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97金融風暴
言簡意賅好啊剛好我就知道個大概,拿不出數據分析:
首先在此次金融動盪之前東南亞國家包活韓國等國家經歷了長時間的平穩發展,而且這些國家都有一致特點:外向型經濟,進出口貿易佔GDP很大比例。
因為他們本國經濟系統薄弱,盤子小,所以這些國家的匯率系統是不穩定和薄弱的。如果沒記錯,應該是首先泰國的泰銖大幅度下滑,原因是金融大鱷索洛斯從國際游資那裡不知怎麼弄來了大筆的錢(可以和這些國家的外匯儲備相比),然後大量拋售泰銖購進美元,從此開始了連鎖反應,泰國本來想努力控制局面,但央行的外匯儲備不足以應對,人是很容易受鼓動的,心理雪崩效應,泰銖最終崩盤。
這樣造成該國的出口額大幅度減少,原材料能源等又沒有外匯購買,因為東南亞國家相互聯系比較緊密,再加上類似操作,最終全面貨幣貶值。後來到了嚴重時期,中國,韓國,香港的出口都受到很大影響,你可以查一下我國那年的出口額,很慘。香港本來在劫難逃,因為它也是嚴重依賴進出口的獨立金融體系,最後是中央政府借款幾百億(美元)才挺住了。當時朱鎔基總理向國際作出承諾:人民幣絕不貶值,無論花多大代價,就是因為這個是連鎖的,人民幣貶值了可以改善出口壓力,但會損害更多的國家。
ps:也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人民幣還是挺住了,從此人民幣在東南亞國家聲名鵲起,在當地旅遊很多人直接收人民幣的,而不是美元一枝獨秀了。當然這次金融風暴破壞巨大,通貨膨脹,經濟負增長等等。
作為美股投資首先說買美股的好處:相對低的整體市盈率,相對低的風險,能買到一些非常優秀但是A股買不到的公司的股票,比如阿里巴巴,同時有機會能買到超低估的股票,比如去年4月前的AMD。。。
美股監管更嚴,金融犯罪的成本更高,所以市場會相對規范一些。
有好處自然也有壞處,相對低的整體市盈率導致整體波動遜於A股,美股投資來分析美股研究社講到相比較於A股選擇美股更讓人放心一些;而且美股交易時間是在中國的晚上,操作不便,雖然有諸多下單類型幫助你追蹤股市變化,但是畢竟用各種追蹤單還是不如自己眼睛看的好。而且美股市場上,機構投資者多,專業投資者佔比高,你在A股市場上能戰勝大媽們,不代表你能戰勝美股的專業級對手。
綜上,我選擇買美股,就買自己很了解的行業,相對了解的公司,並且長線投資。少做短線可以盡量避免與市場的專業機構正面交鋒
假設一個中國投資者僅希望投資於自己所了解的中國企業,那麼當他只在A股投資的時候會發現一個問題:互聯網新經濟的代表公司是基本缺位的。比如:網路(祝早日倒閉)、阿里、騰訊(謝天謝地,他在H股)、攜程等等。這些公司都是中國投資者非常熟悉的,然而A股完全沒有同等對應。因為天朝的IPO規則限制,拿了境外美元投資,搭了境外架構的公司很難在境內上市。而現在方興未艾的互聯網企業恰恰是早年境外美元基金集中投資的對象。當我看好這一類企業的時候,我可能只能出海投資。
把假設再放開一點,假如一個中國投資者希望投資於他自己熟悉的中國經濟(而不僅僅是中國企業),那麼他將更加依賴美股和港股市場。前面提過的互聯網公司就不再贅述了。當我們想投資中國經濟的時候,我們會發現A股缺了兩端,一邊是我們缺少的資源類公司,一邊是外資滲透比例很高的下遊行業。我們有河鋼和寶武,可是除了一個規模很小的海礦之外,鐵礦石股去哪裡買?只能去美股買淡水河谷。當我們想買消費品的時候,你會發現除了家化之外,寶潔和聯合利華都不在A股。如果要買個奢侈品行業的公司,A股索性絕跡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市場,相應的標的卻都在海外。更不要說博彩股(當然,主要在H股)這一類受到國內法規限制卻主要來自中國需求的奇葩了。
另外,美股還有很多中概股,也是比較容易了解到的。簡而言之,無論一個投資者僅僅想投資自己熟悉的中國公司,還是希望投資於蓬勃向上的中國經濟,A股市場都不可能完全滿足他的需求。
⑶ 美國上一次經濟危機是什麼時候,1983年到2005年之間美國有沒有發生過經濟危機
SOHU有專門的文章
歷史回眸:美國金融危機20年一個輪回
歷史彷彿總是充滿了巧合,即便是金融危機也總是經歷著輪回。對於美國所經歷的金融危機來說,其似乎總在大約每20年便輪回一次:1819年、1837年、1857年、1873年、1893年、1907年、1929年,美國的經濟在繁榮與動盪中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美蘇爭霸,但在1987年卻遭遇了「黑色星期一」,導致了一場金融大地震,接著便是今天——2008年。
不可避免的是,美國金融危機的輪回往往都標志著其經濟衰退期的一個開始。
輪回第一站 1819年
1819年,首先陷入危機的是英國。英國當時的三大棉紡織工業中心——曼徹斯特、格拉斯哥、培斯利——工人的工資降低了一半以上,全國食品消費量比1818年減少三分之一。這場危機對美國、法國、德國正在成長中的紡織工業和冶金工業造成了沉重打擊。 由歐洲農業經濟復甦和世界農產品市價驟跌而引發的1819年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傷害,美國政界和企業界的領袖們都把它看作是人力所無法控制的自然災害。
輪回第二站 1837年大恐慌
1837年,美國的經濟恐慌引起了銀行業的收縮,由於缺乏足夠的貴金屬,銀行無力兌付發行的貨幣,不得不一再推遲。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貴金屬由聯邦政府向州銀行的轉移,分散了儲備,妨礙了集中管理;英國銀行方面的壓力;儲備分散所導致的穩定美國經濟機制的缺失等等。美國的蕭條也持續了六年。從1837年到1842年,美國破產事件達33000起,破產總金額達44000萬美元,而當時美國最大的企業規模在1000萬美元左右。
輪回40載至第三站——1857金融動盪
1857年秋,美國靠空頭支票、出口信貸生存的進出口商首先大批破產,繼之,銀行紛紛倒閉。一度同紐約爭奪全國金融中心地位的費城,幾乎全部銀行都停止支付。隨後,紐約63家銀行中62家遭到擠兌而停止支付。貼現率上升到60%-100%。鐵路公司的股票價格跌去85%-87%。金融危機迅速蔓延至英國,英格蘭銀行將貼現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10%。破產銀行和有價證券共損失達8000萬英鎊,危機造成的全部損失則高達25000-30000萬英鎊。
第四站 鐵路投機致1873金融危機
1872年,由於建設成本高漲,預期收益下降,美國的鐵路線增長速度開始放慢,機車及鐵軌訂貨開始減少。於是,鐵路股票價格開始下跌。從下跌轉為暴跌的,是開始於1873年的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股市暴跌,24小時內股票貶值達幾億盾。維也納交易所危機引發了第十二次世界經濟危機,倫敦、巴黎、法蘭克福、紐約金融市場的一片恐慌,鐵路股票紛紛下挫。1873年9月,美國最殷實銀行之一的傑依—庫克金融公司因鐵路投機破產,紐約股市狂瀉,5000家商業公司和57家證券交易公司相繼倒閉,紐約證交所第一次關門10天。此後,美國鐵路線增長率連續四年下降,生鐵產量由260萬噸降至190萬噸,船舶下降 60%,機車下降70%。進口從1872年開始下降,連續四年,降幅達36%,其中鐵和紡織品的進口分別減少了82%和45%-55%。只有鋼產量保持增長,並於1875年大幅增長。
