 瀏覽:325
畸形喪屍電影 瀏覽:99
美片排名前十 瀏覽:591
韓國電影新媽媽女主角叫什麼 瀏覽:229
黑金刪減了什麼片段 瀏覽:280
泰國寶兒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83
3d左右格式電影網 瀏覽:562
跟師生情有關的電影 瀏覽:525
恐怖鬼片大全免費觀看 瀏覽:942
電影里三節是多長時間 瀏覽: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