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債券融資 > 國家開發銀行發行戰疫債券

國家開發銀行發行戰疫債券

發布時間:2021-07-29 03:54:51

Ⅰ 針對疫情發行國債銀行有哪幾家

針對疫情發行的國債銀行有:農業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興業銀行、南京銀行、上海農商行、交通銀行和寧波銀行作為承辦銀行。

根據國家開發銀行發布的信息,此次戰疫專題債券總共發行面額為135億元。

向社會公眾零售55億元,引導社會資金通過網路銀行渠道支持疫情防控工作。投資者可以通過以上八家銀行購買戰疫專題債券。需要注意的是,戰疫專題債券並不屬於國債,而屬於政策性銀行金融債。

(1)國家開發銀行發行戰疫債券擴展閱讀:

戰疫專題債券發行信息:

1、戰疫專題債券的發行面額為100元/張,票面利率為1.65%,客戶按100元的整數倍進行認購。

2、國開行2020年戰疫專題債券為1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債券,債券債券計息日為2月12日,上市日期為2月14日,首次付息日為2021年2月12日,到期兌付日為2021年2月21日。

3、各銀行承銷額度和認購時間有所不同,例如農業銀行額度為30億元,認購時間為2020年2月7日至2020年2月11日(10:00-16:00)。工商銀行額度為15億元,認購時間為2020年2月7日10:00-23:59,2月10日10:00-2月11日16:30。

4、購買戰疫專題債券的投資者還可領取專屬的認購紀念憑證。

Ⅱ 關於美國南北戰爭原因的求證

鼓勵來此吧做客!!要了解之前歷史的
http://tieba..com/f?kz=138639554

精華的
http://tieba..com/f?kz=148974098

b是a的一個原因
c孤立 在1848年左右
總的來說 大范圍上講AE是平行的 E早就有 最後有了D

摘要

奴隸制與廢奴制的沖突早已有之 最著名的是1820年的密蘇里妥協案

1840年代在薩克拉門托發現金礦 以1848或1849為標志

1859年廢奴主義者約翰布朗起義失敗

1860年林肯當選總統南方開始叛變
http://tieba..com/f?kz=518003296

1861年4月12日 南方炮擊薩姆特要塞 視為南北戰爭爆發的標志http://tieba..com/f?kz=525050193

1861年7月開始被弗吉尼亞會戰 視為對南方准備充分的回報
1862年9月的安塔提姆之戰 「一日戰爭」 視為南北戰爭的血腥頂峰
1863年解放黑奴宣言和宅地法頒布 輿論與道義開始傾向北方
1863年7月葛底士堡戰役 南北戰爭的徹底轉折點
李將軍進攻失敗 同時維克斯堡戰役失敗 南方戰區被分割
南方從此完全轉入防禦姿態
之後是很無聊的相持階段了···南方漸漸耗光
1865年4月9日南方由李將軍代表投降

Ⅲ 20國開戰役債券農行可以拿憑證嗎

開過正義債券農行是可以拿到憑證進行交易的。

Ⅳ 歷史上的8月18-22日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1、清朝收復台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領戰船300 余艘,水師2萬餘人,仍自銅山出洋,第2天上午,戰船即陸續到達澎湖海外。

十六日曾發生小規模海戰,雙方各有損傷。二十二日清軍分三路出擊,與鄭軍決戰,施琅親率主力擔任中路主攻。

清軍利用「風利舟快,瞬息飛駛,居上風上流之勢,壓攻擠擊」 ,一鼓作氣,經過七八個小時激戰,大敗鄭軍。劉國軒率所剩幾只小舟逃回台灣。

澎湖為台灣門戶,一旦失守,台灣即失去了屏障。施琅派員到台灣勸降,聯絡劉國軒。劉國軒見大勢已去,於是派兵監視鄭氏統治集團,鄭克塽、馮錫范只得上表求降,八月清軍勝利進駐台灣。

由於鄭氏集團政治腐敗,所以清廷統一台灣得到台灣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清軍至台灣時「百姓壺漿相繼於路,海兵皆預制清朝旗號以迎王師」。

清朝統一台灣後,施琅懇切陳辭,闡述利害,得到大學士李蔚、工部侍郎蘇拜、都察院左御史趙麟等人的贊同和支持,於是康熙帝始決定堅守台灣,在台灣設台灣府,下轄台灣、諸羅、鳳山三縣,隸屬福建省。

台灣、廈門合派一道官管轄。並派兵8000 人駐防,設總兵一員,副將二員,澎湖亦派副將一員統兵2000 人駐防。這樣,台灣重新統一於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轄。

2、福州船政局成立

福州船政局是晚清政府經營的製造兵船、炮艦的新式造船企業。亦稱馬尾船政局。 1866年左宗棠任閩浙總督時創建,稍後由沈葆楨主持。

任用法國人日意格、德克碑(為正副監督,總攬一切船政事務。船政局主要由鐵廠、船廠和船政學堂三部分組成。

1869年6月10日,船局製造的第一艘輪船萬年清號下水。船政學堂(求是堂藝局)設製造、航海兩班,要求學員分別達到能按圖造船和任船長的能力;並派員留學英、法,學習駕駛和造船技術。

3、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又稱「蘇聯政變」、「八月政變」,指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在蘇聯發生的一次政變。

當時蘇聯中央政府的一些官員企圖廢除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並取得對蘇聯的控制,政變領導人是由蘇聯國防部長亞佐夫元帥、克格勃領導人科留奇科夫等蘇聯共產黨強硬成員和保守派組成。

他們相信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計劃太過分,並認為他正商議簽訂的《新聯盟條約》過於分散權力給與眾共和國。

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拒不服從緊急狀態委員會的命令,號召舉行政治罷工,抗議亞納耶夫等人發起的行動。20日,莫斯科實行宵禁。

21日,戈爾巴喬夫宣布已完全控制了局勢,並恢復了一度中斷的與全國的聯系,蘇聯國防部決定撤回部署在實施緊急狀態地區的部隊。蘇聯內閣發表聲明,表示完全執行總統的指示。

此次政變雖然在短短三天內便瓦解,且恢復了戈爾巴喬夫的蘇聯總統權力,但此事件粉碎了戈爾巴喬夫希望使蘇聯至少在一較鬆散體制下維持一體。

4、孫立人事件

蔣介石對孫立人一直疑忌,但一九四九年八月仍任命孫為台灣防衛司令,次年三月升他為陸軍總司令。

原因在於蔣介石迫於美國大陸雙重壓力,自身難保,重用孫立人乃不得已之舉。

韓戰爆發後,台灣轉危為安,美援源源而來,蔣氏父子才陸續採取措施清洗挾美自重的高官——一九五三年春罷黜吳國楨,一九五五年整飭孫立人。

5、斯大林格勒戰役爆發

斯大林格勒戰役又稱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對爭奪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而進行的戰役。