第五站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經濟危機
1907年3月,美國爆發了交易所危機;1907至1908年,美國破產的信貸機構超過了300個,共負債3.56億美元,還有2.74萬家工商企業登記破產,共負債4.2億美 元。隨著恐慌的加深,儲戶一窩蜂地擁到全市各家銀行提款。還有一些儲戶因為疲 憊不堪便僱人給他們排隊(後來成為華爾街名人的高盛公司的悉尼·溫伯格,當時 排一天隊賺10美元)。1907年的危機中,美國工業生產下降的百分比要高於在此以 前的任何一次危機,失業人數最多時估計為500-600萬,這是以前各次危機中未曾有過的。
危機波及世界許多國家,德、英、法竭力向自己的殖民地傾銷商品。這樣一系列危機加劇了英德、法德之間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危機中孕育。
第六站 1929年黑色星期四
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票交易所的股票價格突然從高峰暴跌,正式拉開了大危機的序幕。那些平時被認為可靠的大公司股票價格一路向下翻著跟斗,29日股票慘跌到一個新低,一天之內被拋售1638萬股,損失比協約國所欠美國的戰債還大5倍。農業資本家為維持高價,確保利潤,除縮小耕地面積、實行減產外,還把大量農產品、畜產品加以銷毀。美國將1000多英畝的棉花毀在田間,將大量小麥當燃料燒,將所存牛奶傾入密西西比河中。加拿大讓小麥爛在田裡,阿根廷將豬肉壞在倉庫中,巴西將咖啡投入爐中做燃料。這就是此後3年目睹之種種怪現狀。這次大危機不僅在經濟 上造成巨大損失,而且帶來了極慘重的政治後果---法西斯主義在興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第七站 1987年金融地震
1987年10月19日,美國的道瓊斯工業股票下跌了508點,跌幅為22.6%。全國損失5000億美元。這一天被稱為「黑色星期一」。 10月20日,倫敦股票市場下跌249點,損失達11%,約為500億英鎊。香港股票停止交易。巴黎股票市場下跌9.7%,東京股票市場下跌14.9%。
造成美國股票市場發生劇烈振盪的直接原因是金融投機,導致了股票市場的不穩定,美國連年出現的巨額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是引發這次股票暴跌的罪魁禍首。在1987年暴跌以前,美國連續5次提高利率,投資股票的利潤相對較低,導致了相當一部分資金持有人的投資方向發生了變化。
這次股市暴跌,對世界經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首先,使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大受損傷。其次,股市暴跌引起了債券市場和黃金市場的價格上漲,同時使匯率下跌,對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造成了破壞。
最後,2008年金融海嘯
其實從美國政府從2008年9月7日宣布接管房地美和房利美之時,美國金融海嘯的徵兆就已經在蔓延。9日,雷曼兄弟信用評級遭標普列入觀察名單,再加上其與汗國開發銀行談判陷入僵局,雷曼當天股價驟降45%,拖累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當天急挫2.4%,而這也預示著雷曼慘淡的前景。之後雷曼尋找買家計劃破產,而美國財長保爾森表示不會再替金融機構出錢,雷曼最終於15日宣布破產,從而正式引發了席捲全球的這場金融海嘯。
盡管境況不佳的美國國際集團獲得了美國政府850億美元的緊急援助獲取了80%的股份,美國國際集團卻沒有得到根本性的狀況改善。美國金融機構資金流動性隨後繼續凍結,道指持續下挫,全球股市市值急速蒸發,數額高達數萬億美元。高盛、摩根士丹利隨後也獲准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美投資銀行5巨頭自此消失。
盡管美國政府歷經艱辛最終通過了7000億美元救市法案,但美國股市危機陰影仍無法消散,即便是全球央行齊出手降息,全球股市仍急挫不止。我們目前還無法預知這場金融海嘯要走到怎樣的一個程度,但我們幾乎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美國經濟或許無法避免陷入衰退的命運。(鍾龍)
轉自搜狐綜合新聞
⑷ 美國金融危機歷史
美國金融危機20年一個輪回
歷史彷彿總是充滿了巧合,即便是金融危機也總是經歷著輪回。對於美國所經歷的金融危機來說,其似乎總在大約每20年便輪回一次:1819年、1837年、1857年、1873年、1893年、1907年、1929年,美國的經濟在繁榮與動盪中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美蘇爭霸,但在1987年卻遭遇了「黑色星期一」,導致了一場金融大地震,接著便是今天——2008年。
不可避免的是,美國金融危機的輪回往往都標志著其經濟衰退期的一個開始。
輪回第一站
1819年,首先陷入危機的是英國。英國當時的三大棉紡織工業中心——曼徹斯特、格拉斯哥、培斯利——工人的工資降低了一半以上,全國食品消費量比1818年減少三分之一。這場危機對美國、法國、德國正在成長中的紡織工業和冶金工業造成了沉重打擊。 由歐洲農業經濟復甦和世界農產品市價驟跌而引發的1819年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傷害,美國政界和企業界的領袖們都把它看作是人力所無法控制的自然災害。
這次股市暴跌,對世界經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首先,使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大受損傷。其次,股市暴跌引起了債券市場和黃金市場的價格上漲,同時使匯率下跌,對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造成了破壞。
最後,2008年金融海嘯
其實從美國政府從2008年9月7日宣布接管房地美和房利美之時,美國金融海嘯的徵兆就已經在蔓延。9日,雷曼兄弟信用評級遭標普列入觀察名單,再加上其與汗國開發銀行談判陷入僵局,雷曼當天股價驟降45%,拖累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當天急挫2.4%,而這也預示著雷曼慘淡的前景。之後雷曼尋找買家計劃破產,而美國財長保爾森表示不會再替金融機構出錢,雷曼最終於15日宣布破產,從而正式引發了席捲全球的這場金融海嘯。
