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從1978年到2008年,我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分別是什麼
貨幣政策:公開市場業務、存款准備金政策、中央銀行貸款、利率政策、匯率政策。
財政政策:社會主義國家由於建立了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國家集中了全體人民的意志,代表著人民的根本利益,能自覺地根據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制定財政政策。一方面促進人民民主政權的鞏固,一方面組織和協調社會經濟生活,為鞏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滿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服務。
(1)非典時期貨幣投放擴展閱讀
財政政策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而不斷發展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由於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制約,國家不可能大規模組織社會經濟生活。奴隸主和地主階級的財政政策主要為鞏固其統治地位的政治職能服務在資本積累階段和資本主義形成時期,統治者一般都推行掠奪性財政政策,以加速資本積累的過程。
早期的資本主義國家,一般都實行簡政輕稅、預算平衡的財政政策,以利於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激化,政府的經濟職能逐漸增強,財政政策不僅為實現國家政治職能服務,而且成為政府幹預和調節社會經濟生活的重要工具。
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主義產生,財政政策成為調節經濟、挽救經濟危機的重要手段:常常在經濟蕭條時期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以刺激社會總需求,加快經濟復甦;在經濟高漲時期,則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以減少社會總需求,延緩經濟危機的來臨。
② 非典時期我們國家的財政政策是什麼
1、非典時期我們國家的財政政策是「人民生活有保障」。
2、2003年的「非典」疫情,國務院成立防治「非典」指揮部,中央財政設立「非典」防治基金,並安排專項資金用於全國的疾病預防控制網路建設,改善醫療機構的收治能力。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用於全國的疾病預防控制網路建設所起的作用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 。
財政的這一巨大作用具體體現在「財政是建立和完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物質保證」上。這一舉措,為人民創造了安寧、和諧的生活環境,取得了抗擊「非典」的偉大勝利。體現在它是「鞏固國家政權的物質保證」和「實現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
3、財政政策是指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而規定的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總需求,從而增加國民收入,反之則壓抑總需求,減少國民收入。稅收對國民收入是一種收縮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稅收,可以抑制總需求從而減少國民收入,反之,則刺激總需求增加國民收入。它由國家制定,代表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並受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相應的經濟關系制約。
③ 貨幣供應過程與貨幣政策的影響
近七年我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效果評述
www.cnfol.com 2005年03月04日 10:15 中國經濟時報 崔龍
――兼評經濟增長模式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央決定將我國實施了近七年的積極財政政策轉變為穩健的財政政策,從而宏觀政策由「一積極,一穩健」轉變為「雙穩健」。這是繼去年10月29日央行做出加息決定後針對我國當前經濟局部過熱的又一重大舉措,如果說加息是臨時性的急救措施,那麼這次財政政策的轉變則是戰略性的。而討論清楚過去七年來宏觀政策實施的具體效果是很有必要的,這可以為我們以後的政策制定和體制改革提供借鑒。
歷時近七年的「一積極,一穩健」的宏觀政策
至1996年底我國的緊縮政策成功地將當時的高通貨膨脹降了下來,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加上1997年爆發的東亞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經濟整體上陷入了通貨緊縮的狀態,在這種內外交困的環境下,中國政府於1998年毅然決定啟動積極的財政政策――這在建國以後尚屬第一次,同時伴以穩健的貨幣政策。至這次財政政策的調整,這一整體上積極的宏觀政策歷時近七年之久,前後能持續如此長時間的宏觀政策,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見的。
