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企業在2005—2008年間每年應稅收益分別為:100萬元、40萬元、20萬元、50萬元,假設適用
2005年,虧損200萬元,確認所得稅遞延資產200×20%=40萬元
借:所得稅遞延資產40
貸:所得稅費用40
2006年回轉80×20%=16萬元
借:所得稅費用16
貸:所得稅遞延資產16
2007年回轉70×20%=14萬元
借:所得稅費用14
貸:所得稅遞延資產14
2008年盈利80萬元,回轉10,應納企業所得稅6萬元
借:所得稅費用16
貸:所得稅遞延資產10
貸:應交稅費-應交企業所得稅6
假設某公司董事會決定從今年留存收益中提取20000元進行投資,期望5年後能得當2.5倍的錢用來對生產設備進行技術改造。那麼該公司在選擇這一方案時,所要求的投資報酬率是:
5000×(1+10%)=5500(元)
1000×(P/A,10%,10)=6145(元)
如果租用設備,該設備現值=2000×[(P/A,6%,9)+1]=15603.4(元)
由於15603.4<16000,所以租用設備的方案好些。
設所要求的投資報酬率為R,依題意有
20000×(1+R)5=20000×2.5 解得R=(2.5)0.2-1
(1)假設完全應稅債券擴展閱讀:
當期所得稅費用就是當期應交所得稅=應納稅所得*所得稅稅率(25%),其中應納稅所得=稅前會計利潤(即利潤總額)+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納稅調整增加額:稅法規定允許扣除項目中,企業已計入當期費用但超過稅法規定扣除標準的金額。如超過稅法規定標準的職工福利費(職工工資及薪金的14%)、工會費(2%)、職工教育經費(8%)、業務招待費、公益性捐贈支出、廣告費、業務宣傳費。以及企業已計入當期損失但稅法規定不允許扣除項目的金額,如稅收滯納金、罰金、罰款。
納稅調整減少額:稅法規定允許彌補的虧損和准予免稅的項目,如前五年內未彌補虧損和國債利息收入等
借:所得稅費用
(遞延所得稅資產)--(註:遞延所得稅資產增加,即發生了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遞延所得稅負債)---(註:遞延所得稅負債減少,即轉回了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遞延所得稅負債)-- (註:遞延所得稅負債增加,即發生了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遞延所得稅資產)---(註:遞延所得稅資產減少,即轉回了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B. 什麼是應稅債券
應稅,是簡稱,是指和『稅』有對應關系的項目。應當繳納稅金的債券叫做應稅債券。
1.應稅所得額,是指,應該作為所得稅計算依據的項目、范圍。利潤額本身就是應稅所得額,比如,超過計提標準的業務招待費,應該返回到利潤里,繳納所得稅,那麼,超過計提標準的業務招待費,也是應稅所得額。
2.應稅勞務,比如,一個中介服務公司,它的營業收入都是應稅勞務。
C. 假定生產要素A,B,C的邊際物質產品分別是12,8,2,它們的價格分別是6,4,1,那麼這一生產要素組合
這個題可以從這方面思考,在題干中已經給出了產品市場的價格和邊際產品了,也就意味著產品市場已經給定,產品市場已經是一個不變數了,相對來說,要素市場是裡面的變數,那麼生產要素的最小成本肯定要是根據要素市場來決定的
D. 短期市政債券當期債券收益率為4%,而同類應稅債券的當期收益率為5%。投資者的稅收等級分別
a.0 b.10% c.20%d.30%
答: a.應稅債券。稅率等級為零時,應稅債券的稅後收益率與稅前收益率相同(5%),這高於市政債券的收益率。
b.應稅債券。其稅後收益率為5%X (1-10%) -4.5%。
c.兩種一樣。應稅債券的稅後收益率為5%X (1-20%) =4. 0%,與市政債券的收益率相同。
d.市政債券。應稅債券的稅後收益率為5%X (1-30%) =3.5%<4. 0%,稅率等級在20%以上時,市政債券會為投資者提供更高的稅後收益率。
E. 巴羅—李嘉圖等價命題指出減稅(請選擇)
李嘉圖等價定理認為,徵稅和政府借款在邏輯上是相同的。這一原理可以通過下面的例子來加以說明。假定人口不隨時間而變化,政府決定對每個人減少現行稅收(一次性總付稅)100元,由此造成的財政收入的減少,通過向每個人發行100元政府債券的形式來彌補(再假定債券期限為一年,年利息率為5%),以保證政府支出規模不會發生變化。減稅後的第二年,為償付國債本息,政府必須向每個人增課105元的稅收。
