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次貸危機 誰是受益人
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考驗著全球經濟,也考驗著中國PE的發展。業內人士在日前舉行的「PE北京論壇」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PE市場發展前景依然廣闊,在國際市場不好的時候,可能正是我國PE快速發展的時機,要抓住金融動盪中的機會。
發展方興未艾
北京PE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北京產權交易所總裁熊焰指出,近年來,中國經濟保持平穩增長,中國市場的高成長吸引了大批外國股權投資基金來中國投資,中國已成為全球股權投資基金增速最快的國家。同時,隨著中國民間資本的成長和政策法規環境的不斷完善,人民幣股權投資基金也蓬勃發展起來。
推薦閱讀
巴菲特自述:我怎麼選股,我憑什麼選股 三中全會:保市場穩定
獨家:中金18大客戶華爾街秘密
機構上周做空:凈流出68.4億
本周股評家最看好:中國平安
深發展三季度業績預增80%
地產龍頭前三季齊發病危通知書
4季度是自救的最後機會
北京PE協會副會長、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指出,全球投資者對中國表現出極大興趣,中國正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很多資金以私募股權的方式進入到中國來。PE在中國發展的勢頭方興未艾,但基礎還很差,中國對私募股權投資有大量需求,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意識到PE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市場不好的時候對PE的需求更加旺盛;中國也有很多人對PE行業很有興趣,但對整個行業還沒有經驗,PE行業的發展有很大潛力。
在危機中抓住機會
熊焰指出,今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在華爾街全面爆發,並迅速波及到歐洲乃至全世界,全球金融產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中國金融行業雖未受到像美國那樣直接的沖擊,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日趨深入的今天,中國也將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驗。如何能夠順利度過這場金融危機,成為擺在每個PE機構面前無法迴避的嚴肅話題,如何在危機當前經受住考驗並抓住機會取得發展,是中國PE行業必須深思與面對的課題。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創投市場的間接影響已經顯現出來,創業投資專門研究機構EZCapital此前發布的報告顯示,9月中國市場已披露3家投資公司募集設立新人民幣基金,涉及金額39億元,相比8月份資本募集情況,9月份募集基金數量和資本金額呈現快速下降趨勢,直逼今年最低的1月份;並且,本月沒有外資背景的基金成立。
北京PE協會副會長、中國寬頻產業基金董事長田溯寧指出,在未來尤其是經濟遇到挑戰時,行業整合會越來越多,PE要承擔起整合行業價值鏈的作用。雖然國際經濟形勢很不明朗,但中國未來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別人的危險恰好是我們的機會,要抓住機會。PE應與企業一起走向海外參與股權收購,把西方核心技術和知識體系引入進來,使產業升級進一步加快。
趙令歡指出,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危機可能導致美國經濟衰退,但由於中國仍處於國際化的早期階段,受到的沖擊相對小一些,中國條件比其他國家要好得多,要抓住機會,主動出擊。雖然現在PE在國內融資、退出都變得更加困難,但可能正是投資的好機會,「越是經濟下行時,企業定價可能更合理,介入的機會反而會出現;而在市場過熱時,由於價格較高反而不容易進入。」很多PE可能會受益於此次市場的修正,冷靜看待市場的發展。
促進PE發展
田溯寧建議,要抓住機會推進改革,促進PE的發展,「盡快從政策法規上促進PE的發展,外部困難時正是改革的好時機。」推動保險、社保、企業年金成為合格的有限合夥人。
熊焰指出,為了建立股權投資基金內行業自律監管機制,加強業內人士與監管機構的溝通,提高從業人員素質,維護行業人士合法權益,加強境內外PE從業者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促進中國股權投資行業的發展,2008年6月,北京股權投資基金協會正式成立。