(一)積極財政政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非常明顯
一方面,每年發行的長期建設國債投資大量的項目,直接增加了固定資產投資,拉動了經濟增長。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期間,中央政府每年發行1000億―1500億元的長期建設國債,僅從1998年至2004年7月間,累計發行9100億元。但財政的這種資本性支出的帶動作用更大。在中國,政府資金具有引導效應,比如政府上一個項目,銀行就爭著給貸款,這種「政府投資、銀行跟進」所形成的投資規模是相當驚人的。
從經濟學理論上來講,財政政策雖然能直接刺激投資,但往往因為存在一定的「擠出效應」而使其效果打折扣。這里要指出的是,由於特定的體制原因,中國這一時期的財政政策是幾乎沒有「擠出效應」的。
(二)「積極」的貨幣政策作用相當微弱
隨著積極財政政策的啟動,宏觀政策伴以穩健的貨幣政策。在相關部門看來,所謂穩健的貨幣政策是既能防止通貨膨脹又能防止通貨緊縮的政策,即適中的貨幣政策。但從事後來看,我們的貨幣政策事實上是偏松的。主要原因倒不是我們名義上採行穩健的貨幣政策,而在實際操作時違其原意,即貨幣供應量仍加速增長(積極貨幣政策的最重要表現),相反,我們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期間,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加的並不是很快,相比之前20%以上(甚至30%左右)的年增幅,這些年M2的增幅一直穩定在15%以下,是名副其實的「穩健」;但近些年來我國的M2/GDP越來越大,尤其是1998年以後迅速增加,粗略估計當前為2左右,這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而且,中國人民銀行從1996年以來八次調低利率,其中1998年之後就有五次。
因此,從這些意義上講,我們的貨幣政策是「積極」的。而貨幣政策的作用無外乎表現在兩個方面,即隨著貨幣供應量的擴大,利率降低,於是居民消費增加,企業投資擴大,但從我國的實踐情況來看,這兩方面的刺激作用都是不明顯的。主要原因仍應從解釋超額貨幣入手,以下僅從兩方面給以粗略概述。
從貨幣需求的角度看。按凱恩斯的分法,貨幣需求可以分為交易需求、預防需求和投機需求。在一個經濟體中,交易需求的變化是不會很大的,無非是在經濟繁榮時大一點,蕭條時少一點,但並不會相差很大;但在預防需求和投機需求(二者之和與准貨幣相當)方面往往有大幅度的變化,我國的情況即是這樣的。
首先,貨幣的預防需求很大。預防性儲蓄在學界已經有了很多的討論,即處於轉軌時期的中國居民面臨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比如失業、未來養老以及子女教育等需要大量的支出,從而大量儲蓄,邊際消費傾向不斷降低,降息能促進的消費增加非常有限。
其次,很高的貨幣投機需求也許最值得我們注意。眾所周知,中國的股市歷來以投機盛行為其最重要特徵,民間的大量貨幣資金湧入股市,參與虛擬經濟活動,於是新增的貨幣就在證券交易保證金賬戶和企業、居民的活期存款賬戶之間來回運動。有學者估計,2001年進入股市的資金占當年M2的比例為26.32%,虛擬經濟對貨幣的吸收可見是非常驚人的。但由於絕大部分資金重於投機而非長遠投資,因此這部分進入股市的資金對實質性的生產所起的作用也非常有限,而且,不僅眾多擁有儲蓄存款的居民參與投機,更嚴重的是許多企業本身也把許多生產性資金投資於股市。我們知道,適度的投機活動固然能活躍股票市場,從而利於實體經濟的發展,但過度的投機只能是一種零和博弈,甚至是負和博弈,它只不過是在投機者中間進行財富再分配的游戲罷了,不但對實質性的物質生產不會有直接的促進作用,還可能有大量的負面影響。
從信貸的角度看,信貸政策一直是緊縮性的。亞洲金融危機給了中國政府足夠的警示,於是央行對各商業銀行的信貸監管驟然嚴格起來,實施了貸款責任制,自此中國出現了信貸緊縮,自1995年金融體系開始出現的「存差」進一步擴大,至2003年已高達49059億元。雖然國有銀行的信貸結構隨著市場化的進程已有所改變,但並非實質性的。只不過是不再給劣等的國有企業放款,但質量好的大中型國有企業的資金仍非常富裕,而大量中小民營企業的貸款依然困難。由於大中型國有企業的資金一直是充裕的,所以降息對他們的貸款需求不會有太大的刺激,因此降息在這一特定體制下對投資的刺激作用也不明顯。
從以上兩方面可以看出,一方面經濟主體的貨幣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銀行信貸卻出現了萎縮,從而大量的資金沉澱在銀行中不能轉化為投資,即我們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最終使「積極」貨幣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以致從表面上看,中國已幾乎陷入了流動性陷阱。在這時再回頭看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問題,就非常明顯了。由於有大量資金沉澱在銀行體系中不能轉化為有效的投資,那麼增發國債就成為使這些資金通過購買國債而轉化為實際總需求的一部分的途徑,國債投資項目的銀行配套貸款和其他社會資金也具有同樣的性質,因此基本上沒有「擠出效應」。但必須指出的是,這種很小的「擠出效應」是在我國特定體制下的扭曲結果。
綜上所述,近七年間,我們的積極財政政策的確起到了異常「積極」的作用,對保證特定時期的經濟增長具有非凡的意義;同時,雖然「積極」的貨幣政策並不如意,事後效果非常微弱,但「積極」的貨幣政策無疑為積極財政政策有效發揮作用提供了一個異常寬松的貨幣環境,這也是我國目前特定的國有企業體制和銀行體制下積極財政能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因此,中央決定改變積極的財政政策為穩健的財政政策無疑是明智的,因為過去的財政政策效果明顯,淡出也有利於有效抑制當前出現的局部經濟過熱。而且由於我們國家利率尚未完全市場化,央行在宏觀調控中使用貨幣政策的作用將依然非常有限,所以,財政政策還不能立即全部淡出,否則,經濟很可能導致衰退,重新陷入通縮。而這也恐怕是調整為「穩健」而非「緊縮」的真正原因。由此看來,由「積極」變為「穩健」可謂恰到好處。但中國經濟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長期性的,即便能做到控制短期的經濟波動,而這種特定體制下的經濟增長模式不能不讓人擔憂。
