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利率期限結構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預期理論:預期理論提出了以下命題:長期債券的利率等於在其有效期內人們所預期的短期利率的幾何平均值。這一理論關鍵的假定是,債券投資者對於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沒有特別的偏好,因此如果某債券的預期回報率低於到期期限不同的其他債券,投資者就不會持有這種債券。
2、分割市場理論:分割市場理論將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市場看做完全獨立和相互分割的。到期期限不同的每種債券的利率取決於該債券的供給與需求,其他到期期限的債券的預期回報率對此毫無影響。關鍵假定: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根本無法相互替代。
3、流動性溢價理論:流動性溢價理論是預期理論與分割市場理論結合的產物。它認為長期債權的利率應當等於 長期債權到期之前預期短期利率的平均值 與 隨債券供求狀況變動而變動的流動性溢價之和。不同期限債券的偏好。換句話講,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可以相互替代,但並非完全替代品。
4、期限優先理論:採取了較為間接地方法來修正預期理論,但得到的結論是相同的。它假定投資者對某種到期期限的債券有著特別的偏好,即更願意投資於這種期限的債券。
利率期限結構 由於零息債券的到期收益率等於相同期限的市場即期利率,從對應關繫上來說,任何時刻的利率期限結構是利率水平和期限相聯系的函數。因此,利率的期限結構,即零息債券的到期收益率與期限的關系可以用一條曲線來表示,如水平線、向上傾斜和向下傾斜的曲線。
甚至還可能出現更復雜的收益率曲線,即債券收益率曲線是上述部分或全部收益率曲線的組合。收益率曲線的變化本質上體現了債券的到期收益率與期限之間的關系,即債券的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表現的差異性。
Ⅱ 如何評價三種利率期限結構理論
利率的期限結構:是指利率與金融資產期限之間的關系,是在一個時點上因期限差異而產生的不同的利率組合。利率的一般結構:是指在一特定時點由普遍存在的各種經濟因素所決定。
1、預期假說
利率期限結構的預期假說首先由歐文·費歇爾(Irving Fisher)(1896年)提出,是最古老的期限結構理論。
預期理論認為,長期債券的現期利率是短期債券的預期利率的函數,長期利率與短期利率之間的關系取決於現期短期利率與未來預期短期利率之間的關系。
因此,如果預期的未來短期債券利率與現期短期債券利率相等,那麼長期債券的利率就與短期債券的利率相等,收益率曲線是一條水平線;如果預期的未來短期債券利率上升,那麼長期債券的利率必然高於現期短期債券的利率,收益率曲線是向上傾斜的曲線;如果預期的短期債券利率下降,則債券的期限越長,利率越低,收益率曲線就向下傾斜。
這一理論最主要的缺陷是嚴格地假定人們對未來短期債券的利率具有確定的預期;其次,該理論還假定,資金在長期資金市場和短期資金市場之間的流動是完全自由的。這兩個假定都過於理想化,與金融市場的實際差距太遠。
2、市場分割理論
預期假說對不同期限債券的利率之所以不同的原因提供了一種解釋。但預期理論有一個基本的假定是對未來債券利率的預期是確定的。如果對未來債券利率的預期是不確定的,那麼預期假說也就不再成立。只要未來債券的利率預期不確定,各種不同期限的債券就不可能完全相互替代,資金也不可能在長短期債券市場之間自由流動。
市場分割理論認為,債券市場可分為期限不同的互不相關的市場,各有自己獨立的市場均衡,長期借貸活動決定了長期債券利率,而短期交易決定了獨立於長期債券的短期利率。根據這種理論,利率的期限結構是由不同市場的均衡利率決定的。市場分割理論最大的缺陷正是在於它旗幟鮮明地宣稱,不同期限的債券市場是互不相關的。因為它無法解釋不同期限債券的利率所體現的同步波動現象,也無法解釋長期債券市場的利率隨著短期債券市場利率波動呈現的明顯有規律性的變化。
3、流動性偏好假說
希克思首先提出了不同期限債券的風險程度與利率結構的關系,較為完整地建立了流動性偏好理論。
