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債券融資 > 國國債規模現狀進行分

國國債規模現狀進行分

發布時間:2021-08-08 03:45:13

① 簡述衡量國債規模的相對指標及意義

我國國債發行規模狀況我國國債發行始於1950年的人民勝利折實公債,1954年—1958年又相繼發行了國家經濟建設公債,其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終止了政府舉債融資,我國成為世界上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國家。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國從1981年開始恢復發行國債,國債的發行主要用於籌集建設資金,彌補財政赤字。由於當時彌補財政赤字可以向銀行透支,因此,國債發行規模較小,增長較慢。從1994年起,國家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出台了《預演算法》,規定財政赤字不允許向銀行透支,使得國債發行規模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並在以後逐年增加發行量,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長。1998年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通過大量發行國債籌集建設資金以投入基礎設施等建設,為此,1998年國債規模達3310.09億元。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國債發行規模不斷擴大,2000年至2006年發行量達44556.4億元(詳見下表)。我國國債對支持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發展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保持一定規模的國債發行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經濟意義。

② 我國近年的國債規模~~(2003-2008)

我國國債規模及其風險防範

摘要:自恢復國債發行以來,國債規模日益擴大。國債政策在拉動投資、擴大內需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對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做出了極大貢獻。同時,國債規模的迅速擴大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和擔憂。本文以國際上通用的指標來衡量國債規模,認為目前我國國債規模已經偏大,對目前國債規模應持謹慎態度。文章最後提出一些措施,以防範國債規模風險。
關鍵詞:國債規模;國債依存度;國債償債率;國債負擔率;國債風險防範

國債政策是財政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經常被各國用以調節經濟。從1998年開始我國政府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加大了國債的發行力度。事實表明,近幾年的國債政策在拉動投資、擴大內需、確保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據國家統計局測算,國債對GDP增長貢獻如下:1998~2002年國債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分別是1.5%、2%、1.7%、1.8%和2.0%.與此同時,加大國債發行力度使得國債規模迅速擴大,5年來我國累計發行國債22577.6億元(加上發行的長期建設國債,總量達到29177.6億元),平均每年發行4515.5億元,年均增長28.56%,2002年我國國債發行規模更是創下5946.30億元的歷史新高。國債規模的迅速擴大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和擔憂。

一、國債規模現狀分析

從世界各國管理國債規模的實踐來看,一般都採用國債依存度、國債償債率和國債負擔率來判斷一國的國債規模是否合理。

(一)國債依存度

國債依存度是指當年國債發行量占該年財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了財政支出對國債的依賴程度。在我國,國債依存度有兩種計算口徑,即國家財政國債依存度和中央財政國債依存度。我國的國債由中央財政發行,國債收入歸中央財政控制使用。因此,我們在用國債依存度來衡量國債規模時採用中央財政國債依存度更為合理。從表1中可以看到,1994~2002年我國中央財政國債依存度分別為:64 84%、75 72%、85 89%、95 23%、121 86%、96 69%、84 37%、84 67%和87 63%.這些數據表明我國中央財政國債依存度非常高,中央財政支出資金來源很大部分依靠發行國債,這必然會削弱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其中潛在的風險是不言而喻的。國際上關於中央財政對國債依存度的警戒線是25~30%,我國的中央財政國債依存度遠遠高出世界公認警戒線,表明我國的國債規模的形勢比較嚴峻。

(二)國債償債率

國債償債率是指當年國債還本付息額與財政收入的比例關系,反映了國債發行規模與財政收入是否相適應。這一指標越高,表明以前所發國債對財政形成的壓力越大,反之則越小。從表1中可以看到,1994~2002年我國國債償債率分別為:6.65%、12.56%、17.09%、21.04%、22.74%、15 66%、11.59%、11.74%和13.05%.很多學者都主張我國的國債償債率應控制在8~10%,可見我國的國債償債率已經超過了公認的安全線。雖然國債償債率已經呈現出向安全線逐步接近的趨勢,但是我國近些年由於國債規模的膨脹,加上新發國債期限較短,還本付息的支出負擔日益沉重,償債壓力會進一步擴大。一般來說,國債本息是必須無條件償還的,剛性很強。在我國財政尤其是中央財政困難不能得到根本扭轉的背景下,就不得不利用發新債來還舊債,後果是國債規模越來越大,極大地加劇了國債的規模風險。

