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國債的走勢,與1929年經濟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國債的走勢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亞檢閱部隊,在薩拉熱窩遇刺。
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國根據有關條約,為支持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大戰由此全面展開。
在歐洲大陸首先點燃的戰火,迅速蔓延到中近東、遠東和非洲一些地區。其中歐洲戰場是主要戰場,由西線戰場、東線戰場、巴爾干戰場以及義大利戰場組成。參戰國還進行了多次海戰,並把空軍第一次用於實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按戰爭進程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914年,雙方速決戰計劃破產,西線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大戰爆發後,德軍擔任主攻的部隊和擔任牽制任務的部隊按計劃行動。8月21-25日,德軍同法軍和英國遠征軍在法國東北邊境進行多次交戰,即「1914年邊境之戰」。德軍突破法軍防禦,向法心臟地區進軍。9月,法軍組織了反擊德軍的「馬恩河戰役」,迫使貿然南進的德軍撤退,瓦解了德軍的速決戰略。至此,西線大部地段的軍事行動開始形成陣地戰。
但9—10月,在法國北部地區,德軍和英法聯軍相互迂迴對方翼側而實施連續機動作戰。在東線,東普魯士德軍挫敗了俄國優勢兵力進攻,迫使俄軍退守涅曼河和鮑勃爾河一帶。但俄軍在加里西亞打敗了奧匈帝國的軍隊。德國為援助奧匈,對俄軍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德軍失利。德國對東線戰爭規模的擴大使其陷入了兩線同時作戰的不利境地。日本在遠東地區趁火打劫,於1914年8月宣布對德宣戰,乘機奪取德國在華利益,出現了遠東戰場。土耳其於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國作戰,在近東開辟了新戰場。戰局更趨復雜。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爭奪也非常激烈。在這一階段,英德海軍的海上軍事行動,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兩次黑爾戈蘭海戰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海戰。雙方圍繞著封鎖與反封鎖,進行了一系列規模不等的海上戰役。
1915年,戰爭重心轉到東線,東部戰場進入了對峙狀態戰爭使雙方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軍隊的後備兵員和後勤補給發生嚴重困難,迫使各國加緊國民經濟的總動員。英法在西線基本上轉入戰略防禦,以便養精蓄銳,恢復元氣。為了減輕德軍對西線的壓力,它們要求俄國在東線加緊進攻。德國改變了戰略方針,在穩定西線戰局的情況下,集中兵力進攻俄國,企圖一舉擊垮俄國,爾後打敗英法。1915年1—3月,俄軍對德奧聯軍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冬季攻勢,均遭慘敗。德國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於5月初對俄國戰線中部發動了著名的戈爾采戰役,迫使俄軍全線潰退,損失慘重。德軍乘勝深入俄境,企圖迫使俄國退出戰爭。同年5月,原同盟國成員義大利轉而對奧匈帝國宣戰,在奧匈東南部開辟了新戰區。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同年10月,保加利亞參加同盟國作戰,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佔領了塞爾維亞。
這一年,西線戰局相對平靜。英法聯軍利用德軍兵力東調之機,發起了幾次規模不大的進攻戰役,企圖牽制德軍,減輕俄國戰線的壓力。德軍也發動過數次局部反擊。其中在4—5月的伊珀爾戰役中,德軍首次大量使用毒氣。
1916年,戰爭重心再次轉到西線,協約國逐步取得戰略主動權。
1916年,德國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爭打敗法國。
從2月21日起,德法展開了歷時10個月的凡爾登戰役。由於兵力不足,德軍猛攻不克,傷亡慘重,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與此同時,英法聯軍為了減輕凡爾登所受的壓力,對索姆河上德軍堅固防線發動猛烈進攻,史稱「索姆河戰役」。
