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政府債務的產生發展
政府債務作為財政范疇具有悠久的歷史。公債制度是在私債的基礎上發展和演變而來的,產生於奴隸社會。到了封建社會,借債規模有所擴大,但發展十分緩慢。公債的快速發展是在商品經濟和信用經濟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今天,幾乎所有國家都將公債作為政府籌集財政資金的重要形式和發展經濟的重要杠桿。 日本公債比美國公債的發展史短得多,它只是30多年來的產物。1965年日本發生了戰後第五次經濟危機,工礦業生產連續下降,稅收減少,財政出現赤字,日本政府不得不第一次發行了少量的公債。至此,日本由實行傳統的均衡財政政策轉為實行凱恩斯主義的赤字財政政策。1966年,日本開始發行國家建設公債。
1972年以前,日本公債的償還期一般為7年。
1973年後延長為10年。自1974年以來,日本經濟受到世界石油危機的沖擊,民間資本支出急劇減少。為擴大政府支出,增加社會有效需求,日本政府開始大量發行赤字公債,進入了「財政主導經濟時期」。公債利息支出仍然是日本政府財政支出中的主要項目。
2015年4月9日,日本國會正式通過了政府提出的2015年度財政預算,這一總額為96.3萬億日元的預算成為日本歷年額度最高的預算,其中的近四成將依賴政府債務。
據《朝日新聞》報道,剛剛獲得通過的2015年財政預算中的54.5萬億日元來自稅收,日本企業業績得以改善使得日本稅收創下1991年度以來的新高。與此同時,新增國債的發行額與2014年度相比減少4.4萬億日元。
日本預算赤字將有望實現財政再建的預定目標,即預算赤字相比2010年度減少一半。但是因為政府債務總額持續增長,2015年度末將達到1035萬億日元,與2014年度相比增加26萬億日元。
日本2015年度財政預算中社會保障相關預算為31.5萬億日元,連續2年超過30萬億。此外,防務預算和公共事業預算自安倍政權上台以來已連續3年增加,而用於沖繩地方發展的支出在減少。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政府債券的發展經歷了「50年代的發展,60年代的低落,70年代的復甦,80-90年代的興起」這樣一個歷史發展階段。
新中國建立初期,我國面臨著舊中國遺留的生產凋敝、貿易萎縮、交通阻塞、失業嚴重、惡性通貨膨脹的局面,為保證仍在進行的革命戰爭的需要和恢復發展國民經濟,我國政府先後發行了總價值約為302億元的「人民勝利折實公債」和大約3546億元的「國家經濟建設公債」。這一時期我國政府還通過向國外借款籌措資金,外債金額大約為51.62億元。到了1958年,在「左」的思想指導下,我國不僅完全否定了利用外資的意義,拒絕接受外援,而且也全盤否定了內債。從1959年到1980長達22年中,我國沒有發行過任何內債,並以罕見的速度在1964年提前還清全部外債,1968年全部還清內債,使我國成為一個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國家。
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國民經濟的收入分配格局發生了較大變化。政府財政集中的資金占國民收入的比重有所下降,企業和地方能支配的資金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城鄉居民個人收入增長較快,銀行資金來源大量增加。這些變化使得中央政府財政收入無法滿足財政支出的要求,財政開始出現赤字。政府為改變財政困難局面,決定重新向國內外發行政府債券。1993年以前,我國政府發行債券的規模並不很大,主要原因在於中央政府在發債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向中央銀行透支和借款來彌補財政赤字。1994年國家為理順財政銀行關系,根除通貨膨脹和財政赤字的直接聯系,正式規定了財政部不得向中央銀行透支借款,政府入不敷出的差額只能通過發行公債彌補。從此,發行公債就成為政府彌補財政赤字和還本付息的唯一手段,由此導致公債發行規模的迅速擴大,1994年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發行額為1028.57億元,2001年公債發行規模已達4483.53億元。①政府債務已成為影響今後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國際上一般認為3%是政府每年財政赤字的「天花板」,2016年3月「兩會」期間,全國政協無黨派界別小組討論上,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中國的國情是不同的。他認為,我國的「政府債務可以突破3%,只要它的去向好」。因為「發達國家政府赤字主要是用來支付社會消費,比如失業金、福利等,不會提高生產力;發展中國家債務絕大多數是用來支持投資的,中國的債務相當一部分作為消除基礎設施瓶頸、環保、城市化等方面的投資,這些投資在短期會創造需求,也能增加就業,從長期來講,能提高生產率、形成資產。我們是有資產的,所以凈債務實際上不高。」
『貳』 國際債券的發展歷史
(一)歐洲債券市場
