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商業銀行從西方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過程中所吸取的經驗與教訓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 中國的金融業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創新運動。尤其是近幾年,加入WTO以後,金融業將逐漸實行全面的對外開放,給外資銀行以平等的國民待遇。外資金融機構的廣泛介入、競爭的加劇、金融管制的放鬆,所有這一切將使我國金融創新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
一、我國金融創新的歷史機遇
1.經濟的迅猛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趨勢。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在1978-2003年期間,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實現了年均9%以上的增長速度.這個記錄在世界經濟中是罕見的;GDP總量在2003年已經超過11萬億元人民幣的水平.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在過去25年約為每年6-7%;按現有匯率計算.人均GDP水平從1978年不足100美元提高到超過1000美元的水平。2004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36515億元.比上年增長9.5%;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0073億元.比上年增長25.8%;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3950億元,比上年增長13.3%;全年進出口總額達1154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5.7%;年末國家外匯儲備達到6099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067億美元。根據格林和海伍德的觀點,財富的增長是決定對金融資產和金融創新需求的主要因素。經濟的迅速發展帶來了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巨大變化,由此導致新的金融需求的產生,這種金融需求必須通過金融創新來滿足。
2.資本市場的發展:我國的資本市場從無到有,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到2004年底,中國境內上市公司已經達到1377家.證券市場市值為37055.57億元,流通市值為11688.64億元。資本市場的發展為上市公司提供了重要的融資渠道,為廣大投資者提供了股票、債券、基金、期貨等投資品種。如果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資本市場還只是處於初級階段.市場規模小、結構不完善、產品單一、股權分置等問題還沒有解決。但是.隨著」國九條」的逐步實施、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以及經濟總量的擴張,資本市場毫無疑問將迎來大的發展。
資本市場的發展,不僅帶來了資金的分流,分擔了銀行所承擔的一部分融資功能,從深層意義上講,它更是一個分擔風險、配置風險的場所。伴隨著資本市場所佔份額的增加,銀行必將與其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商業銀行上市、發行金融債券、實行資產證券化,無一不是通過資本市場來完成的。根據制度學派的觀點.金融創新必須與這種經濟制度相適應,他們是互為影口向、互為因果的。
3,利率的市場化進程加快:我國利率市場化的目標是:建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工具調控和引導市場利率,使市場機制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對於商業銀行來說,利率市場化意味著它們必須按照現代商業金融原則進行運營,存款成本和貸款風險都成為銀行活動的重要考慮因素。一方面:由於存款對利率的敏感性增加.引起存款結構的變化;另一方面:銀行將無法保持現存的短存長貸的局面.勢必會壓縮中長期貸款。況且,商業銀行現有的金融產品,大多來源於利率管制時期,利率相同、產品單一,既不能反映資金的市場供求狀況,也沒有考慮期限和風險的匹配。所以.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逐漸推進,商業銀行必須進行相應的創新,強化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和風險管理.以達到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的目的。
4.金融市場的逐漸放開:我國近期正在研究和將要出台的資本項目管理政策主要集中在資本流出方面;隨著新措施的出台.我國資本項目將進一步開放。資本項目可兌換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與世界經濟、貿易進一步融合時必然面臨的問題.是全方位參與世界競爭的必然要求。資本項目的放開,將使國際資本對我國的影響曰益增強.中國的金融市場與國外的金融市場聯動性增強。另外,2006年金融市場全面放開的日子已為不遠。到那時.金融機構的幣種限制、地域限制將完全取消.國內、國外的金融機構將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展開競爭。基於風險規避和風險投資的需求.中國的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有必要考慮如何使用創新的金融工具來迴避匯率、市場風險.並且盡可能地利用國際市場的資源.籌集低成本資金,提升創造利潤的能力。
