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解決國家基礎設施的短板問題
您好。
1、基礎設施是指為直接生產部門和人民生活提供共同條件和公共服務的設施。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住宅區、別墅、公寓等居住建築項目
● 高檔酒店、商場、寫字樓,辦公樓等辦公商用建築項目
● 石油、煤炭、天然氣、電力等能源動力項目
● 鐵路、公路、航空、水運、道橋、隧道、港口等交通運輸項目
● 水庫、大壩、污水處理、空氣凈化等環保水利項目
● 電信、通信、信息網路等郵電通訊
2、性。因此,國家在確定補助資金
時,不應貪大求功,而應實事求
是, 按項目需要確定資金, 安排一
個項目解決一個問題, 穩步推進。
國家下達的各項 中央投資計
劃中, 應提高補助標准, 減少地方
配套資金 。雖然我們不能全靠 中
央資金進行建設 , 但建設補助標
准和地方配套資金的比例應考慮
西部省的財政和有關單位 (如學
校、 司法、 灌區、 群眾自籌等)的配
套資金能力,有些資金的補助標
准也應考慮項 目的實際需要投
資,不應 因項 目的實施加重西部
省及群眾的負擔 ,也可避免 由於
地方配套資金不足影響工程的完
整性和工程質量。很大一部分學
校、村委會等單位由於 自 籌資金
不足又想利用國家資金搞建設 ,
不得不採用借款 集資、 欠款等方
式來彌補配套資金不足 ,因此背
上沉重的負擔 ,另一方面也影響
了社會穩定 。
三、 擴大以工代賑資金規模
以工代賑的主要投向是農村
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實施
十多年來 ,在基本農 田、人畜飲
水、 鄉村道路 、 沼氣 、 小型灌溉等
方面修建了大量的工程,極大地
改善 了農村 的生產生活條件 , 為
農村貧 困人 口的脫貧致富 ,為區
域經濟 的發展做 出了重大 貢獻 ,
被群眾稱為「 民心工程」 、 「德政工
程」 , 深得群眾 的歡迎 。以工代賑
自中央到地方,有一套完整的管
理機構 ,有一批管理經驗豐富的
隊伍。 按照《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
要(2ool- - 2olo#第二十一條明確
提 出 「要進一步擴大以工代賑規
模 」。可是過去近十年來 , 中央財
政預算內以工代賑資金一直沒有
增加 。 因此 , 國家有關部 門應進行
協調 , 按國務院頒布的 《 扶貧綱
要》 要求 , 在新增財力 中逐步擴大
以工代賑規模。 另一方面, 國家減
少發行 國債 ,主要是要減少大型
項 目的投入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
不應減少國債資金中以工代賑的
資金規模 。
四、 穩步推進易地扶貧搬遷
國家發改委從2001年開始實
施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 ,該項
目實施五年來 ,雖然在實施過程
中存在一些不足 ,但實施結果證
明 ,易地扶貧搬遷是徹底解決偏
遠山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有效
措施, 是一項事半功倍的工程。 同
時易地扶貧搬遷工程 的實施 , 將
群眾從偏遠 山區搬遷到生存環境
較好的地方 ,將分散居住在 山頭
上的群眾相對集 中起來 ,把原來
七零八落的所謂「村」變成了真正
的村 ,安置地的規劃和設計也是
經過認真研究的,這也為新農村
建設奠定了基礎。易地扶貧搬遷
取得 了較好的扶貧 、社會 和生態
效益 , 深得群眾歡迎 , 我認為這項
試點工程是成功的,國家發改委
應將這項工程正式列入計劃 , 穩定
政策 , 並增加易地扶貧搬遷規模。
五 、在 以工 代 賑資 金 中設 立
新農村建設引導資金
我國的新農村建設是借鑒韓
國的經驗。韓國的新農村建設首
先從基礎設施建設開始 ,包括草
屋頂改造 、道路硬化 、改造衛生
間 、供水設施建設如集 中建水池
或給水井加蓋 、 架橋 、 蓋村活動室
等20種工程項目,採取群眾建設
國家補助的方式,這種方式具有
以工代賑的性質。而我國自中央
號召進行新農村建設 以來 ,國家
沒有新農村建設的專項資金, 只
是要求基層對中央和地方的有關
支農投資進行整合。 目前農村基
礎設施建設投入最大的是財政扶
貧資金和以工代賑資金 ,整合資
金用於新農村建設 ,勢必影響扶
貧效果。因此,國家對於西部地
區, 在以工代賑項 目中應增設新
農村建設引導資金 ,用於沒有專
項資金的部分 「五改四建」 工程
(五改 : 改水 、 改路 、 改廁 、 改圈 、 改
廚 ; 四建 : 建沼氣池 、 建生態農業
園、 建民眾新居、 建信息網路), 茅
草房 、 石板房和土窯洞改造工程。
六、 支持設施農業建設
目前 , 水利部門、 以工代賑、
農業綜合開發、土地資源部門都
有基本農 田建設項 目。通過過去
幾十年的建設 ,進行基本農 田建
設的自然條件越來越差,重點退
耕還林地區群眾口糧田建設每畝
補助300--- 400元的標准太低, 即
使建成了基本農田效益也不是太
好,扶持群眾修建設施農業可能
會起到更好的效果。陝西省延長
縣楊家灣村退耕還林後人均耕地
只有0. 32畝 , 該村建成 110座大棚
後 ,每棚年 收入 在 3000 —8000
元 , 該村人均年收入增加到3000
多元,不但解決了退耕還林後的
生活和增收問題,同時鞏固了退
耕還林成果,這樣的事例還有很
多。因此,國家應在有關資金中
列支部分資金用於設施農業建
設。
⑵ 中紀委通報了哪些套取扶貧資金的典型案例
日前,中央紀委公開曝光了八起扶貧領域侵害群眾利益的典型案例。分別是:
1.河北省淶源縣扶貧開發局原局長妥開祥虛報套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等問題。2008年,妥開祥安排工作人員在采購肉牛時多報82頭,套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8萬元。2013—2014年,虛構培訓事實,編造假的培訓人員名單,虛開培訓發票,套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3.8萬元;虛開加油票3.5萬元。套取的資金用於其他支出。妥開祥受到撤銷黨內職務、行政撤職處分。
2.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扶貧辦、區財政局、贛榆農商銀行弄虛作假,套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問題。2012—2013年,連雲港市贛榆區扶貧辦、財政局、贛榆農商銀行在扶貧小額貸款發放工作中,通過編造虛假貸款資料等方式,套取財政獎勵資金和財政貼息資金2073.04萬元,贛榆農商銀行獲取1626.22萬元,扶貧辦獲取312.77萬元,財政局獲取134.05萬元。其中,扶貧辦、贛榆農商銀行分別使用11.1萬元、71.3萬元給職工發放獎金。贛榆區委農工辦主任兼扶貧辦主任杜厚嶺受到撤銷黨內職務、行政撤職處分;贛榆農商銀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朱崇迎受到黨內嚴重警告、降級處分,降為副行長待遇;贛榆農商銀行黨委委員、行長馮良善受到黨內嚴重警告、降職處分,降為副行長;區財政局原副局長宋加亮受到黨內警告處分。分管扶貧工作的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區政府黨組成員蘇長曉被問責,受到黨內警告處分。
7.陝西省戶縣五竹鎮周店村村委會原主任李鵬向危房改造村民收取「跑腿費」等問題。李鵬在辦理危房改造補助資金申請工作時,向5名村民收取「跑腿費」3.58萬元;編造虛假資料,冒用2名村民身份套取危房改造補助資金3.03萬元,其中,個人佔有2.43萬元。李鵬涉嫌犯罪問題被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8.甘肅省漳縣金鍾鎮尖子村黨支部原書記包尕寶騙取扶貧羊問題。2013年12月,漳縣扶貧辦下達給尖子村20萬元扶貧資金,要求購買良種羊200隻並發放給50戶貧困戶。2014年4月,包尕寶以和親屬共同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名義,在貧困戶不知情的情況下,編制假的良種羊發放花名冊、合作社代貧困戶養羊的協議,並加蓋村委會公章,實際上把羊無償給了合作社。2016年1月,200隻羊大量發病死亡,剩餘部分被合作社出售。包尕寶受到開除黨籍處分。有關領導幹部被問責,金鍾鎮原黨委副書記、鎮長汪肄,縣扶貧辦副主任移乾受到黨內警告處分。
⑶ 農產品是私人產品,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政府為什麼對三農進行投資
一、建立「三農」 投入穩定增長機制
按照中央[2007]1號文件關於「2007年財政支農投入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農村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的要求,國家發展改革委積極調整投資結構,加快建立支農投資穩定增長機制。一是確保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農村的增量繼續高於上年。初步安排全年用於農林水利氣象和扶貧,農村公路改造、農村電力設施建設、農產品市場建設、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和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等全口徑的中央投資約620億元。二是確保用於直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投入高於上年360億元的水平。重點支持糧食生產、「水氣路電」、農村教育衛生文化、農村扶貧等方面。三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確保用於西部大開發的投入高於上年。繼續深化農業投融資體制改革,不斷開辟新的農業投入渠道,逐步形成農民積極籌資投勞、政府持續加大投入、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二、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2007年,初步安排中央投資100多億元,用於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一是促進糧食穩定發展。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推進耕地質量建設,支持西部重點退耕還林地區基本口糧建設。二是大力抓好農田水利建設。加強中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加快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加強中部4省大型排澇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設,加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投入力度。三是努力提高農產品品質和質量。繼續抓好種子工程、植保工程。轉變畜牧業增長方式,繼續實施畜禽良種工程,加快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提高重大疫病防治水平。積極發展水產養殖業,繼續實施水產良種工程,扶持遠洋漁業發展。啟動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四是繼續支持農業結構調整。按照優質、高產、生態、安全的要求,堅持分類指導,發揮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地調整和優化農業生產布局,推進農業區域化、優質化、產業化進程。加強以新疆為重點的優質棉花基地和長江流域「雙低」油菜帶建設,繼續抓好糖料基地建設,繼續實施現代農業示範項目建設。
三、繼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堅持以人為本,繼續加大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一是農村飲水安全工程。2007年擬安排中央投資64億元,規劃解決3200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二是農村公路。「十一五」期間,國家將安排中央投資1000億元,用於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改造鄉村道路81萬公里。2007年擬從新增國債投資和中央預算內投資中安排專項資金以及車購稅資金195億元。同時,加強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繼續推進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改革。三是農村清潔能源。2007年擬安排中央投資25億元,支持農村戶用沼氣建設。四是農村通電工程。初步安排中央投資16億元,著力解決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和農村電網改造問題,提高供電能力和可靠性。五是繼續實施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項目。發展小城鎮和縣域經濟,充分發揮輻射農村的功能,促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同時,安排國債投資17億元,繼續搞好以工代賑和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幫助貧困農民脫貧致富,推動全國減貧進程;安排國債投資3億元,實施全國血吸蟲病綜合治理工程,遏制血吸蟲病疫情發展趨勢,保護人民身體健康。
