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急求: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寫開題報告是寫論文的一個關鍵環節.你首先要確定你的論文方向,如文學,翻譯,英語教學法,語言與文化等,然後要確立一個合適的題目,題目不能太大,也不要太小,太大了就必然會空,到時候什麼也說不清楚,太小了則不知所雲,容易造成重復羅嗦.和題目一樣,提綱也要適中,提綱盡可能用完整的句子來寫,這樣比較清晰,可避免日後遺忘了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另外,提綱其實是一篇論文的縮影,所以要相文章一樣條理清楚,邏輯清晰合理,結構完整.寫提綱不是那麼簡單的,你在寫之前就要查閱大量的資料以確定你要寫的內容,我建議還是要做好准備方寫出好的提綱和論文.當然寫的過程中也要查閱資料,任何一個地方都不要馬虎,因為答辯的時候考官們會抓你的不是.最後祝你寫出你滿意的論文!!!
❷ 急!!!求論文開題報告
新會計准則下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思考
2009-3-19 11:21 王學鋒 【大 中 小】【列印】
一、長期股權投資初始投資成本的確認
《企業會計准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以下簡稱「新准則」)規定,長期股權投資初始投資成本的確認要區分企業合並和非企業合並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兩種。本文指通過非企業合並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初始投資成本的確認。根據新准則的有關規定,除企業合並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按照下列規定確定其初始投資成本:(1)以支付現金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按照實際支付的購買價款作為初始投資成本。初始投資成本包括與取得長期股權投資直接相關的費用、稅金及其他必要支出;(2)以發行權益性證券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按照發行權益性證券的公允價值作為初始投資成本;(3)投資者投入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按照投資合同或協議約定的價值作為初始投資成本,但合同或協議約定價值不公允的除外;(4)通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其初始投資成本應當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確定;(5)通過債務重組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其初始投資成本應當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12號——債務重組》確定。
二、成本法和權益法的運用
(一)成本法根據新准則的規定,成本法的適用范圍一是投資企業能夠對被投資單位實施控制的長期股權投資;二是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並且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長期股權投資。新准則將投資企業能夠對被投資單位實施控制的長期股權投資由原先採用權益法變更為採用成本法核算。對於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應採用成本法核算,進行了更為細致的界定,增加了限定條件「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同時,新准則規定,採用成本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按照初始投資成本計價。追加或收回投資應當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現金股利或利潤,確認為當期投資收益。投資企業確認投資收益,僅限於被投資單位接受投資後產生的累積凈利潤的分配額,所獲得的利潤或現金股利超過上述數額的部分作為初始投資成本的收回。
(二)權益法新准則規定,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採用權益法核算。這一規定將權益法的適用范圍進行了調整,適用范圍不再包括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具有控制關系的長期股權投資。在採用權益法核算的情況下,新准則規定,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大於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小於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其差額應當計入當期損益,同時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上述規定有以下幾方面的調整:
一是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的比較基礎是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不再是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賬面金額)份額。
二是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大於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因此,投資後對其差額不再確認股權投資差額。
【例1】甲公司2005年1月1日以銀行存款200萬元購入乙公司40%的表決權資本。乙公司2005年1月1日所有者權益為400萬元,公允價值為450萬元。假定乙公司的凈資產全部為可辨認凈資產。
按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有關會計處理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投資成本) 2000000
貸:銀行存款 2000000
借: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股權投資差額)40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投資成本)400000
而按新准則的規定,初始投資成本(200萬元)大於投資時應享有乙公司所有者權益的公允價值份額(180萬元),差額應確認為商譽,因此有關的會計處理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投資成本) 1800000
商譽 200000
貸:銀行存款 2000000
三是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小於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其差額應當計入當期損益。因而對其差額不再作為資本公積處理。
【例2】假定例1中乙公司所有者權益為550萬元,公允價值為600萬元。其他條件不變。
按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有關會計處理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投資成本) 2200000
貸:銀行存款 2000000
資本公積 200000
而按新准則的規定,初始投資成本200萬元與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240萬元的差額40萬元,應確認為當期損益。有關的會計處理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一乙公司(投資成本) 2400000
貸:銀行存款 2000000
營業外收入 400000
關於被投資單位實現凈損益的有關處理、被投資單位除凈損益外的其他所有者權益變動的處理和原規定相比變化不大。
(三)成本法與權益法的轉換又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一是權益法轉為成本法。根據新准則的規定,投資企業因減少投資等原因對被投資單位不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並且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改按成本法核算,並以權益法下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作為按照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資成本。此項規定增加了權益法變更為成本法的限定條件「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