面對稅負在時間上的調整,納稅人可以用增加儲蓄的方式來應付下一期增加的稅收。實際上,完全可以將政府因減稅而發行的100元的債券加上5%的利息,作為應付政府為償付國倆本息而增課稅收105元的支出。這樣,納稅人原有的消費方式並不會發生變化。
如果政府債券的期限為N年,結果是一樣的。因為政府債券的持有者可以一手從政府手中獲得債券利息,另一手又將這些債券的本金和利息用以支付為償還債券本息而徵收的更高的稅收。在這種情況下,用舉債替代稅收,不會影響即期和未來的消費,等價定理是成立的。
李嘉圖等價定理的核心思想在於:公債不是凈財富,政府無論是以稅收形式,還是以公債形式來取得公共收入,對 於人們經濟選擇的影響是一樣的。財政支出無論是通過目前徵稅還是通過發行公債籌資,沒有任何區別,即公債無非是延遲的稅收,在具有完全理性的消費者眼中, 債務和稅收是等價的。根據這個定理,政府發行公債並不提高利率,對私人投資不會產生擠出效應,也不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這些仍然未得到實際經濟運行的論 證。
該定理是以封閉經濟和政府活動非生產性為前提與條件。
選C
F. 證券投資基金第十四章 講到稅差激發互換,裡面有一句把免稅的政府債券換成具有同等風險的應稅企業債券。
就是因為政府債券是免稅的,所以會多出這塊免稅的收益啊!
G. 大家幫個忙!!優先股股息必須從稅後凈收益中支付,較之公司債券則增加了所得稅負擔。後面一句什麼意思啊
舉例子,例如一個企業的所得稅稅率是40%,債券利息費用假設是1000萬,則企業應稅所得中,要扣除這1000萬,然後再乘以40%的稅率,減去納稅得到稅後利潤。假如企業的毛收入是2500萬,則應稅所得就是2500-1000=1500萬,納稅額=1500*40%=600萬,企業凈利潤就是1500-600=900萬元。
假如沒有這1000萬的債券利息費用,而是通過優先股融資,那麼這1000萬是優先股股息,則會發生什麼呢?企業毛收入2500萬就是應稅所得,所得稅=2500*40%=1000萬,企業凈利潤是2500-1000=1500萬,然後,注意,要減去優先股的股息1000萬,所以企業雖然凈利潤是1500萬,但是扣除優先股股息後,實際股東獲得的凈利潤是1500-1000=500萬。少了400萬。
H. 假設一張5年期國債券的年利率是2.88%,如果到期時所得利息是216元,應買多少這樣的國債券
國債利息以單利計算的。
稅後利息=本金*利率*年份*(1-稅率)
稅額=本金*利率*年份*稅率
稅後本息和=本金+本金*利率*年份*(1-稅率)
不計利息稅下:本金=利息/(利率*年份)=216/(2.88%*5)=1500
I. 請問數學: 什麼是「增值稅」。這樣理解 假設 A B C 三個人或者企業 稅率為百分之17 A從農
應該這樣理解:
1.增值稅是價外稅,即默認的金額(價格)是不包括增值稅的。所以,題目中購進原料100元,銷售出去200元,沒有特別強調是否包括增值稅,就應當理解為不含增值稅。
所以,購進時B支付給農民100元(不考慮免稅因素——因為現有規定農業生產者銷售自產農產品免徵增值稅),同時應當支付100×17%=17元增值稅(進項稅額),即應當支付價稅合計100+17=117元。
而A銷售給B時金額200元,同時應該向B收取增值稅額200×17%=34元(銷項稅額),所以向B收取價稅合計200+34=234元。而A應該向稅務機關繳納的增值稅為「銷項稅額-進項稅額」=34-17=17元。
2.假如農民銷售給A能夠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那麼,農民開給A發票上的金額是100元,稅率是17%,稅額是17元,價稅合計是117元。
而A銷售給B,開具發票上的金額是200元,稅率是17%,稅額是34元,價稅合計是234元。
3.從你給的內容中,沒有看到有C什麼事😀
J. 假設某2年期債券的面值為100元息票利率為6%每年復習一次當前市場利率同樣為6%
單利的情況下
到期收益率=2.60%
6%+{(100-115)/5}/115=2.60%(保留兩位小數)
實際收益率=3.91%(年化)
{100*6%*2+(112-115)}/2/115=3.91%(保留兩位小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