(三)國債負擔率

國債負擔率是指某一時期國債余額占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根據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數據,國債負擔率與財政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大致相同。近年來,我國財政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在20%左右。因此,我們應推算我國合理的國債負擔率在20%左右。從表1中可以看到,我國1994~2002年國債負擔率分別為:4.89%、5.64%、6.42%、7.40%、9.91%、12.85%、14.56%、16.28%和18.89%.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的國債負擔率比較低,似乎可以說明國債規模還不夠大。事實上,我國舉債的歷史比較短,不能夠將我國的國債余額與西方發達國家國債余額作簡單的比較,西方發達國家的國債余額是經歷上百年時間積累形成的。從上面的數字我們可以看到我國國債負擔率增長較快,2002年國債負擔率是1994年的3.86倍,1994年到2002年間國債負擔率平均年增長率約為18%,大大超過了財政收入的增長率和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如果長此以往,我國財政將會不堪重負,不利於經濟的發展。

二、國債規模風險防範對策

我國國債依存度和國債償還率已經遠遠超出國際安全警戒線,而且國債負擔率增長很快,表明我國國債規模已經偏大,面臨著較大的國債規模風險。為此,採取相關措施,控制和防範國債規模風險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合理界定國債使用方向,加強對國債資金使用的監督

首先,國債資金應優先投向那些瓶頸性產業和部分生產建設性項目,以彌補國家建設資金的短缺,避免重復建設。國債資金應支持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支持國有企業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和產業升級,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引導銀行、企業增加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領域投資。在每個投資項目中,應確保國債資金的投入能夠促進經濟的增長,從而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大政府的償債能力,實現國債規模的均衡發展及自身良性循環。其次,要堅決杜絕半拉子工程,對於已經開工的國債項目建設,嚴把工程質量關,嚴禁擠占挪用國債資金,確保國債投資的高效率。針對目前我國國債一些投資項目效率差的情況,需要在資金使用方面加強管理。這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項目管理制度,明確資金使用者的使用責任,保證項目的質量。

(二)加快財政改革的速度,降低國債償債率和國債依存度

雖然近年來我國的財政收入有所改善,但我國的財政收入仍然較低,處在世界較低水平。財政收入低制約了國債償還能力,使得國債規模風險比較突出。要降低衡量國債規模風險的兩大指標———國債償債率和國債依存度,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為此,必須加快財政改革的速度。首先,必須完善流轉稅制度,加強個人所得稅的征管,逐步提高個人所得稅在稅收結構中的比重,努力擴大關稅在籌集財政收入中的作用,大力壓縮無稅區和低稅區。其次,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積極穩妥地推進「費改稅」,逐步將預算外和體制外收入納入預算管理,將具有稅收性質的基金和收費納入稅收管理。再次,要加強稅收征管工作,減少稅收流失,嚴厲打擊偷稅、漏稅、逃稅行為。

