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債的經濟效應
我在的經濟效應,這國債可以提高國家的實力,用美國的經濟來發展國家的經濟,以後帶爛乎的傘,忘國債
2. 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是
投資、消費、出口比喻為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這是對經濟增長原理最生動形象的表述。
內需是指內部需求,即就是本國居民的消費需求,它是經濟的主要動力;投資是指財政支出,即政府通過一系列的財政預算包括發行國債,對教育,科技,國防,衛生等事業的支出,是輔助性的擴大內需。
出口是指外部需求,即是通過本國企業的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擴大自己的產品銷路。
在出口方面,盡管名義出口增長額維持正常水平,但剔除出口價格變動的實際出口增長率都在趨勢性的下降之中。毫無疑問,土地和勞動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以及中國主要貿易夥伴經濟減速都在影響著中國的出口表現。
(2)國債投資拉動了經濟持續增長擴展閱讀:
由於傳統三大投資領域全面減速,產能過剩和債務約束問題嚴重;傳統「衣食住行」消費也在一定程度上趨於飽和,官方說法是「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全球總需求增長放緩以及國內勞動力成本優勢消退,也使得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減弱。我國的經濟增長逐漸從靠老的三駕馬車拉動,轉向新三駕馬車。新的三駕馬車則是深度城市化、消費升級和「一帶一路」。
3. 為什麼靠基建投資拉動GDP增長是不可持續的
這個觀點有局限性。應當區分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當然無法依靠基建投資拉動GDP,因為該建設的基礎設施都建設完了,但在發展中國家就完全不同,這些落後國家的基礎設施欠賬太多,不誇張說,再投資建設20年,也不一定能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那麼,連續20年都可以起到拉動GDP增長的作用,還能說是「不可持續」嗎?當然是持續拉動經濟了。所以,以我曾經在省級工業經濟管理部門工作的體會,全球多數發展中國家,若干年內,依靠基建投資拉動經濟發展,依然是合理的選擇。即使是我們中國,在74萬億元的GDP成果的背後,一年基建投資60萬億元絕對「功不可沒」。而且現在每年基建投資的增值率還保持在5%左右,說明有相當的可持續性。
4. 國家通過發行國債拉動經濟增長說明什麼
是緊縮政策,發放國債能減少市場中的資金量,減少資金的流通,是抑制通脹的作用。
5. 財政學問題:1,政府為什麼可以干預經濟2,政府為什麼發行國債3,如何理解赤字與國債的關系
我是學經濟的但是給不出你如教科書般全面的答案,但反正也沒人回答,我就說說我的理解吧
1.新經濟主義學說認為政府不應該干預經濟發展,但至美國經濟危機爆發後,我國就預計到經濟的發展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
政府幹預經濟的手段有很多比如說,稅,利率,國債,外匯。
金融手段就包括了控制貨幣的流通量,中央銀行的貼現率,還有銀行的利率等手段來控制人們的投機慾望。
2.國庫和政府是兩個獨立的部門,政府沒錢的時候不能直接找國庫要,只能通過貸款和發行國債的方式集資。
3.當政府開支發生赤字時,就會發行國債來填補,但國債本身就是一種定期債務,如到期不能償還就形成了新的赤字,民眾也會開始不信任政府,而停止購買國債,使得赤字越來越大(歐債危機就爆發啦)
樓主就隨便參考下吧,我就圖一樂
6. 國債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原因在於( )
國債即國家債券,它是國家為籌措資金而向投資者出具的書面借款憑證,並承諾在一定的時期內按約定的條件,按期支付利息和到期歸還本金,具有彌補財政赤字、籌集建設資金、調節經濟三大功能,政府用募集來的資金進行投資,主要是一些資金需求量巨大的公共建設,比如開大型工廠,修基礎設施(高速公路、鐵路、水壩及港口等),西部開發等,拉動了國內消費需求,促進經濟發展。
7. 為什麼凱恩斯主張採用擴張性財政政策以解決通貨緊縮問題