根據流動性偏好理論,不同期限的債券之間存在一定的替代性,這意味著一種債券的預期收益確實可以影響不同期限債券的收益。但是不同期限的債券並非是完全可替代的,因為投資者對不同期限的債券具有不同的偏好。范·霍恩(Van Home)認為,遠期利率除了包括預期信息之外,還包括了風險因素,它可能是對流動性的補償。影響短期債券被扣除補償的因素包括:不同期限債券的可獲得程度及投資者對流動性的偏好程度。在債券定價中,流動性偏好導致了價格的差別。
這一理論假定,大多數投資者偏好持有短期證券。為了吸引投資者持有期限較長的債券,必須向他們支付流動性補償,而且流動性補償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因此,實際觀察到的收益率曲線總是要比預期假說所預計的高。這一理論還假定投資者是風險厭惡者,他只有在獲得補償後才會進行風險投資,即使投資者預期短期利率保持不變,收益曲線也是向上傾斜的。
Ⅲ 期限相同的債券收益率不同的原因
影響債券收益率的因素和期限沒有關系,具體如下:
(一)基礎利率
基礎利率是投資者所要求的最低利率,一般使用無風險的國債收益率作為基礎利率的代表,並應針對不同期限的債券選擇相應的基礎利率基準。
(二)風險溢價
債券收益率與基礎利率之間的利差反映了投資者投資於非國債的債券時面臨的額外風險,因此也稱為風險溢價。可能影響風險溢價的因素包括:
1.發行人種類。不同的發行人種類代表了不同的風險與收益率,他們以不同的能力履行其合同義務。例如,工業公司、公用事業公司、金融機構、外國公司等不同的發行人發行的債券與基礎利率之間存在一定的利差,這種利差有時也稱為市場板塊內利差。
2.發行人的信用度。債券發行人自身的違約風險是影響債券收益率的重要因素。債券發行人的信用程度越低,投資人所要求收益率越高;反之則較低。
3.提前贖回等其他條款。如果債券發行條款包括了提前贖回等對債券發行人有利的條款,則投資者將要求相對於同類國債來說較高的利差;反之,如果條款對債券投資者有利,則投資者可能要求一個小的利差。
4.稅收負擔。債券投資者的稅收狀況也將影響其稅後收益率,
5.債券的預期流動性。債券的交易有不同程度的流動性,流動性越大,投資者要求的收益率越低;反之則要求的收益率越高。
6.到期期限。由於債券價格的波動性與其到期期限的長短相
Ⅳ 如果不同期限債券具有高度替代性,則它們的利率更可能一起波動」這種說法是否合理為什麼
是合理的,我們可以先從命題的反面辯證下:如果不同期限債券不能替代,他們的利率會發生什麼變化——這正是市場分割理論的假設。不同的投資者對債券和其他證券期限長短的偏好程度不同,例如商業銀行和企業偏好短期資金,貸款機構偏好中期資金,養老金及保險公司偏好長期資金。由於投資者對證券期限的不同偏好,資本市場形成不同的分市場。短期證券的利率由短期資金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中長期證券的利率由中長期資金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則二者不具備一起波動的因素。
而我們來看看預期理論的假設,投資者對特定期限無特殊偏好,他們認為不同期限的債券都是可以完全替代的。在以上假設條件下,預期是決定未來利率水平的唯一因素,當預期未來短期利率上升時,會有上升的長期收益率曲線;當預期未來短期利率下降時,長期收益率水平曲線呈下降趨勢。這正是所謂的不同期限「一起波動」
Ⅳ 比較利率期限結構理論的預期理論、分割市場理論和首選棲息地理論。
預期理論:預期理論提出了以下命題:長期債券的利率等於在其有效期內人們所預期的短期利率的平均值。預期理論認為到期期限不同的債券具有不同的利率的原因在於他們對未來短期利率的預期值是不同的。關鍵假定:債券投資者對於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沒有特別的偏好。
分割市場理論:分割市場理論將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市場看做完全獨立和相互分割的。到期期限不同的每種債券的利率取決於該債券的供給與需求,其他到期期限的債券的預期回報率對此毫無影響。關鍵假定: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根本無法相互替代。
