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來,市場風格變化比較劇烈,且波動明顯大於往年,從2020年底到農歷新年,市場風格變化非常極端,風格因子被大大撤回,我們一直嚴格控制著單單的比例(模式單的比例, 雖然產品凈利潤還有很大的撤回,但撤回的原因與傳言中的抱團股沒有任何關系。 我們的持倉分散度非常高,所謂重倉抱團股是惡意謠言。 1月下旬以來,產品確實有一些凈報銷,但報銷量占我們整體管理規模的比例不高。
投資是長期的事,量化投資也不例外,有業績不好的時期。 市場上確實有一些謠言,但這些謠言不是無中生有,就是扭曲了事實。 長期以來,明開封投資公司的員工以理工科背景為主,公司整體氛圍以投研為主,可能不重視與外界的溝通。 以前出現惡意謠言時,我們也相信謠言停在智者身上,沒有做太明確的工作。 我今天也想利用這次采訪的機會讓外界更多地了解我們公司的文化和我們對量化投資的了解。
Ⅱ 私募基金變現性差嗎
私募基金變現性差嗎?是的私募基金有封閉期,在封閉期內是無法贖回的,贖回也是要有時間的。
Ⅲ 一家私募一般員工幾個人
「醫葯一哥」姜廣策給出的答案是:一個。
2013年初,在業界好友和眾多微博「粉絲」的支持下,姜廣策成立了德傳基金。這位在醫葯行業浸淫十二年之久的博士後,獨立成立公司做醫療行業基金的第一年就「一炮打響」,為用戶創造了50%以上的凈值收益,完勝所有公私募同類基金。
「我沒有花過一分錢營銷費用,沒做過一場路演,連個PPT也沒有,公司網站也沒有。」姜廣策說,自己是把分散投研精力的所有事情都省去了。因為他深知,「賺取超額收益才是私募基金的靈魂。」僅靠微博的「粉絲」和過硬的業績,德傳基金成立第一年管理規模便增長了三倍。就在眾多新公司扎堆地價昂貴的金融中心、80%的私募在為如何做大規模絞盡腦汁的時候,姜廣策早已輕裝上陣,奔忙在調研「黑馬」的路上。
紮根醫葯園區的醫療基金
驅車趕赴德傳基金所在的張江園區路上,會途經很多大大小小的中外資葯企。德傳基金就紮根在眾多醫葯大樓中的一幢——醫葯促進中心裡。樓道里不時穿梭的白大褂、醫學設備發出的嗡嗡聲響,讓前來采訪的記者有種「穿越」到醫學院校之感。
「我平時跟金融圈的人交集不多,主要都是跟醫葯行業的人在一起。」姜廣策開門見山,我尋找個股不依賴賣方報告,都是一手調研的結果,和行業的人交流能更好地幫助我挖掘獨家品種。
德傳醫療基金首戰告捷也得益於獨家「黑馬」——東北制葯的挖掘。這是只地地道道的黑馬。2009年到2014年,東北制葯股價從29塊,一路跌到最低只有五六塊錢。五年裡,沒有一篇行業報告,也沒有一個行業研究員覆蓋。
姜廣策從業內觀察了解到,這家在K線圖底部沉睡多年的「老國企」基本面正在好轉:產品結構有所改善,虧損幅度日漸收窄,而管理層更換後大刀闊斧的改革更讓他堅信企業「拐點」的到來。一切悄然間轉變的跡象讓他大膽加倉,至今獲利頗豐。
這正是典型的姜廣策模式——關注長期無人關注的企業,率先把握企業拐點信號,先人一步重倉。2009年,還服務於券商賣方的姜廣策就曾挖掘到「三寶」——昆明制葯、星湖科技以及現代制葯,他投資昆明制葯的邏輯至今還在醫葯行業廣泛流傳。
「你需要知道這些企業的狀態,正在發生什麼,而不是停留在冷冰冰的數字上。」正是基於對精準判斷基本面的執著,姜廣策一年有將近二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外調研。200多家醫葯企業中,超過一半的企業留下了他的足跡。