斯大林格勒是蘇聯中央地區通往南方重要經濟區域的交通咽喉,戰略位置極為重要。若德軍攻佔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向北可攻莫斯科,向南可出波斯灣。

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是蘇聯糧食、煤炭以及石油的主產區。如果德軍佔領這一地區,蘇聯就會失去這些戰爭所需要的重要資源。

斯大林格勒會戰是納粹德國遭遇的戰略范圍最嚴重的失敗,不僅終結了德國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來保持的攻勢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蘇聯與德國總體力量對比的根本變化。

從世界范圍看,斯大林格勒會戰與同時期發生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及阿拉曼戰役一起,構成了1942年底反法西斯戰爭大轉折的標志性事件,但斯大林格勒戰役並沒有讓德軍完全失去主動權(斯大林格勒戰役後的庫爾斯克戰役才讓德軍完全失去主動權)。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單從傷亡數字來看,該戰役也是近代歷史上最為血腥的戰役,雙方傷亡估計約2,000,000人,參與該場戰役的人數也比歷史上的其他戰役都來的多,更以雙方無視軍事與平民分別而造成的傷亡著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斯大林格勒戰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孫立人事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八一九事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福州船政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收復台灣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8月21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8月20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8月19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8月18日

Ⅳ 美國戰爭史 論文

對歷史的評價,不能用好與壞,對一個國家的歷史,更加不能用什麼俠義的標准去衡量,否則會很困惑的。要自圓其說就只好歪曲了。標准應該是得與失。這里簡要介紹美國的戰爭史,順便回應關於我「露骨」一詞的質疑。

美國獨立戰爭毫無疑問是一場解放戰爭,這樣正義的戰爭在人類歷史上是不多見的。北美13個州當時一共才300萬人口,居然擊敗了強大的英國,不能不說是個奇跡。不過好景不長,在第二次美英戰爭中暴露出這個新生國家的弱點。

這次戰爭的起因是英國大肆破壞美國航運,數千艘美國船舶被俘獲。在海上挑戰英國是以卵擊石,於是美國人決定在1812年從陸上進攻加拿大。可能的話,奪取五大湖區。起初美軍由於訓練不足,沒有國家意識,只知道保衛自己的家園,行政指揮系統混亂,指揮官無能等原因敗得一塌糊塗。不過這常戰爭規模不大,很快變成英國騷擾美國沿海,美軍反擊的一系列小規模沖突。這場戰爭使美國有了真正的軍隊,懂得了徵兵,訓練,編成等現代國家贏得戰爭的基本做法。最終,在美軍變得越來越厲害之後英國人覺得厭倦了,1814年簽定條約,英國承認美國完全獨立,美國放棄對加拿大的領土要求。最終的結果是英國撤除對美國沿海的封鎖,美國得到了五大湖區的一部分。這場戰爭中一位被英國人關押的美國律師譜寫了《星條旗永不落》。

美國立國以後很長時間不具有和列強爭奪的實力。從美國獨立到南北戰爭前,主要是在開疆拓土。19世紀初,美國主流的思想就是「我們天定命運的權利,就是擴展到整個大陸」。這一段是美國白人移民征服現在美國領土的過程。早在華盛頓任職期間,美國政府就通過了印地安人沒有人權的法律,美國軍隊的主要使命就是對印地安人實行種族滅絕。這是人類歷史上用種族清洗的手法獲得生存空間的最後一個成功的例子。之後,美國開始參與正式的戰爭,以拿到他們想要的北美洲最富饒的地區。美國人付出的代價是5000多人傷亡。

1。美墨戰爭

到19世紀30年代,美國移民到達西部,與墨西哥政府不斷發生沖突。到1835年,德克薩司的美國移民起義(我習慣用這個詞,而不說暴動)宣布獨立。 1845年美國吞並該國,當然,起義的美國移民是很願意這樣做的。次年美墨戰爭爆發。應該說明的是美國人屬於善戰的民族,勇敢倔強而且善於運用新的兵器和戰術。比如這場戰爭就是人類第一次廣泛使用蒸汽戰艦和進行大規模兩棲登陸的戰爭。當時的美軍擁有最先進的兵器,西點軍校已經培養出了一批傑出的軍官,包括後來互為敵手的格蘭特和蘿卜特李。而墨西哥還是印地安人為主的國家,養尊處優的白人貪生怕死,軍隊質量低劣,人民甚至還沒有國家的意識。最終在美國攻克墨西哥城後,雙方簽定和約。美國以不到10美圓一平方公里的代價取得了現在的加利福尼亞、內華達、科羅拉多、得克薩斯、新墨西哥和亞利桑那州,擴展領土 190萬平方公里。按格蘭特的話說,「這場戰爭乃是強大民族對弱小民族所曾進行的最不正義的戰爭之一」。美國死亡12000多人,但由於當時醫療尤其是戰場救護水平很低,其中絕大部分是因傷病死亡。就所得和代價之比,這場戰爭實在是劃算。

2。美國內戰

奪取了南方廣大的土地之後,沒想到美國內部矛盾爆發了出來。19世紀初美國完成工業革命,國民生產總值排到世界第4(當時中國第一)。由於眾所周知的工業化與種植園經濟的矛盾,南方7州宣布獨立,內戰爆發。第一次大會戰十分搞笑,北方有大量平民作為觀眾到場,不過雙方共5000多的傷亡很快讓人們認識到了戰爭的殘酷。這場戰爭有點象二戰中的德國對蘇聯。南方人口較少,工業不發達,但軍隊素質很高,戰前積累充分;北方人多地大,但戰爭准備不足,初期指揮官水平不高。在經過初期的失敗後,北方調整了戰略,並公布了解放黑奴等法案。進入持久戰後北方的優勢發揮出來,經過昌西洛維爾,葛底斯堡,維克斯堡三次戰役,北方確立了勝勢。1965年,由於戰局無可逆轉,加上北方軍在南方實行焦土政策,蘿卜特李決定投降。這場戰爭是人類第一場現代化的總體戰,雙方徵集了 400萬軍隊,死亡62萬傷100多萬。一切工農業目標都成為戰爭目標。無線電報、裝甲列車、卡賓槍、開花炮彈、照相偵察、高空氣球、裝甲艦、水雷、潛水艇、掃雷裝置等新式裝備登場亮相,現代後勤系統也被建立。這場確立美國國體和維護主權領土統一的戰爭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3。美西戰爭

