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論述中國海外投資制度的主要內容
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模式比較分析
一、建立海外營銷渠道投資模式
建立海外營銷渠道投資模式,指的是我國一些企業進行海外投資的目的並不是在東道國設立生產基地或研發中心,而是要建立自己的國際營銷機構,藉此構建自己的海外銷售渠道和網路,將產品直接銷往海外市場,減少中間環節,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03年底,境外貿易性企業占境外企業總數的55%,這些貿易性企業中有相當數量是國內主辦企業的海外營銷機構。這說明到目前為止,建立海外營銷渠道投資模式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最主要的模式。
中國最大制葯企業三九集團的海外投資基本上屬於這種模式。三九集團的製造基地和研發中心等均在國內,海外公司主要是營銷機構。自1992年以來,三九集團先後在香港、俄羅斯、馬來西亞、德國、美國、南非、新加坡、日本、中東地區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營銷公司。這些營銷公司作為三九集團在海外的窗口,擔負著讓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了解三九產品,開拓三九產品海外銷售市場的重任。海外營銷公司的發展壯大,使三九集團產品的市場由單一國內市場逐步演變成為全球性市場。另外,福建福耀集團、天津天獅集團、中糧集團、中化集團和中技集團等企業的海外投資也主要是為了建立本企業的海外營銷網路,也屬於建立海外營銷渠道投資模式。
從目前情況看,中國企業建立海外營銷渠道具有其優點和制約條件,其中優點表現為:一是企業通過構建自己的海外銷售渠道,減少中間環節,將產品直接銷往海外目標市場,有利於擴大出口規模。二是在此種模式下,企業不僅可以直接擴大產品出口,通過直接掌控海外銷售獲得流通領域的可觀利潤,還能直接了解市場信息。三是「國內生產、國外銷售」的做法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對於中國企業具有吸引力,因為導致中國生產的產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勞動力充裕等因素有可能會保持較長時間。四是對於部分大企業而言,設立海外營銷渠道,有利於其通盤考慮進出口和國內外市場,通盤考慮國內外可利用資源,實施其全球發展戰略既推動出口也尋找進口贏利的好機會,真正做到國際化經營。五是從宏觀經濟角度看,還能夠為國家出口創匯,並解決大量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建立海外營銷渠道還存在一定的制約條件,即採用這種投資模式主要是銷售走出去了,企業的生產、采購和研發等並未走出去,因而容易遭受國外包括反傾銷在內的各種貿易壁壘的限制,所以企業需要適當增強這方面的應對能力。
二、境外加工貿易投資模式
境外加工貿易投資模式是指我國有些企業通過在境外建立生產加工基地,開展加工裝配業務,以企業自帶設備、技術、原材料、零配件投資為主,經加工組裝成製成品後就地銷售或再出口到別的國家和地區,藉此帶動和擴大國內設備、技術、原材料、零配件出口。境外加工貿易投資模式由於適合我國目前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近年來日益成為企業海外投資的一種重要模式。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03年12月底,經商務部批准和備案設立的境外加工貿易企業已達490家。開展境外加工貿易的國內企業主要集中在技術成熟和生產能力過剩的紡織服裝、家電、輕工、機械和原料葯等行業。
近年華源集團境外加工貿易投資的規模已接近3億美元,起到了示範和龍頭作用1992年誕生於上海浦東新區的華源集團,是以紡織業為支柱產業的大型國有企業集團。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我國紡織業面臨的是國內市場萎縮、生產能力過剩,而在國際市場上又不斷受到以出口配額和保障措施等為主要形式的貿易壁壘的限制。在當時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華源集團拋棄單純依靠出口佔領海外市場的傳統做法,另闢蹊徑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先後在塔吉克、尼日、墨西哥、加拿大和泰國等地投資建立海外生產加工基地並合理利用原產地規則,有效繞過國外貿易壁壘,規避反傾銷,拓展了海外市場,並帶動和擴大了國內設備、技術、原材料、零配件出口。華源集團在墨西哥和加拿大設立了兩個紡織企業,利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中規定的貿易區成員國境內生產的棉紗或纖維製成的紡織品享有免稅、免配額的優惠政策,擴大了對北美尤其是美國的棉紗和面料產品出口。
此外,深圳康佳集團、珠海格力集團和江蘇春蘭集團等企業的海外投資也多屬於境外加工貿易投資模式。
境外加工貿易投資模式的最大特徵是兩個互動即投資與貿易的互動和對外經濟貿易業務與國內經濟的互動。通過對外投資帶動和促進外貿出口第一個互動;通過對外投資與出口加快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是第二個互動。這些投資的主要目的是開拓國外市場、帶動出口,優化國內產業結構。
境外加工貿易投資模式的第二個特徵是企業開展海外投資的主要方式是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開展加工裝配業務,以企業自帶設備、技術、原材料、零配件投資為主,經加工組裝成製成品後就地銷售或再出口到別的國家和地區。
採用這種投資模式的企業一般是我國技術成熟國內生產能力過剩的紡織服裝、家電、輕工、機械、原料葯等行業的製造業企業,投資集中在亞、非、拉和前蘇聯東歐國家等發展中國家與地區。企業開展海外投資的條件是企業國內生產能力過剩,但其產品在國外又有市場。
企業採取境外加工貿易模式開展海外投資,首要的優點是可以將成熟的技術設備和過剩的生產能力搬遷到市場銷路較好的國家和地區,這樣就能夠使企業過剩的生產能力繼續發揮作用,繼續獲得收益。其次,採用這種投資模式,主要是以國內的技術、設備、原材料、零配件等實物作為出資物,另外再加小部分外匯資金,可以節約外匯支出,符合一些企業的實際需要。第三,企業採取境外加工貿易模式開展海外投資,還能夠合理地利用原產地規則,規避和突破各種貿易壁壘,有效拓展海外市場。
三、海外創立自主品牌投資模式
海外創立自主品牌投資模式是指我國某些企業在海外投資過程中,不論是採取綠地投資方式還是採取跨國並購投資方式均堅持在全球各地樹立自主品牌,靠長期的投入培育自主的國際知名品牌,靠消費者認同自己的品牌來開拓海外市場。