姜廣策坦言,在全流通時代到來之後,最能掌握企業動向的就是公司大股東,了解他們對資本市場的訴求也是姜廣策最重要的調研目的之一。「這些都是私人關系,別人取代不了的。」做過十幾年「行內」人的他,與大股東交流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此外,德傳基金還有一個更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對於股指期貨的運用。曾經在2010、2011年短短兩年時間里經歷過「牛熊」市的姜廣策,深知做單一行業基金面臨的系統性風險,2011年就開始用自己的錢試水股指期貨。
從最初「一天虧損30萬的痛苦」,到三四年間積累了2000多張交割單之後的游刃有餘,姜廣策逐漸獲得了的利用期指穩定獲利的盤感。在目前的醫療基金中,姜廣策十分在意對沖操作,總會保留十分之一左右的倉位在股指期貨中。
盤感漸入佳境的他,「期指貢獻的利潤有時比股票還要多。」「兩頭」不靠的輕資產模式眾所周知,私募基金發展過程中,渠道費用是很大的一塊支出,在20%的業績提成中,接近7%左右是付給渠道的。姜廣策的基金,除了不靠賣方研究員,還不靠渠道銷售。這為公司節約了大量的成本。
德傳基金發行靠什麼?
頗令人匪夷所思——姜廣策的微博「粉絲」。
「2013年1月,公司注冊了以後就在微博上說了一句,德傳基金公司成立了。本來也沒抱太大希望。結果很多客戶就冒出來了,幾百萬幾百萬的打過來了。」姜廣策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基金最初的份額竟然來自這些素未謀面的粉絲。
無心插柳柳成蔭。姜廣策新浪微博有個實名注冊的賬號,過去幾年,每天都會和網友交流一些投資思考、心得。沒成想倒成了最有效率的營銷平台。他的粉絲中很多都是對股票、醫葯行業投資有興趣,看他的微博看了兩三年的人。現在想來,「這些人可能是看久了,覺得姜博值得信任,不忽悠。就把錢打過來了。」姜廣策沒有讓這些信任他的粉絲失望。從2013年4月基金成立之間,德傳醫療行業基金錄得50%以上的凈值增長,完勝所有公私募同類基金。
姜廣策認為,自己的基金有兩個特色:總結起來叫「兩不靠」。一不靠賣方分析師提供服務。所有的投資品種,尤其是重倉股都靠自己挖掘。另外就是不靠渠道,不需要券商、銀行、基金幫忙找客戶。客戶都是姜廣策自己找的。與機構的合作只停留在提供交易通道、資金結算等後台業務上。
「我這個基金成立沒有一分錢營銷費用,沒有一場路演,連個PPT也沒有,公司網站也沒有,簡介也沒有。」姜廣策說,自己是把所有這些可能影響集中在投研上的東西省去了。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基本面研究、調研上。
今年,德傳基金與中國醫葯信息中心共同編著了《中國重點醫葯上市公司及產品線點評》。「你看有哪家私募基金會這么做。這是我們自己對於基本面的獨家研究,同時我也願意和市場分享。」在姜廣策看來,這種「兩頭不靠」的私募基金,才能真正走得更長遠。
「公募的醫葯基金業績都差不多,你知道為什麼嗎?他們接受的都是同一波賣方的服務。他們沒有超額的東西。我們現在一年的業績遠遠超過所有的公募基金。憑什麼?我們有獨家的東西。」二不靠銀行、信託幫忙找客戶。這些渠道帶來的客戶很多其實並不成熟,承受不了波動,牽涉很多精力,也是姜廣策不歡迎的。
「找過來的這些客戶是認同我的,我和客戶之間平時交流溝通不多。他們也不來煩我,我也不需要應付他們。他們只要享受凈值上漲就行了。幫我節省時間也就是幫他們賺錢了。」產品不靠「吆喝」靠實力,省去了大量營銷費用;又是單一行業基金,不需要雇其他行業研究員;資金清算等後台工作也都外包給鵬華基金公司,姜廣策的公司大部分時間只有他一個人。就在私募界很多公司還在為生計發愁時,姜廣策已經用這種「兩頭不靠」的輕資產模式創造著行業最高毛利。
不過,姜廣策表示,這種「一個人」的輕資產模式只符合創業前期,隨著未來管理規模逐步增加,也會適當增加人手,帶出一個團隊。「但這都是在業績做上去的前提下,規模增長之後要考慮的問題。」