盡管境況不佳的美國國際集團獲得了美國政府850億美元的緊急援助獲取了80%的股份,美國國際集團卻沒有得到根本性的狀況改善。美國金融機構資金流動性隨後繼續凍結,道指持續下挫,全球股市市值急速蒸發,數額高達數萬億美元。高盛、摩根士丹利隨後也獲准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美投資銀行5巨頭自此消失。
盡管美國政府歷經艱辛最終通過了7000億美元救市法案,但美國股市危機陰影仍無法消散,即便是全球央行齊出手降息,全球股市仍急挫不止。我們目前還無法預知這場金融海嘯要走到怎樣的一個程度,但我們幾乎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美國經濟或許無法避免陷入衰退的命運。
⑸ 是什麼原因引起了金融風暴
美國的窮人憑著自己是美國人花了太多的本來不屬於自己的錢。美國的銀行對世界同行說,看,我有本事放貸收利息,你們拿錢來,我幫你們放貸。於是全世界都借錢給美國銀行去放貸。美國窮人高興了,送錢給自己花,那還不花個痛快。誰能想到美國的窮人也是窮啊。
⑹ 比特幣狂瀉31%後暴力反彈40%,這種現象給予了股民們哪些警示
這項現象說明比特幣的價格及其不穩定,投資風險巨大。這段時間,比特幣再度讓投資者們感受了一把過山車。比特幣價格在很短時間大跌30%,後又上漲40%,這幾乎很難用說明規律來解釋。而看好比特幣的人似乎也越來越多。首先是波場幣創始人孫宇晨在其社交賬號上,發布其抄底比特幣的信號,從其自己公布的數據來看,他在比特幣大跌之後,買入了1.5美元的比特幣還有兩千五百萬美金的以太坊,顯然他依然十分看好虛擬貨幣的發展。
這段時間,幣圈真的是波瀾不斷,首先是馬斯克的言論讓大家開始懷疑,其是否依然支持比特幣。還有就是中國全面禁止虛擬貨幣的交易,也讓虛擬貨幣的發展受到阻礙。其實比特幣的發展一直飽受爭議,一方面,專家認為其根本毫無價值,另外一方面比特幣價格又在不斷保障,這導致大量散戶被吸引其中,而散戶越來越多,結果就是市場越來越不穩定,一出現風吹草動,比特幣價格就會出現較大的波動。
⑺ 求中國歷史上證券市場兩次崩盤時間 點位 及具體原因
一、世界主要證券市場發展歷史
世界上最早買賣股票的市場出現在荷蘭,時間是1602年。因為荷蘭海上貿易發達,刺激大量的資本投入,因而產生了股票發行與交易的需求。第一個股份有限公司是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因為當時還沒有完備的股票流通市場,更沒有獨立的股票交易所,所以只能靠本地的商人們零星地進行股票買賣中介,股票交易也只能在阿姆斯特丹的綜合交易所里與調味品、穀物等商品混和在一起交易。
十七世紀後半葉,經濟中心轉移到了英國,在荷蘭創立的股份公司在倫敦得到了飛躍發展。在倫敦最古老的交易所——皇家交易所之中,與商品交易混在一起進行買賣交易的有俄羅斯公司(1553年創建)、東印度公司(1600年創建)等公司的股票。由於買賣交易活躍,所以在皇家交易所進行股票買賣的交易商獨立出來,在市內的咖啡館里進行買賣。1773年在倫敦柴思胡同的約那森咖啡館中,股票經濟商正式組織了第一個證券交易所,即當今倫敦交易所的前身,這就是現代證券市場的原型。1802年倫敦交易所新大廈落成開業,當時在交易所內交易的證券主要是英格蘭銀行、南海公司和東印度公司的股票。
「南海泡沫事件」是英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南海公司成立於1711年,其經營策略主要是通過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並以此謀取暴利。當時英國戰爭負債有一億英鎊,為了應付債券,南海公司與英國政府協議債券重組計劃,由南海公司認購總價值近1000萬英鎊的政府債券。作為回報,英國政府對南海公司經營的酒、醋、煙草等商品實行永久性退稅政策,並給予對南海(即南美洲)的貿易壟斷權。
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中獎債券與南海公司股票進行轉換,隨著南美貿易障礙的清除,加之公眾對股價上揚的預期,促進了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又帶動股價的上升。次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逐年向公司償還。為了刺激股票的發行,南海公司允許投資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新股票。當英國下議院通過接受南海公司交易的議案後,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從每股129英鎊跳升到160英鎊;而當上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票價格又漲到每股390英鎊。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因而價格狂飆,到7月,每股又狂飆到1000英鎊以上,半年漲幅高達700%。在南海公司股價扶搖直上的示範效應下,全英170多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的股票以及所有的公司股票,都成了投機對象。一時間,股票價格暴漲,平均漲幅超過5倍。
然而當時這些公司的真實業績與人們期待的投資回報相去甚遠,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與上市公司實際經營前景完全脫節。1720年6月,為了制止各類「泡沫公司」的膨脹,英國國會通過了「泡沫法案」(TheBubbleAct),即「取締投機行為和詐騙團體法」,自此許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清醒,對一些公司的懷疑逐漸擴展到南海公司。從7月份起,南海股價一落千丈,12月份更跌至每股124英鎊,「南海泡沫」由此破滅。「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泡沫法案」,對英國證券市場發展造成了重大影響,之後上百年左右的時間股票發行都在受到這個法律的制約,使英國股票市場幾乎停滯不前,發展極為遲緩。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英國的工業革命。