該模式以海爾集團為代表。海爾集團在海外投資和跨國經營過程中,始終以創立世界知名的自主品牌為核心目標。早在20世紀80年代,海爾集團總經理張瑞敏就提出了「創海爾世界知名品牌」的戰略。1998年後海爾全力實施國際化戰略,使海爾成為國際化的海爾,讓海爾由中國名牌成長為世界名牌。
海爾集團在海外投資辦廠時,堅持打海爾的牌子,中方投資方是海爾,企業的名字是海爾,生產和銷售的產品是海爾牌的。由此看來,海外投資不僅是海爾佔領國際市場的手段,更是其創立世界名牌的有效途徑。海爾賦予了海外投資新的功能和含義。海爾採用的「先難後易」策略是由海外創牌模式決定的:海爾先進入歐美等在國際經濟舞台上份量最重的發達國家和地區,靠質量讓當地消費者認同海爾品牌,取得當地名牌地位然後靠品牌優勢以高屋建瓴之勢進入發展中國家。海爾在美國、歐洲實施設計、生產、銷售「三位一體」的本土化戰略,正是為了在歐美國家樹立起本土化的名牌形象,進而讓海爾成為世界名牌。隨著一個個本土化的名牌崛起於世界各地,海爾實施的創世界名牌的目標正在成為現實。2004年1月31日,世界五大品牌價值評估機構之一的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個品牌》報告揭曉,中國大陸只有海爾集團一家入選,排在第95位。
在海外自主創牌投資模式的主要特徵十分明顯,一是企業海外投資無論採取綠地投資方式還是跨國並購方式,其核心目標之一始終是創立世界知名的自主品牌。二是採取「先難後易」策略,其中有兩層含義:即採取該模式的企業在進入國際市場時,採用先難後易的策略,如海爾在進入國際市場時先進入歐美等在國際經濟舞台上有份量的發達國家和地區,靠質量讓當地消費者認同海爾的品牌取得當地名牌地位後,再靠品牌優勢進入發展中國家;同時,採取該模式的企業開展海外投資的道路也是先難後易的,即先到發達國家建廠而後再向發展中國家擴展。由於創自主品牌定位很高,所以企業在跨國經營的初期註定要經歷較長的困難期,之後品牌才能逐漸被消費者認識、認知和認同,才能打開局面。二是「先有市場,後建工廠」,如海爾先通過出口擁有自主品牌的產品的方式進入海外市場,等海爾的品牌被當地消費者認同、佔領一定的市場份額後再投資建廠。
海外投資自主創立品牌的模式有其優點和制約條件。從優點來說,首先,這種海外投資模式屬於「厚積薄發」型,雖然開始階段起步艱難面對的成敗風險大,但一旦打造出世界上知名品牌,就能在國際投資和生產中處於產業鏈的高端,就能獲得超額利潤,就可以不再為國外跨國公司打工,從而為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和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其次該模式將樹立統一自有品牌和本土化戰略兩者有機結合起來。例如,為了適應不同國家和地區市場的不同需求,海爾在堅持統一自有品牌的前提下實行設計、生產和銷售「三位一體」的本土發展戰略。
從制約條件來看,這種海外投資模式具有相當的挑戰性。首先它要求企業擁有雄厚的資金和較強的經營管理能力,擁有具有一定影響和知名度的品牌同時還需要國內投資企業有熟諳國外當地市場情況的專業人才來成功地打造和管理品牌。因為,到海外去辦企業已經有一定的難度,而在那裡林立的名牌之中創立自己的品牌就更難,而要將一個有待樹立和打造的品牌在當地塑造成知名品牌真是難上加難。這要求國內投資企業起點要高,在目前條件下,中國大部分企業不具備這些條件。其次,這種海外投資模式成本較高,風險較大。國際知名品牌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是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時間積累起來的,需要進行長期大量的品牌投入,應當說品牌的價值實際上是品牌投入的回報。那麼,海外企業既要進行生產投入,又要進行品牌投入,由於進行雙重投入,短期效益肯定要受到影響。
四、海外並購品牌投資模式
海外並購品牌投資模式是一種與海外創立自主品牌投資模式迥然不同的投資模式,它是指通過並購國外知名品牌,藉助其品牌影響力開拓當地市場的海外投資模式。這種模式的主要特徵一是「買殼上市」,即先收購國外當地知名品牌這個「殼」,然後藉助這個「殼」對產品進行包裝,獲得或恢復當地消費者的認同,快速進入當地市場。二是由於所並購的多是經營不善或破產的海外公司現成的知名品牌,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銷售渠道,所以該模式省去了海外品牌塑造和品牌推廣的時間與費用。三是該模式適用於具有一定資金基礎、信譽較好、有能力收購和駕馭海外知名品牌的大型企業。
海外並購品牌模式,已成為TCL集團獨特的海外投資模式。2002年9月,中國TCL集團下屬的TCL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通過其新成立的全資附屬公司施耐德電子有限公司(Schneider Electronics GmbH),收購了具有113年歷史、在德國和歐洲有廣泛的基礎、號稱「德國三大民族品牌之一」的百年老店施耐德電子有限公司的主要資產,其中包括「SCHNEIDER」(施耐德)及「DUAL」(杜阿爾)等著名品牌的商標權益。繼收購德國施耐德之後TCL集團又於2003年7月花費幾百萬美元間接收購了美國著名的家電企業戈維迪奧(Govedio)公司,這次收購是一次全資收購。戈維迪奧公司是一個做錄像機、DVD等視像產品的渠道公司,一年的銷售額約2億多美元。並購美國戈維迪奧公司後,TCL集團仍計劃在美國市場繼續使用戈維迪奧品牌銷售彩電、碟機等產品,努力擴大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借外國品牌開拓海外市場,已成為TCL集團獨特的海外營銷策略。
中國企業目前在國際競爭中的最主要優勢是成本優勢和產品優勢,最差的是品牌優勢,通過海外投資並購一些國外知名品牌,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實現三個優勢的結合,有利於提升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五、海外品牌輸出投資模式
海外品牌輸出投資模式指的是我國那些具有得天獨厚品牌優勢的企業,開展海外投資時不投入太多的資金,而多以品牌入股的合資形式或採取特許加盟與連鎖經營等其他方式進行拓展。採用該模式開展海外投資的我國企業目前為數不多比較典型的是北京同仁堂。
中華老字型大小同仁堂已有330多年的悠久歷史,如今已成為一家現代化的大型中葯企業。同仁堂的品牌譽滿海內外,作為中國第一個馳名商標,其品牌優勢得天獨厚。目前,同仁堂商標已受到國際組織的保護,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辦理了注冊登記於續,並在台灣進行了第一個大陸商標的注冊;同時同仁堂的產品已經暢銷到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仁堂在中國擁有300多家零售和專營葯店,在海外也成立了l0多家公司或葯店,是2002年全國出口創匯最多的中葯企業。顯而易見,同仁堂的知名品牌已成為同仁堂集團開展跨國經營的特有優勢。同仁堂的海外投資,無論是品牌入股的合資形式還是採取獨資、特許加盟、連鎖等其他方式,都注意把「同仁堂」這個中華老字型大小的金字招牌向海外輸出,拓展海外市場。同仁堂的海外品牌輸出投資模式與前面分析的以海爾集團為代表的海外創立自主品牌投資模式不同,後者是一邊「走出去」一邊進行創牌活動,而前者則是在往外「走」時已經成為海內外知名的比較成熟的品牌。
