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國為什麼會欠下大筆國債呢
舉債經濟簡單的說,就是借別國的錢,發展自己的經濟
美國就是一個典型的舉債經濟的例子
美國的GDP要遠遠低於他所欠的外國債務,美國人喜歡靠借貸過日子,就是所謂花明天的錢,過今天的日子,那麼為什麼美國人還可以高枕無憂呢,這是由於美元在世界上處於霸主的地位,信用好,大家都願意買美國的債券,各國都你、把美元做為首選的外匯儲備貨幣,這樣大量的金錢源源不斷的流入美國,使得美國人可以用別國的錢來提前消費
這種經濟模式在景氣度高的時候,可以憑借旺盛的購買力和市場需求,刺激和保持經濟的長期穩定高速增長,一旦出現經濟衰退,投資者信心不足、消費者購買意願下降,就會產生嚴重後果。在此情形下,美國往往通過美元的獨特地位,通過貶值或變相貶值美元,轉嫁國內金融和經濟危機。通過貶值美元可以減少債務負擔。許多外匯儲備高的國家擁有大量美國國債,美元貶值無疑令這些債務縮水。貶值美元並逼迫相關貨幣升值,還可降低高外匯儲備國家出口的競爭力,減少赤字
所以說,「美國經濟是建立在高外債,高赤字基礎上,是典型的舉債經濟」全世界在二次大戰後隨著美國經濟的崛起,美元作為世界第一貨幣的地位變的非常穩固。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包括中國)基本上主要的外匯儲備以及外匯結算單位都是美元-這也是歐洲希望有自己的統一貨幣歐元的主要原因之一。簡單說,美國簡直就是世界銀行一樣,美元-那張小綠票子拿到哪裡都可以用,什麼地方都認。美國這些年雖然有些衰敗的跡象,但是其作為世界上目前最強大的經濟體(無論是傳統工業、農業、還是過去若干年突飛猛進的IT),最具競爭力的市場,最大的資本市場(超過全球其它所有資本市場總和)的地位仍然是不容置疑的。
因為美元是霸主.美國霸權的經濟體現就是美元的這種地位.
美國人什麼都不幹,光在那印刷鈔票就行了,其它國家都會屁顛屁顛辛辛苦苦拿著自己製造的東西換回這些鈔票.
全世界都給他打工.
㈡ 美國21萬億美元國債,美國老百姓會恐懼嗎
特朗普政府執政美國後,一系列操作令人膛目結舌,先後推出的減稅、增加軍.費、基建計劃等措施,使得如今美國政府已經債台高築,達到驚人的21萬億美元。佔美國GDP比重約為120%,而且還在不斷上漲,在我們看來,到了如此程度,美國的民眾已經是慌得不行了吧,但是出乎我們意料的是,依舊異常淡定。
這主要是因為美元的強勢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將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使得美元成為世界通用貨幣,也成為了世界上主要的結算、計價和儲蓄貨幣,也正是因此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必須持有美元資產,而美國可以通過不斷的發行債務來獲得財政收入,只要美元的國際地位依然強勢。
㈢ 美國人最後會怎樣解決,欠下的二十二萬億美元國債
美國為了能夠夠還欠下的國債,會運用以前的小伎倆,就是先將自己的貨幣產量提高,造成通貨膨脹然後讓自己的國幣貶值,這樣自己的貨幣貶值不值錢了,就可以更輕松的還別人錢了,因為美國還錢都是還的美元。