5.混業經營的前景日漸明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有銀行曾開辦過證券、信託、租賃等業務.實質上從事了全能化經營。由於缺乏應有的自律和風險約束機制,全能化經營反而加速了風險的積累.催化了證券市場、房地產市場」泡沫」的形成。因此.國務院在對金融業進行治理的同時選擇了分業經營的模式。近年來,由於我國證券市場的迅猛發展、金融機構間競爭的加劇、國際混業經營趨勢的影響.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建立.使得從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過渡已成為必然的趨勢。
我國在分業經營的模式下已經進行了一系列混業經營的探索。如允許符合條件的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進入銀行間同業市場進行短期資金拆借、債券回購和現券交易業務;允許符合條件的證券公司以自營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做抵押向商業銀行借款;允許保險資金按一定比例購買證券投資基金;允許商業銀行買賣開放式基金,發行開放式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也可向商業銀行申請短期貸款;允許企業財務集團、金融租賃公司進行有價證券和金融機構股權投資等等;最近又允許商業銀行開辦基金公司。這些措施的實施,使商業銀行的創新活動有了堅實的政策基礎。
二。商業銀行如何進行金融創新
1.經營理念的創新:經營理念的創新是金融創新的根本.它直接決定了金融創新活動的成敗和實施效果。而理念的創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要求我們必須從小處著手,從細節抓起。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經營理念的創新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強化創新的意識。商業銀行跟其他企業一樣.是需要盈利的實體。不同的是,銀行所提供的是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在當今信息爆炸的年代,金融產品極易被模仿。所以,為了保持競爭優勢.銀行應當把金融創新當作一件常抓不懈的大事來抓.不能松一陣緊一陣。第二.強化顧客至上的意識。雖然我國銀行業的服務水平較之以前,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服務的專業化、個性化方面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加強對顧客需求的研究.並以此為基礎進行各項金融創新活動.也許是銀行應該 認真思考的問題。第三.強化營銷的意識。現在已經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更何況銀行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做好管理營銷工作,既能夠吸引新客戶,擴大市場份額,又能夠改善自身形象,提高客戶的忠誠度。為此,國有商業銀行應積極探索引入客戶關系管理這一先進的管理模式,全面推進營銷管理的信息化,建立以客戶關系管理為核心,包括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產品管理信息系統、營銷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持系統,營銷渠道管理與評價系統在內的統一的營銷管理信息系統。第四.強化風險的觀念。只要有創新就有風險。商業銀行應該做好風險的提前預警工作.防患於未然;另外.在創新的過程中,還要加強風險的監控和評估工作,進行全面的風險管理。
2.經營機制的創新:經營機制創新是金融創新的基礎。沒有機制創新,一切都無從談起。在我國的金融市場上,國有商業銀行佔有半數以上的份額。改革開放二十年以來,國有銀行也經歷了幾次大的改革。包括劃轉政策性業務、剝離不良貸款等等。時至近日.可以發現.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轉變成真正的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商業銀行的目標並沒有實現。因為產權關系界定不明確,銀行沒有自己獨立的經濟利益.其信貸活動的決策、經營和管理市場受到外界干預,難以優化資金配置.無法按效率原則從事信貸活動。分配製度上,銀行的委託人和代理人之間未能形成合理有效的激勵與監督機制,造成了代理者在權力、收益、責任方面的高度不對稱,自我約束能力明顯不足,只有利益,沒有責任。所以,進行機制創新已經成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
為了改革經營管理體制,大膽創新制度.著力培育符合現代金融企業經營管理要求的運行機制,各大國有商業銀行都把股份制改革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其中建行和中行的改革已初見成效.專家預測,今年將是銀行上市年。但是.由於復雜的歷史原因,機制的創新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股份制改革中.商業銀行必須扎扎實實做好每一項工作。大到不良資產的處置、國有股的控股比例,小到銀行內部的流程再造、風險管理等等,以便使機制創新的各項方針措施落到實處,避免流於形式。