採用這一模式的前提條件是企業需擁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而這正是當前中國大多數企業的「軟肋」。因此,目前中國大多數企業還不具備採用這一模式的條件。但是,伴隨著中國企業爭創名牌進程的加速,相信在一定時期以後這種模式將會逐步流行開,因為來華投資的許多外國跨國公司都採用這種模式進入中國市場。雖然從總體上看中國的確缺少世界名牌,但是在中葯和中式餐飲等行業,中國的一些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商標,在國際上擁有核心競爭力。這些行業的企業進行跨國經營和海外投資,一定要注意發揮自身品牌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爭取早日將企業做大做強,早日成為獨具中國產業特色的跨國公司。
六、海外資產並購模式
所謂海外資產並購模式是指中方企業作為收購方購買海外目標企業的全部或主要的運營資產,或收購其一定數量的股份,以實現對其進行控制或參股的投資行為。中方企業並購目標企業後一般不承擔目標企業原有的債權債務及可能發生的賠償,只承接目標企業原有的資產和業務。2000年4月,萬向集團整體收購美國舍勒公司即屬於海外資產並購模式,另外,像海爾集團收購義大利電冰箱製造廠、北京東方電子集團收購韓國現代電子、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購並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五大油田的部分權益、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出資兩億多美元收購印尼油氣田資產、中國網通(香港)公司牽頭收購亞洲環球電信網路資產、華立集團收購飛利浦在美國聖何塞的CDMA移動通信部門、上海制皂集團有限公司收購美國SPS公司和Polystor公司可充電電池生產資產項目等也屬於這類投資模式。
美國舍勒公司始建於1923年,是美國汽車市場上的三大零部件生產供應商之一。早在1984年,舍勒公司給了萬向一筆3萬套的萬向節訂單,萬向由此開始了汽車零部件生產之路。萬向的產品在美國市場銷售都冠以「舍勒」商標。從1994年開始,由於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再加上內部決策的失誤,舍勒公司的經營開始下滑。後來,舍勒主動提出請萬向並購的要求。結果,萬向花了42萬美元收購了舍勒公司的品牌、技術專利、專用設備及市場網路等主要資產,而廠房、設備等由另一家公司買走。並購「舍勒」的最直接效果是,萬向在美國市場每年至少增加500萬美元的銷售額。更深遠的意義則是,由於並購了「舍勒」,萬向產品有了當地品牌、技術和生產基地的支持。
採用資產並購方式進行海外投資,可以避免目標公司向我方企業轉嫁原有債務及「或有債務」。因此,以並購方式進行海外投資時,若我方企業考慮到海外目標企業可能存在債務不清、可能因對他人提供擔保而在交易完成後引起賠償等問題時,可採取資產收購方式。另外,在資產並購方式下,只要目標公司贊成資產出售的股東達到法定人數即可進行收購,即使目標公司有少數股東想阻撓也不影響我方企業的實際收購。
這種方式的制約條件一是由於多以現金方式進行收購,故需我方投入較多運營資本。二是由於中方並購企業在完成並購後要對目標企業進行整合,以實現海外並購的目的,因而應具備較強的管理能力和整合人才。三是對目標企業債務、稅收和法律訴訟等情況掌握方面的任何疏漏都可能形成並購陷阱,制約並購目標的實現。
由於目前國際直接投資業務中主要的方式是並購投資,而不是新建投資方式(或稱綠地投資方式),所以應當說海外資產並購模式是一種比較流行的海外投資方式。還有,資產並購模式是以大量非上市企業為交易對象,上市公司終歸只是海外企業群體中的一小部分,因而這一模式比海外股權並購模式具有更廣闊的應用空間,更適合廣大中小企業。隨著我國海外投資規模的日趨擴大,並購投資將日益成為企業海外投資的重要方式,其中資產並購模式會被更多的企業選用。
七、海外股權並購模式
海外股權並購模式是指我國公司購買一家海外目標公司(通常都是上市公司)發行在外的具有表決權的股份或認購其新增注冊資本,所獲得的股份達到一定比例可對該公司行使經營管理控制權的一種海外投資行為。在海外股權並購模式下,其交易的對象是海外目標公司的股權,而最終取得的是對目標公司的控制權,我國企業作為收購方成為海外目標公司的新股東。近年來,國內企業選擇股權並購模式進行海外投資的事例逐步增多,如2001年萬向集團並購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美國UAI公司、2003年北京東方電子集團收購上市公司冠捷科技等都屬於此類並購。
2003年8月,北京東方電子集團以10.5億港幣收購在香港和新加坡兩地上市的冠捷科技有限公司股份3.56多億股,以佔有其超過26.36%的股份成為冠捷科技第一大股東。冠捷科技是一家專業從事CRT顯示器、液晶顯示器、PDP顯示器以及液晶電視類產品的研發、製造和銷售的高科技企業。通過本次海外股權收購,北京東方電子集團將自此擁有從TFT-LCD面板到顯示器整機的技術和生產能力,以及遍及全球的市場、研發、服務體系,從而奠定了實現「通過產業整合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戰略目標。
在股權並購模式下,作為投資主體的我方並購企業可以是上市公司也可以是非上市公司,但海外目標企業一般為在股票交易所掛牌交易的上市公司。股權並購實施過程復雜,但法律程序簡單。在法律程序上,只要並購方取得股權優勢後即可進行董事和監事的改選。股權收購完成後,海外目標公司作為我方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存在,擁有獨立的法律地位。由於買賣協議的簽訂方是我方收購企業和海外目標公司的不同股東,故該投資模式的交易決策具有分散性。
採用股權並購方式進行投資,由於不增加海外目標公司及其股東的稅收支出,故收購成本較低;同時可以運用股權並購方式取得目標公司的控股權,使目標公司在經營上與我方公司形成一個整體,為我方公司的國際化戰略服務。但採用這種模式,在股權收購條件下,我方企業要對海外目標公司的一切債務負責。另外,由於並購交易決策具有分散性,可能會遇到少數股東的阻撓。
隨著國際證券市場的發展,股權並購模式日漸通行。採用股權並購模式進行海外投資,我方企業既可以擴大生產規模和市場份額,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又可以節約交易成本,獲得生產要素內部化收益;運用股權並購方式我方公司可以在部分出資控股的情況下,以「小資本」控制「大資本」取得海外目標公司的控制權,實現企業資本滾動式發展,迅速實現企業海外擴張的目標;通過股權並購,還可實現我方企業海外間接上市的目標,即買殼或借殼上市。