打造綜合醫葯基金平台
「要麼唯一,要麼第一。」姜廣策的這句博客標語,不僅體現在他現在的管理模式上,也烙在了對公司的未來規劃上。
近期PE界與醫療產業合作「風起雲涌」。兩者合作成立並購基金,幫助醫療企業進行產業收購、市值管理管理成為時下最「火」的事情。
「中國醫葯工業分散度太低,前100強占醫葯總份額不超過三成,市場還是很分散。醫葯會出現外延式並購的發展模式很正常,醫葯行業出現大浪淘沙的階段,機會特別多。」然而,在為上述做法「點贊」的同時,擁有廣泛業界資源的姜廣策卻把目光放到了更遠的地方。他希望能夠介入PE的上游VC(風險投資)行業,在醫葯行業「兩頭」賺錢。
「我覺得醫葯投資這個鏈條裡面,最值得做的就是兩端。最早的就是VC,以及二級市場投資。」姜廣策認為,投資醫療行業的早期項目,代價很低,但一旦成功收益最豐厚,但只能業界的人來做。二就是二級市場基金,如果做到得好收益會比較穩定,同時因為股票交易,流動性很好。而中間PE並購這一段最難做,因為競爭最激烈,項目都搶得很貴。好的醫葯企業,很難投進去。而那些現金流不好的企業多數不值得投資。
姜廣策謀劃的棋局是:在業界發掘有潛力的醫葯葯品、項目、技術,用VC基金投下來,培育數年,再賣個二級市場的上市公司,打通整個產業鏈條。
「我的目標就是把德傳打造成一個國內醫葯的綜合性平台。所有這些根本宗旨,還是要圍繞為醫葯企業服務這個角度。醫葯行業基金做醫葯行業和資本市場的橋梁。服務於行業,分享成長。」國內基金公司貫穿一二級市場的不少,但想做單一行業產業鏈基金平台,姜廣策還是第一人。
「市場忽略了細分行業基金的能量了。」姜廣策說,「現在經常會有公司主動聯繫到我,讓我為公司發展出謀劃策,賺錢機會會自己主動找上門來。這就是專注行業的力量。」談及未來的目標,姜廣策說,是要做全亞洲最優秀的醫葯行業基金。他的夢想不是「天馬行空」,而有著堅實的現實土壤,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醫葯消費市場。
「在美國、歐洲都有非常優秀的行業基金,作為醫葯業最大的市場,我們沒有理由缺席。」姜廣策慶幸,自己此前在這個行業沉澱這么多年,又曾是第一個在國內成立行業基金的人,已經奪人先機做了一件正確的事。
服務好一個客戶等於贏得十個客戶
姜廣策的辦公室有著濃濃的書卷氣息:兩面牆都是人文、歷史、投資等各類書籍,與外表斯文的主人十分搭調。德傳基金的名字也來自這位醫學博士後讀過的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句子。
「正而不譎,其德傳稱。」意思是,一個人光明磊落,美名就能自然流傳下去。
與姜廣策交談,「做人」是他經常提及的詞彙。「我現在做基金和以前『賣葯』沒有什麼區別,都是要讓別人接受你這個人。」姜廣策坦言,之所有能夠在微博「粉絲」中獲得如此之大的支持,也是源於自己「愛分享,不忽悠」的為人,「有些人看你微博兩三年下來,自然就會對你有所了解,沒有人能裝兩三年這么久。」同樣,目前去調研、跟公司大股東、董事長交流,也只能靠自己去。他說,要讓別人認同你這個人,覺得你姜博士,我們相信你,覺得你可以給我們帶來資源。而不僅僅是因為你這一點點基金。
「我們這點規模跟公募比起來算什麼?只是他們的九牛一毛。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做人。」此外,著眼於基金長遠發展,德傳基金還在上海醫葯工業研究院設立了「德傳獎學金」,每年獎勵品學兼優的十名葯學博士。「這在私募基金中也是少有的,雖然我們還只是個小私募,但也不忘回饋社會,並為基金發展做長遠的人才布局。」與此理念如出一轍,德傳基金也不急於擴大產品規模,而是先集中精力把業績做好,讓每一個進來的客戶都賺到錢。