3.內部管理的創新:金融產品的生命周期短、更新換代比較快,為了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商業銀行必須改革現有的組織架構。因為其管理模式和組織體系,已經越來越不適應金融創新的需要。組織內部既沒有專門的機構和研究中心.也沒有通暢的信息渠道進行金融創新的交流和反饋。加上層層請示和滯後的決策,使得員工沒有足夠的空間和足夠的動力從事金融創新活動。
商業銀行應該進行徹底的組織創新,調整改革內設組織架構.以產品和客戶為中心進行部門設計,在決策層、管理層、決策層之間建立快速有效的反應機制,並成立金融創新或金融工程中心.專門負責金融市場監測,制定有關金融創新規劃;另外,還可以建立現代化人力資源管理體制和激勵約束機制.採用產品創新的項目經理制,真正做到權、責、利的統一。
4.金融產品的創新:銀行業務創新不能離開國民經濟運行的基本現狀。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是銀行業金融創新的基礎.銀行業管理制度創新也離不開經濟體制改革的現實.而金融工具的推出是國民經濟運行在銀行業的具體體現。中國銀行業在金融創新的過程中,應該分層次進行金融產品的創新。不僅要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更要預測經濟發展的方向和動態,未雨綢繆.有預見性地進行金融創新的研究工作,以便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佔先機。
在利率逐步向市場化決定機制邁進的過程中,我國商業銀行應關注宏觀經濟走勢,主動預測利率變動趨勢,從而及時調整利率敏感性負債和利率敏感性資產.以便凈頭寸不因利率變動而增加成本或減少價值。這種動態管理商業銀行負債和資產的思路本身就是一種金融創新。而實現這一目的則靠調整現有金融產品的組合結構或設計、開發新產品。
隨著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商業銀行應該積極應對國際化帶來的金融需求.以先進的金融產品來吸引高端客戶。如利率互換、貨幣互換、期權、期貨等衍生品對於商業銀行來說還是空白地帶;另外,國內市場上國有企業的改革也給商業銀行帶來了很好的機會.商業銀行可以從兼並、重組、企業理財方面進行金融產品的創新。
2. 債券在期限方面的創新體現在哪些方面
債券在期限方面的創新體現在哪方面?嗯,這個呢,有很多種方面,具體還得問一問債券。
3. 如何促進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
發展與完善企業債券市場的方略
市場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的經驗證明,沒有債券市場的證券市場是畸型的,也是「短命」的,舉債是公司發展的最本能的融資方式。因此,在發展我國股票和國債市場的同時,要大力發展企業債券市場。
1.修正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按照實行國民待遇和國際慣例的要求,調整有關法律法規。相關法規條款應明確地界定企業債券的含義和內容,統一規范提法和管理,《債券管理條例》以及《公司法》和《證券法》中有關企業債券的條款必須統一,使債券融資行為有統一的法規約束。盡快出台與形勢發展相適應的《管理條例》。應盡快頒布實施適應形勢發展要求的新的企業債券管理條例,新條例應該充分體現企業債券市場化改革基本方向,要在審批制度、利率水平、資金使用、中介機構的作用、強化社會監督各個方面,全面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對企業債券融資的基本要求。另外,要我們應當在相關的證券法規的基礎上,制定與完善企業債券發行的法律法規,從而規范企業債券發行市場與交易市場的運作。必須盡快出台新「破產法」,允許發債企業破產,同時還應加強《破產法》有關條款的可操作性,完善破產機制,使企業債券持有人的權益得到保障。
2.從制度安排入手,在發行制度、交易制度、市場准入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諸方面進行改革,為企業債券的發展拓展出較為廣闊的空間
具體說來,應在以下幾方面實施新的制度安排:第一,要改革企業債券的發行制度。將企業債券的發行方式由過去的審批制變為核准制,監管機構只需對合規性進行審核,不介入具體事務;放鬆直至取消企業債券發行的額度控制,在符合市場規則的情況下,企業有能力發行並能及時兌付,就應給其擴展規模的機會,等等。第二,逐步實現企業債券利率市場化,使企業債券發行利率的制定不再比照銀行儲蓄存款利率,而是以國債收益率為基準,按信用級別的差異增加不同的幅度制定,充分體現企業債券定價的市場化和風險差別收益的補償性。第三,應加強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設與實施力度,增強企業運作的透明度,增強證券交易的透明度,為投資者營造一個公開的投資環境。第四,應加強監管體系的建設,尤其是要加強對企業財務狀況的監督,保護投資者的投資積極性。第五,要加強市場投資者結構建設,主要應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逐步放寬對社保基金、保險公司、銀行以及其他機構進入企業債券市場的限制,同時應設立以企業債券為主要投資對象的企業債券基金。市場投資者結構的改變,不僅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信息的不對稱,也能有效解決「搭便車」問題。』
3.通過產權改革,塑造真正的企業債券市場主體