二是成本法轉為權益法。新准則規定,因追加投資等原因能夠對被投資單位實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但不構成控制的,應當改按權益法核算,並以成本法下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或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確定的投資賬面價值作為按照權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資成本。由成本法變為權益法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因追加投資由原先的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響變為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第二種情況因減少投資對被投資單位不再具有控制而變為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由成本法變為權益法時,以成本法下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或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確定的投資賬面價值作為按照權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資成本。因此不再採用追溯調整法對原先採用成本法核算的投資進行相應的調整。這一規定將大大減輕因追溯調整導致的賬務處理的工作量及工作難度。
新會計准則對公司運營的影響(1)
2006年,國家財政部頒布了由1項基本准則和38項具體准則和應用指南組成的新企業會計准則體系,該准則體系遵從與國際趨同的原則,對我國經濟業務各個層面可能涉及的經濟業務會計處理進行了全面詳細的規定,有較好的指導作用。如今,新企業會計准則實施已有幾個月的時間,其作用和影響值得關注,更為關鍵的是根據,要能從一部龐大的會計准則體系中條縷出對現代公司運營有用的信息,從而有效指導現代公司的運營與管理。具體來說,新企業會計准則從宏觀經濟環境、微觀企業運營以及企業經營理念等方面對現代公司產生深遠的影響。1 W( @$ q' a E6 `$ ]; ^6 A
宏觀層面:有利於構建完善和諧的外部經濟及市場環境
5 I8 x7 \2 ?: v5 S 新企業會計准則採取了更加註重經濟實質,更加註重國際趨同,更加註重價值創造的基本思路,這將對中國企業所面臨的市場及經濟環境產生深遠影響。6 \! e8 e# F) F# w
第一、改變了國民生產總值GNP的計量基礎
0 U& p1 M8 I# \; O6 Q1 B 新會計准則改變了單一計量屬性的現狀,引入了公允價值等多項計量屬性,可以大大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決策相關性和可靠性,而我們整個國民經濟(以國民生產總值GNP衡量)的計量基礎離不開各個企業反映的會計數據,因而新會計准則的調整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整個國民經濟的計量基礎,使各項數據的可用性大大增強。5 N: l |( P: V# W& ]% C
第二、有利於優化企業外部市場及經濟環境
; E$ _3 E6 w- u9 k' o0 Y4 l 新會計准則體系全面,對會計業務處理的規定嚴密而規范,同時加強了與國際規定的趨同,增強了信息的可比性,這不僅有利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和法規體系,提高經濟運行質量,而且有利於加強國際交流。1 s% f3 D0 S* K9 ]3 q4 f% v
微觀層面:有利於提高現代公司運行與管理的質量和效果* S+ t- d# r- i
新企業會計准則體系主要規范企業在進行相關經濟業務時的會計處理,其頒布對微觀公司運行具有最為具體和明顯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F7 l( T5 J' y
一、更能促使經營者立足戰略關注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 b: L* u. {: R5 Z+ u, f5 o+ F 新企業會計准則由利潤表觀向資產負債表觀轉變,投資者將更加關注公司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這對於企業經營者和財務會計人員來說將是一個全新的挑戰。新企業會計准則更強調對於企業資產負債表日的企業財務狀況的真實反映,而不簡單關注企業的損益情況;更強調企業盈利模式和資產負債的運營效率,而不僅僅是結果;更關注企業今後的增長潛能,而不是一時的報表繁榮;更注重於資產的質量以及揭示各種可能存在的風險及權利義務,這一變化決定了企業經營者必須更加關注公司的長遠可持續發展,制定可操作的長期戰略並穩步推行,追求公司價值的真實增長,而不是靠投機或粉飾獲取一時的「繁榮」。- {' f% R4 s8 ?6 |9 [
二、更能促使經營者重視自主創新加大研發投入力度
0 w0 E4 R4 V" Z+ F 新企業會計准則規定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可予以資本化,這對於機械裝備和科技研發支出較多的高科技類企業有積極的影響,業績的優化可以減輕經營者在開發階段的利潤指標壓力,從而提高他們在研發投入上的熱情,提高科技企業乃至所有企業的自主創新意識,為長遠可持續發展夯實技術基礎,使企業進入發展的良性循環,提升公司價值。
3 c% E( Q) B3 \0 B% _1 b 三、更能促使經營者拓展思維實行國際化融資和並購
' r3 R- e5 M3 `5 S! b7 S 新企業會計准則在絕大多數條款上採取了與國際准則趨同的做法,這不僅有利於不同投資機構、企業和個人的價值評估國際化,而且增強了境內外資本市場信息的可比性,降低了投資者了解國內外企業基本信息的成本,從而可以有效推動投融資理念的國際化。具體來說,一方面,國內經營者在理解國際資本市場的要求及法規方面更加透徹,且會計信息趨同使得海外上市融資更加便利,風險更小,這將大大拓寬中國企業的融資渠道,提高國際資本運作的技巧;另一方面,信息的趨同將使海外並購更為現實,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通道在直接投資設廠比較困難的前提下,應更多運用資本運作的技巧,進行海外並購重組。
0 Y$ Q0 D9 i6 H* d; }! J 四、更能促使經營者調整公司布局強化風險管控意識
8 J) h# N8 V; L# Z 新企業會計准則規定債務重組利得可以計入當期損益,同時規定企業合並應由注重母公司理論向注重實體理論發展,強調凡是母公司可以控制的子公司不論持股比例如何均要納入合並范圍,即使所有者權益為負的企業,只要持續經營也要納入合並。這一方面為困難企業通過債務重組提升業績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又迫使集團必須正面旗下的劣質公司,積極採取並購、重組和資產置換等方式解決經營困境,扭轉其對總體利潤的不利影響,而這些措施的採取將有利於公司風險的防範。此外,新企業會計准則對風險管控意識的提高還體現在對金融工具及金融衍生品的具體規定上,新的金融工具分類區分交易性和投資性兩類,而衍生金融工具納入表內並以公允價值計量,都是經營者不得不重視公司的風險管控,做好風險防範工作。$ [# J) F# H8 o" s% t i+ w
五、更能促使經營者在信息優勢下做好投資融資安排
. i1 _% {2 w: { c* q 新企業會計准則的實施最突出的改變體現在對會計信息質量的提升以及會計信息披露的透明化上,能較好地遏制會計信息失真。一方面,通過對存貨計價方法的調整,去除後進先出法以及規定存貨、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等減值准備不允許轉回,而大大壓縮了會計估計和會計政策的選擇空間,另一方面,通過加大對關聯交易的披露力度,改變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計價方法,採用賬面價值計價,並且擴大合並報表的合並范圍等措施可以較好地抑制關聯方操縱行為,這些改變將能防止盈餘管理及會計舞弊等信息失真的現象。如果實現預期的效果,則各個企業的信息真實性大大提升,同時公允價值的引入有利於提升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有利於大大提升公司的信用地位和知名度,從而能較為便利地進行銀行貸款、發行股票、發行債券以及取得商業賒銷信用等融資安排,拓展資金來源;此外,整體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有利於企業選擇合適的投資對象,便於企業整體的投資安排,提高投資收益率。
0 C. O: o2 V" A' p0 p5 {) `# c 理念層面:有利於培育成熟的經營理念和理性的發展思維6 U1 _# ]" {; z) S v) c" H! F9 ?
新企業會計准則不僅在具體經濟業務的操作上作出詳細規定,而且在良好的經營理念和發展思維的形成上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 q4 x' B9 O& n) |$ u
第一,會計目標的調整將大大突顯公眾利益至上原則