而針對業內普遍關心的雙重征稅問題,北京將出台政策避免對PE雙重征稅,鼓勵和支持PE發展。北京市金融辦任雪丹處長表示,北京市發改委、金融辦會同有關部門正積極研究促進股權投資基金發展的政策,該政策已准備上報市政府,應該不會有大的改變。
為促進中國PE行業的發展,為境內外的PE機構搭建起一個積極而富有成效的對話平台,北京市金融辦、中國股權投資基金協會(籌)、北京股權投資基金協會等主辦的「PE北京論壇」將於11月9日至11日舉辦。
---
專家:穩定資本市場將有更多舉措「要採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保持經濟穩定、金融穩定、資本市場穩定」。對此,專家分析指出,在當前國際經濟、金融形勢下,為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未來宏觀調控政策將更靈活,下一階段財政、貨幣政策將進一步放鬆。
財政貨幣政策或進一步放鬆
推薦閱讀
巴菲特自述:我怎麼選股,我憑什麼選股 三中全會:保市場穩定
獨家:中金18大客戶華爾街秘密
機構上周做空:凈流出68.4億
本周股評家最看好:中國平安
深發展三季度業績預增80%
地產龍頭前三季齊發病危通知書
4季度是自救的最後機會
對於三中全會會議公報中提出的「採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專家認為,受當前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加劇的影響,中央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上將進一步放鬆。
西南證券研發中心副總經理周到表示,「靈活審慎」是在中央根據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針對當前國際金融形勢惡化的一種靈活應對方式。根據日前央行「兩率」齊降,以及財稅部門取消利息稅政策,說明前一階段的緊縮性政策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下一階段,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將根據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進一步放鬆。
光大證券策略分析師黃學軍對此表示認同。他分析指出,在全球金融形勢不斷惡化的環境下,國內宏觀政策有配合國際政策的趨勢,而由於美國金融危機存在進一步惡化的可能,所以下一步國內宏觀經濟政策有進一步放鬆的要求。
在黃學軍看來,從三中全會對下一階段的宏觀政策走勢把握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穩」字當頭,提出了要「保持經濟穩定、金融穩定、資本市場穩定」,因此下一階段宏觀政策將從從緊轉變為穩健;二是體現下一階段宏觀政策的靈活性、前瞻性。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下,我國宏觀政策將隨危機形勢發展而相機變動。
刺激內需政策或將陸續出台
三中全會提出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對此,專家均表示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並指出在當前外部需求有可能放緩的情形下,擴大內需有了更為充足的理由,下一階段政府有可能出台一系列旨在刺激內需的政策。
「隨著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轉移,美國包括歐洲消費市場將可能萎縮,這將大大影響我國的出口。」周到說,因此,我國有必要採取措施促進內需,將消費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在他看來,我國要促進內需,一個重要的方向是拉動農村消費市場,因此政府有可能出台一系列財政、貨幣政策刺激農村消費。
黃學軍也表示,當前要擴大內需、刺激消費,一個重要的方向是擴大農村消費市場。在他看來,我國消費有兩個梯度,一個是城鄉梯度,一個是東部和中西部梯度。從擴大內需來看,農村的消費潛力比城市大,中西部的潛力比東部大。因此,要擴大內需,農村、中西部地區將迎來更多機遇,未來更多的刺激內需的財政政策有可能向這兩個梯度傾斜。
穩定資本市場或有更多舉措
在外部經濟環境惡化的情況下,三中全會不僅提出要保持經濟穩定和金融穩定,而且還提出要保持資本市場穩定。對此,黃學軍表示,這可以看出中央對我國資本市場的重視,也表明下一步中央穩定資本市場的決心。
