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市場作為證券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債券市場的主要部分是公債或政府債券,而且,各國的債券市場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從發行政府債券開始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公共信用制度,即國債制度,在中世紀的熱那亞和威尼斯就已產生,到工場手工業時期流行於整個歐洲。」
中世紀歐洲的政府債券市場僅具有雛形。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都不很發達,17世紀下半期,荷蘭聯省共和國公開發行了一批政府債券,井在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上市。後來,歐洲其他國家也紛紛將本國政府債券投放到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上市,使得阿姆斯特丹很快成了歐洲最主要的債券市場。
到18世紀中後期,英國和法國憑借其資本主義生產和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取代荷蘭成為新的世界經濟和金融中心。歐洲公債市場的重心向倫敦和巴黎轉移,英國和法國的債券市場逐漸發展了起來。
在美國,早在獨立戰爭期間,政府就發行了各種臨時債券和中朗債券,以支付巨大的戰爭經費開支,1770年,費城成立了美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費城證券交易所,其中已有債券交易。獨立戰爭勝利後,財政部長漢密爾頓開始著手重建國家財政,特別是解決聯邦政府發行的紙幣——「大陸市」的急劇貶值問題,1790年,美國政府按面值贖回「大陸市」,同時發行了新的「公共債券\以籌集贖買資金。此後,國債交易日漸發達。
19世紀以後,資本主義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工商企業需要籌集大量資金以支持其長期發展,企業債券開始誕生:同「屯國家機構也日益龐大,政府開支膨脹,政府債券規模進一步擴人。在這種情況下,債券中場開始制匿化、組織化和規模化。l肌之年3 月,英國證券交易所開設了世界上第·家大型的專業化債券交易中心。美國在1817年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後,債券的發行與交易也逐漸地走上了規范化的軌道。
在歐美各國債券市場迅速發展的同時,亞洲一些國家的債券市場也在醞釀、形成和發展。日本在明冶維新初期就開始發行債券、後來在修建大販鐵路則,首次發行廠公司債券。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亞、新加坡、韓國等其他國家的債券市場也在19世紀末和刀世紀初先後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各國債券中場發展十分迅猛,成為與股票中場相並列的資本市場兩大支往。債券品種日新月異,層出不窮,如中央政府債券、地方政府債券、政府保證債券、國庫券、其他政府部門債券、普通公司債券、可轉換公司債券、抵押債券、金融債券、境外債券、外國債券、歐洲債券等。債券的期限結構更加多樣化,出現了各種短期、中期、汪期債券。
同時,各國債券市場規模空前擴大。在發行中場方向,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出版的《金融中場趨勢》統計.1996年當年,美國聯邦政府債券、金融機構債券、國內公司債券、外國公司債券發行總額為12 644億美元.與美國當年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為17%;法國債券發行總額為4 752 億法郎,與GDP的比率為6.1 %;英國債券發行總額為386億英鎊,與GDP的比率為5.4%。
在市場交易額方面,據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資料統計, 1996年,法國債券交易額達到了115 723.96億美元,與法國GDP的比率為752.8%;德國為21 727.29億美元,與GDP的比率為91.8%;英國為16 218.70億美元,與GDP的比率為146.2%;美國為58588.5億美元,與GDP的比率為78.9%。