歐洲的債券市場發展源於地理大發現和殖民主義的擴張階段,為了籌集冒險資金和戰爭資金,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等先起國家和公司發行了帶有國債及企業債性質的債券,這些債券最初是被富有的個人投資者持有,債券的交易主要發生在個人投資者之間,以場外市場為主。然而,在以個人投資者為主體的投資者結構中,交易者個人之間存在信用風險,場外市場無法消除個人投資者之間的結算的信用風險,因此債券市場發展非常緩慢;隨著交易所設立專門的清算機構,極大降低了信用風險,滿足了中小投資人的需求,從19世紀中到20世紀40年代,場內債券交易迅速發展,並成為債券的主要交易場所,場內交易市場清算方式的創新促進了債券市場的融資效率和交易效率;但是,隨著戰後機構投資者的壯大和債券存量的急劇擴大,大量的債券集聚在機構投資者手中,債券的大宗性和低收益性逐漸顯現,機構投資者開始在場外以詢價的方式進行交易,債券交易逐漸又從場內交易轉移到場外,截至20世紀90年代,發達國家市場的場外交易量占整個交易量95%以上。
歐洲債券市場的發展路徑經歷了從場外交易到場內交易、再到場外交易的過程充分地反映了最優的債券市場模式並不是由政府強制外生給定的,而是由市場的投資者結構變化主導,投資者對交易方式和結算方式等的內在需求決定了債券市場的交易方式,投資者結構的變遷決定了債券交易的市場模式。現階段,歐洲各國以場外交易為主、場內市場為輔的市場模式既滿足了機構投資者的需求,又滿足了個人投資者小額、標准化和防範對於信用風險的需要,極大促進了債券市場的發展。
(二)美國債券市場
1790年,為了償還獨立戰爭的債務,聯邦政府發行了8000萬美元債券;1792年,紐約交易所誕生,債券一直是交易所的主要交易品種。到1920年,經濟的快速增長,股票的吸引力一直增長,場內的債券交易活躍度開始降低,並且交易空間被股票侵佔。進入20世紀60年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詢價、交易、清算和信息傳播更為快捷和低廉,場外市場交易成本大為降低。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機構投資者的壯大,使得債券交易逐步從場內交易轉移到場外交易,截至2004年,場內交易量還不到總交易量的1%。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種債券市場模式的變遷,我們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債券類型——市政債券市場模式的變遷進行分析。1926年和1927年以前,美國的市政債券交易還是很活躍,但從1928年8月開始,美國市政債券交易量急劇萎縮,從1930年5月開始,交易所市場的債券徹底失去了流動性,市政債券主要在場外市場交易。市政債券市場模式發展從場內向場外轉變的根本原因在於投資者結構發生了改變,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股票市場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10年大牛市,個人投資者都被股票市場巨大的盈利空間吸引,對傳統上的投資如市政債券不再感興趣,個人投資者的急劇減少改變了當時的市政債券的投資者結構,機構投資者在市政債券市場中顯得更加重要,成為了市政債市場的主要交易方,機構投資者發現轉移到場外交易變得有利可圖,並且可以很方便找到交易對手,因此市政債券的交易場所逐漸從場內轉移到場外。而當股票市場由於大蕭條崩潰時,個人投資者想重新投資市政債券時,由於流動性的外部效應導致重新進入場內交易已很難獲得流動性,而個人投資者在場外交易面臨高的交易成本而不得不退出交易或者通過機構投資者進行交易,市政債券市場的機構投資者結構得到強化,美國的市政債券市場完成了從場內交易向場外交易的市場模式的轉變?
『叄』 債券市場的發展,對於債券發展的影響及意義
這段市場的發展對債券發展的影響力很大,在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產生一定的經濟數值。
『肆』 債券是如何由來的呢
債券,是一種金融契約,是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等直接向社會借債籌措資金時,向投資者發行,同時承諾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並按約定條件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債券的本質是債的證明書,具有法律效力。債券購買者或投資者與發行者之間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債券發行人即債務人,投資者(債券購買者)即債權人。債券是一種有價證券。由於債券的利息通常是事先確定的,所以債券是固定利息證券(定息證券)的一種。在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債券可以上市流通。人們對債券不恰當的投機行為,例如無貨沽空,可導致金融市場的動盪。在中國,比較典型的政府債券是國庫券。
『伍』 中國金融債券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最好長篇大論)
主營:證券自營和代理買賣、證券承銷和上市推薦、證券投資咨詢、委託資產管理、網上證券委託業務、發起設立證券投資基金等。