四、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
2007年,國有將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農村衛生、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等社會事業發展的支持。一是努力改善農村教育條件。安排投資10億元(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各5億元),繼續實施「兩基」攻堅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完成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和西部「兩基」攻堅任務。安排資金10億元,啟動實施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二是強化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能力建設。配合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建設,安排27億元國債投資,繼續實施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縣、鄉、村三級農村衛生公共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加快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支持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四是加強農村計劃生育服務設施建設。安排2億元國債投資,繼續支持中西部地區縣、鄉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站建設,逐步形成縣級服務站為龍頭、中心鄉鎮服務站為骨幹、流動服務車為紐帶的農村計劃生育服務體系。
五、努力提高支農投資使用效率
近年來,國家對「三農」 的投入逐年增加,但農業農村建設投資需求與供給矛盾依然十分突出,除總量矛盾外,支農投資還存在使用分散、銜接不夠、效率不高等突出問題。按照國務院的具體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積極推進政府支農投資整合工作。2007年,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會同有關部門著手研究部門間投資規劃銜接和部門信息溝通工作機制,建立部門間規劃會簽制度及年度計劃相互抄報制度,適時研究建立涉農投資網上信息交流制度;二是切實加強對整合支農投資試點縣(市)的工作指導和支持力度,鼓勵試點縣(市)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三是進一步完善涉農投資管理辦法,規范管理程序,改進支持方式。
六、加強政府支農投資項目管理
政府支農投資既要堅持困地制宜、分類指導,又要加強管理,集中用於重點地區、重點項目,確保農民真正得到實惠。一是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在基礎設施建設中,要廣泛聽取民意,圍繞農民需求進行謀劃,採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確定政府支農投資建設重點和優先序,確保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決策權和監督權,切實保障農民權益;二是要搞好規劃。基層政府特別是縣一級政府應編制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的新農村建設綜合性規劃,整合縣域內各種資源,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抓好規劃的組織實施工作,把規劃作為政府安排新農村建設投資的重要依據;三是要把國家支持廣大農民群眾投工投勞有機結合起來。要針對東、中、西部不同情況,合理確定國家補助標准,通過以獎代補、項目補助等有效方式,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帶動作用,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工投勞;四是要強化管理。依據各部門職責分工,切實加強對政府支農投資項目的監督,保證政府支農投資合理使用。
七、加快農村基礎設施產權制度改革
國家將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加大改革力度,明晰產權,明確責任,充分調動各方面投資建設和管好農村小型基礎設施的積極性,建立農村基礎設施管護長效機制。農戶自建或自用為主的小微型工程,產權歸個人所有,由鄉鎮人民政府核發產權證。對受益戶較多的工程,可組建合作管理組織,國家補助形成的資產歸合作組織所有。對經營性的工程,可組建法人實體,實行企業化運作,也可拍賣給個人經營。對業主開發建設的農村基礎設施,地方人民政府要給予扶持,並規范其收費標准和服務行為。推進農村小型基礎設施產權制度改革,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維護工程原受益者的合法權益。要加強農村公路養護和管理,完善農村公路籌資建設和養護機制,加快小型農村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步伐。
⑷ 里根政府對美國經濟政策凱番「引人注目的改變」的原因是什麼這一改變取得了哪些成效
①反映了國家不幹預經濟的思想.(答自由放任思想亦可)
②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干預.羅斯福新政.內容:整頓財政金融體系,加強對工業的計劃
指導;調整農業政策;推行"以工代賑".
③原因:里根政府認為.對經濟過度干預導致通貨膨脹和經濟停滯.(答"膨脹"亦可)
成效:美國經濟開始復甦;此後經濟持續增長.(答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下降亦可).
原因:政府減稅;與蘇聯進行軍備競賽.
⑸ 我國財政對「三農」投資的歷史、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 怎麼寫 謝謝 急急急
黨的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統籌城鄉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五個統籌」的要求,這不僅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理論的重大突破和創新,而且是有效解決「三農」問題指導思想的重大創新和轉變,對於制定實施新時期財政支持「三農」政策,做好新時期財政支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指明財政支農的方向。
長期以來,國家財政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各項方針政策,在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供給能力,改善生態環境,抵禦自然災害和農村扶貧開發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並且逐步形成了與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相適應的財政支農政策體系。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農業農村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三農」問題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對於財政支農工作來講,就是要牢固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針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業農村發展的實際,從城鄉協調、社會經濟協調、人與自然協調、地區協調的大局、全局出發,以人為本,圍繞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深化農村全面改革三大任務,積極調整和完善財政支農政策,逐步轉變財政支農方式,加強管理,提高效益,努力促進農村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一、財政支持「三農」政策歷史沿革和基本發展趨勢
財政支持「三農」政策是國家財政通過分配和再分配手段促進解決「三農」問題一系列政策的總和。財政支農政策的制定實施受社會經濟發展階段、政治經濟制度、國家財力和不同時期農業農村發展目標任務影響,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一)財政支農政策的歷史演變。從新中國成立起,財政支農政策隨著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經歷了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大體上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58)。這一時期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農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當時國家財力還比較薄弱,為了穩固新生的政權,國家逐步對農產品實行統購統銷以保證工業化的推進。在組織制度上為保證統購統銷的實施,從合作社到人民公社。財政對農業的支持主要是安排少量的資金支持恢復農業生產,從農業上取得的財政收入要遠遠大於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同一時期,由於財政收支渠道較少,財政支農的資金來源渠道和投向都比較單一。
第二階段(1958--1978)。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制度的確立,國家開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相應地財政實行高度集中的統收統支的管理體制。與此同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出台了《農業稅徵收條例》,並開始實行農產品統購制度。盡管這一時期,國家財政安排了一部分資金支持人民公社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農業生產。但統購派購制度的實行使工農業成品的貿易環境向著工業嚴重傾斜。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使國家從農業中積累了相當數量的資金用於工業化。據計算,到1978年,國家從農業中汲取的積累大約在6000億元。農業為中國的工業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相對而言,財政對農業的投入份額非常小。但由於組織制度所具有的政治動員力量,這一時期,採取的大規模的興修水利和農田基本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對提高農業生產力積累了一定的基礎。「自力更生為主,國家支援為輔」形成了農業農村的事務主要依靠農民自己的歷史觀念。
第三階段(1978--1994)。1978年,中國的改革首先從農業農村拉開了序幕。實行家庭承包經營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解放了被長久桎梏的生產力。同時,為了改變工農業交換不平等的狀況,增加農民收入,國家大幅度地提高了農產品收購價格。國家財政用於農業的投入也大幅度增加,財政高度集中的統收統支管理體制被財政包干體制所替代,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在支農方面的側重點各有不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按照當時的財政體制,將用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小型農田水利資金包干給地方。到80年代後期,由於投入不足,我國農業呈現後勁不強,發展徘徊的局面。為了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增強後勁,國家財政開征了耕地佔用稅,並以此為主要來源建立了農業發展基金,實施大規模的農業綜合開發。這一時期是現行財政支農政策的形成時期。資金渠道多,政策覆蓋范圍廣,涉及農業農村發展的許多領域。
