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債券價值至到期日債券價值等於債券面值。那麼利息呢我認為應該是面值加利息
樓主找到答案了嗎,我也想知道
⑵ 到期日債券的價值等於債券面值到期日價值不是本金加利息么大於面值啊!
債券分很多種,有一種債券是到期付本息的,那麼到期價值就多於面值;但是很多種債券付息不一定在債券到期日,利息早付了,或者另一種債券
面值100,但你買入時候付了90元,一年後到期你得到100元,其他情況非常多,不一一列舉了
⑶ 為什麼國債期貨交割日債券的報價並不包括上一付息日到交割日的利息
你要看這個交易規則就OK的, 畢竟這個天數都是不一樣的啊
⑷ 債券付息日與到期日
對,這是財政部發行的記賬式國債,國債期限是7年(2021-2014),每年付息一次,息票率為4.4%。
⑸ 債券理論價值
債券價值是指進行債券投資時投資者預期可獲得的現金流入的現值。債券的現金流入主要包括利息和到期收回的本金或出售時獲得的現金兩部分。當債券的購買價格低於債券價值時,才值得購買。
債券價值
債券價值的計算公式因不同的計息方法,可以有以下幾種表示方式。
1.債券估價的基本模型
典型的債券是固定利率、每年計算並支付利息、到期歸還本金。
2.其他模型
(1)平息債券
平息債券是指利息在到期時間內平均支付的債券。支付的頻率可能是一年一次、半年一次或每季度一次等。
平息債券價值的計算公式如下:
平息債券價值=未來各期利息的現值+面值(或售價)的現值
【提示】如果平息債券一年復利多次,計算價值時,通常的方法是按照周期利率折現。即將年數調整為期數,將年利率調整為周期利率。
(2)純貼現債券
純貼現債券是指承諾在未來某一確定日期作某一單筆支付的債券。這種債券在到期日前購買人不能得到任何現金支付,因此也稱作"零息債券"。
(3)永久債券
永久債券是指沒有到期日,永不停止定期支付利息的債券。優先股實際上也是一種永久債券,如果公司的股利支付沒有問題,將會持續地支付固定的優先股息。
(4)流通債券
流通債券,是指已經發行並在二級市場上流通的債券。
流通債券的特點是:(1)到期時間小於債券的發行在外的時間。(2)估價的時點不在計息期期初,可以是任何時點,會產生「非整數計息期」問題。
流通債券的估價方法有兩種:
(1)以現在為折算時間點,歷年現金流量按非整數計息期折現。
(2)以最近一次付息時間(或最後一次付息時間)為折算時間點,計算歷次現金流量現值,然後將其折算到現在時點。無論哪種方法,都需要用計算器計算非整數期的折現系數。
⑹ 為什麼越近下一個付息日,非連續支付利息的債券的價值會越高
你好,很高興為你回答問題!解析:應付利息是一項流動負債,是在一年內必須要支付或兌現的負債。而一次性還本付息的債券利息,並不會在每個計息期都支付,而是到了債券到期日才一次性支付的,而應付債券一般都是在一年以上的期限,是非流動負債,那麼其應計利息也是非流動負債了,所以不能反映在流動負債項目中。故應當計入到應付債券的賬面價值中的。如果還有疑問,可通過「hi」繼續向我提問!!!
⑺ 債券中的起息日和付息日,為什麼有些時候會不一樣
這要視乎該債券有沒有稅收優惠,如果是國債或地方債,按照現在的稅收政策是不收相關的紅利稅的,若忽略相關的收益率問題,在那一天買都是一樣的。如果是企業債或公司債(也包括城投債,即城市投資建設公司發行的債券),這些都是非免稅債券,個人投資者要被徵收20%紅利稅(是按個人所得稅徵收的,但一般這種投資方式的征稅都是叫紅利稅),法人機構要被徵收10%的紅利稅。征稅金額是按照當期付息金額乘以稅率。由於這稅是按時點徵收的,只有債券付息時向當前付息時的持有者徵收的,不論你可以買入該債券。稅收問題很多時候會導致相關避稅現象,在付息前債券價格可能會因稅收問題出現價格回落,在付息後也因稅收問題的過去而上漲,但一般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還是建議在起息日這一天或之後買比較合算,原因是這20%的稅率是比較重的,就算債券價格因稅收問題在付息前後有漲跌,但這個漲跌很多時候在短時間內是無法彌補上這個稅的差異的。
對於每年支付一次利息的債券來說,起息日和付息日不一致很多時候是由於相關付息日遇上法定節假日問題所造成的,一般是順延支付。就算時每半年付息一次利息的債券來說(一般多數是國債),起息日所對應的半年後的付息日不一致也是由於這個原因所造成的。
的確是這一輪的利息是起息日和付息日之間的利息,只要這債還沒有到期還是會繼續算利息的,但如果該債券的這輪付息是到期的還本付息,這在這之後的利息是不再算利息,原因是一般債券的最後計息日為該債券的到期還本付息日,但由於節假日順延的相關利息是不再計算並支付的。
⑻ 在每個利息支付日,債券的價值等於債券的面值嗎
不對。溢價發行的債券,債券價格逐步降低,只有在到期日才等於面值;折價發行的債券,債券價格逐步攀升,在到期日等於面值。這種說法不正確。
⑼ 債券的價值
債券發行的意義
未來應提高非國有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債比重。從債券的投資方來說,需要逐步提高非存款貨幣類機構投資人持有債券比重,為社保基金、企業年金等入市創造條件,採取多種方法豐富投資人結構。[2]
2013年6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要求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擴大債券發行,逐步實現債券市場互通互融」。
擴大債券發行對我國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建設,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和降低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是有重要意義的。擴大債券發行的同時,債券市場需要更加透明而且具備好的流動性,為更多參與主體進入債券市場創造條件。
2013年,中國債券市場由多部門監管,市場不統一的格局阻礙了金融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基本功能的實現。
債券市場互通互融是大勢所趨。債券市場互通互融會使得債券市場能夠充分反映資金市場的信息,資金的價格會通過交易價格實時反映出來。面對一個分割的債券市場和混亂的利率期限結構,企業沒有辦法像面對統一的市場那樣去獲取融資成本的准確信息。低水平的債券市場無法與銀行進行充分競爭,這會使得企業的融資成本難以下降。
債券市場互通互融並且快速發展會給商業銀行帶來壓力,促使商業銀行提高其評估風險和定價的能力,對企業的信用進行更為精準的分析,提高其對不同企業的服務能力,並且有助於提升其國際競爭能力。
另外,擴大債券發行需要我國評級機構的進一步發展,債券產品的豐富更需要評級機構履行其職責,為廣大投資者提供真正有區分度、有足夠信息含量的研究報告和級別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