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次績債風波
什麼是次級債?
所謂次級債務是指固定期限不低於5年(包括5年),除非銀行倒閉或清算,不用於彌補銀行日常經營損失,且該項債務的索償權排在存款和其他負債之後的商業銀行長期債務。次級債務計入資本的條件是:不得由銀行或第三方提供擔保,並且不得超過商業銀行核心資本的50%。商業銀行應在次級定期債務到期前的5年內,按以下比例折算計入資產負債表中的「次級定期債務」項下:剩餘期限在4年(含4年)以上的,以100%計;剩餘期限在3-4年的,以80%計;剩餘期限在2-3年的,以60%計;剩餘期限在1-2年的,以40%計;剩餘期限在1年以內的,以20%計。
次級債務發行的程序是,商業銀行可根據自身情況,決定是否發行次級定期債務作為附屬資本。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定期債務,須向銀監會提出申請,提交可行性分析報告、招募說明書、協議文本等規定的資料。募集方式為由銀行向目標債權人定向募集。
2003年12月,中國銀監會發出《關於將次級定期債務計入附屬資本的通知》,決定增補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構成,將符合規定條件的次級定期債務,計入銀行附屬資本。這使各商業銀行有望通過發行次級定期債務拓寬資本籌措渠道,增加資本實力,有助於緩解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先天不足、資本補充渠道單一的狀況。
次級債相對於上市銀行前期喜歡發的可轉債來說,後者屬於股權融資,而前者屬於債權融資。次級債到期不會轉成股票,也就是說不是通過證券市場來融資,而是向機構投資者定向募集資金,從而補充銀行的資本金。對於銀行來說,發行可轉債沒什麼風險可言,到期後轉成股票,不用還本,還會增加每股凈資產;而次級債到期有還本付息的壓力,凈資產也不會增加,因此銀行通過次級債融資就必須要考慮還本付息的壓力,從而增強自身的盈利能力。相反,對於投資人來說,購買可轉債的風險當然要比次級債大得多,次級債主要是針對機構投資者,對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影響並不大。
市場人士則認為,銀監會此舉是近期銀行業最實質性的利好,可補充銀行資本不足,並緩解了銀行一味向二級市場投資者伸手的現狀。2003下半年銀行股由於頻頻發出再融資的計劃,而遭到市場的巨大拋盤。次級債准予發行,則可緩解銀行與二級市場的矛盾。
危機在爆發的時候往往顯得十分突然,但是引發危機的線索,卻往往是在蘊含著風險的繁榮階段就積累下來的,美國的次貸風波就是如此。
從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美國房地產經歷了長達十幾年的繁榮。住房銷售量不斷創下新紀錄,房價也以每年增幅超過10%的速度攀升。從經濟增長的動力看,2000年美國納斯達克股市泡沫破滅之後,美聯儲一直保持相對寬松的貨幣環境,刺激了房地產市場的繁榮,現在看來,也常常被批評為「用一個泡沫,替代了另一個泡沫」。正由於此,在主流的金融機構都對次貸風波不以為然的時候,在任期間一直保持寬松貨幣政策的格林斯潘,則一直強調次貸風波很可能演化擴大為更大范圍的金融危機,可見他對於這種泡沫之間的替代是有清醒的把握的。
美國次級按揭貸款證券危機是如何引發的?危機爆發的路徑會如何延續?
