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4月CPI環比下降了嗎
國家統計局5月10日發布的2018年4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數據顯示,CPI環比下降0.2%,同比上漲1.8%;PPI環比下降0.2%,同比上漲3.4%。
從環比看,CPI略有下降,降幅比上月收窄0.9個百分點。食品價格下降1.9%,影響CPI下降約0.38個百分點,是CPI下降的主要因素。生鮮食品價格繼續下降,鮮菜和鮮果價格分別下降5.5%和1.2%;豬肉、雞蛋和水產品價格分別下降6.6%、3.4%和1.2%。上述五類合計影響CPI下降約0.35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上漲0.2%,影響CPI上漲約0.20個百分點。
受清明節和勞動節假期影響,飛機票、賓館住宿和旅遊價格分別上漲9.4%、2.7%和1.0%,合計影響CPI上漲約0.04個百分點。受國內成品油調價影響,汽油和柴油價格均上漲2.7%,影響CPI上漲約0.05個百分點。房租上漲帶動居住價格上漲0.1%,影響CPI上漲約0.03個百分點。此外,中葯和西葯價格上漲影響CPI上漲約0.02個百分點。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② 2020年下半年,中國家庭的理財行為有什麼變化
就在7月26日,支付寶理財智庫舉辦了夏季論壇,在論壇上發布了發布第二季度中國家庭財富指數報告。2020年下半年,中國家庭的理財行為會有人如下一些變化:
第二種變化是大眾理財在下半年也會趨於理性。螞蟻集團數字金融財富事業群總經理王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更願意選擇基金而非股票,說明眾多個人投資者越來越理性了。」事實上,不管從經濟結構上看,還是疫情的影響上來看,基金都比股票更受投資者青睞。從當前的情況來看,雖然普通用戶不知道怎樣判斷市場的走勢,但是基金的管理人卻懂得如何發揮專業能力,幫助大家參與進來。也有相關經濟專家表示,「疫情加速了我國線上投資理財需求,也讓中國家庭的理財觀念變得更理性。相比股市,投資基金的人正在增多,這也是國家所鼓勵的,讓個人投資者通過基金去參與股市。」
③ 近幾年理財趨勢是什麼
資管新規下銀行理財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凈值化轉型加速
資管新規落地已「滿月」
今年4月末,備受關注的資管新規正式發布,為百萬億元體量的資管行業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如今,資管新規落地已「滿月」,在資管行業中舉足輕重的銀行理財市場也拉開了商業模式轉換和行業格局重塑的大幕。
在打破剛性兌付、轉型凈值化的要求下,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正發生不小的變化:一方面,保本理財和3個月以內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佔比逐漸減少;另一方面,則是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速度加快,促進了表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短期理財產品佔比明顯下降
資管新規落地一個月後,銀行理財已經出現了發行數量持續下降、保本型產品預期收益率下降、非保本型預期收益率上升的顯著變化。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銀行理財產品行業運營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5月份460家銀行共發行了9861款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銀行數比上期減少26家,產品發行量增加249款減少1329款。從銀行理財產品類型來看,5月份新發行保證收益類理財產品1002款,佔比較4月份下降0.36%;保本浮動類理財產品2549款,佔比較4月份下降1.94%;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7914款,佔比較4月份增長1.62%。而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136款,環比增長72.15%,佔比為1.12%。
從理財產品的發行期限來看,在資管新規影響下,5月份3個月以內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佔比明顯下降。監測數據顯示,5月份發行的理財產品中,3個月以內(含)理財產品佔比為24.44%,環比下降4.87個百分點。同時,3至6個月、6至12個月(含12個月)理財產品分別較4月份環比上升3.28和1.96個百分點;大於1年期的理財產品佔比較4月環比下降0.36個百分點。