0 S3 `, Q8 ]9 ?' m% Z 此次准則調整後,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由傳統的「滿足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轉化為「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託責任履行情況,有助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這樣的目標轉化體現了決策有用論的重要,要求企業經營者必須重視公眾利益,重視為他們的決策提供相關的信息。而一個企業開始真正關注公眾利益是一個良性發展的開端,經營理念的成熟將從不同的層面提供公司的價值。
& O2 N3 j# x: r7 V& R( V& l 第二,引入股份支付完善激勵約束機制提升內在價值
0 Z2 I6 y5 g: i: s6 V9 o- s 《企業會計准則第11號———股份支付》准則在一定程度上配合當前證監會推行的股權激勵政策而出台,它規定實施股份期權獎勵要以公允價值計入成本或獎勵費用,並且不可以抵稅,這在短期內看會對當期利潤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而從動態上看,股權激勵是一種針對高層經理人員的長期激勵手段,有利於理順股東和經理人員的利益關系,促使經理班子將隱藏的利潤顯性化,從而提升企業的內在價值和經營業績。+ D x2 V" h9 G; \& f! Z. K, I
第三,有利於強化職業人員的專業水準以及職業道德
. b+ ^9 X! |/ _* c& I- q 新企業會計准則引鑒了國際會計准則諸多規定,技術難度系數有所提升,而公允價值的引入加大了職業判斷的需要,這一方面要求專業人員提高專業水準和職業能力,另一方面由於判斷的增加使得利潤操縱指數也增加,要求內部審計人員提高素質,從查賬師不斷升級為合格的審計分析師。
來源[url=http://www.kuaijibbs.com/]中國會計論壇[/url]:http://www.kuaijibbs.com/viewthread.php?tid=6973&fromuid=0
❸ 關於對現金流量表分析的開題報告
現金流量表的分析
現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實現制為編制基礎,反映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現金收入和現金支出情況的報表。對現金流量表的分析,既要掌握該表的結構及特點,分析其內部構成,又要結合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進行綜合分析,以求全面、客觀地評價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因此,現金流量表的分析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現金流量及其結構分析
企業的現金流量由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和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三部分構成。分析現金流量及其結構,可以了解企業現金的來龍去脈和現金收支構成,評價企業經營狀況、創現能力、籌資能力和資金實力。
(一)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分析。
l、將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與購進商品。接受勞務付出的現金進行比較。在企業經營正常、購銷平衡的情況下,二者比較是有意義的。比率大,說明企業的銷售利潤大,銷售回款良好,創現能力強。
2、將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與經營活動流入的現金總額比較,可大致說明企業產品銷售現款占經營活動流入的現金的比重有多大。比重大,說明企業主營業務突出,營銷狀況良好。
3、將本期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與上期比較,增長率越高,說明企業成長性越好。
(二)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分析。
當企業擴大規模或開發新的利潤增長點時,需要大量的現金投入,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量補償不了流出量,投資活動現金凈流量為負數,但如果企業投資有效,將會在未來產生現金凈流入用於償還債務,創造收益,企業不會有償債困難。因此,分析投資活動現金流量,應結合企業目前的投資項目進行,不能簡單地以現金凈流入還是凈流出來論優劣。
(三)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分析。
一般來說,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越大,企業面臨的償債壓力也越大,但如果現金凈流入量主要來自於企業吸收的權益性資本,則不僅不會面臨償債壓力,資金實力反而增強。因此,在分析時,可將吸收權益性資本收到的現金與籌資活動現金總流入比較,所佔比重大,說明企業資金實力增強,財務風險降低。
(四)現金流量構成分析。
首先,分別計算經營活動現金流入、投資活動現金流入和籌資活動現金流入占現金總流入的比重,了解現金的主要來源。一般來說,經營活動現金流入占現金總流入比重大的企業,經營狀況較好,財務風險較低,現金流入結構較為合理。其次,分別計算經營活動現金支出、投資活動現金支出和籌資活動現金支出占現金總流出的比重,它能具體反映企業的現金用於哪些方面。一般來說,經營活動現金支出比重大的企業,其生產經營狀況正常,現金支出結構較為合理。
二、現金流量表與損益表比較分析
損益表是反映企業一定期間經營成果的重要報表,它揭示了企業利潤的計算過程和利潤的形成過程。利潤被看成是評價企業經營業績及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但卻存在一定的缺陷。眾所周知,利潤是收入減去費用的差額,而收入費用的確認與計量是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廣泛地運用收入實現原則、費用配比原則、劃分資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原則等來進行的,其中包括了太多的會計估計。盡管會計人員在進行估計時要遵循會計准則,並有一定的客觀依據,但不可避免地要運用主觀判斷。而且,由於收入與費用是按其歸屬來確認的,而不管是否實際收到或付出了現金,以此計算的利潤常常使一個企業的盈利水平與其真實的財務狀況不符。有的企業帳面利潤很大,看似業績可觀,而現金卻入不敷出,舉步艱難;而有的企業雖然巨額虧損,卻現金充足,周轉自如。所以,僅以利潤來評價企業的經營業績和獲利能力有失偏頗。如能結合現金流量表所提供的現金流量信息,特別是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的信息進行分析,則較為客觀全面。其實,利潤和現金凈流量是兩個從不同角度反映企業業績的指標,前者可稱之為應計制利潤,後者可稱之為現金制利潤。二者的關系,通過現金流量表的補充資料2揭示出來。具體分析時,可將現金流量表的有關指標與損益表的相關指標進行對比,以評價企業利潤的質量。
(一)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與凈利潤比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利潤的質量。也就是說,企業每實現1元的帳面利潤中,實際有多少現金支撐,比率越高,利潤質量越高。但這一指標,只有在企業經營正常,既能創造利潤又能盈得現金凈流量時才可比,分析這一比率也才有意義。為了與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計算口徑一致,凈利潤指標應剔除投資收益和籌資費用。
(二)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與主營業務收入比較,可以大致說明企業銷售回收現金的情況及企業銷售的質量。收現數所佔比重大,說明銷售收入實現後所增加的資產轉換現金速度快、質量高。
(三)分得股利或利潤及取得債券利息收入所得到的現金與投資收益比較,可大致反映企業帳面投資收益的質量。
❹ 淺談會計,財務管理與審計的關系論文開題報告怎麼寫
財務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是一個企業的命脈,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於資產的購置(投資),資本的融通(籌資)和經營中現金流量(營運資金),以及利潤分配的管理。公司財務在中國常被譯為「公司理財學」或「企業財務管理」。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根據財經法規制度,按照財務管理的原則,組織企業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
