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宗商品漲跌與什麼有關系
大宗商品裡面的漲跌是多空雙方博弈的結果,也受到現實中商品價格的影響~比方說一個產品的實際價格是600,而電子盤中的價格是300,那麼電子盤的價格必然要漲,即使主力砸盤,會砸到200,但是等快進入交割月份的時候,主力也會將價格拉回到成本價的~
⑵ 如何理解債券和大宗商品同漲格局
近期市場出現了債券和商品同時上漲的行情,引發了人們的關注和討論。盡管可以提出許多自下而上的原因,例如糧食和豬肉市場的變化,CPI與PPI反向而行帶來的裂口收窄等,但我們認為更加基本的原因在於經濟邏輯的變化。
通常而言,分析宏觀經濟集中於需求側的「三駕馬車」。如果經濟總需求擴張,通常表現為債券下跌和商品上漲;如果總需求萎縮,通常表現為債券上漲和商品下跌同時出現。如果我們把視角限定在經濟需求層面,這一現象很難理解。
在我們的宏觀經濟研究框架中,要對稱地研究經濟的供應和需求。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主要受到了供給層面收縮的影響,而供給收縮帶來的商品價格上漲並不會影響債券市場走牛。
具體來說,由市場自發調整和政策誘導推動的供應能力收縮是去年底以來經濟運行發生的最重大的變化。盡管存在需求面的積極變化(大家普遍認為這一因素是不可持續的),但供應的收縮應該更為主導。這推動了商品價格的反彈,PPI的回升和企業盈利的改善,並對周期性板塊帶來了刺激。
⑶ 股市,債市,貴金屬和大宗商品之間有什麼邏輯關系
我的看法是股市和商品正相關
然後股市和貴金屬是反的,這個毋庸置疑
債市不了解
⑷ 影響債券價格的幾個因素分析
閃牛財經:重要的有三大因素;
(1)經濟態勢:當整個國民經濟呈現出衰退的態勢時,企業資金的需求量減弱,銀行貸款減少,市場利率下降。就債券價格決定的一般規律來說,它與債券的利息收入成正比,與市場利率成反比。撇開金融機構無必要出賣債券和企業把資金投向短期債券不說,這時的債券市場價格也會上升。反之,在整個國民經濟呈現出擴張的態勢時,經濟繁榮,資金的需求量增加。企業一方面拋出現有債券,另一方面紛紛要求增加貸款,利息率就會上漲,金融機構也會出售債券增加貸款,這時債券充滿市場,其價格也就必然下跌。
(2)國內物價:物價普遍上漲就是通貨膨脹。這時,中央銀行就會緊縮銀根,提高利率,社會資金普遍感到短缺,市場預期收益率就會上漲,從而迫使債券價格下跌;反之,物價水平穩定,甚至穩中有降,銀根就會放鬆,社會資金充裕,利息率下跌,市場預期收益率也就下降,債券的價格便隨之上升。
(3)經濟體制:在一個很不發達的計劃經濟體制占統治地位下,金融市場剛剛起步,金融機制還不完善,債券價格受到種種限制,作為典型金融商品之一的債券特徵,不能很好地呈現出來,債券價格變化細微。因為,許多社會政治經濟因素都難以反映在債券市場價格的波動上;反之,在一個商品經濟發達,市場經濟體系健全的經濟體制下,金融市場十分發達,各種金融機制運行自如。
綜上所述,影響債券價格變動的因素有經濟態勢、國內物價、經濟體系等。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會影響債券價格變動的因素。作為投資者無法一一分析,這便需要借力,藉助分析家的數據確定投資的變動,此外,還可訪問財經網(caijingz.com),財經網為網友24小時提供最及時的財經新聞資訊,其中資訊與服務包括國內、外最新的財經快訊、業界報道、策略報告、機構公告、市場研究、私幕透露等等,財經網還有獨家對熱點財經新聞和話題製作相關專題深度跟蹤報道。
⑸ 通貨膨脹,經濟大形勢和大宗交易商品的價格波動有什麼關系啊
經濟學已不能解釋了,都是美國華爾街控制的
⑹ 債券收益率和價格變化的關系是什麼
國債的收益率與價格一般是呈現負相關的關系。也就是當國債價格上升時,收益率會下降;而當國債價格下降時,收益率會上升。
