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期貨市場 > 短期貨幣乘數很大

短期貨幣乘數很大

發布時間:2021-07-24 13:50:41

Ⅰ 關於貨幣乘數

deposit=D reserve=R currecy=C

deposit= R x1/rr rr=reserve ratio

M1=D+C
M0=R+C

M1=M0 x money multiplier

你給的資料: D=50, R=6, 但是有5放在central bank, 銀行R=1, 所以C=11-1=10

按道理 , MS=10+50=60, 貨幣乘數 我可算不出來, 是不是你給的資料有問題....

-----------------分割線-----------------------------

他所說的總銀行R是6, 但是央行拿著5, 央行拿著不算貨幣供給/基礎, 所以要減掉

Ⅱ 判斷並說明理由:春節期間,貨幣乘數將變大.

應該是貨幣創造乘數
春節期間,貨幣創造乘數變大
這句話是錯誤的

春節期間
人們對貨幣的需求很大
所以會導致現金漏出率增加
故減小了貨幣創造乘數

Ⅲ 經濟學!簡單的,100分!

1,聯儲提高利息,一般是用來抑制經濟過熱的。
產生的後果是信貸緊縮,市場貨幣供應量減少,物價下降,
這一階段不只是房子,很多商品都會處於觀望期:等待物價下降

2,杠桿率即一個公司資產負債表上的風險與資產之比。杠桿率是一個衡量公司負債風險的指標,從側面反應出公司的還款能力。一般來說,投行的杠桿率比較高,美林銀行的杠桿率在2007年是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桿率在2007年為33倍。