此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戰。
東線俄軍按照協約國協調一致進攻的戰略方針,為策應西線英法聯軍作戰,對德軍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突破了奧匈軍隊的防線。此間,意軍也對奧匈軍隊進行了數次規模不等的進攻戰役。同年8月,羅馬尼亞參加協約國作戰。1916年的海上戰場,5月31日—6月1日,英德海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以西,進行了整個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海戰。
1917年,德國轉入全面防禦,俄國爆發革命,美國參戰。
經過兩年半戰爭,德國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協約國方面卻增強了實力,戰場形勢越來越不利於德國。德軍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寄希望於海上開展「無限制潛艇戰」,企圖切斷英法海上交通線。在戰爭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的美國借口德國宣布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和德國密電墨西哥企圖結成德墨反美聯盟,於1917年4月對德宣戰,成了協約國在財政和軍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參戰者。同時也使美得以參與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線的主要戰役是4—5月法軍對德軍發動的「尼維爾攻勢」戰役。由於德軍預有準備,法軍的進攻遭到慘敗,並引起法軍大規模騷亂。為配合法軍作戰,英軍也單獨發動了數次有限進攻,均未取得重大進展。東部戰線,該年9月,德軍發起里加戰役,這是東線最後一次規模較大的軍事行動。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爆發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國主義大戰。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
俄國退出戰爭後,德國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機。1918年,德國集中兵力於西線,企圖在美軍主力到達法國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則決定在西線固守陣地,待美軍主力到達後發動總攻。為實現統一指揮,法國將軍福煦被任命為協約國最高軍事統帥。7—9月,英法軍發動局部進攻,取得進展。9月,美國遠征軍在總司令潘興率領下,發動了聖米耶爾戰役。9月26日,英法美聯軍發動總攻。在協約國軍步步緊逼下,德國的興登堡防線全面崩潰。9月29日保加利亞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奧匈投降。11月初,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國。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1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
Ⅱ (求助)!1990年美國經濟大蕭條的一些資料
按照我的理解,在大蕭條時期,能生存下來的企業並不是因為它們的銷售依然強勁,而是因為它們的資本更為雄厚,成本削減做得更好。過冬是普遍的,沒有在冬天感覺不到寒冷的。就像一個企業家(好像是俞敏洪)說的,當別人都死掉的時候,只要我還苟延殘喘地趴在地上,我就是勝利者。
不過以上說的是大蕭條中很極端的狀況,08年的情形還沒有那麼糟糕,控製成本,充足現金是上策。
Ⅲ 美國1929年大蕭條時期的1美元相當於今天的多少錢
今天美元的價值比過去低,也就是說美元貶值,這就是通貨膨脹,這是因為價格看起來似乎大漲而每一美元可購買更少。
今天美元價值有多低?好吧,1913年的1美元相當於2012年的23.19美元,差不多一百年的時間。1920年1美元差不多是今天價值的11.84美元,美元價值只有一半了。在1929年大蕭條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相反)時期1美元價值提高到13.43美元,到1940年,1美元價值甚至更多,購買力相當於今天的16.40美元。
到1950年,美元價值開始下降甚至低於大蕭條之前,1美元僅值9.53美元。
1960年1美元=今天7.76美元
1970年1美元=今天5.92美元
1980年1美元=今天2.79美元
1990年1美元=今天1.76美元
2000年1美元=今天1.33美元
2010年1美元=今天1.05美元
為什麼今天美元價值貶值了?