流動性溢價理論:流動性溢價理論是預期理論與分割市場理論結合的產物。它認為長期債權的利率應當等於長期債權到期之前預期短期利率的平均值與 隨債券供求狀況變動而變動的流動性溢價之和。關鍵假設: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期限優先理論:採取了較為間接地方法來修正預期理論,但得到的結論是相同的。它假定投資者對某種到期期限的債券有著特別的偏好,即更願意投資於這種期限的債券。
Ⅵ 試述利率期限結構的三種理論,他們的基本假設和結論分別是什麼
1流動性偏好理論(Liquidity Preference Theory)
長期債券收益要高於短期債券收益,因為短期債券流動性高,易於變現。而長期債券流動性差,人們購買長期債券在某種程度上犧牲了流動性,因而要求得到補償。
2預期理論(Expectation Theory)
如果人們預期利率會上升(例如在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長期利率就會高於短期利率。 如果所有投資者預期利率上升,收益曲線將向上傾斜;當經濟周期從高漲、繁榮即將過渡到衰退時如果人們預期利率保持不變,那麼收益曲線將持平。
如果在經濟衰退初期人們預期未來利率會下降,那麼就會形成向下傾斜的收益曲線。
3 市場分隔理論(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
因為人們有不同的期限偏好,所以長期、中期、短期債券便有不同的供給和需求,從而形成不同的市場,它們之間不能互相替代。根據供求量的不同,它們的利率各不相同。
Ⅶ 主要利率理論有哪些
古典學派:
利息報酬說;暫時讓渡貨幣使用權,需要獲得報酬;承擔風險,獲得報酬。
資本租金論:利息就像地租
利息源於利潤:利息是源自貨幣的使用價值,也就是獲得利潤的能力。
利息源於剩餘價值:當資本用於生產,利息來自利潤;當資本用於消費,利息來源於其他收入。
近代西方學者:
節欲論:工人放棄休息娛樂,付出勞動,獲得工資;資本家,放棄消費,節欲,獲得報酬
邊際生產力說:利息取決於邊際資本生產力
人性不耐論:人們都偏向於即期消費,不耐心等待,利息是不耐的指標。
流動性偏好論:利息是放棄流動性的報酬。
利率:利息與本金的比率
利率的作用:
宏觀上,積累閑置資金、調整信貸規模、調整經濟結構、平衡國際收支、抑制通貨膨脹。
微觀上,敦促公司或企業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影響家庭和個人金融資產投資,作為租金計算的基礎。
利率的結構:
期限結構:
三個事實:
1、短期利率較高,收益率曲線向下傾斜,長期利率高,收益率曲線向上傾斜,有時平緩。
2、收益率曲線總是向上傾斜
3、不同期限的利率總是同向變動
期限結構理論:
預期理論(解釋1、3):
假設:人們都是風險中性,對債券沒有偏好,不同期限債券完全可替代,金融市場完全競爭,無交易稅收成本和風險。
結論:長期利率等於預期短期利率均值。
缺陷:假設過於嚴格,無法解釋收益率曲線總是向上傾斜。
市場分割理論(解釋1、2)
假設:人們對債券期限有偏好,不同期限債券不可相互替代。
結論:不同期限債券市場各自平衡,互相不影響,由供求決定。
缺陷:不能解釋事實3,不同期限利率變化具有相關性。
偏好停留論(解釋1、2、3)
假設:人們對債券有偏好,不同期限債券可相互替代,且不完全獨立,人們大多偏好短期債券,除非有一個時間溢價。
結論:長期利率等於預期短期利率均值加上時間溢價
風險結構:
違約風險、流動性風險、稅收及費用
利率決定理論:
古典學派認為投資和儲蓄決定利率,在充分就業條件下,投資和儲蓄都是利率的真實函數,儲蓄取決於人們對消費時間的選擇,人們偏好即期消費,想要讓人們放棄即期消費而去儲蓄,就得給人們補償,也就是利息,給的利息越多,人們放棄的消費就越多,所以儲蓄是利率的增函數。投資取決於邊際收益和利率,所以當邊際收益率大於利率時,人們就有利可圖,人們才傾向於投資,邊際收益率隨著資本投入而下降,所以當邊際收益率等於利率時,投資者獲得最大收益。所以投資是利率的減函數。當投資等於儲蓄,此時的利率就是均衡利率。古典學派只考慮的商品市場,沒有考慮貨幣因素。
凱恩斯認為,貨幣的供給和需求決定利率,貨幣的供給是由貨幣當局決定的,所以是一個外生變數,貨幣的需求主要來自三個動機:交易動機、謹慎動機和投機動機,前兩個動機與利率無關,是收入的增函數,投機動機與利率有關,是利率的減函數。所以Md=M1+M2=L1(Y)+L2(i),當貨幣供給和需求相等,此時的利率就是均衡利率。但是,凱恩斯只考慮了貨幣市場,沒有考慮商品市場。