凱恩斯來了,他是在中國經濟最需要繁榮的時候來的,正如他當年到美國的時機一樣。但中國的情況沒有美國當年那麼糟。當然,我不是說凱恩斯這個人真的來的,這位英國經濟學家已經作古了54年,我是說他的"主義"來了。1998年初,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已經連續四年下降。人們憂心忡忡,經濟學家急忙從各種教科書中尋找葯方。他們想到了挽回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的英雄。於是,中國經濟界開始大談羅斯福新政,凱恩斯這個名字在中國報刊上出現的頻率頓時高了起來。然而,兩年過去了,中國的經濟狀況同他來的時候差不多。他在中國的神通也沒在有在美國那樣大。凱恩斯在中國"水土不服"。凱恩斯與羅斯福新政1929--1933年,美國經濟出現了大危機。那時多數經濟學家迷信市場經有自我調節的功能,"看不見的手"能夠自動地把經濟從低谷中拉起來。而現實並非如此,30年代整個10年平均有18%的勞動力失業,高峰時失業率達到25%,人們在經濟危機的黑暗邃道中煎熬著,看不到盡頭。大危機是對資產階段的傳統經濟理論的大沖擊,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無能為力。1934年,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來到華盛頓。其時,羅斯福總統已經著手採取與自由主義經濟學家不同的政策:運用國家機器干預社會再生產。這就是羅斯福新政。自由主義經濟理論認為,國家不幹預經濟的政策是最好的政策。按這種理論,羅斯福的政策就是好政策了。新政要求新理論的支持。凱恩斯本來就不相信市場經濟可以通過自我調節實現充分就業,他主張國家必須干預經濟。他的劃時代著作《就業、利息與貨幣的通論》那時正在醞釀之中。他到美國和羅斯福一拍即合,他發表了大量文章支持新政。在推動新政的同時,他的理論也在完善。1936年《就業、利息與貨幣的通論》出版時,已經有了羅斯福新政的實踐依據。凱恩斯認為,市場需求不足,政府必須想法提高居民的購買力,刺激消費;企業界沒有法擴大投資,政府必須擔當起投資的責任。政府從哪裡弄錢來投資呢?衽赤字財政。他認為,在出現蕭條時政府應當減少稅收,增加支出,有意識地使預算出現赤字;當通貨膨脹加劇時,政府增加稅收,緊縮財政開支,取得財政結余,償還蕭條時發出的債券。羅斯福新政運用財政、信貸兩個杠桿對宏觀經濟進行調節,醫治市場經濟自發機制所造成的生產過剩、供過於求的痼疾。政策重點是用需求帶動生產。法之一是實行赤字財政和發行債券,調動閑置資本用於生產和消費。法之二是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資。1929年,政府的總開支約為100億美元,1933年,增加為130億美元,1936年增加150億美元。在政府投資的帶動下,民間投資也有起色。經過政府三年"注射"之後,國民總所得額與國民總消費額上升了50%,但政府的投資計劃沒有達到充分就業的程度,仍有900餘萬人失業,直到二戰期間政府投資擴大到1030億元,就業問題才得以緩解。顯然,美國經濟在二戰以後進入了黃金時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全是、甚至主要不是凱恩斯學說的功勞,但凱恩斯學說的影響是深遠的。凱恩斯在中國的遭遇1997年夏天,市場疲軟,連續幾次降息對刺激消費毫無成效,中國的經濟學家大概想起了凱恩斯當然說過的話:為了刺激經濟,貨幣政策作用不大,得靠財政政策,因為你能"用繩子拉動,卻不能用繩子推動"。於是,中國經濟學家表示:在目前情況下"貨幣政策的作用有限,只能領先財政政策"。他們拿來了凱恩斯的法:"運用財政或'准財政'手段加大政府對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公共性投資主要靠政府發行債券籌集資金。這就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從1997年10月開始,物價水平開始負增長,經濟不景氣度進一步增加。1998年春天,積極的財政政策的主張被政策採納,財政部長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談"羅斯福新政"。凱恩斯終於被請到中國。從1998年下半年開始,擴張性財政政策已付諸實施,當年國家財政直接投資1000億元,1999年進一步擴大了財政直接投資。為此,政府大量舉債:1998年年初計劃發行國債2808.5億元,下半年雙追加了1002.5億元。