某種程度上,經濟擴張的通貨膨脹需要成本,美聯儲保持低利率以刺激消費,帶動經濟增長與最終需求,而事實上,美聯儲核心通脹率目標是2%。換句話說,只要價格(不包括食品和能源波動)一件僅上漲2%,經濟就將以健康速度增長。
當然,如果你的收入也增加了2%那麼這很好,如果不是,通脹會降低你的生活標准,對許多美國人來說,這就是所發生的,因為收入差距拉大。2000-2006年的平均工資是持平的,盡管勞動生產率提高了15%,這六年裡,企業利潤每年增長了13%,這是經濟衰退之前。
如何測量今天美元價值
在探究美元價值之前,你必須熟悉四種測量方法,也就是比較過去生活成本,大多數專家使用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或者每個月一籃子商品服務價格比較。
第二種方法是用匯率來看美元海外市場購買力。一個簡單方法是用美元指數世界上其他貨幣兌換美元的價值。
盡管你不願意看到經常使用的國債,但可以告訴你今天美元價值如何,這是因為許多投資者、商人甚至國家購買國債而不是購買美元現金。
測量美元價值的第三種方法是通過外匯儲備,也就是外國手中持有的美元數量,他們為什麼那樣做?有三個原因:
1、美元是世界儲備貨幣,也就是意味著說,大多數國際交易都是用美元,外國政府手中持有美元,他們的企業需要全球貿易。
2、有些國家,比如中國和日本,大量出口給美國貨物以得到很多美元,如果這樣的公司太多了,政府會幫他們兌換。
3、中國和日本也想購買美元以保持本國貨幣較高價值,這使得他們的出口相比較更便宜,也會給他們的公司帶來競爭優勢。
如果沒有外匯儲備,今天的美元價值會大大降低。例如,許多國會議員指責操縱匯率,他們想讓人民幣升值並增強出口競爭力。
然而,這對於我們來說是損失慘重,有些專家認為,人民幣比應該的價值低了30%。如果人民幣升值30%,那麼出口價格也會升高,下次你想買中國商品那麼成本會增加了三分之一。
對你意味著什麼
美元價值貶值意味著從中國或日本等進口花費更多,這是天然氣價格持續上漲的原因之一。也意味著說,海外旅遊隨時間花費更多更昂貴。然而,美元貶值有助於美國製造商出口因為在別國他們的產品成本更少。
備註:以上信息摘自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504/17/11377839_282938587.shtml
Ⅳ 美國大蕭條時期股市為什麼會突然崩盤人們為什麼紛紛從銀行里取錢呢謝謝了。
一,股市為什麼會崩盤?
1929年,大蕭條前期,經濟非常景氣。胡佛總統認為」貧困將從美國消失「。工廠農業機械化,達到巔峰。工人更容易丟工作,開始省錢。而工廠開始發現市場開始萎靡。紛紛將錢投入來錢快的股市。工人們也參與股市的游戲。最後杠桿加貸款,讓信託及銀行,股市繁榮。但是這種加錢,借錢買炸彈的游戲總會爆炸。起初股市大跌!分析師們,銀行家們,都宣傳是空頭們在擾亂市場,想穩定局勢。但實體經濟,已經無力支撐高昂的股價了,因為股票已經達到歷史巔峰。
二,人們為什麼從銀行取錢?
1.大蕭條,取錢是最錯誤的想法,只因為人們知道銀行會倒閉。而不知道就算取出來,貨幣也會貶值!懂經濟的都知道搶購黃金。
2.美國的銀行會倒閉,存的錢可能會取不出來。股價崩潰,貨幣瘋狂貶值。導致羅斯福實行3R計劃,再將貨幣貶值40%,然後用貶值的貨幣,雇傭工人修建基礎設施。重新發行銀行執照,讓銀行開門營業。
3.房價和古玩字畫一樣,大幅貶值(日本巔峰時期,貨幣升值。在1991年,東京的土地和房地產價格拔高到了可以將整個美國買下,但這是經濟泡沫催生的結果。日本樓市的泡沫很快被捅破,股票和樓市價格急劇下降,經濟快速衰退,直到現在,日本的經濟還沒有完全走出陰影。)。當時日本在全球,買!買!買!八佰伴這類公司瘋狂擴張!古玩字畫價格,瘋狂上漲。但泡沫破裂,瘋狂貶值。因為大蕭條!