3,一、全球金融危機的發展歷程
本輪全球金融危機肇始於美國次貸危機,而美國次貸危機則源於美國房地產價格泡沫的破滅。在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後,美聯儲在很長時期內實施了過於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美國房地產價格指數在2000年1月至2006年5月期間上漲了1.24倍。[1] 在低利率與房價持續上漲背景下,由於美國政府金融監管缺位,導致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以及基於次級抵押貸款的各種金融衍生產品過度發展。不過,上述繁榮建立在假定美國房地產價格將會持續上漲的脆弱基礎上。 當美聯儲在通貨膨脹壓力下從2004年6月起重新步入加息周期後,房地產價格從2006年6月起開始下跌。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以及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繁榮的基礎不復存在。2007年8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對沖基金停止贖回,引發投資者撤資行為,從而觸發了流動性危機。這被視為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的標志。2008年2月,英國北岩銀行被英國政府國有化,這是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第一家被國有化的金融機構,也標志著次貸危機已經傳遞至歐洲。2008年3月,貝爾斯登申請破產倒閉,在美聯儲的斡旋下被摩根大通收購。美國政府對貝爾斯登的救援標志著次貸危機進入一個新階段,同時強化了投資者對金融機構「大而不倒」的預期。 2008年9月是美國次貸危機轉變為全球金融危機的轉折點。9月7日,美國政府宣布接管房地美與房利美,這意味著美國房地產金融市場爆發系統性危機。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美國政府沒有實施救援。美國政府聽任雷曼兄弟破產倒閉的做法打破了金融市場關於金融機構「大而不倒」的預期,直接造成美國短期貨幣市場崩盤。由於短期貨幣市場是美國影子銀行體系最重要的融資來源,雷曼兄弟的破產使得美國投資銀行的覆滅變得不可逆轉。在雷曼兄弟破產的同一周內,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宣布被美洲銀行收購,美國前兩大投資銀行高盛與摩根士丹利宣布轉為銀行控股公司。華爾街上煊赫一時的五大投行集體消失。此外,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出現嚴重虧損,最終被美聯儲注資850億美元並實施國有化,這標志著信用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市場開始崩潰。在2008年9月,危機也由美國金融市場全面蔓延至歐洲與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市場,危機正式由國別危機轉變為全球金融市場危機。
金融市場的危機也通過財富效應、信貸緊縮、切斷企業融資來源等渠道影響到全球實體經濟。從2008年第2季度起,歐元區與日本經濟進入負增長;從2008年第3季度起,美國經濟進入負增長。三大發達經濟體在2008年下半年集體陷入衰退,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也明顯減速。根據IMF的最新預測,2009年全球經濟將實現1.3%的負增長,這是全球經濟自二戰以來的首度萎縮。其中發達國家經濟將萎縮3.8%,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率也僅為1.6%。[2] 在2009年2-3月,有四種危機重疊發生:一是以花旗銀行、美洲銀行為代表的美國大型商業銀行爆出巨額資產減記(不過09年第1季度財報顯示相關銀行盈利狀況有所好轉);二是美國對沖基金行業從2008年10月起遭遇大規模的投資者撤資行為;三是發達國家實體經濟仍在不斷下滑;四是中東歐國家很可能爆發因為外資抽逃而引發的金融危機。因此,2009年春季也被稱為「金融海嘯第二波」,以對應雷曼兄弟破產所引發的金融市場系統性危機。不過,由於投資者預期已經顯著調低,目前已經很難有打破投資者預期的意外事件發生,金融市場重現系統性危機的可能性相對較低。然而,全球金融危機仍處於深化與擴展的過程中。 以上我們簡要回顧了全球金融危機的發展歷程。事實上,我們很難清晰劃分金融危機的發展階段,原因是各種不同類型的危機往往交疊在一起。例如,房價下跌從2006年6月起延續至今(美國房價指數迄今為止已經下跌了30%[3]),流動性短缺和信貸緊縮從2007年8月起延續至今,股市下跌從2007年10月起延續至今,實體經濟衰退從2008年第3季度起延續至今。因此,我們只能用標志性事件(例如金融機構破產)的發生來大致描述金融危機的演進。