八、國家戰略主導投資模式
國家戰略主導投資模式是指我國一些大型能源企業開展海外投資主要是政府的推動,注重的是國家的宏觀利益是為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國家能源安全的需要而向海外資源開發方面進行的投資。海外能源開發投資是落實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重要步驟,這類投資需要巨額資金投入,投資回收期限長,投資風險大,需要政府來推動和承擔主要風險。在這種模式中,即包括新建海外企業也包括通過資產或股權並購而設立的海外企業。現階段,這種投資模式主要體現在能源戰略方面,今後將向資源戰略擴展。
開展該模式海外投資的代表性企業當屬我國三大石油巨頭即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石油能源是保證中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能源,開展國家戰略主導模式的海外能源投資是解決能源瓶頸的重要途徑。近年來三大石油巨頭積極實施國家提出的「走出去」戰略,著眼國家長期能源安全,紛紛進行海外油氣田的投資開發,先後啟動了二十幾個項目。三大石油巨頭與國外的很多合作項目採取的是「份額油」的方式,即中國石油企業在當地的石油建設項目中參股或投資,每年從該項目的石油產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額。這種方式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石油進口數量以及價格的穩定。
海外投資的主體一般是大型國有或國有控股重點能源企業,有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資金來源有保證,抵禦風險能力較強,從而有利於確保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實施。由於把落實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宏觀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樣就比把企業利潤最大化作為第一位的其他投資模式能更有效地為國家戰略服務。我國人均資源佔有量較低,有些自然資源如石油的供給形勢己越來越嚴峻,為了維持國內經濟的穩定增長,中國必須通過海外投資參與國際能源生產分工,盡可能多地利用海外能源,落實國家的能源安全戰略。當前,中國規模最大的海外投資就發生在自然資源行業,而且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里,國家戰略主導模式的海外投資仍將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重要模式之一。但這種投資模式在非能源行業一般不採用,由於所需投資數額較大,眼下非國有大型能源企業採用也不現實。
九、海外研發投資模式
海外研發投資模式是指我國一些高科技企業而非傳統的製造企業或資源開發企業通過建立海外研發中心,利用海外研發資源,使研發國際化,取得居國際先進水平的自主知識產權,並將對外直接投資與提供服務結合起來。首創這一海外投資模式的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簡稱「華為」)。
華為在全球建立了8個地區部和32個分支機構在美國矽谷和達拉斯、印度班加羅爾、瑞典斯德哥爾摩、俄羅斯莫斯科等地建立了多家海外研發中心,並通過各種激勵政策吸引國內外優秀科技人才進行研發,從而能夠及時掌握業界最新動態。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截至2002年底,華為累計申請專利2154件,發明專利申請量居國內企業之首,華為申請國際和國外專利198項,是發展中國家企業里最多的。華為作為中國馳名商標在86個國家和地區注冊600多件次。華為依託全球化技術開發網路,利用遍布世界各地的研發機構,以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更快的響應速度和更好的性能價格,幫助全球運營商確立可持續贏利的運營模式。現在,華為的設備已經在非洲、南美、東南亞、東歐等地區40多個國家晝夜運轉,靠著掌握越來越多的核心技術,華為在世界電信市場上已經能與跨國公司比肩較量。
高科技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開展海外投資,必須擁有強大的技術開發實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而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弱勢和薄弱環節正在於普遍缺乏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創新能力嚴重不足。要解決這個問題,完全可以學習華為的做法,進行海外研發投資,建立研發中心,利用海外的研發資源,推動研發國際化取得居於國際先進水平的自主知識產權,提升科技國際競爭力。
② 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高新區綠地世紀城支行怎麼樣
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高新區綠地世紀城支行是1993-07-13注冊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注冊地址位於西安市高新區丈八三路6號45幢1單元10101室。
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高新區綠地世紀城支行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610102556955806C,企業法人白曉林,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高新區綠地世紀城支行的經營范圍是:辦理人民幣存款、貸款、結算業務;辦理票據貼現、代理發行、代理兌付、銷售政府債券;代理收付款項業務;代理保險業務;辦理外匯存款、外匯貸款、外匯匯款、外幣兌換、國際結算、結匯售匯、個人外匯理財業務;辦理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的其他金融業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高新區綠地世紀城支行更多信息和資訊。
③ 我國居家養老政策有哪些
民政部並沒有出台關於居家養老方面的具體政策!只是發文說全國居家養老資源不足,要求各地大力發展居家養老服務,以解決養老難的問題。都是指導性意見,主要看各地政府的推進力度!