1999年初計劃發行國債3415億元,後又增加600億元。政府在擴大投資的同時,又努力提高居民收以刺激消費:1999年國家財政為增加居民收入共支出540億元,使全國8400萬人受益。應當說,凱恩斯理論對治理中國的通貨緊縮起了一定的作用它阻止了經濟繼續下滑。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說,1999年新增國債投資拉動經濟增長2個百分點。但是,國家經濟還沒有走出不景氣的陰影。失業率居高不下,物價連續26個月負增長,企業經濟困難,凱恩斯的根本目標是擴大投資,刺激消費,恰恰在這兩點上效果不佳。政府投資沒有帶動民間投資,投資還很不景氣,投資是拉動需求最重要的力量。投資不景氣說明經濟還沒有啟動起來。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1991年--1998年分別為:23.9%、44.4%、61.8%、30.4%、17.5%、14.8%、8.8%、14.1%,1999年1-8月為10.4%。1998年的14.1%是在1997年過低的基礎上的增長,對啟動經濟拉動力太小。1999年9月,國有及其它經濟類型固定資產投資(不包城鄉集體和個體投資)增長幅度為-2.8%,其中基本建設投資增長-7.3%,10月開始回升,但回升乏力,到11月,固定資產投資僅增長5.9%。其中基本建設投資僅增長0.1%。為什麼民間投資沒有帶動起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投資者無錢可賺,所能看到的商品都過剩,往哪裡投資?需求不足抑制了投資。據權威研究部門測算:2000年內需不足缺口為1800-2000億元。這就進入了一個循環往復的邏輯怪圈:投資不景氣--需求不足。二是互為因果。凱恩斯認為,提高居民收入可以擴大消費需求。中國政府雖然投入了大量資金提高居民收入,消費需求還是擴大不多。其中也有中國的具體情況,收入差別太大。少數高收入的人該買的都買了。沒有什麼需求;多數低收入的人有需求但沒支付能力。這是凱恩斯主義無法解決的難題。從統計局公布的數字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純收入和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相比,其差額由1978年的209.8元擴大到1997年的3070.2元。城鄉居民儲蓄年末余額的差額,由1997年的99.2億元擴大到1996年的23179.5億元。佔全國人口總數29.1%的城鎮居民的儲蓄佔全國儲蓄總額的80.1%,而佔全國總人口70.9%農村居民,其儲蓄僅佔全國儲蓄總額的19.9%。佔全國總人口70.9%的農村消費者的實際消費只有全國居民消費額的三分之一強。1978年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比值為2.9比1,1985年縮小到2.4比1,1992-1993年擴大到3.5比1。1997年為3.1比1。在城市居民中,占人口20%的低收入層和占人口20%高收入層差別是很大的。就家庭年收入而言,後者相當於前者的4倍。凱恩斯來中國已經兩年了,時間不算短,政策力度也不算小,為什麼效果不顯著?這個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深思。橘生淮南則為枳凱恩斯在中國遭遇不佳,是因為他在中國"水土不服"。中國的"水土"和當年美國的"水土"相差甚遠,要讓凱恩斯在這里大顯神通,那就勉為其難了。美國是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典型,市場制度發達而完善;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還在建設之中,無法和美國相比。同樣的政策思想在不同的制度基礎上當然會有不同的結果。例如,美國企業對利率非常敏感,一次調整0.25%就可以收到明顯的效果,中國利率調整幾個百分點也看不出明顯的效果。美國以私有經濟為基礎,民間有大量的資金,中國是以公有經濟為主體,民間資金沒有美國那麼多,而且大多存在國家銀行中,已為政府所用。這是政府投資沒有帶動中國民間投資的一個原因。中國的企業不同於美國的企業。美國以私有企業為主,企業真正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中國以國有企業為主體,企業還在吃國家銀行的"大鍋飯"。美國企業可以根據市場需求情況解僱工人,中國企業不能。中國的政府不同於羅斯福的政府。