美國內戰之後,國力繼續發展,很快進入了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按馬克思的理論,成為了帝國主義國家),美國本土的開發也大體結束。同當時其他國家一樣,美國也希望獲得市場,穩定的投資場所和原料產地,即殖民地。由於地球已經被瓜分完畢,而美國的實力不足以挑戰英法,於是沒落的西班牙成為目標。當時西班牙的殖民地還剩下古巴、波多黎各,菲律賓和其他一些島嶼。趁古巴和菲律賓的起義,美國決定搶奪西班牙的殖民地。當時美國的艦隊實力僅次於英法,電報電話的廣泛使用和美國一批傑出軍火設計師的貢獻使裝備方面美國佔有絕對優勢。1898年在菲律賓起義軍基本控制全國的情況下,美國人出發抗西援菲。殲滅西班牙弱小的艦隊後,美國人跟菲律賓起義領袖取得聯系,相約幫助菲律賓人獨立。同時,美國人也和西班牙人達成協議,西班牙將向美軍投降並讓美軍進占馬尼拉。同樣的手法,美國人在殲滅西班牙艦隊後佔領聖地亞哥,此時古巴起義軍也已經控制了全境大部(古巴人已經起伏曲折地抗爭了30年)。當年12月,美西簽定和約,菲律賓、波多黎各和關島割讓給美國,古巴根據《普拉特修正案》成為美國的保護國。西班牙得到了2000萬美圓的補償。似乎美國在自認為非正義的戰爭中獲勝後一定要給對方些錢換取領土,以示公正。1899年到1901年,第二次菲律賓獨立戰爭爆發並被鎮壓,菲律賓徹底成為美國殖民地。美西戰爭中美國共死亡4000多人,大多死於熱帶病。在鎮壓菲律賓人起義中美國人死亡4000多人,菲律賓有20萬平民被屠殺。

4。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爭爆發後,美國宣布獨立,但同時向雙方提供軍火和戰略物資。這一時期對美國是很重要的時期。威爾遜總統以「新自由」作為號召進行改革,降低關稅,建立聯邦儲備銀行制度,通過克萊頓反托拉斯法,徵收累進所得稅。並且進一步加強了對西半球的影響力。同時,由於移民斷絕,美國黑人大批流入北方,加速了社會融合。在歐洲打得天翻地覆的時候,美國積極擴大生產同時大發戰爭財。戰後美國由60億美圓的債務國變成了100多億美圓的債權國,國民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一。1917年美國對同盟國宣戰,這個時機實在是恰到好處。正好能作為戰勝國參與戰後分贓,又不會損失太大。盡管如此,美國還是有11萬人陣亡。其他主要交戰國都在百萬以上。

至於沒有批准國際聯盟條約,我個人認為是美國雖然已經是世界首富,但自身實力還不夠強。它害怕國際聯盟成為英法主導的組織而損害美國的利益。在這一點上,美國總統和國會發生了沖突,最終美國的原則是保衛本土及其海外領地不受外來侵略;阻止歐洲介入全球事務;保持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前兩條清晰地顯示了美國對歐洲列強的擔心,後一條毫無疑問對中國有莫大好處,可惜其他國家不買美國的帳。促成這3條有很深刻的原因。

首先,陸海軍聯合委員會的決策者們經過卓越的分析研究之後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為第二次更大規模的全球沖突埋下了禍根。他們還預言,對於美國來說,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不可避免的,除非美國徹底放棄在全球擴展貿易,利用全球資源和發揮影響力的機會。而放棄這些只會讓美國衰退。列強並未完全一敗塗地,至少俄、英、法和義大利還有威脅能力。因此,美國需要保持自主發動戰爭的權力和強大的武裝力量。

同時,還有日本帝國不斷增長的國際野心和戰略力量,它於1915年加入協約國,不僅將其軍事力量擴張到亞洲大陸,而且還將勢力伸展到中太平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已崛起為太平洋地區的主宰力量,其勢力向東一直擴展到國際日期變更線。它佔領了德國在太平洋的屬地,使自己處於一種十分有利的地位,可隨意往返亞洲大陸而不受美國歐洲的任何妨礙。日本在中太平洋和南太平洋除美國屬地以外的地方都建立了基地,致使美國海軍很難馳援美軍的戰略基地菲律賓,也很難阻止日本再次入侵中國,或攻擊富庶的殖民統治十分薄弱的荷屬東印度群島、法屬印度支那和英屬馬來亞。

對這種態勢,海軍將領委員會認為,日本對美國本土和西半球沒有構成現實威脅,但它正處於一個十分有利的地位,能夠關閉「中國開放的門戶」,切斷美國與太平洋對岸的聯系,並對亞洲的英、法殖民體系以致命打擊,而這點又對英國和法國的經濟復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蘇聯很可能捲入歐洲戰爭,這樣,遏止日本就只有靠美國自己了。因此,對日本美國不可掉以輕心。不用我說什麼,得出這些結論的是一批天才。

其次,美國致力於推行其外貿政策,力圖「和平地」染指其他國家殖民地的市場和開發,還要收回歐洲各國的戰爭貸款。因此美國與英國和法國尋求維持歐洲力量均衡變得更加不容易了。

1920年,美國通過了國防法,確立了現代美軍的體制,至今沒有什麼改變。

Ⅵ 急求:美國南北戰爭簡介!多謝!