第四階段(1994--2002)。這一階段是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並付諸實施的重要歷史階段。從財政改革來說,一是1994年,以分稅制為核心的財政管理體制改革。二是從1998年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三是從2000年起,財政支出改革、稅費改革和公共財政框架的構建。這些改革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財稅制度逐步形成。這一時期,財政支農投入逐步增加,在繼續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進步、農業抗災救災、農村扶貧開發的同時,加大了對生態建設的支持,加大了對農村改革特別是農村稅費改革的支持。
第五階段(2003--)。2003年是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黨中央在提出「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並要求全黨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財政支農方面,除了已有的政策繼續執行並加大力度外,一是提出並開始實施公共財政覆蓋農村政策,新增教育、衛生、文化支出主要用於農村,同時在基本建設投資包括國債資金方面加大了對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二是改變財政支農方式,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三是改革農業稅制,取消農業特產稅,進行農業稅減免試點,以至逐步取消農業稅。
經過多年的演變、調整,一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農業農村發展形勢的,以支持糧食生產、促進農民增收、加強生態建設、推進農村改革、加快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發展等政策為主要內容的財政支持「三農」政策框架體系已經顯現。特別是2003年以後,我國財政支持「三農」政策開始實現戰略性轉變。第一,確立了「公共財政陽光要逐步照耀農村」的指導思想。這既是打破傳統公共財政資源配置格局的前奏,也是公共財政理論建設和實踐方面的重大創新。第二,財政支持「三農」支出結構的調整、支出方式的轉變、財政支持范圍的拓寬體現了「五個統籌發展」的要求。把促進農民增收與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和公益事業發展結合起來,既抓住了解決「三農」問題的主要矛盾,又體現了「統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精神;把財政支持和農民直接受益結合起來,既初步理順了國家與農民的經濟利益分配關系,又體現了財政支持「三農」「以人為本」的精神;把支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與加大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力度結合起來,既減少農民,加快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又體現了「統籌城鄉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的精神。所有些都,不僅有利於促進「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而且將有力地推動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
(二)農業財政政策發展的基本趨勢。分析財政支農政策的歷史演變過程,大體可以看出有三個基本趨勢。
第一個趨勢,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初顯雛形。近幾年,無論是用於「三農」的財政投入數量增加或是比重提高都非常明顯,保證財政支農投入不斷增加是穩定增長機制的初步形成。目前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規定,財政用於農業的總投入增長幅度要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二是新增教育、衛生、文化支出主要用於農村。三是開辟新的支農資金渠道,國有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比重不得少於15%。四是運用各種手段調動和鼓勵其他社會各方面資金投入農業農村。
第二個趨勢,市場化取向逐步增強,公共財政性質凸現。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善和公共財政體制框架的形成,政府在「三農」發展中的事務逐步明晰,按照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的要求,財政支持「三農」開始由過去直接支持農產品生產經營為主向支持支持農產品生產經營和農業市場體系完善並重轉變,支持重點主要放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進步、生態建設、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農業救災抗災等體現公共財政性質方面,即使支持農產品生產經營也主要向關系國計民生方面的糧食、棉花等大宗農作物方面。
第三個趨勢,體現統籌發展明確,支出「二元」結構開始打破。從2003年起,隨著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的全面推開,財政支出安排中的「統籌發展」傾向逐步顯現。在支持城鄉統籌發展方面,加大了對農村農民發展的支持力度,逐步減輕農村居民的稅費負擔,實現城鄉居民均等享受公共財政提供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和承擔均等的稅收義務;在支持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全面落實新增教育、衛生、文化支出主要用於農村的政策,通過支出增量調整和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的支出。
這些基本趨勢是積極的、正面的,符合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和「五個統籌發展」的要求,對於促進城鄉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無疑都具有積極的重要意義。
二、財政支持「三農」政策的主要內容
(一)財政支持「三農」政策的主要種類。財政支持「三農」政策包括兩大類,一類是支出政策,主要方式是投資、補助、補貼等,一類是稅收政策,主要方式是輕稅、減免、退稅等。
支出方面。中央財政現有直接支持「三農」資金15大類,包括基本建設投資(國債資金)、農業科學事業費、科技三項費用、支援農村生產支出、農業綜合開發支出、農林水氣等部門事業費、支援不發達地區支出、水利建設基金、農業稅災歉減免補助、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農產品政策性補貼支出、農村中小教育支出、農村衛生支出、農村救濟支出、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補貼。這一口徑是目前中央財政支持「三農」支出最大的口徑,基本涵蓋了中央財政支持「三農」的各個方面。1998--2003年,中央財政直接用於「三農」的支出累計9350多億元。
稅收方面。國家財政對農業農村一直實行輕稅和稅收優惠政策。自1958年全國人大頒布《農業稅徵收管理條例》以來,農業稅一直實行增產不增稅,農村稅費改革試點以前的1999年,農業稅的實際稅率只有2.5%,農村稅費改革試點以後,農民的整體負擔大幅度下降,2004年中央又出台了取消農業特產稅和農業稅減免試點。與此同時,國家財政對特定地區和特定群體實行社會減免政策,對受災地區和農民實行災歉減免政策。在農產品加工增殖稅和出口退稅上,國家財政對農產品加工增殖稅實行進項抵扣政策,對農產品及加工品出口實行優先退稅政策。
此外,國家財政還通過清理、取消各種不合理收費,減輕農民的額外負擔;通過利用外資支持農業農村發展。
(二)財政支持「三農」政策具體內容。第一,支持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大江大河的治理、中小型基本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農業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大宗農產品商品基地建設、鄉村道路建設、農村電網改造、人畜飲水設施改善等,用於這方面的財政支農資金包括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含國債投資)、農業綜合開發、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支出、農村小型公益設施建設資金、扶貧資金等。第二,支持農業科技進步。主要是農業科研、科技成果中試轉化、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和農民科技培訓等。用於這方面的財政支農資金包括農業科研支出、科技三項費用、農業科技推廣支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農民科技培訓資金、財政扶貧資金等。第三,支持糧食生產和農業結構調整。主要是支持糧食等大宗農作物生產發展、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等。用於這方面的財政支農資金包括良種補貼、農業產業化資金、農民就業技能培訓資金、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資金、農產品政策補貼資金等。第四,支持生態建設。主要是支持生態惡化的重點地區改善生態環境,為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用於這方面的財政支農資金包括退耕還林資金、天然林保護資金、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草原生態治理資金、水土保持資金等。第五,支持抗災救災。主要是支持抗禦洪澇災害、動植物病蟲害和其他一些自然災害,幫助受災地區和群眾恢復生活生產。用於這方面的財政支農資金包括特大防汛抗旱資金、動植物病蟲害防治資金、森林草原防火資金、農村救濟費、農業稅災歉減免補助資金、蓄滯洪運用補償資金等。第六,支持扶貧開發。主要是支持貧困地區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貧困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用於這方面的資金包括財政扶貧資金、國債資金(以工代賑)等。第七,支持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主要是支持發展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促進農村社會經濟協調發展。財政用於這方面的資金包括教育支出、醫療衛生支出、文化支出等。第八,支持農村改革。主要是支持農村深化改革,促進理順農村經濟關系,加快農村市場經濟體制建設。財政用於這方面的資金包括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農產品政策補貼等。
(三)幾項重點財政支農政策的評價。2003年以來,「三農」問題再度成為社會的焦點,成為全黨和全國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別是糧食問題、農民收入問題、農村社會發展問題是焦點中之焦點。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國家財政加大了對這幾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