1931年,美國1929年的經濟危機引發全球經濟蕭條,英國結束了金本位制。
1933年4月5日,美國總統羅斯福下令,人民上交全部的金幣、金條,宣布禁止黃金自由買賣和出口,美國放棄金本位制。美聯儲以20.67美元比一盎司來收取老百姓手中的黃金,從而使美聯儲迅速積蓄了大量黃金儲備。1934年通過的黃金儲蓄法進一步規定私人擁有黃金貨幣非法,該法案到1974年才被廢止。
4.國家很可能像1933年美國(政府強制回收黃金)。1948年8月19日,中華民國政府(用金圓券,強制回收黃金)。所以黃金也不是最靠譜的。但是持有黃金,已經是上上之策了。除非國家不出類似的政令。黃金將成為唯一保值,且在大蕭條恐慌中可能升值的唯一。
5.1997年韓國(韓國是國企銀行,政府財稅擔保。1997韓國為了國家不破產,申請IMF提供援助。IMF提出大量肢解國企等要求。銀行只存韓國銀行(央行)為國企。30家大財閥中的韓寶、起亞等8家破產倒閉,金融機構不良資產大幅增加,市場開始恐慌。1997年11月24日,韓元兌美元價格到達1139:1,股市暴跌70%以上,創出488點的十年新低,資本瘋狂外逃,外匯儲備迅速下降到200億美元以下(實際可用外儲僅有79億)。穆迪等評級機構大幅下調韓國國債的信用等級。12月12日,韓元兌美元暴跌到1891:1,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韓元貶值了66%。泡沫全面破滅:韓國33家銀行中,5家破產,10家被賣,剩下19家。1984家券商、基金、信託等金融機構中,關停並轉了400多家。)。所以,就算是國企銀行。在大蕭條中,也存在破產風險。
今天2019-3-12,個人認為上證指數,將超6000點,因為現在兩會,放鬆股市波動。破裂後中國將影響世界經濟。
近年亞洲第三世界中,中國比印度等GDP增速更慢。因為投資與工業,正分散轉移,到非洲,南亞等第三世界國家。中國的判斷與挑戰,將影響世界。中國對外投資巨大,今年敘利亞極端組織拒絕美日9000億援助建國,希望中國投資發展。
中國進一步放緩對外投資,減少美國國債。降低企業人民稅收(個稅改革)。想必是為了面對國內經濟形勢,戒掉房地產毒葯。但這無異於刮骨療傷,將會有嚴峻挑戰。作者:周米炳。
Ⅳ 關於美國大蕭條時期的羅斯福新政
羅斯福命令居民和私人銀行的黃金全部交售給聯邦儲備銀行,禁止黃金出口。為防止投機,禁止銀行進行外匯交易。緊接著又規定禁止以黃金償還債務,這就使美國在實質上放棄了金本位制。取消金本位,使美國經濟獲得了明顯的好處,它隔斷了國外經濟因素的制約,美國政府得以根據自己的國情自由行動
使用金本位制的國家都要把本國貨幣單位對應一個固定的黃金量,央行要有黃金儲備來兌換紙幣。而這些國家之間的匯率也等於是互相固定的。金本位制從1870開始被採用,一直都很成功。直到1914年一戰爆發,各國政府意識到他們需要更靈活的融資能力來應付戰爭的需要。1918年戰爭結束,各國致力於重建金本位制,希望通過它來恢復昔日國際貿易的繁榮。但數年間,大家發現金本位制越來越多問題。首先,由於戰爭的消耗與超高通脹,各國政府在對戰時欠下的國債的償付能力嚴重不足,是的黃金的供應異常緊張。第二,戰前英格蘭銀行在歐洲各國央行的配合下,在國際金本位系統中享有領導地位,能夠促進黃金流通、平衡各地需求。但戰後英國國庫空虛,英格蘭銀行本身的黃金儲備就嚴重不足,失去了領導者的地位。第三,戰前所有人堅信央行的兌現能力,不管什麼情況央行都能調配足夠的黃金來應付兌現要求。戰後投機者們認識到央行的兌現能力不足,以攻擊某國貨幣而獲利的情況時有發生。
在金本位制下,為了維持固定的兌換率,所有國家都被迫採取相似的貨幣政策。例如,在有限的黃金儲備下,一個國家的央行加息,另一個國家的央行將被迫加息以維持固定匯率。所以,當29年聯儲局加息以對抗股市的投機行為時,很多其他國家被迫跟隨,否則基於資金逐利的原理,不跟隨的國家會迅速流失黃金儲備。當多國同步加息時,國際貿易受到抑制,最終削弱各國經濟表現。
戰後當越多國家恢復到金本位制,銀根就越不足。而其他各國則必須相應減少各自的儲備,也因此不得不加息。一國緊縮貨幣導致全球性的緊縮,反過來又影響了各國經濟,繼續緊縮,形成了惡性循環。
Ⅵ 世界經濟蕭條,美國求助中國買國債。是真,是幻還是夢幻泡影。
這並不令人感到驚訝,甚至可以所是理所當然,因為美國經濟蕭條,而美國政府解救經濟蕭條一般的做法是使用:《擴張性貨幣政策》,這種政策的意義在於:擴張性貨幣政策通過增加貨幣供給來帶動總需求的增長。貨幣供應量較多地超過經濟正常運行對貨幣的實際需求量,其主要功能在於刺激社會總需求的增加。貨幣供給增加時,利率會降低,取得信貸更為容易,因此經濟蕭條時多採用擴張性貨幣政策。