美國南北戰爭 1861—1865年,美國北部諸州同南部發動叛亂的各奴隸制州之間的戰爭,是資本主義北部同奴隸制南部之間對抗性矛盾激化的結果。 1860年,奴隸制度的反對派共和黨候選人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對受奴隸主影響很大的民主黨來說,這意味著將要失去全國的政權。奴隸主對林肯當選的回答是:宣布南部各奴隸制州退出聯邦,准備內戰維護政權,1861年2月,「南部同盟」成立,美國34個州中有11個州參加。1861年4月,「南部同盟」軍發動叛亂,佔領南部許多要塞和儲有大量武器、彈葯的軍械庫。只有南卡羅來納州的薩姆特堡要塞對叛軍進行了兩天的抵抗,但亦於4月14日投降。林肯總統3月4日就職,1861年4月15日正式宣布南部諸州為叛亂地區。美國南北內戰告爆發。南部叛亂分子為維護奴隸制的社會制度而進行這場戰爭。北部資產階級在戰爭初期就認為重建聯邦和防止奴隸制向外擴展是自己的主要任務。北部各州的軍事和經濟遠比南部各州優越。北部23個州的人口為2200萬,南部11個州的人口僅900萬,其中400萬是黑奴。美國全部工礦企業的86%,軍工生產的97%,國家銀行資本的80%以上,均集中在北部。全長5萬公里的鐵路線,有3.5萬公里在北部各州。戰爭期間,北部有270萬人應征入伍,而南部為110萬人。北軍艦隊的艦只由1861年的90艘增至1865年的700艘。雙方軍隊的編制體制大致相同,步兵師轄3個旅,每旅2個團,每團10個連,每連80—100人。2—3個師合編一個軍,幾個軍(通常2個軍)合編一個集團軍。 南部諸州對戰爭早有準備,因此在初期具有軍事優勢。1861年初,早在林肯就任總統之前,在前總統布坎南政府的贊助下,南部各州就建立了大量的武器儲備。南軍擁有經驗豐富的指揮骨幹,因為美國軍隊的指揮人員傳統上多由南部各州的代表人物充任。美國正規軍的許多軍官,包括後來任南軍總司令職務的李將軍,戰爭初期就加入了「南部同盟」。南軍的軍事素質遠遠高於北軍。但是,南部奴隸主的優勢是暫時的。他們的戰爭計劃是冒險性的,靠突然襲擊和英法兩國的援助取勝。他們企圖迅速攻佔密蘇里、田納西,弗吉尼亞3州,爾後直搗華盛頓,從而勝利結束戰爭。北軍的計劃具有消極防禦的性質,在軍隊完成組建和做好進攻准備之前,只進行一些防禦作戰和局部突擊。 戰爭第一階段(1861—1862)。這一階段的特點是林肯政府作戰優柔寡斷。這是北部資產階級對南部奴隸主持搖擺態度的結果,表現了企圖用妥協方法解決沖突而不用革命方式進行戰爭的傾向。1961年,主要戰斗行動在華盛頓、里士滿方向展開。7月中旬,麥克道爾將軍率北軍(3.5萬人)進入弗吉尼亞州抵達布爾蘭河。與此同時,博雷加德將軍率南軍(3.1萬人)亦逼近該地。7月21日,南北兩軍在布爾蘭河畔的馬納薩斯首次展開了大規模交戰,北軍戰敗,秩序混亂,向華盛頓潰退。但是,南軍沒有利用既得戰果,停止了對麥克道爾軍隊的追擊。馬納薩斯的失敗迫使林肯政府採取下列緊急措施:擴編和鞏固軍隊,動員北方經濟資源,清洗在軍隊和政府機構暗藏的叛軍同情分子,構築防禦工事;制定新的戰略計劃,使用陸、海軍在南部諸州建立包圍圈,然後逐漸緊縮直至徹底平息南部叛亂為止。該計劃是以陳舊過時的警戒線戰略為基礎制定的,曾遭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尖銳批評。 1862年,北軍在次要方向(西線與南線)取得了一些勝利。4月,在海軍(海軍上將法拉格特的分艦隊)支援下,巴特勒將軍的集團軍在密西西比河口登陸,攻佔新奧爾良。格蘭特將軍的集團軍從北向南沿密西西比河順利地展開進攻。北軍海軍封鎖了「南部同盟」軍控制的海岸線和一些大港口,切斷了同盟與提供軍援的英法的聯系。但是,在主要方向東線的南軍卻連戰皆捷。平庸無能的麥克萊倫將軍親率10萬北軍,企圖全殲南軍,攻佔里士滿,未能奏效。6月26日—7月2日,北軍在奇卡霍米尼河(里士滿東)畔同8萬南軍的一次交戰中,北軍戰敗,撤向華盛頓。1862年9月,南軍李將軍企圖攻佔華盛頓,但在取得初步勝利後,未能在安蒂特姆附近的戰役(9月16—17日)中取勝,被迫撤到波托馬克河對岸。12月11—13日,北軍胡克將軍的波托馬克河集團軍在弗雷德里克斯堡附近戰敗,因此,北軍再次進攻里土滿的試圖亦未奏效。1862年6—11月,南軍傑克遜和斯圖爾特的騎兵幾次從後方襲擊敵人。亦末取得成功。 前線的失利和華盛頓面臨陷落的威脅使北部社會輿論發生了深刻變化。人民群眾要求林肯宣布對奴隸主進行全民戰爭,無情地懲治賣國賊和叛徒。國會迫於人民的壓力,於1862年通過了一系列措施,以便採用革命方式進行戰爭。頒布了沒收叛亂分子財產的法案,清洗軍隊,委派擁護林肯的堅定分子到關鍵的指揮崗位任職。1862年5月20日通過的宅地法(宅地法案)規定每個美國公民有權獲得一塊土地,同時還確定了發展農業的資本主義道路,以及解放南部叛亂諸州黑奴的林肯宣言(1863年1月1日),都具有特殊的意義。奴隸解放不付贖金,但也沒有獲得土地。 戰爭第二階段(1863—1865)。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國內政治生活和聯邦軍隊的戰略戰術發生了重大變化。北部各州人民群眾的政治熱情高漲,軍隊得到新編部隊的補充,約有19萬黑人(其中72%來自南部各州)入伍,25萬黑人在後方勤務部隊中服役。政府已建並在戰斗中使用了黑人部隊。南部後方人民爆發多次起義,黑奴在起義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北軍中有許多僑居美國的歐洲革命者(魏德邁,克呂瑟雷、雅各比等人)和國際部隊:義大利「加里波第近衛軍」,「波蘭軍團」、愛爾蘭「鳳凰」團隊,以及以圖爾恰尼諾夫將軍為首的俄羅斯志願軍參戰。美國北部人民反對南部奴隸主的斗爭,得到了歐洲勞動人民和所有進步人士的支持。英國工人階級積極反對英法統治集團向「南部同盟」各州提供武裝援助的計劃。俄國的立場對實行上述計劃也起了相當重要的阻撓作用。俄國關心當時的世界形勢,為了保持國際舞台上各種勢力的分布狀況不容破壞,維護美國的統一,竭力反對外國干涉南北戰爭。1863年,俄國海軍兩支分艦隊到達紐約和舊金山,受到當局和居民的熱烈歡迎。這兩支分艦隊訪問美國,提高了北部的國際地位。 1863年上半年,南軍仍握有戰爭主動權。5月2—4日,南軍在錢塞勒斯維爾(華盛頓西南80公里)附近的交戰中擊敗北軍。但不久形勢發生了轉折。南軍1863年6月在弗吉尼亞州發動的攻勢至7月1—3日以失敗而告終,李將軍指揮的7.5萬人的軍隊在葛底斯堡附近與米德將軍指揮的8.5萬北軍遭遇,南軍大敗(參見葛底斯堡戰役)。這次戰役可以說是美國內戰之頂點。7月4日,格蘭特將軍指揮的北軍攻佔了密西西比河流域的維克斯堡要塞。北軍控制了密西西比河整個河流,把「南部同盟」的領土分成東西兩半。1864年4月,在新任北軍總司令格蘭特統一領導下,制定了新的戰略計劃。新計劃規定實施3次主要突擊:米德將軍率領波托馬克集團軍(12.2萬人)由北向南發起進攻,任務為擊潰李將軍集團軍的主力,攻佔里士滿,謝爾曼將軍指揮的集團軍(10萬人)的任務是由西向東發起進攻,從南方迂迴阿勒格尼山,奪取南部喬治亞州的主要經濟區,直抵大西洋海岸,爾後向北對約翰斯頓將軍指揮的集團軍主力實施突擊;巴特勒將軍指揮的集團軍3.6萬人則由東向西直接進攻里士滿。 1864年5月上旬聯邦軍隊發起進攻。謝爾曼集團軍「向海洋進軍」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此舉與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862年提出的佔領喬治亞並分割「南部同盟」的計劃)是一致的。謝爾曼集團軍挫敗南軍的抵抗,於9月2日攻佔亞特蘭大,12月21日佔領薩凡納,抵達大西洋海岸。爾後,謝爾曼揮師北上,攻佔哥倫比亞(1865年2月18日),插入李集團軍主力的後方,致李軍於絕境。1865年春季,聯邦軍隊在格蘭特指揮下恢復了進攻,並於4月3日攻佔里士滿。南軍向東南潰退,但被格蘭特追上並遭合圍。4月9日,李集團軍在阿波馬托克斯附近投降。至6月2日,南軍其他軍隊停止抵抗。1865年4月14日,林肯總統遭奴隸主和北部反動集團奸細布斯(演員)行刺,身負致命重傷。持續4年之久的內戰以奴隸主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點評:此戰,雙方死亡約61.8萬人(含病死),北部損失36萬人,南部損失25.8萬人;南北兩軍約有100萬人受傷。戰爭進程中,軍事學術得到了發展。這場戰爭特點是規模大、目的明確、參戰軍隊人數眾多。北部改用革命方式進行戰爭之後,軍事行動積極主動、機動靈活。雙方都使用了騎兵快速重兵集團(達1萬騎兵),對敵後(達900公里)實施了深遠襲擊。這個時期軍隊已經有了每分鍾發射175發卡賓槍子彈的霰彈槍。使用新式膛線火器之後,採用縱隊隊形進攻的部隊傷亡很大,散兵線戰術自然產生。陣地戰的形式和野戰工事都有了很大發展,步兵的近迫作業得到廣泛運用。為突破築有工事和設有障礙物的防禦,採用了炮火准備。戰爭中廣泛使用了裝甲列車、海上汽船和江河汽船。使用電報之後,遠距離指揮軍隊的效率提高了。海上作戰中,廣泛採用了封鎖海岸線和重要港口的戰法。戰爭進程中,裝甲艦隊迅速發展起來,開始建造裝甲艦(淺水重炮艦),艦上設有旋轉炮塔,炮塔上安裝有後裝填線膛炮。這場戰爭表明北部的進步勢力戰勝了南部的奴隸制度,使黑奴獲得社會解放。馬克思指出:「當前南部與北部之間的斗爭不是別的,而是兩種社會制度即奴隸制度與自由勞動制度之間的斗爭」。列寧論斷,這場戰爭具有「極偉大的、世界歷史性的、進步的和革命的意義,……為了推翻黑奴制度,為了推翻奴隸主的政權,就是使全國多年進行內戰,遭到同任何戰爭分不開的無窮的破壞、摧殘和恐怖,也是值得的」。