從性質來看,企業債券作為一種借貸契約,是擁有獨立財產的借款企業與債券持有者之間簽訂的表明雙方債權債務關系的契約。對發債企業而言,它代表其按約向持券人支付本息的財產義務,而對持券人而言,則代表其要求發債企業如約還本付息的財產權利。財產是實現企業債券約定的權利和義務的經濟基礎和法律基礎,而擁有獨立的財產則是構成企業發債的制度前提。而我國的現狀是企業債券的主要發行者——國有企業並不具有獨立的財產,也就無力承擔債券融資的風險。為從根本上促進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必須進行產權制度改革,理順企業與政府間的產權關系,使企業能以自己所有的財產作為承擔發債責任和風險的載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宗旨是實現財產權的分散化,明確界定和充分保護產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轉換企業經營機制,途徑則是大力推進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國有資產運營和監督機制等。只有經過規范的產權制度改革後產生的我國公司制企業和公司制金融機構才能擁有真正獨立的法人財產所有權,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也才能成為真正理性的「經濟人」或市場主體。在此基礎上,企業才能轉變「重股輕債」的觀念,才能真正承擔債券融資的風險與責任。這樣,企業在做出發債決策時才會具有內在的約束力,即才會根據融資成本的大小及融資行為對企業資產價值的影響來確定最佳資本結構和相應的發債規模。進而,企業也才會根據對自身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的預測,靈活選擇不同的債券期限和本利支付方式等。
4.提高企業債券信用程度
為樹立企業債券良好形象,增強投資者的信心,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第一,規范舉債企業行為,提高企業信譽。發行企業債券的企業應接受市場和投資者的合理約束和監督,同時應解決企業債券發行後資金使用的監督和管理機制問題,挑選最優質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使企業債券成為投資者能夠接受的投資產品,確保企業債券的到期償還。企業債券在我國沒有得以充分發展也和我國部分企業的不守信用有很大關系,所以,有效的償債保障機制是我國企業債券得以順利發行的必要條件。在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經過長時間的市場演變,通過債權人和債務人無數次的博弈,償債保障機制已經比較完善。主要包括抵押、擔保、可轉換,以及破產清算與重組、「戳穿公司的面紗」等。除此之外,債券保險應該說也不失一種不錯的保障機制。第二,建立企業債券評級體制,樹立中介機構信譽。我國自2001年開展企業債券信用評級制度,目前,我國的評級行業才初具雛形,面對人世的挑戰,我們應借鑒並吸取國外評級機構的先進經驗,深入研究和開發評級技術,建設強大的評級隊伍,創出既符合國際慣例又符合我國國情的評級體系,藉助政府的推動作用,逐步發展成為有影響力的權威評級機構,使企業債券信用評級制度向國際化和規范化邁進。第三,完善相應的企業財務制度,建立健全由第三方託管的償債基金,保證企業的償還能力。
5.調整企業債券的期限結構,並不斷進行品種創新,滿足不同投資者的投資需求
我們要打破《企業債券管理條例》對利率的僵硬規定,充分發揮企業債券進行創新的能力,由企業根據自己的信用級別及償債能力制定相應的利率,將企業債券的利率水平與風險進行掛鉤,或根據市場供求狀況相對自主地確定發行利率。同時,加強對企業債券期限結構的設計,發債企業可根據自身對於資金期限的不同需要而制定相應的還債期限,改變目前債券期限單一的格局。在品種設計上,針對投資者的不同需求設計債券品種,期限上做到短、中、長期連續,付息方式做到一次付息、貼息與按年、半年、季度付息等的品種齊全,便於投資者按自身需求選擇持有。我國可借鑒美國企業債券市場的經驗,在市場條件成熟時,推出具有靈活的期限、還本付息方式或清算時債權人具有不同優先地位的債券品種。最簡單的如浮動利率債券,它是發債企業即使在債券到期前亦能根據市場利率的變化調整息票利率,而可轉換債券則是普通債券與期權結合的產物,它賦予持券人在將來按約定價格將債券換為該企業股票的權利,受到那些對公司股價持樂觀態度投資者的歡迎,也使發債企業因提供了這種選擇權而可壓低債券利率,有利於在保持股價穩定的前提下完成籌資計劃。又如附提前贖回權的債券,它是發行企業可按約定價格向投資者贖回原發行的債券,作為補償,該贖回價格一般高於債券面值,它使企業在利率下降時以更低利率重新發債成為可能。
6.加快企業債券運作中介機構的規范發展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從廣義上講,參與企業債券運作的中介機構主要應有信用評級機構、證券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企業債券作為一種信用工具,能否發得出去,到期能否及時兌付,關鍵在於發行人的信用級別的高低,投資者判斷某種企業債券是否具有投資價值,信用評級公司作出的評級結果是其最重要的依據。國際上著名信用評級公司——標准普爾評級公司和穆迪投資服務公司的每一項評級結果都直接影響了國際資本市場的投資決策。作為會計師事務所,在企業債券發行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是核查審計發行人的財務狀況,讓投資者對發行人的財務狀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律師事務所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企業債券發行章程作為一種契約,是一種法律文件,其是否合法,需要由律師把關。投資銀行作為企業債券的承銷機構,其主要工作任務是將企業債券發行出去,並且代理發行人兌付企業債券本息。
7.增強企業債券的流動性,促進債券市場健康發展