可貸資金理論認為可貸資金的供給和需求決定利率,可貸資金的供給主要來自兩部分,一部分是儲蓄,它是主要來源,與利率同向變動,一部分是貨幣供給的增量,它與利率正相關。可貸資金的需求也來自兩部分,一部分是投資,它與利率成負相關,另一部分是貨幣的窖藏,它與利率也負相關。當可貸資金的供給等於需求,此時的利率就是均衡利率。可貸資金理論考慮了貨幣市場也考慮了商品市場,但是忽略了兩個市場的各自均衡。可貸資金均衡,兩個市場不一定都處於均衡狀態。
IS-LM模型:利率決定宏觀模型,考慮了收入因素,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都處於均衡狀態利率。第一象限 收入——利率平面,i=i(y)增函數;第二象限投資——利率平面,I=I(i)減函數;第三象限投資——儲蓄平面,I=S;第四象限收入——儲蓄平面,S=S(y)增函數。由S(i)=I(i)推出i=i(y),當儲蓄和投資相等時,我們才能確定收入水平從而確定利率。由第二第三第四象限的圖像確定第一象限收入和利率的關系,也就是IS曲線,這是商品市場均衡。貨幣市場第一象限是收入——利率平面,i=i(y)增函數,也就是LM曲線,第二象限是投機動機——利率平面L2=L2(i)減函數,第三象限是貨幣供給等於貨幣需求,投機動機貨幣量——交易謹慎動機貨幣量平面L1+L2=Md=Ms,Ms是貨幣當局決定的外生變數,第四象限是收入——交易謹慎動機貨幣量平面L1=L1(y)增函數。IS-LM曲線相交於一點,該點就是均衡狀態下的收入和利率。
Ⅷ 簡述利率期限結構理論
利率期限結構是指在某一時點上,不同期限資金的收益率與到期期限之間的關系。利率的期限結構反映了不同期限的資金供求關系,揭示了市場利率的總體水平和變化方向,為投資者從事債券投資和政府有關部門加強債券管理提供可參考的依據。
利率期限結構理論主要分為四種:預期理論;分割市場理論;流動性溢價理論;期限優先理論。
1、預期理論:預期理論提出了以下命題:長期債券的利率等於在其有效期內人們所預期的短期利率的幾何平均值。這一理論關鍵的假定是,債券投資者對於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沒有特別的偏好,因此如果某債券的預期回報率低於到期期限不同的其他債券,投資者就不會持有這種債券。
2、分割市場理論:分割市場理論將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市場看做完全獨立和相互分割的。到期期限不同的每種債券的利率取決於該債券的供給與需求,其他到期期限的債券的預期回報率對此毫無影響。關鍵假定: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根本無法相互替代。
3、流動性溢價理論:流動性溢價理論是預期理論與分割市場理論結合的產物。它認為長期債權的利率應當等於長期債權到期之前預期短期利率的平均值與隨債券供求狀況變動而變動的流動性溢價之和。不同期限債券的偏好。換句話講,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可以相互替代,但並非完全替代品。
4、期限優先理論:採取了較為間接地方法來修正預期理論,但得到的結論是相同的。它假定投資者對某種到期期限的債券有著特別的偏好,即更願意投資於這種期限的債券。
(8)不同期限的債券可以相互替代擴展閱讀
利率期限結構由於零息債券的到期收益率等於相同期限的市場即期利率,從對應關繫上來說,任何時刻的利率期限結構是利率水平和期限相聯系的函數。因此,利率的期限結構,即零息債券的到期收益率與期限的關系可以用一條曲線來表示,如水平線、向上傾斜和向下傾斜的曲線。
甚至還可能出現更復雜的收益率曲線,即債券收益率曲線是上述部分或全部收益率曲線的組合。收益率曲線的變化本質上體現了債券的到期收益率與期限之間的關系,即債券的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表現的差異性。
環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簡述利率期限結構理論? ]問題的解答,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Ⅸ 不同期限的證券是否可以相互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