資本結構理論是研究公司籌資方式及結構與公司市場價值關系的理論。1958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的研究結論是:在完善和有效率的金融市場上,企業價值與資本結構和股利政策無關——MM理論。米勒因MM理論獲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莫迪利尼亞1985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現代資產組合理論與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現代資產組合理論是關於最佳投資組合的理論。1952年馬科維茨(Harry Markowitz)提出了該理論,他的研究結論是:只要不同資產之間的收益變化不完全正相關,就可以通過資產組合方式來降低投資風險。馬科維茨為此獲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是研究風險與收益關系的理論。夏普等人的研究結論是:單項資產的風險收益率取決於無風險收益率,市場組合的風險收益率和該風險資產的風險。夏普因此獲得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紀念獎。
期權定價理論是有關期權(股票期權,外匯期權,股票指數期權,可轉換債券,可轉換優先股,認股權證等)的價值或理論價格確定的理論。1973年斯科爾斯提出了期權定價模型,又稱B—S模型。90年代以來期權交易已成為世界金融領域的主旋律。斯科爾斯和莫頓因此獲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有效市場假說是研究資本市場上證券價格對信息反映程度的理論。若資本市場在證券價格中充分反映了全部相關信息,則稱資本市場為有效率的。在這種市場上,證券交易不可能取得經濟利益。理論主要貢獻者是法瑪。
代理理論是研究不同籌資方式和不同資本結構下代理成本的高低,以及如何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價值。理論主要貢獻者有詹森和麥科林。信息不對稱理論(Asymmetric Information)是指公司內外部人員對公司實際經營狀況了解的程度不同,即在公司有關人員中存在著信息不對稱,這種信息不對稱會造成對公司價值的不同判斷。
❺ 企業的發展競爭戰略 開題報告怎麼寫
大多數跨國公司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發展起來的,它的出現尚不足一個世紀。然而在這一相對短暫的時期內,公司國際擴張的動因和國外活動的性質已經經歷了較大的變化。近來較為重要的趨勢之一就是服務型跨國公司的出現及發展。
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迅速增長是在70年代以後,而且其中較大部分是中間服務而不是最終消費服務業。投資主體不僅包括服務業跨國公司也包括製造業跨國公司。目前一些大型服務型跨國公司在地區分布上主要是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服務型跨國公司較少。由於服務業的特殊性質以及時代的發展,服務型跨國公司的出現及擴張形式都與傳統製造業跨國公司不同,因此,對於服務業跨國公司的研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一、服務型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
20世紀50年代期間,國際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其他初級產品,以及以資源為基礎的製造業。而今,技術密集的製造業和服務業已成為全球擴張的主力軍。50年代初服務業占對外直接投資的比重不到20%,在70年代初也只有25%,而到了80年代中期,在世界對外投資約7000億美元總存量中,投資於服務行業已達到3000億美元,佔40%左右。在90年代世界經濟並不十分景氣的情況下,服務業的全球擴張依然保持了強勁的勢頭。下頁表中列出了美國服務型跨國公司的海外擴張情況。
從下頁表中可以看出美國服務業跨國公司在80-90年代的高速發展態勢。在1982-1996年期間,美國服務業跨國公司無論是海外子公司資產比重還是在銷售額比重方面,整體都是處於遞增態勢。除傳統服務型跨國公司如銀行、保險業海外子公司資產、銷售額比重略有下降外,多數服務行業的海外分支機構的增長幅度都較大。其中運輸、通訊和公共事業類海外子公司資產、銷售額比重增幅分別高達220%、133%;1996年建築類海外子公司資產已佔整個公司的比重將近一半。
附圖
資料來源:Y.Aharoni and L.Nachum,Globalization of Services: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published by Routledge,2000。
根據以上數據分析,充分說明了服務型跨國公司已成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一個非常活躍的部分。
二、跨國公司理論研究狀況
按照傳統服務業性質來講,服務業應當是勞動密集型、當地化、個性化傾向特別明顯的一個行業。即使後來出現了新興服務業多數是以技術密集型為主,但是由於服務商品的非實體性、異質性、不可分割性以及不可儲存性,使服務商品一直被認為是不可貿易品,不存在規模經濟。因此,一直以來對跨國公司的研究幾乎都是在製造行業進行的。
許多經典的跨國公司理論,例如1960年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1966年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1976年巴克利和卡森的內部化理論以及後來1977年鄧寧的折衷範式等,都是基於製造業的國際化生產擴張進行研究的。而50年代至80年代以來正是製造業跨國公司空前大發展的時代,這些經典理論較好地分析揭示了這一現象,這也證明了理論是與時代背景緊密相連的。
雖然我們不能否認這些經典理論對於跨國公司理論的指導意義,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經典理論已不能很好地解釋如今服務型跨國公司興起中出現的許多新現象。
例如,許多服務型跨國公司相對於直接投資建立子公司而言,更傾向於採用非股權安排形式或是合夥形式,同時母子公司之間保持著一種較鬆散的網路聯系,各公司獨立性較強,許多業務甚至採取外包形式,這就使得內部化優勢不再變得顯著,因此內部化理論也就不能很好地解釋許多服務型跨國公司全球化過程中鬆散而富有彈性的網路型組織結構。在此問題上,我們所熟知餐飲業的許可證安排以及運輸業中的外包形式就是最好的例證。
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針對當時製造業競爭加劇,成熟期產品的技術已不再居於主要地位。降低產品成本成為製造業跨國公司擴張的主要動力,而這對於性質較特殊的服務業產品來講是比較不適用的,雖然服務業產品可能存在生命周期,但是價格競爭絕不是服務行業的主要競爭因素。
在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以及鄧寧的折衷範式中所提及的所有權優勢有助於理解服務型跨國公司的出現、擴張,然而目前許多服務型跨國公司實行的網路組織結構以及戰略聯盟形式都給公司帶來了較強的競爭優勢,這種由全球網路所帶來的優勢是與所有權優勢有較大差別的,值得去分析研究。
與此同時,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以及鄧寧的折衷範式等理論都是以市場的不完全性作為理論前提的。筆者認為服務型跨國公司之所以出現並不斷發展壯大其中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隨著科技手段的進步,信息更加豐富,政府的管制減少,市場的不完全性減弱而交易成本不斷降低所至,因此,再以市場的不完全作為前提或基礎就顯得有點落後於時代的步伐了。本文的研究也是基於信息更加豐富、市場逐漸完全這一前提下的。
三、服務型跨國公司擴張動因研究
對於服務型跨國公司出現和擴張動因目前已有一些學者對此進行過研究。謝康等著的《同場競技:入世後的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白仲堯主編的《中國服務貿易方略》、美國克里斯托弗·H·洛夫洛克所著《服務營銷》以及《在服務業的全球化》(註:Y.Aharoni and L.Nachum:Globalization of Services: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published by Routledge,2000。)等著作中對服務業的擴張因素均有提及。本文認為服務型跨國公司的擴張既與外部環境條件相關,也與服務業公司自身發展有關,概括而言,其國際化的動因有以下幾方面:
1.需求的拉動(企業中間需求、最終顧客服務消費需求)
由於技術進步、分工深化和追求核心能力的管理方式變革引起了對生產者服務需求的擴張,也就是說生產者不是內部組織生產而是在市場上去購買的被企業用作進一步生產的中間服務的增加。企業之間的中間需求的增長更多地推動了新興專業服務業的發展。例如,管理咨詢、工程服務、市場營銷等都比以前有了更大的需求。以前企業一般都是自行解決有關事務,但是現在這些工作就可以交給專業公司來完成。隨著信息的極大豐富,交易成本的降低,市場逐步完善之後,工業企業產品的生產將會融入越來越多的服務作為中間投入因素。可以預見,生產者服務將成為今後服務業增長最強勁和最主要的部分。
而生產者服務需求的增加,正是服務型跨國公司出現及擴張的主要原因。由於服務業的特殊性質,因此BtoB形式較不適用於服務業,即服務商品一般只能直接作用於消費者,而通過中間商的轉接是不能或者是低效率的。眾所周知,生產者服務業的對象——企業既可能是地方性的,也可能是全球性或是多國地方性的。生產者服務業(如貿易、金融)在某種程度上處於集中固定生產和分散變動需求之間,起著橋梁的作用。許多企業特別是跨國企業總是希望與一個服務商建立長久持續的關系,或者是希望與該企業的顧客(無論是本地還是國外的顧客)同時受到一個服務商的服務,以便於業務往來。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更有力地佔領市場,獲得更多的客戶,就需要服務企業建立全球性的組織為其顧客提供全球的、一致性的服務。隨著生產者服務需求的增加,越來越多的服務型跨國公司出現了。