(三)加強國債期限結構管理,優化國債償還期限結構

國債總額不且淮緯デ宓模

③ 中國債券市場現狀怎麼樣

這方面的論文在一方網很多的哦,之前我就找上面的老師幫忙指導的。相對於網上很多個人和小機構要好很多,我之前找的一方網王老師咨詢的,非常專業的說

這里還有些資料,你看看

資產證券化可以豐富債券市場品種,提供新的融資和投資渠道,提高資本周轉率,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商業銀行還可以解決資產負債不匹配、資本不足等問題,同時轉移部分系統性風險。大力發展資產證券化業務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不僅可以在現有資產證券化產品基礎上豐富產品內容,滿足各方面融資需求和投資需求,而且可以根據控制風險需要推出表內雙擔保債券,減少投機行為。但是,目前資產證券化業務尚處於起步階段,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缺少權威的評級機構,進入門檻較低,信用評級缺乏公信力;二是資產證券化領域法律不健全,資產證券化的稅收、會計與信息披露等相關法律還有待完善;三是投資者數量有限、市場規模太小;四是監管過嚴、審批程序復雜、且期限較長,導致產品數量太少,沒有發揮資產證券化的優勢。關於如何促進資產證券化業務發展,筆者建議,一要創新資產證券化產品,擴大市場規模;二要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三要完善資產證券化會計制度;四要完善信用評級體系,提高評級機構質量,創造信用評級需求,加強評級機構道德風險管理;五要拓寬市場參與者范圍;六要實施適當的貨幣政策,支持證券化業務發展。
還有不懂的地方,你上一方網自己看吧~

摘要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義
國內外研究動態
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的基本思路
資產證券化產品的理論分析
資產證券化的定義與分類
建立利率模型與確定利率波動率
專項分析:MBS分析
MPS分析
CMO分析
商業房產按揭抵押債券
美國次貸危機的理論分析
美國住房貸款證券化
次級貸款概述
資產證券化業務流程
美國房地產市場繁榮帶動了經濟增長
次貸危機發生過程
次級危機產生的原因
美國的過度的透支消費
金融衍生產品監管存在漏洞
投資銀行過度競爭
金融杠桿化程度過高和金融機構短期行為
信用評級領域存在問題
美國次貸危機的經驗借鑒
借鑒場內金融工具經驗
金融法案改革控制商業銀行和影子銀行系統性風險
國際清算銀行改革推出巴塞爾協議Ⅲ
房屋按揭貸款資產證券化現狀與問題
房地產市場與資產證券化發展現狀
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
中國資產證券化現狀
債券市場在中國資本市場中的位置
中國債券市場現狀
證券化業務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相關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信用評級體系存在問題
資產證券化市場規模與參與者數量不夠
SPV的監管
資產證券化業務發展與創新建議
推進資產證券化產品創新
推出MBS的可行性
完善證券化品種推動金融創新機制
相關法律與制度創新
法律建設方面創新
資產證券化制度創新
適用的會計准則
會計准則的調整
會計准則一致性
完善信用評級體系
提高信用評級機構質量
創造評級需求
加強監管防範道德風險
拓寬市場參與者范圍
引入機構投資者
引入個人投資者
引入外部投資者
貨幣政策與資產證券化
貨幣政策對資產價格的影響
宏觀調控引導資產證券化健康發展
結論與展望
後記

最好先擬提綱,再寫論文,你參考下這個吧,當時一方的王老師給我,直接就通過了,呵呵,老師拿我的當別人的範文了
你好

④ 國債規模每年越來越大,以後怎麼還

如果你有興趣,你可以搜一搜「稅債等價論」, 這是由一位歐美的經濟學家19、20世紀提出來的, 簡單地說,就是上一節政府借了錢,下一屆政府再收稅還錢。 舉個例子, 國家借了50M 去修建一條公路, 路修好了,收養路費,除了成本開銷比如公路養護,工資等成本外,另外的一部分用於還債,另一方面,要買如水泥,瀝青等建築材料, 那麼所有的成產企業就會因為國家修路產生利潤,也就是乘數效應,而這部分還是要交稅。 另一方面, 所有的花費最終會轉化成收入, 而所有的收入還是要交稅的, 所以說, 基於這個理論, 所有的債都是由稅收支付的, 而並不是說一直是50M在來回轉,而最終會多於50M, 也就是多出來了1/MPS倍, 這就是國家借錢投資產生的刺激作用。

⑤ 目前中國國債規模有多大

1、2015年的國債統計還沒有出來。根據「中國行業研究網」的數據,2014年中國國債市場規模大約為3萬億美元,企業債規模則為1.5萬億美元。
(參考數據鏈接:中研網地址: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41013/093820379.shtml)
2、國債,又稱國家公債,是國家以其信用為基礎,按照債的一般原則,通過向社會籌集資金所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國債是由國家發行的債券,是中央政府為籌集財政資金而發行的一種政府債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由於國債的發行主體是國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認為是最安全的投資工具。