美國總統是由選舉產生,競選的時候需要各種許諾給美國人,上任以後,就需要兌現。但是,美國財政收入就那麼多,也沒有額外的錢提供給總統用於收買人心。與多數國家不同,美國貨幣發行權在美聯儲,總統也無權命令美聯儲多印錢來解決財政赤字。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發行國債,籌集更多的錢來收買民心。以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為例,任期9年,美國國債由10萬億美元規模突破到了19萬億美元的規模,而美國GDP只由14.7萬億美元增加到18.6萬億美元。
㈣ 1931年美國的國債是160億美元1939年飆升到400億美元投資美國國債的直接原因是
一九三幾年肯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啊
㈤ 美國欠中國國債每年要付多少利息給中國
美國10年期國債的年度收益率在3%左右,1萬億美元美國國債,每年的利息為300億美元左右,也就是說,美國每年需要向支付中國300億美元左右的美債利息。
美國的24.5萬億美元國債中,大約有7.07萬億美元是外國投資者持有。其中,日本持有1.26萬億美元,中國持有1.09萬億美元。
新冠病毒肺炎爆發以後,特朗普和蓬佩奧一直甩鍋中國,表示中國應當為新冠疫情負責,甚至特朗普拋出了向中國索賠的言論。有的美國議員更是提出,應當取消償還中國國債的義務。當然我們是不可能被美國這一些言論嚇到,如果因為害怕大幅拋售美國國債,最終受損失的還是自己。
(5)國債大戰擴展閱讀
美國政府開始借錢是從美國建國開始。想當年畢竟獨立戰爭是需要花錢,1791年1月1日美國國債余額是7546萬美元。
在當時人們看來,有國債畢竟是不好的行為。美國獨立以後,各界政府也確實有積極還賬的行為,1835年美國安德魯·傑克遜總統在任期間曾將國債短暫償還為零。不過後期又迅速出現了幾百萬美元。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1861~1865年),國債規模由6500萬直接暴漲至10億美元,戰爭結束後達到了27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國債的規模又增加到了220億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國債規模增加到了2600億美元。
二戰結束以後,美國借錢的腳步就基本上沒有停過,目前美國國債規模已經暴漲至24.5萬億美元。2019年,美國政府支付國債的利息就高達6580億美元。
㈥ 投資國債會面臨哪些風險
投資國債是存在著一定的風險,投資國債的 目的是為了獲得較高的國債利息收入,因為國債的利率往往比銀行存款利率高出很多,但是在我們投資國債的漫長的時間里,可能會出現一些不利因素,造成投資成本的損失或國債的實際利率降低,這樣我們持有國債的時間越長,到期收益的不確定性就越大,即國債的投資風險也就越大。
國債投資的主要有兩大風險:
第一點:利率風險。
發行的國債大部分都可以在深圳和上海證券交易所上網交易,而各種證券的價格往往和利率的變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利率的每一次變 動都會引起證券價格的巨大波動,利率上升,證券價格 下降,利率下降,證券價格上升,利率風險是國債的主 要風險。由於我們購買的國債利率是固定的,如果我們持 有國債的時間較長,就會受到利率損失的風險,一旦利 率上升,國債價格勢必下降,此時拋出國債,損失難免。 在利率變動幅度相同的情況下,長期國債受到的影響 要比短期國債大得多,即長期國債的利率風險要大於 短期國債的利率風險。