當然,顧客對服務業最終需求的不斷增長,也是不可忽視的。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時間的增加,婦女在就業隊伍中的比重上升,人的平均壽命的提高等,使得人們對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產品的物質邊際效用正遞減,人們開始轉向服務消費,對各種服務就產生了直接而巨大的需求,服務變得越來越重要。許多服務企業正是抓住了這一商機,建立跨國組織以迎合市場需求。
2.供給的推動(專長、勞動力)
現代生產競爭激烈,靈活的管理和市場運作就變得十分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管理和市場運作等與生產的信息處理有關的部門的逐漸強化和在專業化分工基礎上的獨立化,也就是說原來合在一起的工作為了提高效率和靈活性而分開甚至分離出去。這種方式使得企業的各項工作更加具有專業性。為了專注於企業自身的核心專長,企業中一部分工作將被分離出去由更加專業的服務商提供,這就是分工所產生的「擠出效應」(註:黃少軍:《服務業與經濟增長》,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目前服務部門較其他部門增長快得多,盡管服務部門中勞動生產率也有較大的提高,但是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依舊較低。以富克斯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通過對美國部門生產率的比較研究發現,服務業的生產率增長幾乎為零,大大低於工業甚至農業。他認為,服務業相對於農業或製造業的較低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說明了國民經濟中服務業就業的日益重要性。低於平均水平的服務業生產率增長率意味著服務業平均成本高於整個經濟的平均水平。如果服務需求對於上升的價格相對不敏感,那麼,隨著經濟的擴張,總就業中服務業的比重將增加。這就是著名的服務業增長滯後理論。可見,處於快速增長中的服務業往往能夠吸引大量的勞動力,其對就業的重要性也在不斷增加,而且在創造財富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在技術進步效率提高的社會中,其他部門對勞動力需求的下降要比服務部門快得多,因而勞動力的供給壓力逐漸增加。這種由於技術進步對勞動力的「擠出效應」,在發展中國家表現尤為突出。因此,那些人力處理和實物處理服務型跨國企業在發展中國家市場上逐漸增加,因為這些服務能夠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較少受到限制,因而,有人提出服務業的發展擴張不是由於需求,而是供給的推動效應。
3.服務業的競爭
在高度發達的經濟體系中,像銀行、保險、醫院和教育這些成熟的消費者服務業,增長速度正在減慢。而其他一些行業,像美國的航空客運業,似乎被長期的生產能力過剩困擾著。所以,公司的成長只能以從國內的競爭者那裡爭奪份額為基礎——或者通過開拓國際市場。那些以美國為基地的大型信用卡公司所採取的戰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服務業產值,在其國內生產總值中一般高達60~70%。他們的國內市場已容納不了服務生產的日益增長。開拓國外市場,爭奪世界市場,已經成為服務經濟發達國家對外擴張的新的焦點。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達成《服務貿易總協定》,既是世界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的標志,又是服務大國爭奪服務市場的表現。
競爭在銀行業是一種關鍵性的全球化動力,它同公司顧客的全球化是密切相關的。爭取跨國公司業務的競爭活動尤其激烈,這是因為跨國公司所控制的金融交易量相當大,並且向它們提供巨額(常常是得到高質量擔保的)貸款的機會也很多。大多數跨國公司會使用當地和國際銀行的組合,但是一個銀行能夠覆蓋的地理區域越廣,它在客戶有業務的任何地方提供服務的能力就越強。近年來,許多原先只在某一個國家或某一個大陸從事經營活動的銀行都雄心勃勃地進行了海外擴張,其中一部分是通過內部增長實現的,即在外國開設新的辦事處,還有一些則是通過收購實現的。
應該看到,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中,速度已成為競爭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服務業中,先動優勢表現尤為強烈,快速的顧客回應能力,比競爭者搶先一步佔領市場,將有更多的機會建立影響巨大的聲譽以及贏得顧客的忠誠度,獲得大市場。而且在服務業擴張中,政府角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府的管制決定了市場進入的機會,並決定了市場結構以及競爭程度,這種做法往往給先進入者以較少管制的優勢。在許多情況下,即使已有競爭者先進入某個市場,許多企業仍然不惜代價進入該市場,以防止被競爭對手超過太多,這也是通常所說的「跟隨競爭者」戰略。
不難看到,服務型跨國公司的出現雖然只是一個新趨勢,但服務業的對外擴張卻已經以勢不可擋之勢在全球范圍展開。目前,許多發展中國家廣闊的市場早已被發達國家經驗老道的服務企業所瞄準,進駐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4.進入壁壘降低(政府、標准化成本、全球范圍優勢)
進入壁壘一般包括自然形成的以及人為的壁壘。
自然形成的進入壁壘在服務行業中典型地表現為服務產品時間和空間上的傳遞障礙。然而,現代電信和傳遞技術使時間和距離的概念逐漸喪失了其重要性,服務的不可儲存性和運輸的傳統特性發生了改變。從此,許多生產和消費原需同時進行的服務現在可以實現生產與消費的分離,銀行、保險、醫療、咨詢和教育等原需供需直接接觸的服務現在可以採用遠距離信息傳遞的方式,通訊革命大大提高了服務的國際間可貿易性、生產的專業化迅速發展。近來,服務業國際化的范圍從運輸、工程建築等傳統領域轉向知識、技術和數據處理等不斷涌現的新興領域,而現代科技的發展使物質生產和服務生產中的知識、信息投入比重不斷提高,從而推動了服務業國際化的發展,以勞動密集為特徵的傳統服務貿易地位逐漸下降,以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為特徵的新興服務業逐漸發展壯大。(註:張漢林:《世貿組織與未來中國》,中國物價出版社,1999。)
由於最新的服務業發展主要由經濟網路型服務帶動,使經濟網路型服務與工業的發展形成互補。與此同時,又由於許多服務產品無法出口,因此服務業更多地採用跨國公司形式。而跨國公司在資金、技術和信息上的巨大優勢和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經營行為,也使其在服務領域占據主導地位。(註:張建民:《中國服務貿易市場准入研究》,中國財經出版社,1998。)由於新興服務業的知識化和信息化特徵,服務部門跨國公司比製造業跨國公司的資本密集度更高,技術優勢更強,也更易形成世界市場的壟斷局面,形成其全球范圍網路優勢。可以預見,隨著全球市場的融合,信息成本降低,交易費用進一步的下降,也即在更加完全的市場中,服務業將比製造業更加具有採用跨國公司形式對外發展的傾向。
在服務行業中政府的管制是最主要的人為壁壘。由於許多服務行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許多國家對服務行業實行較嚴格的管制,這種現象在發展中國家尤為突出,當然在發達國家也有類似情況,例如一些發達國家對航空業實行管制,阻礙公司之間兼並聯合的擴張行動。在這種狀況下,使得許多服務業的跨國經營無法實現。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其中許多國際通行規則被普遍接受。更少的政府管制,更自由的全球經濟市場大大降低了服務業對外擴張的進入壁壘。為國外跨國公司垂涎已久的中國服務市場也將逐步開放,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一大批服務型跨國公司進駐中國,中國的服務企業任重而道遠。
5.贏得信賴以及全球學習
聲譽在服務業中占據了首要的位置。很多情況下,由於轉換成本較高,許多客戶傾向於固定服務商,形成長期的互動關系。顧客在選擇服務商時,他們認為最重要的因素是:質量、競爭力、可靠性等等。考慮到轉換成本高昂,選錯服務商的後果往往是災難性的,所以顧客總是利用各種途徑去獲得服務質量信息,服務企業也盡力去建立自己的聲譽,並且試圖區別於競爭對手提供更好的服務。
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顧客很難獲得准確的服務質量信息,也很難對服務質量做出合理的判斷。顧客往往以公司規模、公司經營的年數、以及公司主要顧客的清單來判斷服務企業的服務質量。因此服務企業不斷擴充規模推行國際化,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全球性顧客,更重要的是為了提高聲譽、贏得信賴,將自身的實力外部化表現出來,從而贏得更多的市場。