「到現在為止,每一次打開申贖,德傳醫療基金都是凈申購的,沒有一個客戶贖回。每個客戶也都是賺到錢的。」姜廣策說,未來三年也不會發新產品,而是專注把這個產品做好,給每個客戶都帶來絕對回報。
因為,「服務好一個客戶就等於是服務好了十個客戶。」「讓業績走在規模的前面,而不是相反。」
Ⅳ 張民耕的人物專訪
張民耕:大資管時代,房地產私募基金「借船出海」
來源:中國房地產報
2013年註定是房地產基金年。隨著6月份《新基金法》的正式實施,房地產私募基金終於從「地下」走到「地上」獲得了參與資產管理公平競爭的合法身份。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發布的《2013中國房地產基金白皮書》顯示,從2006年到2012年,中國大陸地區共發生298起針對中國房地產企業或房地產項目的私募股權投資案例,涉及投資總金額為186.67億美元。
然而在上有監管層對房地產行業的嚴厲調控,下有「大資管」時代各路金融諸侯群雄逐鹿的夾擊,房地產私募基金面臨的挑戰不容忽視。9月13日,在清科集團舉辦的「2013中國房地產基金高峰論壇」上,全國房地產投資基金聯盟會長張民耕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在「大資管」時代背景下,各個資產管理機構紛紛以房地產基金的形式進入房地產金融領域,這對房地產基金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當各類金融機構都在擠壓房地產基金的市場份額時,我們不妨藉助金融機構的資金優勢、渠道優勢、稅收優勢進行銀企合作,也就是所謂的「借船出海」。
中國房地產報:從2010年起,房地產私募基金在我國進入了飛速發展的軌道,請對目前房地產私募基金的現狀做一總結?
張民耕:按照清科的統計,中國房地產基金存量規模到2012年超過了120億美元。但是我覺得由於中國房地產基金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收集數據非常困難,這120億美元當中肯定有許多沒有統計進去,這幾年的發展規模應該在120億美元的基礎上翻一番,達到240億美元,相當於1500億人民幣。而今年房地產基金會有一個飛速的提高,由於進入全資管年代,房地產基金的人民幣計量估計可以突破3000億元。
中國房地產報:大資管時代,房地產私募基金的生存和發展遇到了哪些挑戰?
張民耕:2012年第三季度以來,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針對資產管理市場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新政,主題就是放鬆管制,旨在給其他金融同業資產管理業務進行松綁。銀行、信託、保險、證券、公募基金等持牌金融機構進入「全資產管理時代」,並且紛紛向房地產投資基金滲透,搶食房地產基金蛋糕。
最大的挑戰是擠占房地產基金的市場份額。金融機構最大的優勢就是匯集資金,這一點恰恰是房地產私募基金的劣勢。
另外,金融機構對於房地產私募基金的項目選擇、資金募集、人才聘用、技術技巧等方面都會產生全面競爭。譬如, 經過半年多時間,基金子公司的資產規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基金專項子公司2013年6月底的規模為1500億元,7月底已突破3000億元。當然這些資金不會完全進入房地產領域,但是如果進入了一半,這個資金量也是極其巨大的。所以我對今年房地產基金可能會有三千億規模是非常確信的。
中國房地產報:那麼房地產私募基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呢?