存在的問題:經濟增長模式仍不夠健康
從前面的詳細分析我們很明顯地能感受到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所存在的問題,那就是仍屬於「政府主導型」經濟,行政干預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靠七年的積極宏觀政策才維持住了經濟的增長(其實是穩中有降),這些註定了其增長模式仍不夠健康。
正像有些學者指出的,我們的經濟在1997年以後發生了由資源約束型向需求約束型的轉變,但必須看到,這種進步還是相當有限的,原因在於需求約束還並非市場化的約束,尤其是在投資需求方面,主要是由政府命令下的信貸緊縮而致。且消費需求約束也正是在投資需求約束下形成的,特別是城鎮居民的消費需求。眾所周知,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經濟告別了短缺,城市居民的基本消費品和耐用品消費如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已基本飽和,開始轉向對高檔消費品如汽車和住房等的需求,但這些產品恰恰是市場供給不足的,尤其是個性化不足,而供給不足與信貸緊縮政策直接相關。同時,由於2003年遇上非典,信貸政策突然變得寬鬆起來,這立刻引發了鋼鐵、電力、水泥等原材料行業及房地產業的投資熱潮,直接導致了經濟的局部過熱。但這並非無緣無故的熱,而是多年被壓抑後的集中釋放,是由強烈的消費需求作為推動力量的必然結果。
另一方面,由於積極財政政策導致了大量國債項目上馬,銀行配套貸款大量參與,但這些項目的可行性和盈利性往往被論證得不夠或根本不被考慮。從而使這些年來中國經濟的整體投資質量不能不讓人擔憂。這些效果只能在相當長時間以後才能顯現出來。雖然短期內拉動了經濟增長,但對中國經濟的損害卻可能是長期的。
因此,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雖然有了一定的轉變,但我們現在就來評判其積極意義還為時尚早,相反,在我看來,其存在的問題並不比之前少太多,在積極財政政策實施期間,中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變得更加嚴重了,其並未從原來的直接干預到間接干預,再到逐步退出,而是又回到了直接干預的軌道上,即經濟增長模式不符合改革的進程。這顯然不是進步。因此,我們不應高估中國經濟發展模式進步的速度,必須加緊解決存在的問題,積極推進市場化進程,其中,利率的市場化是最為關鍵的一個。
努力方向:利率市場化最為關鍵
應該說,在市場經濟下干預(調控)經濟也是必須的,這對處於轉軌過程的中國來說更為重要。因此,我國當前不是要不要干預經濟的問題,而是我們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干預方式,即市場化的宏觀調控方式,而利率就是市場化調控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正是我們目前特定的體制環境造成了央行在宏觀調控時的被動局面和行政干預的必然性。
在我們的利率沒有市場化的情況下,一旦經濟過熱來臨,央行可動用的手段和能力都極其有限,很難防止經濟的大幅波動。具體地說,官方利率並不能真實反映市場利率,相當多的時候偏離很大(如民間利率一直在10%以上,我們近幾年屢次降息,官方利率顯然大大低於民間利率,而民間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利率,即真實利率,加上緊縮的信貸政策,從而導致大量資金的體外循環)。官方利率與市場利率偏離太大,一方面使央行對經濟的微調失效,比如兩者相差5個點,那麼你加減0.25或0.5個點是幾乎起不到作用的;這也可以解釋我國的經濟主體在表面上看起來對利率相對不敏感的原因。
另一方面,微調不起作用就會累積成大的經濟波動,而大的經濟波動來臨時央行更束手無策,因為那些手段用來微調時都不起作用,這時再動用那顯然更微不足道,於是,行政的力量必然又出現了,強制叫停項目,把經濟硬是降下來,從而進一步加大了未來的經濟波動。一來,我們的行政力量干預經濟是歷來都存在的,二來,從上面的分析看,行政干預也有必然性,否則經濟會出大問題,這顯然不利於穩定和發展。
利率未市場化和信貸歧視的最嚴重後果之一就是大量資金的體外循環,這不僅相應抬高了中小企業的投資成本,從而壓制了很多本應進行的投資(整體上看,中國的資金是充裕的),更重要的是這給中國的宏觀調控尤其是給央行調控經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困難,從而使行政力量對經濟的干預一直不能退出,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也就很難有實質性的改變。利率作為市場經濟中最重要的價格之一,我們必須盡快在國內促使其市場化,為央行全面發揮有效的宏觀調控作用創造良好的環境,從而為經濟向更健康的市場化發展模式轉變奠定基礎。可喜的是,目前當局在放開貸款利率方面已有了實質性的動作。
參考資料:中金在線
④ 非典時期葯品漲價是不是通貨膨脹
不是。通貨膨脹是由於貨幣發行量多於實際所需的貨幣量導致的,意思就是錢印多了。而非典時期是由於葯品稀缺,是由於供求關系的不平衡導致的價格上漲,所以不是通貨膨脹。
如果你要是寫論文之類的什麼的,可以羅列一下通貨膨脹的知識並舉例,然後分析一下供求關系原理,最後扣題把分析寫出來,字數也就差不多了。
⑤ 試述我國近幾年的貨幣政策及其實施效果.