第二點:通貨膨脹風險。
通貨膨脹風險是指由於通貨膨脹的發生,貨幣開始貶值,使投資者的實際收益下降的風險。我們知道考察國債的指標是收益率,而收益 率又分為名義收益率和實際收益率,名義收益率是債券的票面利率,實際收益率是名義收益率減去通貨膨 脹率,即:實際收益率二名義收益率-通貨膨脹率 例如,我們購買了票面年利率為3.14%的憑證式 國債,該國債的名義收益率為3.14%。如果年通貨膨脹率是-2%,則實際收益率為5.14% ;年通貨膨脹率 為3.14%時,實際收益率為零;年通貨膨脹率為4% 時,則實際收益率為-0.86%,也就是說,我們不但沒有得到任何收益,而且還出現了虧空。只有在名義收 益率大於通貨膨脹率時,實際收益率才為正值,我們的投資才能有收益。由於債券的票面利率是不變的,當通貨膨脹發生時,通貨膨脹率會快速上升,實際收益率就會下降,因此,我們就會面臨通貨膨脹的風險。同樣的國債,期限越長受到的通貨膨脹風險就越大,在我們己經預測到將要發生通貨膨脹時,就應避免購買長期債券,以減輕投資的損失
㈦ 求歷史上經典的金融戰爭
我只想說,這都不是絕對的,寫貨幣戰爭的作者,並非能預知未來!這單方面可以說是作者的片面觀點! 1.貨幣穩定和貨幣主權,不能完全理解為只能二選一,不能一棒摧死!現在看來,或許這個定理是正確的,因為他是以美國的觀點來反映中國貨幣!美國是沒做到,二者結合!美國貨幣是得到了主權貨幣的稱號,但是他們的貨幣並不穩定!可是中國呢!不一定,這和很多方面有有關系!國家,文化,人民!這只能說,在中國貨幣走向主權的路上才能反映出這個定理是否正確!中國在其他金融學者的以前對中國的判斷上,和定理上,有很多都超越了!都是超呼預期的!所以我覺得貨幣戰爭這書的想法是新奇的,作者也有很多理論和預期正確的,但是也有很多觀點是片面的,或許現在認為是對的,但是等時間的推移,或許這個判斷並不正確!因為未來是一個不可預料的時間! 2.對於任何外匯長期看了都會對黃金貶值!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這也並不是一定的! 這可以人為干預!我為什麼這么說,只叫一個國家能做試驗,我保證,這個國家的外匯對黃金長期看是升值的!呵呵!那麼我闡述下這句話的意思! 為什麼說外匯長期看了都會對黃金貶值呢,那麼我們就要看這兩個的本質!首先外匯,就是別國貨幣,只是一張紙頭,他們想多發就多發!自然,每個國家的貨幣流動性肯定是越來越多的,不會越來越少~那麼黃金的本質呢,是礦物,是稀缺資源!這也可以用到,供需問題!黃金的世界需求量,永遠是越來越需求的,供應會越來越少~所以黃金必定漲!(長期看~)而貨幣呢,由於世界各國經濟的增長,世界上貨幣的流通量也大大加大!這里我們還要分析很多問題,這就先說個別問題,理解就可以了,首先一個國家發行過多貨幣,會使其過貨幣超過需求,貨幣貶值!那麼對於不管黃金還是什麼物品都是升值的,這只是其中一點~另一點是,黃金的開采和世界貨幣的增長,黃金的開采永遠跟不上世界貨幣的增長量的,因為一個是實體,而貨幣說難聽只是發行紙頭而已!所以這就有區別了! 那麼你要問,為什麼我剛說,這不一定呢,而且我那麼肯定的說,如果只叫讓一個國家做實驗,那麼就可以讓這個國家的貨幣永遠對黃金升值呢!原因很簡單,這個國家每年都對本國貨幣做緊縮狀態,就是回籠本國貨幣!那麼貨幣流通量減少,而他們的經濟在增長,貨幣自然升值,因為跟不上市場經濟的需求了,那麼這時候來說,貨幣比黃金要值錢,貨幣自然升值,這都是供需問題! 不知道你明白不明白!哪裡不明白,請補充問題!