實際上,10年前,美國家庭擁有的房地產資產總值不超過8萬億美元,約占家庭資產總額的40%;到了2005年底,美國家庭房地產資產總值已升至21.6萬億美元,在家庭財產中的比例提高到56%。這種房地產價格的持續上升,掩蓋了次貸證券化中的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例如風險評估能力的缺乏,證券化資產的流動性不足等等,在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揚的時期,這些問題都不容易暴露。
但是,所謂水落才能石出,從2006年中期開始,美國房地產市場開始降溫,房地產的價格出現下滑。2006年9月,新房中間價比上年同期下降9.7%,創下近36年來的最大跌幅。這就使得原來在房價上揚時期掩蓋的問題日益清晰地暴露出來。雷曼兄弟公司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稱,2006年獲得次級抵押貸款的美國人中,約有30%無法及時還貸,全國約有220萬人可能因為最終無力還貸而失去住房。受此影響,近幾個月已有約20家貸款機構和抵押貸款經紀公司破產。
從具體的成因看,我們可以大致歸結為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衍生工具的快速發展,促使了風險承擔者的分散化,全球化的金融市場加大了這種風險的傳染性和沖擊力。美國金融界經常有人拿當前的次貸風波與上世紀80年代的儲蓄貸款機構的破產類比。在儲蓄貸款機構的風波中,風險的爆發點是確定的,就是那些經營不善的儲蓄貸款機構;損失也是基本可以衡量的,基本就是這些特定機構在房地產領域的貸款;風險可能傳染的范圍也是大致可以確定的,就是參與相關的儲蓄貸款業務的機構。因此,在這樣一個傳統意義上的金融風險處置中,其對金融市場的沖擊是有限的,是可以測算的。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次貸風波中的風險承擔者幾乎是全球化的,從美國到歐洲,以及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風險損失的衡量也不是確定的,這一方面是因為證券化的次貸分布在不同的金融機構中,目前大型的金融機構基本上已經評估並披露了自身在次貸領域的損失,但是許多中小金融機構可能還不知道評估自身在次貸業務領域的損失;同時因為證券化的次貸的流動性不足,也使得這種評估變得困難。市場擔心不確定性,而次按恰恰在諸多環節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可以說是次貸引起如此大的市場沖擊的根本原因之一。
其次,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揚條件下快速擴張的房地產信貸,累積了風險的隱患。在住房信貸規模擴張的過程中,因為市場競爭的關系,或者以金融創新的名義,往往會降低住房消費者的市場准入標准,讓一些無資格或沒有償還能力的消費者進入住房信貸市場。一些次級貸款金融公司紛紛降低「門檻」,甚至推出「零首付」、「零文件」等貸款方式,不查收入、不查資產,貸款人可以在沒有資金、無需提供任何有關償還能力證明的情況下購房。
第三,低利率環境下的快速信貸擴張,加上獨特的利率結構設計,也使得客觀評估次貸償還能力的難度加大。次級抵押貸款利率往往在一定的年限之後隨著市場浮動,一旦市場風向發生改變,這些貸款可能會變成高危品種。原先在房地產價格不斷攀升的時候,貸款者可以通過賣房還貸。如今房價不斷下跌,而利息反倒有增無減,越來越多的次級抵押貸款者已經不堪重負。
有專家預言美國將在2008年進入經濟危機。美國次貸危機會否成為經濟危機的導火索?甚至足夠深重地波及全球經濟,從而引發全球性經濟危機?
這次的次級債危機的確給美國的相關產業造成了不小的損害,但如果就此判斷會引發美國國內經濟危機還為時尚早。
從目前已經披露的數據看,美國經濟前景依然穩定、穩固,美元整體策略調整是基本態勢,其中,美國製造業剛剛擺脫前一個時期的低迷狀態,7月份實現連續第6個月增長。而根據美聯儲的預測,2007年全美GDP增長率有望維持在2.5%—3%;從就業形勢看,2007年前7個月,美國平均每月新增就業崗位13.6萬個,預計全年失業率將維持在4.75%,接近4%的所謂「自然失業率」。因此,美國經濟並沒有發生任何實質性變化,情況並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嚴重。
其次,現在的美國金融市場擁有足夠的靈活性、流動性和縱深性,次級債券規模雖然擴張較快,但是依然不及債券市場規模大。而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佔美國房地產的比例更加有限,據統計,截至2006年底,全美次級債發放的過程中,僅有45%的比例不能或只能提供少量收入證明和擔保,而當年在這部分人中又僅有30%不能到期還款,二者綜合比例不到兩成,而2007年也不會再超過這個數據。因此,也許這次動盪會使一些機構和投資者遭受損失,但它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在長期內可能是有限的。
再次,美國的大型投資銀行為次貸公司所做出的承諾較小。近幾個月中,許多公司披露的融資交易承諾數量呈上升趨勢。但是,由於抵消因提供豐厚條件而產生的損失,這些公司的收入額一般維持在總費用的2%左右。換句話說,即便未出售債券被迫以低價發售,券商因此而遭受的損失也有限。
最後,資產證券化業務在將風險傳播的同時,實際上也起到了「分散風險」的作用,即便是受沖擊較大的對沖基金等行業也已經建立了相應的空頭頭寸,這為防止危機損害的進一步下沉提供了條件。此外,從整個市場上來看,因為投資者到現在為止並不認可次貸的沖擊力,反而對市場依然抱有信心,所以盡管股市遭到重創,但已經開始反彈,這恰恰為投資者製造了調整盤口或止損離場的機會。當初之所以全球股市在兩周之內瞬時蒸發2.66萬億美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投資者對信貸市場信心缺失所導致的股市恐慌,而高盛等投行股、金融類股作為領跌股則首當其沖,可以說股市狂跌的心理因素大於實質因素。
當然,我們對美國經濟的走向保持謹慎態度也是必要的,特別是下一步的利率政策是否會與金融市場預期相反的方向運行,成為關鍵性的因素;同時,美國經濟結構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則需要及時採取措施來解決。
事實上,從目前來看,支撐全球經濟增長的基礎仍然存在,目前信貸市場秩序的重建正是一種良性的發展過程,十年前因泰銖貶值而掀起的全球金融風暴基本不會重演。
全球經濟的基本面依然強勁。國際清算銀行日前發表的年度報告預測,今後兩年世界經濟良好的發展趨勢有望延續,但增長速度將有所放慢,可能略低於4.5%;但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久前則再次將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從2007年4月的4.9%上調到了5.2%,該組織同時預計,日本、歐元區以及很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情況都將好於原來的估計。
作為全球經濟增長強勁動力的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亞洲國家整體經濟並未受到打擊。一方面,這些國家普遍擁有豐厚的外匯儲備,有能力在國際外匯市場上買回自己的貨幣,避免由於全球利率上升導致的貨幣危機。
總之,雖然此次次按危機對美國乃至全球的債券市場、流動性和資本市場都造成了一定影響,但是基於全球經濟依然面臨良好的發展環境,只要相關金融機構及時加強風險管理,同時相關國家的政策應對得當,美國和全球經濟可能出現短期的調整,但是因此而陷入經濟危機的可能性並不大。
目前各大經濟體央行對短期融資市場的注資行為能在多大程度上遏制美國次按危機的蔓延?