第一,關於支持糧食生產政策。支持糧食生產曾是財政支農政策的重中之重,很長一段時間內財政支農資金絕大部分是集中用於糧食生產的。隨著20世紀90年代後期糧食供求關系的變化,財政支持糧食生產的力度變弱。2003年,在連續減產的情況下,糧食總產量降低到最近幾年的最低點。糧食問題再度引起重視,財政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力度驟然加強。目前,財政支持糧食生產政策主要有,降低農業稅稅率和在黑龍江省、吉林省進行免徵農業稅試點,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對糧食生產特別是水稻生產實行良種補貼,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和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向糧食主產區集中,對一部分糧食主產區實行大型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土地出讓金集中一部分用於農業土地開發,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補貼等,與財政有關的糧食生產政策還有優質糧產業振興工程、糧食的最低收購價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
這些政策的實施對於促進糧食生產,提高種糧農民的收入見效快,短期效果明顯。當前種糧農民積極性高,夏糧增產已經說明這一點。但從目前這些政策的實施預期看,除直補政策和基本建設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集中使用外,其他均為普惠性的措施,如果今後繼續保持現有的力度,種糧農民的積極性是否還能繼續保持仍將是一個問題。同時,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實施,也帶來一些新的情況,一是外出打工的農民返鄉種糧,二是一些原來農業結構調整的土地再度種糧,這些問題的出現對於經濟結構和農業結構調整來說都具有反調節的傾向,不利於糧食生產經營的規模化,不利於糧食生產長效機制的形成。三是糧食生產的科技支持政策沒有實質性措施,盡管有政策上的要求,但沒有明確固定的支持資金。
第二,關於促進農民增收政策。農民增收無論對社會經濟發展、有效解決「三農」問題,還是保證糧食穩定生產都是一個核心的問題。近年來,國家財政在「多予」、「少取」、「放活」等方面都採取了一系列促進農民增收政策。農民就業技能培訓政策、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政策、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政策、各種支持糧食生產政策、農村稅費改革及取消農業特產稅、降低農業稅率或免徵農業稅政策、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以及為進城農民工務工創造環境等政策措施。這些政策對於促進農民增收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現在的問題是除了進一步完善環境措施和農民就業技能培訓政策外,其他的一些政策措施力度小、力量分散,而且沒有抓住農民增收的另一個主要方向,農民的自主創業。
第三,關於支持農村社會發展政策。黨的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發展」和2003年年初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新增教育、衛生、文化支出主要用於農村」政策,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過去財政資源分配主要偏向城市的格局。但現在的問題是,盡管這兩年中央財政用於農村的教育、衛生、文化等方面的支出增長幅度很大,由於體制和原來基數小,這一政策並未真正的落實。省級財政同樣沒有很好地落實。目前縣鄉財政普遍困難,以縣為主的教育體制在中西部地區難以為繼。
三、當前財政支持「三農」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穩定增長機制沒有形成。近幾年,財政用於「三農」的財政投入數量不斷增加,但年度間不均衡,財政支農支出占財政總收入或總支出的比重一直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徘徊(相對農村人口佔全國總人口比重)。盡管,這幾年為了保證財政支農投入不斷增加,中央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規定,財政用於農業的總投入增長幅度要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新增教育、衛生、文化支出主要用於農村;開辟新的支農資金渠道,國有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比重不得少於15%;運用各種手段調動和鼓勵其他社會各方面資金投入農業農村等,但實際沒有得到很好地執行。特別是一些地方財政支農投入不足,城鄉財政資源配置不對稱的狀況沒有徹底改觀。1998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來,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投入增加較多,增長較快,在整個財政支農支出中所佔比重較高。據有關部門典型調查,在目前縣一級財政支農投入中,中央財政投入佔50.8%,其中,西部地區為68.6%,中部地區為53.1%。
(二)資金使用分散和交叉重復並存。集中體現在用於農業方面的資金,包括農業基本建設投資、農業科技支出、支持農業生產支出、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都存在使用上的分散和交叉重復並存的現象。分析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農業的多功能性和農業發展政策的多目標性。農業的多功能性決定農業發展既要考慮到實現食物供給、生產資料供給、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環境效應,又要考慮到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因此,一段時間內或每年的農業發展政策必須同時確定多個目標,即使2004年中央1號文件以農民增收為主題,但政策目標仍呈多元化。具體到每個農口職能部門,當年的工作目標也是發散的。這必然導致國家財政支農資金要針對每項政策目標設立、分配。第二,體制轉軌的不完全性。我國現行的財政支農政策都是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延續下來,支農資金的科目分類、管理體制都是以部門塊塊為主。由於財政支農資金分屬多個部門管理,各部門對政策的具體理解、執行和資金使用要求各不相同,政策之間缺乏有機的協調,各個部門在貫徹中央「三農」政策時都會在資金安排分配面面俱到。目前最突出的是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和農口各部門之間以及各部門內部機構之間分配管理的財政支農資金在分配上還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協調機制,基本上是各自為陣,資金使用分散和和投入交叉重復現象比較嚴重。
(三)高效、規范的支農機制沒有形成。盡管這些年,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制度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也在管理中引入了諸如公式法、因素法和專家評審制度,但由於資金分屬各個部門管理,各部門對管理的具體要求和規定不同,加上運行環節多,過程長,管理成本高,規范的管理監督機制難以有效形成,導致資金到位率低。擠占挪用現象普遍,違規違紀現象在各部門、各領域都有發生,除此之外,農口國有事業單位機構和人員臃腫,國家財政支持「三農」資金有相當一部分用於各級農口事業單位機構和人員支出,「搞農業吃農業」的現象嚴重。使真正用於農業、農民和農村的資金大為減少。相當程度上影響了財政資金使用的安全、有效、規范。
四、完善財政支農政策的幾點思考
「三農」問題涉及的面廣、范圍大、人口多,解決「三農」問題的目標主要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促進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特別是糧食棉花等大宗農產品的現代化生產經營和有效供給。第二個層次,促進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第三個層次,促進城鄉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因此,在現有財力和財政支出存量結構剛性較強的狀況下,改革和完善財政支農政策需要按照「明確目標、統籌兼顧、整合資金,完善機制、突出重點」的思路穩步推進。
(一)改革和完善財政支持「三農」政策應遵循「三個原則」。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農產品供求關系發生根本轉變的同時,糧食生產出現不穩定,農產品過剩與不足並存,現代農業和傳統農業並存,國內市場競爭和國際市場競爭同在;農民收入保持持續增長的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拉大趨勢;城鄉分割的格局正在打破,但實現城鄉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仍然存在制度、政策上的障礙,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滯後;農村稅費改革、流通體制和金融體制等改革不斷推進,但新舊體制依然交替,復歸在創新的同時隨時可能出現,農村各項改革處於攻堅階段。這些新情況、新特點、新問題要求財政支農必須堅持統籌發展的原則,堅持市場化的原則,堅持公共財政的原則。
第一,統籌發展原則。在財政支出安排上,要統籌考慮城鄉的財政資源合理配置;在支持「三農」發展上,要統籌考慮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在實施各項政策上,要統籌考慮政策的著力點和政策力度,把突出支持重點與促進全面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
第二,市場化原則。在促進農業農村發展中,政府的支持保護是一個重要方面。無論是農民增收,還是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最主要的要注意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調節作用,通過政府的支持保護和市場機制的調節、檢驗,逐步提高農業農民農村的自主發展能力。財政支持的重點要放在為市場機制運行創造良好環境、提高農民素質等方面,運用財政貼息、補助、投資、稅收等手段,調動和吸引社會各方面的資金投入農業,開發農業。
第三,公共財政原則。就是能夠交由市場調節或微觀主體能辦的事務,財政要逐步退出,要按照公共財政支出的范圍確定每一個時期財政支農的重點,集中力量辦大事、辦政府應該辦的事。
(二)明確政策目標,突出政策著力點。解決「三農」問題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要從長遠和眼前兩個方面確定不同時期的政策目標和著力點。
長遠來說,要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把加快城市化、促進農村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和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作為財政支農的政策著力點。通過統籌城鄉協調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綜合運用投資、補貼、貼息、稅收等手段,實現財政資源在城鄉和農業農村兩個方面的綜合平衡、合理配置,促進城鄉融合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繁榮。
近期來說,按照中央近期解決「三農」問題的總體要求,全面考慮我國國情國力和「三農」問題的現實,圍繞正確處理好農民增收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關系,把財政支農政策著力點放在農民增收、糧食穩定生產和農村深化改革三個方面,並以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為中心,確定財政支農政策的著力點。