二、美國政府救市政策及其後果
要判斷全球金融危機的未來走向,就離不開對美國政府救市政策的梳理與評價。下面我們從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兩個層面來分析美國政府救市政策及其後果。 表1總結了迄今為止美國政府出台的財政救市方案,主要包括1680億美元的減稅、7000億美元的問題資產紓困方案、奧巴馬政府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以及最近出台的公私合營的壞賬銀行等。簡單計算,美國政府財政救市方案的金額已經高達1.66萬億美元,約為GDP的12%。上述方案既包括幫助金融機構紓困的具體措施(包括注資、剝離問題資產、為金融機構負債提供擔保等),也包括提振實體經濟的具體措施(包括減稅和增加社會公共支出等)。現在要全面評價財政救市方案的效力為時尚早,但相關政策的出台至少緩解了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的進一步下滑。 美國政府巨額財政刺激方案的直接後果,是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飆升,以及為財政融資的壓力上升。2002年至2007年,美國政府財政赤字平均為4270億美元。根據奧巴馬政府的預算,2009財年的財政赤字將達到1.75萬億美元,超過美國GDP的12%。發行國債是美國政府用於彌補財政赤字的重要手段。如圖1所示,自1990年以來,美國歷年的國債凈發行額與財政赤字水平大體相符,這表明美國政府主要用增發國債來彌補財政赤字。自1996年以來,每年國債凈發行額均高於財政赤字水平。[4] 2002年至2007年,美國國債凈發行額一直穩定在5000億美元左右,2008年則飆升至1.47萬億美元。市場預計,要為巨額財政赤字募集足夠資金,2009年美國國債凈發行額將至少達到2萬億美元。 2008年年底美國國債市場未清償余額約為10.7萬億美元。如果2009年新增2萬億美元的國債發行,相當於市場上新增20%的供給。如果對美國國債需求的增長跟不上國債供給的增長,美國政府必須提高新發國債的收益率,而這會壓低存量國債的市場價值,持有大量美國國債的外國投資者將遭受嚴重損失。[5] 然而現實情況是,截止2009年4月中旬,美國國債市場收益率總體而言仍處於不斷下降趨勢:目前10年期國債收益率低於3%,而3個月國債收益率低於0.20%。美國國債市場的火爆行情,主要與國際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以及國際資本在危機時期的「流向安全港」(Fly to Safety)效應有關。一旦國際機構投資者的去杠桿化結束並重新配置風險資產,大量的資金將從美國國債市場撤出,這可能顯著推高國債市場收益率並壓低國債市場價值。 表2歸納了危機爆發至今美聯儲的應對方案。美聯儲的救市方案主要包括三類:一是降息,在次貸危機爆發後一年半時間內,聯邦基金利率由5.25%降低至0-0.25%;二是通過各種信貸創新機制向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包括針對存款類金融機構的期限拍賣貸款(TAF)、針對交易商(投資銀行)的主要交易商信用貸款(PDCF)、針對商業票據發行者的商業票據貸款(CPFF),以及針對資產支持證券購買者的期限資產支持證券貸款(TALF);三是所謂的定量寬松(Quantitative Easing)政策,即美聯儲通過直接購買證券的方式向金融市場注入流動性,相關證券包括國債、機構債與MBS。 美聯儲極其寬松的貨幣政策收到了一定成效,目前無論是反映短期貨幣市場融資成本的TED息差,還是美國居民中長期住房抵押貸款利率,與危機爆發初期相比都顯著下降。然而,美聯儲貨幣政策也造成了兩個明顯後果:後果之一是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規模不斷上升。如圖2所示,從2008年9月初到2009年4月中旬,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總規模由9000億美元左右飆升至2.2萬億美元左右。總資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美聯儲通過各種創新機制提供的流動性貸款顯著增加,自2008年3月推出PDCF機制以來,美聯儲流動性貸款由零上升至2009年4月中旬的1.2萬億美元。自美聯儲實施定量寬松政策以來,美聯儲直接持有的證券數量也有所上升;後果之二是美國金融機構的超額准備金大幅飆升。由於美聯儲的資本金沒有發生變動,因此資產負債表總體規模的上升實際上意味著美聯儲負債的上升。如圖3所示,在美聯儲各項主要負債中,流通中現金的規模大致穩定在9000億美元左右,而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則由2008年9月初的200億美元左右上升至2009年4月中旬的接近9000億美元。 盡管美聯儲對金融機構流動性貸款的增加目前主要體現為金融機構超額准備金的增加,但這主要與金融機構去杠桿化尚未結束、風險偏好很低,因此存在惜貸現象有關。