因為《擴張性貨幣政策》使得美國政府需要得到更多的美元,但他又要保證美元不能貶值,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這樣的,這就限制了奧巴馬不敢下令通過「印鈔票」來得到美元,因而向別的國家借「錢」,也就是發放國債。因為印鈔票所帶來的美元通貨膨脹的壞處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美國已經是債務帝國了,如果美元持續貶值,那別的國家更不會購買美國國債,甚至還會發生「蝴蝶效應」,「羊群效應」,就是說別的本來持有美國國債的也會進行拋售,造成美元的再度貶值,後果簡直可以威脅到整個美國經濟體系。
Ⅶ 二戰期間美國經濟大蕭條是為什麼產生的
①根本原因: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大危機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它的根本原因在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性和生產成果的私人佔有性的矛盾的惡性發展。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 是市場供需出現矛盾。人們所能認識到的只是它所表現出來的生產和銷售兩個環節之間的矛盾。表面上來看,生產出的產品太多,市場需求有限,產品過剩,出現滯銷。美國20年代的繁榮建立在不穩定的基礎上,少數壟斷組織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這就造成國民收入分配不均,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一方面,資本家攫取了高額利潤,20年代,國民收入的1/3為占人口5%的晉中之窗最富有者所佔有;另一方面,廣大勞動人民日益相對貧困,這就限制了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造成市場的相對狹小。第二,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20年代後半期,美國市場日益盛行分期付款,以此來刺激消費,造成市場的虛假繁榮。這種繁榮不是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而是一種提前消費的形式,隨之而來的必然是消費的疲軟。而資本家為眼前利潤驅使,盲目擴大生產,使得生產和市場的矛盾日益尖銳。第三,無限制的股票投機活動。當時美國的晉中之窗股票投機活動非常猖獗,不但職業投機者,一些普通的美國人也參與股票的投機,把它作為致富的捷徑。人們不但把自己的積蓄全部投入,甚至向銀行貸款購買股票,結果造成這一時期股票價格被大幅度哄抬,發展到令人難以相信的極端,股票以其帳面價值的3倍到20倍的價格賣出,這就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為貨幣和信貸系統的崩潰埋下了隱患。
Ⅷ 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與美國目前的金融危機有何異同點
您好,
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與美國目前的金融危機有何異同點
已經發到您郵箱里了。
希望對您有幫助。
Ⅸ 關於美國當前金融危機與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比較
這次金融危機首先是金融危機,實體經濟未受很大影響.而1929年是實體經濟發生衰退後,才爆發危機.
1929年金融危機重要原因是金本位制度弱點,不完善的制度和各國之間不合作下(一戰之中各國之間怨恨和統治階級更換造成治國能力下降使各國很難合作),金本位國家發生通貨緊縮. 1929年危機發生在金本位國家,而銀本位國家,例如中國未受很大影響.這次危機是美元作為主導國際貨幣,沒有防波堤,因此危機會蔓延到全世界,如果應對不好,是更大災難.這次金融危機不同在於,沒有貨幣造成通貨緊縮,而是信貸緊縮.
1929年大危機,世界各國沒有聯合對抗金融危機,沒有國家出來領導,30年代英國和美國還發生了金融戰爭,羅斯福政府計劃形成銀本位集團.這次危機,為了使救助方案獲得通過, 保爾森甚至向眾議院議長下跪! 但是,方案通過後,市場反應很消極. 因為市場發現, 因為政治上原因, 各國對金融危機處理仍然會矛盾重重.歐洲內部達成一致更困難.美國的救助計劃起了領導作用,如果成功,其他國家會跟隨,所以關鍵看美國.現在國各央行聯合降息,以避免熱錢不正常流動,注入了流動性.
30年代英國和美國金融戰爭之中,中國白銀大量外流,中國在英國幫助下發行法幣,為中國未來惡性通貨膨脹埋下伏筆.在抗戰中,英國在金融上能支持中國,在日戰區維持了法幣,美國對中國援助不是很夠.中國金融抗日戰爭,也以此為背景.如果,中國能繼續維持銀本位制,國民黨在抗戰結束後,可能不能靠通貨膨脹發動內戰.