18世紀上半葉,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不斷深入,大量的基礎產業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刺激了公司股票發行與交易,股票市場開始逐漸活躍起來。這期間由於產業革命取得成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工廠」。為了促進工業品的輸出,英國一邊對海外進行資本輸出,一邊在國內發展紡織等行業,進而在1830-1840年代發展重工業。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加強產業基礎而進行的國家公共事業投資以及銀行、保險等公司的數量開始急劇增加。首先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登場的是運河公司的股票,雖然在股票市場進行培育的進展並不大,但其後鐵道公司的股票在全國形成了投機熱潮,引發了在全國各地開設證券交易所進行股票交易的熱潮。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共有22家地方證券交易所。
進入了50年代,倫敦證券市場再次向海外投資急速傾斜。因為被稱之為「商人銀行」(MerchantBank)的英國式證券商的活躍,廣泛地把美國的鐵道債券、印度或澳大利亞的證券等加入了交易對象,從而為確立倫敦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而邁進了關鍵性的一步。到1914年,在倫敦交易所上市的證券中有80%是海外證券。因此,倫敦與其說是因為國內產業資本而成長壯大起來的,還不如說是作為海外資本的市場不斷擴充而逐漸地擴大起來的。
與此成為對照的是,美國證券市場首先是為了開發運河、鐵道等國內產業基礎而堅實地發展起來的。提到美國最初的證券市場可能大家都會自然地聯想起華爾街,其實美國最早的證券市場是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當時費城不但是美國的政治中心,也是美國的金融中心。華爾街則是年前後荷蘭殖民者們作為交易基地而在曼哈頓島的南部劃分出一部分地方建立起來的。伴隨著美國的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華爾街也開始逐步繁榮,證券交易中介商人們所匯集的咖啡館也不斷地增加。最初交易者們聚集在露天街角一起進行買賣,隨著經濟發展以及投資者上升的熱潮所支撐著的證券交易量不斷地增加,還特地追加了傍晚的交易時間,同時也出現了刊登著交易價格波動狀況的報紙。
由於市場交易混亂與競爭無序,1792年,當時交易量最大的24位經紀商經過秘密協商,制定出了停止不當競爭,只在24人之間進行證券買賣交易,最低手續費為0.25%,每日在梧桐樹下聚會交易等正式協議,這就是著名的「梧桐樹協議」。這成為美國最早的股票市場,也就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817年,這些經紀人通過一項正式章程,並定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會」,至此一個集中的證券交易市場基本形成。1863年,「紐約證券交易會」易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所」。
1820年代到1830年代,美國的工業化浪潮為證券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這一時期發展水陸運輸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中心環節。為了籌集道路、橋梁、運河等土木事業的資金,美國發行了聯邦債券、州政府債券、民間事業債券、股票等,使證券市場的交易量大幅度地增加,當時市場上最熱門的股票就是伊利運河公司的股票。緊跟在運河熱之後的交易熱點是鐵道股票熱。Mohawk&Hudson鐵道公司是最初上市的鐵道股票,其交易從1830年就開始了。之後鐵道股票的上市持續地增加,使得在交易所內進行的買賣交易更加活躍。這種情形一直持續直到1837年股價暴跌,其後5年左右華爾街一直是處在一種非常低迷的狀態之下。
在1842-1853年期間,電報的發明與建設,加利福尼亞的黃金開采熱(美國的西部大開發),對墨西哥戰爭等因素造成的景氣擴大,再次喚醒了美國的經濟活力,證券市場也開始逐漸地活躍起來了。其所交易的證券從以鐵道股票為中心,逐步擴大到了包含銀行股票、保險股票、運河股票等,股票數量與交易量都明顯地增加,證券交易中介商人也急劇地增加了。1865年,隨著美國南北戰爭的結束,中斷了的鐵道建設再度開始繼續,經濟也開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1920年代,美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刺激股票市場走強,美國進入「飛揚的二十年代」。1921年8月到1929年9月,道瓊斯指數上升了468%。那時人們可以進行保證金交易,即可以用10%的保證金融資購買股票,而股市的繁榮極大地刺激了保證金交易的數量,到1929年10月初,經紀人貸款總額激增至68億美元的頂峰,比1928年1月的38億美元高出約80%。
1929年7月,美聯儲將貼現利率從5%提高到6%。與此同時,美國經濟在8月到達頂峰後疲態初露,商品批發價格出現了下降,個人收入和工業產值開始停止增長。但市場對此視而不見,終於在經歷了長達十多年的牛市後美國股市從9月3日的386.1點開始掉頭向下,到1929年10月29日,美國歷史上最大的股災爆發了,單日下跌達18.5%,美國股市由此進入漫長的熊市。1932年6月30日,道瓊斯指數跌至41點。與股災前相比,美國鋼鐵公司的股價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車公司從92美元跌至7美元。
在這場股災中,數以千計的人跳樓自殺。20世紀前期美國最富盛名的大經濟學家歐文•費雪幾天之中損失了幾百萬美元,頃刻間傾家盪產,從此負債累累,直到1947年在窮困潦倒中去世。這次股災徹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人們聞股色變,投資心態長期不能恢復。股市暴跌後,投資者損失慘重,消費慾望大減,商品積壓更為嚴重。同時,股市和銀行出現危機,企業找不到融資渠道,生產不景氣,反過來又加重了股市和銀行的危機,國民經濟雪上加霜。由於美國在世界經濟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經濟危機又引發了遍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蕭條:5000萬人失業,無數人流離失所,上千億美元財富付諸東流,生產停滯,百業凋零。