一旦金融機構去杠桿化結束並重新開始放貸,貨幣流通速度可能在短期內顯著上升,從而帶來通貨膨脹壓力。一旦在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開始反彈後,美聯儲不能及時抽迴流動性,那麼美國很可能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美元可能大幅貶值。事實上,盡管美聯儲賬面上有大量證券,但其中國債數量有限,故而通過出售國債能夠收回的流動性有限。另一方面,美聯儲通過創新信貸機制積累的其他種類債券很可能短期內無人問津,這意味著短期內美聯儲抽迴流動性的能力有限,中期內美國爆發通脹與美元貶值的可能性較大。
三、全球金融危機的未來走向
要准確預測全球金融危機的未來走向,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例如,美國財政部新近出台的公私合營壞賬銀行方案能否吸引到大量私人投資者的參與,從而為壞賬銀行的運營提供足夠資金?美國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何時結束?美國金融市場何時開始反彈?美國國債市場的火爆行情何時結束,新興市場國家中央銀行是否會持續追捧美國國債?美元匯率是否以及何時會反轉?一旦市場反彈,美聯儲能否及時抽迴流動性,從而避免惡性通脹的爆發?全球能源與大宗商品市場何時止跌反彈?
盡管我們尚不能對以上問題作出滿意回答,但我們相信,危機演進的某些中長期方向是比較確定的。以下我們將就全球金融市場、全球實體經濟增長與全球通貨膨脹狀況等方面作出預測。 美國金融市場的危機尚未見底。盡管2009年第1季度美洲銀行、花旗銀行、富國銀行、高盛等金融機構的盈利狀況超出市場預期,但這些金融機構在2009年的業績可能有所反復。金融機構將會繼續披露壞賬,這意味著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仍會繼續,金融機構也會繼續尋求政府或私人部門的股權投資。如果大型商業銀行情況惡化,不排除美國政府進一步實施國有化的可能性。對沖基金的投資者撤資行為並未顯著減弱,如果短期貨幣市場仍不能恢復正常運轉,則2009年春季可能出現對沖基金大面積解散清算的現象。隨著實體經濟增長前景的惡化,美國公司債市場可能爆發新的危機。歐洲金融機構對問題資產的披露遠沒有美國同行充分,這意味著歐洲金融市場還有很大的下行空間。[6] 一旦中東歐國家爆發金融危機,在中東歐國家擁有大量信貸頭寸的西歐商業銀行將出現更多壞賬。然而,盡管如此,全球金融市場很難重演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產引發的系統性危機,這是因為投資者的預期已經顯著下調,很難發生打破投資者預期從而引發恐慌性拋售的惡性事件。我們預計,美國金融市場有望在2009年下半年觸底,逐步恢復正常的投融資功能。 實體經濟的恢復則要緩慢的多。從目前世界各國出台的救市方案來看,全球國際收支失衡的狀況很可能不但得不到緩解,反而進一步惡化。美國居民並沒有顯著壓縮消費,而中國居民並沒有顯著擴大消費,這意味著美國當前經常賬戶赤字的改善很可能只是暫時現象。[7] 一旦實體經濟反彈、全球能源與大宗商品市場價格上漲,美國經常賬戶赤字可能進一步擴大,中國的經常賬戶順差也是如此。從短期來看,美國經濟有望在2009年下半年止跌,在2010年上半年恢復正增長。但要恢復到危機爆發前的水平,可能至少需要5年左右時間。歐元區和日本的經濟反彈將會晚於美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美國的進口需求是否重新強勁。受4萬億人民幣投資方案(重點在於基礎設施投資與房地產投資)與銀行信貸飆升刺激,中國經濟有望在2009年下半年強勁反彈。但由於居民消費持續疲弱、刺激投資可能進一步形成過剩產能、信貸飆升可能導致不良貸款率上升、出口可能持續疲軟,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在中期內缺乏持續增長的動力。如果全球范圍內刺激政策運用不當,各國政府缺乏進行結構性調整的魄力以及協調各國宏觀政策的遠見,整個世界經濟都可能呈現出W型走勢,即短期內顯著復甦,中期內不容樂觀。 目前全球范圍內的通貨緊縮很可能只是暫時現象。當然,如果世界經濟重返通脹,其根源可能不在於全球需求的強勁復甦,而在於美元大幅貶值引發的全球能源與初級產品價格再度上漲。如前所述,我們很難說服自己,「直升飛機上的伯南克」能夠在市場反彈之際迅速抽迴流動性,因此當前美國的定量寬松政策很可能埋下未來通貨膨脹的種子。一旦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結束、機構投資者重新開始配置風險資產、銀行重新開始放貸,這意味著貨幣乘數短期內可能迅速上升。在基礎貨幣沒有相應削減的情況下,這將加劇經濟體中的通脹壓力。隨著大量資金流出美國國債市場並重新流向新興市場國家,美元可能大幅貶值,從而推動全球能源及大宗商品價格再度走高。如果大宗商品市場的價格上漲伴隨著總需求的持續不振,我們就不能排除世界經濟陷入滯漲的可能性。