唯一能夠算上優惠的只有:
貫徹落實支持居家養老服務的優惠政策。貫徹落實國家現行關於養老服務機構的稅收優惠政策,對養老院類的養老服務機構提供的養老服務免徵營業稅,對各類非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免徵自用房產、土地的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
(3)綠地中國債券擴展閱讀: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金能否繼承:
根據我國《繼承法》的規定,遺產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公民的房屋和生活用品,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公民的圖書、文物等其他收藏,法律允許公民擁有的生產資料,公民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利以及法律規定可以繼承的其他合法財產等。
養老金是可以作為公民的遺產進行繼承的。但分為兩種情況:如果養老保險合同中指定受益人的,由受益人取得養老保險金。如果合同中沒有指定受益人的,保險金可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由其繼承人取得。
繼承養老保險金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投保人在交費期間身亡的。投保人個人交納全部保險費退給其法定繼承人或指定受益人。另一種是投保人在領取養老金期間身亡的。我們知道,投保人領取養老金,期限為10年。
領取養老金不足10年身亡者,其個人養老保險賬戶儲存額中個人交費額的余額,可以一次性退給其法定繼承人;無繼承人或無指定受益人者,按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管理機構的有關規定支付其喪葬費用。因此子女有權利繼承領取其父母的養老金。這里的養老金是作為父母的遺產由其子女繼承的。
④ 我國應對08年金融危機的措施
2008年春天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很象東亞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泰國。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首先爆發於泰國,然後迅速在亞洲各國蔓延。
中國在2008年之前的幾年中經濟增長率過高,導致2007年出現了顯著的通貨膨脹,同時外國資金以直接投資甚至債務形式大量湧入,房地產價格連年暴漲,2006年和2007年股票價格的暴漲更達到驚人的程度。而到2008年春天,某些城市的住宅價格已經開始下降,股票價格暴跌,政府為扼制通貨膨脹而不得不實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有可能導致經濟的冷卻,這確實有點象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泰國的情況。
不過,2008年初中國的經濟形勢與亞洲金融危機前的泰國有兩點根本的不同:首先是泰國在亞洲金融危機前有高得驚人的經常項目逆差,經常項目逆差佔GDP的比重高達8%,而中國卻一直有可觀的經常項目順差;其次是泰國在危機爆發前實際上實行的是盯住美元的泰國貨幣對美元固定匯率,而中國在2008年之前早已使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實行了靈活的浮動。
這兩方面的差別使中國有可能避免陷入泰國當年那樣嚴重的經濟危機;即使出現了某些危機現象,中國發生的經濟問題也完全有可能不象泰國陷入危機時那樣急劇、那樣具有戲劇性。1997年泰國急劇陷入金融危機以一個戲劇性的事件為標志,那就是泰國由於外匯儲備迅速流失而無法維持泰國貨幣對美元的固定匯率,而不得不讓泰銖對美元在1997年7月2日大幅度貶值。在中國出現的宏觀經濟問題可能不會這樣戲劇性地急劇爆發,但是慢性地逐漸出現類似的問題則完全可能。
中國的經濟現實與上述歷史教訓的比較說明,當前以及今後的中國確實存在著再現東亞金融危機的危險,不過我們完全有可能以足夠的事先防範化解這場危機,至少使它縮小為一個不很顯著的宏觀經濟沖擊。
當前中國在宏觀經濟上面臨著兩方面的威脅,我們應當同時防範這兩方面的危險,同時作好兩方面的應對准備:一方面,應當冷卻過熱的經濟,遏止通貨膨脹,防堵過多流入的外資,這仍然是目前的經濟政策的重點;另一方面,東亞金融危機和各國經濟波動的教訓都告誡我們,必須防範宏觀經濟中發生的「驟變」,防止冷卻過熱的經濟的過程中發生金融危機和經濟蕭條,防止由此引發的資金外流造成金融災難。
在前一方面,目前中國的經濟仍然過熱,這種經濟過熱的必然後果之一是高通貨膨脹。中國經濟已經持續5年以超過10%的增長率增長,最近兩年的增長率更高達11%以上。這樣連續地超過9%的經濟增長在當前的中國是不可持續的,它不僅使中國出現了高通貨膨脹,而且進一步以這樣的速度增長會使通貨膨脹率越來越高,造成各種混亂並最終必定引發「驟變」,使經濟增長率下降,而那時的經濟增長率下降就只能通過突然的危機和經濟衰退來實現。
與最近幾年經濟過熱相伴,中國的城市住宅售價連續多年急劇上升,股票市場價格急劇暴漲,出現了不容置疑的泡沫經濟。這樣的經濟泡沫遲早會破滅。最近幾個月的股票市場價格暴跌,充分暴露了此前一年中股市泡沫生長的危害,說明了「搞牛股市」的政策是非常錯誤的。某些決策者曾經以「發展房地產業」為借口默許城市住宅價格上漲,曾經縱容股市泡沫,實行「讓股市牛起來」(雖然是「慢牛」)的政策。目前城市住宅售價的急劇波動和股市的價格暴跌表明,這樣的政策給中國經濟製造了巨大的災難。
經濟過熱、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中國的流動性過剩,貨幣與准貨幣的余額相對於名義的總收入過高。而這樣多的貨幣與准貨幣首先是由過多的基礎貨幣創造出來的。不僅如此,中國的外匯儲備過多並且還在急劇增加,逼迫中央銀行不得不過度發行基礎貨幣,這早已成了造成中國基礎貨幣過多的根源,而且它還迫使中央銀行不得不強制發行所謂的「中央銀行票據」以在外匯儲備過多的情況下降低基礎貨幣的發行額。2008年春天中國的外匯儲備高達1萬5千億美元,過多的外匯儲備已經成了對中國經濟的一個重大威脅。