⑥ 國債利弊與國債規模評價

在我國,國債的發行方式幾經變遷。上個世紀80年代,採用行政分配的方式,攤派發行國債。到了90年代初,便改為承購包銷,主要用於不可流通的憑證式國債。時至今日,已演變為四種發行方式並存,它們分別是:直接發行、代銷發行、承購包銷發行、招標拍賣發行。直接發行方式,指的是財政部面向全國,直接銷售國債。這種發行方式,共包含三種情況,一是各級財政部門或代理機構銷售國債,單位和個人自行認購。第二種情況,也就是80年代的攤派方式,屬帶有強制性的認購。第三種是所謂的「私募定向方式」,財政部直接對特定投資者發行國債。例如,對銀行、保險公司、養老保險基金等,定向發行特種國債、專項國債等。代銷發行與直接發行正好相反,財政部委託代銷者負責國債的銷售。我國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初期運用過這種方式。至於承購包銷,顧名思義,就是指大宗機構投資者,先承購國債,只有包銷出去以後,才能獲利。倘若銷售出了問題,那麼售不出的部分,只能自己消化。自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承購包銷成為我國國債發行的主要方式。事實上,不僅我國,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採用這種方式。 國債發行第四種方式,是招標拍賣方式。採取這種方式,國債認購價格或收益率等,都不是由政府自己說了算,而是在拍賣場上投標競價確定。在這里,招標有兩種具體方式,競爭性招標和非競爭性招標。前者既然冠名為競爭性,自然就暗含了排它意味,在競爭性招標條件下,投標者把認購價格和數量提交招標人,招標人據此開標。決定中標的依據,就是發行價格的高低。投標者認購價格高,招標者受益就大,所以出價高者勝出。而非競爭性招標,乍一看與競爭性招標相似,實則差異巨大。說它們相似,是因為,非競爭性招標沿用競爭性招標的方式開標;說它們不同,是指結果不同。實行競爭性投標,只有出價最高的投資者獲得國債發行權。而採取非競爭性招標,卻類似於吃大鍋飯,參加投標的投資者人人有份。 通過非競爭性的招標拍賣方式發行國債,在中標價格確定上,有兩種有代表性的招標規則:「荷蘭式」招標和「美國式」招標兩種。所謂「荷蘭式」招標,指的是中標價格為單一價格,這個單一價格通常是投標人報出的最低價,所有投資者按照這個價格,分得各自的國債發行份額。而「美國式」招標,中標價格為投標方各自報出的價格。舉個例子,在一場招標中,有三個投標人A、B、C,他們投標價格分別是85元、80元、75元,那麼按照「荷蘭式」招標,中標價格為75元。倘若按照「美國式」招標,則A、B、C三者的中標價分別是85元、80元和75元。我國從1996年開始,將競爭機制引入國債發行,而且從2003年起,財政部對國債發行招標規則進行了重大調整,即在原來單一「荷蘭式」招標基礎上,增加「美國式」招標方式,招標的標的確定為三種,依次是利率、利差和價格。 從國債開始發行那刻起,它就有章可循。只不過,在不同時期,人們對規則的理解各不相同。隨著國債發行在各國實踐的深入,很多舊的原則不再適用。而有些原則,卻經過反復考驗,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以景氣發行原則為例,它是指發行國債,要根據社會經濟狀況,確保經濟的景氣,也就是經濟的穩定和發展。這就要求國債發行者審時度勢,相機抉擇。例如,經濟萎縮低迷,需要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時,短期國債就要披掛上陣,身先士卒。此中原因,不難理解:短期國債流動性強,能在較短時間內籌集更多的資金,就如冬天裡點燃的一堆堆烈火,有助於經濟快速回升。 國債發行過多,規模過大會造成流通性泛濫,也會改變債券二級市場的供求關系,使持有者的債券出現大幅的波動,對長線持有者而言不會影響實際收益。

求採納

⑦ 我國當前國債規模是否適當!!!