Ⅳ 哪一項不是央行進行短期貨幣政策調節工具

一、含義:
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指中央銀行所採用的、對整個金融系統的貨幣信用擴張與緊縮產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響的手段
二、工具類型:
1、存款准備金制度
2、再貼現政策
3、公開市場業務,被稱為中央銀行的 「三大法寶」。主要是從總量上對貨幣供應量和信貸規模進行調節。
二、它們調控貨幣供應量的機制分別:
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商業銀行在吸收到存款之後必須將一定比例的存款交存中央銀行作為准備金,中央銀行通過調整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可以控制流通中的貨幣供應量,從而實現對宏觀經濟的調節。具體說來,在經濟過熱的時候,中央銀行調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交存的存款自然就會增加,而用於放貸的資金相應減少,實際上就減少了貨幣供應量,從而對經濟產生收縮的作用;在經濟蕭條的時候,中央銀行調低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根據上面所說的原理,實際上增加了貨幣供應量,從而對經濟產生擴張的作用。

2、再貼現率。當商業銀行面臨資金不足時,可以用手中的票據向中央銀行進行再貼現,實際上就是向中央銀行申請的一種再貸款。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所支付的利息比率就稱為再貼現率。中央銀行通過調高或調低再貼現率,同樣可以控制商業銀行能夠用於放貸的資金量,由此使流通中的貨幣供應量產生增減變化,最終實現對宏觀經濟的調節作用。

3、公開市場業務。所謂公開市場業務就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特別是短期國庫券),以此來調節貨幣供應量的一種政策性行為。在經濟過熱的時候,中央銀行通過金融市場賣出有價證券,回籠貨幣,從而減少貨幣供給量,對經濟產生收縮的作用;在經濟蕭條的時候,中央銀行則通過金融市場買進有價證券,把貨幣投入市場,從而增加貨幣量,對經濟產生擴張的作用。
三、它們的優點分別是:
1、再貼現政策:
(1)是能通過影響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向央行借款的成本來達到調整信貸規模和貨幣供應量的目的,再貼現率上升,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的成本上升,商業銀行會提高對企業的放款利率以平衡收支,從而社會對借款的需求減少,達到了收縮信貸規模的目的。
(2)是能產生一種;告示效應;,即貼現率的變動,可以作為向銀行和公眾宣布中央銀行政策意向的有效辦法,可以表明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信號與它的方向,從而達到心理宣傳效果。
2、存款准備金:
(1)是有較強的告示效應,這點同於再貼現政策
(2)是法定存款准備金政策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威力很大,這種調整有強制性
(3)是准備金調整對貨幣供應量有顯著的影響效果,准備金率的微小調整會使貨幣供應量產生很大變化,主要通過兩個方面:對貨幣乘數的影響和對超額准備金的影響。
3、公開市場:
(1)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可以左右整個銀行體系的基礎貨幣量,使它符合政策目標的需要。(2)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政策具有;主動權;,即政策的效果並非取決於其他個體的行為,央行是;主動出擊;而非;被動等待;。
(3)公開市場政策可以適時適量地按任何規模進行調節,具有其他兩項政策所無法比擬的靈活性,中央銀行賣出和買進證券的動作可大可小。
(4)公開市場業務有一種連續性的效果,央行能根據金融市場的信息不斷調整其業務,萬一發生經濟形勢改變,可以迅速作反方向操作,以改正在貨幣政策執行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錯誤以適應經濟情形的變化,這相較於其他兩種政策工具的一次性效果是優越的。
四、它們的缺點分別是:
1、再貼現政策:
再貼現政策的局限表現在中央銀行處於被動地位,往往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因為再貼現政策只能影響來貼現的銀行,對其他銀行只是間接地發生作用,政策的效果完全取決於商業銀行的行為。另外,再貼現政策工具的靈活性比較小,缺乏彈性,若央行經常調整再貼現率,會使市場利率經常波動而使企業和商業銀行無所適從。
2、存款准備金:
缺乏應有的靈活性,正因為該政策工具有較強的通知效應和影響效果,所以其有強大的沖擊力。這一政策工具只能在少數場合下使用,它只能作為調節信用的武器庫中一件威力巨大而不能經常使用的武器。
3、公開市場:
(1)是對經濟金融的環境要求高。公開市場業務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前提是有一個高度發達完善的證券市場,其中完善包括有相當的深度、廣度和彈性
(2)是證券操作的直接影響標的是准備金,對商業銀行的信貸擴張和收縮還只是起間接的作用。