活躍企業債券的流動性是發展企業債券市場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增強其流通性,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第一,大量引入專門從事債券投資的機構投資者,包括基金管理公司、證券公司和其他社會法人。第二,逐步放寬在交易所上市的條件,降低交易成本。目前在交易所上市的企業債券的信用等級都是AAA級,且都是中央企業債券。為了擴大上市的債券規模,可以把企業債券的信用等級適當放寬到AA級,上市債券可以是地方企業債券,為了刺激交易,改變目前企業債券交易不活躍的狀況,要適當降低債券交易的交易費用。上證所2003年已經降低了企業債券的傭金和交易經手費。第三,應考慮建立企業債券的場外交易市場。場外交易市場具有門檻低、交易成本低的優勢,針對目前我國企業債券流通市場只局限於交易所市場的現狀,我們建議可以參照發達國家的做法,設立場外交易市場,考慮以省、區為范圍建立企業債券櫃台交易,並把這一交易納入銀行間債券市場,使銀行間債券OTC業務一般不對個人投資者,為解決這一問題,個人投資者可以通過有銀行間債券會員資格的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中介機構進行委託代理。第四,增加企業債券回購交易,使交易方式不只局限於現券交易。例如,2003年初,上證所在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和評估市場風險的基礎上,增開7天以下的短期企業債券回購品種,作為發展企業債券市場的一項重要措施。第五,發展債券基金。債券基金應當成為非金融企業和個人間接投資債券的主要渠道。設立債券基金有利於吸引資本向債券市場流動,增加各類債券的發行量,刺激債券市場的發展,有助於提高債券市場流動性。第六,建立做市商制度。在我國企業債券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對於提高市場流動性,推進市場化進程是十分有益的。在做市商制度下,由於做市商對市場信息的了解程度遠遠勝過普通投資者,他們對包括公司的各種信息來源進行各方面的匯總分析之後進行做市,並承擔相應的市場風險以及公司風險,這樣有利於增強市場投資的信心。美國垃圾債券市場(由於無等級或等級不高而難以在市場流通的低等級債券)發展歷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正是米爾肯敢於對垃圾債券進行做市,從而創造出一個獨立於美國傳統債券交易市場之外的「垃圾債券」市場,並由此衍生出包括「杠桿收購」等方式在內的一系列全新的資本市場運用模式。與做市商制度推出相配套的是,推行開放式債券回購,以全面提升企業債券流動性。 (來源:《中國證券期貨》2005年第1/2期)
4. 如何選擇創新債券品種
第一步,根據需求,大概判斷可以發行哪種創新債券品種。
當發行人有融資需求的時候,基於發行人對債券市場各類創新品種了解的基礎上,應首先根據需求大概判斷出可以發行哪種創新債券品種,以縮小可選擇范圍。例如,如果發行人所需資金期限較長,項目的收益率不是很高,那麼可以大概判斷出發行人可以選擇的債券類型有可續期債券和專項債券。
第二步,對照各類創新債券品種的發行條件,判斷自身條件是否符合。
由於當前企業債券、公司債券市場發行債券(私募債券除外)主要採取審批制、核准制,那麼發行人要想在這兩個債券市場發行債券,首先應符合監管機構要求的發債條件,創新債券品種亦不例外。表1和表2所示為發行企業債券和公司債券的一般條件及各類創新債券品種的主要額外發行條件,以供參考。
5. 債券市場的發展條件有什麼哪些因素有關
企業債券和股票一樣是資本市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的市場結構要求包括企業債券在內的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共同協調發展,這既有利於金融領域的改革,社會信用的優化,同時又是企業多渠道、低成本籌集資金的市場基礎。
現階段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發展存在著以下主要問題:
①企業債券發行規模小,滿足不了投融資需求,結構不合理。由於我國目前企業債券的發債及擬發債企業主要集中分布在交通運輸、電力、煤、製造業等具有相對壟斷地位的基礎性行業,而且主要屬於特大型企業,覆蓋的范圍很小,加上發行額度的限制,企業債券發行的規模很小。債券市場交易品種少、期限不合理、無法滿足投資者的多樣化需求一直是困擾債市的一個突出問題。我國債券市場發行的多為固定利率擔保普通債券,可轉換債券、無擔保債券和浮動利率債券出現較晚,發行量較少。
②企業債券品種少,結構單一。在企業債券市場,目前市場交易的品種只有按年付息和到期付息兩種,與股票市場相比,就顯得品種單調。債券品種的單一,不僅難以滿足各類投資者的不同需要,限制了企業債券二級市場對投資者的吸引力,而且也使發行企業沒有過多的選擇餘地,不能根據具體的資金需求特點設計合適的發行品種。
③企業債券發行市場具有明顯的管制特徵。在發行環節,債券發行實行實質性審批,難以採用法律、法規許可之外的金融工具,從而債券品種的創新受到極大限制。同時,債券價格、證券經營機構的行為、發行對象和發行區域等也都受到管制。
④企業債券流通性差。相對於發行市場而言,我國企業債券的流通市場則嚴重滯後,缺乏統一、有效的流通市場。債券市場的流動性是指在盡可能不改變價格的迅速買賣債券的能力。流動性是衡量一個市場成熟重要標志。債券市場流動性的好壞直接關系著發債融資能力和籌資成本,也關系著投資者的切身利益。保持市場充分的流動性有助於增強市場的穩定和增強市場參與者,對市場穩定的信心。長期以來,阻礙我國債券市場發展的重大障礙是市場分割流動性不足變現能力弱的問題。原因:過嚴的管制,嚴格的審批制度,導致了企業債卷的發行規模小,直接影響了企業債卷市場的發展。同時,在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和承受能力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也不利於投資者拓展投資渠道,規避投資風險;中介機構存在缺陷。企業債券的發行和流通,離不開中介機構的參與。中介機構本身的獨立性、客觀公正性以及投資者對中介機構的認可程度等等都會影響企業債券的發行與流通。而我國的中介機構曾受計劃經濟限制,在我國發展的歷史不長,並很多都是從政府機構中脫胎、衍生而來,從而導致了它們在業務內容、人際關系等方面與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嚴重影響了其本身的獨立性和客觀公正性,使得潛在的企業債券投資者望而卻步。