近七年我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效果評述
——兼評經濟增長模式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央決定將我國實施了近七年的積極財政政策轉變為穩健的財政政策,從而宏觀政策由「一積極,一穩健」轉變為「雙穩健」。這是繼去年10月29日央行做出加息決定後針對我國當前經濟局部過熱的又一重大舉措,如果說加息是臨時性的急救措施,那麼這次財政政策的轉變則是戰略性的。而討論清楚過去七年來宏觀政策實施的具體效果是很有必要的,這可以為我們以後的政策制定和體制改革提供借鑒。
歷時近七年的「一積極,一穩健」的宏觀政策
至1996年底我國的緊縮政策成功地將當時的高通貨膨脹降了下來,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加上1997年爆發的東亞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經濟整體上陷入了通貨緊縮的狀態,在這種內外交困的環境下,中國政府於1998年毅然決定啟動積極的財政政策——這在建國以後尚屬第一次,同時伴以穩健的貨幣政策。至這次財政政策的調整,這一整體上積極的宏觀政策歷時近七年之久,前後能持續如此長時間的宏觀政策,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見的。
(一)積極財政政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非常明顯
一方面,每年發行的長期建設國債投資大量的項目,直接增加了固定資產投資,拉動了經濟增長。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期間,中央政府每年發行1000億—1500億元的長期建設國債,僅從1998年至2004年7月間,累計發行9100億元。但財政的這種資本性支出的帶動作用更大。在中國,政府資金具有引導效應,比如政府上一個項目,銀行就爭著給貸款,這種「政府投資、銀行跟進」所形成的投資規模是相當驚人的。
從經濟學理論上來講,財政政策雖然能直接刺激投資,但往往因為存在一定的「擠出效應」而使其效果打折扣。這里要指出的是,由於特定的體制原因,中國這一時期的財政政策是幾乎沒有「擠出效應」的。
(二)「積極」的貨幣政策作用相當微弱
隨著積極財政政策的啟動,宏觀政策伴以穩健的貨幣政策。在相關部門看來,所謂穩健的貨幣政策是既能防止通貨膨脹又能防止通貨緊縮的政策,即適中的貨幣政策。但從事後來看,我們的貨幣政策事實上是偏松的。主要原因倒不是我們名義上採行穩健的貨幣政策,而在實際操作時違其原意,即貨幣供應量仍加速增長(積極貨幣政策的最重要表現),相反,我們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期間,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加的並不是很快,相比之前20%以上(甚至30%左右)的年增幅,這些年M2的增幅一直穩定在15%以下,是名副其實的「穩健」;但近些年來我國的M2/GDP越來越大,尤其是1998年以後迅速增加,粗略估計當前為2左右,這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而且,中國人民銀行從1996年以來八次調低利率,其中1998年之後就有五次。
因此,從這些意義上講,我們的貨幣政策是「積極」的。而貨幣政策的作用無外乎表現在兩個方面,即隨著貨幣供應量的擴大,利率降低,於是居民消費增加,企業投資擴大,但從我國的實踐情況來看,這兩方面的刺激作用都是不明顯的。主要原因仍應從解釋超額貨幣入手,以下僅從兩方面給以粗略概述。
從貨幣需求的角度看。按凱恩斯的分法,貨幣需求可以分為交易需求、預防需求和投機需求。在一個經濟體中,交易需求的變化是不會很大的,無非是在經濟繁榮時大一點,蕭條時少一點,但並不會相差很大;但在預防需求和投機需求(二者之和與准貨幣相當)方面往往有大幅度的變化,我國的情況即是這樣的。
首先,貨幣的預防需求很大。預防性儲蓄在學界已經有了很多的討論,即處於轉軌時期的中國居民面臨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比如失業、未來養老以及子女教育等需要大量的支出,從而大量儲蓄,邊際消費傾向不斷降低,降息能促進的消費增加非常有限。
其次,很高的貨幣投機需求也許最值得我們注意。眾所周知,中國的股市歷來以投機盛行為其最重要特徵,民間的大量貨幣資金湧入股市,參與虛擬經濟活動,於是新增的貨幣就在證券交易保證金賬戶和企業、居民的活期存款賬戶之間來回運動。有學者估計,2001年進入股市的資金占當年M2的比例為26.32%,虛擬經濟對貨幣的吸收可見是非常驚人的。但由於絕大部分資金重於投機而非長遠投資,因此這部分進入股市的資金對實質性的生產所起的作用也非常有限,而且,不僅眾多擁有儲蓄存款的居民參與投機,更嚴重的是許多企業本身也把許多生產性資金投資於股市。我們知道,適度的投機活動固然能活躍股票市場,從而利於實體經濟的發展,但過度的投機只能是一種零和博弈,甚至是負和博弈,它只不過是在投機者中間進行財富再分配的游戲罷了,不但對實質性的物質生產不會有直接的促進作用,還可能有大量的負面影響。