Ⅳ 影響貨幣乘數的因素有哪些他們如何影響

影響貨幣乘數變動的因素主要有:居民的經濟行為;企業的經濟行為;金融機構的經濟行為;政府的經濟行為。

Ⅵ 西方經濟學+貨幣學派

貨幣學派這一異軍突起的力量,實際上也是從凱恩斯革命的軀體上孳生的,是凱恩斯革命在貨幣理論領域中的「阿基里斯腱」給了它最初的推動。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米爾頓·弗里德曼。這位才思敏捷、學富五車的芝加哥大學教授,是許多艱深而龐大的經濟學著作的作者。譬如,他和施瓦茨女士合著的《1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是這一領域中無可替代的經典性著作。不過遺憾的是,弗里德曼的主要經濟學著作,尚未被介紹到我國來。
現在,人們普遍認為早期貨幣數量論和本世紀30年代的早期芝加哥學派是現代貨幣學派最早的理論淵源〔10〕。弗里德曼本人也有相仿的觀點,他認為:「過去常被稱為貨幣數量論的東西……,現在稱之為貨幣主義」〔11〕。可以說這是現代貨幣學派形成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凱恩斯學派在貨幣分析方面遺留下來的理論空缺,是貨幣學派得以產生並發展的重要現實條件之一。
弗里德曼認為,應將收入的資本價值化作為衡量財富的標准。他指出,收入並不僅僅是當前的收入,而主要是一個較長時期內的收入。他在消費函數理論中又進一步把它發展成為「永久性收入」的概念。據此,他提出了兩個理論假設:(1)由於某些形式上的財富比其他一些形式的財富更易於變動,因此必須設定一個屬人和非屬人的財富之間的比率;(2)非屬人財富的多元化,是以已知的報酬率為基礎的。

(公式略)

在這里,k是流通速率(它概括了一系列因子,如利率、預期通貨膨脹和屬人及非屬人的財富之比率),Y表示「永久收入」的概念。從這個公式中可以看出,貨幣學派側重收入或財富效應,而不像凱恩斯學派那樣重視貨幣作為其他金融資產替代物的替代效應。在《1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一書中,弗里德曼用一系列統計資料證明,貨幣實際數量的長期變化和實際收入的長期變化保持著密切的相關關系。貨幣的需求受收入效應的支配,而有關收入的概念不是當前可以衡量的收入,而是長期預期收入的概念。貨幣供求之間的任何差異,只有通過永久收入的變化而不是利率的改變才能加以調節。貨幣學派對凱恩斯學派的下述假設作了重大修正:將價格變化與利率聯系起來。它意味著有一個總需求函數,依靠這一函數,較低的價格會通過LM軌跡的移動,而和較高的產出水平發生聯系。從而確認,價格對於產出量具有高度剛性。英國經濟學家戴維·萊德勒認為,弗里德曼在貨幣分析中採用的永久收入的概念,促使了兩方面的成功:(1)解決了為什麼流通速度根據周期有所不同,而非取決於利率的變化的問題;(2)解釋了為什麼短期貨幣乘數(△Y/△M)值會很大,因此證明了貨幣的收入流通是宏觀經濟學中的主要機制,而貨幣供應是具有決定性的政策變數〔12〕。
概括地說,貨幣學派強調貨幣需求是可以觀察到的大部分變數(其中最重要的是永久收入)的穩定函數。由於貨幣需求的利息彈性很低(即指貨幣和其他金融資產間的替代效應很小),使貨幣保持供求均衡的主要途徑,便是相應改變收入水平。由此得出了政策結論,貨幣供給既是重要的政策變數,又是最佳的政策指示器。
但是,貨幣學派目前面臨著幾個令人困窘的理論詰難。這些詰難主要包括:(1)貨幣供應量及其相應函數雖很重要,但弗里德曼提出的利率並不重要的論點卻遭到許多人的反對;(2)貨幣供應大部分是內生的,而不是外生的(即不是由貨幣供應當局決定的);(3)弗里德曼關於貨幣供需之間不均衡會表現在名義收入上的變化的論點很可能是「錯誤」的;(4)將永久收入假定引進貨幣分析,有畫蛇添足之嫌,因為貨幣流通的長期穩定可以用貨幣供應的內生因素本身來解釋。貨幣學派最大的困難在於,他們未能使關於貨幣的外生因素決定的觀點(即由貨幣當局的貨幣供應而非利率決定)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托賓認為,貨幣學派的幾個命題不能協調地揉合在一起,中間缺乏必要的和相應的邏輯聯系〔13〕。

