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債券融資 > 改革開放以來國債

改革開放以來國債

發布時間:2021-07-31 19:31:38

國債的本質,國家為什麼發國債

就是國家向人民借錢,有利息的!
國家發行國債的原因,主要是用來調節貨幣流通量的。
國債發行一般來說有兩種用途,一是政府籌集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拉動內需.另一種用途就是政府公開市場操作的手段,目的在於調節市場上的資金量,對於西方國家來說,第二種意義更大,當市場上的錢太多的時候,政府通過發行國債來收集市場上的資金以防止通貨膨脹,調節利率.
這是我國發行國債和其他國家的比較:一、我國現行的國債發行方式。(直接發行、代銷發行、承購包銷發行、招標拍賣發行。)即「是什麼」。
二、國際主要的國債發行方式。
三、我國與國際發行方式的利弊比較。即「存在什麼問題」。
四、如何改進。即「解決問題」。

國債市場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國債發行市場,也稱一級市場。二是國債流通市場,也稱為二級市場。一級市場好比批發市場,二級市場就像零售市場。一級市場是否順利通暢,對國債的發行至關重要。一般說來,國債發行有四種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日子越過越富裕,余錢剩米多了,就會想著去投資,於是有炒股的、做期貨的,集郵的,搞藝術品收藏的等等,投資方式五花八門,不一而足。而在諸種投資方式中,國債可說是一枝獨秀,倍受投資者青睞。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國債是國家發行的,國家財大氣粗,政府決不會有借無還。投資國債不僅風險小,而且收益又比銀行儲蓄高。因此,國債被譽為"金邊債券"。

私人之間的借債,程序比較簡單。往往找一個公證人或擔保人,借貸雙方立個字據,一手簽字蓋章,一手交付借款便可告成。國債則復雜得多,它必須通過國債市場,才能流入投資者手中。國債市場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國債發行市場,也稱一級市場。中央財政通過該市場,將新發行的國債銷售給資金比較雄厚的投資者。與國債發行市場對應的,是國債流通市場,也稱為二級市場。打個比方,一級市場好比批發市場,二級市場就像零售市場。在二級市場上,那些一級市場的投資者,再將手中的國債轉讓、出售給更多的中小投資者。一級市場是否順利通暢,對國債的發行至關重要。

在我國,國債的發行方式幾經變遷。上個世紀80年代,採用行政分配的方式,攤派發行國債。到了90年代初,便改為承購包銷,主要用於不可流通的憑證式國債。時至今日,已演變為四種發行方式並存,它們分別是:直接發行、代銷發行、承購包銷發行、招標拍賣發行。直接發行方式,指的是財政部面向全國,直接銷售國債。這種發行方式,共包含三種情況,一是各級財政部門或代理機構銷售國債,單位和個人自行認購。第二種情況,也就是80年代的攤派方式,屬帶有強制性的認購。第三種是所謂的"私募定向方式",財政部直接對特定投資者發行國債。例如,對銀行、保險公司、養老保險基金等,定向發行特種國債、專項國債等。代銷發行與直接發行正好相反,財政部委託代銷者負責國債的銷售。我國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初期運用過這種方式。至於承購包銷,顧名思義,就是指大宗機構投資者,先承購國債,只有包銷出去以後,才能獲利。倘若銷售出了問題,那麼售不出的部分,只能自己消化。自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承購包銷成為我國國債發行的主要方式。事實上,不僅我國,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採用這種方式。

國債發行第四種方式,是招標拍賣方式。採取這種方式,國債認購價格或收益率等,都不是由政府自己說了算,而是在拍賣場上投標競價確定。在這里,招標有兩種具體方式,競爭性招標和非競爭性招標。前者既然冠名為競爭性,自然就暗含了排它意味,在競爭性招標條件下,投標者把認購價格和數量提交招標人,招標人據此開標。決定中標的依據,就是發行價格的高低。投標者認購價格高,招標者受益就大,所以出價高者勝出。而非競爭性招標,乍一看與競爭性招標相似,實則差異巨大。說它們相似,是因為,非競爭性招標沿用競爭性招標的方式開標;說它們不同,是指結果不同。實行競爭性投標,只有出價最高的投資者獲得國債發行權。而採取非競爭性招標,卻類似於吃大鍋飯,參加投標的投資者人人有份。

通過非競爭性的招標拍賣方式發行國債,在中標價格確定上,有兩種有代表性的招標規則:"荷蘭式"招標和"美國式"招標兩種。所謂"荷蘭式"招標,指的是中標價格為單一價格,這個單一價格通常是投標人報出的最低價,所有投資者按照這個價格,分得各自的國債發行份額。而"美國式"招標,中標價格為投標方各自報出的價格。舉個例子,在一場招標中,有三個投標人A、B、C,他們投標價格分別是85元、80元、75元,那麼按照"荷蘭式"招標,中標價格為75元。倘若按照"美國式"招標,則A、B、C三者的中標價分別是85元、80元和75元。我國從1996年開始,將競爭機制引入國債發行,而且從2003年起,財政部對國債發行招標規則進行了重大調整,即在原來單一"荷蘭式"招標基礎上,增加"美國式"招標方式,招標的標的確定為三種,依次是利率、利差和價格。

從國債開始發行那刻起,它就有章可循。只不過,在不同時期,人們對規則的理解各不相同。隨著國債發行在各國實踐的深入,很多舊的原則不再適用。而有些原則,卻經過反復考驗,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以景氣發行原則為例,它是指發行國債,要根據社會經濟狀況,確保經濟的景氣,也就是經濟的穩定和發展。這就要求國債發行者審時度勢,相機抉擇。例如,經濟萎縮低迷,需要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時,短期國債就要披掛上陣,身先士卒。此中原因,不難理解:短期國債流動性強,能在較短時間內籌集更多的資金,就如冬天裡點燃的一堆堆烈火,有助於經濟快速回升。相反,經濟過熱時,長期國債就當仁不讓,挺身而出,它的比重增大,無疑將減弱貨幣的流動性,對於"發燒"的經濟,正如夏日裡的清涼飲品,消熱解渴,靜氣安神。