在許多情況下,獲得全球網路優勢是一些服務行業提升服務產品價值,贏得顧客信賴的重要渠道。目前許多服務型跨國公司採用的全球網路型組織構架就是公司為了在國際競爭中提升產品價值、創造優勢的重要表現形式。例如,如果一種信用卡可以在全球范圍內使用,那麼它的價值將大大提升。如果一個銀行的自動櫃員機遍布世界各地,那麼這個銀行將更加受到顧客青睞。而許多跨國性的飯店、快餐店、零售商店的建立,部分也是基於此考慮的。
另外,服務型跨國公司全球擴張的同時,也是服務企業全球學習的過程。在服務型企業中知識的價值尤為重要,在企業各個節點上創造知識並傳輸知識將成為服務企業主要的競爭優勢。因此,服務型跨國公司全球學習的過程也是創造價值的過程,增加了公司的無形資產價值,進而提高了公司的競爭優勢。
四、服務型跨國公司在中國
盡管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第三產業的年平均增長速度超過10%,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對服務的需求旺盛,服務市場不斷擴大並日趨活躍。但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一直在30%上下徘徊。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一直處於瓶頸地位的狀態,雖有所改善但未得到根本緩解。中國的服務貿易進口大於出口,是入超國,說明我國服務產業整體水平低、實力弱,需要大力發展。
從世界范圍看,中國不僅是最大的貨物市場,而且也是最大的服務市場。中國服務市場之廣大,潛力之深厚,非一般地區和國家可比。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彼德·德魯克曾經忠告美國投資者:「在中國,最大的商機不是在製造業,而是在服務業」,這一忠告可謂點到關鍵。
目前,各國的服務行業,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服務行業,千方百計地、爭先恐後地竭力擠進中國市場。這既給中國市場帶來了競爭活力,也給我國服務企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以保險業為例,外資保險公司一進入中國就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其業務發展非常迅速,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到1999年止,已有7個國家的13家保險公司在我國設立了16家營業性機構,其中外資保險公司在華分公司11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5家。此外有17個國家和地區的113家保險機構在中國14個城市設立了202個代表處。截止到1999年底,外資保險公司在華總資產達44億美元,保險費收入達18億美元。(註:金偉飛:《保險市場:「狼」已悄然來臨》,《金融早報》2000.12.19。)
對於服務型跨國公司來講,中國市場還有一塊很具有潛力的市場,那就是商務中介機構,包括會計行、律師行、資信資產評估機構、咨詢業等。在計劃經濟時期,這些在其他國家習以為常的機構,在中國卻不存在。隨著我國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專業化和效率化都要求中介機構的發展,這恰恰又是許多跨國公司的長項。發達國家服務型跨國公司無論在經驗、聲譽上還是在管理、組織以及人才方面都具有明顯優勢,而中國廣大的市場需求就給服務型跨國公司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當然,服務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經營也不是可以高枕無憂的。首先,許多服務型跨國公司表示至今仍然是處於虧損狀態,高昂的固定成本以及員工的費用,使許多公司入不敷出,短時期內還無法盈利。其次,中國的服務專業人員缺乏是服務型跨國公司遇到的主要問題;而且許多跨國公司花費巨大代價培訓員工後,員工卻跳槽的現象也是非常棘手的。再次,由於基礎設施的落後以及制度的不完善對服務型跨國公司的發展也造成了很大影響。盡管如此,廣闊的中國市場還是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服務型跨國公司來華投資。不難預料,隨著中國日益與世界的接軌,中國的服務市場將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
❻ 求論文 關於債轉股問題的思考,,,,開題報告 和論文
我們
團隊
下方的聯系方式
讓我們來幫你
這個有全套的
很詳細的資料
具體的聯系我們
❼ 會計專業開題報告怎麼寫
會計專業開題報告寫法:
(1)選題的背景和意義
主要說明所選課題的歷史背景、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歷史背景部分著重說明本課題前人研究過,研究成果如何。國內外研究現狀部分說明本課題目前在國內外研究狀況,介紹各種觀點,比較各種觀點的異同,著重說明本課題目前存在的爭論焦點,同時說明自己的觀點。發展趨勢部分說明本課題目前國內外研究已經達到什麼水平,還存在什麼問題以及發展趨勢等,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以解決的方法。開題報告寫這些內容一方面可以論證本課題研究的地位和價值,即選題的意義,包括對選題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說明;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明開題報告撰寫者對本課題研究是否有較好的把握。
(2)研究的基本內容和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相對於選題的意義而言,研究的基本內容與擬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比較具體的。畢業設計(論文)選題想說明什麼主要問題,結論是什麼,在開題報告中要作為研究的基本內容給予粗略的,但必須是清楚的介紹。研究基本內容可以分幾部分介紹。
(3) 研究方法及措施
選題不同,研究方法則往往不同。研究方法是否正確,會影響到畢業設計(論文)的水平,甚至成敗。在開題報告中,學生要說明自己准備採用什麼樣的研究方法。比如調查研究中的抽樣法、問卷法,論文論證中的實證分析法、比較分析法等。寫明研究方法及措施,是要爭取在這些方面得到指導老師的指導或建議。
(4) 研究工作的步驟、進度。課題研究工作的步驟和進度也就是課題研究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畢業設計(論文)創作過程中,材料的收集、初稿的寫作、論文的修改等,都要分階段進行,每個階段從什麼時間開始,到什麼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在時間安排上,要充分考慮各個階段研究內容的相互關系和難易程度。對於指導教師在任務書中規定的時間安排,學生應在開題報告中給予呼應,並最後得到批准。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時間安排一般應提前一點,千萬別前松後緊,也不能虎頭蛇尾,完不成畢業設計(論文)的撰寫任務。
(5) 主要參考文獻。在開題報告中,同樣需列出參考文獻,這在實際上是介紹了自己的准備情況,表明自己已了解所選課題相關的資料源,證明選題是有理論依據的。在所列的參考文獻中,同樣應具備不少於2篇的外文文獻。
❽ 會計專業開題報告如何寫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題目
2所選論題的背景情況,包括該研究領域的發展概況
3本論題的現實指導意義
4本論題的主要論點或預期得出的結論、主要論據及研究(論證)的基本思路
5本論文主要內容的基本結構安排
6進度安排
文獻綜述
1 資本運營運作模式國內外研究現狀、結論
1.1資本運營的涵義
1.2資本運營相關理論綜合
1.2.1資本集中理論與企業資本運營
1.2.2 交易費用理論與企業資本運營
1.2.3產權理論與企業資本運營
1.2.4規模經濟理論與企業資本運營
1.3資本運營的核心——並購
1.3.1概念
1.3.2西方並購理論的發展
1.3.4並購方式
1.4研究課題的意義
2目前研究階段的不足
參考文獻
1論文題目
資本運營及某某企業資本運營的案例分析
2所選論題的背景情況,包括該研究領域的發展概況
企業資本運營是實現資本增值的重要手段,是企業發展壯大的重要途徑。縱觀當今世界各大企業的發展歷程,資本運營都起到過相當關鍵的作用,並且往往成為它們實現重大跨越的跳板和發展歷史上的里程碑。在我國,近年來不少企業也將資本運營納入企業發展戰略,並獲得了成功。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了重視生產經營、忽視資本運營的瓶頸,認識到資本運營同生產經營一起,構成了企業發展的兩個輪子。可以預見,資本運營在我國企業發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特會越來越大。本文以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 WTO為背景,比較全面描述了國內外資本運營的現狀,深入地剖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對策,以及對於國外資本運營經驗的借鑒和教訓的吸取。