從信貸的角度看,信貸政策一直是緊縮性的。亞洲金融危機給了中國政府足夠的警示,於是央行對各商業銀行的信貸監管驟然嚴格起來,實施了貸款責任制,自此中國出現了信貸緊縮,自1995年金融體系開始出現的「存差」進一步擴大,至2003年已高達49059億元。雖然國有銀行的信貸結構隨著市場化的進程已有所改變,但並非實質性的。只不過是不再給劣等的國有企業放款,但質量好的大中型國有企業的資金仍非常富裕,而大量中小民營企業的貸款依然困難。由於大中型國有企業的資金一直是充裕的,所以降息對他們的貸款需求不會有太大的刺激,因此降息在這一特定體制下對投資的刺激作用也不明顯。
從以上兩方面可以看出,一方面經濟主體的貨幣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銀行信貸卻出現了萎縮,從而大量的資金沉澱在銀行中不能轉化為投資,即我們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最終使「積極」貨幣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以致從表面上看,中國已幾乎陷入了流動性陷阱。在這時再回頭看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問題,就非常明顯了。由於有大量資金沉澱在銀行體系中不能轉化為有效的投資,那麼增發國債就成為使這些資金通過購買國債而轉化為實際總需求的一部分的途徑,國債投資項目的銀行配套貸款和其他社會資金也具有同樣的性質,因此基本上沒有「擠出效應」。但必須指出的是,這種很小的「擠出效應」是在我國特定體制下的扭曲結果。
綜上所述,近七年間,我們的積極財政政策的確起到了異常「積極」的作用,對保證特定時期的經濟增長具有非凡的意義;同時,雖然「積極」的貨幣政策並不如意,事後效果非常微弱,但「積極」的貨幣政策無疑為積極財政政策有效發揮作用提供了一個異常寬松的貨幣環境,這也是我國目前特定的國有企業體制和銀行體制下積極財政能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因此,中央決定改變積極的財政政策為穩健的財政政策無疑是明智的,因為過去的財政政策效果明顯,淡出也有利於有效抑制當前出現的局部經濟過熱。而且由於我們國家利率尚未完全市場化,央行在宏觀調控中使用貨幣政策的作用將依然非常有限,所以,財政政策還不能立即全部淡出,否則,經濟很可能導致衰退,重新陷入通縮。而這也恐怕是調整為「穩健」而非「緊縮」的真正原因。由此看來,由「積極」變為「穩健」可謂恰到好處。但中國經濟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長期性的,即便能做到控制短期的經濟波動,而這種特定體制下的經濟增長模式不能不讓人擔憂。
存在的問題:經濟增長模式仍不夠健康
從前面的詳細分析我們很明顯地能感受到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所存在的問題,那就是仍屬於「政府主導型」經濟,行政干預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靠七年的積極宏觀政策才維持住了經濟的增長(其實是穩中有降),這些註定了其增長模式仍不夠健康。
正像有些學者指出的,我們的經濟在1997年以後發生了由資源約束型向需求約束型的轉變,但必須看到,這種進步還是相當有限的,原因在於需求約束還並非市場化的約束,尤其是在投資需求方面,主要是由政府命令下的信貸緊縮而致。且消費需求約束也正是在投資需求約束下形成的,特別是城鎮居民的消費需求。眾所周知,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經濟告別了短缺,城市居民的基本消費品和耐用品消費如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已基本飽和,開始轉向對高檔消費品如汽車和住房等的需求,但這些產品恰恰是市場供給不足的,尤其是個性化不足,而供給不足與信貸緊縮政策直接相關。同時,由於2003年遇上非典,信貸政策突然變得寬鬆起來,這立刻引發了鋼鐵、電力、水泥等原材料行業及房地產業的投資熱潮,直接導致了經濟的局部過熱。但這並非無緣無故的熱,而是多年被壓抑後的集中釋放,是由強烈的消費需求作為推動力量的必然結果。
另一方面,由於積極財政政策導致了大量國債項目上馬,銀行配套貸款大量參與,但這些項目的可行性和盈利性往往被論證得不夠或根本不被考慮。從而使這些年來中國經濟的整體投資質量不能不讓人擔憂。這些效果只能在相當長時間以後才能顯現出來。雖然短期內拉動了經濟增長,但對中國經濟的損害卻可能是長期的。
因此,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雖然有了一定的轉變,但我們現在就來評判其積極意義還為時尚早,相反,在我看來,其存在的問題並不比之前少太多,在積極財政政策實施期間,中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變得更加嚴重了,其並未從原來的直接干預到間接干預,再到逐步退出,而是又回到了直接干預的軌道上,即經濟增長模式不符合改革的進程。這顯然不是進步。因此,我們不應高估中國經濟發展模式進步的速度,必須加緊解決存在的問題,積極推進市場化進程,其中,利率的市場化是最為關鍵的一個。
努力方向:利率市場化最為關鍵
應該說,在市場經濟下干預(調控)經濟也是必須的,這對處於轉軌過程的中國來說更為重要。因此,我國當前不是要不要干預經濟的問題,而是我們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干預方式,即市場化的宏觀調控方式,而利率就是市場化調控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正是我們目前特定的體制環境造成了央行在宏觀調控時的被動局面和行政干預的必然性。