㈡ 美國債券市場有哪些指數
美債指數代碼是 CME Globex
美國債券指數基金跟蹤指數的集中度非常高,標的指數主要選擇巴克萊指數系列,尤以巴克萊美國綜合浮動調整指數(Barclays Capital U.S. Aggregate Float Adjusted Index)和巴克萊美國綜合債券指數(Barclays Capital U.S. Aggregate Bond Index)為焦點,資產管理規模佔比達80%以上
㈢ 美國債券市場的基本信息
書名:美國債券市場
圖書編號:1339850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定價:21.6
ISBN:750582751
作者:劉振亞
出版日期:2001-12-01
版次:1
開本:大32開
㈣ 中國債券市場和美國債券市場存在的差異
對不起,我不熟悉。你可以問問別人
㈤ 美國股市和債市之間的關系與區別
1、沒有直接關系,但間接聯系還是有的。
4、國債與股市的區別:
權利不同,國債債權憑證,股票是所有權憑證。
國債是國家發行,但只有股份制公司才能發行股票。
期限不同,國債是一種有期投資,有規定的償還期,股票是無期投資。
收益不同,國債可獲得固定的利息,股票分紅不固定。
風險不同,國債想多比股票低,買國債的收益會比存銀行高,因為國債的收益比銀行存款收益高才會吸引投資者買國債。
㈥ 美國兩房債券現在什麼情況了,怎麼沒消息了
請在此輸入
中國持有的美國債券數額降至去年2月以來最低。美國財政部周一發布的月度報告顯示,截至今年10月,中國共計持有美國債券1.25兆億美元,相較今年9月下降136億美元,據美國財政部今日發布報告顯示。中國目前依舊是美國的最大債券持有國,其後是日本。此前,日本的美國債券持有量為1.22兆億美元,今年10月上漲6億美元。
中國作為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國,如果金融危機後低迷增持美國債券,目前債券瘋狂階段減持美元債券,將得到最豐厚的收益。事實上,這就是美聯儲與美國財政部的節奏。
次貸危機發生前,美聯儲資產規模約在8500億美元水平,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宣布破產保護疾風暴雨來臨之後,美聯儲瘋狂擴大資產負債表,到2012年12月末達2.9萬億美元,到2013年年底,上升到4萬億美元。次貸危機之前美國政府債券佔美聯儲資產佔比中下降,從80%以上下降到2008年12月的21%,而後美聯儲持有美國國債回升,2012年12月升至57%。美聯儲購買的三大資產是美國國債、聯邦機構證券和機構擔保抵押貸款證券,隨著美聯儲放水,這三大資產價格都在上升。
美聯儲、美財政部在低位時買入債券,在高位時減持資產,使得美聯儲與美財政部成為最賺錢的機構。2009年美聯儲盈利534.2億美元,2010年盈利817.4億美元,2011年贏利744億美元,向美財政部移交754.2億美元;2012年向美國財政部上繳889億美元利潤,同比增長17.9%;2013年上交796億美元;說美聯儲與美國財政部是金融危機期間最大的獲益者,毫不誇張。
重要的原因是美聯儲購買的國債價格大幅上升,以及兩房普通股與優先股等資產價格大幅上升。根據2008年9月的協議,美國財政部將向房地美和房地美注入資金1875億美元,兩房向政府發行優先股,股息收益率定為10%。
如今美財政部的投資獲得巨額回報,房利美與房貸美兩家公司財報顯示,到今年6月份,房利美向美國財政部支付57億美元紅利,房地美將向美國財政部支付45億美元紅利,如此一來,「兩房」支付給美國財政部的總紅利達到2131億美元,美國財政部收益已有256億美元。美國私人投資者憤憤不平,進行了兩次訴訟都鎩羽而歸。
跟美聯儲與美國財政部投資,在特殊的經濟周期,美聯儲與美國財政部直接跳到前台托市。美聯儲掌握貨幣機器,美國財政部決定經濟大勢。當全球經濟危機到沒有什麼可以信賴的時候,投資者選擇相信美國國債與准國債。金融危機教會了我們,什麼叫市場強者恆強、弱者恆弱。
中國官方投資部門在這方面的判斷大致是正確的,沒有什麼可以指責。
2011年2月《華爾街日報》報道稱,美國白宮計劃提出改革方案,讓「兩房」從房屋按揭市場上逐漸淡出,並逐步減弱政府在抵押貸款市場的角色。國內輿論大嘩,認為市場對於持有大量「兩房」債券的中國投資是否會「打水漂」的擔憂,中國投資美國「兩房」債券虧損可能高達4500億美元。2月11日,外管局負責人第一時間澄清事實,他們的判斷沒有錯。