㈧ 美國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國債
美國自立國以來已有國債。因為美國獨立戰爭和通過邦聯宣言,美國1791年1月1日募得國債75,463,476.52美元。其後45年,國債增長,但在安德魯·傑克遜總統任內1835年1月8日曾短暫縮減至零,但其後很快又增長至數百萬美元。
國債第一次急劇增長主因是美國南北戰爭。國債在1860年為6500萬美元,但在1863年已超過10億美元,戰爭後更增至27億美元。在1900年前,國債金額緩慢波動,後來在1910年代和1920年代初穩步增長至220億美元,主要是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支出。
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國債由1940年的510億美元,一下子提升至戰後的2600億美元。其後,國債的增長與通貨膨脹增長率相約,直到20世紀80年代時,國債又開始迅速增加。1980年至1990年,債務增加了兩倍多。冷戰結束後,債務曾短暫減少,但在2005年底,總債務已經達到7.9萬億美元,是1980年水平的8.7倍。
自2003年財政年度,計及預算和非預算支出,美國國債以每年5000億美元的速度增加。債務隨著赤字上升而增加,美國的年度預算赤字2007年約為1620億美元,預料2008年將升至4100億美元。]國會財政預算辦公室曾估計政府到2012年可錄得盈餘。然而,這一估計是根據現行法律推算,假定大規模減稅措施於2010年屆滿,而後來減稅案由於共和黨國會席次的增加而延長減稅故沒有成功達成目標。
美國多個政府部門曾警告,相對歷史水平債務水平將大幅度增加,這主要是由於對醫療、社會保障等項目的必要開支。若不改革福利制度,預料到2030年至2040年,政府稅收可能不足以支付福利開支。
㈨ 什麼是戰爭公債
戰爭公債也叫戰爭債券
戰爭債券是美國財政部發行的一種儲蓄債券。在面臨戰爭、出現資金短缺的時候,美國政府就會利用儲蓄債券向企業和個人籌集資金。為了鼓勵國民購買,它被冠以戰爭債券、愛國債券、自由債券、勝利債券等各種既響亮又「崇高」的名稱。
「9·11」事件發生後,在國會的大力推動下,美國財政部決定把EE類儲蓄債券更名為「愛國債券」。由於這種債券與二戰期間美國政府發行的戰爭債券相似,美國人通常將其稱為「戰爭債券」。這是自二戰結束以來,美國首次發行戰爭債券。
美國財政部長奧尼爾在談到債券更名的原因時說,「9·11」事件後,無論他走到哪裡,總會有許多不同年齡的美國人對他說,他們都希望能給國家做點貢獻。不過,財政部的官員說得很清楚,戰爭債券籌集的資金並不完全用於反恐戰,而被歸入政府的「大金庫」,用於經濟重建、國內安全等各種項目。
戰爭債券是為提升美國人的愛國情緒而「設計」的,主要購買者也是美國公民。購買債券者必須提供社會安全號。債券的第一持有人必須是美國公民和在美國長期居住、工作的外國人。不在美國長期居住的外國人只能成為合夥持有者。
戰爭債券的購買十分方便,既可以通過銀行,也可以在網上直接購買。債券的面值分為50美元、75美元、100美元、200美元、500美元、1000美元、5000美元和10000美元等數種。戰爭債券是保值的,而且每個月都會增值。購買時只需支付面值的一半,假如你花50美元購買一張面值100美元的戰爭債券,按規定於17年後兌現,屆時你就可以拿到100美元。不過你要想在此前兌現,也可以拿到實際付出的本金加利息。
羅斯福購買了第一份國防債券
1941年年中,法西斯德國已經席捲歐洲大陸,並准備向蘇聯發動閃電式攻擊;日本在發動侵華戰爭後,正在謀劃襲擊珍珠港的美軍艦隊。當時的美國雖然置身事外,但也感受到了大戰日益逼近的氣息。5月1日,美國財政部宣布發行國防債券,總統羅斯福從財政部長摩根索那裡購買了第一份國防債券。同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軍太平洋艦隊遭到重創。第二天,羅斯福在國會發表演說,向日本宣戰。美財政部發行的國防債券也隨即更名為戰爭債券。