Ⅶ (1.法國大革命2.美國獨立戰爭3.美國內戰4.明治維新)中哪幾個有資產階級革命性質

都是啊,<世界近代現代史>高二中都是重點.
為什麼呢?
共同原因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受到阻礙.
法國大革命是處於第三等級的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有政治權利,推翻封建統治的.是資產階級革命中規模最大.從1789年攻佔巴斯底獄開始.下限一直有爭議.可以包括拿破崙的統治.
美國資產階級革命有兩次.一次是獨立戰爭,二是南北戰爭.前次是民族獨立為主.後者是兩種資本主義經濟生產方式的矛盾,林肯就是這個時期的傑出人物.後來是北方勝利,解放黑奴.
明治維新是日本天皇和中下級武士推翻幕府統治,向西方學習的革命.
他們的共同目的是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
法國大革命
18世紀末,法國封建制度極端腐朽,國王路易十六所代表的第一等級(僧侶)和第二等級(貴族),與廣大的第三等級(資產階級、城市平民、農民)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群眾運動不斷高漲。

自由帶領人民(德洛克羅瓦1830),是歌頌1830年革命的,但在此可看到法國人民所具有的追求民主,熱愛自由的精神

1789年5月國王被迫召集三級會議,繼而改為國民議會和制憲議會。7月14日巴黎人民起義,攻佔巴士底獄,革命爆發。8月26日制憲會議通過《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確立人權、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財產權等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議會還頒布法令廢除貴族制度,取消行會制度,沒收並拍賣教會財產。革命初期,代表大資產階級和自由派貴族利益的君主立憲派取得政權。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喬裝出逃,企圖勾結外國力量撲滅革命,中途被識破押回巴黎。廣大群眾要求廢除王政,實行共和,但君主立憲派則主張維持現狀,保留王政。君主立憲派制定了《一七九一年憲法》,召開立法會議,維護君主立憲政體,反對革命繼續發展。

第一、二等級和大資產階級的取得了妥協,但和佔法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和城市平民的矛盾依然沒有緩和,相反,人民在斗爭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義,推翻君主立憲派統治,逮捕路易十六國王。9月21日召開國民公會,次日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後,吉倫特派取得政權。9月20日法國軍隊在瓦爾米打敗外國干涉軍。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於9月21日開幕,9月22日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吉倫特派執政期間頒布法令,強迫貴族退還非法佔有的公有土地,將沒收的教會土地分小塊出租或出售給農民,嚴厲打擊拒絕對憲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貴族。1793年1月21日,國民公會經過審判以叛國罪處死路易十六。

吉倫特派把主要力量用於反對以M.F.M.I.de羅伯斯比爾為首的雅各賓派、巴黎公社和巴黎無套褲漢。從1792年秋季起,要求打擊投機商人和限制物價的群眾運動高漲起來。以忿激派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嚴懲投機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價格,以恐怖手段打擊敵人。吉倫特派卻頒布法令鎮壓運動。1793年2~3月,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各國組成反法聯盟,加強武裝干涉;國內也發生大規模王黨叛亂。4月,前線的主要指揮、吉倫特派將領C.F.迪穆里埃叛變投敵。在革命處於危急的時刻,巴黎人民於5月31日~6月2日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起雅各賓派專政。

雅各賓派頒布《雅各賓憲法》,廢除封建所有制,平定吉倫特派叛亂,粉碎歐洲君主國家的武裝干涉;但仍保持反勞工的《列·霞飛法》和《農業工人強迫勞動法》,並鎮壓忿激派和埃貝爾派。

但不幸的是,雅各賓派過激和恐怖的政策,也使它走向分裂和內哄,陷於孤立的羅伯斯比爾也末能完全守護住法國革命的成果,而反法同盟一而再地被各歐洲封建君主拼湊起來,它們一輪輪地圍剿法國革命,企圖恢復法國波旁王朝的封建政治。1794年7月27 日,雅各賓中被羅鎮壓的右派勢力發動「熱月」政變,逮捕了羅伯斯比爾和聖鞠斯特,建立熱月黨人統治。這時革命最危急的關頭已過去,熱月黨人成立了新的革命政府--督政府,他們清除了羅伯斯比爾時期的革命恐怖政策和激進措施,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正常統治,維護了共和政體,在法國國內維護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