在我們的利率沒有市場化的情況下,一旦經濟過熱來臨,央行可動用的手段和能力都極其有限,很難防止經濟的大幅波動。具體地說,官方利率並不能真實反映市場利率,相當多的時候偏離很大(如民間利率一直在10%以上,我們近幾年屢次降息,官方利率顯然大大低於民間利率,而民間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利率,即真實利率,加上緊縮的信貸政策,從而導致大量資金的體外循環)。官方利率與市場利率偏離太大,一方面使央行對經濟的微調失效,比如兩者相差5個點,那麼你加減0.25或0.5個點是幾乎起不到作用的;這也可以解釋我國的經濟主體在表面上看起來對利率相對不敏感的原因。
另一方面,微調不起作用就會累積成大的經濟波動,而大的經濟波動來臨時央行更束手無策,因為那些手段用來微調時都不起作用,這時再動用那顯然更微不足道,於是,行政的力量必然又出現了,強制叫停項目,把經濟硬是降下來,從而進一步加大了未來的經濟波動。一來,我們的行政力量干預經濟是歷來都存在的,二來,從上面的分析看,行政干預也有必然性,否則經濟會出大問題,這顯然不利於穩定和發展。
利率未市場化和信貸歧視的最嚴重後果之一就是大量資金的體外循環,這不僅相應抬高了中小企業的投資成本,從而壓制了很多本應進行的投資(整體上看,中國的資金是充裕的),更重要的是這給中國的宏觀調控尤其是給央行調控經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困難,從而使行政力量對經濟的干預一直不能退出,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也就很難有實質性的改變。利率作為市場經濟中最重要的價格之一,我們必須盡快在國內促使其市場化,為央行全面發揮有效的宏觀調控作用創造良好的環境,從而為經濟向更健康的市場化發展模式轉變奠定基礎。可喜的是,目前當局在放開貸款利率方面已有了實質性的動作
希望採納
⑥ 1995年至今貨幣通漲了多少倍
《新京報》報道;「國金證券前首席經濟學家金岩石曾公開表示,從1979年到2009年,中國的GDP增長了93.41倍,但從1985年到2010年,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卻增長了814倍。顯示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廣義貨幣供應量最大國家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的通脹之勢改革30多年以來,中國物價上漲了多少倍,筆者想很多人都想知道的。雖然中國多數年份的CPI增長只是保持個位數,但是經過30年時間之後,這個數字也是驚人的。中國經濟學者時寒冰在《經濟大棋局,我們怎麼辦》這本書上說到,「1981年的萬元財富相當於當時人均儲蓄的200倍,折算到現在差不多是255萬元。」當年,國家幹部月工資二三十元,所以「萬元戶」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如果月工資二三十元,不吃不喝三十年也未必擁有一萬元存款。據2010年12月07日《新京報》報道;「國金證券前首席經濟學家金岩石曾公開表示,從1979年到2009年,中國的GDP增長了93.41倍,但從1985年到2010年,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卻增長了814倍。顯示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廣義貨幣供應量最大國家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的通脹之勢。」央行網站公布的數據顯示,人民幣廣義貨幣供應量1990年為1.53萬億元,1999年為11.76萬億,2000年為13.24萬億,2001年為15.28萬億,2002年為18.32萬億,2003年為21.92萬億,2004年為25.01萬億,2005年為29.6萬億,2006年為34.55萬億,2007年為40.34萬億,2008年為47.51萬億,2009年為60.62萬億,2011年末為85.16萬億元,2013年3月為103.61萬億元。從這個數據來看,2013年的廣義貨幣供應量是1990年的70倍。網上有一則「退休後生活30年只吃盒飯需要100萬元」的言論。很多人都覺得退休30年只吃盒飯要花100萬,這種說法有點不靠譜。不過,如果仔細想一下通脹這一隻老虎,就知道很多不可能的事情都會發生的。要是我們回憶一下30年多前的「萬元戶」,然後再和現在做一個比較,就覺得一切都有可能。過去30年時間,中國物價到底上漲了多少倍?不同商品,漲價幅度是不同的。以豬肉來計算,上漲了10到15倍之間。蔬菜、雞蛋等食品,上漲了10到20倍。交通方面,上漲20倍左右。醫療價格,估計上漲了50到100倍。土地價格上漲更是瘋狂,甚至達到上萬倍。上個世紀80年代,筆者生活的小鎮,面積150平方米的土地,價格是100元,如今上漲到50到200萬元之間。這個上漲達到五千到兩萬倍。當然,當時這些物價都是真實的市價,畢竟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價格。要買到價格是100元的土地,並非花了100元就行了,這個背後還需要找後門、送禮之類,同時還受到戶籍的限制。因此,土地上漲達到兩萬倍,確實有一些誇大。但是我們從貨幣供應量角度來看,物價上漲得確實很瘋狂。