張民耕:與其單純地把這些看成是挑戰,倒不如說是給我們帶來了機遇。進入全資管年代,對於房地產私募基金來說,也就帶來了「銀企合作,借船出海」的可能性,房地產私募基金可以藉助金融機構的資金優勢、渠道優勢、稅收優勢,有競爭有合作,創造雙贏的局面。
房地產私募基金應該發揚產業基金的核心競爭力,以房地產專業投資管理技術技巧揚長避短。因為許多房地產私募基金都是開發商出錢,掌握房地產的整個鏈條,這是我們的優勢。對於開發商來說,房地產基金應該成為金融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對於合作的金融機構來說應該是金融執行方案的提供者,金融機構一般都是信貸形式,信貸形式往往是外部監管,房地產基金可以深入到內部去監管,提高它的收益性和的安全性,這樣我們就可以在市場當中找到我們應有的市場份額。
另外,房地產私募基金因受規范制約較少,可以發揮制度創新的能力,在創造新型投資產品方面實現突破。金融創新、產品創新可能是私募房地產基金的一個生命線。
而且房地產基金可以將長期開發投資中積累的經驗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打通海內外資金渠道,藉助借鑒海外資金和經驗,在日益國際化的國際國內市場上占據應有的份額,這也是我們在嘗試的。
房地產基金完全是房地產金融中的一個新的門類,現在金融行業的各個機構都一窩蜂地涌進來,看似很熱鬧,或許應該提醒大家:投資有風險,進入需謹慎。
中國房地產報:有沒有考慮過向公募基金轉型,拿到公募基金牌照呢?
張民耕:拿到公募基金的牌照很難,但是可以努力。當下能做的還是跟他們合作,尤其是跟有了牌照的基金子公司的合作。年初,我們跟嘉實基金子公司嘉實資本聯合推出的嘉實資本盛世美瀾園專項資產管理計劃,雖說是首單,但只是個嘗試,證明這條路是行得通的。今後我們可能會做一些更加有示範性的,帶領聯盟的會員企業到北交所、深交所、上交所的平台上交易。
中國房地產報:房地產私募基金自誕生起就一直充當著開發商融資工具的角色,而且現在大多以「真債假股」的模式存在,什麼時候能真正實現純股權投資的模式?
張民耕:這個趨勢現在挺明顯的,一方面房地產基金本身在逐步成熟,開發商本身也在逐步成熟。開發商可能在某個階段寧願給你多點的收益,幫它渡過難關,但是隨著房地產開發項目風險的加劇,他需要的不光是共分利益,還要共擔風險。另外投資人也漸漸成熟起來了,以前是寧願收益低一點但是要保險,慢慢地通過幾年培育,開始偏向股權投資,到最後就是純股。
國內的房地產基金也在學習美國式的股權基金。一類是在開發過程中,通過股權,利益均享,風險共擔。另一類就是將持有型物業做成REITs,可以在二級市場交易。
三年的時間,我們可以實現從債權向純粹股權的轉變。當然這會不會成為以後主流的形式,還需要時間考驗。
Ⅳ 私募股權投資盡職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哪些
主要內容包括:
1、 審閱通過項目公司提供的財務報表及其它法律、財務、業務等資料審閱,發現關鍵及重大影響因素。
2、 分析性程序對各種渠道,如銀行、稅務、會計事務所、業內專家、同行業上市公司的公開報表以及行業研究報告等取得資料的分析,發現異常及重大問題,如趨勢分析、結構分析等。
3、 訪談與企業內部各層級、各職能人員以及其他相關內外部人員的充分溝通;向項目公司下遊客戶、上游供應商、競爭對手走訪及咨詢。
4、 查詢查閱行業協會等的會議、業內期刊、行業報告等資料作比較。
5、 小組內部溝通調查小組成員來自不同的背景及專業,其相互溝通也是達成調查目的的方法。
(5)采訪私募基金擴展閱讀:
盡職調查工作需要明確盡職調查的重點
比如客戶合作的目的是什麼?明確客戶商業目的是律師提供盡職調查工作的出發點。此外,目標公司屬於什麼類型的企業?房地產開發公司?技術類企業?製造企業?