(三)合理確定資金分類,整合支農資金。根據財政支農目標和重點,要逐步改變過去財政支農資金渠道多,分類不合理的狀況,按照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和公共財政體制框架的要求,適當歸並設置支農資金,突出財政支農資金的公共性。初步考慮分設為五大類:(1)改善基本生產條件類資金。指主要用於支持農業生產、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資金。目前可以歸並為此類的資金有:農林水等領域的基本建設投資、支持農業生產類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水利建設基金、農業科研推廣資金、良種補貼資金、糧食直接補貼資金等。(2)抗災救災類資金。指主要用於農業防災減災、病蟲害防治和農村災歉救助的資金。目前可以歸並此類資金的有,特大防汛抗旱資金、農作物和森林病蟲害防治資金、動植物疫情防治資金、農業稅災歉減免補助資金、農村救濟費等。(3)生態環境建設類資金。指用於農村水土林草等生態資源的建設保護和開發利用方面的資金。包括農村水土保持補助費、退耕還林資金、天然林保護資金、防沙治沙資金等。(4)結構調整類資金。指促進農業結構調整、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資金。目前可以歸並此類的資金有:農業產業化資金、農民培訓資金。(5)管理服務類資金。指主要用於對農業農村發展進行組織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的資金,包括農林水氣等部門的行政事業費。(6)農村發展類資金。指主要用於支持農村公益設施建設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方面的資金,目前可以歸並此類的資金有:支援不發達地區資金、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農村教育、醫療衛生和文化方面的支出、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等。
在適當歸並資金分類的基礎上,對現有財政支農資金進行整合。整合不是簡單的調整和歸並,也不是單純地將某一部分資金劃歸一個部門或機構管理,而是要形成分類科學、分工明確、管理規范、運轉有序的資金使用管理的有效機制,提高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效益,提高政府支持保護「三農」的能力和效率。整合的重點是現有農業發展方面的資金。
⑹ 以工代賑十二五規劃
網上有很多
青龍縣以工代賑建設規劃
青龍滿族自治縣是新時期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又是少數民族自治縣,科學編制和實施好以工代賑建設「十一五」規劃,對於促進貧困縣區域經濟發展、脫貧致富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為進一步搞好以工代賑工作,提高以工代賑資金效益,扎實推進貧困縣如期脫貧出列。依據《秦皇島市以工代賑建設規劃(2001-2010年)》、《青龍滿族自治縣以工代賑建設規劃(2001年—2010年)》和《青龍滿族自治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結合青龍縣扶貧開發總體目標,在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充分聽取有關部門和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編制了秦皇島市青龍縣以工代賑建設「十一五」規劃。
一、「十五」以工代賑建設成效和問題
「十五」期間,在國家、省發改委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扶持下,共安排我市「一縣兩片(青龍縣全縣、撫寧縣北部山區部分鄉村、盧龍縣北部部分鄉村)」以工代賑資金4949萬元(含以工代賑國債資金2815萬元),其中安排青龍滿族自治縣以工代賑資金4799萬元;安排盧龍縣以工代賑資金70萬元;安排撫寧縣以工代賑資金80萬元。相繼實施了一批基本農田、縣鄉道路、人畜飲水、小流域綜合治理、種草養畜、青龍河流域綜合治理等以工代賑工程項目。通過實施以工代賑工程,解決了我市貧困山區群眾急需解決的問題,極大改善了貧困山區鄉村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大大提高了貧困山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加快了貧困鄉村脫貧致富步伐,促進了貧困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完成了「兩片」地區脫貧任務。
(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青龍滿族自治縣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境內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自然條件惡劣,土壤瘠薄,耕作條件十分惡劣,十年九旱,始終不能擺脫「靠天收」的被動局面。「十五」期間,投入資金1770萬元,其中利用以工代賑資金869萬元,地方配套和農民投勞折資901萬元,建設以中低產田改造為主的坡地改梯田、平整土地、護田壩、揚水站、平地管灌等一系列農業工程措施。改造中低產田2.6萬畝,坡改梯350畝,平整土地0.3萬畝,建設護田壩7.2萬延米,新打機井104眼,維修舊井18眼,建管灌工程12處,揚水站69處,鋪設輸水管路16.6萬延米,建設蓄水池122個。「十五」期間,項目區糧食平均畝產比2000年增產130公斤,果品產量平均畝產比2000年增產450公斤,優質果率達85%以上,比2000年提高近10個百分點,項目區人均純收入增加了180元;通過以工代賑工程,新增加水澆地3.5萬畝,水澆果面積7萬余畝,保護農田6萬多畝,極大改善了青龍縣農業耕作條件,新增加的灌溉農田成了農民的「保命田」,為穩定糧食產量,確保貧困村脫貧致富奠定了基礎。
(二)加強鄉村道路建設,促進了公路交通網架結構更加合理。
由於青龍縣地處山區,交通閉塞,交通問題嚴重影響了當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成為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的主要「瓶頸」之一。「十五」期間,青龍縣利用以工代賑資金2085萬元,新建改建孤龜線、蛇劉線、隔官線、馬西線、榨子嶺、三窩線等縣鄉村公路14條183.6公里,動用石方47.5萬立方米,土方18.8萬立方米,防護工程9.6萬立方米,建橋涵1652延米/132道,解決了近29萬人的行路難問題,使全縣農村公路基礎設施有了較大改善,投資環境進一步優化,為山區資源開發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加強水土流失治理,改善了小流域生態環境。
青龍縣總面積3510平方公里,境內分布著大小河流百餘條,青龍河、都源河、星干河、南河、沙河、白洋河、清河、石河、洋河等主要河流有10條。其中青龍縣境內青龍河長123公里。青龍縣河流分布密度大,流域面積廣,但由於流域內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現象極為嚴重,泥石流時有發生,嚴重威脅著沿岸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十五」期間,青龍縣把青龍河等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列為以工代賑重點項目。共投入資金1497萬元,其中利用以工代賑資金1130萬元,對桃林口水庫上游的青龍河、啟河、都源河、沙河、星干河等重點流域進行了綜合治理,實施人工造林8.4萬畝,封山育林7.6萬畝,建防洪壩、攔沙壩3.6萬延米,動用石方7.1萬立方米,挖魚鱗坑23.2萬個,水平溝6萬延米,閘谷坊壩67道,修建作業道路12公里,建沼氣池20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9平方公里,項目區森林覆蓋率達到57%以上,為營造全市北部森林屏障奠定了堅實基礎,青龍縣被省林業廳確定為全省林業資源大縣。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的實施,不但有效地促進了小流域生態平衡,而且還保證了秦唐二市生活用水質量。
(四)加大人畜飲水建設力度,改善了農村基本生存條件。
受地形地貌及連年持續乾旱影響,青龍縣有380個行政村1100多個自然村24.6萬人存在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農民群眾基本生存無法得到保障。為進一步解決人畜飲水困難,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建設,改善農村基本生存條件,青龍縣「十五」期間,利用以工代賑資金320萬元,實施人畜飲水工程,採取打深井、建揚水站、引泉、家庭水窖等工程措施,新打深井12眼,建揚水工程9處,引泉工程6處,水窖270個,解決了40個缺水村1.4萬人986頭大牲畜飲水難問題,大大改善了全縣缺水地區的人畜飲水環境和基本生存條件,保證了農民身體健康,有力地推動了種植業、養殖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
(五)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加快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
為進一步保護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坡耕地還林還草,增加牧草種植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扎實開展牛羊舍飼圈養養殖方式,促進畜牧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十五」期間,利用以工代賑資金395萬元,實施種草養畜建設、優質果基地建設工程,人工種植優質牧草2萬畝,養優質牛314頭,優質絨山羊1400隻,建青貯氨化池1500立方米,新增載畜量10萬個羊單位;建立優質果品基地0.8萬畝,購置優質果袋80萬個,改劣換優、果園更新和高檔果技術推廣1萬畝,建設揚水站19處,鋪設輸水管道1.1萬延米,在草碾鄉、大巫嵐鄉、雙山子鎮等鄉鎮建立了絨山羊養殖基地,在八道河鄉沙河村、土門子鄉豐果村、大石嶺鄉柳樹漫等村建立了板栗園基地、優質蘋果基地樣板工程,有效地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提高了農民收入水平,為全縣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起到了促進作用。
「十五」期間,青龍縣充分發揮以工代賑資金效益,較大地改善了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但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自然災害頻發,自我發展能力較弱,脫貧人口不穩定,災年返貧現象嚴重;
二是地方財政困難,配套能力有限。各村要求急需解決的問題較多,資金指標逐年減少,項目建設難度較大;
三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抗災減災能力不強;
四是小流域內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治理任務非常繁重;
五是農村經濟結構不盡合理,增收渠道單一,脫貧難度大。
二、「十一五」以工代賑建設面臨的形勢
從國家和地方扶貧開發形勢看,近年來,黨和國家繼續把以工代賑作為當前農村地區實施反貧困戰略的一項重大舉措,相繼出台了《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等各項惠農政策,以及《關於盡快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決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年—2010年)》、《關於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等扶持和帶動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系列政策,不斷加強農村建設,特別是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著力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加強對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解決貧困地區群眾溫飽,促進貧困地區盡快脫貧致富。省、市各級和相關部門也不斷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增加預算指標,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青龍縣是少數民族自治縣、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可享受國家關於民族、貧困地區的一系列傾斜優惠政策,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資金支持,這為青龍縣積極開展以工代賑建設工作創造了歷史機遇。