資管限制下,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鑒於監管要求,未來3個月以內期限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將逐步減少,但銀行也會考慮投資者的投資習慣,因此3至12個月的中長期理財產品數量佔比將上升。2018年,在資管新規的限制下,預計未來的銀行理財平均期限仍不會低於半年。
現階段銀行理財客戶風險偏好低、對凈值型產品接受程度低,快速打破剛性兌付,將導致客戶大量贖回理財產品,造成理財資產無產品承接的局面,很可能觸發流動性風險。
此次發布的新規中,明確商業銀行不得設立時點性存款規模考評指標,意味著銀行「沖時點」壓力將得到緩解,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集中於月末、收益率翹尾現象或將改善。
整體來看,新規對存款偏離度指標的考核要求較之前有所放鬆,特別是刪除了禁止高息攬儲的規定,可能是為後期表內存款利率市場化做鋪墊。中長期來看,『表內存款利率市場化+大額存單工具』代替保本理財和具有『剛兌』性質的預期收益型產品,將促進表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委外資產掌控力不足問題凸顯
控制資管產品杠桿水平是資管新規的一大要點。資管新規落地後,銀行理財市場的另一個變化就是狂飆近3年的銀行委外業務幾近停擺。
本輪監管打擊的是亂加杠桿和資金空轉,但規范化、高質量的委外是有助於委託方和受託方「雙贏」的。管理層針對的並不是委外模式本身,而是充當高杠桿和高風險「幫凶」的這類委外模式。未來,高質量、規范化的委外將迎來更加良好的市場發展空間,而作為高杠桿和高風險「幫凶」的委外模式將在監管高壓下逐漸銷聲匿跡。
對於主動管理能力過弱,或無主動管理能力的商業銀行而言,未來對於委外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強。普益標准研究員魏驥遙預測稱,但由於業務規模及專業能力等因素,中小銀行對接委外機構時話語權偏弱,對於委外資產掌控力不足的問題或將進一步凸顯。
尤其是在剛性兌付打破的大環境中,對於資產過弱的掌控可能增大產品虧損的可能,進而增大銀行的聲譽風險。因此,在開展委外業務的同時,中小銀行應考慮通過委外系統的建立,增大對於委外資產的監控力度,降低不可控風險的發生。
④ 銀行發行理財產品是表內業務還是表外業務
銀行發行理財產品是表外業務。
首先要了解一下表外業務的概念,表外業務是指不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之內的,銀行不承擔投資風險,但能給銀行帶來收益(例如傭金、手續費)的業務。大部分銀行選擇將債權轉移,實現資產從表內到表外的搬運。
表外業務是指商業銀行從事的不列入資產負債表,但能影響銀行當期損益的經營活動,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表外業務是指那些雖未列入資產負債表,但同表內的資產業務或負債業務關系密切的業務。廣義的表外業務除包括上述狹義的表外業務外,還包括結算、代理、咨詢等業務。表外項目也被稱為"或有負債"和"或有資產"項目,或者叫"或有資產和負債"。
所謂表外業務(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OBS),是指商業銀行所從事的,按照通行的會計准則不列入資產負債表內,不影響其資產負債總額,但能影響銀行當期損益,改變銀行資產報酬率的經營活動。
表外業務基本途徑有:
1、委託貸款:委託人是債權人,主要表現為同業買入返售等。
2、銀信、銀證、銀保合作:合作公司是債權人,主要表現為受益權轉讓。
3、發行理財產品:投資者是債權人。
4、資產證券化:投資者是債權人,主要通過SPV將資產打包成標准化產品(一般是債券)並在市場上掛牌出售。可以看出理財就是表外業務的一種。
(4)4月理財發行規模環比降逾兩成擴展閱讀:
表外業務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表外業務指那些未列入資產負債表,但同表內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關系密切,並在一定條件下會轉為表內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的經營活動。通常把這些經營活動稱為或有資產和或有負債,它們是有風險的經營活動,應當在會計報表的附註中予以揭示。
狹義的表外業務包括:
(1)貸款承諾,這種承諾又可分為可撤銷承諾和不可撤銷承諾兩種;
(2)擔保;
(3)金融衍生工具,如期貨、互換、期權、遠期合約、利率上下限等;
(4)投資銀行業務,包括證券代理、證券包銷和分銷、黃金交易等。
廣義的表外業務則除了包括狹義的表外業務,還包括結算、代理、咨詢等無風險的經營活動,所以廣義的表外業務是指商業銀行從事的所有不在資產負債表內反映的業務。按照巴塞爾委員會提出的要求,廣義的表外業務可分為兩大類:一是或有債權(債務),即狹義的表外業務。
二是金融服務類業務,包括:
(1)信託與咨詢服務;
(2)支付與結算;
(3)代理人服務;
(4)與貸款有關的服務,如貸款組織、貸款審批、辛迪加貸款代理等;
