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司債的發行會對股市有何影響
上市公司發行債券對股票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必須要理性看待。
上市企業有時候需要發行一些企業債券,投資股票的投資者會很迷茫這對於股票是利空消息,還是利好消息,其實股票企業發行企業債券是一種自身發展的需求,利好利空要看實際的企業情況而定。
發行企業債券有很多的目的,企業本身也需要進行發展,而企業發行債券以後對企業的項目有什麼用的作用,這點需要大家及時的關注和調研,如果企業債券的項目不明確,那麼就盡量不要投資。
債券和股票有很大的不一樣,這點大家可以在實際的操作做有所發現,一般來說債券本身不會增加股票的壓力,因為債券和股票的操作平台不同,債券的購買也不一定都是股民,但是發行企業債券量大的話,就會有一部分影響了。
發行公司債券是公司融資的一種形式,對該公司股票一般沒有直接影響。但若融資用途投向公司業務,並能夠為公司帶來新的利潤或者擴大規模,公司債自然對該公司發展有利,因此公司債一般對公司是正面影響。
2. 上市公司發行債券對股票有沒有影響是好是壞
發行債券的主要原因還是集資。不能一概而論說是利空還是利好。
比如他們可以通過發行債券開發新項目,或新的工程,那就是利好。但由於現金流有問題而發行債券就是利空了。一般上市公司不傻,不會告訴你是補充現金流的,所以他們不會讓這成為一件利空的事件。
上市公司發行債券通常會被包裝成利好消息,比如開發新產品擴大市場,上先進的生產線等等。具體還要看上市公司以往業績,藉此來判斷是利好還是利空。
1、要看該公司發行債券的目的,是為了擴大經營,還是彌補在經營上財務的漏洞。
2、如發的債息低於銀行貸款就是利好,反之就構成壓力。一般來說,能取得發債的公司還是相對優質的公司,在牛市環境下,任何事情都被看成利好。
3. 財政部發行債券,彌補赤字,對貨幣供應量有何影響,取決於( )
選D
(3)財政赤字對貨幣供應量影響取決於赤字彌補辦法:
第一,動用歷年結余彌補赤字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取決於央行壓縮的資產規模與財政動用歷年結余規模的比較;
第二,發行政府債券彌補赤字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取決於承購主體及資金來源;
第三,向央行透支和借款,會引起貨幣供應量增加
4. 公司宣布發行債券對公司股價有何影響
不一定有影響,有沒有影響你要看他代表了什麼信息。
比方說,經營不善的公司發債券意味著向外部借錢,股份有可能會跌。
而經營得好的公司一般不會發行債券,除了急需要錢的外。
此外,如果要學習債券的知識,可以到權威的債券股票網站學習。像中證網、中國證券報、和訊網都還不錯。
5. 國家發行債券股票受其什麼影響
流入股市的資金可能會減少。
6. 公司公開發行債券對該公司股票的影響有哪些
有沒有影響是要看它代表了什麼信息,不同的信息所對公司股票的影響不同。
7. 發行債券是利好還是利空
這個不好說,得看發行公司得目的,下面具體介紹一下:
1、如果企業想更好的發展,那肯定是利好。上市公司發債,募集資金,都會在發債說明書上面說明資金用途,單純從發債角度看來,都是用於擴大經營的,是利好;
2、如果企業是發展遇到大困難,想搞小動作,那肯定是利空。如果企業債券的項目不明確,那麼就盡量不要投資。
(7)取消發行債券影響擴展閱讀:
以國債、金融債等固定收益類金融工具為主要投資對象的基金稱為債券型基金,因為其投資的產品收益比較穩定,又被稱為「固定收益基金」。根據投資股票的比例不同,債券型基金又可分為純債券型基金與偏債劵型基金。
債券是一種有價證券。由於債券的利息通常是事先確定的,所以債券是固定利息證券(定息證券)的一種。在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債券可以上市流通。在中國,比較典型的政府債券是國庫券。
參考資料:發行債券-網路
8. 將政府債券作為發行銀行券的儲備金,有何影響
貨幣發行制度 - 概述在金屬貨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流通的時代,貨幣本身具有十足的內在價值,無須有發行准備;在銀行券出現的早期,金屬貨幣與銀行券混合流通,銀行券只是由於交易的需要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並隨時可以兌換為十足價值的金屬貨幣,因而政府也很少對銀行券的發行加以限制。後來銀行券的流通范圍不斷擴大,過量發行導致銀行券不斷貶值。為保證幣值穩定,防止濫發紙幣,政府就採用法律形式對銀行券的發行作出限制。如國家制定貨幣發行法,規定由中央銀行壟斷貨幣發行權,發行貨幣要有一定的貴金屬、證券和其他資產作保證,同時還規定發行額度,有的還規定了超額發行要繳納發行稅之類的監督措施。