而這樣過多的外匯儲備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多年積累的經常項目贏余,另一方面是多年流入的外資。2007年我國的對外貿易順差達2622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總計為747億美元,僅此兩項就會增加3千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我國自1994年以來每年都有顯著的對外貿易順差,是資金的凈流出國,本來不需要引進國外資金。但是由於一直實行實際上歧視本國企業的畸形吸引外資的政策,造成了過多的外資特別是外商直接投資的湧入,形成了資金在國內外之間大規模雙向對流的畸形現象。例如2006年我國的外匯儲備增加約2470億美元,當年的經常項目順差幾乎與此相等,我國在資本和金融項目下的對外直接投資、證券投資等投資性資金流出近1600億美元。在那一年的經常項目順差下,這樣的資金流出本來可以使外匯儲備只增加不到900億美元,但是由於那一年我國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證券投資等各種資金流入仍然高達1600多億美元,造成我國的外匯儲備在那一年又增加了近2500億美元。那一年的另一個怪現象是,國際收支平衡表下貨物「進口」所造成的資金外流比海關統計的貨物「進口」小了約400億美元,使國際收支平衡表上的貨物貿易順差比海關統計的貨物貿易順差大了約400億美元。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通過對外負債、主要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而吸引的外資流入至少達8千億美元以上。這些流入的外資實際上沒有在中國得到使用,而是變成了外匯儲備又流出到國外。如果沒有這些過多流入的外資,中國的外匯儲備將維持在7千億美元這樣一個一點都不算低的合理水平。外資的流入是中國外匯儲備過多的一個主要原因,已經成了造成中國經濟過熱和泡沫經濟、威脅中國宏觀經濟穩定的主要因素。
在這一方面,中國目前要扼制經濟過熱,通過減少貨幣總需求降低經濟增長率,遏止通貨膨脹,就應當同時輔之以防止過多的外資流入,通過減少累計的外資來降低外匯儲備。這是目前中國經濟政策的重點。
但是另一方面,幾乎所有的對過熱的經濟降溫的歷史經驗都說明,在成功地反通貨膨脹冷卻過熱的經濟之後,一國的經濟通常都會發生「驟變」,不僅過熱的經濟會變成過冷從而增長率過低、失業率過高,而且企業的高盈利會變成低盈利、高虧損,表面上回報狀況良好的金融系統會變成壞賬和違約極多甚至各種金融交易癱瘓。這樣的「驟變」如果任其發展,市場經濟中的交易會停頓,整個經濟會陷入危機和衰退。而在目前的全球化經濟中,這樣的「驟變」還會導致資金從內流變為外流,使一國貨幣在匯率上貶值,甚至導致一國陷入對外支付上的危機。
東亞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表明,這樣的驟變往往發生於過熱的經濟降溫、股票和房地產的價格崩潰性暴跌的過程中。這種過程中的資金轉向外流直接造成在泰國爆發了東亞金融危機,而這種資金轉向外流及其造成的本國貨幣貶值又在東亞國家引發了進一步的金融災難。
目前中國的首要問題還是外匯儲備過多造成了過多發行貨幣和通貨膨脹的壓力,因此資金從內流轉為外流似乎並不是一件壞事。在過熱的經濟降溫的變化開始時,美國與其它國家的外國資金撤出中國在當時確實並不是壞事,因為它可以減少過多的外匯儲備並由此緩解中國的通貨膨脹壓力。
但是資金轉向外流起源於對一國投資信心的崩潰,這種投資信心的崩潰通常會造成過度的資金外流,而且資金外流本身也可能進一步加深一國的金融災難,從而反過來造成進一步的資金外流。資金轉向外流會通過某些傳導機製造成進一步的金融災難:在資金轉向外流時,企業和金融界的資金—債務鏈斷裂使金融體系解體;資金轉向外流造成的本國貨幣貶值使本國金融財富減少,並因此而減少本國的總支出。這些都會在資金轉向外流的國家造成大批企業破產倒閉和失業劇增。這樣,即使在今日的中國,外資的大批撤資及與其相聯系的資金轉向外流也可能變成金融上的崩潰,我們必須嚴密地關注這樣的動態演化,嚴防資金轉向外流演變為沖垮中國金融體系的金融崩潰。
基於上述兩方面的考慮,目前我們一方面應當堅決實行緊縮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冷卻過熱的經濟,遏止通貨膨脹,另一方面則要防範宏觀經濟形勢的「驟變」造成金融危機和嚴重的經濟蕭條,防範宏觀經濟形勢「驟變」為資金急劇流出、大批企業破產倒閉和失業劇增。在反通貨膨脹的經濟政策取得初步的成效之後,最重要的就是防範金融危機與經濟衰退。
我們當前在這兩方面陷入的兩難境地,來源於巨額資金在我國的國內與國外之間的猛烈跨國界流動:當這些資金大量湧入時,我國的外匯儲備激增,造成了巨大的通貨膨脹壓力;而當大量資金急於流出中國時,我國就會面臨東亞國家經歷過的那種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我國之所以同時面臨這兩方面的威脅,其原因都在於放任外資流入和流出,放任外資企業在中國自由發展。
中國貨幣對美元浮動的幅度極為有限,中國又一直有巨額的對外貿易順差,這使資金的跨國界流動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顯得相當特殊。但是,資金跨國流動的這種不良後果對當今世界各國都普遍存在。由於當今的交通運輸和資金流動極為便利,資金的大規模跨國界自由流動,成了任何國家的政府穩定宏觀經濟形勢、同時防止經濟過熱與過冷時所面對的最大難題。
就是在美國這種國家,雖然貨幣匯率的波動很大,長期有巨額的對外貿易逆差,但是資金的跨國界流動也同樣放大了宏觀經濟的波動:當宏觀經濟過熱時盈利率顯得很高,外資的大量流入使本國貨幣匯率升得過高,通過使進口品廉價而壓低了消費品的價格並抑制名義工資的上漲,使企業的盈利顯得更高,從而進一步加劇了經濟的過熱;當宏觀經濟蕭條時盈利率顯得很低,資金的大量流出使本國貨幣的匯率降得過低,通過使進口品昂貴而提高消費品價格,增加名義工資上漲的壓力,使企業的盈利顯得更低,從而進一步加劇經濟的蕭條;資金的外流還會使本國金融體系陷入混亂,造成資金融通困難,由此而加劇經濟蕭條。
這樣,抑制資金的跨國流動實際上為每個國家穩定本國經濟、抑制本國經濟在過熱與蕭條之間過度波動所必要,尤其對目前的中國來說更是如此。目前中國境內外資金的跨國界對流已經大到了完全不必要的程度:我國是資金凈流出國,但是一年至少有6百億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資這樣大的資金流入,這意味著我國一年的境內外資金跨國界對流至少為6百億美元;而前邊列舉的2006年的情況則是境內外資金跨國界對流達到了1600億美元。目前我國外匯儲備過多形成通貨膨脹壓力體現的主要就是這樣的資金跨國界對流。
為消除金融危機的隱患,緩解宏觀經濟的不穩定,必須盡量減少這樣的資金跨國界對流性流動。這又意味著盡一切可能縮小外資流入的總規模,因為在我國有長期持續的巨額經常項目順差時,以外債和外商直接投資形式流入的任何外資都是資金的一種跨國界對流。
中國最近十幾年來股票市場價格的劇烈波動表明,中國的資金所有者們對預期的價格波動造成的收益變動極為敏感,有極強的資金流動傾向。在這樣的情況下允許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自由兌換,等於讓資金毫無限制地在境內與境外間自由流動。一旦境內的資金所有者對中國的金融資產特別是銀行的安全性發生懷疑,要將幾十萬億的銀行存款兌換成外幣輸往國外,甚至要將手持的中國股票、房產等變賣再兌換成外幣,中國的外匯儲備絕不可能滿足他們的要求,那就會造成劇烈的資金外流並引發金融危機。那時,由於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可以自由兌換,中國的貨幣政策當局就失去了任何防止金融崩潰、穩定金融體系的手段。