俗話說,好借好還,再借不難。人們借錢,總是事先掂量清楚,有把握償還,才好意思開口。國家向百姓借錢,發行國債,也是一樣。在對國債規模的管理上,大多數發達國家,採取的是國債余額限額管理,這意味著,國會負責審定一段較長時期的國債余額限額,只要不超過限額,國會對國債發行不予干涉,政府在限額內,可以自由行事,自主確定每一年度的發行規模。當然,如果國債余額膽敢跨越雷池一步,超出限額的話,那麼國會就出手干預。這很像巡警的風格,假如你在路上遵紀守法,你幾乎感覺不到他的存在;但是如果你違反交通法規,或逆行,或闖紅燈,巡警就會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你面前,懲治你。

在我國,對國債發行規模,實行年度額度管理制度,即下一年度國債發行計劃,通常是在上一年第四季度編制,對國家財政預算收支情況的測算,是編制國債發行計劃的主要依據。這個計劃將作為國家預算的一部分上報國務院,由國務院在下一年三月的全國人大會上提請審議。一旦通過,國債發行計劃就如同法律文本一樣具有法律效力。倘若在年度內,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發生變化,需要追加或削減國債,政府無權隨意為之,必須像修改法律法規一樣,上報全國人大常委會,經其審議批准後才能執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債發行方式經歷了80年代的行政分配,90年代初的承購包銷,到目前的定向發售、承購包銷和招標發行並存的發展過程,總的變化趨勢是不斷趨向低成本、高效率的發行方式,逐步走向規范化與市場化。

(1)定向發售。定向發售方式是指定向養老保險基金、失業保險基金、金融機構等特定機構發行國債的方式,主要用於國家重點建設債券、財政債券、特種國債等品種。

(2)承購包銷。承購包銷方式始於1991年,主要用於不可流通的憑證式國債,它是由各地的國債承銷機構組成承銷團,通過與財政部簽訂承銷協議來決定發行條件、承銷費用和承銷商的義務,因而是帶有一定市場因素發行方式。

(3)招標發行。招標發行是指通過招標的方式來確定國債的承銷商和發行條件。根據發行對象的不同,招標發行又可分為繳款期招標、價格招標、收益率招標三種形式:

①繳款期招標。繳款器招標,是指在國債的票面利率和發行價格已經確定的條件下,按照承銷機構向財政部繳款的先後順序獲得中標權利,直至滿足預定發行額為止。

②價格招標。價格招標主要用於貼現國債的發行,按照投標人所報買價自高向低的順序中標,直至滿足預定發行額為止。如果中標規則為「荷蘭式」,那麼中標的承銷機構都以相同價格(所有中標價格中的最低價格)來認購中標的國債數額;而如果中標規則為「美國式」,那麼承銷機構分別以其各自出價來認購中標數額。

舉例來說,當面值為100元、總額為200億元的貼現國債招標發行時,若有A、B、C三個投標人,他們的出價和申請額如表5-1所示,那麼,A、B、C三者的中標額分別為90億元、60億元和50億元,在「荷蘭式」招標規則下中標價都為75元,而在「美國式」招標規則下,中標價分別是自己的投標價,即等於85元、80元和75元。

由上可見,「荷蘭式」招標的特點是「單一價格」,而「美國式」招標的特點是「多種價格」。我國目前短期貼現國債主要運用「荷蘭式」價格招標方式予以發行。

③收益率招標。收益率招標主要用於付息國債的發行,它同樣可分為「荷蘭式」招標和「美國式」招標兩種形式,原理與上述價格招標相似。

招標發行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國債發行過程,從而能反映出承銷商對利率走勢的預期和社會資金的供求狀況,推動了國債發行利率及整個利率體系的市場化進程。此外,招標發行還有利於縮短發行時間,促進國債一、二級市場之間的銜接。基於這些優點,招標發行已成為我國國債發行體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希望採納

② 國債一般是什麼時候有的買的

暴利稅

11月9日,美國石油業巨頭集體到國會"過堂",他們必須向國會專家組解釋,自己的巨額利潤並非建立在普通民眾的消費痛苦之上,以避免被徵收"暴利稅"。這發生在近期美國石油公司相繼發布創紀錄的第三季度利潤報告以後,石油公司的巨額利潤激起社會強烈不滿,民主黨與共和黨出乎人們想像地站在了反對暴利的同一陣線。

暴利稅主旨是為了調控壟斷行業的高利潤。征稅的依據是,這些企業獲取的巨額額外利潤源於其所佔據的壟斷資源。在一些產油大國,收取暴利稅的情況相對普遍。在石油價格上漲的情況下,一些國家也會通過徵收暴利稅,將石油的溢價部分收歸國家財政,調節社會收入差距的失衡狀態。

面對美國石油巨頭們的誠惶誠恐,難道中國的石油巨頭們能夠毫無愧疚嗎?2004年中石油利潤達到1029億元,幾乎是中央直屬189家大型國有企業總利潤的三分之一。

相比於國際石油市場的自然壟斷,中國的石油巨頭主要依靠行政性壟斷,市場因此更為封閉:從油源勘探到批發進口,全部由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三大巨頭瓜分。

有人認為,中國石油巨頭資源的佔有量與利潤的產出成正比,利稅上繳得多,因此可以平衡對國家的貢獻。持此論者看來對於我國國企的稅收政策並不了解。

國企向政府上繳稅收,並不上繳利潤。按照1994年實施的《國務院關於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的規定,1993年以前注冊的多數國有全資老企業實行稅後利潤不上繳。也就是說,這些企業根本不可能將壟斷利潤用作國民的公共開支,壟斷國企的資產收益堂而皇之地被企業化、部門化。

不僅如此,壟斷國企的身份還可以帶來一系列好處。如由中央財政核銷壞賬,2004年央企共申報核銷損失共計4000多億元
人民幣。而在過去幾年中,四大商業銀行已經核銷近2萬億元!可資補充的優惠政策還包括,石油石化企業從今年2月開始至2008年底獲稅收優惠,以支持這些企業的重組改制。看來,民眾不但要承擔壟斷價格高企的利益損失,還必須作為納稅人為這些企業的改製成本埋單。