但國外圍剿革命的勢力仍是濁浪滔天,此時,督政府中又一個新的政治明星應運而生,他就拿破倫,歷史又淘汰了熱月黨人,在「霧月」政變中,年輕的拿破倫執政,擔負起了掃盪歐洲封建勢力、最後鞏固大革命成果的重任。

法國的革命力量就是這樣一波一波地行進,一批人完成了特定階段的歷史使命,就被歷史無情地淘汰,如此行進直到革命的成功。這次革命摧毀了法國封建專制制度,促進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也震撼了歐洲封建體系,推動了歐洲各國革命。
-----------
美國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也稱「北美獨立戰爭」。

18世紀後半期,英國在大西洋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每個殖民地都由英國派來的總

督統治。這時的殖民地已經開發了大量的種植園,建立了紡織、煉鐵、采礦等多種工業,經

濟比較繁榮。

英國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權入,不斷增加殖民地的稅收,對殖民地進行蠻橫的壓榨和殘酷

的剝削。1765年,英國人又想出個新花樣:印花稅。他們規定,一切公文、契約合同,

執照、報紙、雜志、廣告、單據、遺囑,都必須貼上印花稅票,才能生效可流通。這激起殖

民地人民極大的憤怒,於是,「自由之子」、「通訊委員會」等秘密反英組織相繼出現,各

地都發生了反英事件,抵制英貨、趕走稅吏、焚燒稅票、武裝反抗等等。

這一切引起了英國政府的恐慌,他們立即派軍隊鎮壓。1770年3月5日,英軍在波

士頓向手無寸鐵的市民開槍,當場打死5名市民,打傷了6人,製造了震驚北美的「波士頓

慘案」。反英的怒火在殖民地人民心中燃燒,一場爭取獨立和自由的戰火即將在北美大陸上

燃燒起來了。

1775年4月19日清晨,波士頓人民在列剋星頓上空打響了獨立戰爭的第一槍,列

剋星頓的槍聲拉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

1775年4月,馬薩諸塞總督兼駐軍總司令蓋奇得到一個消息:在距波士頓不遠的康

科德鎮上,有「通訊委員會」的一個秘密軍需倉庫。蓋奇立即命令少校史密斯率800名英

軍前往搜查。部隊連夜出發了,4月19日凌晨,他們來到了離康科德6英里的小村莊——

列剋星頓。

英軍在黎明前的薄霧中向前行進,經過一夜行軍。他們個個睏倦不堪,呵欠連天。忽

然,他們發現村外的草地上站著幾十個村民,正手握長槍嚴陣以待。史密斯知道這些武裝村

民就是列剋星頓的民兵,北美大陸殖民地上的居民都叫他們「一分鍾人」,因為他們行動特

別迅速,只要一聽到警報,在一分鍾內就能集合起來,立即投入戰斗。讓史密斯吃驚的是,

這些民兵為什麼這樣快就知道英軍的行動呢?原來,「通訊委員會」的偵察員早就得到了情

報,並立刻在波士頓教堂的頂上掛起一盞紅燈。「通訊委員會」的信使,雕板匠保爾·瑞維

爾看到後立即騎馬趕到康科德報警。

「射擊!給我沖!」史密斯一看對方只有幾十個人,原來有些緊張的心情馬上放鬆下

來。他根本沒把這幾十個衣服破爛的民兵放在眼裡,舉起指揮刀發出了命令。

列剋星頓的民兵立刻還擊,猛烈抵抗英軍的進攻,槍聲震響在列剋星頓上空,傳出很遠

很遠。幾分鍾後,槍聲漸漸稀疏,民兵們因為人少,地形不利很快撤離了戰場,分散隱蔽起

來。

史密斯初戰告捷,非常得意,指揮士兵直奔康科德。英軍趕到鎮上時,天已大亮,旭日

東升了,但街道上卻看不見一個人,家家關門閉戶,顯得冷冷清清,史密斯下令搜查,英軍

進入各家翻箱倒櫃,折騰了大半天,什麼也沒找到。原來,民兵早已把倉庫轉移,「通訊委

員會」的領導人也隱蔽起來了。

「撤!」史密斯覺得情況有些不妙,連忙下令撤退。這時,鎮外喊殺聲、槍聲陡然大

作,附近各村鎮的民兵已得到消息,從四面八方向康科德趕來。包圍了正在撤退的英軍。他

們埋伏在籬笆後邊、灌木叢中、房屋頂上、街道拐角處向英軍射擊。英軍一批又一批倒在地

上,而當英軍舉槍還擊時卻連民兵的影子也找不到。英軍一路向波士頓方向退卻,沿途遭到

民兵的不斷襲擊,狼狽不堪。

戰斗一直持續到黃昏,最後還是從波士頓開來的一支援軍,才把史密斯等人救了出去。

這一仗,英軍死傷247人,民兵犧牲了幾十人,剩下的英軍彈葯耗盡,回想起來也是

心有餘悸,他們第一次嘗到殖民地人民鐵拳的滋味。有個士兵說:「我48小時沒吃一點東

西,帽子被打掉了3次,2顆子彈穿透上衣。我的刺刀也被人打掉了。」

列剋星頓的槍聲震動了大西洋沿岸的13個殖民地。美國獨立戰爭從此開始

為了聯合抗英,北美第二次大陸會議於 6月14日決定,建立各殖民地聯合武裝力量即大陸軍,

任命華盛頓為總司令。10月13日,又決定建立大陸艦隊。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

立宣言》,宣告美利堅合眾國誕生。戰爭初期,雙方力量相差懸殊。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

殖民國家,擁有世界第一流的海軍,駐北美英軍約 3萬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北美殖民

地人口僅300萬,兵力不足,裝備落後,缺乏訓練。但是,戰爭的正義性和進步性左右了戰爭

的進程和結局。這次戰爭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1775年~1778年為戰爭的第一階段,主戰場在北部,英軍占據優勢。戰爭開始後,英軍