據2013年3月5日《第一財經日報》報道:「1982年,最高等級冬蟲夏草(800根級)的價格約為120元/千克,1993年已漲至3000元/千克。而2003年『非典』時期,冬蟲夏草提升免疫力的消息使其價格摸到了1.6萬元/千克;到2007年,冬蟲夏草的價格達到巔峰,其中800根「頂級王草」在產地就高達20萬元/千克,運送到銷售地零售價則達到了42萬元/千克以上;而2012年,大陸上市的上等冬蟲夏草價格已經達到每千克88.8萬元,30年內價格上漲了7400倍。」30年之前,沒有幾個人是「萬元戶」,但是現在資產超過100萬的家庭卻不少,甚至超過千萬都有很多。之所以這么多家庭成為「百萬元戶」,甚至成為「千萬元戶」,這和改革開放,經濟增長有關,但是更和通脹有關。通脹的推動下,讓更多人跨入「百萬富翁」的隊伍之中。特別是很多城市房價10年上漲10倍,所以很多人一不小心就成為「百萬富翁」。十年前,很多房子只值10幾萬元,或者20萬元左右,但是房價上漲的貢獻下,他們很快就身價超過100萬元。20多年前,廣東湛江市東海島後邊村決定對考上大學或者中專的村民獎勵300元。20多年的今天,這個獎學金仍然是保持著300元。我問過該村的村長李明榮,為何這么多年過去,這個獎學金還是300元。他給筆者回答就是,這是當時規定的。當時,拿著這300元可以在北京買到0.5平方米的房子,如今連千分之五的平方米都買不到。10年前,北京上海等一些城市,房價也就是幾千元而已,超過一萬元都是豪宅了。如今,我們可以北京五道口附近房地產中介轉一下,就發現很多二手房價格都超過10萬元一平方了。上個世紀90年代時,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香港的房價貴得要命,每平方米需要幾萬元、10幾萬元。當時,我們覺得這個價格很不可思議,可是誰又會想到中國很多城市的房價實現了這個夢想。30年時間以來,中國多數商品都上漲10到20倍,個別商品還上
⑦ 請問非典又是那一年,宏觀調控又是那一年
非典 03年宏觀調控 (Macro-economic Control)亦稱國家干預,是政府對國民經濟的總體管理,是一個國家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的經濟職能。它是國家在經濟運行中,為了促進市場發育、規范市場運行,對社會經濟總體的調節與控制。宏觀調控的過程是國家依據市場經濟的一系列規律,實現定觀(總量)平衡,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增長,而對貨幣收支總量、財政收支總量、外匯收支總量和主要物資供求的調節與控制。運用調節手段和調節機制,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為微觀經濟運行提供良性的宏觀環境,使市場經濟得到正常運行和均衡發展的過程。
沒有具體年分
⑧ 中國自06年以來貨幣政策的變化及原因
2000年以來的我國貨幣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外幣管理體制。 為推進我 國利率市場化改革,促進經濟的對外開放,中國人民銀行 決定自9月21日起實施新的外幣利率管理體制。
2、積極推進個人信用制度建設,實施儲蓄實名制。
3、鼓勵商業銀行進行金融業務品種創新。
4、加強信貸政策指導,引導資金流向。
5、積極推進貨幣市場建設。
6、改進農村金融服務,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引導規范民 間信用。
2002年下半年,我國經濟開始進入新一輪的經濟上升周期。在"非典"疫情嚴重、伊拉克戰爭爆發等不確定性因素較多的情況下,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外匯占款增加、貨幣信貸擴張壓力加大的狀況,在2003年4月就及時調整貨幣政策操作,加強預調,啟動中央銀行票據收迴流動性,並於9月份將存款准備金率從6%上調到7%,取得了良好效果。當年GDP增速從上年的9.1%提高到10%,CPI漲幅穩定在1.2%。 2007年,經濟出現過熱苗頭,價格上漲壓力加大,上半年GDP增速從2006年的11.6%進一步上升到12.2%,CPI漲幅從2006年的1.5%上升到3.2%。貨幣政策及時由"穩健"轉到「適度從緊」再到「從緊」。從2007年第三季度起,貨幣政策開始採取緊縮態勢,第四季度繼續收緊。全年10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共5.5個百分點,6次上調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累計上調1.62個百分點至4.14%,一年期貸款利率累計上調1.35個百分點至7.47%。相關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通貨膨脹形勢,CPI同比漲幅在2008年2月達到高點後開始下行。
