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F)是「集合資金、分散投資、專家理財」,資產證券化是「集合資產、分散投資者、專家理財」,兩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融合。目前,我國金融事物的引入存在重視操作、忽視概念梳理的傾向,對PE(F)和資產證券化的引入和模仿就存在混亂和誤導情況。
PE(F),依國外定義,從投資方式看,是指通過私募形式對私有企業,即非上市企業進行的權益性投資,在交易實施過程中附帶考慮了將來的退出機制。也有少部分PE基金投資已上市公司的股權。PE(F)在國內有各種稱謂:「產業投資基金」、「私募(人)股權基金」等。本文認為,應當將其稱為「實體投資基金」更為恰當。從投資對象的組織形態上來講,PE(F)可投資於企業、項目和純資產等三種組織形態。其制度精髓是「集合資金、分散投資、專家理財」。
廣義的實體資產證券化是指企業、項目和純資產形態的資產經過一定結構安排,以組織的信用或資產的現金流為支撐發行受益憑證的過程。目前,一般來說資產證券化是指純資產形態的證券化,姑且將其稱為狹義的實體資產證券化。狹義實體資產證券化的核心產業鏈條包括搜尋適宜資產、構造資產池??資產組織再造??發行受益券。其制度精髓是「集合資產、分散投資者、專家理財」。(
如果將PE(F)的投資對象限定在純資產形態上,同時將實體資產證券化的組織形態限定在純資產形態上,那麼,就會出現PE(F)與資產證券化融合的典型情態。比如,領匯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即「LINKREIT」。其實,名為投資基金的「領匯基金」,也可以理解為香港政府不動產證券化,似乎出現了「不動產投資基金」和「不動產證券化」的融合。這種融合容易導致人們以點代面地將所有組織形態下的PE(F)與廣義實體資產證券化混淆在一起的弊端。
作為金融制度,二者的區別表現為:其一,產業鏈條環節的順序不同。PE(F)始於投資者,終於實體資產;而實體資產證券化始於實體資產,終於投資者。其二,制度的組織特徵不同。PE(F)是貨幣資產為紐帶的組織;而實體資產證券化是實體資產為紐帶的組織。其三,增信機制不同。PE(F)增信機制不明顯;而實體資產證券化有嚴格的增信機制。其四,在廣義視角下,PE(F)可能會以股權形式投資於企業,而企業帶有大量的未經監管機構認定的無形資產,發展空間也具有不確定性;而實體資產證券化中,企業形態下的資產證券化,其無形資產經過中介機構和監管機構的評估和認定。其五,投資者風險特徵不同。除三、四兩點能表明PE(F)風險大於後者,以下分析也表明了前者風險大於後者。(TrustLaws.Net提示)一般地,PE(F)投資決策由基金管理公司做出,由於貨幣資本形成早於投資對象,基金管理公司較易產生道德風險;而實體資產證券化中的投資決策由投資者做出,而且資產資本形成早於貨幣資本形成,資產質量較有保證,因而風險較小。其六,流動性特徵不同。PE(F)工具的流動性有賴於產權交易市場(包括回購等)和IPO、上市,流動性較差;資產證券化一般發行可上市交流的受益券,流動性相對較強。
除以上區別,PE(F)和實體資產證券化還有以下相通之處:其一,二者都貫穿了「集合」理念。兩種制度都連接了兩種「基」,一種是「基金」,一種是「基資」,只是順序不同罷了。前者是指資金盈餘者的集合,後者是指資金需求者的集合。前者具有分散投資主體、小額化、壯大投資規模的功能,後者具有降低非系統投資風險的作用。其二,專家理財。專家為有財者理財是社會分工的深化,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率。PE(F)和實體資產證券化產業鏈中,都有資產管理者、資產託管者、資產評估等中介機構參與的服務。前者的核心技能主要是投資能力,後者的核心技能主要是資產估價和依據現金流的資產整合技術。