Ⅶ 貨幣乘數一定大於等於1嗎

肯定呀,怎麼可能派生之後供應量反而小於基礎貨幣~

Ⅷ 如何計算貨幣供應量

貨幣供應量 =貨幣乘數×基礎貨幣=(超額存款准備金率+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超額存款准備金率+現金-存款比率)

貨幣供應量的現實水平是一國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預測貨幣供應量的增長、變動情況則是一國制定貨幣政策的依據。由於各國經濟、金融發展和現實情況不同,以及經濟學家對貨幣定義解釋不同,各國中央銀行公布的貨幣供應量指標也不盡相同。

有狹義貨幣供應量(流通中的現金和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總和)和廣義貨幣供應量(狹義貨幣供應量再加商業銀行定期存款的總和)之分。

(8)短期貨幣乘數很大擴展閱讀:

貨幣供應量的有效性:

作為中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有效性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沒有統一的模式。20世紀80年代以後,金融創新使貨幣供應量的概念變得模糊,許多國家選擇利率作貨幣政策中介目標。

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把貨幣供應量作為中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以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一是可測性強,二是可控性強,三是與最終目標的相關性高。

自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把貨幣供應量作為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以來,貨幣供應量與宏觀經濟的總體關聯度在增強,中國經濟穩定較快增長。

貨幣供應量已不適宜作為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而應以其他金融變數作為中介目標。

其理由,一是認為基礎貨幣投放難以控制和貨幣乘數不穩定,從而貨幣供應量的可控性較差並且下降。

二是說中國貨幣流通速度下降,短期貨幣需求函數不穩定,貨幣量與物價和產出的相關性被削弱,因而貨幣供應量已不適合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

其實,貨幣乘數具有較強的可預測性。由於基礎貨幣基本上是可控的,因而完全可以認為我國貨幣供應量具有較強的可控性,即在預測貨幣乘數的基礎上調控基礎貨幣,從而調控貨幣供應量。就可控性而言,貨幣供應量作為中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也是有效的。

中國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之間有較強的相關性,貨幣供應量也具有可控性,因此有理由認為,貨幣供應量作為中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在現階段仍然是有效的。

Ⅸ 試述長期和短期貨幣供給增加對經濟產生的影響

經濟增長強勁對貨幣的需求量就會增加,銀行就會創造出多倍存款(貨幣乘數),貨幣供應會伴隨著貨幣需求而增長``貨幣具有瀉後效應,在長時間的寬松貨幣下會造成通貨膨脹! 在短期除了能夠改變市場的預期外恐怕不能對經濟產生什麼影響~ 貨幣政策只有在實施後半年以上才能夠看到效果,並且經濟的增長靠的是生產要素(資本存量和勞動)和技術的進步,並不是靠貨幣政策,貨幣只是輔助性的東西!

閱讀全文

與短期貨幣乘數很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獄解剖類型電影 瀏覽:369
文定是什麼電影 瀏覽:981
什麼影院可以看VIP 瀏覽:455
受到刺激後身上會長櫻花的圖案是哪部電影 瀏覽:454
免費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國產 瀏覽:122
韓國雙胞胎兄弟的愛情電影 瀏覽:333
法國啄木鳥有哪些好看的 瀏覽:484
能看片的免費網站 瀏覽:954
七八十年代大尺度電影或電視劇 瀏覽:724
歐美荒島愛情電影 瀏覽:809
日本有部電影女教師被學生在教室輪奸 瀏覽:325
畸形喪屍電影 瀏覽:99
美片排名前十 瀏覽:591
韓國電影新媽媽女主角叫什麼 瀏覽:229
黑金刪減了什麼片段 瀏覽:280
泰國寶兒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83
3d左右格式電影網 瀏覽:562
跟師生情有關的電影 瀏覽:525
恐怖鬼片大全免費觀看 瀏覽:942
電影里三節是多長時間 瀏覽: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