在研究領域發展方面,國外對資本運營的研究和運用都多於我國。在中國,資本運營是一個經濟學新概念,它是在中國資本市場不斷發展和完善的背景下產生的,也是投資管理學科基礎的理論學科。資本運營是多學科交叉、綜合的一門課程。它是將公司財務管理、公司戰略管理、技術經濟等相關學科的理論基礎綜合起來,依託資本市場相關工具,以並購和重組為核心,以企業資本最大限度增值為目標,通過資本的有效運作,來促使企業快速發展的一種經營管理方式。資本運營概念雖然產生時間短,但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廣泛地進行資本運營。事實證明,如何有效依託資本市場進行資本運營已成為企業管理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正因為如此,資本運營課程在我國研究也比較熱門。
3本論題的現實指導意義
近年來,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建立和發展,資本運營觀念在不斷影響著企業管理者們。在資本運營的大潮面前,許多企業也在躍躍欲試。但從我國資本運營的實際來看,進行資本運營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同時,國內企業也要面對跨國企業的挑戰。要搞好資本運營,必須先去了解和認識資本運營。
本文就是針對上述現實,充分考慮到國內企業的實際情況,對資本運營的內涵、形式、核心、企業並購的相關內容進行了研究。對企業開展資本運營提供依據和參考,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4本論題的主要論點或預期得出的結論、主要論據及研究(論證)的基本思路
本文主要介紹資本運營國內外發展、趨勢,以及資本運營的相關理論內容綜述。重點分析和探討資本運營核心——並購的模式、動因、效應分析,並通過國內外資本運營歷程分析我國資本運營發展趨勢。最後通過企業並購案例說明資本運營的過程及總結資本運營重點把握的要點和技巧。預期通過本文對整個資本運營在企業管理運營中的重要性、特點、操作、評價過程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同時對資本運營中的發展提出自己的觀點。
本文理論部分主要參考金融投資類、經濟類報刊雜志;以及圖書館中大量有關資本運營與企業並購方面的書籍;投資學教材與參考書和教學中老師對資本運營模式的總結與案例分析;另外,指導老師在研究過程中會提供較大量的參考資料。
5本論文主要內容的基本結構安排
本文主要內容分為三塊:第一部分為理論部分,主要介紹資本運營及其相關的概念、資本運營的特點、形式、國內外發展狀況及重組、並購的相關理論。第二部分重點介紹資本運營的核心——M&A,並通過一個案例分析說明資本運營的全過程、特點和技巧。最後一部分主要總結全文,對資本運營的發展趨勢、特點做一分析和總結。文章在闡述理論問題緊扣what—how—why,並加以背景的介紹,使文章具有較嚴密的邏輯性。
6進度安排
本文從去年11月份確定研究題目後,12月到今年3月份主要進行相關理論、文獻和案例的收集、整理。從3月到4月初完成開題報告(含文獻綜述)和前期正文的編寫。計劃到4月底完成初稿,並交給指導老師審核、修改。爭取5月中旬完稿,並進行論文答辯的准備。
開題報告範文 ·英語開題報告範文 ·論文開題報告格式 ·會計開題報告
文獻綜述
摘要:從理論上講,企業都在進行兩種經營:一種是所謂產品經營;而另一種為資本經營。一般說來,企業、特別是大企業都不可能沒有資本運營,只是程度大小的問題。所謂產品經營,就是企業圍繞產品與服務等主要業務,進行生產(含服務)管理、產品改進、質量提高、市場開發等一系列活動。而企業的資本運營,是指企業通過對資本大街夠、融資和投資的運籌,以謀求實現在風險與贏利之間的特定平衡,爭取企業資本增值最大化。
關鍵詞:資本運營;並購
1 資本運營運作模式國內外研究現狀、結論
1.1資本運營的涵義
在論述資本運營前,有必要把產品運營說一下。從理論上講,企業都在進行兩種經營:一種是所謂產品經營;而另一種為資本經營。資本運營與產品經營就有聯系也有區別。一般學術界定義產品經營(生產經營)是以物化為基礎,通過不斷強化物化資本,提高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獲取最大利潤的商品生產與經營活動。(張鐵男,企業投資決策與資本運營,2002.4,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
有關資本運營的概念表述各有不同,綜合起來可以大體上劃分為廣義資本運營和狹義資本運營。廣義資本運營是指企業通過對可以支配的資源和生產要素進行組織、管理、運籌、謀劃和優化配置,以實現資本增值和利潤最大化。廣義資本運營的最終目標是要通過資本的運行,在資本安全的前提下,實現資本增值和獲取最大收益。廣義資本運營內涵廣泛.從資本的運動過程來看,資本運營涵蓋整個生產、流通過程,既包括金融資本運營(證券、貨幣)、產權資本運營與無形資本運營,又包括產品的生產與經營。從資本的運動狀態來看,既包括存量資本運營,又包括增量資本運營。存量資本運營是指企業通過兼並、收購、聯合、股份制改造等產權轉移方式促進資本存量的合理流動與優化配置。增量資本運營是指企業的投資。
狹義資本運營是指以資本急劇增值和市場控制力最大化為目標,以產權買賣和「以少控多」為策略,對企業和企業外部資本進行兼並、收購、重組、增值等一系列資本營運活動的總稱。資本運營的總體目標是實現資本增值和市場控制力最大化。具體目標是加快資本增值,擴大資本規模,獲取投資回報。提高企業的市場控制力和影響力,優化經營方向。狹義資本運營主要研究的是存量資本的配置,具體運營方式包括股票上市、企業、企業聯合、資本互換、產權轉讓等。
1.2資本運營相關理論綜合
在資本運營理論研究過程中,有許多學者將它與其他經濟學理論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和研究。深刻分析資本運營產生的原因和作用的原理,從理論的高度掌握資本運營的精髓,有助於增強我們進行資本運營的自覺性,提高資本運營的技巧。
1.2.1資本集中理論與企業資本運營
在19世紀上半葉,資本主義世界還沒有出現過大規模的企業並購浪潮:但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發展規模的深入分析,馬克思非常敏銳地抓住了資本集中這一重大問題,並且建立了資本集中型論。在《資本淪》中.馬克思首先論述了生產集中,並指出生產集中包括了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在文中,他還提到了「規模經濟」、「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等。馬克思關於資本集中的機制的理論論述,是完整的、有力的。即使在今天,這個由商品市場和經理市場所形成的競爭制度、股份公司制度、金融信用制度和股票市場等幾個方面所形成的整體,也的確是資本得以流動、重組乃至集中的最重要的機制。
馬克思的資本循環與周轉理論強調資本的流動性,指出資本的生命在於運動,這正是資本運營的核心所在,資本運營是建立在資本充分流動的基礎之上的,企業資本只有流動才能增值,資產閑置是資本最大的流失。因此,一方面,企業要通過兼並、收購等形式的產權重組.盤活沉澱、閑置、利用效率低下的資本存量,使資本不斷流動到報酬率高的產品和產業上,通過流動獲得增值的契機。另一方面,企業要縮短資本流動過程,加快資本由貨幣資本到生產資本,由生產資本到商品資本,再由商品資本到貨幣資本的形態轉換過程,以實現資本的快速增值。同時在資本運動總公式中,也相應地反映了生產經營和資本運營的關系。
1.2.2 交易費用理論與企業資本運營
1937 年,著名經濟學家科斯在《企業的性質》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費用理論。該理論認為,企業和市場是兩種可以相互替代的資源配置機制,由於存在有限理性。機會主義、不確定性與小數目條件使得市場交易費用高昂,為節約交易費用.企業作為代替市場的新型交易形式應運而生。交易費用決定了企業的存在,企業採取不問的組織方式最終目的也是為了節約交易費用。所謂交易費用是指企業用於尋找交易對象、訂立合同、執行交易、洽談交易、監督交易等方面的費用與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談判成本、答約成本,監督成本構成。企業運用收購、兼並、重組等資本運營方式,可以將市場內部化,消除由於市場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從而降低交易費用。
交易費用理論與垂直兼並、混合兼並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很好地解釋了企業垂直兼並、混合兼並的內在原因,並對原有理論作了補充和調整。
1.2.3產權理論與企業資本運營
產權理論認為,資產的權利界定是市場交易的先決條件,明晰的產權界限是企業資本運營的客觀基礎。企業資本運營是建立在規范化的公司產權基礎上,沒有界定清晰的產權、規范的股權結構和合理有效的股權流動機制,真正的公司並購、重組等資本運營行為是難以產生和發展的。在清晰的產權界定基礎上,企業資本運營行為有助於推動產權的合理流動,盤活存量資產,實現資產的價值型管理和優化重組,進而促進資源的科學配置與有效流動,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同時,企業運用兼並、收購、重組等資本運營方式,推動公司產權的聚合與裂變,可以進一步促使公司產權明晰化。
產權理論要求產權必須明確.必須能夠白由流動.這將從如下方面對資本運營產生推動作用。首先,產權的自由流動可以推動公司並購的社會化。其次,產權的自由流動可以推進企業資本運營市場化進程。第三,產權的白由流動有助於推動企業資本運營國際化。
1.2.4規模經濟理論與企業資本運營