『貳』 結構化金融與證券化系列叢書有哪些
1、結構化金融與證券化系列叢書:資產證券化導論——弗蘭克·J.法博齊 (Frank J. Fabozzi)、 維諾德·科塞瑞 (Vinod Kothari) ——2014-09——證券化的基礎知識,討論了這些技術對抵押貸款、債務擔保證券、未來現金流、信用卡和汽車貸款的應用
2、結構化金融與證券化系列叢書:抵押支持證券·房地產的貨幣化(原書第2版)——弗蘭克·J.法博齊 (Frank J.Fabozzi)、 阿南德·K.巴塔恰亞 (Anand K.Bhattacharya) —— 2015-02——關於高收益和困境債務市場最全面的指引,有助於讀者在當今最具風險也是盈利最高的金融市場中成為專家
3、結構化金融與證券化系列叢書:高收益產品大全 ——威廉F.馬克斯韋爾 (William F.Maxwell)、 馬克R.申克曼 (Mark R.Shen kman)—— 2014-10 ——關於高收益和困境債務市場最全面的指引,有助於讀者在當今最具風險也是盈利最高的金融市場中成為專家
4、結構化金融與證券化系列叢書·證券金融:融資融券與回購協議——弗蘭克 J.法博齊 (Frank J.Fabozzi)、 史蒂文 V.曼 (Steven V.Mann) —— 2014-10 ——全球頂尖專家法博齊和曼的權威專著!兩位作者組織了一群在證券金融行業里表現突出的實務工作者,幫助讀者深入理解證券金融市場中一系列的合約安排
『叄』 球鞋資產證券化,交易平台在炒鞋背後獲利有多大
最近有句話很流行,「70後炒股,80後炒房,90後炒幣,00後炒鞋」。原來炒幣早就不流行了,小年輕都跑去炒鞋了。「炒鞋」利潤巨大並非本身價值使然,而是瘋狂炒作的結果。限量款名牌球鞋價格瘋漲或是因為其稀缺性,但幾十萬量的普通款也被瘋炒,實在不可理喻。
在國內有著「鞋王」之稱的球鞋界KOL人物夏嘉歡,日前亦公開發表了對「炒鞋」的看法。他表示,說炒鞋穩賺不賠的人都是外行,在2015年之前,10個人里9個人賺錢,2017年之前也是一半。就在這兩年,炒鞋變成一個很有風險的行業,因為一雙鞋你很難買到原價,你以市場價去買,就只能是看它跌還是漲,就跟買股票一樣,真的有點賭博性質。現在炒鞋10個人有7個人賠錢,只有大商家可以賺錢,小商家就叫割韭菜。其實是還不夠正規化,一個平台又賣又來炒,又做交易,然後還做鑒定,最後肯定要分開化。
『肆』 什麼是資產證券化
你好,資產證券化業務是指以基礎資產所產生的現金流為償付支持,通過結構化等方式進行信用增級,在此基礎上發行資產支持證券的業務活動。具體來看,就是原始權益人(發起人)將缺乏流動性但能夠產生穩定可預見的現金流的資產或資產組合(基礎資產)出售給特定的機構或載體(SPV),採用結構化的方式對相關資產的風險和收益進行分離和重組,並以該基礎資產產生的現金流為支持向投資者發行證券(資產支持證券)。資產證券化是一種結構化融資手段,與傳統債券融資方式相比,資產證券化的信用來源發生了變化,是基於特定基礎資產的信用,而非發行人主體信用。因此,投資者投資資產證券化時,應當重點關注基礎資產的信息披露情況,而不是發行人的。
『伍』 資產證券化
那就簡單通俗地了解一下資產證券化吧:)
A:在未來能夠產生現金流的資產;
B:上述資產的原始所有者;
C:樞紐(受託機構);
D:投資者。
資產證券化——B把A轉移給C並以證券的方式銷售給D。
B低成本地(不用付息)拿到了現金興高采烈;D在購買以後可能會獲得投資回報,因而也喜氣洋洋;C有事做\有錢賺了,心裡樂滋滋。大家其樂融融!