資源性企業的"特色稅負"主要體現在資源稅上。從今年7月1日起,我國在全國范圍內調高油田企業原油、天然氣資源稅稅額標准。此前我國收取石油資源稅的課稅標準是199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原油價格上漲了五六倍,而資源稅是十年一貫制的老標准:石油企業每噸原油繳納8到30元。值得指出的是,即使經過本輪資源稅調整,我國原油資源從價稅率也僅為1.5%,仍然遠遠低於10%的全球平均水平。對於壟斷性油企而言,猶如九牛一毛。

也有人指出,因為壟斷國企的挾制性與議價能力,完全可以將稅收打入成本,或是轉嫁給下游企業與消費者,民眾未必能從資源暴利稅中獲益。當然,政府需要打破壟斷,盡快出台一拖十餘年的《反壟斷法》,使市場回歸競爭狀態。但在打破壟斷之前,徵收暴利稅不失為調節財富的有效方法。由於我國壟斷行業的定價仍帶有很強的行政色彩,因此,政府有能力通過行政手段控制價格源頭,杜絕假借市場之名、坐收壟斷利潤的做法。

美國此次暴利稅能否徵收尚未可知,出身為石油巨頭的布希總統很可能行使否決權。但我國政府有關部門更應該考慮到最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用暴利稅對壟斷利潤實行一票否決。