從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形勢看,青龍縣「十一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提出了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追趕發展、和諧發展目標,為以工代賑建設提供了發展動力。青龍縣在多年的以工代賑工作中,掌握了一定的以工代賑工作管理經驗和工程落實措施,建立了青龍滿族自治縣以工代賑項目庫。項目建設氛圍濃厚;農民群眾也充分認識了以工代賑工作,在實踐中掌握了豐富的經驗,為以工代賑項目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青龍縣是深山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自治縣,是典型的農業縣。受地形地貌、自然條件影響,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仍,抗災減災能力差,災年返貧現象較為普遍,糧食生產「靠天收」局面還沒有徹底改變,群眾增收根基還不穩固。全縣轄25個鄉鎮,396個行政村中,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就有124個。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1675元。「十五」期間,雖然解決了50個扶貧開發重點村4.3萬貧困人口溫飽問題,但全縣仍有74個貧困村9.7萬人處於貧困和低收入狀態,以工代賑建設任務還相當艱巨。「十一五」期間,青龍縣以工代賑工作即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又面臨嚴峻的挑戰,因此,要充分把握時機,大力爭取國家政策和資金扶持,發揮以工代賑效益,實現貧困村如期脫貧致富。
三、「十一五」以工代賑建設思路
(一)指導思想
青龍縣「十一五」以工代賑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以改善貧困鄉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以加快農村經濟增長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大力實施以工代賑工程,突出抓好「基本農田、縣鄉道路、人畜飲水、中小型農田水利、小流域治理、種草養畜」六大工程,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和管理的力度,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科學規劃,大力加強貧困鄉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農民群眾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貧困村的自我發展能力,逐步改變貧困村經濟文化落後狀況,實現脫貧致富,促進貧困鄉村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
(二)基本原則
以工代賑工作政策性強,針對性強,涉及面廣,全面落實目標任務,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的原則。充分利用以工代賑資金,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尊重經濟規律,強化產業發展,形成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機制,實現國家資金扶持與貧困鄉村自我發展的有機統一。
2、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結合的原則。突出經濟效益,兼顧生態效益,擴大社會效益,通過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形成產業結構和布局,降低能源、資源消耗,減輕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生態和環境的壓力。
3、堅持規劃先行,全面啟動與分批側重相結合的原則。嚴格按照「按規劃定項目,按項目定投資」的投資管理體制,把貧困鄉村納入建設規劃,因地制宜,全面啟動,統籌兼顧,分批分步實施,把項目重點安排在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差的貧困鄉村,整村推進項目建設。
4、堅持因地制宜與適時調整相結合的原則。切實根據群眾實際需求,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適時調整,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5、堅持當前工作與長遠發展相結合的原則。立足當前,著眼於未來,扎實推進以工代賑工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堅實基礎。
6、堅持鞏固溫飽與穩定脫貧相結合的原則。徹底解決貧困鄉村群眾的基本溫飽問題,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盡快實現脫貧致富,努力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全面進步。
(三)總體建設目標
1、總體建設目標是:到2010年底,扶貧攻堅成果得到鞏固,確保青龍縣第二、三批74個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和9.7萬貧困人口溫飽問題,實現穩定脫貧,人均收入水平有較大幅度增長,力爭到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60元水平。正常年景下,返貧率控制在5%以下。貧困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和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村用電、通信、交通、飲水等方面的困難得到進一步解決,建立和完善農村廣播、電話和有線電視網路;農村醫療、防疫、保健等衛生條件得到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和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貧困人口綜合素質明顯提高,貧困鄉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得到穩固扎實推進,農村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得到全面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堅實基礎。
2、實施步驟:按照國家、省、市扶貧規劃指示精神,根據《秦皇島市農村扶貧開發規劃(2001-2010年)》、《秦皇島市以工代賑建設規劃(2001-2010年)》和《青龍滿族自治縣以工代賑建設規劃(2001-2010年)》安排意見,結合青龍縣具體情況,「十一五」以工代賑建設規劃本著「同時啟動,按序排列,分批側重」的指導原則,在普遍實施以工代賑建設項目的基礎上,按照貧困村人均純收入從低到高的順序,在全縣74個重點村分批逐步實施。2005年-2007年重點落實39個貧困村的以工代賑項目建設;2008年-2010年,重點落實35個貧困村的以工代賑項目建設。在積極推進以工代賑項目建設中,在不違反原則的情況下,鼓勵和支持非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適當安排以工代賑項目。
3、主要任務:
(1)加強基本農田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施基本農田建設2萬畝,其中坡改梯2300畝,平整土地2200畝,旱改水15000畝。建揚水站115處,新打機井117眼,建平地管灌2處,配備噴灌機組15台套,修建引水渠0.6萬延米,建山地水窖1050個,護田壩5.6萬延米。到「十一五」末,完成中低產田改造2萬畝,新增灌溉面積2.9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萬畝,保護基本農田2.5萬畝。使9.7萬貧困人口人均水澆地達到0.6畝以上,人均基本農田穩定在0.8畝以上。
(2)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大力改善小流域生態環境。重點治理青龍河、都源河、沙河、星干河、起河、南河等流域生態環境,採取封育造林、水利水保、農業治理等措施,加強小流域內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促進小流域內生態環境平衡,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5平方公里。
(3)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交通設施條件。著力解決貧困鄉村缺橋少路和季節性通路難的問題,2006年至2010年改造董官線、韭當線、婁三線、青二線、廣大線、龍鳳線、大北線等7條縣鄉道路,涉及15個鄉鎮51個村,總里程68.5公里,獨立橋涵1025.6延米/130道。
(4)盡快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困難,改善缺水地區生存條件。「十一五」期間,繼續採取打深井、建揚水站、引泉、家庭水窖等工程措施,在官場等20個鄉鎮49個村打深井8眼,建引泉工程19處,揚水工程24處,家庭水窖550個,解決1.4萬人1568頭大牲畜飲水困難。
(5)大力實施種草養畜工程,提高森林覆蓋率,促進農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改善貧困村的生態環境,加強對坡耕地、荒山、荒灘治理,大力實施種草養畜工程,扎實開展奶牛舍飼圈養,促進畜牧產業結構調整,減少水土流失,提高牧草種植面積和覆蓋率,增加農民收入。在大巫嵐鄉等22個鄉鎮51個貧困村人工種植優質牧草0.95萬畝,建青貯氨化池6000立方米,揚水設施10處,舍飼圈養優質牛730頭,羊2350隻,擠奶大廳5處。力爭「十一五」末,貧困村戶大牲畜飼養量在2頭以上,人均收入穩步提高,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4、項目建設預期效益:
「十一五」以工代賑規劃項目建成後,青龍縣的山、水、林、田、路將得到綜合治理,所發揮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對貧困鄉村的經濟發展和整體進步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1)經濟效益:項目建設完成後,到2010年全縣農林牧漁總產值達20億元,糧食播種面積基本穩定在45萬畝,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4萬噸。豬、牛、羊飼養量分別達到65萬頭、9萬頭、80萬只。果品總產量每年將增加3萬噸,木材加工量增加10萬立方米,人均佔有糧食增加200公斤,總計可增加經濟收入3億多元,全縣人均增加收入600元,貧困人口的人均收入將增加800元,將使74個貧困村的9.7萬人脫貧致富,走向共同富裕,實現青龍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2)社會效益:「十一五」期間,將對青龍的山、水、林、田、路進行綜合治理,進一步加強貧困山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青龍縣貧困地區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步伐,農業產業化結構將進一步得到優化,將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人畜飲水工程將進一步緩解缺水村人畜飲水難問題,改善基本生存條件。鄉村道路建設將改變貧困山區交通落後狀況,解決公路沿線群眾的行路難,加快城鄉交流,帶動第三產業發展,促進農村資源開發,對發展農村的公益事業,徹底改變貧困山區的落後面貌,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生態效益:本規劃中的林業工程,農業工程,水利工程全部到位後,可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5平方公里,全縣森林覆蓋率將達到60%以上,對於調節降水改善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減少旱澇災害的發生,特別是改善桃林口水庫上游地區的生態環境,延長水庫的使用壽命,提高使用效益,凈化秦唐兩市的生活用水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對首都北京和秦唐津地區生態環境的改善也具有重要意義。
(七)以工代賑管理費
以工代賑項目管理費主要用於規劃編制、項目評估、檢查驗收、成果宣傳、檔案管理以及會議經費、資料費、印刷費等開支,2006年—2010年需投資150萬元,申請中央預算內以工代賑資金100萬元,省級配套資金50萬元。平均每年投資30萬元,其中申請中央預算內以工代賑資金20萬元,省級配套資金10萬元。
六、主要措施
略
⑺ 請問美國二三十年代經濟危機所採取的政策是什麼啊
新經濟政策.