5)多頭管理,法律、法規不健全
我國債券市場現有的國債、金融債、企業債和公司債,分屬四個不同的監管機構監管。國債一級市場由財政部管理,二級市場一部分由證監會管理(交易所部分),一部分由人民銀行管理(銀行間市場部分)。政策性金融債券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由人民銀行管理。發改委管企業債,證監會管公司債,不同的債券在審核程序、發行程序、發行標准和規模、信息披露等各個環節中監管寬嚴不一,不利於債券市場的快速協調發展。目前企業債券發行審核制具有鮮明的行政色彩,由於嚴格的發行限制、復雜緩慢的行政審批制度以及須主要銀行提供信用擔保、發債利率不高於同期銀行存款利率的40%等要求,嚴重阻礙了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
6)公司債券融資額遠小於股權融資額債券融資額在我國債券市場總體發展不足的情況下,企業債券發行量在債券發行總量中又只佔很小的比例。近年來,我國國債和金融債的發行量都在不斷增加,國債年發行額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197. 23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2996億元,金融債也從最初的不到100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5852億元。但與國債和金融債發行額的快速增長相比,企業債券發展相對滯緩。從1990年到2005年企業債券發行量從100多億變到650億,僅增長了500多億,而且其間發展極不穩定。雖然我國從1998年以來發行了多隻「企業債券」,但是這些企業是屬於政府分支部門及其所屬機構,並且有財政性資金提供擔保,所以這些債券本質上是屬於中央政府機構債券,而它們卻占我國企業債券發行額的40%以上。所以,從本質上看,企業債券總的發行量相對來說是很小的。
與國債和股票交易市場相比,我國公司債券交易市場的交易量在二級市場明顯偏低。2001年滬深兩市共有15隻公司債券,總市值約300億元,每天的交易量只有幾十萬元。即使在2001年債券市場行情較好的情況下,公司債券的換手率僅為0.23,而交易所國債市場的換手率為2.1,A股市場(上海交易所)的換手率為192。可見,投資者對公司債券投資需求遠不如市場中的其他交易品種。無論從一級市場的籌資額度還是從二級市場的交易量狀況,都可明顯地看出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明顯存在著股市強、債市弱,國債強、公司債弱」的特徵。這與我國快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不適應的,與我國日益增長的企業融資需求也是不配套的。我國公司債券市場發展緩慢,已經成為一種很不正常的現象。
7、企業債券市場信用評級制度的缺陷。目前我國信用評級由於存在著許多問題,並沒有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信用評級機構缺乏一定的公正性。在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企業債券進行信用評級的都是獨立的信用評級機構。但在我國,企業債券信用評級機構大都是政府部門或人民銀行的附屬機構。信用評級機構缺乏權威的評級技術。與成熟市場相比,我國的信用評級機構在評估技術和經驗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從而導致所評出的信用級別的權威性較小。(1)缺乏高信譽的評級機構,評級市場尚未步入良性循環。2)債券評級需求不足,信用評級的地位難以確立。3)外部環境不佳,限制了信用評級的發展。
8、中國處於經濟轉軌時期,這使得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出現了問題。
指標配額目前我國對於企業債券的發行實行的是額度管理的審批模式。在對企業債的發行額度進行行政分配時,往往按「濟貧」原則,把企業債額度分配給有困難、質量較差的企業,而並非進行資金的優化配置。
發行利率管制根據我國證券法規定,企業發行債券採用的收益率不可高過同期銀行存款利率的40%。這樣的定價既不能有效反映風險狀況,也使債券的發行方和購買方無法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
強制擔保既然債券發行是計劃分配的、價格是管制的,沒有充分的信息披露和信用評級,又是面對大量散戶來發行,自然就需要銀行擔保,這就使得債券的發行不是自由化的。
違約處理我國對發行企業的違約行為通常也不是通過市場約束原則來解決,而是出於保持社會穩定的目的,通過行政干預,要求銷商後續發行。這樣,發行企業的違約責任就轉嫁給了承銷商,使得承銷商面對的壓力極大。所以,就不能良好的規范發行企業的一些行為。
9、缺乏良好的法律環境和稅收政策
1)目前的法律架構不利於公司債券市場的發展與公司債券市場發展直接相關的一些法律法規存在著模糊,沖突或限制市場發展的因素。
(2)較高的稅負影響了投資者的投資熱情基金和國債由於利息免稅,成為人們優選的長期持有的品種。因此,從稅收角度看,公司債券在各種金融產品中並不佔有優勢,而處於相對劣勢。
10、基礎設施不配套
(1)登記結算系統不統一,公司債券的登記結算系統分割為兩部分:發行(包括未上市流通)部分在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上市流通部分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的深、滬分公司。
(2)轉讓交易系統不完善,證券交易所是我國公司債券交易的惟一合法場所,而交易所的報單驅動撮合交易機制難以滿足大宗非連續性交易需求,因此使交易所公司債券交易清淡,大資金無法進出。