財政赤字

摘 要:財政赤字是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的結果。在短期內,赤字財政對經濟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其消極作用不應忽視。赤字財政政策不宜長期使用,目前應適度從緊。 關鍵詞: 赤字財政;政策,作用,財政收支平衡 財政赤字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經濟范疇,也是一種世界性的經濟現象,它是國家職能的必然產物。縱觀世界各國,在經濟增長緩慢、市場萎靡的時候,一般都以財政赤字的增加為代價來支持經濟持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為適應經濟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我國基本上實行的是一種赤字財政政策。特別是1998年以來,我國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進一步擴大了我國的財政赤字,1998年至2001年財政支出的增長率為19.8%,財政赤字的增長率達到62.4%,赤字達到2473億元,佔GDP的2.578%。2002年中國赤字規模為3098億元,赤字水平相當於1997年(財政赤字為582億元)的432%,即6年時間翻了兩番,年均增長高達27%,赤字佔GDP的比重為3.004%,達到國際公認警戒線(3%)。 毫無疑問,財政赤字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對緩解財政負擔,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赤字財政並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葯,其消極作用不應忽視,一個國家的財政赤字和債務規模如果不合理,會由此引發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進而導致經濟的崩潰。歷史上,1918~1923年德國的通貨膨脹,1982年拉美國家債務危機,20世紀90年代末哥倫比亞的經濟衰退,20世紀的最後10年日本經濟的衰退及我國建國後的三次通貨膨脹都是與過高的財政赤字有關。因此對赤字財政政策應辯證地來看待。 一、赤字財政政策的積極作用不可否認 赤字財政政策是在經濟運行低谷期使用的一項短期政策。在短期內,經濟若處於非充分就業狀態,社會的閑散資源並未充分利用時,財政赤字可擴大總需求,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刺激經濟回升。1998年以來,為有效抵禦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的沖擊,抑制經濟下滑趨勢,我國實施了以擴大國債投資為重點的積極的財政政策。積極財政政策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來實行:一是增加政府開支,二是減稅。在減稅不太可行的情況下,政府採取了赤字政策,通過發行國債來增加政府投資,刺激社會需求。1998年8月我國首次發行1000億元長期國債,1999年發行1100億元,2000年至2002年,每年增發國債均為1500億元,2003年增發1400億元。截至2002年,我國用長期建設國債資金安排的國債項目總投資規模已達到6600億元。這些國債重點用於農林水利、交通通信、環境保護、城鄉電網改造、糧食倉庫、城市公用事業和西部大開發等方面。國債的發行,帶動了地方、部門、企業配套資金和銀行貸款等投資。通過國債項目的建設,辦成了許多想辦而限於財力未辦的、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對長遠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大事,對國民經濟保持適度快速增長起到了重要的拉動作用。據統計,1998年以來增發國債分別拉動經濟增長1.38、1.44、1.81、1.66和1.8個百分點,帶動投資3.2萬億元,累計創造就業崗位750萬個。在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的條件下,中國經濟能夠保持平穩增長態勢,擴張性赤字財政政策功不可沒。從這個角度說,財政赤字是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它能有效動員社會資源,積累龐大的社會資本,支持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實際上財政赤字是國家為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等目標,依靠國家堅實和穩定的國家信用調整和干預經濟,是國家在經濟調控中發揮作用的一個表現。 二、赤字財政政策的消極作用不可小視 1.赤字財政政策並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葯。刺激投資,就是擴大生產能力。實行擴張性政策,有可能是用進一步加深未來的生產過剩的辦法來暫時減輕當前的生產過剩。因此,長期擴張積累的後果必然會導致更猛烈的經濟危機的暴發。筆者認為,我國經濟目前已經進入過熱狀態,其表現形式是投資過熱。目前全國有86條地鐵線正在施工或在計劃籌備中;全國手機年產能約為1.3億部(約為世界總需求的35%),三年後產能預計翻番;中國汽車產能三年後預計翻番;化纖產能三年後接近翻番,此外還有鋼鐵、水泥、港口等大批在建項目。改革開放20多年,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資源配置亦趨合理。但是資本市場仍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政府幹預;二是資本項目不開放,導致過剩的資金在國內找不到出路,又不能去海外,最終資本投在不該投的地方,三是外資,外資對中國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有些地方外資泛濫,有時甚至成災(如某些城市的房地產)。 2.財政赤字可能增加政府債務負擔,引發財政危機。財政風險指財政不能提供足夠的財力致使國家機器的運轉遭受嚴重損害的可能性,當這種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時,輕者導致財政人不敷出,重者引起財政危機和政府信用的喪失。財政赤字規模存在著一個具有客觀性質的合理界限,如果赤字規模過大,會引發國家信用危機。對財政赤字風險性的評價,國際上通常用四個指標:一是財政赤字率,即赤字佔GDP的比重,一般以不超過3%為警戒線;二是債務負擔率,即國債余額佔GDP的比重,一般以不超過60%為警戒線;三是財政債務依存度,即當年國債發行額/(當年財政支出 當年到期國債還本付息),一般以不超過30%為警戒線;四是國債償還率,即當年國債還本付息/當年財政支出,一般以不超過10%為警戒線。在我國,總體上暴發財政危機的可能性不大,但隨著國債規模擴大,中央財政的債務依存度已經相當高,2002年財政赤字率為3.004%,達到國際公認警戒線3%,財政債務依存度為36.32%,超過國際警戒線上限6.32個百分點,國債償債率18.78%,超過國際警戒線上限8.78個百分點。政府還債壓力增大,財政運行面臨的風險度提高,一旦負擔超過一定限度,必然引發財政危機,造成財政風險。當前的國債運行正在步入借新債還舊債的高度債務時期,可用於國家建設性的債務支出比重逐步下降,而且投資經濟效益不佳,這就進一步弱化和降低了未來政府的償債能力。另外,從中央財政到地方財政,都存在大量「隱性赤字」。部分隱形債務構成潛在財政風險,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建設貸款,未納入預算的國務院有關部委以中國政府名義從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外國政府借人的政府主權外債,國有企業與國有銀行等金融機構虧空,糧食虧損掛賬和社會保障支付缺口等。按照世界銀行的估計,我國2002年隱形債務佔GDP的比重為50%至70%。這些盡管沒有被納入到政府債務中,但政府又必須承擔這一部分債務,所以可能造成支付缺口,從而可能對財政構成壓力和風險。 3.赤字財政政策孕育著通貨膨脹的種子,可能誘發通貨膨脹。從某種程度上說,赤字財政與價格水平的膨脹性上升有著固定的關系。其原因並不難尋。在一個社會里,赤字財政導致貨幣需求總量增加,而現存的商品和勞務的供給量卻沒有以相同的比例增加,這必然要使經濟產生一種通貨膨脹缺口,引起價格水平提高。在財政赤字不引起貨幣供給量增加的情況下,赤字與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有直接關系。眾所周知,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是由總需求的增長引起的。在開放型經濟狀態下,總需求由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出口構成,這四個因素中的任何一個因素的變動都會影響總需求的變動。如果赤字不斷增加,促使總需求增加,以至於總需求超過充分就業時所能達到的產出水平,就會出現通貨膨脹。我國建國後三次通貨膨脹,即建國初期的第一次通貨膨脹,60年代初期的第二次通貨膨脹,80年代的第三次通貨膨脹,這三次通貨膨脹雖然是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但其發生都同大量的財政赤字緊密相連。目前,我國經濟已有過熱的苗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生產資料瓶頸」的出現和價格的上漲。去年以來,隨著投資的增長,我國鋼材、水泥、煤炭、化工產品的價格就開始攀升,並逐步在部分地區發生電力供應緊張。如果投資高漲的局面持續下去,「生產資料瓶頸」的問題會進一步惡化,導致生產資料價格的持續上漲,並最終體現到消費品價格中,導致通貨膨脹。再加上我國出口的增長也在加快,國際上存在著「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外匯流人在增加,導致基礎貨幣投放增加,這時若投資持續高增長,引起貨幣流通速度加快,更容易引發通貨膨脹。 三、赤字財政政策不宜長期使用 政府通過發行國債擴大政府投資,刺激經濟增長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中長期仍應以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為宜。赤字財政政策作為市場失靈時政府對市場的補救,只能作為啟動力量來使用,以期由政府投資帶動社會力量、民間力量,從而恢復市場活力。如果超過啟動力量的定位,變成政府代替市場,則有可能事與願違,產生擠出效應。美國的赤字財政政策本是應對大危機的短期政策,但政府卻不自覺的使之長期化,給經濟帶來了嚴重的危害,足以作為我們的前車之鑒。 我國與美國相比,有許多劣勢決定了我國長期實行赤字財政政策的負面影響會更大。首先,我國目前所處環境與當時的美國不同,當前經濟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世界經濟動盪不安,國家失去債務償還能力,由此帶來的金融崩潰危險對發展中國家一直是忽隱忽現的陰影。作為通貨,美元赤字使美國在國際經濟中漁利,而我國只有保持充足的財力才能抵禦各種可能的國際風險。其次,我國的經濟實力遠遠落後於美國,許多配套政策措施的運行和操作尚不成熟和完善,面對赤字財政可能帶來的危害,缺乏應變能力。經濟資源的有限性也決定了擴張性赤字財政政策只能是短期的。這是因為赤字財政政策以國民經濟中存在閑置資源為前提,目前我國儲蓄率高於投資率,銀行資金存大於貸,財政用發債方式籌集適量資金,專項用於基建,可直接增加社會需求,使閑置資金得到充分利用,國民收入增加。但閑置資源畢竟有限,長期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超過經濟承受能力,會導致經濟過熱,引起通貨膨脹。 所以,當前運用擴張性赤字財政政策加快基本設施建設,只是在特定條件下採取的一種暫時性的財政政策。從中長期看,仍然要堅持財政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則,實施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因為財政存在大量的赤字,無論對財政本身的運作,還是對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都是不利的,特別是在赤字長期化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從長期來看,赤字財政是今天花明天的錢,這一代人花下一代人的錢。在國民經濟中,儲蓄由私人儲蓄和政府儲蓄(財政盈餘)組成。財政赤字是負儲蓄,會減少儲蓄。長期經濟增長要依靠投資,投資來自儲蓄。今天的赤字支出減少了明天的儲蓄,從而不利於長期經濟增長。 還應該注意的是,赤字籌資的錢一定要用於有利於長期增長的項目。如果把這些錢用於錯誤的投資,財政支出就會成為浪費,結果是付出了代價又無所收益。在社會需求低迷的情況下,興建鐵路、機場、港口等公共基礎設施是適當的,它既能增加有效需求,又能增加長期供給。但從長期看,也不能持續不斷地採取興建大型工程的辦法,特別是不宜把建設周期過長的公共工程作為穩定政策的工具,一是公共工程的刺激效應或乘數作用會呈現遞減趨勢,待公共工程一旦飽和時,則只有刺激需求效應,而增加供給的效應即將消失。二是當需要轉入緊縮時,公共工程要麼繼續,則發揮不了收縮作用;要麼停工,則會導致資源配置的浪費和損失。 因此,採取赤字財政政策必須審時度勢,十分謹慎,要為將來的政策調整留下空間和餘地。在政策導向上不應再鼓勵地方政府和各個部門擴大投資、多上項目;同時,要選擇好政府投資的項目,避免形成新的重復建設。如果政府投資項目選擇不當,雖然作為固定資產投資會增加當年的國內生產總值,並對投資品的生產起到一定的拉動作用,但對於今後的繼續發展或者作用不大,或者成為一堆無用的廢物。考慮到目前的經濟狀況,可以適當減少「需求乘數」較高的政府投資,增加在公共衛生、農村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與此同時必須在提高財政支出的效率上做文章,在財政支出項目上必須進行科學論證,減少目前很多項目缺乏長遠規劃、盲目投資的現象;在財政支出過程中應建立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增加支出的透明度,杜絕挪用、貪污財政資金現象;正確處理總量擴張與結構調整的關系,適當轉變政府財政投資方向,在堅持基礎設施投資為主的同時,加大對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新型高科技產業的投資,推動產業結構向合理化、高級化方向演變,加快國有經濟從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的轉變。 四、結論 財政赤字是進行宏觀調控的手段,對刺激短期內需有著積極作用。財政赤字預算只能是短期應對之策,不能作為一項長期政策連續使用。赤字財政政策的運用必須為以後的財政政策留下宏觀調控的空間。長期過度使用赤字財政政策必然會導致龐大的赤字和債務規模,給經濟造成危害。從長期看,財政收支平衡應是我國財政政策的立足點和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陳 共,呂忠澤.美國財政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2]劉京煥.適度國債規模研究[J]。財經研究,2002,(5)。 [3]戴園晨.對財政赤字是非好壞的評價