從1942年11月到1945年12月,美國政府共發行了8期戰爭債券,每次銷售額都超過了預定計劃。第一期戰爭債券預計發售90億美元,實際售出130億美元;第二期計劃發售130億美元,實際售出185億美元;第三期售出190億美元,比預計高出40億美元。1944年11月,隨著歐洲戰場捷報頻傳,第六期戰爭債券實際售出216億美元。1945年5月發售第七期債券時,歐洲勝利的消息已經傳遍大街小巷,有人擔心這一次140億美元的計劃可能完不成,然而最終銷出260億美元。1945年10月,最後一期戰爭債券被稱為勝利債券,銷售結果是210億美元,完成預定110億美元計劃的191%。
1946年1月3日,隨著最後一筆勝利債券存入國庫,美國在二戰期間的戰爭債券史也落下了帷幕。在這段時間里,美國戰爭金融委員會總共售出了1857億美元的戰爭債券。超過8500萬的美國民眾購買了總值約500億美元的戰爭債券,而當時美國的總人口才1.3億,也就是說,超過65%的美國人都購買過戰爭債券。
關鍵在於百姓是否支持戰爭
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由於美國在戰時實行消費品定量供應制度,而且增大了稅收,老百姓即使有錢也無處消費,於是購買戰爭債券成為惟一的投資選擇。同時,戰爭債券也有利於擴大政府投資,帶動軍工產業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形成所謂的「戰爭景氣」。但在歷史上,戰爭債券的熱銷是以公民的愛國熱情為基礎的,它為老百姓提供了表達愛國熱情的渠道。當前線戰士用鮮血和生命奮戰時,後方的百姓就通過戰爭債券貢獻自己的力量。戰爭債券就以這種方式把前線和後方連成一體。有學者指出,雖然戰爭債券本來的目的是為戰爭籌集資金,但它最大的收獲是這種血肉相連的真摯感情。
換句話說,戰爭債券能否順利售出,關鍵在於百姓是否支持戰爭。美國在二戰期間能夠發售數量如此巨大的戰爭公債,關鍵就在於這是一場得到舉國上下全力支持的正義戰爭。此後半個多世紀里,美國再也沒有發售過戰爭債券,這並不是因為美國沒有再打仗,或者美國政府很有錢。20世紀60年代的侵越戰爭一度將美國經濟拖入泥潭,但美國政府並沒有發售戰爭債券,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百姓的反戰情緒。
債券所籌款項只是杯水車薪
「9·11」恐怖襲擊事件被認為是美國遭受的第二次「珍珠港事件」,美國政府隨即發出了反恐戰爭的宣誓。美國總統布希在多次演講中都反復強調說,反恐是一場戰爭,而且是一場漫長的、艱苦的戰爭。從某種意義上講,布希把反恐作為一場戰爭來看待是有道理的,而且也得到了美國大多數民眾的支持。美國財政部在國會的支持下於2001年12月發售戰爭債券,到今年7月實際售出15.7億美元,超出計劃4.2億美元。這同小布希居高不下的民意支持率一樣,反映了美國民眾在遭受外來打擊後激發出的愛國熱情。
然而,在熱情之餘,很多經濟學家對戰爭債券提出了質疑。「9·11」事件後,美國國會緊急撥款400億美元,其中128億用於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和加強本土安全。2002年7月,美國參議院又追加了56億美元的國防開支,從而使2001財政年度的國防預算達到3156億美元。與此同時,美國國防部提交的2002年度國防開支預算是3289億美元,比上年提交的預算增加了133億美元。對於增長如此迅速的開支而言,區區15.7億美元的戰爭債券無疑只是杯水車薪。
布希面臨經濟困境
如今,布希政府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劃打擊伊拉克的戰爭。據估計,這場戰爭將耗費1000億—2000億美元。鑒於目前國際社會的態度,這筆錢恐怕還得美國人自己掏。奧尼爾放話說,如果美國對伊拉克動武,美國可以承擔這項財政支出。根據這番表態,美國既然不需要額外的資金來源,那又何必發行戰爭債券呢?