現在我們需要盡量制止資金的跨國界對流,以此來防止中國的外匯儲備進一步增加並適當減少中國的外匯儲備。目前達到這些目標的最切實可行的方法,是嚴格抑制新外債的借入和外商直接投資,同時盡快清償已有的外債,回購境內的外資企業所有權,總的目的是減少中國所欠的外債和外商直接投資的資本金。
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可以減緩中國外匯儲備的進一步增加甚至減少外匯儲備的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方法是,允許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自由兌換,讓對外投資的公眾購買儲備的外匯;第二種方法是通過商業化經營的「主權財富基金」(如外匯投資基金)用外匯儲備購買國外資產,將官方持有的外匯儲備變為由商業化基金持有的外國資產;第三種方法是以儲備的外匯償還外債、回購境內的外資企業,減少中國所欠的外債和外商直接投資的資本金。前兩種方法不可能減少資金的跨國界對流,只有第三種方法才可能減少資金的跨國界對流。不僅如此,也只有第三種方法才是真正同時扼制經濟過熱和過冷的驟變的有效方法。
目前中國的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還不能自由兌換,因而本國公眾不能自由地購買外匯到國外投資,中國人清償外國債務和外國人撤回在中國的投資時在法律上也無權自由地購買外匯。但是實際上,按照國際上的慣例和一般人的情理,相對於不準本國公眾自由購買外匯到國外投資,不準清償的外國債務和外國撤回的投資兌換成外匯要困難得多,引起國際糾紛和招致外國在經濟上報復的可能性也大得多。因此,即使在目前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還不能自由兌換的情況下,也應當承認,通常我們有義務為清償的外國債務和外國撤回的投資兌換外匯。這就意味著,即使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還不能自由兌換,也應當將中國所欠的全部外債和全部外商直接投資都視為中國在外匯方面的「隱性償付義務」。
從這個角度看,在人民幣資本項目下不能自由兌換的條件下,當經濟衰退的驟變導致大批資金想流出到境外時,國內的外債和外資直接投資的資金越少,對外的「隱性償付義務」就越少,能夠流出到境外的資金就越少,本國經濟由於資金流出所受到的沖擊就越小。僅就此一點,動用外匯儲備以減少國內的外債和外資資本金就是同時扼制經濟過熱和過冷的驟變的最佳方法。
由於很難監管跨國界經營的外資企業內部的這種跨國界的資金流動,還由於這種跨國界經營的外資企業還有上述種種不利於中國的弊端,我們應當對跨國界經營的外資企業包括跨國公司和跨國經營的銀行在中國的經營加以足夠的限制。應當要求所有跨國界經營的外資企業將其在華的分支機構、工廠盡可能分立為獨立的在中國經營的企業,形成在中國注冊的獨立的企業法人,至少也要分立為有獨立的資產負債表和盈虧核算的獨立經營單位,以便於中國政府的管理部門監管其跨境資金流動。 中國目前正在實行宏觀經濟緊縮,人民幣的存貸款利率都在提高;而美國為了應付次貸危機造成的經濟衰退,正在不斷降低利率。人民幣利率可能高於美元利率這種差別使美國等國的資金有更強的動力湧入中國,空前地加大了造成中國宏觀經濟不穩定和未來發生驟變的危險。
在目前的金融形勢下,我們必須採取緊急措施,強行制止新的外資流入中國,通過嚴格的監控和打擊來防止外資以假進口方式流入,嚴厲地監管並控制外資企業、外國金融機構的跨國資金流動,清理與清償外債和外資企業的資本金,以此盡可能減少中國的外匯儲備。具體的政策措施包括:
——嚴格監控和嚴厲懲罰以偽裝的出口或進口對境外流入資金或流出資金的任何行為。在目前外資還在大量湧入中國時以監控和打擊偽裝出口流入資金的行為為重點,今後若出現大量資金湧出到境外的苗頭時,則以監控和打擊偽裝進口流出資金的行為為重點;
——盡可能減少積存尚未清償的外債,其中包括中國境內法人和自然人對外國所欠債務、貿易信貸和發行的債券等。原則上對所有這些外債都採取「只准還不準借」的做法,以強制境內的單位和個人清理與清償外債,盡可能早、盡可能多地償還國內目前所欠外國的債務,停止任何形勢的外債流入。
——嚴令禁止國內的一切企業、機構、個人借入新的外債(包括發行債券和接受貿易信貸);確實需要以債務形式增加經營資金者,必須由中國國內的銀行以人民幣貸款提供資金;經營需要增加外幣資金者,必須以其所有的人民幣資金通過在中國境內的銀行購買中國的外匯儲備,向其售出外匯者,只能是中資銀行或在華的獨立的外資銀行,這些銀行的外匯資金只能來自向中國人民銀行購買;外商在華金融機構必須與其境外總部分立,並且不準再從國外調入任何新的資金。
——嚴令國內所有的企業和個人盡早、盡多、盡快地償還目前所欠外國的債務(包括履行任何形式的債券所規定的償付義務);拖延不履行償還外債義務者,應以法律手段強制其盡快履行償付義務;對任何無力履行償付外債義務者應立即啟動破產程序,並盡快完成破產清算,以結清其所欠外債。
——盡可能停止新的外商投資流入。
首先是一律禁止任何金融投資性的外資流入,只允許外商和外資以對中國進行新的「綠地投資」即興建工廠、安裝設備的方式對中國進行投資,並對此類投資也加以嚴格的監督和控制;國內現存外商投資企業經營中資金周轉發生困難而又無法遵照前述規定獲得貸款者,其出資人可以增加資本金的方式向其注入新的資金,但是新增資金只能用於在中國國內購買原材料等經營用物資和支付員工工資,嚴禁將資金移作它用;
為達此目的,應盡可能制止外資對境內中國企業的任何收購和並購。相應的政策措施包括:
立即禁止將任何國有企業、國有的任何企業股權出售給任何外商、外資企業和其它外國單位包括政府;
明令規定:在外商對中國國民的非國有企業進行收購、參股時,其所佔股份總計不得超過49%,中方的出資人如果由於資金不足而無法使其對企業持有股份達到51%的,由國有的控股公司或投資基金投入相應的資金補足並形成相應的國有股權;
盡可能停止中國企業在境外的上市、發行股票和債券。中國企業在國外新發行的任何股票和債券都應被視為新的外資流入,必須經過相應的政府部門嚴格審批並受相關部門嚴格監控。目前原則上應不再批准中國企業在境外發行新的股票和債券。
盡量減少新在中國開設的外商投資企業。不再批准開設新的沒有實際投資於工廠和設備的「綠地投資」的外商投資企業。
——對於批准允許的外商對中國進行的新的「綠地投資」,應盡可能將項目的所有者變為中國的國有控股公司或投資基金:
對產品主要在中國國內銷售或能夠主要在中國國內銷售的企業,要求項目必須由中方佔有51%以上的股權,且銷售渠道和網路必須由中方控制;
對產品主要在國外銷售且投入主要由國外進口的投資項目實行嚴格限制。在外匯儲備激增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原則上如果外方不向中方交出供銷渠道並同意中方控股者,至少暫時不再批准其在中國境內再建立此類新項目。