③ 國家發行國債意味著什麼

就是國家向人民借錢,有利息的!
國家發行國債的原因,主要是用來調節貨幣流通量的。
國債發行一般來說有兩種用途,一是政府籌集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拉動內需.另一種用途就是政府公開市場操作的手段,目的在於調節市場上的資金量,對於西方國家來說,第二種意義更大,當市場上的錢太多的時候,政府通過發行國債來收集市場上的資金以防止通貨膨脹,調節利率.
這是我國發行國債和其他國家的比較:一、我國現行的國債發行方式。(直接發行、代銷發行、承購包銷發行、招標拍賣發行。)即「是什麼」。
二、國際主要的國債發行方式。
三、我國與國際發行方式的利弊比較。即「存在什麼問題」。
四、如何改進。即「解決問題」。

國債市場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國債發行市場,也稱一級市場。二是國債流通市場,也稱為二級市場。一級市場好比批發市場,二級市場就像零售市場。一級市場是否順利通暢,對國債的發行至關重要。一般說來,國債發行有四種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日子越過越富裕,余錢剩米多了,就會想著去投資,於是有炒股的、做期貨的,集郵的,搞藝術品收藏的等等,投資方式五花八門,不一而足。而在諸種投資方式中,國債可說是一枝獨秀,倍受投資者青睞。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國債是國家發行的,國家財大氣粗,政府決不會有借無還。投資國債不僅風險小,而且收益又比銀行儲蓄高。因此,國債被譽為"金邊債券"。

④ 國家財政收入過五萬億,為什麼還要發行國債

國家發行國債的原因,主要是用來調節貨幣流通量的。
國債發行一般來說有兩種用途,一是政府籌集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拉動內需.另一種用途就是政府公開市場操作的手段,目的在於調節市場上的資金量,對於西方國家來說,第二種意義更大,當市場上的錢太多的時候,政府通過發行國債來收集市場上的資金以防止通貨膨脹,調節利率.
這是我國發行國債和其他國家的比較:一、我國現行的國債發行方式。(直接發行、代銷發行、承購包銷發行、招標拍賣發行。)即「是什麼」。
二、國際主要的國債發行方式。
三、我國與國際發行方式的利弊比較。即「存在什麼問題」。
四、如何改進。即「解決問題」。

國債市場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國債發行市場,也稱一級市場。二是國債流通市場,也稱為二級市場。一級市場好比批發市場,二級市場就像零售市場。一級市場是否順利通暢,對國債的發行至關重要。一般說來,國債發行有四種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日子越過越富裕,余錢剩米多了,就會想著去投資,於是有炒股的、做期貨的,集郵的,搞藝術品收藏的等等,投資方式五花八門,不一而足。而在諸種投資方式中,國債可說是一枝獨秀,倍受投資者青睞。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國債是國家發行的,國家財大氣粗,政府決不會有借無還。投資國債不僅風險小,而且收益又比銀行儲蓄高。因此,國債被譽為"金邊債券"。

私人之間的借債,程序比較簡單。往往找一個公證人或擔保人,借貸雙方立個字據,一手簽字蓋章,一手交付借款便可告成。國債則復雜得多,它必須通過國債市場,才能流入投資者手中。國債市場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國債發行市場,也稱一級市場。中央財政通過該市場,將新發行的國債銷售給資金比較雄厚的投資者。與國債發行市場對應的,是國債流通市場,也稱為二級市場。打個比方,一級市場好比批發市場,二級市場就像零售市場。在二級市場上,那些一級市場的投資者,再將手中的國債轉讓、出售給更多的中小投資者。一級市場是否順利通暢,對國債的發行至關重要。