『陸』 歐洲債券的生產與發展
歐洲債券產生於60年代,是隨著歐洲貨幣市場的形成而興起的一種國際債券。60年代以後,由於美國資金不斷外流,美國政府被迫採取一系列限制性措施。 1963年7月,美國政府開始徵收「利息平衡稅」,規定美國居民購買外國在美發行的債券,所得利息一律要付稅。1965年,美國政府又頒布條例,要求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限制對國外借款人的貸款數額。這兩項措施使外國借款者很難在美國發行美元債券或獲得美元貸款。另一方面,在60年代,許多國家有大量盈餘美元,需要投入借貸市場獲取利息,於是,一些歐洲國家開始在美國境外發行美元債券,這就是歐洲債券的由來。
歐洲債券最初主要以美元為計值貨幣,發行地以歐洲為主。70年代後,隨著美元匯率波動幅度增大,以德國馬克、瑞士法郎和日元為計值貨幣的歐洲債券的比重逐漸增加。同時,發行地開始突破歐洲地域限制,在亞太、北美以及拉丁美洲等地發行的歐洲債券日漸增多。歐洲債券自產生以來,發展十分迅速。1992年債券發行量為2761億美元,1996 年的發行量增至5916億美元,在國際債券市場上,歐洲債券所佔比重遠遠超過了外國債券。
『柒』 債券價格種類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債券價格種類產生是因為市場的需求。
債券是一種有價證券。由於債券的利息通常是事先確定的,所以債券是固定利息證券(定息證券)的一種。在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債券可以上市流通。在中國,比較典型的政府債券是國庫券。人們對債券不恰當的投機行為,例如無貨沽空,可導致金融市場的動盪。
債券市場互通互融是大勢所趨。債券市場互通互融會使得債券市場能夠充分反映資金市場的信息,資金的價格會通過交易價格實時反映出來。面對一個分割的債券市場和混亂的利率期限結構,企業沒有辦法像面對統一的市場那樣去獲取融資成本的准確信息。低水平的債券市場無法與銀行進行充分競爭,這會使得企業的融資成本難以下降。
債券市場互通互融並且快速發展會給商業銀行帶來壓力,促使商業銀行提高其評估風險和定價的能力,對企業的信用進行更為精準的分析,提高其對不同企業的服務能力,並且有助於提升其國際競爭能力。
另外,擴大債券發行需要我國評級機構的進一步發展,債券產品的豐富更需要評級機構履行其職責,為廣大投資者提供真正有區分度、有足夠信息含量的研究報告和級別評價。
『捌』 國債發展的歷史
6家銀行七一開賣儲蓄國債
7月1日起,工、農、中、建、交、招六大銀行將開賣儲蓄國債。本月20日起,沈陽市民就可以到上述6家銀行開立個人國債託管賬戶。
認購起點為100元
"財政部已經確定從7月1日開始發售儲蓄國債,銀行也已經做好了發售的准備工作,先行發售的有兩個品種。 "昨天,省內某大型國有銀行儲蓄國債負責人透露。
儲蓄國債為記名國債,採用實名制,以100元為起點,以百元的整數倍辦理各項業務。上述人士還告訴記者,儲蓄國債以電子方式記錄債權,通過投資者在承辦商業銀行開設的人民幣結算賬戶進行資金清算。逾期兌付還給利息20多年的國債發售格局將被儲蓄國債打破,與憑證式國債逾期不加計利息的傳統相比,儲蓄國債到期後,承辦銀行自動將投資者應收本金和利息轉入其資金賬戶,轉入資金賬戶的本息資金作為居民存款由承辦銀行按活期存款利率計付利息。
另外,儲蓄式國債業務只針對個人發售的特點將增加普通市民的投資機會。利息收入不用繳稅
不收利息稅應該是儲蓄國債最大的特點,雖然利率水平還沒最終敲定,但和儲蓄存款相比,收益肯定要高一些,3年期的票面利率有望確定為3.14%。
銀行存款的利息收入要繳20%的個人所得稅,目前銀行3年期儲蓄存款利率為3.24%,繳稅後的實際收益為2.59%,沒有3年期的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儲蓄國債收益高。買債提醒
要先開戶
准備個人有效身份證件和上述六家銀行中一家的存摺到開戶行開戶,存夠錢帶齊證件去認購。
債權查詢
到銀行櫃台列印個人國債賬戶對賬單據;撥打銀行客戶服務熱線電話查詢;若對以上兩種查詢方式得出的結果有疑問,可以再撥打中央國債公司的復核查詢電話(010-66005000)查詢債權(復核查詢只能查詢截至上一日的債券余額)。
提前兌取
必須確認債券處於可以提前兌取的期間內。
付息及還本
到期直接支付到投資者資金清算賬戶,無需任何手續。
希望採納
『玖』 誰知道中國的債券發展史
你肯定知道吧?
『拾』 最早的債券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在證券中,債券的歷史比股票要悠久,其中最早的債券形式就是在奴隸制時代產生的公債券。據文獻記載,希臘和羅馬在公元前4世紀就開始出現國家向商人、高利貸者和寺院借債的情況。進入封建社會之後,公債就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許多封建主、帝王和共和國每當遇到財政困難、特別是發生戰爭時便發行公債。12世紀末期,在當時經濟最發達的義大利城市佛羅倫薩,政府曾向金融業者募集公債。其後熱那亞、威尼斯等城市相繼仿效。15世紀末16世紀初,美州新大陸被發現,歐洲和印度之間的航路開通,貿易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