我國著名財政經濟學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財政學會副會長何盛明教授曾經說過:

我們的財政政策和國債政策從來都是為實現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目標服務的。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物價水平總下降,經濟增長速度下滑。鑒於此,中央決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增發國債用於基礎設施建設。1999年又進一步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經濟各項指標下滑的趨勢得到控制。1998年的經濟增長率為7.8%,1999年的經濟增長率為7.1%。
認識我們的債務規模,關鍵就要看國家財政政策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實施反周期調節的經濟效果如何。至於在亞洲金融危機得以緩解,東南亞一些國家經濟復甦以後,我們的財政政策將如何改變,則需另當別論。但從今年的經濟形勢來看,還應當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具體到我們國家,國債規模的大小,我想應該結合我國的現實情況來分析。籠統地說發債空間大小與否,我認為不具體,也是沒有說服力的。我們國家從1993年開始實行宏觀調控,並在1996年順利實現了經濟軟著陸。但是,在軟著陸以後,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的深層次矛盾也開始暴露出來,這集中表現為結構性矛盾、制度性矛盾和體制性矛盾;而且,這三種矛盾交織並發、錯綜復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也可以說反映了三大風險、三大困境,即國有企業處於困境,銀行處於困境,財政處於困境。鑒於這三大矛盾同時並存,要擺脫困境,當然要從經濟入手,從企業入手。而國民經濟的調整,產業結構的升級,國企改革的深化,都離不開財政和銀行的支持。但是,在這三大矛盾、三大困境同時出現的時候,我們解決問題的迴旋餘地就不是很大了。面臨著這樣一個現實矛盾,那麼,我國的國債規模究竟要搞多大呢?
衡量我國國債規模的大小,既要考慮到我們的財政政策是為經濟服務的,不能夠只求財政平衡而放棄總的經濟目標,又要從客觀形勢出發,考慮到財政自身的運行問題。我們可以用兩個總量指標來衡量國債規模的大小,一是赤字率,即赤字佔GDP的比重,按國際標准不能超過3%;二是債務率,即債務余額佔GDP的比重,以60%為警戒線。從公開的數字來看,目前我國的赤字率還不高,好象發債空間還比較大,但是如果考慮到其他一些隱性赤字,就已經接近或超過國際警戒線了。更重要的是,分析赤字率時,我國還有幾點與西方不同。第一,我國的債務余額積累是從1982年開始的,而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已有了近二百年的歷史,因而其債務率遠遠高於我國;國與國情況不同,債務率不具有可比性。第二,我們的財政能力也有別於西方市場經濟國家。我國的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是12%,而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比重都在30-40%,財政能力比我國要強得多;而我國的財政能力相對較弱,這一點在比較債務率時必須加以考慮。第三,我們的資本市場剛剛起步,還很不發達,發行的國債還不能直接進入資本市場流通。而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資本市場應當說是比較成熟的,無論國債發行多少,都能進入資本市場流通,通過市場的循環消化,債務問題便很難暴露;並且,西方一些市場經濟國家即使沒有財政赤字,也要發行國債,以便進行公開市場操作,調控宏觀經濟運行。所以說,為什麼西方國家債務率高於100%都不會出現大的問題,道理就在這里。因此,我們在作國際比較時,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發債的空間應該說不是很大了;我認為,現在財政已經盡力了。
1998年以來我國適度增發國債,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的沖擊;二是為了扭轉國民經濟增速下滑的局面,是實施反周期經濟調控的重要舉措。從目前情況來看,亞洲一些國家已經相繼走上了經濟復甦的道路,金融危機的影響正在減退。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雖然趨緩,但仍保持在較高水平,物價也出現止跌跡象。因此,我們的反周期調節也將告一段落。在經濟運行恢復正常以後,就要注意解決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等深層次的矛盾問題。財政政策,包括稅收政策、轉移支付政策等,都應當以此作為調控目標。這些問題不解決,國民經濟發展和財政運行都會受到很大影響。
但有一種傾向是我們所不願看到的,那就是不分具體情況,一味地依賴積極的財政政策來解決需求不足的問題。擴張性財政政策與需求不足之間,並沒有必然聯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出現買方市場時,需求不足是一種常態,主要應當靠市場進行調節,宏觀調控政策應當處於輔助地位,其作用效果是有限的。過分依賴財政政策調整市場需求,事倍而功半。處理不好,還會導致債務危機。而債務危機反過來又會對經濟運行產生負面影響。俄羅斯經濟的崩潰就是一個明證:首先是債務危機,進而導致經濟危機爆發。因此,國債政策也是要謹慎使用的。