而之所以二者會呈現出這種負相關的關系,其實是和市場的供求情況有關。因為債券價格上升往往代表買的人很多。而為了降低成本,國債的利率自然就只能下降。而反過來,國債價格下降,就代表著購買的人比較少,市場供過於求。而為了增加產品的吸引力,自然就會去上調利率。
當然,國債價格上升,很可能也會使得投資者不再購買。而買的人少了之後,供給變多,就可能會由供不應求變為供過於求,從而又出現利率上調來吸引投資者購買的情況。
一般銀行利率上調,高於國債的平均收益率時,投資者就可能會更傾向於去銀行存款。而這也就會使得購買國債的人變少,從而也就會導致國債價格下跌,推升國債的收益率。反之,銀行降息,投資者湧入國債市場,就可能會推高國債價格,從而降低國債的收益率。
應答時間:2021-05-14,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⑺ 期貨 關於通貨膨脹和大宗商品價格的問題
通脹時期避險資金會流入商品市場,尤其是流入黃金市場進行保值。另外通脹時期由於貨幣貶值,所以商品就會顯得便宜,而存在了一定的上漲空間。
通脹之後,通常都面臨著貨幣緊縮問題。央行通過再貼現,窗口指導和在資本市場的操作回籠多餘的資金。另外避險資金這時候也會投資到經過通脹之後顯得十分便宜的甚至破產的優質資產,也就是投資實業。這樣的話商品市場就會面臨資金短缺問題,面臨調整。
自1971年開始,大宗商品出現過兩輪大幅上漲行情。一輪是在1971-1980年,當時資本主義世界處在二戰後最嚴重的「滯脹」時期,經濟停滯不前,增長緩慢,而通貨膨脹嚴重,導致商品暴漲。CRB指數由1971年9月30日的96.80點上漲到1980年11月28日的334.8,上漲幅度246%。其中原油由3美元/桶上漲到1980年的40美元/桶,黃金由35美元/盎司上漲到850美元/盎司。
而2003年以來,大宗商品再次出現暴漲,尤其是龍頭品種原油,從1998年底的10.72美元/桶,上漲到2008年7月11日的147美元/桶,上漲幅度巨大。表面上看是全球經濟大幅增長帶動需求增長引發商品上漲,經濟增長確實是商品上漲的一大重要因素,實際上更重大動力就是全球資金泛濫導致的通貨膨脹,這主要是由於在「9.11」之後,美聯儲長期將利率長期維持在1%,相當於向全世界輸出通貨膨脹。2003以來,世界經濟強勁增長,同時美元處於貶值之中,經濟增長與美元貶值是商品大幅上漲的兩大動力。
導致通脹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界各國廣泛使用信用貨幣,比如信用卡,貸款等,相當於把未來的錢拿到現在消費,無形中就增加了當前的貨幣流通量,而央行為了彌補未來的缺口,則在當前要發行大量貨幣,導致貨幣供應過多,不值錢了。
⑻ 債券、股票、大宗商品等走勢之間有何關系
一般來說,經濟趨勢強勁時,股票上漲,大宗商品也上漲,債券一般和股市走相反趨勢。不過這不是絕對得,各種商品標價關系有一定內在聯系,但這種聯系破壞時那市場會有不一樣的市場反應。 例子如: 美國次貸危機,危機爆發後雷曼倒了先是美國股市大跌,歐元兌美元持續攀升(一國危機當然另一主要結算貨幣升值,資金轉移),隨後大家發現這次危機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歐元兌美元爆跌,接著黃金也下跌了(個人認為當時情況預估計是由於美元結算原因),原本作為避險資產瑞士法郎,黃金都沒有起到即時避險作用,反而從不是避險貨幣的日元既然吸引全世界目光把資金轉移到其身上成為暫時避險幣種。 由於美國金融危機後演成全球金融危機,全球為了尋找最安全資產結果把錢投給了日本一票(中國不是自由兌換國),日本持續多年經濟低迷雖然當時沒有改變但除股市外,其國家債務公司債務都是相對安全的。所以沒有絕對走勢關系,只有相對一個時期走勢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