編輯本段 回目錄 貨幣發行制度 - 貨幣發行制度類型 各國的貨幣發行制度因國情不同而內容各異,最核心的是設置發行准備金原則的區別。發行准備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現金准備,包括有十足貨幣價值的金銀條塊、金銀幣和可直接用於對國外進行貨幣清算的外匯結存。另一種是保證准備(又稱信用擔保),即以政府債券、財政短期庫券、短期商業票據及其他有高度變現能力的資產作為發行擔保。從歷史上看,貨幣發行准備金制度有過五種基本類型:
十足現金准備制
又稱單純准備制,即發行的兌換券、銀行券要有十足的現金准備,發行的紙質貨幣面值要同金銀等現金的價值等值,實際上這種紙質貨幣只是金屬貨幣的直接代用品,只是為了便於流通。這種制度僅在金屬貨幣時代適用。
部分准備制
又稱部分信用發行制、發行額直接限定製、最高保證准備制。部分准備制最先在英國出現,其要點是由國家規定銀行券信用發行的最高限額,超過部分須有百分之百的現金准備。隨著發行權的集中,這種限額可以在一定限度內增加。
發行額間接限制制
包括:①證券托存制,即以國家有價證券作為發行保證,在這種制度下,國家公債是銀行券發行的保證,如1863年美國的《國民銀行條例》;②伸縮限制制,即國家規定信用發行限額,經政府批準的超額發行須繳納一定的發行稅,1875年德國曾採用此制;③比例准備制,即規定紙幣發行額須有一定比例的現金准備,如1913年美國的《聯邦儲備法》。
最高限額發行制
又稱法定最高限額發行制,即以法律規定或調整銀行券發行的最高限額,實際發行額和現金准備比率由中央銀行掌握。法國自1870年起採用這一制度。
商品足值保證制
即以計劃價格投入流通的大量商品作為紙幣發行的保證。在中國則表述為"百物本位制"。80年代末以前,蘇聯以及東歐各國大都採用過這一制度。
各種貨幣發行制度都曾以某種方式規定了中央銀行的黃金准備數量,但由於經濟制度中的矛盾,經濟活動規模的迅猛擴張,黃金准備占銀行券發行總額的比例普遍銳減。貨幣發行制度過於依賴黃金准備,銀行券的穩定只有依靠與黃金兌現來保障,必然導致貨幣流通數量不足,中央銀行集中的黃金准備也無法應付劇烈波動的經濟貨幣需求。因此,從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以來,各國普遍實行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這種信用貨幣形式上仍是銀行券,但其實質已接近紙幣,黃金已退出流通,信用貨幣不僅不能與黃金兌換,而且已不用黃金作為發行准備。法國於1939年取消了銀行券的黃金保證制度;英國於1939年 9月頒布法令將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全部移交國庫;美國於1968年1月取消了銀行券的黃金保證。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貨幣發行,主要以國家證券作保證,黃金實際上已作為一種普通商品在市場上流通,成為一種取得外匯的最簡便的手段。世界貨幣發行制度的總趨勢是發行銀行券由可兌現金銀向不兌現金銀、由現金准備向保證准備、由保證准備發行向貨幣供應量的管理與控制逐漸過渡。在這一轉變過程中,中央銀行的紙幣發行中隱含著政府的紙幣發行因素,為穩定通貨帶來了一個復雜的問題。
編輯本段 回目錄 貨幣發行制度 - 中國的貨幣發行制度中國紙幣產生於宋代,而法定紙幣的發行起於清末。
清代 1897年5月27日成立中國通商銀行,清政府授予發行紙幣特權。1904年3月14日清政府開始計議設立大清戶部銀行,1905年8月在北京成立戶部銀行,制訂章程32條,授予戶部銀行鑄造貨幣、代理國庫、發行紙幣之特權。這是中國最早的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幣實為銀兩兌換券。1908年戶部銀行改名大清銀行,發行的紙幣同戶部銀行相差無幾。清末錢庄、銀錢店、官銀局都發行紙幣,有銀兩票、銀元票、錢票等三種。都以當時銀價定值,繳納錢糧賦稅均可通用,誰家發行由誰家負責兌現。既未規定發行限額,也未建立發行准備制度。1909年6月清政府頒布《兌換紙幣則例》19條,明確規定紙幣發行權屬於清政府,一切發行兌換事務統歸大清銀行辦理,所有官商錢行號,一概不準擅自發行紙幣。但當時幣制混亂,銀、錢、紙幣混合流通,未能形成真正的紙幣發行制度。