⑧ 我國國債規模是否適度

自1994年以來,我國的國債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近兩年來隨著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國債規模進一步膨脹,因此,不免使人們產生了一些擔心:現有的國債規模是否過度了?這樣的國債規模是否會造成沉重的償債負擔從而影響到未來的經濟發展?這是學術界和實際決策部門普遍關注和無法迴避的現實問題。要對此作出理性而准確的回答,不但要對中國現在的財政經濟狀況及其未來的走勢作出准確的分析,還要通過對衡量國債適度規模經濟指標的國際比較才能作出合理的判斷。下面,本文就通過衡量國債適度規模的主要指標來分析一下我國國債的發行規模及合理走勢。
一、衡量國債適度規模的主要指標及其國際比較。
國債不是一個孤立的經濟范疇,它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和財政收支狀況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判斷與確定一國的國債是否適度不能僅僅看國債本身的絕對值,它不能准確的反映一個國家的應債能力與財務負擔狀況,而必須用被國際上公認並經常使用的指標和經驗數據來對各國的國債規模進行考察,並依此對中國的國債發行規模做出理性的分析判斷。而目前國際上通用的衡量國債規模的指標主要有:(1)國債負擔率=當年國債余額/年度GDP;(2)借債率=當年國債發行額/GDP;(3)國債依存度=當年國債發行額/財政支出;(4)償債率=還本付息額/財政收入。前兩個指標是從國民經濟大局角度考察國債規模,而後兩個指標是從財政收支的角度來考察國債規模的。對於我國的國債發行規模,具體比較分析如下:
(一)對國債負擔率的比較。從理論上講,國家財政支出的需求壓力和償債能力、居民收入和儲蓄水平以及國內生產總值規模和國債的收益率高低都是制約國債發行規模的重要因素。但這些因素集中在一點,就是國內生產總值的規模。換句話說,影響國債規模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國內生產總值。那麼,考察國債的相對規模最有意義的也是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國債負擔率。自80年代以來,大多數國家的政府債務規模都有大幅度的擴大,如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債務規模(國債負擔率)都幾乎翻了一倍,不過,在經濟發達程度相近的國家中,債務規模有很大差別。有的國家的債務規模只相當與GDP的22.5%(如1995年的瑞士),而有的國家超過了120%(比利時)。而發展中國家的國債負擔率則大都經歷了一個先升後降的過程,表明發展中國家的國民經濟對國債的依賴程度有所減弱。正確分析和認識我國的國債負擔率,並在與國外的這一指標進行比較時,不能僅看數量上的對比關系,還必須把握如下重要因素,否則有可能對我國的國債取向產生誤導:其一,隨著國債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的國債負擔率亦出現了較快增長的趨勢。1980年僅為1%,1990年為4.8%,1995年為5.6%,到1998年已上升到8.2%,增長的勢頭非常的迅猛。其二,西方發達國家的高債務是建立在雄厚的財政基礎之上的,整個國家對債務的應債能力比較強。而中國做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不僅經濟發展與國外相比有較大的差距,而且國家的財力集中程度也要低得多,1999年預算內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僅為12.6%,即使加上政府部門的各種預算外收入,也僅為20%左右。因此,從整體上講,我們對債務的承受能力比國外要相對弱一些,債務負擔率不能簡單的和國外進行對比。其三,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其國債的累計規模之所以年能達到今天這樣高低水平,是上百年累計下來的結果。而我國舉債的歷史不長,從1981年發行第一批國債至今,也不過20年的歷史,但我國的國債規模按目前這樣的勢頭發展下去(自1994年以來,我國國債余額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高達30%左右)就很可能會達到難以控制的程度,甚至會趕上有著較長舉債歷史的西方發達國家。其四,各個國家的政府債務規模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經濟結構、法律制度和債務管理機制等因素的制約。