羅斯福1933年宣誓就職時,他在白宮的助手了了無幾。一名廚師,一個電話員,若干保鏢,幾名秘書,還有兩位應募前來效力的南方新聞記者。當然,隨著新政的實施,政府的機構和人員多了起來。但是,在他們那裡,政企不分的問題是不存在的,地方政府對經濟的擴張沖動也是沒有的。在中國,政府職能還沒有完全轉變過來。政企不分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官員們還是以追求虛的政績為目標,國有企業還在吃國家的在鍋飯,官員和企業對投資的效果不負責任的問題還沒有根除。盲目投資、重復建設設難以避免。在中國這個"水土"上,凱恩斯的擴張政策效果不顯著還不十分可怕,可怕的是有可能出現另外一種結果。即把擴大內需搞成簡單的總量擴張,不加控制地實行貨幣和財政雙擴張的政策,通過大量投入來求得GDP的增長。這可能會出現重復建設和泡沫經濟,地方政府逼迫銀行貸款,進一步加大金融風險。最終可能引發通貨膨脹。國民經濟可能會生理復前些年的"緊縮--通脹--緊縮--通脹"的循環之中。出現這種情況不是不可能的,眾所周知,四大國有專業銀行的不良債務比重較大,在目前通貨緊縮的情況下,銀行的資產的質量降低了。這是因為:通貨緊縮無法還本付息的企業增多企業對銀行不良債務更加嚴重銀行的可收回的債權縮小:物價下降銀行對持幣者的債務放大(從反面設想一下,如果物價上升,銀行對持幣者的債務會縮小,幾次惡性通脹就會把持幣者的債權化為烏有)銀行債務相對增加:將以上兩項綜合可知,通貨緊縮使得銀行債務增加,債權減少。債權是屬於儲戶的,債務主要是國有企業。其結果是銀行對儲戶的支付能力雙重減弱,金融風險加大。銀行的債務越來越重,它的債權又收不回來,怎麼走出困境呢?通貨膨脹是消除銀行債務即剝奪持幣者的債權者最有效的手段。如果通貨膨脹1000倍,則銀行的債務就消除了99.9%。也就是說,銀行的金融風險只能通過通化膨脹來消除。這說明,我們存在通貨膨脹的隱患。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境內的外資企業手中持有相當數量的人民幣。一旦出現通貨膨脹,他們會立即在兌換成外匯。中國老百姓也千方百計尋求外匯以保值。與此同時,銀行門前會排上擠兌的長龍。金融危機就全面爆發。今日的中國,各種社會矛盾交織,一旦爆發金融危機,老百姓的6萬億儲蓄的安全受到威脅,就可能引發全面的社會危機。好在政府比較清醒。中央曾經一再表示,積極的財政政策是特殊情況下的權宜之計,不可能長期實行。最近朱總理在形勢報告中一再強調,要採取穩健的貸幣政策。有這一點老百姓就放心了。就怕落實不了
8. 1998年開始次為了刺激內需刺激經濟增長我國連續四年發行s100億元特別長期國債請么事公憤
根據經濟學理論,拉動經濟發展三架馬車為消費、出口、投資
發行國債實際上就是政府加大內需的政策措施,政府購買主要是通過投資拉動經濟發展
相對而言,100億的規模還是比較溫和的,也不會引發通貨膨脹與物價上漲,特別是房價
而2009年為了對抗金融危機政府4萬億投資及對方政府配套20萬億投資就大不一樣,直接導致房價翻倍,物價大幅上漲
經濟泡沫越來越大,房價高企直接導致其它各行各業的蕭條,有效需求不足
所以說,高房價是中國經濟最大的毒瘤,經濟泡沫沒有不破裂的
9. 宏觀經濟學中,如何用三駕馬車拉動經濟增長
經濟學上常把投資、消費、出口比喻為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這是對經濟增長原理最生動形象的表述。1、內需是指內部需求,即就是本國居民的消費需求,它是經濟的主要動力;2、投資是指財政支出,即政府通過一系列的財政預算包括發行國債,對教育,科技,國防,衛生等事業的支出,是輔助性的擴大內需;3、出口是指外部需求,即是通過本國企業的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擴大自己的產品銷路。
10. 什麼是拉動經濟增長的
經濟學上常把投資、消費、出口比喻為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這是對經濟增長原理最生動形象的表述。1、內需是指內部需求,即就是本國居民的消費需求,它是經濟的主要動力;2、投資是指財政支出,即政府通過一系列的財政預算包括發行國債,對教育,科技,國防,衛生等事業的支出,是輔助性的擴大內需;3、出口是指外部需求,即是通過本國企業的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擴大自己的產品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