不同類型的企業具有不同的商業價值,存在不同的潛在風險。對於房地產開發公司而言,土地、在建工程、房產建築等可能是其主要資產;
而其主要風險則可能在於項目是否具備合法報建手續,施工合同履行過程中是否存在爭議等。如該目標企業屬於技術類公司,則盡職調查的重點主要在於相關知識產權的使用情況、擔保情況、相關權屬證明等。由此可見,盡職調查工作是需要量身體裁的,不存在千篇一律的盡職調查提綱。
Ⅵ 私募排排網專訪深圳和聚基金管理股份公司投資總監申龍有什麼內容
內容挺多的 具體的你可以去私募排排網上看看 裡面有資料 希望可以幫到你
Ⅶ 私募基金大佬平時都看哪些書
奔私之前,王亞偉以成長股為投資標的,並採用靈活的操作策略。王亞偉介紹有兩本書對他的投資影響很大,一本是《one up on wall street》(譯名:在華爾街崛起),另一本是《戰勝華爾街》,都是寫麥哲侖基金經理彼得.林奇的。這使他在投資生涯的早期就對投資成長性股票有了相當的認識
公募「一哥」中郵戰略新興產業基金基金經理任澤松,最喜歡《Big Money》這本書。
展博投資的總經理陳鋒說,《股票作手回憶錄》這本書對他影響很深。
恆德投資總經理王瑜說,對他影響最深的是費舍的《如何選擇成長股》,看了這本書之後,他有一種如獲至寶的感覺。
除了投資方面的書籍,也有不少私募投資人經常看佛學等方面的書籍,金中和等私募基金的相關投資負責人在接受一些媒體采訪時,都稱平時經常看傳統文化方面的書籍。北京一家私募基金的總經理說:「與其說我信仰佛學,倒不如說我崇尚佛家那種淡然、超脫和寧靜的生存狀態。
私募投資管理人的知識面都極為廣泛,深圳一家私募的負責人對周易頗有研究,甚至成了半個周易專家。
Ⅷ 有誰知道濱利投資私募基金這家公司,他們是如何控制風險的
這個估計,得采訪他們公司負責人了。
Ⅸ 十大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的購買流程:Ⅹ 朋友圈私募是什麼意思
私募行業正迎來一場全面的監管風暴。11月至今,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連續出台針對私募內部控制、私募信息披露以及私募募集行為的徵求意見稿,同時還公布了私募基金合同指引、風險揭示書等指引。針對私募行業監管的條例接連出台,特別是針對募集行為的徵求意見一出,引發整個資本圈快速反應。眾多私募在忙著學習新政策時感慨:「私募行業監管巨變已然到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私募圈深入了解發現,盡管不少文件還是徵求意見稿,但私募們已經開始按照新規行動,還沒在基金業協會備案的忙著去備案,在微信圈推薦了產品的趕緊刪微信,平時由總經理兼任的風控官職位也需要重新找專業人士。
監管風暴來襲
私募基金無疑是資本市場中發展最為迅速的一大群體,目前備案私募已達2萬多家,管理規模近5萬億元。然而,近幾年隨著私募基金爆發式發展,業內對私募基金監管缺失的探討從未停止,上周,基金業協會會長洪磊在公開演講中坦言,與私募業務的蓬勃發展相比,私募監管有所滯後,違規募集成為私募基金亂象之源。
近期,基金業協會密集出台對私募行業的監管政策,使得私募監管面臨一場重大變革,11月24日至今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基金業協會連續發布了三個徵求意見稿。11月24日,基金業協會發布《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內部控制指引(徵求意見稿)》,從私募基金管理人內部控制的目標與原則、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及內部監督等制度建設進行管理。