1929至1933年經濟大危機與羅斯福新政
一、華爾街黑色星期四
1929年三月,赫伯特.胡佛出任美國第31屆總統。他曾吹噓說:我們將很快消除貧窮,將讓每個家庭都能在車座里有一輛汽車,揭開鍋就有一隻雞。然而,經濟危機的最初徵兆已經出現,消費額增長率下降,產品庫存積壓越來越多。自進入1929年以來,股票投機完全失控,股票發行數和股票價格上漲之大已遠遠脫離了現實經濟狀況。9月下旬,知情的人開始拋售大批股票。10月24日是個星期四,證券交易所好象著了火的瘋人院,人們急奔、猛推、亂叫、狂吼,僅一天內就拋售股票1300萬股。人們稱這一天為「黑色星期四」。
一批大銀行家急忙在摩根公司的辦公室召開會議,決定拿出二億多美元,由交易所副董事長以經紀人身份買進大批股票,同時,政府派警察在交易所維持秩序,交易所平靜了三、四天。
1929年10月29日是個星期二,股票市場再次出現拋售狂潮,華爾街股票交易所內已擠得水泄不通,人們還是不斷用進取,有的股票原來一股48美元,這天只賣1美元。到11月,紐約交易所全部有價證券的價格下跌50%,損失450億美元左右。股票市場完全崩潰,大批從事股票投機的銀行紛紛倒閉,不少將一輩子積蓄買成股票的人,轉眼成為赤貧,跳樓、上吊、用煤氣自殺的新聞比比皆是。
二、危機的蔓延與惡化
紐約股票市場崩潰以後,西方銀行家、企業家、政治家和經濟學家並未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隨著股票市場的崩潰,美國經濟隨即全面陷入毀滅性的災難之中。美國在20-30年代的危機時期,工商企業倒閉十一萬零四百三十四家,採煤業萎縮65.6%,、煉鋼業萎縮84.77%,、汽車工業萎縮92.1%,、商品零售萎縮49.5%,出口貿易萎縮67.9%。
西方其他國家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美國的資金流入和向美國的商品輸出,這些國家也跟著被卷進了經濟危機,英國出現了紛紛向銀行提取黃金的風潮。1929年7月初至9月,外流黃金價值2億英鎊,9月下旬,英國宣布廢除金本位制,英格蘭銀行停止制幣兌付黃金,接著,其他一些國家也廢除金本位制,西方貨幣制度開始崩潰。
歐洲的金融風潮又波及美國,儲戶紛紛向銀行提款。1933年初,一萬八千多家銀行共吸收存款410億美元,而庫存現金還不到60億,根本就無法應對儲戶提款。到了這年3月初,共倒閉銀行6000多家,美國公眾人心惶惶。西方各國為了擺脫危機,盡量把危機後果轉嫁給本國人民和亞非拉人民。在拉丁美洲,從美國進口的農業機械和汽車的價格僅下降10-15%,而出口的可可豆和咖啡的價格卻下降了50-70%,即使如此,仍有堆積如山的農產品賣不出去。
西方國家之間以鄰為壑,極力地把危機禍水引向他國。1930年6月,美國國會通過了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把關稅平均提高了20%以上,其他各國也相繼提高了關稅,進行報復。各國還展開了貨幣戰、傾銷戰。從英國廢除金本位,英鎊貶值開始,56個國家相繼使本國貨幣貶值,以增加出口,減少進口。日本甚至讓日元貶值近40%,藉以大幅度降低棉紡織品等的出口價格,向世界各地大肆傾銷。
三、生產過剩和消費不足
危機期間,勞動人民處於飢寒之中,而壟斷資本家為了穩定價格、保持利潤,大量銷毀農副產品。在美國先後銷毀了100萬車皮糧食,26萬多車皮咖啡,28萬多車皮砂糖,2.5萬噸肉。美國報紙公開宣傳用穀物作燃料的好處,家庭、學校、機關紛紛不用煤磚而用穀物作燃料。
危機期間,美、英、法、德四國共有約29萬家企業破產,工廠區死氣沉沉,廠用鐵路上野草叢生,資本主義世界工人失業人數急劇增長。1933年3月,美國的全失業大軍達到一千七百萬人,每4名工人中就有1人失業。當時的美國總統胡佛拒絕由聯邦政府對失業者施行直接救濟,但鑒於蘋果豐收,他同意政府收購一批蘋果,廉價賒給失業工人去賣,於是,那些日子,紐約街頭每隔幾步就有人在無精打采地叫賣蘋果。
民間慈善機構和州政府設立了一些救濟站、施湯站,但「僧多粥少」,1933年,美國有400萬赤貧戶,共約一千五百萬到兩千萬人掙扎在飢餓線上,領救濟的隊伍總是排得很長,而每人之能夠領到一小塊麵包和一點湯。
城市裡成群的乞丐和面黃肌瘦的男女老少,拿著破口袋(時稱胡佛袋)在垃圾堆里搜尋剩餘的食物。常有失業的人群在碼頭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爛的水果蔬菜扔出來,就蜂擁而上,互相爭奪。
美國約有100萬戶家庭付不起以住宅為抵押的貸款,被地方法官趕出家門。他們就在近郊空地上用破鐵皮、紙板和粗麻布等搭起窩棚,人稱「胡佛別墅」,各城市的周圍有大片破爛窩棚,人們把這些地方稱為「胡佛村」。還有許多人在別人家的門檐上、小胡同或公園長凳上過夜,身上蓋的是舊報紙,人稱「胡佛毯」。
大批建築師、工程師、醫生、教師、作家等腦力勞動者也失業了。有些學校發不出工資,教師只能到學生家去吃派飯。農村中大批佃農破產,分成制農民和農業工人慘遭失業,在各地的公路上、鐵路旁,不時出現大批流浪的人群。
四、反失業、反飢餓的斗爭
胡佛一再說:「經濟很快會復甦」,「繁榮就在前面」。但對失業和飢餓毫無辦法。1930年3月6日,美國各城市125萬工人舉行示威,紐約有11萬人參加。1931年12月和1932年2月,兩次舉行了全國性的反飢餓大遊行,各城市共有100萬人參加。各地派代表在首都會齊,向白宮情願,一次1800人,一次3000人,這是轟動全國的向華盛頓飢餓進軍。1932年3月,底特律3000工人要求福特汽車廠老闆福特發給被解僱者一半工資,福特叫來警察鎮壓,打死4人 ,傷幾十人。幾天後,15000人為被害者送葬,被害者棺材上覆蓋著紅旗。
1932年8月,依阿華州西荷郡爆發了奶農反抗斗爭,在一個月內,奶農三次沖擊牛奶公司,抗議過分壓低牛奶收購價格。抗議的人群把三萬四千磅牛奶全都傾倒在地,並把汽油倒進牛奶桶里。
危機期間,規模最大的抗議斗爭是退伍軍人要求立即全部發放補償金的進軍。1932年5月,25000名失業退伍軍人從四面八方匯集到華盛頓,他們攜家帶口在公園里大街上搭起窩棚,或在空的貨棧、政府建築物里住下。多數退伍軍人聚集在國會大廈周圍,希望至少要和總統會談一次,胡佛不僅拒絕接見情願者,還在白宮周圍加派警察日月巡邏,總統府大門被用鐵鏈鎖上。
五、羅斯福當選總統
福蘭克林.羅斯福於1882年出生於紐約州海德公園鎮一個富豪家庭,童年時隨父母多次到過歐洲,學會了法語和德語。1900年進哈佛大學攻讀歷史和政治。1904年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法律。羅斯福的政治生涯開始於1910年,這一年他競選紐約州參議員獲勝。1920年被推舉為民主黨的副總統候選人。1921年8月,羅斯福患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症)而雙腿癱瘓,時值39歲。
1928年,羅斯福重返政壇,參加紐約州州長競選。他精神抖擻,一手拄著拐杖,一手扶著兒子的肩膀登台講演。1932年,接受民主黨的提名,羅斯福參加總統競選,他發表廣播演說,「我決心為美國人民實行新政」。深陷困境的美國各階層選民對羅斯福抱有希望,「新政」二字不脛而走,很快家喻戶曉。羅斯福手拄拐杖,乘坐火車、汽車、輪船跑遍美國,每天演講二十餘次,到處受到熱烈歡迎。1932年11月,羅斯福以壓倒多數的選票競選獲勝。
六、反危機和改革
1933年,美國經濟幾乎瀕臨絕境。3月4日,羅斯福就任美國第32屆總統,千百萬美國人在收音機旁收聽總統發表就職演說。羅斯福告訴美國人民,他相信美國必將振奮起來。為了推行新政,羅斯福召集一些學者、專家組成自己的智囊團,為他們擬定法案,起草講演稿,出謀劃策。
為制止銀行倒閉風潮,1933年3月6日,羅斯福宣布全國銀行休業。9日召開國會特別會議,提出了《緊急銀行法》,由於局勢異常危機,議員們來不及看完全文,就以口號聲表決通過了該法案,授權總統採取各種有效措施整頓和穩定金融秩序。羅斯福總統授權財政部檢查銀行資產負債情況,發行了30億美元新鈔,以支持大銀行開業,並勒令失去支付能力的小銀行停業,煞住擠兌風。不久政府又公布了《存款保險法》,對5000美元以下的存款,由政府信譽保證其安全,以恢復銀行信用。
羅斯福多次舉行全國廣播講話,它像同大家一起圍爐談家常一樣,用通俗易懂、親切爽朗的語言,介紹情況,說明政策,講清道理,求得公眾對新政的理解和支持,他把這稱為「爐邊談話」。
1933年5月,國會通過《農業調整法》,其核心是減耕減產,防止農業生產過剩。農業調整管理局火速派出10萬余名工作人員到各地同農場主訂立減產合同。政府對大量縮減土地面積和降低牲畜繁殖率者給與津貼和獎金。根據數百萬份減耕減產合同,縮減了小麥、棉花、煙草等15種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到1934年,全美減耕面積達4000萬英畝,為了減耕減產,全美曾犁掉棉田1000萬英畝,國家為此付出1億美元補貼。
1933年6月,羅斯福批准公布《全國產業復興法》,並成立「國家產業復興局」負責貫徹實施。該法令要求各產業部門分別成立同業分會,制定公平競爭法規,對價格、產量、僱傭等作出限制,以免生產過剩。為使該法令能順利貫徹,政府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把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鳥藍鷹作為擁護產業復興法的標志。幾年內,國會先後制定了不同行業的765個基本法規和208個補充法規,90%的企業自願或被迫接受了這些法規,在企業里懸掛起了「藍鷹」標志。
《全國產業復興法》規定,工人有組織工會,自願參加任何工會,以及同資方簽訂集體合同的權利,規定資方必須接受最高工時限定數和最低工資額的限制。