事實上,經濟衰退已經對美國政府的財政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今年7月,美國商務部公布的經濟發展報告顯示,第二季度,美國經濟增長大幅下降,僅為1.1%,遠遠低於最新修正後的第一季度5%的增長率。該報告還大大調低了2001年的經濟增長速度,由原先估計的1.2%調到0.3%。這表明美國經濟的衰退程度遠比原先估計的嚴重。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估計,2002年與2003年聯邦財政預算將重新出現赤字,分別為210億美元與140億美元。
柯林頓執政8年中,美國聯邦財政從2904億美元的赤字轉為2364億美元的盈餘。可以說,柯林頓為布希留下了一筆豐厚的財政遺產,但這筆巨額遺產很快就要被揮霍殆盡。雖然客觀上存在恐怖襲擊的原因,但布希的經濟政策也確實令人費解。他將減稅作為其主要的經濟政策,2001年減稅400億美元,2002年減稅700億美元。這一減稅政策無疑加劇了美國財政緊張的狀況。
實際上,美國財政部對戰爭債券的態度也極為尷尬。美國政府發行的一般儲蓄債券利率都在1%左右,而這種債券的利率高達4.07%。在經濟衰退、股市不穩的情況下,高利率、低風險的戰爭債券自然受到投資者的青睞。但這就意味著將增加政府的債務負擔,因為政府遲早要還這筆債的。如今,聯邦政府不僅財政盈餘沒了,政府債務恐怕還得增加。高利率的戰爭債券只會使政府債務問題雪上加霜。
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認為,目前發行戰爭債券是一個「不僅愚蠢,而且有害」的餿主意。他指出,美國經濟正陷入衰退和恐怖襲擊的雙重打擊之中,為了刺激經濟、恢復信心,政府應該鼓勵消費和投資。從聯邦政府到地方政府,從總統到市長都應該鼓勵人們花錢,鼓勵人們像往常一樣逛商店、下館子……紐約時代廣場上的一些商店還貼出標語:「讓紐約重新站起來———去商店購物!下館子吃飯!」如果美國人不是大膽花錢,而是省吃省穿存錢,這對經濟復甦並非是件好事。克魯格曼進一步分析說,布希一邊把本來可以分配給窮人或者投入反恐戰爭和本土防禦的錢還給大公司,一邊打著愛國的旗號向老百姓借錢。一進一出,戰爭債券就相當於老百姓給資本家貼錢。因此,克魯格曼呼籲:「抵制戰爭債券!」▲
㈩ 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國債的走勢,與1929年經濟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國債的走勢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亞檢閱部隊,在薩拉熱窩遇刺。
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國根據有關條約,為支持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大戰由此全面展開。
在歐洲大陸首先點燃的戰火,迅速蔓延到中近東、遠東和非洲一些地區。其中歐洲戰場是主要戰場,由西線戰場、東線戰場、巴爾干戰場以及義大利戰場組成。參戰國還進行了多次海戰,並把空軍第一次用於實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按戰爭進程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914年,雙方速決戰計劃破產,西線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大戰爆發後,德軍擔任主攻的部隊和擔任牽制任務的部隊按計劃行動。8月21-25日,德軍同法軍和英國遠征軍在法國東北邊境進行多次交戰,即「1914年邊境之戰」。德軍突破法軍防禦,向法心臟地區進軍。9月,法軍組織了反擊德軍的「馬恩河戰役」,迫使貿然南進的德軍撤退,瓦解了德軍的速決戰略。至此,西線大部地段的軍事行動開始形成陣地戰。
但9—10月,在法國北部地區,德軍和英法聯軍相互迂迴對方翼側而實施連續機動作戰。在東線,東普魯士德軍挫敗了俄國優勢兵力進攻,迫使俄軍退守涅曼河和鮑勃爾河一帶。但俄軍在加里西亞打敗了奧匈帝國的軍隊。德國為援助奧匈,對俄軍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德軍失利。德國對東線戰爭規模的擴大使其陷入了兩線同時作戰的不利境地。日本在遠東地區趁火打劫,於1914年8月宣布對德宣戰,乘機奪取德國在華利益,出現了遠東戰場。土耳其於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國作戰,在近東開辟了新戰場。戰局更趨復雜。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爭奪也非常激烈。在這一階段,英德海軍的海上軍事行動,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兩次黑爾戈蘭海戰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海戰。雙方圍繞著封鎖與反封鎖,進行了一系列規模不等的海上戰役。