11月26日,發布《私募投資基金信息披露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對私募基金信息披露作出了詳細要求,私募基金管理人應向投資者披露基金的資產負債、投資收益分配、承擔的費用和業績報酬、可能存在的利益沖突,以及涉及私募基金業務、基金財產、基金託管業務的重大訴訟等情況。並且還要求單只募集規模達到5000萬元以上的私募基金至少每月向投資者披露一次。
而12月16日最新發布的《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試行)(徵求意見稿)》更是引起了私募圈轟動,募集行為直接涉及私募基金如何發產品,對私募有著生死攸關的影響。而在此次徵求稿中,要發產品必須先備案、銷售人員必須有基金從業資格、投資者冷靜期等一系列新規的徵求意見,讓各家私募連夜學習,避免碰到「紅線」。
私募甲:趕緊去基金業協會備案
在私募朋友圈這兩天刷屏的不是私募買了什麼股票,也不是討論哪個私募的股票漲停了。而是詢問收到去協會備案繳費後的發票沒有,私募備案有什麼要求。記者注意到,已經備案的私募都在為沒有備案的私募做講解、出主意。
當記者正想對一位私募人士(簡稱私募甲)進行采訪時,他正趕去基金業協會備案。因為現在要求私募發產品必須先備案,而公司目前正准備發行第3期產品。
私募甲表示,「因為之前沒有對私募發產品必須進行備案的相關要求,很多私募都是走第三方渠道發行產品,現在要求私募發產品必須先備案。」
據私募甲透露,目前很多中小私募都積極去基金業協會備案,大部分沒有加入協會的私募也在積極交費加入。
私募乙:正在緊急刪朋友圈產品廣告
之前在朋友圈裡,記者看到很多私募都在朋友圈發文宣傳,常常截取某段時期的業績表現來證明投資能力,但是這種事突然在朋友圈裡看不到了。
記者認識的一位深圳私募人士(私募乙)的微信號出現過上述一幕。對於此事,私募乙表示,「之前沒有這方面的規定,比如說不能用微信推薦私募產品,事實上很多私募管理人在產品募集期都在用微信推薦私募產品。但在意見稿出台當晚,我就立即通知後台人員加班也要把產品募集微信宣傳信息刪除,以免觸及相應紅線,導致產品發行受阻。」
他表示,「有些私募通過第三方渠道發行產品,這些募集機構的銷售人員在通過自己朋友圈推薦產品時,表達比較誇張,甚至承諾收益率等,而對於風險評估方面卻不重視甚至忽略。私募行業最近出現很多風險事件,大多由運作不規范導致,比如誇大宣傳、不適當渠道傳播、對投資者沒有風險評估等,而這次《辦法》則明確指向並規范了這些行為。」
私募丙:忙著找專業風控官
有意思的是,在溝通過程中,記者從私募丙那裡意外了解到一個情況。在監管加強之後,很多私募都在近期開始招聘風控總監,對公司內控方面進行完善。私募丙告訴記者,很多中小私募在初創期為了節約公司運營成本,基本上都是一人兼任數職,私募總經理兼任投資總監、風控總監等,但是隨著新的信披規定的強化,公司不得不加強相應的團隊建設。
私募丙表示,大的私募公司在合規方面下了很大工夫,所以新規定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但對一些小私募而言,則增加了公司運營成本。比如說引進風控團隊需要費用;此外在信息披露方面,除凈值外,要求私募按月披露持倉和基金份額,這對公司技術手段和客戶系統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滿足條件的公司需要對現有的軟硬體進行升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