企業債券的固有特徵和現有市場的不成熟性
首先,企業債券的固有特徵和交易所過高的交易成本影響其上市交易。由於發行人利用債券方式融資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因此出現單只企業債券在發行金額、期限、票面利率、信用等級、贖回與回售、擔保方式、發行對象等發行條件上的巨大差異,而交易所證券交易品種一般具有設計標准化的要求。因此,就企業債券整體而言並不適合交易所的上市機制,只有少數具有市場指示意義的品種才採取交易所交易方式,而更多的品種則應在場外市場交易。其次,債券具有低風險固定收益的特性,投機性較小,企業債券購買者一般做長期投資性持有,這樣也會導致債券交易的非連續性,使得有價無市成為企業債券市場的正常現象。另一方面,債券投資又具有現金管理的作用,債券交易通常也就表現出大宗批發交易的特徵,因此交易所的撮合交易機制難以滿足企業債券的大宗非連續性交易。
再次,從現有企業債券市場管理體制看,發行和流通分裂為兩個系統(發行系統由國家計劃部門管理,交易所上市系統歸中國證監會管理),由於兩個系統管理體制的差異和銜接的困難,企業債券發行和上市不能形成連貫的機制,這也是造成企業債券流通不暢的重要原因。
社會橫向信用體系缺失
經過長期的制度演進,我國形成了一種計劃經濟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縱向的社會信用體系(所謂縱向的社會信用體系,簡而言之就是下級對上級、地方對中央、個人對集體的信任這樣一種信用體系)。而我國現階段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橫向信用體系(所謂橫向的社會信用體系,簡單說就是平等主體之間的相互信任這樣一種信用關系所形成的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形成。依賴這種縱向信用體系,國有銀行能夠大量吸收社會儲蓄,同時,這些儲蓄又因為這種依託於國家信譽的縱向信用,轉換成為國債資金、銀行貸
款、股市資金等,從而構成對國有經濟的金融支持,防止了國有經濟比重的過快下滑。
二、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的外部瓶頸
1、政府對企業債券市場的限制過多
第一,政府對企業債券的發行額度實行總量和結構控制。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發行債券是企業進行直接融資的常用手段,一般只要符合發債條件的公司都可申請發行,沒有額度限制。
第二,政府採用行政方法對企業債券進行定價,使企業債券發行價格缺乏彈性。企業債券的發行價格與其利率密切相關。
第三,政府實行優先發展股票、國債的傾斜政策。政府發展證券市場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優化資源配置,二是對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在二者不可兼顧的情況下,通常選擇後者。因此股票市場的發展得到
了更多的支持,而忽視了企業債券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
2、缺乏權威的債券評級機構
成熟的證券市場上企業債券規模大的一個原因在於有權威的評級機構對各種債券進行評級,從而使投資者能夠識別其風險和收益,以便進行選擇,對發行者和承銷商來說也便於銷售。我國《公司法》雖然對企業債券的發行提出了較為嚴格的條件,但離國際通用的債券發行基準還有一定差距。
3、擔保機制不完善
企業債券發行的根本風險在於企業效益的不確定性。因此債券擔保是影響企業債券發行的一個關鍵因素,有效的擔保不僅可以使企業債券得以順利發行,還會降低企業債券的兌付風險。但實際上,一些擔保單位不具備《擔保法》規定的擔保資格或不願意承擔擔保責任,使企業債券的擔保常常流於形式,一旦企業債券到期不能兌付,政府往往採取行政手段要求承銷商墊付資金或用財政資金來解決。
4、信息披露制度沒有很好地建立
《公司債券發行試點辦法》規定「公司與資信評級機構應當約定,在債券有效存續期間,資信評級機構每年至少公告一次跟蹤評級報告」,但對披露的內容、格式、時間和真實性沒有明確要求,中報、年報以及重大事項等信息
持續性披露制度尚未建立,證券經營機構的經營與資信狀況也缺乏有效的公開披露渠道,使投資者對購買企業債券疑慮重重。
5、缺乏給企業債券定價的基準利率
從國際證券市場來看,一般將國債的收益率視為企業債券定價的基準利率,因為國債風險低,安全性高,流通性好,變現能力強,且期限品種多,證券市場的參與者一般都以其利率為市場利率的基準。而我國國債市場不發達,在整個證券市場上沒有一個基準利率,給企業債券的定價帶來了困難,使企業債券利率很難對投資者產生吸引力。
希望採納
6. 什麼是善於思考,敢於創新
善於思考,敢於創新是指一個人積極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對問題進行斟酌審視,敢於突破常規,提出獨到的見解。
思考是思維的一種探索活動,思考力則是在思維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具有積極性和創造性的作用力。思考源於主體對意向信息的加工。人之思考是自己心智對意向——信息內容的加工過程。任何思考的進行都是在聯想——連鎖反映中進行的推理與演算——信息內容的加工。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6)關於債券市場創新的思考擴展閱讀
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沒有創新思維,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種創新。創新在經濟、技術、社會學以及建築學等領域的研究中舉足輕重。
人以創新創造出人對於自然的否定性發展。此是人超越自然達成自覺自我的基本路徑。人的內在自覺與外在自發構成內在必然與外在必然的差異。創新就是人的自我否定性發展!