⑤ 80年代初為什麼國債對個人發行的利率高於對單位的發行利率

1.我國現行國債發行利率水平是怎樣選擇的,為什麼這樣選擇?
答:利率市場化是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進行金融市場改革的核心內容。利率市場化是指金融機構在資金市場上融資的利率。它是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供大於求時,利率下降;供小於求時,利率上升。
我國推進利率市場化的原因:
1 利率管制影響了國內資金的充分利用。
惡化了中資銀行的競爭地位目前外資銀行享有超國民待遇,外資銀行被允許在規定的利率基礎上收費,但禁止中資銀行收費。這實際上相當於外資銀行的貸款利率是浮動的,而中資銀行的貸款利率卻是管制的。國內商業銀行無法根據項目風險的大小確定貸款利率,因此出現了所謂的「惜貸」現象,客觀上也使貸款流向大中企業,流向國有企業,而中小企業和非國有企業難以獲得贊款。這樣。對利率敏感的效益好的非國有企業由於無法獲得貸款而不能增加投資。削弱了利率政策的投資效應。加入WTO後,不推動利率市場化,必將束縛國有銀行的手腳。使中資銀行的網點優勢無法發揮。國有銀行將在競爭中處於劣勢。
2 利率機制僵化使宏觀調控受到約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金融市場在政府推動下逐步發展.但由於利率管制和債券利率沒有與風險程度掛鉤。各種債券為主導的資本市場利率和同業拆借利率、公開市場利率為主導的貨幣市場利率沒有形成合理的比例關系。貨幣政策要通過金融市場傳導。利率作為金融市場的核心結構受到管制。無法形成具有流動性的貨幣市場和靈活的利率體系。必然使貨幣政策效應大打折扣。
3 利率市場化是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的客觀要求
加入WTO。這意味著我國的金融業將全面融入國際金融市場。按照協議.我國要承擔的義務之一就是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必須遵循國際銀行業經營管理的「游戲規則」,建立起敏感的價格信號系統,完善市場機制。這必然要求建立利率的市場形成機制。
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經濟間的聯動性和趨同性大大增強了,這就要求各國的經濟機制日趨接近。顯然,我國現行的利率管制同國際金融市場普遍執行利率市場化的機制是不接軌的,造成國內的資本市場同國際資本市場脫節。總之,利率市場化是我國擴大改革開放和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客觀要求,是為適應國際經濟發展趨勢而主動進行的理性選擇。

⑥ 為什麼國家要發行國債

因為這是中國現在的結構性問題,中國是出口大國和外資主要投資目的地國,造成我國經常和資本項目"雙順差",並且中國是實行強制結售匯國家,收到美圓就必須放到央行去同時央行放出等額人民幣,如果人民幣過多會引發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看看現在股票和房地產市場就明白了),必須尋求把美圓用出去,而投資美國國債也是不得已的次優選擇,畢竟美圓國家收益穩定風險相對低,而美國用賣國債的錢繼續向我國購買商品和投資,表面看是雙贏但長期卻不可持續,是個結構性矛盾,所以美國要逼人民幣升值.

並且發行特別國債是必須環節,因為國家現持有的外匯儲備是央行通過發行基礎貨幣而獲得的,簡單的將部分外匯從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抽離出去,或者兌換成人民幣在國內消費都會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通過發行特別國債,可以從市場上抽出用於購買該債券的貨幣,從而確保市場貨幣供應量免受影響.

⑦ 國債發行有哪些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債發行方式經歷了80年代的行政分配,90年代初的承購包銷,到目前的定向發售、承購包銷和招標發行並存的發展過程,總的變化趨勢是不斷趨向低成本、高效率的發行方式,逐步走向規范化與市場化。(1)定向發售。定向發售方式是指定向養老保險基金、失業保險基金、金融機構等特定機構發行國債的方式,主要用於國家重點建設債券、財政債券、特種國債等品種。(2)承購包銷。承購包銷方式始於1991年,主要用於不可流通的憑證式國債,它是由各地的國債承銷機構組成承銷團,通過與財政部簽訂承銷協議來決定發行條件、承銷費用和承銷商的義務,因而是帶有一定市場因素發行方式。(3)招標發行。招標發行是指通過招標的方式來確定國債的承銷商和發行條件。根據發行對象的不同,招標發行又可分為繳款期招標、價格招標、收益率招標三種形式:①繳款期招標。繳款器招標,是指在國債的票面利率和發行價格已經確定的條件下,按照承銷機構向財政部繳款的先後順序獲得中標權利,直至滿足預定發行額為止。②價格招標。價格招標主要用於貼現國債的發行,按照投標人所報買價自高向低的順序中標,直至滿足預定發行額為止。如果中標規則為「荷蘭式」,那麼中標的承銷機構都以相同價格(所有中標價格中的最低價格)來認購中標的國債數額;而如果中標規則為「美國式」,那麼承銷機構分別以其各自出價來認購中標數額。舉例來說,當面值為100元、總額為200億元的貼現國債招標發行時,若有a、b、c三個投標人,他們的出價和申請額如表5-1所示,那麼,a、b、c三者的中標額分別為90億元、60億元和50億元,在「荷蘭式」招標規則下中標價都為75元,而在「美國式」招標規則下,中標價分別是自己的投標價,即等於85元、80元和75元。由上可見,「荷蘭式」招標的特點是「單一價格」,而「美國式」招標的特點是「多種價格」。我國目前短期貼現國債主要運用「荷蘭式」價格招標方式予以發行。③收益率招標。收益率招標主要用於付息國債的發行,它同樣可分為「荷蘭式」招標和「美國式」招標兩種形式,原理與上述價格招標相似。招標發行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國債發行過程,從而能反映出承銷商對利率走勢的預期和社會資金的供求狀況,推動了國債發行利率及整個利率體系的市場化進程。此外,招標發行還有利於縮短發行時間,促進國債一、二級市場之間的銜接。基於這些優點,招標發行已成為我國國債發行體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⑧ 國家為什麼要發行國債啊。。國家還需要錢幹嘛呢他不會自己印鈔票啊。

簡單地說
就是國家向人民借錢,有利息的!