現在,到了市場轉向的時候,市場對美聯儲加息預期越來越濃,即使美聯儲暫時不加息,除非出現特殊情況,美國的國債價格頂峰時期也已經或者即將過去,美國證券貨幣市場將出現動盪與分化。
中國官方目前拋售美債是較好的時間窗口,市場恐慌情緒導致價格仍處於高位,但加息的預期山雨欲來,大節奏的把握可謂非常到位。
您的回答,每一次專業解答都將打造您的權威形象
㈦ 美國國債現狀。以及對中國的影響。
中美經濟相互依賴在2010年繼續發展。中美各自為對方的第二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2009年近3000億美元。自2008年9月中國超越日本第一次成為美國最大債主以來,截至2010年10月底,中國持有美國國債9068億美元,繼續保持美國國債全球最大單一持有國地位。美國通過與中國貿易,可以以最便宜的價格進口最優質的產品,壓低其國內通貨膨脹率;而中國大量出口所獲得的美元又投資於美國金融市場,中國購買美元阻止人民幣升值,實際上是借錢給美國來購買中國出口商品。因此,中美之間形成一個雙邊商品-貿易-金融-商品之圈,形成發展中國家低息借貸給最發達國家,最發達國家則用貸款通過直接投資在發展中國家獲取高利的局面。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薩默斯明確指出,中國大量持有美國國債,實際上是一種「金融恐怖均衡」,沒有人會率先打破這個均衡。
㈧ 美國債券市場的介紹
《美國債券市場》是由劉振亞編寫,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
㈨ 全球債券的市場現狀
第一筆全球債券發行後,投資銀行為了促進市場的發展,力圖向借款人說明利用全球債券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滿足巨額借款需求;同時向投資者保證全球債券將具有充分的流動性。事實也確實如此。
世界銀行已經將全球債券作為其主要的融資手段,到1993 年世界銀行已通過發行全球債券滿足了其近一半的融資需求,並期望將來將這一比重提高至2/3。世界銀行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發行全球債券可以降低籌資成本。據估計,發行全球債券可以比發行揚基債券節約10—20 個基點,比發行歐洲美元債券節約近10 個基點。同時在後市(after-market)交易中利差也沒有擴大,這主要是是因為投資者可以充分利用各金融市場之間的套利機會進行大筆交易,因而使全球債券的交易量在歐洲清算系統中一直保持在前五位。
投資者對全球債券也極為歡迎,這不僅是因為其具有很高的流動性,而且因為全球債券降低了交易成本。目前美國的國債市場是全球流動性最強的市場,1 億美元以上的交易的買賣差價僅為3 美分左右,而世行的全球債券流動性僅次於美國國債,其買賣成本低於其他類型債券。買賣主權發行者或國際組織的債券,在揚基債券市場上成本為25 美分以上;在歐洲債券市場上為15 美分,而全球債券的成本僅為10 美分。
全球債券也大大降低了清算和託管成本。這是因為在全球債券交易中,歐洲債券和美國國內債券市場的交易、清算網路得以聯通,從而大大縮短了清算和交割時間,節約了佔用資金的利息成本。同時,由於全球債券在各大金融中心都沒有託管機構,因而投資者可以直接利用本國的託管機構,而不必求助於國外託管機構,這就成倍地降低了託管成本。
盡管全球債券具有上述諸多優勢,但在開始的幾年中,只有世行被認為發行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債券,其他發行人所發行的全球債券或是大部分迴流到國內市場,或是只在除本國市場外的一個主要金融市場發行。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要發行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債券,發行人必須滿足兩個重要條件,一是其借款規模足夠大,因而能大規模發債;二是發行人必須在至少兩個主要的金融中心有良好的信譽,以便利債券的順利發行。而真正能夠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的發行人極少。