企業通過兼並收購等資本運營方式,有助於推動企業獲取規模經濟效益,優化企業規模結構。有關資料的研究成果表明,一個企業通過兼並收購其他企業而形成的規模經濟效應是非常明顯的。 西方發達國家大型跨國公司的成長經歷表明:運用資本運營方式,有助於謀求規模經濟效益.推動企業規模和經濟效益的同步增長,進而推動本國經濟的發展。通過企業的聯合與兼並,日本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優化與重組,獲取了規模經濟效益。在我國,企業小型化、分散化的特點極為明顯.通過兼並、收購重組擴大企業規模,謀求規模經濟效益對於我國企業的成長與發展更具有現實意義。
1.3資本運營的核心——並購
1.3.1概念
所謂並購,即兼並與收購的總稱,是一種通過轉移公司所有權或控制權的方式實現企業資本擴張和業務發展的經營手段,是企業資本運營的重要方式。
並購的實質是一個企業取得另一個企業的財產、經營權或股份,並使一個企業直接或間接對另一個企業發生支配性的影響。並購是企業利用自身的各種有利條件,比如品牌、市場、資金、管理、文化等優勢,讓存量資產變成增量資產,使呆滯的資本運動起來,實現資本的增值。
並購的具體方式包括企業的合並、託管、兼並、收購、產權重組、產權交易、企業聯合、企業拍賣、企業出售等具體方式。
1.3.2西方並購理論的發展
並購理論來源於實踐,並推動並購實踐的發展;在研究西方公司並購史時,學者們從各種角度對並購活動進行了不同層面的
經濟學分析,從而形成多種並購理論。
(一) 效率理論(Efficiency Theory):
效率理論認為:公司有助十促使公司管理層效率改進,產生
協同效應,進而提高整個社會的潛在效益。效率理論可以細分為
管理協同效應理論、營運協同效應理論、財務協同效應理論、多
角化經營理論與價值低估理論。
(二)代理問題及管理主義者(Agency Problem and Managerism)
代理問題是由詹森和麥克林於1976年提出的,他們認為在代理過程中,由於存在著道德風險、逆向選擇、不確定性等因素的作用而產生代理成本,這種成本主要包括:所有者與代理人訂立契約成本、監督與控制代理人成本、限定代理人執行最佳或次佳決策所需的額外成本、剩餘利潤的損失。這一理論可以歸納為三點:並購可以減少代理成本;經理主義;負假說主義。
(三)現金流量假說(Free Cash Flow Hypothesis )
自由現金流量假說源於代理問題。在公司並購活動中,自由現金流量酌減少可以緩解公司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沖突,所謂自由現金流量是指公司現金在支付了所有凈現值(NPV) 為目的投資計劃後所剩餘的現金量。詹森(Jensen,1986年)認為,自由現金流量應完全交付股東,這將降低代理人的權力,同時再度進行投資計劃所需的資金在資本市場上更新籌集將受到控制,由此可以降低代理成本,避免代理問題的產生。
(四)市場勢力理論(Market Power)
市場勢力理論認為,並購活動的主要動因在於並購可以提高市場佔有率、增加企業長期潛在獲利的能力。但是,一些學者認為市場佔有率的提高,並不代表規模經濟或協向效應的實現。只有通過水平或垂直式收購整合,使市場佔有份額上升的同時又能實現規模經濟或協同效應,這一假說才能成立;反之如果市場佔有率的提高建立在不經濟的規模上,則收購可能會帶來負效應。
(五)財富再分配理論
財富再分配理論的核心觀點為,由於公司兼並會引起公司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再分配,兼並利益從債權人手中轉到股東身上,或者由一般員工於中轉到般東及消費者身上,所以公司股東會贊成這種對其有利的兼並活動。
(六)市場壟斷理論
由於企業購並等資本運營本身的特點所在,就是在產權理論形成
以後,關於購並對市場力量影響的討論依然在進行。從經濟有益的一
面來看,購並帶來的好處也許是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對此我們前面
已作了很多的說明。從對社會經濟不利的一面來看,購並活動有可能
帶來壟斷。但是現在關於壟斷也有人認為其有好的一面,或至少是不
可避免的一面。因為壟斷集中本身是競爭的產物。在現代經濟中,由
於競爭己從簡單的價格競爭發展成為質量、技術、服務、產品類別等
諸多方面立體的競爭,因此即使是大公司之間也很難就壟斷達成什麼
共謀。此外,大公司和大企業在現代科技中的作用日益增大,這也是
購並等資本運營活動對現代經濟發展貢獻之一。
除了以上各種理論之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購並中獲利一方的收益來源是對企業中其他利益主體的剝奪。如股東為企業內部人,而債權人為企業外部人,在信息方面股東有優勢,因此股東有可能通過企業購並來提高股票的價值,而降低債券的價值,由此來對債券持有人進行剝奪。這就是所謂的再分配理論。另外,按照並購的分類不同,早期的理論還包括橫向兼並理論、縱向兼並理論、混合兼並理論等,此後再做闡述。
購並活動是導致企業規模擴大的經濟行為。在實際的資本運營活動中,也存在著通過出售和分立等方式來減小企業規模的活動。在分析這方面的活動時,也形成了關於公司分立的理論。幾從分析中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來看,可以說都是我們在上面講述企業購並理論時已經使用過,因此這里不打算對關於分立的理論進行論述。
基本上可以說,在產權進論形成以後,直到它在50年代 — 60年代興起,它與同時代興起的信息經濟學和博弈論結合在一起,對開闊人們的視野,提供新的分析工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由此資本運營理論也大量地涌現出來。但總體上看,現代的資本運營理論大都還是一種假設或假說,還沒有形成一個比較統一的理論體系。
1.3.3並購效應
並購的效應包括:(1)佯量資產的優化組合效應;(2)資產與經營者的結合效應;(3)經營機制的轉換效應;(4)劣質資產淘汰效應;(5)產品升級換代效應;(6)進入利潤水平更高的行業。
1.3.4並購方式
1、按被並購對象所在行業分:
(1)橫向購並,是指為了提高規模效益和市場佔有率而在同一類產品的產銷部門之間發生的並購行為。
(2)縱向購並,是指為了業務的前向或後問的擴展而在生產或經營的各個相互銜接和密切聯系的公司之間發生的並購行為。
(3)混合購並,是指為了經營多元化和市場份額而發生的橫向與縱問相結合的並購行為。
2、按並購的動因分:
(1)規模型購並,通過擴大規模,減少生產成本和銷售費用。
(2)功能型購並,通過購並提高市場佔有率,擴大市場份額。
(3)組合型購並,通過並購實現多元化經營,減少風險。
(4)產業型購並,通過購並實現生產經營一體化,擴大整體利潤。
(5)成就型購並,通過並購實現企業家的成就欲。
3、按並購雙方意願分:
(1)協商型,又稱善意型,即通過協商並達成協議的手段取得並購意思的一致。
(2)強迫型,又可分為敵意型和惡意型,即一方通過非協商性的手段強行收購另一方。
4、按並購後被並一方的法律狀態分:
(1)新設法人型,即並購雙方都解散後成立一個新的法人。
(2)吸收型,即其中一個法人解散而為另一個法人所吸收。
(3)控股型,即並購雙方都不解散,但一方為另一方所控股。
1.4研究課題的意義
企業作為運用資本進行生產經營的單位,是資本生存、增值和獲取收益的客觀載體。企業對生產經營進行組織與管理,實質上是對資本進行運籌與規劃,任何企業的生產經營都是根植於資本運作的基礎之上,都必須藉助於資本形式轉換。在某種意義上,企業生產經營可以視為資本經營的實現形式。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後,資本運營對於我國的經濟、社會有著戰略意義。
首先,資本運營將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和完善實質是要由行政機制配製資源轉向市場配置資源,使資本機製得以生產並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
其次,資本運營將推動想帶企業制度的完善。
另外,資本運營思想的確立將推動企業家隊伍的建設,促進企業經營理論的發展,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最後,資本運營為政府宏觀調空提出了新的課題。
2目前研究階段的不足
長期以來、我國企業界一直重視生產經營,忽視資本運營。重視增量投資,忽視存量資本。重視內部交易型戰略的運用,忽視外部交易型戰略的實施,這些誤區已經嚴重影響國民經濟和企業的發展,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社會的生產和再生產是離不開資本的。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資本是經濟活動得以持續運行的標志,資本就像一塊巨大的礁石,將社會各種生產要素吸引到它的周圍。資本流向何處,何處的經濟運行就會活躍起來,資本聚集在何處,何處的經濟就會不斷地走向繁榮。
在強調資本運營的同時,我們並不否認產品經營的重要性。事實上,資本經營並不排斥生產經營。在生產領域內的資本運營,必須通過生產經營進行轉換。只有通過生產經營的途徑,資本經營的目標才能最終得以實現。正是產品運營如此重要,有關生產經營的研究成果比較多,而對資本運營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卻很少,也正基於以上原因,筆者才將資本運營作為研究對象。
本文主要介紹資本運營國內外發展、趨勢,以及資本運營的相關理論內容綜述。重點分析和探討資本運營過程中問題的解決途徑。最
後通過企業並購案例說明資本運營的過程及總結資本運營重點把握的要點和技巧。預期通過本文對整個資本運營在企業管理運營中的重要性、特點、操作、評價過程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同時對企業資本運營的發展趨勢做一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