國家發行國債的原因,主要是用來調節貨幣流通量的。
國債發行一般來說有兩種用途,一是政府籌集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拉動內需.另一種用途就是政府公開市場操作的手段,目的在於調節市場上的資金量,對於西方國家來說,第二種意義更大,當市場上的錢太多的時候,政府通過發行國債來收集市場上的資金以防止通貨膨脹,調節利率.
這是我國發行國債和其他國家的比較:一、我國現行的國債發行方式。(直接發行、代銷發行、承購包銷發行、招標拍賣發行。)即「是什麼」。
二、國際主要的國債發行方式。
三、我國與國際發行方式的利弊比較。即「存在什麼問題」。
四、如何改進。即「解決問題」。

國債市場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國債發行市場,也稱一級市場。二是國債流通市場,也稱為二級市場。一級市場好比批發市場,二級市場就像零售市場。一級市場是否順利通暢,對國債的發行至關重要。一般說來,國債發行有四種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日子越過越富裕,余錢剩米多了,就會想著去投資,於是有炒股的、做期貨的,集郵的,搞藝術品收藏的等等,投資方式五花八門,不一而足。而在諸種投資方式中,國債可說是一枝獨秀,倍受投資者青睞。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國債是國家發行的,國家財大氣粗,政府決不會有借無還。投資國債不僅風險小,而且收益又比銀行儲蓄高。因此,國債被譽為"金邊債券"。

私人之間的借債,程序比較簡單。往往找一個公證人或擔保人,借貸雙方立個字據,一手簽字蓋章,一手交付借款便可告成。國債則復雜得多,它必須通過國債市場,才能流入投資者手中。國債市場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國債發行市場,也稱一級市場。中央財政通過該市場,將新發行的國債銷售給資金比較雄厚的投資者。與國債發行市場對應的,是國債流通市場,也稱為二級市場。打個比方,一級市場好比批發市場,二級市場就像零售市場。在二級市場上,那些一級市場的投資者,再將手中的國債轉讓、出售給更多的中小投資者。一級市場是否順利通暢,對國債的發行至關重要。

在我國,國債的發行方式幾經變遷。上個世紀80年代,採用行政分配的方式,攤派發行國債。到了90年代初,便改為承購包銷,主要用於不可流通的憑證式國債。時至今日,已演變為四種發行方式並存,它們分別是:直接發行、代銷發行、承購包銷發行、招標拍賣發行。直接發行方式,指的是財政部面向全國,直接銷售國債。這種發行方式,共包含三種情況,一是各級財政部門或代理機構銷售國債,單位和個人自行認購。第二種情況,也就是80年代的攤派方式,屬帶有強制性的認購。第三種是所謂的"私募定向方式",財政部直接對特定投資者發行國債。例如,對銀行、保險公司、養老保險基金等,定向發行特種國債、專項國債等。代銷發行與直接發行正好相反,財政部委託代銷者負責國債的銷售。我國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初期運用過這種方式。至於承購包銷,顧名思義,就是指大宗機構投資者,先承購國債,只有包銷出去以後,才能獲利。倘若銷售出了問題,那麼售不出的部分,只能自己消化。自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承購包銷成為我國國債發行的主要方式。事實上,不僅我國,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採用這種方式。

國債發行第四種方式,是招標拍賣方式。採取這種方式,國債認購價格或收益率等,都不是由政府自己說了算,而是在拍賣場上投標競價確定。在這里,招標有兩種具體方式,競爭性招標和非競爭性招標。前者既然冠名為競爭性,自然就暗含了排它意味,在競爭性招標條件下,投標者把認購價格和數量提交招標人,招標人據此開標。決定中標的依據,就是發行價格的高低。投標者認購價格高,招標者受益就大,所以出價高者勝出。而非競爭性招標,乍一看與競爭性招標相似,實則差異巨大。說它們相似,是因為,非競爭性招標沿用競爭性招標的方式開標;說它們不同,是指結果不同。實行競爭性投標,只有出價最高的投資者獲得國債發行權。而採取非競爭性招標,卻類似於吃大鍋飯,參加投標的投資者人人有份。

通過非競爭性的招標拍賣方式發行國債,在中標價格確定上,有兩種有代表性的招標規則:"荷蘭式"招標和"美國式"招標兩種。所謂"荷蘭式"招標,指的是中標價格為單一價格,這個單一價格通常是投標人報出的最低價,所有投資者按照這個價格,分得各自的國債發行份額。而"美國式"招標,中標價格為投標方各自報出的價格。舉個例子,在一場招標中,有三個投標人A、B、C,他們投標價格分別是85元、80元、75元,那麼按照"荷蘭式"招標,中標價格為75元。倘若按照"美國式"招標,則A、B、C三者的中標價分別是85元、80元和75元。我國從1996年開始,將競爭機制引入國債發行,而且從2003年起,財政部對國債發行招標規則進行了重大調整,即在原來單一"荷蘭式"招標基礎上,增加"美國式"招標方式,招標的標的確定為三種,依次是利率、利差和價格。

從國債開始發行那刻起,它就有章可循。只不過,在不同時期,人們對規則的理解各不相同。隨著國債發行在各國實踐的深入,很多舊的原則不再適用。而有些原則,卻經過反復考驗,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以景氣發行原則為例,它是指發行國債,要根據社會經濟狀況,確保經濟的景氣,也就是經濟的穩定和發展。這就要求國債發行者審時度勢,相機抉擇。例如,經濟萎縮低迷,需要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時,短期國債就要披掛上陣,身先士卒。此中原因,不難理解:短期國債流動性強,能在較短時間內籌集更多的資金,就如冬天裡點燃的一堆堆烈火,有助於經濟快速回升。相反,經濟過熱時,長期國債就當仁不讓,挺身而出,它的比重增大,無疑將減弱貨幣的流動性,對於"發燒"的經濟,正如夏日裡的清涼飲品,消熱解渴,靜氣安神。

俗話說,好借好還,再借不難。人們借錢,總是事先掂量清楚,有把握償還,才好意思開口。國家向百姓借錢,發行國債,也是一樣。在對國債規模的管理上,大多數發達國家,採取的是國債余額限額管理,這意味著,國會負責審定一段較長時期的國債余額限額,只要不超過限額,國會對國債發行不予干涉,政府在限額內,可以自由行事,自主確定每一年度的發行規模。當然,如果國債余額膽敢跨越雷池一步,超出限額的話,那麼國會就出手干預。這很像巡警的風格,假如你在路上遵紀守法,你幾乎感覺不到他的存在;但是如果你違反交通法規,或逆行,或闖紅燈,巡警就會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你面前,懲治你。