投資者D之所以可能獲得收益,是因為A不是垃圾,而是被認定為在將來的日子裡能夠穩妥地變成錢的好東東。
SPV是個中樞,主要是負責持有A並實現A與破產等麻煩隔離開來,並為投資者的利益說話做事。
SPV進行資產組合,就是把「高」「矮」「胖」「瘦」不同的A在信用評級或增級的基礎上進行改良、組合、調整。目的是吸引投資者,為發行證券多換點錢而做精細的准備。
夠通俗吧:)
『陸』 結合美國次貸危機,談談對資產證券化的認識
資產證券化產生的初衷是為了轉移和分散風險。從整個金融體系的角度來考察,採用資產證券化這一融資方式,銀行可以將缺乏流動性的貸款轉換、分割為標准化、單位化的有價證券,將所面臨的市場風險分散到眾多投資者的身上。貸款類信用衍生工具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轉移貸款所蘊含的信用風險,在不影響客戶關系的情況下靈活地改變資產負債表的風險承擔狀況,且不用改變銀行資產負債表內構成。作為美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融資工具,資產證券化對美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產生了巨大影響。不僅如此,在許多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資產證券化也得到了較快發展。
毋庸置疑,這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源於美國次級貸款的證券化。但資產證券化是否必然會製造風險?到底是資產證券化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從而引發了金融危機?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決定了資產證券化在整個金融體系中的命運,也決定了其未來的中國之路。
金融危機發生後,很多人對以資產證券化為核心的金融創新產生了懷疑,認為是資產證券化製造了巨大的風險。但實際上,引發這場金融危機的關鍵不在證券化,而在於證券化背後的信貸資產,正是因為次級貸款的大量發放導致了金融體系承擔的信用風險總量顯著增加,而次貸證券化又導致這些信用風險由信貸領域轉移到資本市場。
由次級貸款證券化所引發的金融危機,促使我們對其功能、風險以及未來的發展作進一步的反思。我們得出如下結論:
資產證券化是金融創新的基石。正是資產證券化改變了風險的生存狀態,使風險由存量化變成了流量化,而風險從存量化到流量化的轉變是金融創新的巨大成就,是金融體系由傳統邁向現代的重要標志。從這個意義上說,資產證券化在金融體系的創新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資產證券化是實現現代金融體系風險配置的工具。資產證券化正是通過風險定價和轉移技術實現了風險配置的功能,成為金融功能從資源配置到風險配置轉型的有力工具。
但是資產證券化在開放的金融體系中會加速風險和危機的傳播和擴散,而這顯然有可能加大系統性風險和金融危機的傳染效應,從而有可能使局部性金融危機或個案性金融危機演變成全球性金融危機。
我們注意到,在美國金融危機後大部分金融創新產品受到重創之時,貸款交易作為美國資產證券化的前端產品卻始終保持著穩步增長的勢頭。其主要原因有二:貸款交易本身屬於資產證券化初級產品,只是將風險在不同的機構投資者之間重新配置,並沒有放大原有風險或增加新風險;美國貸款交易市場是相對集中的場外交易市場,具有較強的穩定性。美國銀團貸款與交易協會(LSTA)作為這個市場的行業組織,在市場交易流程的規范性和交易協議的標准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並且設計了對進入交易的貸款的逐日盯市制度,使得交易品種、交易價格和清算結算都具有較好的透明性。這對於我國現階段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創新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柒』 資產證券化如何導致的次貸危機
(一)資產證券化中風險分散功能在次貸危機中的作用