主動進攻,企圖迅速撲滅殖民地的革命烈火。其總的戰略是:海軍控制北美東部沿海,以陸

軍分別從加拿大和紐約南北對進,打通向普蘭湖、哈得孫河谷一線,以孤立反英最堅決的新

英格蘭諸殖民地,然後將其他殖民地各個擊破。大陸軍因力量薄弱,除戰爭初期遠征一次加

拿大外,基本上處於守勢,採取待機破敵,爭取外援的方針。1775年5月,各殖民地民兵主

動進攻,並圍困波士頓。6月17日,殖民地民兵在波士頓外圍邦克山戰斗中首戰告捷,殲滅英

軍1000人。1776年3月,威廉豪指揮的英軍被迫從波士頓撤至哈利法克斯待援。8月底,豪率

英軍 3.2萬人,在海軍艦隊配合下進攻紐約。華盛頓率 1.9萬人與英軍打陣地戰,結果損失

慘重,被迫於11月率余部5000人撤往新澤西,英軍佔領紐約。當年聖誕節前夕和新年之夜,

華盛頓利用英軍疏於戒備之機,奇襲特倫頓和普林斯頓得手,俘敵近千人,士氣大振。1777

年夏,約翰·伯戈因率7000英軍從加拿大南下,企圖與豪會師。但豪未按計劃北上,反而率

軍 1.8萬南下,於9月奪取了大陸會議的所在地費城。伯戈因孤軍深入,行至薩拉托加地域

時,遭到1.2萬美軍和游擊隊的圍攻,5000英軍被迫於10月17日向美軍投降。薩拉托加之役

成了這場戰爭的轉折點,促使法國、西班牙、荷蘭先後對英宣戰。形勢的變化,迫使英軍於

1778年6月放棄費城,決心退守紐約。隨之,北部戰爭便出現了僵持的局面。

1779年~1781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主戰場轉到南部,美軍以弱勝強。英軍新任統帥克

林頓上任後,利用南部「效忠派」較多和靠近西印度群島的有利條件,調兵遣將,決心將英

軍主力轉移到南部,企圖對美南部諸州各個擊破,並依託沿海基地和紐約遏制北部。大陸軍

則力圖與法國陸海軍配合,控制沿海基地,同時積極開展游擊戰,打破英軍的計劃。1778年

底,英軍攻取喬治亞州首府薩凡納,揭開了在南方發動強大攻勢的序幕。1779年秋,南方美

軍司令林肯會同德斯坦指揮的法國艦隊進攻南部英軍主要基地薩凡納,受挫。1780年春,克

林頓率領1.4萬英軍對查爾斯頓實施陸、海兩麵包圍,迫使林肯部5000餘人投降,並繳獲軍艦

4艘,使美軍遭受了整個戰爭中最大的一次損失。事後,柯林頓率英軍一部回師紐約,留下

康沃利斯指揮7000英軍控制南方陸地和沿海。這就為南部民兵游擊隊活動提供了方便。大陸

會議委派格林為南方美軍司令,諧同摩根到南方開展游擊戰、先後於1781年1月和3月,在考

彭斯和吉爾福德等地大勝英軍,迫使英軍從內地向沿海撤退。同年8月,康沃利斯率南方英軍

主力退守弗吉尼亞半島上的約克敦。10月19日,華盛頓統率美法聯軍一萬六千餘人對約克敦實

施圍攻,殲滅英軍主力七千餘人,取得了這次戰爭的決定性勝利。此次勝利導致了英國內閣的

倒台。1782年11月30日.英國新政府與美達成停戰協議。次年9月3日,雙方在巴黎簽訂和約,

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

美國獨立戰爭是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這一勝利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

道路,對後來的法國大革命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都有較大的影響。

南北戰爭

1861年4月~1865年4月,美國南方與北方之間進行的戰爭。又稱美國內戰。北方領導戰爭的是資產階級。在南方,堅持戰爭的只是種植場奴隸主,他們進行戰爭的目的是把奴隸制度擴大到全國, 而北方資產階級的目的在於打敗南方,以便恢復全國的統一。

19世紀中葉,北部自由勞動制度與南部奴隸制度之間的矛盾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南部奴隸制度成為美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南北之間的斗爭在西部土地的爭奪中表現得最為激烈。19世紀上半葉在美國領土向西擴張的過程中,在西部接連成立新的州。但是每當新州成立之際,就發生在該州內容許或禁止奴隸制存在的斗爭。北方資產階級和農民主張在新州內禁止奴隸制度,要求把新州確定為自由州。南方奴隸主則力圖把奴隸制擴大到西部,主張把新州確定為容許奴隸制存在的州,奴隸主利用其在美國國會及政府中的統治地位,連續取得勝利,激起北方廣大人民的憤慨。1854年在北方成立了美國共和黨。同年,南方奴隸主企圖用武力把奴隸制擴張到堪薩斯,於是在堪薩斯爆發了西部農民與來自自由州的移民反對南方奴隸主的武裝斗爭,斗爭持續到1856年,揭開內戰的序幕。1857年奴隸主又企圖把奴隸制擴展到美國全部領土上去。從而導致約翰·布朗起義。

第一階段 1860年共和黨人A.林肯當選為總統,美國民主黨遭到慘敗,這就成為南方奴隸主脫離聯邦和發動叛亂的信號。南部蓄奴州南卡羅來納首先脫離聯邦,接著喬治亞、亞拉巴馬、佛羅里達、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薩斯諸州相繼脫離, 並於1861年2月宣布成立「南部同盟」,另立以J.戴維斯為總統的政府。1861年4月12日叛亂政府軍開始炮轟在南卡羅來納的聯邦薩姆特要塞,14日被攻陷。林肯政府於4月15日發布討伐令,內戰爆發 。不久,弗吉尼亞、北卡羅來納、田納西、阿肯色4州退出聯邦參加南部聯盟。

戰爭初期北方實力大大超過南方,北方有2234 萬人口,南方只有910萬,而且其中有380多萬是黑奴。北方有發達的工業,四通八達的鐵路網和豐富的糧食,而南方幾乎沒有工業,鐵路也很少。但南方有充分的軍事准備,擁有裝備及訓練都較精良的軍隊。而且,內戰前夕J.布坎南總統曾設法把大量武器和金錢輸送到南方去。林肯政府在內戰初期進行戰爭的目的是恢復南北的統一,擔心觸動奴隸制度會把一些邊境奴隸州推向南方叛亂者一方,從而失掉邊境諸州這個重要的戰略地區。由於北方政府不肯宣布解放奴隸。因此,在內戰第一階段,北方在軍事上連遭失敗。在1861年7月馬納薩斯和1862年夏的半島戰役中,北軍損失慘重。北軍雖然在西線取得一系列輝煌戰果,從南軍手中奪取了幾個重要戰略據點,但是這些戰果都被東線的慘敗所抵消。

在北方軍事上屢次失敗的情況下,共和黨內部的激進派及社會上的廢權主義者提出解放奴隸和武裝黑人的主張。林肯也意識到解放奴隸的必要性。

第二階段 1862年9月22日,林肯發表預備性的《解放宣言》。宣布:假如在1863年1月1日以前南方叛亂者不放下武器,叛亂諸州的奴隸將從那一天起獲得自由。消息傳到南方後,成千上萬的奴隸逃往北方。英國工人階級也展開了支持北方的運動,迫使英國政府放棄了原來的干涉計劃。