因此,在進行債務規模的國際比較時,,要充分考慮到其經濟結構、法律制度和金融市場發達程度等方面的制約因素。一般的,證券市場越發達,對國債規模的承受能力也將越強。一美國為例,1995年的國債余額約為3.6萬億美元,國債負擔率達51%,但由於美國政府債券市場是世界上最發達的政府債券市場,美國政府債券的發行一直較為通暢。這主要得益於美國政府債券是證券市場中流動性最好的金融商品,大多數證券中介機構和美國居民都青睞政府債券,而不是其它金融工具。因此,雖然我國的國債負擔率到1998年僅有8.2%,但考慮到我國的財力集中程度和證券市場的發育程度等因素,我國的國債負擔率在近期內不易過高。
(二)、對借債率的比較。國債借債率是指當年國債發行額與當年GDP的比率。它反映了當年GDP對當年國債增量的利用程度。西方發達國家的借債率一般在3%...10%,而中國的借債率1994年是2.5%,1998年是4.09%,普遍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即使與借債率較低的法國、英國和加拿大等相比,也要低2-3個百分點,這說明從國民經濟全局來看,我國的年度國債發行規模還是存在一定的空間的。但是,我們也應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從1994年起,中國的國債增長率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大體在25%--30%,遠遠超過了GDP8%左右的增長速度,所以,借債率這一指標肯定還將不斷攀升。而大多數國家的這一指標多年來基本保持穩定的狀況,維持在8%左右,只有日本、英國和西班牙等少數財政陷入困境和失業率較高的國家在90年代初出現了較快的增長。
(三)債務依存度的比較。國債依存度是任何一個國家考核國債規模是否適當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是值財政支出依靠債務收入來安排的程度,用公式表示為國債依存度=國債年度發行額/財政支出。就法律或制度的意義看,至今為止我國國債只限於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是不能發行公債的。這樣,依靠國債滿足財政支出需要的只能是中央政府,即國債依存度這一指標對中央財政才是有意義的。所以。我們在作比較分析時,實際上是拿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即年度國債發行額與中央財政支出之比)與西方國家財政債務依存度來作對比。我國的債務依存度是非常高的,1998年度國家財政債務依存度和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分別高達29.65%和71.12%,幾乎高出日本、英國和美國的3-10倍。目前各發達國家的債務依存度一般在10%-20%之間,日本政府即使在最困難時期債務依存度也不過37%。顯然,我國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主體格局的中央財政支出,其資金來源一半以上要依賴發行國債,不僅與政府本身的性質不符,而且,長此以往,恐怕難以維繼,其潛在的風險是不言而喻的。當然,我們也應當看到,由於各國的財政體制和預算編制方法不同,在對國債依存度進行比較是,一定要注意其可比性。尤其要注意的是:第一,在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這個計算指標中,中央財政支出這一指標僅包括政府預算內支出,而在當前政府收支被嚴重扭曲的情況下,占相當大比重的政府收支游離在政府預算之外,保守的估計,預算外收支至少佔全部收支的一半,而且中央預算在整個政府預算中的比重也偏低。因此,中央財政支出這一指標是被低估了,具體到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則被高估了。第二,我國的財政預算編制方式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完全相同,比如債務利息的規模已越來越大,但尚未編列在預算支出中 ,使帳面上的中央財政支出小一塊。又使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被高估了一塊。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就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嚴重偏高就得出要立即壓縮國債規模的結論。但不管這個指標被怎樣高估,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偏高則是不爭的事實,應該引起警覺,絕不能掉以輕心。