1933年5月,政府頒布《聯邦緊急救濟法》,設立聯邦緊急救濟署,國家撥款共各州免費向失業者發放生活必需品,並從這一年10月開始試行「以工代賑」政策,即政府僱用失業者興建公共工程,而不是單純向他們施捨。為此設立了國民工程管理局,興建了18萬個小型公共工程項目。如學校、圖書館、道路等,先後吸收了450萬失業者參加工作。政府還吸收了18-25歲的失業青年組成了民間自然資源保護隊,他們從事造林、興修水利、水土保持、美化公園、建築道路等工作,除食宿外,每人每月可領到30美元報酬。從1933年到1941年,先後吸收了民間自然資源保護隊員140萬人。
七、頂住壓力,繼續推進改革
新政初期的一系列措施,穩定了經濟局勢,特別是擴大政府開支,興建大規模公共工程刺激了消費和投資,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回升。
經濟稍微好轉,部分壟斷資本家便起來反對新政。1935年、1936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先後裁決《全國產業復興法》和《農業調整法》違憲,予以廢除。
羅斯福繼續堅決推進改革。
第一、繼續並擴大公共工程投資
1935年5月,成立的「工程振興管理局」主持的大型公共工程平均每月僱傭200多萬工人,新政最大的工程是「田納西河流域工程」。並對知識分子提供幫助,大批作家、演員、畫家和其他知識分子受到僱傭,讓他們編寫旅遊指南、盲人讀物、畫壁畫、到農村去演出。
第二,繼續調整勞資關系
1935年7月,頒布了《勞工關系法》,重申工人權利;1938年6月國會通過《公平勞動標准法》(即工資工時法),規定最高工時數為每周40小時,每小時最低工資40美分,禁止使用童工。
第三,實施《社會保險法》
通過向企業課稅、工人工資提成和政府撥款三種途徑設立失業保險基金,承擔失業者每年為期12到26周的保險。年滿65周歲的退休工資勞動者可領取一定數額的養老金,傷殘人和不能自立的母親、兒童可獲得救濟。
第四,建立「恆定糧倉」
根據1938年新的「農業調整法」,由政府和農場主商定農產品的生產限額和平價,供過於求而市場價格低於平價時,農戶可把產品儲存起來,以此為抵押可換得一筆貸款;當市場價格達到平價時,農戶出售產品並歸還貸款。政府還幫助流浪的佃農和季節工人定居下來。1937年成立「農場保險管理局」,建立了30個各可收容1.2-1.5萬流浪家庭的營地,幫助農民清償債務,並向他們發放貸款,組織合作租地和購買農用機器。
第五,放棄財政平衡,實行赤字財政
羅斯福政府實行赤字預算的財政政策,大量發行公債,以滿足政府擴大開支,進行公共投資所需的巨額資金。1932-1940年,聯邦國債從194.8億美元增加到429.6億美元,聯邦赤字連年增加。
第六、改革稅收政策,增加政府收入
1935年頒布《財產稅法》對巨額個人收入徵收累進附加稅。凡純收入在5萬美元以上者征稅31%;純收入在500萬美元以上者則征稅75%,少數大富翁的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有力地遏制了貧富兩極分化的加大。
八、羅斯福新政的實質
新政的實質是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通過國家干預和調節渡過危機,發展經濟,穩定政局,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有人攻擊羅斯福搞社會主義化,羅斯福回答說:「在美國,沒有人比我對私人企業有著更堅強的信念。正是新政挽救了被拖到毀滅邊緣的私人利潤和自由企業制度。」
⑻ 希特勒是怎麼讓德國變成世界第一強國的
希特勒失敗的原因
首先,我個人認為,戰爭的成敗(尤其是現代戰爭)與政治因素聯系是並不緊密的,二戰德國的戰敗亦是如此。
1、希特勒是軍盲希特勒僅僅在一戰中當過一段下士,對戰略戰術沒有任何研究,二戰中做出的決定全部來自建議,軍事計劃的選擇也全部來自他的將領們。他並不明白每種戰術的物質支援需要與應用方法,也不明白其戰略決定的意義所在——比如說,攻法戰役後沒有設法攻佔英國,不給北非的隆美爾足夠的補給卻要求其死守……這導致了他對戰將們的態度,並註定了他的失敗。
2、希特勒過分自信,瘋狂獨裁如果希特勒知道自己是個軍盲,我想他會把軍事指揮權交給他的統帥們的。然而他卻以為自己是天才,以致到後來攻蘇時所有(包括前線的)行動計劃及變更都由他一人作出,搞得他天才的戰將們無所適從,不能發揮他們的才能。為此他還專門養了一群最高統帥部人員,這些人都是思想保守的高級軍官,對希特勒唯命是從。在前線的和陸軍參謀部的將軍們向希特勒提出建議和反對時,這些人都會一致的支持希特勒的計劃,讓這些戰將無功而返。這些人的奉承更助長了希特勒高傲自大的心理,以致於戰爭最後希特勒盲目而天真地制定了那麼多必敗的軍事計劃。
3、對陸軍總參謀部及前線戰將戰術計劃的瘋狂干涉這點是由以上兩點共同導致的。軍盲希特勒不明白:一個不去前線的統帥,能做的只有控制整個戰局即制定戰略,前線戰將是最能把握戰場每個部分的人了。他們能夠靈活的改變戰術,爭取最大程度的勝利。而希特勒的戰將們又是二戰時戰略思想最先進的一群人,他們明白自己該做什麼。然而希特勒經瘋狂到干涉前線戰將的行動!首先,這個後方人員不會清楚的了解前線的兵員、補給和敵人等各種情況,其次,他得到的消息對瞬息萬變的戰場來說都已經是過時的了,做出決定再下達到前線,就完全過時了,讓人無法執行——而元首的命令又是必須執行的,這就是德國的戰爭機器反應遲緩,註定了其失敗。
4、臨時變更作戰計劃,不合理分配兵員,違背閃擊戰原則這點主要體現在攻蘇戰役中。首先,希特勒把大軍分成三路,想三路並進,這犯了用兵之大忌也就是兵員分散。在北方僅分配了20多個師就想去進攻要塞列寧格勒,之後成為消耗戰,不斷投入兵員,這就違背了閃擊戰集中兵力突襲的原則。而中路攻勢正猛時卻拖延對莫斯科的進攻,這無疑又給了蘇聯喘息的機會——而德國是打不起消耗戰的。變更制定好的計劃弊端是很多的:第一,把中路優勢兵力拆到南北兩路,造成部隊轉移大量浪費資源和時間,而且轉移途中情況復雜,不容易組織和指揮軍隊。而在42年的斯大林格勒,希特勒又犯了不合理分配兵員的大忌——先投入不足的兵員,之後成為消耗戰——只不過這次沒繼續投入兵員,而是任第6集團軍毀滅卻不允許頓河集團軍群搭救。就這樣浪費了又一支寶貴的戰鬥力。
就這樣,希特勒自己毀滅了自己,也毀滅了德國。
⑼ 關於國務院擴大內需計劃和對股市的問題,謝謝!
國家為什麼要擴大內需,刺激經濟。主要是受到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國民經濟的出口增長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為了保證國民經濟的穩定,只有把擴展國外市場轉向擴大國內的市場,保證經濟的平穩運行
刺激經濟的方案主要涉及2點
1,寬松的貨幣政策。
對利率敏感性行業相應收益,如地產,機械,銀行等。
2,積極的財政政策,即政府加大投入,直接投入8000億左右,4萬億是帶動的社會投資
鐵路,基建,港口,機場,醫葯類收益
另外增值稅轉型,1200億,減免,收益最大的就是機械
對於寬松的貨幣政策,個人認為短期內的效果還不會很大,尤其是房地產行業,由於行地產暴力行業,起炒作期間的房價漲幅遠遠大於現在的跌幅,很多人都抱著繼續觀望的態度,沒有購買房屋的意願,間接的影響到銀行的房地產貸款業務。專家預測,房地產的低迷期會持續到2009年底左右,所以短期內銀行,房地產受到這種實惠是很小的,意義不大。
相反,對於第二點刺激內需的作用意義會很大。第一是農業,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國家歷來一直對農業是十分的重視,所以農業板塊獲得的利益是相當可觀的,而且每年的兩會都會有相關的政策利好扶植農業的發展。第二,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尤其是鐵路公路的建設,國家預期投資一共是7萬億的巨額資金,在鐵路公路建設中需求最大的莫過於鋼鐵,水泥,機械和建材,而且都是直接受益者,從最近陸續開工的很多重點鐵路項目來看,國家已經開始行動了。第三,災後重建,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周期是3年,投資數萬億,直接收益的是建材,鋼鐵,水泥以及四川的一些建設企業,比如中鐵二局,四川路橋等,都有很大的獲利面。第四,醫葯改革,醫療和農業一樣,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國家加大在醫葯上的投資,就是為了保障每一個人都可以看得起病,這是國家穩定社會的重要手段。
總體來說,國家擴大內需就是為了緩減經濟危機為國民經濟的影響,國民經濟是股市的基礎,只要基礎不倒,股市就不會有根本上的危險。同時拉動國內企業的發展,增強投資者的信心,現在信心比什麼都重要。尤其要關注國企和央企,所以樓主要是投資股票的話,建議多關注鋼鐵,水泥,醫葯等等板塊的國家重點上市企業,龍頭企業。
⑽ 恩格爾系數的出處
出自《計量經濟學手冊(第四冊)》
恩格爾系數是根據恩格爾定律而得出的比例數。
十九世紀中期,德國統計學家和經濟學家恩格爾對比利時不同收入的家庭的消費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了收入增加對消費需求支出構成的影響,提出了帶有規律性的原理,由此被命名為恩格爾定律。
主要內容是指一個家庭或個人收入越少,用於購買生存性的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或個人收入中所佔的比重就越大。對一個國家而言,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費用所佔比例就越大。
恩格爾系數則由食物支出金額在總支出金額中所佔的比重來最後決定。恩格爾系數達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於30%為最富裕。
恩格爾系數是衡量一個家庭或一個國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標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