在我國,對國債發行規模,實行年度額度管理制度,即下一年度國債發行計劃,通常是在上一年第四季度編制,對國家財政預算收支情況的測算,是編制國債發行計劃的主要依據。這個計劃將作為國家預算的一部分上報國務院,由國務院在下一年三月的全國人大會上提請審議。一旦通過,國債發行計劃就如同法律文本一樣具有法律效力。倘若在年度內,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發生變化,需要追加或削減國債,政府無權隨意為之,必須像修改法律法規一樣,上報全國人大常委會,經其審議批准後才能執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債發行方式經歷了80年代的行政分配,90年代初的承購包銷,到目前的定向發售、承購包銷和招標發行並存的發展過程,總的變化趨勢是不斷趨向低成本、高效率的發行方式,逐步走向規范化與市場化。

(1)定向發售。定向發售方式是指定向養老保險基金、失業保險基金、金融機構等特定機構發行國債的方式,主要用於國家重點建設債券、財政債券、特種國債等品種。

(2)承購包銷。承購包銷方式始於1991年,主要用於不可流通的憑證式國債,它是由各地的國債承銷機構組成承銷團,通過與財政部簽訂承銷協議來決定發行條件、承銷費用和承銷商的義務,因而是帶有一定市場因素發行方式。

(3)招標發行。招標發行是指通過招標的方式來確定國債的承銷商和發行條件。根據發行對象的不同,招標發行又可分為繳款期招標、價格招標、收益率招標三種形式:

①繳款期招標。繳款器招標,是指在國債的票面利率和發行價格已經確定的條件下,按照承銷機構向財政部繳款的先後順序獲得中標權利,直至滿足預定發行額為止。

②價格招標。價格招標主要用於貼現國債的發行,按照投標人所報買價自高向低的順序中標,直至滿足預定發行額為止。如果中標規則為「荷蘭式」,那麼中標的承銷機構都以相同價格(所有中標價格中的最低價格)來認購中標的國債數額;而如果中標規則為「美國式」,那麼承銷機構分別以其各自出價來認購中標數額。

舉例來說,當面值為100元、總額為200億元的貼現國債招標發行時,若有A、B、C三個投標人,他們的出價和申請額如表5-1所示,那麼,A、B、C三者的中標額分別為90億元、60億元和50億元,在「荷蘭式」招標規則下中標價都為75元,而在「美國式」招標規則下,中標價分別是自己的投標價,即等於85元、80元和75元。

由上可見,「荷蘭式」招標的特點是「單一價格」,而「美國式」招標的特點是「多種價格」。我國目前短期貼現國債主要運用「荷蘭式」價格招標方式予以發行。

③收益率招標。收益率招標主要用於付息國債的發行,它同樣可分為「荷蘭式」招標和「美國式」招標兩種形式,原理與上述價格招標相似。

招標發行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國債發行過程,從而能反映出承銷商對利率走勢的預期和社會資金的供求狀況,推動了國債發行利率及整個利率體系的市場化進程。此外,招標發行還有利於縮短發行時間,促進國債一、二級市場之間的銜接。基於這些優點,招標發行已成為我國國債發行體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⑨ 求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演變過程

第一階段是從1979年到1992年。這一階段的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呈現出有效供給不足的特徵,資金需求一直有較大缺口,因此財政貨幣政策配合更多著眼於影響總供給,並且以「松」為主的擴張性政策搭配出現更多。具體來看,從1979年到1980年,主要表現為兩大政策「雙松」配合;1981年是財政政策緊,而貨幣政策松;1982年到1984年,表現為兩大政策「雙松」配合;1985年則是兩大政策「雙緊」配合;1986年到1988年,仍表現為兩大政策的「雙松」配合;1989年到1991年,是兩大政策的「雙緊」配合;1992年到1993年上半年,再次出現「雙松」配合。
第二階段是從1993年到1996年。該階段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開始迅速提高,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微觀經濟主體的活躍程度也在提高。但與此同時,在有效供給不足的背景下,經濟過熱也導致了通貨膨脹的風險積累。從1993年下半年到1996年,財政貨幣政策一直採取「雙緊」配合,政策協調目標就是通過緊縮性政策,來控制赤字、減少發債、壓縮政府開支、控制貨幣總投放量等。與此同時,兩大政策配合也逐漸獲得制度改革方面的基礎,其中1994年的稅制和分稅制改革逐漸奠定了公共財政的基礎,而1995年通過的《中國人民銀行法》也使得貨幣政策制定進一步得以獨立。應該說這期間兩大政策的協調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包括調控手段多樣化配合、調控技巧改善、駕馭宏觀經濟能力有所提高,這對於實現經濟「軟著陸」起到了較大作用。
第三階段是從1997到2002年。1997年開始,由於增長基礎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國經濟發展逐漸從資源約束過渡到需求約束,有效需求不足成為經濟調控的新問題。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進一步促使中國經濟的周期性低谷來臨,物價走低、投資低迷、失業增加等通貨緊縮跡象開始令人擔憂。面對這種情況,1997年以後,財政貨幣政策由適度從緊快速轉為「雙松」配合。其中以擴張性為實質的「積極」財政政策,其主要手段是通過增發長期國債,籌集資金用於社會基礎設施建設。而在此期間「穩健」貨幣政策的實質則是通過多次降低存貸款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不斷增加貨幣供應量,並在1998年初取消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限制。

閱讀全文

與改革開放以來國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獄解剖類型電影 瀏覽:369
文定是什麼電影 瀏覽:981
什麼影院可以看VIP 瀏覽:455
受到刺激後身上會長櫻花的圖案是哪部電影 瀏覽:454
免費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國產 瀏覽:122
韓國雙胞胎兄弟的愛情電影 瀏覽:333
法國啄木鳥有哪些好看的 瀏覽:484
能看片的免費網站 瀏覽:954
七八十年代大尺度電影或電視劇 瀏覽:724
歐美荒島愛情電影 瀏覽:809
日本有部電影女教師被學生在教室輪奸 瀏覽:325
畸形喪屍電影 瀏覽:99
美片排名前十 瀏覽:591
韓國電影新媽媽女主角叫什麼 瀏覽:229
黑金刪減了什麼片段 瀏覽:280
泰國寶兒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83
3d左右格式電影網 瀏覽:562
跟師生情有關的電影 瀏覽:525
恐怖鬼片大全免費觀看 瀏覽:942
電影里三節是多長時間 瀏覽: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