為了能夠利用全球債券的優勢,一些不具備上述兩個條件的惜款人採取了一些變通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在歐洲債券市場上發行債券的同時,利用美國的144A 規則在美國國內進行私募發行,從而創造一種類似全球債券的交易。美國發行人經常利用這種方式來規避SEC 的登記要求,從而縮短發行的准備時間。根據144A 規則,只要是合格機構投資者(QIBs),就可以購買按144A 規則發行的證券。由於144A 發行只能面向合格機構投資者,其二級市場的流動性必然受到很大限制。主權發行人為了提高證券流動性,多不採用144A 發行,而是向SEC 登記,以便能向美國的零售投資者發行。
一些借款人雖不具備發行全球債券的條件,但仍利用這一方式發行以本國貨幣計值的全球債券。如加拿大的一些公用事業公司就曾發行過約80 億美元的全球債券,但以加元計值。這些債券發行後大部分流回國內。這類借款人利用全球債券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這可以滿足其巨額的借款需求而不必增加借款成本。因為對外國投資者來說,全球債券比加拿大政府債券的收益率要高,因而借款人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在國外金融市場發行。即使惜款人不能在利率上降低借款成本,但由於發行全球債券的傭金明顯低於在國內市場發行債券的傭金,因而仍可以節省大量費用。此外,直接以本國貨幣發行全球債券也避免了同時必須進行互換交易的風險和成本。
全球債券的發行與某些國家的國內規則可能發生沖突,因而必須事先進行協調。如在日本發行日元債券,辛迪加中必須至少有一家日本證券公司,而日本國內證券公司的傭金都是比較高的,因此會增加全球債券的發行成本。為此,世行獲得了日本有關當局的豁免,可以在發行日元全球債券時不必邀請日本證券公司參與。又如在德國,債券都是以無記名形式發行的,而全球債券都是在美國SEC 登記並以記名形式發行的。為了避免發行馬克全球債券時出現沖突, 世界銀行設計了兩個永久性的全球證書( Global Certificate)。這兩個全球證書都不能換成單個的債券。無記名的全球證書由德國的DKV 持有,代表DKV 所屬機構代投資者持有的債券;記名全球證書則由花旗銀行法蘭克福分行持有,代表美國的證券託管公司(DTC)所屬成員代投資者持有的債券。通過這種方式,馬克全球債券就可以在全球自由交易,並可以通過「歐洲清算系統」或塞德爾(歐洲債券市場)、 DTC(美國市場)及DKV(德國市場)所組成的清算網路進行交易的清算,從而降低了馬克全球債券的交易成本。
盡管全球債券市場從1993 年以來獲得飛速發展,但許多市場參與者仍對此持懷疑態度。歐洲投資銀行(EIB)的官員認為,真正能夠發行全球債券的發行人只有世界銀行集團的三個姊妹組織,而其他的發行人實際上並不是發行真正的全球債券,而只是發行金額較大的歐洲債券,還有人認為只要美國還是一個記名債券市場而歐洲還是一個無記名債券市場,就不能真正形成一個無邊界限制的全球債券市場。
雖然各界人士對全球債券意見不一,但全球債券確實代表著未來資本市場全球化的趨勢,因此其未來發展是很樂觀的。
由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創立。 定義:國家對國民經濟總量進行的調節與控制。是保證社會再生產協調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社會主義國家管理經濟的重要職能。在中國,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抑制通貨膨脹,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優化,實現經濟穩定增長。宏觀調控主要運用價格、稅收、信貸、匯率等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 什麼叫宏觀調控?經濟學家理解這個詞就是宏觀經濟政策。但實際應用上,它的含義是模糊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有經濟研究部門叫宏觀調節部,表明在當時的經濟形勢下對宏觀調節還有一點敬畏,後來改稱了「宏觀調控」,好像我們對經濟的控制越來越加強了。宏觀調控慢慢又演變為一個長期的宏觀經濟政策,在任何時候都要存在。這種提法把「宏觀調控」的意思模糊了,因為宏觀經濟政策在經濟學上就是短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