紐約股市崩潰發生之後,美國參議院即對股市進行了調查,發現有嚴重的操縱、欺詐和內幕交易行為,1932年銀行倒閉風潮,又暴露出金融界的諸多問題。在痛定思痛、總結教訓的基礎上,從1933年開始,羅斯福政府對證券監管體制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法律為基礎的監管構架,重樹了廣大投資者對股市的信心,保證了證券市場此後數十年的平穩發展,並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仿效。這樣,以1929年大股災為契機,一個現代化的、科學的和有效監管的金融體系在美國宣告誕生。經歷了大混亂與大崩潰之後,美國股市終於開始邁向理性、公正和透明。
此後,經過羅斯福新政和二次大戰對經濟的刺激,美國股市逐漸恢復元氣,到1954年終於回到了股災前的水平。其後美國經濟持續發展,股市欣欣向榮,繼續向上,走出了數輪持續十多年的超級大牛市。期間雖然經歷了1973年石油危機、1987年股市崩盤、1998年全球金融危機、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911恐怖襲擊」、安然公司和世界通訊公司財務丑聞等事件等,但美國證券市場依然健康發展。近年來,隨著金融創新產品的不斷推出,投資人化解市場風險的能力大大提高;全球普遍的低利率帶來了資金流動性大大增加;以及大規模金融資產涉足資產重組對市場產生很大的刺激作用,使證券市場的資金和吸引力不斷增強,促進了美國證券市場的蓬勃發展,道瓊斯指數在突破萬點之後繼續奮發向上,至今已突破一萬三千點關口。
二、中國證券市場發展歷史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政策,由此開啟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局面。在中國經濟發展與快速增長的情況下,中國當代證券市場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應運而生。1981年財政部首次發行國庫券,揭開了新時期中國證券市場新發展的序幕。
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對社會資金的巨大需求,國家開始了股份制改革試點工作,並率先在上海、深圳等地展開。改革開放後國內第一隻股票——上海飛樂音響於1984年11月誕生。1986年9月26日,新中國第一家代理和轉讓股票的證券公司——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託投資公司靜安證券業務部宣告營業,從此恢復了我國中斷了30多年的證券交易業務,開始上海股票的櫃台交易。1988年,深圳特區嘗試對一些企業進行股份制改制,選擇了5家企業作為股票發行上市的試點,其中包括一家由深圳幾家農村信用社改組而成的股份制銀行——深圳發展銀行,由此產生了經人民銀行批准公開發行上市的中國第一支股票。同年,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成立,開始了深圳股票的櫃台交易。與此同時,全國各地也開始仿效上海和深圳進行股份制改革試點,並相繼設立證券公司或交易部進行櫃台交易,提供證券交易服務。
由於投資者對股票的需求旺盛,所以交易非常活躍。但是當時的交易很原始,極為不規范,沒有交易記錄,沒有成交確認制度,沒有過戶交割機制,沒有交易監控制度,沒有信息披露制度等等,市場極為混亂,糾紛不斷,於是盡快成立規范的證券交易所就迫在眉睫。1990年,國務院批復上海浦東新區開發政策,同意在上海設立證券交易所。同年11月,上海證券交易所經國務院授權,人民銀行批准,正式宣告成立。第二年,即1991年4月,深圳證券交易所得到批准正式成立。滬深交易所成立後,本地發行的股票開始進場交易,這就是所謂的上海「老八股」和深圳「老五股」。之後國內其它地方發行的公司股票開始陸續在滬深兩個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國內證券交易開始逐步規范化。
剛開始,上海交易所對股票的交易價格進行管制,將股票交易的漲跌幅嚴格限制在1%以內。1992年1月20日,鄧小平南巡,肯定股票試點作用,造就了國內證券市場一輪大行情。由於股票供不應求,市場迅速上升,而股市的上升帶來的「財富效應」進一步刺激了投資大眾對股票的需求,於是國家開始加大股票供給,以發行股票認購證進行搖號抽簽的形式發行新股,滬深股票市場規模開始迅速擴大。1992年5月2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全面放開股價,實行自由競價交易,大盤開始快速上漲,滬深股市上漲超過200%。
1992年8月10日,是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日子。當時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激勵下,中國證券市場的合法地位正式確立,滬深股票市場走出了一輪氣勢磅礴的牛市行情,其中深圳股市漲幅超過2倍,股票供不應求。為平抑股價,增加供給,8月7日深圳市宣布當年發行5億股公眾股,發售500萬張抽簽表,中簽率為10%,每張抽簽表可以購1,000股。但是當時市場極度熱烈,對股票的需求量及其巨大,5億股股票無疑是杯水車薪,於是出現了百萬人爭購抽簽表的局面,並且引發了內部人營私舞弊暗中套購認購表的行為,結果多數人因為沒有買到中簽表而到市政府示威,從而引發了震驚全國的「8•10事件」。該事件的爆發使得國家管理高層極度震驚,引發了對社會穩定的擔憂,並觸發了公眾投資者對證券市場存廢問題的憂慮,導致滬深股市深幅狂瀉,上海市場三天之內暴跌400餘點。
「327國債事件」是中國證券市場又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1993年,為抑制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國家開始進行宏觀調控,滬深股票市場開始反復走低,投資者關注的重點開始轉移到國債期貨市場。國債期貨市場是上交所於1992年12月建立,開始只允許部分券商進行自營買賣。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向個人投資者開放了國債期貨交易,國債期貨交易日漸活躍。到了1994年秋天,國債期貨發展的政策環境出現了重大的變化,面對高達兩位數的通貨膨脹率,央行出台儲蓄保值貼補政策,國債的固定利率也變成了浮動利率,國債期貨的價格波動加大,全國各地投資者趨之若騖,成交額明顯放大,交易所國債期貨清算保證金高達140億元。與此同時,上交所管理層對經濟與政策環境變化後的風險擴大缺乏足夠的認識,沒有作出相應的調整,終於在1995年2月發生了「327國債期貨事件」。