美國、歐盟、日本和加拿大央行日前紛紛向各自短期融資市場注入巨資以緩解流動性不足的做法,盡管被市場批評為縱容了市場投機帶來的風險而形成道德風險,但是也確實在客觀上有助於確保調整過程以一種有序的方式進行,同時也有利於增強投資者信心,避免危機擴大化。目前看來,盡管這種流動性的快速放鬆可能會產生一些中期的負面影響,但是短期穩定市場氣氛的效果還是值得肯定的。
從短期發展趨勢看,美國面臨著恢復市場信心和應對通貨膨脹抬頭的政策沖突。一方面,目前主要金融市場仍然不穩定,市場信心有待恢復;而美國的房地產市場也陷入深度調整態勢,這會影響到美國經濟的其他方面,包括汽車行業的衰減,房產相關行業走弱,企業投資支出縮減等;更為重要的是房地產市場衰退還會影響到相關的金融市場,不僅是次級債市場,還包括整個抵押債券市場,以及信貸市場的流動性和資金層面的松緊程度,這對當前的美國金融市場可能產生加劇惡化的作用;而受到美國房市低迷和其它綜合因素的影響,國內消費也出現下滑的跡象。另一方面,受美國次級債事件餘波的沖擊,以及相對強勁的美國經濟增長,使得通貨膨脹因素已經開始顯現。這表明美聯儲正同時面對減息和加息的雙重壓力,而美聯儲通過直接向短期融資市場注入流動性、打開貼現窗口等,有效緩解了減息壓力,同時也把利率調整的壓力轉移給了其他經濟體,這在當前全球經濟金融發展不平衡,特別是在此次危機中受災程度不同的情況下,作用很明顯,但也有可能延長美國從此次危機中恢復的所需時間。
從歐洲央行的角度來看,實際上從遭受沖擊和損失的程度看,歐洲的金融機構遠甚於美國的金融機構,甚至有市場人士認為這一次次按風波實際上主要是由歐洲的金融機構為美國的金融風險埋單。因此,歐洲的央行面對強烈的美國次級債危機的影響,率先出動,向市場注入流動性。
從亞太各國央行的動作來看,通過巨額注資,市場已經開始認為,亞太區的各國中央銀行決策者們已經成功地使市場恢復到一種微妙的「尚不穩定的平靜狀態」。目前,由於市場對次級債危機可能造成的影響還沒有準確的判斷,各國商業銀行普遍減少了短期信貸支出,亞太區金融體系明顯出現信貸緊縮和拆借利率上升的跡象。但是這些國家的中央銀行未雨綢繆,及時舒緩市場趨緊的態勢,使得亞太區經濟體能夠在度過高風險期之後依然能夠在流動性保持穩定。
當然,各大經濟體央行紛紛干預金融市場,使短期融資市場中確實存在大量不確定的因素。同時,美國房地產市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清晰的拐點,市場貸款利率的高企可能導致違約率的進一步上升,這也使得各國央行尤其是美聯儲在大量投放流動性後面臨著長時間的銀根吃緊的態勢。後續各國央行的政策操作將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起到重要影響
2. 哪些原因導致了中國近年來債務違約事件的不斷增加
有法不依,執法不嚴。
3. 為什麼央企和地方國企的信用債違約事件頻發
今年內,央企與國企的信用債違約頻發是與我國的整體經濟形式低迷有關。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政府推行金融行業市場化的決心。
這樣,一些原來的矛盾就被暴露出來了。
4. 違約潮爆發,2018該如何理財
宇宙第一大行爆出54億大案!