林肯政府還實行一系列革命措施和政策:1862~1863年實行武裝黑人的政策。因此,成千上萬黑人報名參加北方軍隊,其中主要是南方逃亡奴隸;1862年5月頒布的《宅地法》規定:一切忠於聯邦的成年人,只要交付10美元的登記費,就可以在西部領取64.74公頃土地,在土地上耕種5年後就可以成為這塊土地的所有者。林肯政府嚴厲鎮壓反革命分子,清洗軍隊中南方代理人。1863年開始實行徵兵法,以代替募兵制,從而,增強北方的兵力。同時,林肯調整了軍事領導機構,實行統一指揮,任命有卓越軍事才能的U.S.格蘭特為全軍統帥。

1863年,北方在軍事上出現轉機。同年7月1日葛底斯堡大捷,殲滅南軍2.8萬人 ,成為內戰的轉折點。戰場上的主動權轉到北方軍隊手中。1864年,北方最高統帥採用新的戰略方針:在東,西兩線同時展開強大攻勢。在東線以消耗敵人的力量為主要目標;在西線用強大兵力深入敵方腹地,切斷「南部同盟」的東北部與西南部的聯系。1864年9月,W.T.謝爾曼將軍麾下的北軍一舉攻下亞特蘭大,兩個月後開始著名的「向海洋進軍」,在進軍中徹底摧毀了敵人的各種軍事設施,使南方經濟陷於癱瘓。在東線,格蘭特將軍統率北軍把敵軍驅逼到叛亂「首都」里士滿附近。1865年初,奴隸紛紛逃亡,種植場經濟瀕於瓦解。北方海軍實行的海上封鎖,幾乎斷絕了南方與歐洲的貿易。同時,在南方內部也出現反對派,許多小農加入聯邦派從事反戰活動。南方逃兵與日俱增。糧食及日用品匱乏。1865年4月9日,R.E.李的部隊陷入北方軍隊的重圍之中,被迫向格蘭特請降。美國內戰終止。美國恢復統一。

內戰的意義 內戰期間,雙方戰費消耗150億美元。聯邦軍傷亡63萬人,南軍傷亡48萬人。戰爭顯示了近代工業的威力,雙方都大量裝備了新式線膛武器,促進了散開隊形、野戰工事和步兵近迫作業的運用和發展。鐵路和電報發揮了重大作用,並在戰爭史上第一次使用裝甲艦、地雷、水雷和潛水艇。

北方在戰爭中的勝利,確立了北方大資產階級在全國的統治地位。內戰消滅了奴隸制,從而為美國的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宅地法》 的實施 ,加速了西部的開發,促進農業資本主義發展中美國式道路的勝利。因而19世紀末美國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工農業資本主義大國。黑人在內戰後的重建時期仍受到多方面的歧視和種植場主的剝削,但在政治上取得公民權及選舉權,從奴隸枷鎖下解放出來。因此,美國內戰在美國歷史發展中是具有劃時代的進步意義的。

----------
明治維新
是日本歷史上的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歸還天皇,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們以「富國強兵」為口號,企圖建立一個能同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1871年廢藩置縣,摧毀了所有的封建政權。同年成立新的常備軍。1873年實行全國義務兵制和改革農業稅。另外還統一了貨幣。在19世紀70年代中期,這些改革遭到兩方面的反對:一方面是失意的武士,他們糾集對農業政策不滿的農民多次興行叛亂;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影響的民權論者,他們要求實行立憲,召開議會,萬事決於公論。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壓力下,1885年實行內閣制,翌年開始制憲,1889年正式頒布憲法,1890年召開第一屆國會。在政治改革的同時,也進行經濟和社會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工業化。軍事工業以及交通運輸都得到很大發展。1872年建成第一條鐵路,1882年成立新式銀行。為了滿足現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紹西方的科學技術。到20世紀初,明治維新的目標基本上已經完成,日本在現代工業國的道路上前進。

Ⅷ 抗疫疫情國債怎麼買

抗疫債券發行信息

1、戰疫專題債券的發行面額為100元/張,票面利率為1.65%,客戶按100元的整數倍進行認購。

2、國開行2020年戰疫專題債券為1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債券,債券債券計息日為2月12日,上市日期為2月14日,首次付息日為2021年2月12日,到期兌付日為2021年2月21日。

3、各銀行承銷額度和認購時間有所不同,例如農業銀行額度為30億元,認購時間為2020年2月7日至2020年2月11日(10:00-16:00)。工商銀行額度為15億元,認購時間為2020年2月7日10:00-23:59,2月10日10:00-2月11日16:30。

4、購買戰疫專題債券的投資者還可領取專屬的認購紀念憑證。

Ⅸ 不得不看的戰爭片有哪些

不得不看的戰爭片有:《鋼琴家》、《南京,南京》、《辛德勒的名單》、《戰狼》、《紅海行動》。

1、《鋼琴家》

鋼琴家也是一部記錄猶太人苦難的影片,那個落魄的鋼琴家一開始和家人幸福的生活在波蘭,後來因為戰爭,他們全家的大部分人被送入了奧斯維辛集中營,那個讓人毛骨悚然的地方,而他在朋友們的力保之下開始了逃亡一般的人生。

冷傲的戰狼副隊長,擦出曖昧火花的性感女隊長(余男飾),心計頗深腹黑的毒梟,枉死的隊友,雇傭兵跨過邊境線入侵中國,一切都使他陷入了麻煩中。一切都在考驗這個團隊的毒瘤冷鋒,他不知該何去何從。

5、《紅海行動》

該片講述了中國海軍「蛟龍突擊隊」8人小組奉命執行撤僑任務,突擊隊兵分兩路進行救援,但不幸遭到伏擊,人員傷亡;同時在粉碎叛軍武裝首領的驚天陰謀中慘勝的故事 。

該片於2018年2月16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3月1日在中國香港上映 。2018年5月6日,獲得第25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11月獲得第34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 。12月8日,獲第17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

Ⅹ 戰疫專題債券可以提前贖回嗎

戰疫專題債券不可以提前贖回。

閱讀全文

與國家開發銀行發行戰疫債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獄解剖類型電影 瀏覽:369
文定是什麼電影 瀏覽:981
什麼影院可以看VIP 瀏覽:455
受到刺激後身上會長櫻花的圖案是哪部電影 瀏覽:454
免費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國產 瀏覽:122
韓國雙胞胎兄弟的愛情電影 瀏覽:333
法國啄木鳥有哪些好看的 瀏覽:484
能看片的免費網站 瀏覽:954
七八十年代大尺度電影或電視劇 瀏覽:724
歐美荒島愛情電影 瀏覽:809
日本有部電影女教師被學生在教室輪奸 瀏覽:325
畸形喪屍電影 瀏覽:99
美片排名前十 瀏覽:591
韓國電影新媽媽女主角叫什麼 瀏覽:229
黑金刪減了什麼片段 瀏覽:280
泰國寶兒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83
3d左右格式電影網 瀏覽:562
跟師生情有關的電影 瀏覽:525
恐怖鬼片大全免費觀看 瀏覽:942
電影里三節是多長時間 瀏覽: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