(5)進出口服務,如代理行服務、貿易報單、出口保險業務等。
通常我們所說的表外業務一般是指狹義表外業務。
1.擔保類業務,是指商業銀行接受客戶的委託對第三方表外業務承擔責任的業務,包括擔保(保函)、備用信用證、跟單信用證、承兌等。
2.承諾業務,是指商業銀行在未來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約定的條件向客戶提供約定的信用業務,包括貸款承諾等。
3.金融衍生交易類業務,是指商業銀行為滿足客戶保值或自身頭寸管理等需要而進行的貨幣(包括外匯)和利率的遠期、掉期、期權等衍生交易業務。
⑤ 銀行理財平均收益率首破4.7%是真的嗎
根據普益標准提供的數據,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從10月中旬以來就一直在穩步提高,10月14日-10月20日那一周該平均收益率為4.61%,一個多月的時間已經上升0.1%。受資金回籠和銀行年底考核影響,預計12月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和收益率將出現「雙升」現象。
近期,30個省份的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實現環比上漲,一個省份的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則是環比下降;31個省份的非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實現環比上漲。其中,保本類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排名靠前的省份為新疆、吉林省、貴州省,分別為4.39%、4.38%、4.35%;非保本類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排名靠前的省份為上海、天津、四川省,分別為4.94%、4.93%、4.93%。
⑥ 最近各期限利率均值全面上升,大額存單為何「漲聲」一片
通常情況下,銀行的存款利率跟市場資金的寬松是成反比的,市場資金越寬松,銀行的利率會越低,相反,市場資金越緊張銀行的利率會越高。比如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這段時間,因為市場資金高度緊張,所以不論是銀行貸款利率還是存款利率都一直在漲,當時各大銀行為了吸收更多的存款,都紛紛上浮了更高的利率。
自從理財新規出來之後,新的理財市場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一方面是銀行發行理財產品的要求更高,購買流程要求更嚴,所以很多銀行都開始減少理財產品的發行量;另一方面由於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兌,客戶自擔風險,所以導致客戶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積極性降低。
在多方面因素影響之下銀行的理財規模縮小,理財收益降低,為此各大銀行都在注入重資設立理財公司,將理財和銀行表內業務隔離,未來銀行理財公司將變成專業的理財機構。但是目前這些理財公司都是處於籌備階段,並沒有正式運營,更沒有形成規模,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彌補銀行理財產品銷量減少帶來的損失,各大銀行都主動回歸表內業務,重點發力銀行存款。
但是目前銀行存款市場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各大銀行都在爭搶存款,此外銀行還要面臨來自貨幣基金,互聯網理財,基金,信託等各種理財渠道的競爭,所以即便在市場資金相對寬裕的情況下,銀行的存款利率仍然在上漲,尤其是長期存款的利率上漲幅度更大。
⑦ 對金融理財發展趨勢的幾點探討
資管新規落地已「滿月」
今年4月末,備受關注的資管新規正式發布,為百萬億元體量的資管行業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如今,資管新規落地已「滿月」,在資管行業中舉足輕重的銀行理財市場也拉開了商業模式轉換和行業格局重塑的大幕。
在打破剛性兌付、轉型凈值化的要求下,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正發生不小的變化:一方面,保本理財和3個月以內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佔比逐漸減少;另一方面,則是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速度加快,促進了表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短期理財產品佔比明顯下降