銀行理財也不再安全!
寒潮之下,你該如何全身而退?
猛戳閱讀原文,領取560現金紅包!
5. AAA級別信用債券相繼違約,歌斐資產持倉的個債還安全嗎
之前買過歌斐旗下的債券,這次風波發生後,我第一時間向歌斐了解了下情況。目前來說,歌斐持倉的各債券基金產品,均沒有持倉相關違約信用債,標債產品凈值受信用債市場違約事件的影響不大,我現在不怎麼擔心了。
6. 是什麼導致了首起國內公募債務違約惡性事件的發生
是盲目擴張導致了首起國內公募債務違約惡性事件的發生。
首起國內公募債務違約惡性事件的主角便是昔日的超日太陽公司,這是一家上市公司,在2010年11月——光伏產業登峰造極的時候,登上A股,成為唯一一家主板上市的光伏企業。
上市對企業來說,或許是件好事。但如果瘋狂而不知節制,那就會變成「毒葯」。
募集23億元資金後的超日,冒險進入不熟悉的LED、水處理、煉油等項目,同時還大肆進軍海外電站等項目。讓其董事長倪開祿沒有預料到的是,此時的光伏市場遭遇「寒流」,瘋狂的擴張造成了嚴重產能過剩。2011年,遭遇歐美反傾銷反補貼的「雙反」訴訟,光伏企業處境更為艱難,隨後的補貼下調使得光伏產業的「寒冬」真正到來。
為自己購買防彈加長賓士,為公司高管建「超日半島」別墅群的倪開祿,怎麼也想不到會有資不抵債的這一天。
資金的魔力就像吸毒,一旦陷進去就是萬丈深淵。國人一貫追求「做大做強」的思維習慣也讓超日難以自拔。據說當時光伏業內最流行的說法是「Swanson定律」———規模每擴大一倍,成本下降20%。
在上市僅僅不到半年後的2011年,跨國界、跨行業擴張的超日就申請發行公司債,規模10億元,債券票面利率為8.98%,存續期限為5年,是為「11超日債」。彼時,行業龍頭無錫尚德和江西賽維已深陷危機不能自拔。然而,在9%高利率的誘惑下,雖然超日公司盈利面已出問題,「11超日債」依然獲得投資者追捧。
埋在債券市場的那顆信用違約「炸彈」,終於還是被超日公司引爆。2014年3月,「11超日債」本期利息8980萬元已無法按期全額支付,超日公告說,只能支付400萬元——這還是從「牙縫里」擠出來的。
3月4日,上海超日不得不宣布違約。「11超日債」打破了中國債券市場零風險的記錄,成為中國債市第一個違約案例被載入了金融史。此前,許多人認為公司債和國家債一樣安全。
超日沉浮,令人唏噓,這家上市還不到4年的公司就瀕臨破產。當時,就有學者分析說,超日藉助資本市場實現「騰飛」的時候,企業還遠未達到上市公司的管理水平,現代企業制度沒有健全,這才導致一連串的重大決策失誤。
7. 如何看待債券違約事件
債券違約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正常市場現象,本質是信用風險發生的不確定性。蒙格斯在債券違約這塊調查研究比較深入,分析透徹,有興趣想深入了解債券違約的可以去看看蒙格斯發布的調查報告。謝謝您能採納我的回答,有不明白的隨時提問
8. 如何看待國海證券債券違約事件
債券代持是指在銀行間市場通過不轉移實質所有權的交易,而請他人代其持有債券的業務。從具體操作上看,債券持有方通過銀行間交易與代持方達成口頭協議,約定將標的債券以一定的價格轉讓給代持方,經過一定期間再以事先約定的價格由債券持有方贖
9. 如何看待債券違約事件增多
違約個案增加有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債務負擔加重等因素,從行業上看,違約企業大多屬於煤炭、鋼鐵、有色等產能過剩行業。從券種上看,今年以來1年期以內的短期債務成為違約重災區。由此不難分析,近期違約個案中,產能過剩行業企業的基本面持續惡化,經營不善成主要因素。自美國次貸危機後,全球貨幣政策寬松,導致債券市場大規模擴容,且過去一直以來中國債券市場存在所謂「剛兌」現象,使得這種擴容也讓周期性行業很容易藉此大規模舉債經營,現在所出現的違約企業行業也是屬於周期性行業為主,債券違約事件增多是打破過去對於債券投資對於信用風險上的忽視。
10. 國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的違約事件
2016年03月31日中國第八大投資銀行國信證券(Guosen Securities)的一個部門,在一筆在香港交易的人民幣債券上發生了違約。這是近20年來中國國有企業在中國境外債券市場中首次違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