「327」是1992年發行的3年期國庫券的代號,240億元的327國債1995年6月到期,它的9.5%的票面利息加上保值補貼率,每百元債券到期應兌付132元。但是,「327」國債的價格卻一直在148元上下波動,因為市場認為與同期銀行儲蓄存款利率12.24%相比,「327」的回報太低,財政部可能到時會提高利率,以148元的面值兌付。1995年2月23日,財政部發布提高「327」國債利率的消息,多方趁此逼空。當時空方主力萬國證券在148.5價格封盤失敗後,在交易最後8分鍾大量透支操作,用700萬手價值1400億的空單,直接把價格打到147.5元收盤。「327國債」合約價格暴跌3.8元,當日開倉的空頭全部爆倉。最終上交所宣布當日最後8分鍾的交易無效。「327國債」事件之後,國債期貨市場仍是動盪不安,5月17日,中國證監會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
開展國債期貨交易是我國進行金融衍生產品創新的一次重要的開拓性嘗試,極大地提高了國債在投資者心中的地位,促進了我國國債市場的發展,改變了以往國債乏人問津的局面。雖然這次創新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它作為我國開展金融衍生產品創新的第一次實驗,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樣本,為今後開展金融衍生產品創新業務時如何進行風險控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作用。
與此同時,在1994-1995年,國家採取各種政治、經濟措施反通貨膨脹並取得重要成果。到95年下半年,物價逐步穩定並慢慢回落至正常水平。市場開始預期宏觀調控將要結束,央行將採取降息等措施以刺激經濟發展,於是在1996年第二季度滬深證券市場開始恢復性上漲。到12月中旬,在9個月的時間內滬深股市累計上漲300%以上,漲幅驚人。由於擔心股市過快上漲沖擊實體經濟危害社會安全與穩定,12月14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批評股市存在的嚴重過度投機,同時滬深交易所開始實行漲跌幅限制,導致滬深股市暴跌,部分投機者損失慘重。其後股票開始一輪又一輪沖高與回落,周而復始。
2001年6月14日,國務院出台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辦法引發了投資者對股票市場股權分置等內在結構性缺陷的擔憂,由此引發股市下跌,結束了長達5年的牛市。在其後的4年中滬深股市進入漫漫熊途,受企業經營業績下滑、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占款甚至侵害上市公司利益、股權分置等眾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上證指數一度擊穿1000點的整數關口,一些公司的股票價格大幅下降到不到前期高點的十分之一,證券市場極為蕭條,投資融資功能遭受了極大的破壞。一些投資者信心遭受嚴重打擊,投資者甚至喊出了「遠離毒品、遠離股市」的口號,證券市場投融資等基本功能幾乎喪失殆盡。
在這樣情況下,為促進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大力發展資本市場。2005年5月,在經過全面討論與廣泛認證之後,股權分置改革工作終於全面推出。三一重工、清華同方等納入第一批股改試點范圍。在股改對價、證監會加強上市公司監管提高清欠力度、貿易資本雙順差而導致的流動性過剩、人民幣升值、上市公司業績提升等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影響下,中國證券市場開始步入新一輪牛市。截止2007年5月,滬深股市累計升幅達到300%以上,部分個股更是上升10倍以上。一些缺乏業績支撐的股票在所謂整體上市、資產注入、重組等題材的刺激下大幅上升,漲幅驚人。由於短期升幅過大,證券市場已經累積了不少風險,投資者應注意採取措施加以防範,不要盲目追漲殺跌,以免遭受經濟損失。長期來看,由於我國是一個新興市場,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因此證券市場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縱觀國內外證券市場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得出三點結論。第一,在證券市場的發展過程中,繁榮與危機總是相生相伴的,市場的暴漲和暴跌總是如影隨形,既沒有隻漲不跌的市場,也沒有隻跌不漲的市場。第二,雖然存在許許多多的波折,但證券市場發展的總體趨勢是健康向上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因此長期來看,只有那些堅定持有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公司股票的投資者,才能獲利成為市場最終的勝利者。第三,每一次的經濟大發展與大繁榮,都會帶來證券市場的大發展與大繁榮。美國飛揚的「二十年代」造就了1920-1929年的十年大牛市,從而也為1929年的市場崩潰埋下了禍根。二戰之後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創造了美國證券市場長達二十年的大牛市,也導致了1973年的石油危機與股市危機。目前,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長,因此我國證券市場走出目前的大牛市也不足為奇。然而,投資者也不能因此掉以輕心,應時刻注意防範風險。
⑻ 美股狂瀉是什麼意思
美股狂泄的意思
簡單來說就是暴跌了
而且可能是持續性的
⑼ 美股三大指數遭遇大幅度下跌,這將對於A股的走勢形成哪些影響
資本市場有很多比較重要的指標,短期債券與長期債券收益率倒掛往往預示著即將到來的衰退。
如果投資者對短期經濟形式並不看好
,就會偏向買入長期債券,賣出短期債券,導致短期債券收益率上漲,長期債券收益率下降。
如果投資者對短期經濟形式並不看好
現在3個月美國短期債券收益率已經比10年期美債長期債券收益率更高
,
這就說明投資者對美國短期經濟並不看好,認為短期投資風險更高。
受此影響,美股三大股指周五收盤均大跌——
道指收跌1.77%、納指狂瀉2.50%,標普500重挫1.90%。
現在3個月美國短期債券收益率已經比10年期美債長期債券收益率更高
這就說明投資者對美國短期經濟並不看好,認為短期投資風險更高。
道指收跌1.77%、納指狂瀉2.50%,標普500重挫1.90%。
總體來看,美股的下跌可能會對A股的開盤有一個低開的影響,甚至有一些機構和主力可能會利用這個消息進行洗盤和打壓,但是開盤後幾個小時的走勢還是會根據自身的行情,趨勢,以及股民的信心情緒等內部條件進行演變!
也就是說,即使美股的下跌打開了A股的一個下跌回調通道,也是給予許多踏空的資金,甚至是踏空的機構一個入場,逢低吸納的機會,是利好,其實不是利空!況且美股走了10年牛市了,也沒見影響到A股什麼啊,那麼它的跌又能阻止A股幾何呢?