資產證券化的分散風險功能在本次次貸危機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使得系統性風險增加。在資產證券化將原始資產特別是抵押貸款進行證券化並且打包銷售的過程中,雖然個人借款人的信用風險得到了分散,但是資產證券化使得這一風險轉移到了金融市場中證券交易的鏈條中,即個人的信用風險被分散給了證券化產品的投資人。當這些投資者對這些證券化的次級房屋抵押貸款進行投資以後,他們又對這些證券化產品進行了再一次的重組,使得最初的信用風險又一次得到了分散,從而獲得更高的風險評級,並最後形成了我們熟悉的擔保債務憑證(CDO)、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CDs)等金融衍生產品。接下來,這些新的證券化衍生品又被各種金融機構重新購買,重新改造,最終重新進入資本市場進行交易。在此過程中,風險的確被充分地分散了,但也被相當程度地擴散並放大了。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基於原始資產證券化所誕生的種種金融衍生產品,其之間的相關程度非常之高,即其相關系數極大,這最終導致了整個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的增加。
2.使得抵押貸款機構道德風險增加。由於資產證券化具有風險分散功能,很多抵押貸款發放機構明白,無論原始借款人的信用風險等級如何,他們都可以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資產證券化過程讓這些違約風險分散出去,所以他們對借款人的風險調查越來越放鬆,對貸款發放的調查工作越來越敷衍,並肆無忌憚地將貸款發放給信用等級很低的客戶,這大大增加了整個市場中的道德風險。
3.使得信用評級機構出現違規操作。眾所周知,信用評級機構的獲利多寡是由他們參與評級的債券規模所決定的,所以很多信用評級機構的工作人員為了能攫取更高的傭金和利潤,便不顧法律的約束與抵押貸款機構進行黑幕交易,非常不負責任地提高這些次級房屋抵押貸款證券化產品的信用等級。同時很多信用機構普遍對美國房地產市場有著盲目的樂觀情緒,直接使得評級機構對房屋抵押貸款評級過高,很大程度上誤導了市場上眾多的投資者。
(二)資產證券化中增加資產流動性功能在次貸危機中的作用
與分散風險功能相同,資產證券化中增加資產流動性功能在次貸危機中的作用也可以從下面兩個方面來闡述。1.流動性的增加使得發放貸款機構的道德風險增加。資產證券化的使用可以使許多流動性不足的房屋抵押貸款通過證券化然後變為能夠在市場進行流通的資產,所以很多的放貸機構認為可以使用資產證券化這一工具讓許許多多的低流通性的資產變現,從而擁有更多的高流通性資產進行貸款的發放。這些放貸機構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會增加放貸的規模,但是在這一過程中貸款機構濫用資產證券化,忽視了原始借款人的信用等級,使得放款機構放鬆了對借款人信用狀況的調查,從而放鬆了對貸款發放過程的必要監督,使得放貸機構的道德風險增加。2.流動性的增加引發了資產價格泡沫。放貸機構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資產證券化獲得了充足的流動性資金,這樣一來更多的資金就可以被這些放貸機構用於貸款的發放。這也就意味著大量的資金湧入了美國的房地產市場,從而使房價不健康地增長,房地產市場泡沫也就出現了。眾所周知,如果房產價格上升的速度遠遠超過房產租金的價格,那就證明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已經形成。通過歷史數據我們可以知道,在1998年到2007年這幾年裡,美國房地產市場中房價一直高於房產的租金,而且房價的上漲速度也遠遠高於租金上漲的速度。顯而易見,美國房地產市場在這十年中一直處於泡沫經濟狀態。直到2007年末房價開始出現大面積回落,才表明市場開始趨於理性,房價上漲價格已經觸頂,泡沫開始被市場擠出。由此可見資產證券化帶來的巨大流動性被放貸機構濫用,最終導致了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的產生。
『捌』 什麼是資產證券化
你好!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資產證券化的定義,是通過對資產證券的界定來進行的,「資產證券是指這樣一種證券,它們主要是由一個特定的應收款資產池或者其他金融資產池來支持,保證償付。這些金融資產的期限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循環周轉的。根據資產的條款,在特定的時期內可以產生現金流和其他權利,或者資產證券也可以由其他資產來保證服務或保證按期向證券持有人分配權益。」因此資產證券化就是將原有資產變為證券資產進行融資的過程。
國際經合組織按照資產證券化的流程對其定義,認為資產證券化是把缺乏流動性但具有未來現金流收入的(相對)同質資產打包、重組,將其轉變成可以在金融市場上出售和流通的生息證券,出售給第三方投資者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