2008年,國內外形勢逐步發生變化。國內發生汶川大地震等嚴重自然災害,國際上美國次貸危機加劇,並在9月中旬急劇惡化為百年難遇的國際金融危機。針對形勢變化,我國宏觀政策相應從「雙防」轉向「一保一控」再到「靈活審慎」,貨幣政策則從2008年7月份就及時進行了較大調整。一是調減公開市場對沖力度,相繼停發3年期中央銀行票據、減少1年期和3個月期中央銀行票據發行頻率,引導中央銀行票據發行利率適當下行,保證流動性供應。二是於9月和10月連續三次下調基準利率,兩次下調存款准備金率,釋放保經濟增長和穩定市場預期的信號。三是取消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劃的約束。四是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災區重建、「三農」、中小企業等貸款。五是擴大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下浮幅度,支持居民首次購買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成果:貨幣政策調控效果逐步顯現。貨幣信貸平穩增長,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金融業穩健運行。信貸結構進一步優化,對災區、「三農」和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逐步加大。2008年前三個季度,受地震災害影響較重的四川、甘肅兩省合計新增貸款2141億元,同比多增566億元,比上年全年多增484億元。農業貸款增加3188億元,同比多增129億元。一些金融機構已成立專門的中小企業信貸部門開展試點工作,目前普遍反映試點成效良好,正在逐步推廣
當前,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根據形勢變化及時適度調整貨幣政策操作,確保貨幣信貸穩定增長及金融體系流動性充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支持擴大內需,維護幣值穩定和金融穩定,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一是根據形勢變化及時啟動保障經濟金融穩健運行的各項應對預案,加強國際協作,應對金融危機的不確定沖擊。二是確保金融體系流動性充足,及時向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三是促進貨幣信貸總量穩定增長,加大銀行信貸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四是加強窗口指導和政策引導,著力優化信貸結構。五是進一步發揮債券市場融資功能,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六是密切監測國際資本流動,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
08年要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不搞一刀切,不搞急剎車。防止價格總水平過快上漲,是08年宏觀調控的重大任務。今年採取九大措施防止價格總水平過快上漲。把握好政府調價的時機和力度,防止出現輪番漲價;堅持實行「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08年,防止價格總水平上漲任務艱巨。報告中提到,要把握好政府調價的時機和力度,對此,政府不應過多干預定價,只要把價格關系理順,漲價自然能控制,如果過多干預企業定價權,容易導致供求矛盾激化。
從緊肯定還是08年主基調。當前中國經濟過熱的基本形勢沒有改變,商業銀行的信貸還在爆發性增長,會加深中國經濟過熱的程度,使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更加泛濫,進一步推高股市及樓市價格,帶動通脹上漲。政府只能進一步落實從緊貨幣政策,否則,08年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困難與問題會更多。
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厲以寧:由於中國目前經濟運行的基本面沒有發生太大變化,所以盡管受到國內外不利因素的影響,中國經濟實際增速仍然會超過8%。我想8%最後是擋不住的,因為經濟運行有它的慣性,現在連續幾年都在10%以上的標准,一年下來,我認為10%還是可以達到的。
如果說2007年外貿順差加大是在意料之中的話,那麼2007年就有兩件事是意想不到的,第一件事是國內豬肉價格會上漲如此之快;第二件事就是美國信用危機引發的次貸危機會如此之嚴重。就是這兩個意料之外和一個意料之中的事件,考驗著央行2007年貨幣政策的調控能力,而這一年正是央行動用貨幣政策最為頻繁的一年,年底中央經濟會議定下「從緊」的貨幣政策基調,這意味著明年貨幣政策仍將在宏觀調控中唱主角。
存款准備金——緊縮力度世所罕見
呵呵
⑨ 自2009年我國採取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取得了什麼樣的成果
時間 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 搭配方式 實施年限
2008中--2010中 積極 適度寬松 雙松 2年
2010中--現在 積極 謹慎穩健 偏松和趨緊 ——
中國在2010年的宏觀政策是一種擴張型的財政政策和擴張型的貨幣政策。這種政策是一種不得已的做法,直接導致了11年物價的快速上漲和通貨膨脹的加劇。效果就是老百姓目前怨聲載道,以至於國家不得不重新審定目前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2011年的總體策略是「審慎、靈活、積極、穩健。」八字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