點贊關注我
⑽ 黑色星期一的股災中美聯儲格林斯潘採取了哪些貨幣政策
1987年10月19日是星期一,在經歷了前幾天的小幅下跌之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這一天一開盤就下跌了67點。但這遠未結束,轉眼間,賣盤湧起,開盤不到一小時,指數已下跌104點。到下午兩點時,總計下跌250點,收盤時,道瓊斯指數下跌了508點,由2246.74點狂跌到1738.74點,跌幅達22.6%,市值損失5030億美元。
暴跌來得突然,沒有人知道應該如何遏制繼續惡化的局勢,雖然也有人提議休市,但無人敢作決定。紐約股票交易所顧忌到華爾街在全球股市中的「風向標」作用,只得拚命堅持下去。
驚心的是,開盤第一個小時內,市場上很難找到買家,約占標准普爾500指數指標股30%的95隻藍籌股竟然尚未成交,而由於賣單大量堆積而買單不多,市場價格被迫一再下降以吸引買方。到10時30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30隻指標股中有11隻還沒有開盤交易,而在平時,通常開盤後不到5分鍾的時間里,就會全部開始交易。由於許多隻股票沒有交易,當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無法真實反映市場實際價格,整個市場處於無序狀態,交易量不斷被刷新,計算機交易系統速度減慢,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和標准普爾500指數的准確數字根本無法計算。
巨額交易量導致紐約股票交易所計算機系統在這一天幾乎陷入癱瘓狀態。紐約股票交易所共有200台微機,這套系統從未處理過如此巨大的交易。開盤一小時後,賣單不斷積累,導致計算機竟比實際交易速度慢了20分鍾。臨近中午,計算機系統中的指定指令轉換系統(DOT)慢了約75分鍾。由於DOT系統容量不足,傳送到那裡的3.96億股的交易竟然出現1.2億股沒有執行。
下午13點09分,一則可怕的消息再度傳至股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大衛·路德在華盛頓發表講話說:「在關鍵時刻,雖然我們不知道這一關鍵時刻會在什麼時候,我將與股票交易所討論暫時關閉交易所。」這則消息更加引起一陣恐慌。因為交易所一旦關閉,交易商們將來不及拋掉手中的股票,他們的股票將一文不值,成千上萬的美元將化為灰燼。於是,他們不得不迅速「傾銷股票」。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像著了魔似地狂瀉,到下午兩點下挫250點,股票換手4億多股,計算機比實際交易速度落後了100分鍾。在此期間,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官員出面澄清:他們沒有討論有關關閉交易所的事情。然而為時已晚,災難已無法遏止。
下午14點05分,道指上升350點,成功沖過2000點。但此次反彈僅延續了一瞬間功夫,期指市場的反應基本相同。14點30分左右,股價走勢似乎有走好跡象,然後反彈受阻,新一輪下降趨勢在此形成。此時,距收盤僅剩一個多鍾頭,但就在這短暫而又漫長的一個多鍾頭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這種彷彿已經凝固了的空氣中再度下挫250點,換手2億股。直至下午16時整收市時,這次跳水才被迫停止。
當天,在紐約股票交易所掛牌的1600隻股票中,只有52隻股票上升,其餘全部下跌。其中1192隻股票跌到52個星期以來的最低水平,而且許多具有代表性的藍籌股也在劫難逃。幾乎所有大公司的股票均狂跌30%左右,如通用電氣公司下跌33.1%,電報電話公司下跌29.5%,可口可樂公司下跌36.5%,西屋公司下跌45.8%,運通公司下跌38.8%,波音公司下跌29.9%。
這一天紐約股票交易所內陰雲密布,氣氛極度緊張。價格變動極快,電話機不夠用,熒光屏上的價格跟不上市場實際價格。一個交易員說他的熒光屏上顯示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降3.78點,而實際上這個數字是508點。平時一天的交易額為1億股左右,而這天為6億股。由於計算機系統運行滯後,約有28%的指令未能執行,其中包括9200萬限價指令。許多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直到兩三天後才知道他們的股票沒有賣出。此外受股票價格變化的影響,美國政府債券市場也是一片混亂。而新聞機構由於計算機的影響,收盤5個半小時後才把股市的收盤價報道出去。
「一切都失去了控制」,《紐約時報》這樣報道。這一天損失慘重的投資者不計其數,世界首富薩姆·沃爾頓一天之內股票價值損失21億美元,世界上最年輕的億萬富翁比爾·蓋茨損失39.45億美元,電腦大王王安僅在19日下午就損失了3100萬美元。許多百萬富翁一夜之間淪為貧民,最苦的是那些靠自己多年積存的血汗錢投資於股票的投資者。受股價暴跌震動,股民的心理變得極為脆弱。因股市暴跌而不堪債務重壓的許多人,精神徹底崩潰,自殺的消息不絕於耳。銀行破產,工廠關門,企業大量裁員,人心惶惶。
全球「沖擊波」
面對席捲全球的股市狂潮,各地政府震驚之餘,迅速採取一系列救市措施。香港股市當即停市4天,前聯邦德國宣布降低證券回購率,七國集團會商如何向金融系統提供流動資金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全世界的金融交易聯系在一起。然而金融一體化的步伐加快也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由於全球金融一體化的發展,當某個股市發生暴跌時,其他股票市場也難以倖免。
美聯儲芝加哥分行的高級分析員兼交易員Thomas Thrall表示,「我覺得太驚悚了,第一次覺得全球市場相連是個可怕的事情。」這也是第一次,全球投資者從電視直播上觀看了金融危機在全球市場的傳播。
這一天,東京股票交易所的開盤鑼聲餘音未盡,股票價格便直線下跌。日經225指數下跌了620點,跌幅為14.9%;香港恆生指數下跌421點,跌幅為11.3%,也創下了一天下跌最高紀錄;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下跌169點,跌幅為12.4%;澳大利亞所有普通股價格指數下跌80點,跌幅為3.7%;FTSE30指數下跌183.7點,跌幅為10.1%,FTSE100指數下跌249.6點,跌至2053.3點,投資者損失達500億英鎊。
此外,巴黎、法蘭克福、斯德哥爾摩、米蘭、阿姆斯特丹等股市均有6%至11%不同程度的下跌,形成全世界范圍內的股市沖擊波。面對席捲全球的股市狂潮,各地政府震驚之餘,迅速採取一系列救市措施。香港股市當即停市4天,前聯邦德國宣布降低證券回購率,七國集團會商如何向金融系統提供流動資金。