中華民國時期 1912年,北洋政府的國家銀行——中國銀行被授予兌換券發行權,但各省紙幣發行過濫,幣制未能統一。1913年春,北洋政府籌劃幣制改革,於1914年2月頒布《國幣條例》,決定採用銀本位制,因幣制問題爭論未能實現。1918年又公布《金券條例》,預備實行金本位制,因無發行准備,籌劃落空。1924年8月,孫中山領導的廣東革命政府在廣州創辦中央銀行。1927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頒布《中央銀行條例》,1928年10月公布《中央銀行章程》,11月1日中央銀行在上海正式開業。1935年9月又公布《中央銀行法》,規定中央銀行為國家銀行,享有發行兌換券的特權。1935年11月2日,以財政部布告和宣言的形式公布了《法幣政策實施辦法》,主要內容是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1936年2月,又規定中國農民銀行發行之鈔票亦視同法幣),一切公私款項收付,概以法幣為限,不得使用銀幣、生銀、銀錠、銀塊等現金。法幣的價值基礎不再是銀本位,也沒有規定含金量,是以對英鎊的匯率來表示法幣的價值,規定法幣1元等於英鎊1先令匧便士,以白銀運到倫敦換成英鎊存在英國作為發行准備,以維持法幣的穩定。1936年5月,國民政府與美國財政部簽訂《中美白銀協定》,確定法幣與美元匯率掛鉤,法幣100元等於美元30元,美國向中國續購白銀5000萬盎司,換成美元存入紐約的美國銀行作為法幣發行准備,以維持法幣匯率。當時,存入英國的法幣准備金約有2500萬英鎊,存入美國的法幣准備金約有1.2 億美元。這種依附於外國的半殖民地貨幣發行制度,到抗日戰爭勝利前就開始衰落,不久就徹底崩潰。
革命根據地 中國人民獨立自主的貨幣發行制度起始於1928年2月海陸豐蘇維埃勞動銀行發行銀票,各革命根據地都曾發行過自己的貨幣。各根據地工農銀行發行的貨幣有銀元、銀角、銅元、銅幣、布鈔和紙幣,以紙幣為最多。發行前都籌集了一定數額的基金作準備,主輔幣可以兌現。根據地銀行發行的紙幣能夠保持幣值穩定,在城鄉市場廣泛流通,主要是堅持有多少財力就發行多少票子,財力包括銀行基金、繳獲的金銀、徵收的公糧,折價後發行相應數量的紙幣;堅持按經濟發展的需要發行貨幣,單純的財政需要放在次要地位;保證鑄幣的成色和重量,保證紙幣同銀元自由兌換;大力組織商品流通,減少市場貨幣流通量等等。根據地以及後來的抗日戰爭時期邊區的紙幣發行是以物資作保證的發行,不僅支持了生產、支持了戰爭,還保證了貨幣的基本穩定,建立了獨立自主的貨幣發行制度和貨幣流通市場。1948年12月 1日中國人民銀行的建立以及人民幣開始投入流通,標志著中國獨立自主的貨幣發行制度逐步成熟和鞏固。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人民幣的發行,是以國家掌握的能按照穩定價格投入市場的商品作為貨幣發行的准備資產,同時,人民銀行集中掌握黃金和外匯儲備,用於人民幣幣值的穩定和國際貨幣清算。中國人民銀行為人民幣的唯一貨幣發行機關,發行數額須報經國務院批准,任何部門和單位都無權對市場增加貨幣發行;中國人民銀行堅持經濟發行原則,根據國民經濟發展和商品流通的實際需要,通過銀行信貸渠道來發行貨幣;人民幣的發行以十足的商品物資價值為基礎,即「錢出去、物回來,物出去、錢回來」,以保證幣值的穩定;國家授權中國人民銀行專庫管理,無出庫命令,任何人無權將發行基金的現鈔轉為銀行業務庫的待支付現金,保證國家對紙幣生產和供應的絕對控制權;人民幣限於境內流通。
希望採納
9. 發行股票與發行債券方式籌資對股東或債主有何影響
1、發行股票籌資公司是不用還的,債主就是股東,享有股東的一切權利義務。當然股東的增加對公司會攤薄每股收益。
2、債券有利息,有償還期限,公司是要還的。發行債券產生的費用和利息要記入公司的財務費用,是期間費用。直接減少公司利潤。
3、能發股票當然考慮優先發股票籌資,期中的優勢太多了。公司一上市,由於發行市盈率的關系,公司的市值就會成倍增加,公司股東的資產也就會成倍增加,公司的知名度、形象、得到的市場機遇等等目前在國內與非上市公司相比那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而發行債券只是相當於借款,最多也就在利率、期限上比銀行貸款可能有一定優惠。
10. 為什麼發行債券會影響稅後利潤
分子是「凈利潤+稅後利息」,因為利息是稅前扣除的,可以抵稅,利息支出同時減去了所得稅,凈利潤計算中減去了稅後利息,如果可轉換債券一開始就全部轉為股票了,則這部分利息就不需要支付了,從而增加的凈利潤=稅後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