兩次危機也有相同之處.
929年大蕭條, 按照伯克南分析, 主要原因是金融系統陷入混亂,信貸
緊縮打擊實體經濟,使得危機持續. 現在,世界金融系統已經陷入困境,陷入了信用緊縮,美國信貸市場已經凍結.影響到實體經濟, 維持了很長時間後,美國股市終於不支.
1929金融危機的另一個原因, 過高的杠桿, 金融機構經營變得不謹慎,現在與1929年大蕭條一樣.
因此與1929年危機一樣,首先要使金融系統恢復正常,通過購買不良資產恢復流動性,但是金融系統恢復正常還要一段時間,因為金融系統情況很復雜,資本金和壞帳數額龐大.美國商業銀行資產估計有一半問題資產, 按照資本充足11.3%(2006年),資產中5.65%是問題資產(比如抵押債劵,還有雷曼之類的債劵).按照美國政府7000億美元購買30000億美元問題資產,將減值3/4左右,這樣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不足8%.投資銀行杠桿比例很高是商業銀行一倍,20倍,對沖基金杠桿比例達40倍.隨著把這些金融機構納入商業銀行系統管理,為達到資本充足率,急需彌補資本金。為彌補資本金不足,美國政府要吸引大量私人投資者,來彌補銀行資本金損失.各金融機構還有巨大壞帳損失, 侵蝕資本金,也需要補充.據專家估計美國金融部門可能必須減少5萬億美元到8萬億美元債務,來降低杠桿率。美國的不良資產也差不多有幾萬億美元這已經使得資金大量流向美國.要讓金融系統很快恢復正常不可行,為了應急,美聯儲已經直接購買企業商業票據.
這次金融危機,是在住房市場和債劵及其衍生工具市場,因此關鍵看住房市場能否恢復. 股市市場長時期不倒,與住房市場和信貸市場資金流入股票市場有關.
美元上漲, 與美元大量流回美國有關. 而金融危機一個原因,熱錢突然流出,像東南亞金融危機一樣,日本資金大量流出泰國.現在,東亞國家美元大量流出,匯率下調.
這次危機對中國影響. 美國家庭消費靠信貸, 這次信貸市場受損,消費大受打擊.對中國產品直接打擊不會很嚴重,但是生產高檔品的國家,因為出口減少, 經濟下滑,還是會影響中國出口.中國靠出口導向取得經濟增長戰略會大打折扣,今後要轉向內需市場,完善社會保障和教育.
如果美國救助計劃真有實效,中國會購買美國大筆國債.
東亞一體化進程會加速,東亞國家將建立共同貨幣基金和債劵市場,在東南亞經濟危機中美國阻止了這一進程.
Ⅹ 1935年美國債券怎麼操作
1935年的美國國債,主要有兩種:
1. 1930年經濟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到1935年之間為拯救國內經濟而發放的保護性國債 (protective bond),主要用於維系主要銀行和金融機構的生存,為經濟復舒作鋪墊。
2. 1935年大規模發行的戰爭國債(War Saving Bond),以應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所需的金融支撐。
具體的操作方法:
當時國債由財政部(U.S.Ministry of Finance)和美國聯邦儲備局(Bureau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共同發行,主要有
*短期國債(Treasury Bill),通常為3到6個月;
* 中期國債(Treasury Note),1到10年;
*以及長期國債(Treasury Bond),通常為10年以上,30年較為常見。
政府會通過報紙、公告板、無線電廣播等形式對國債的利息和到期還款和購買的期限進行宣傳。
有意購買的民眾可以在每年規定的發行開始和購買截止期間內,到華盛頓的財政部和美聯儲進行購買。
也可以在財政部宣傳、開辦的拍賣會上,進行購買。
已購買的民眾將持有總額相同的債券憑單(Treasury Sheet)以及政府承諾的利息和還款聲明(The Declearation of Amortization)。此後,民眾可以定期獲得利息,直到最後一個周期會同時受到本金和利息。
下圖為40年代的美國面額為50美元的債券憑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