史蒂芬·古德伯格(Steven Goldberg)是一位老股民,他在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前夕這樣回顧自己的炒股經歷,「1987年股市暴跌前,我拋掉了手中持有的所有股票,但是之後算了一筆賬,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作為股市的長期投資者,不應該深受股市周期因素的影響,應該長期購買和持有股票。」
回憶早期的投資經歷,古德伯格認為,自己過於迷信股市的周期性。「早年投資股票時,我就是一個市場計時器。從1982年到1989年,為了獲得股票收益,我付費聽取一些著名投資大師的投資策略建議,還不時地撥打收費熱線來幫助我躲開熊市,因為我很怕遇到類似1973年至1974年那樣的股災,當時股市一半的價值都蒸發了。」古德伯格表示
受投資策略師的建議,在1982年8月至1987年10月暴跌之前,古德伯格手中的股票漲幅達250%,然後就出現了自由式落體的下跌。「當道瓊斯工業指數在10月15日下跌4%以及10月16日再下跌4.6%時,我慌慌張張地出手清盤,因為股市資金里包含我兒子18歲要上大學的教育資金。」古德伯格繼續說道。
雖然古德伯格沒有在這次股災中受災,但他自認為也是股市暴跌的推手,因為他太迷信策略師的周期論投資建議。「到了10月19日,單日跌幅創紀錄,我以為這是預示著類似1929年的大蕭條要來臨了。事實證明,我是個大傻瓜,股市迅速止跌站穩腳跟,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里重新收復失地,而我已經被嚇怕了,只能傻傻地觀望行情,但很明顯我已經錯過時機。從那以後,我一直買入股票並進行多元化投資,堅持長期持有股票,而不是跟風拋售。」古德伯格這樣總結道。
美聯儲緊急干預
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剛剛上任兩個月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發表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講話,「作為國家的央行,美聯儲有責任提供流動性來支持經濟和金融體系,今天我重申將保證金融體系的流動性」
大崩盤的當天,美國各界反應極為強烈,廣播、電視和報紙紛紛發表評論分析。白宮出面發表聲明抑制恐慌稱:「國家經濟運行狀態良好,就業率處於最高水平上,生產也不斷增加,貿易收支也在不斷改善。美聯儲也表示沒有惡性通脹發生的跡象。」
到了10月19日晚上,恐慌幾乎彌漫全球,時任美國總統的里根也感受到了恐慌危機的威力,他隨即召回在德國訪問的財政部長貝克和在外地出差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與紐約股票交易所主席約翰·費蘭聲共同商討防止繼續暴跌的對策。
10月20日早上,股市恐慌籠罩著銀行業,許多銀行紛紛停止對專業經紀商和交易員提供信用資金,因為銀行擔心他們會破產而收不回貸款,而專業經紀商已沒有足夠的現金向交易所支付保證金以維持交易暢通的責任,因為他們在19日當天為了阻止股票下跌而買進了過量的股票。專業經紀商因此而陷入了流動性困境,他們沒有現金參與20日的交易。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倒閉,要麼求助於另外一家公司兼並他們。一旦專業經紀商倒閉,後果不堪設想,因為紐約股票交易所會缺乏保證金清算交割正常進行的資金來源,繼續暴跌將在所難免。
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剛剛上任兩個月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發表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講話,「作為國家的央行,美聯儲有責任提供流動性來支持經濟和金融體系,今天我重申將保證金融體系的流動性。」這句話實際上是暗示美聯儲會支持銀行為股票交易商繼續發放貸款,格林斯潘的繼任者伯南克在1990年寫道,「當時美國10家最大的銀行暗地裡翻倍給證券公司借款。」
在獲得美聯儲的支持後,兩家主要商業銀行馬上宣布降低優惠利率,紐約化學銀行迅速增加4億美元的證券貸款。銀行家信託公司也表示在任何情況下都會保證客戶的資金需要。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承諾使那些在交易所掛牌的上市公司略微恢復了信心。隨後,美國的各大商業銀行紛紛降低利率。
一些專家後來評價稱,美聯儲回應「黑色星期一」的舉動開創了一個新時代,當遭遇嚴重的市場下行事件時,央行完全有能力穩定投資者信心,有效避免了此前金融危機來臨時就會伴隨經濟衰退和銀行危機的現象。
一系列「救市」措施公布後,10月20日,股票指數上升了102.27點,10月21日比20日又回升了186.94點,但10月22日收盤價比21日又下降了77.42點。大崩盤發生的那一周內,約有650家公司公開宣布要在公開市場上回購本公司的股票。而在此之前,自1987年1月1日至10月16日,總共只有350家公司宣布回購措施,其中的大部分公司在「黑色星期一」那天繼續維持回購行為。上市公司的這種大規模回購行為對股市產生了相當積極的作用。
也有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這種干預金融市場的行為給後來的市場堆積了很多泡沫,因為自1987年股災後,股票市場就走上了「非理性繁榮」的道路。後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急速上漲並沖破了6000點大關。到了這個點,投資者們相信市場仍然蘊藏著巨大的上升能源,股票市場會繼續上揚,但是美聯儲沒有任何後續動作,沒有執行任何形式的緊縮貨幣政策,或者任何針對股票交易而增加的邊際准備金要求,這些都向市場參與者表明,央行沒有像格林斯潘暗示的那樣認為股票價格已經出現警示信號。
20世紀90年代末股票市場繼續上揚,很多人都認為美聯儲應該提出邊際准備金要求(尤其是用於購買或者持有股票的貸款應該要求預付訂金),至少應該採取一些措施表明美聯儲對「非理性繁榮」一貫關注的態度。然而,這種措施很早就被廢除不用了,事實上美聯儲也不願重新啟用。
法律授權了美聯儲可以對股票購買徵收邊際准備金,很多年以來這種准備金一直維持在50%的水平上,直到美聯儲不再試圖對股票市場進行干涉。這種模式下似乎更傾向於由證券交易委員會和證券交易所本身來規范股票交易行為,在這種觀念的指引下,美聯儲很顯然認為增加准備金的舉措是無效的,因為只有一小部分股票交易會受到影響。長此以往,只要美聯儲不收緊貨幣政策,股票市場的投機就不會停止,這就為20世紀90年代的危機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