——盡快有計劃地由國有的控股公司和投資基金逐步回購在境外股票市場中上市的境內企業的股票、境內企業在國外發行的債券;
——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強制收購外商在華投資企業或外資持有的企業股權,減少外資在中國境內持有的企業資本金,通過購回外資持有的企業股權而減少中國對外的「隱性償付義務」。此種收購,應由專門的中國國有控股公司、投資基金進行。
收購的先後次序應當為:首先是原為中國企業、只有部分股權為外資持有的企業的股權,特別是中國各大銀行的股權;其次是產品主要在中國國內銷售或能夠主要在中國國內銷售的企業或其分支企業,收購時原則上應要求中方必須持有企業51%以上的股權,且銷售渠道和網路必須由中方控制;最後再考慮產品主要在國外銷售且投入主要由國外進口的企業或其分支的收購。
——應當首先根據部門和行業的特徵而確定以本國資金對外資企業或外資持有的中國企業股權的強行收購。有些部門應當進行全面的內部重組,強令外資全部退出,現有的外資企業或外資持有的企業股權則由國有的控股公司或投資基金收購。這樣的杜絕外資進入的行業包括:與軍工生產有關的所有企業、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如公用事業包括水務事業。特別是對銀行業,應當保持其民族特徵,應當強行贖回前幾年賣給外資的各銀行的全部股權,並以立法禁止外資購買中國的銀行的股權,並盡可能限制外資銀行在中國境內的經營。
——應當考慮逐步恢復對外資在中國境內持有的企業所有權的限制,硬性規定外資持有的任何中國境內企業的股權不得超過該企業全部股權的49%。
過去的類似政策沒能堅持下來,是由於許多合資企業被外資控制了產品的銷售和投入的采購,外資企業通過壓低產品的銷售價格和投入的采購價格轉移了合資企業的利潤,造成合資企業的虧損;特別是依靠向外資企業所在國出口產品的合資企業,即使是由中方控股,但是由於被外方操控了出口銷售渠道,合資的外資企業通過上述的價格操控而轉移利潤,造成合資企業虧損,最後逼迫合資的中方只好放棄控股權。這些失敗的引進外資的經驗說明,在外資企業實際掌控產品銷售、特別是通過出口掌控產品銷售的情況下,即使中方掌握合資企業的控股權,中方也無法使合資企業的經營有利於自己。這種情況是妨礙強制實行中方對合資企業控股的最主要因素。特別是由外資控制的出口導向,必定會使我國在企業合資中處於上述的兩難境地。
要強制實行中方對合資企業的控股,就必須限制那些由境外總部控制采購和銷售的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經營活動,特別是嚴格地限制跨國界經營的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經營活動。
——為扼制中國房地產業中的投機和投機性外資的流入,必須立即禁止外國人、外國企業購置中國的房地產,已購入者應限令其限期以公平價格售出;
——為扼制投機性外資的流入,應進一步加緊限制外國人、外國企業購買中國上市公司股票,並逐步走向最終禁止外國人、外國企業購買中國上市公司股票;
——為維護中國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穩定,防止發生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崩潰性恐慌,防止在股票和房地產價格過低時形成要求外資購買救市的需要,中國政府應建立專業的國有財產經營機構,在股票或房地產價格過低時購進股票或房地產以穩定市場。
對股票市場,政府應建立股票價格平準基金,在股票價格普遍過低、平均市盈率已經顯著低於存款利息率的倒數時大量購入對股市有穩定作用的股票;
對房地產市場,政府也應在房屋售價已經顯著低於未來房租的貼現值時購入城市的一部分房產,以穩定房地產市場。
中國的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都有可能發生恐慌性的崩潰,這種崩潰有可能導致中國的整個金融體系陷入危機並造成嚴重的經濟衰退。政府應及早作好應對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崩潰的預案和組織准備。組建股票價格平準基金和購買房地產的機構,就是應對危機的一個重要的組織准備。
——上述政策措施涉及到一系列使用政府資金的國有財產經營機構,如購買外商投資項目所有權的國有控股公司或投資基金、購買外資企業所有權或外資持有的企業股權的國有控股公司或投資基金、股票價格平準基金、購買房地產的政府機構等等。需要以法令形式確定這些國有財產經營機構的法律地位,這些機構的資金由財政部發行專門的建設債券籌集,其運營由財政部和國資委等部門聯合監管。這些機構運營中需要的外幣資金,由財政部發行專門的建設債券籌集,這些債券由國內銀行以其持有的中央銀行票據認購,而這些國有財產經營機構將所獲中央銀行票據兌換為外幣使用。
——上述所有各項措施,都應當有利於建立並穩固地維護由中國自己本國控制的完整的產業鏈、資金鏈。這種完整的產業鏈、資金鏈是中國在未來不會受經濟波動和外來沖擊的各種危機很重打擊的根本保證。
面對中國當前可能發生的兩方面危機,千難萬難,政府有效地控制資金並適當地實行再國有化就不難。
⑤ 我國將啟動國土綠化行動力爭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多少
1月4日從全國林業廳局長會議獲悉,中國將啟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力爭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到2035年達到26%、到本世紀中葉達到世界平均水平。
據介紹,今年是三北工程建設40周年。40年來,三北工程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別是近五年,年均造林育林千萬畝。2012-2016年,三北工程累計完成造林育林5028萬畝,其中人工造林2805萬畝,封山育林2007萬畝,飛播造林55.5萬畝。5年來工程區治理沙化土地近6萬平方公里,三北地區沙化土地面積已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2460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年均縮減1297平方公里,呼倫貝爾、科爾沁、毛烏素三大沙地植被蓋度增加了8.3個百分點;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5.4萬平方公里,年入黃泥沙量減少4億噸左右,黃河中游安寧渡—潼關河段年均輸沙量由20世紀50-80年代12.19億噸下降至2008-2014年1.39億噸,降幅89%;5年來工程區103個地級市完成市郊周邊造林690萬畝,人居環境大為改善;工程區林產業加快崛起,特色經濟林總面積已達到1億多萬畝,年產干鮮果品4800多萬噸,年產值達到1200億元,約1500萬人依靠發展特色林果業實現了穩定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