(四)償債率的比較。國債償債率是指一年的國債還本付息額與財政收入的比例關系。債務收入的有償性,決定了國債規模必然要受到財政資金狀況的制約。因此,要把國債規模控制在與財政收入適當的水平上。這一指標,國際上公認的安全線是8-10%,我國在1994年以前,由於國債的發行規模不大,國家財政收入用於債務支出的也就不多,償債率較地,如1990年不過是6.5%。但從1994年起,國債的發行規模劇增,由此導致的債務支出總額迅速上升,國債償債率從1994年的9.6%迅速攀升到1998年的22.4%,大大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安全線。
二、基本結論。
通過以上對四個指標的對比分析,關於我國的國債發行規模,我們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結論:1、西方國家國債依存度較低,國債負擔率較高,與我國的情況正好相反。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西方國家年度國債規模發行絕對量較大,但與其年度巨額財政收入相比,相對量顯得較小。以美國為例,1993年的財政收入高達11535億美元,而同期我國財政收入僅有4398億元人民幣。若按現有匯率計算,相當於我國財政收入的22倍。二是這些西方發達國家實行市場經濟的歷史比較長,因此,國債發行時間也早,尤其是以發行中長期(10-20年)的國債為主體品種,因此,歷史累計額較大,比較起來,其國債負擔率自然比較高。2、從上面判斷國債規模的主要經濟指標來看,很難簡單講,中國國債規模是大了還是有較大的迴旋餘地,一個讓人們較易接受的事實是,中國國債規模處於國民經濟應債能力寬松而財政債務重負的矛盾當中,即既有寬松的一面,也有嚴峻的一面。那麼,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既要充分發揮國債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以及對經濟運行的反周期調節作用,又要防止國債規模過大對財政收支造成難以承受的壓力,避免像某些發展中國家那樣因政府債務問題而陷入信用危機和財政危機。3、從動態趨勢看,中國國債發行規模經歷了自1994年以來的以30%多的速度急劇擴張,正面臨者巨大的壓力和與日劇增的風險。今後的若干年內,只要國內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不發生大的突變,對國債發行規模進行增長中的微調或許是一種有效的政策選擇。考慮到國債總量政策的慣性作用,未來幾年要壓縮國債發行規模是不現實的,也不符合當前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客觀要求,但國債發行規模要想連續保持這幾年的增長勢頭也是難以維繼的。所以,現實的選擇只能是增長中的微調,而且,這種微調只能建立在振興財政和優化國債結構的基礎上進行,即要在提高兩個比重的或國家可支配財力水平的基礎上適度擴大國債規模。同時,要繼續調整國債政策,規范國債市場,優化國債結構,是國民經濟應債能力得到較好的釋放。

閱讀全文

與國國債規模現狀進行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獄解剖類型電影 瀏覽:369
文定是什麼電影 瀏覽:981
什麼影院可以看VIP 瀏覽:455
受到刺激後身上會長櫻花的圖案是哪部電影 瀏覽:454
免費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國產 瀏覽:122
韓國雙胞胎兄弟的愛情電影 瀏覽:333
法國啄木鳥有哪些好看的 瀏覽:484
能看片的免費網站 瀏覽:954
七八十年代大尺度電影或電視劇 瀏覽:724
歐美荒島愛情電影 瀏覽:809
日本有部電影女教師被學生在教室輪奸 瀏覽:325
畸形喪屍電影 瀏覽:99
美片排名前十 瀏覽:591
韓國電影新媽媽女主角叫什麼 瀏覽:229
黑金刪減了什麼片段 瀏覽:280
泰國寶兒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83
3d左右格式電影網 瀏覽:562
跟師生情有關的電影 瀏覽:525
恐怖鬼片大全免費觀看 瀏覽:942
電影里三節是多長時間 瀏覽: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