7. 中證全債指數的創新之處
中證全債指數的編制方法,在結合我國債券市場的實際情況下實現了三個方面的創新:
1、引入了模型定價機制,有效地解決了債券無價及異常價格對指數失真的影響。每日計算樣本券種的模型價,並與其市場價進行比較,當兩者相差超出一定幅度時,採用模型價計算指數。
2、債券的模型價格盡可能接近實際價值。在收益率曲線構建時,通過數據異常點剔除、增補、模型參數設置等措施來保證曲線的准確性,從而為模型價格的准確性提供保障,進而為准確反映債券的到期收益率、久期等指標提供保障。
3、在價格選取和期限結構構造時,考慮了包括銀行間雙邊報價、上證所固定收益平台雙邊報價、銀行間加權收盤價、滬市收盤價及深市收盤價多個價格信息,使得用於指數計算的債券價格更貼近其實際價格。
8. 金融創新的主要內容有哪些金融創新的未來發展你有什麼觀點
(一)金融工具創新
金融工具創新指金融業能為各種信用形式的演變和擴展而適時地創造新的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如支付方式、期限性、安全性、流動性、利率、收益等方面具有新特徵的有價證券、匯票、金融期貨等交易對象。金融工具的創新是金融創新最主要的內容,它是所有其他金融創新的基礎。如,金融工具創新導致在傳統金融產品和一般商品期貨的基礎上產生了金融期貨,主要有利率期貨、貨幣期貨和股票指數期貨。
(二)金融市場創新
金融市場創新指金融業通過金融工具創新而積極擴展金融業務范圍,創造新的金融市場。歐洲證券市場源於20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的證券公司首先在倫敦的歐洲債券市場,然後在世界各地設立分支機構進行國際證券交易,其他國家紛紛仿效。到了80年代,隨著證券交易的國際化和技術的不斷進步,金融業不僅可以從事跨越國境的股票交易和債券交易,而且也可以在其他國家發行本國的債券與股票,基本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證券市場。歐洲票據市場是在原有的歐洲銀團貸款市場和歐洲債券市場的基礎上形成的,把信貸和債券流動結合起來,具有短期銀行信貸和流動性有價證券的雙重屬性。
(三)金融制度創新
金融制度創新是指在金融組織或金融機構方面所進行的制度性變革。它既指各國金融當局調整金融政策、放鬆金融管制所導致的金融創新活動,如建立新的組織機構、實行新的管理方法來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也包括金融組織在金融機構制度方面所做的改革。
9. 金融創新的內容及方式
(一)金融工具創新
金融工具創新指金融業能為各種信用形式的演變和擴展而適時地創造新的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如支付方式、期限性、安全性、流動性、利率、收益等方面具有新特徵的有價證券、匯票、金融期貨等交易對象。金融工具的創新是金融創新最主要的內容,它是所有其他金融創新的基礎。如,金融工具創新導致在傳統金融產品和一般商品期貨的基礎上產生了金融期貨,主要有利率期貨、貨幣期貨和股票指數期貨。
(二)金融市場創新
金融市場創新指金融業通過金融工具創新而積極擴展金融業務范圍,創造新的金融市場。歐洲證券市場源於20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的證券公司首先在倫敦的歐洲債券市場,然後在世界各地設立分支機構進行國際證券交易,其他國家紛紛仿效。到了80年代,隨著證券交易的國際化和技術的不斷進步,金融業不僅可以從事跨越國境的股票交易和債券交易,而且也可以在其他國家發行本國的債券與股票,基本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證券市場。歐洲票據市場是在原有的歐洲銀團貸款市場和歐洲債券市場的基礎上形成的,把信貸和債券流動結合起來,具有短期銀行信貸和流動性有價證券的雙重屬性。
(三)金融制度創新
金融制度創新是指在金融組織或金融機構方面所進行的制度性變革。它既指各國金融當局調整金融政策、放鬆金融管制所導致的金融創新活動,如建立新的組織機構、實行新的管理方法來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也包括金融組織在金融機構制度方面所做的改革。
二、國際金融創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