資管新規落地一個月後,銀行理財已經出現了發行數量持續下降、保本型產品預期收益率下降、非保本型預期收益率上升的顯著變化。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銀行理財產品行業運營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5月份460家銀行共發行了9861款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銀行數比上期減少26家,產品發行量增加249款減少1329款。從銀行理財產品類型來看,5月份新發行保證收益類理財產品1002款,佔比較4月份下降0.36%;保本浮動類理財產品2549款,佔比較4月份下降1.94%;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7914款,佔比較4月份增長1.62%。而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136款,環比增長72.15%,佔比為1.12%。
從理財產品的發行期限來看,在資管新規影響下,5月份3個月以內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佔比明顯下降。監測數據顯示,5月份發行的理財產品中,3個月以內(含)理財產品佔比為24.44%,環比下降4.87個百分點。同時,3至6個月、6至12個月(含12個月)理財產品分別較4月份環比上升3.28和1.96個百分點;大於1年期的理財產品佔比較4月環比下降0.36個百分點。
資管限制下,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鑒於監管要求,未來3個月以內期限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將逐步減少,但銀行也會考慮投資者的投資習慣,因此3至12個月的中長期理財產品數量佔比將上升。2018年,在資管新規的限制下,預計未來的銀行理財平均期限仍不會低於半年。
現階段銀行理財客戶風險偏好低、對凈值型產品接受程度低,快速打破剛性兌付,將導致客戶大量贖回理財產品,造成理財資產無產品承接的局面,很可能觸發流動性風險。
此次發布的新規中,明確商業銀行不得設立時點性存款規模考評指標,意味著銀行「沖時點」壓力將得到緩解,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集中於月末、收益率翹尾現象或將改善。
整體來看,新規對存款偏離度指標的考核要求較之前有所放鬆,特別是刪除了禁止高息攬儲的規定,可能是為後期表內存款利率市場化做鋪墊。中長期來看,『表內存款利率市場化+大額存單工具』代替保本理財和具有『剛兌』性質的預期收益型產品,將促進表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委外資產掌控力不足問題凸顯
控制資管產品杠桿水平是資管新規的一大要點。資管新規落地後,銀行理財市場的另一個變化就是狂飆近3年的銀行委外業務幾近停擺。
本輪監管打擊的是亂加杠桿和資金空轉,但規范化、高質量的委外是有助於委託方和受託方「雙贏」的。管理層針對的並不是委外模式本身,而是充當高杠桿和高風險「幫凶」的這類委外模式。未來,高質量、規范化的委外將迎來更加良好的市場發展空間,而作為高杠桿和高風險「幫凶」的委外模式將在監管高壓下逐漸銷聲匿跡。
對於主動管理能力過弱,或無主動管理能力的商業銀行而言,未來對於委外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強。普益標准研究員魏驥遙預測稱,但由於業務規模及專業能力等因素,中小銀行對接委外機構時話語權偏弱,對於委外資產掌控力不足的問題或將進一步凸顯。
尤其是在剛性兌付打破的大環境中,對於資產過弱的掌控可能增大產品虧損的可能,進而增大銀行的聲譽風險。因此,在開展委外業務的同時,中小銀行應考慮通過委外系統的建立,增大對於委外資產的監控力度,降低不可控風險的發生。
⑧ 現在的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到底有多大
現在的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到底有多大?
現在銀行理財產品並不好說。
因為理財產品這個東西終歸是有風險的,如果你要是找一些風險小的,那你的收益就低一些,如果你要是找一些收益大的,那麼風險就大一些,這都是成正比例的,所以這種情況之下就看你如何選擇了,因為高風險也就意味著高回報,但是呢,也有可能會出現自己的本金受到很大損失的情況。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喜歡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評論區點點關注,我將會和大家積極互動,積極討論。
⑨ 理財產品發行規模大好還是小好
理財產品發行規模肯定是大的好,這樣安全系數高
⑩ 前面看到新聞理財監管要重挫銀行不知道對我買的這個理財產品有影響嗎還有一個月千萬要撐住啊,求教啊
銀行這個投向范圍太廣了,按道理是不允許的,你投什麼就寫什麼,10%-90%,耍鬼啊!
這次整頓有一段整改時間的,已經發售的受影響應該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