1915年,戰爭重心轉到東線,東部戰場進入了對峙狀態戰爭使雙方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軍隊的後備兵員和後勤補給發生嚴重困難,迫使各國加緊國民經濟的總動員。英法在西線基本上轉入戰略防禦,以便養精蓄銳,恢復元氣。為了減輕德軍對西線的壓力,它們要求俄國在東線加緊進攻。德國改變了戰略方針,在穩定西線戰局的情況下,集中兵力進攻俄國,企圖一舉擊垮俄國,爾後打敗英法。1915年1—3月,俄軍對德奧聯軍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冬季攻勢,均遭慘敗。德國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於5月初對俄國戰線中部發動了著名的戈爾采戰役,迫使俄軍全線潰退,損失慘重。德軍乘勝深入俄境,企圖迫使俄國退出戰爭。同年5月,原同盟國成員義大利轉而對奧匈帝國宣戰,在奧匈東南部開辟了新戰區。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同年10月,保加利亞參加同盟國作戰,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佔領了塞爾維亞。
這一年,西線戰局相對平靜。英法聯軍利用德軍兵力東調之機,發起了幾次規模不大的進攻戰役,企圖牽制德軍,減輕俄國戰線的壓力。德軍也發動過數次局部反擊。其中在4—5月的伊珀爾戰役中,德軍首次大量使用毒氣。
1916年,戰爭重心再次轉到西線,協約國逐步取得戰略主動權。
1916年,德國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爭打敗法國。
從2月21日起,德法展開了歷時10個月的凡爾登戰役。由於兵力不足,德軍猛攻不克,傷亡慘重,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與此同時,英法聯軍為了減輕凡爾登所受的壓力,對索姆河上德軍堅固防線發動猛烈進攻,史稱「索姆河戰役」。
此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戰。
東線俄軍按照協約國協調一致進攻的戰略方針,為策應西線英法聯軍作戰,對德軍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突破了奧匈軍隊的防線。此間,意軍也對奧匈軍隊進行了數次規模不等的進攻戰役。同年8月,羅馬尼亞參加協約國作戰。1916年的海上戰場,5月31日—6月1日,英德海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以西,進行了整個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海戰。
1917年,德國轉入全面防禦,俄國爆發革命,美國參戰。
經過兩年半戰爭,德國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協約國方面卻增強了實力,戰場形勢越來越不利於德國。德軍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寄希望於海上開展「無限制潛艇戰」,企圖切斷英法海上交通線。在戰爭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的美國借口德國宣布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和德國密電墨西哥企圖結成德墨反美聯盟,於1917年4月對德宣戰,成了協約國在財政和軍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參戰者。同時也使美得以參與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線的主要戰役是4—5月法軍對德軍發動的「尼維爾攻勢」戰役。由於德軍預有準備,法軍的進攻遭到慘敗,並引起法軍大規模騷亂。為配合法軍作戰,英軍也單獨發動了數次有限進攻,均未取得重大進展。東部戰線,該年9月,德軍發起里加戰役,這是東線最後一次規模較大的軍事行動。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爆發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國主義大戰。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
俄國退出戰爭後,德國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機。1918年,德國集中兵力於西線,企圖在美軍主力到達法國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則決定在西線固守陣地,待美軍主力到達後發動總攻。為實現統一指揮,法國將軍福煦被任命為協約國最高軍事統帥。7—9月,英法軍發動局部進攻,取得進展。9月,美國遠征軍在總司令潘興率領下,發動了聖米耶爾戰役。9月26日,英法美聯軍發動總攻。在協約國軍步步緊逼下,德國的興登堡防線全面崩潰。9月29日保加利亞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奧匈投降。11月初,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國。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1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