在歐美股市風雨飄搖之際,亞太市場包括中國股市也受到很大的不利影響,為此政府各有關部門相繼採取了措施穩定股市。「在我的印象中,資本市場在中央全會中提出是很少見的,這次三中全會上提出要『保持資本市場穩定』,說明中央對資本市場重視的程度進一步提高。」 周到說,這反映出未來有更多的有利於資本市場穩定發展的政策措施會出台。
黃學軍也表示,事實上,近一段時間以來,對資本市場「穩」的政策措施出台力度前所未有,制度、稅收、資金、供求等政策涉及股市方方面面,幾乎「要什麼給什麼」,可以說政策力度已經是相當大了,中央決心可見一斑。但黃學軍認為,政策的核心應該落在供求關繫上,只有供求關系發生根本改變,才能穩定股市,才能使更多的投資關注基本面,從而提升市場信心。
『貳』 如何通過公司治理結構的改善提升企業競爭力
有兩個資料可以參考。
第一個資料是,博鰲亞洲論壇2005年年會「企業治理和企業競爭力論壇」實錄(http://finance.people.com.cn/GB/8215/46676/46938/3344876.html)。點擊鏈接,看全文。
第二個資料是《財經》年會「2008:預測與戰略」分會「公司治理與企業競爭力」論壇實錄。
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企業改革局副局長放生:公司治理和企業競爭力應該說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話題,我們應該追求良好的公司治理。什麼是良好的公司治理需要進一步討論。再有企業競爭力,理解也不一樣,我們應該怎樣認識企業競爭力的內涵,以及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究竟應該怎樣。我的理解,公司治理是一個過程,它的本身不是目的,應該說它是為了追求企業的競爭力的不斷提高,企業競爭力是它追求的一個目標或者叫一個結果。關於公司治理,我一會兒再談,我首先談一下什麼是企業競爭力。
一般來說,企業競爭力應該是企業各種能力的一個綜合體現,它不僅僅表現為企業的盈利水平。一般我們容易理解為,企業盈利水平高,一定表明企業的競爭力強,沒有那麼強的直接的關系,尤其不是表現為企業當期的盈利水平,關鍵要看企業長遠的表現,而且企業不僅對股東負責,還要對企業利益相關方負責,還要對社會負責。
企業競爭力簡單地來講,是否可以這樣歸納:別人死了你沒死,別人發展了,你也發展了。我覺得這個話雖然不夠理論化,但可能更能反映出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因為企業的競爭力既表現為企業發展的能力,同時也表現為企業生存的能力。因為宏觀經濟環境在不斷變化,當整個形勢好的時候,大家都好,這個不一定說明多大的問題;但如果整個經濟環境發生變化,你的生存能力如何,反而更說明問題。而且在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比如說企業的產品、技術、規模、品牌、銷售等等都處於一個比較高的水平,或者說你在這個行業內屬於已經前幾位水平的時候,也就是說你的硬體能力很強的時候,你的企業競爭力可能更多的表現為企業的軟實力。因為我是做過很多年企業的,我自己對這個事情有一個很切身的體會。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就是要防止企業出現重大決策失誤。如果按照統計學的概率來講,平均的一個失誤有多少,你在這個平均失誤以下就是競爭力要比別人強。怎麼防止企業出現重大決策失誤?我認為主要靠兩個制度安排:第一個制度安排就是董事會的結構,因為我們討論公司治理,其實實質問題是討論董事會,董事會的結構應該是建立以外部董事為主的董事會,以這樣的結構來運作。第二個制度安排是企業要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我認為這是兩個關鍵的制度安排。
根據科爾尼公司2004年對標准普爾500家公司董事會治理情況的研究表明,董事會治理良好可以為公司帶來更好的經濟回報,由此可見,公司治理成效的關鍵在董事會。我覺得中國企業對這個問題的分析應該更現實。從目前來看,大多數國有體制的領導企業目前是兩種模式,第一,仍然按照企業法規定總經理負責制,也就是一個人說了算,將企業的命運系在一個人身上,我們通常叫「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第二,按照公司法的規定設立董事會,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這個董事會是以內部人為主的董事會,董事會成員與經理層高度重合,決策與執行合一,缺乏相互制衡,難以科學決策。我們不能光看這個企業是不是成立了董事會,還要看這個董事會的結構,結構的關鍵是看內外部董事之間的比例關系。因此,改革的關鍵是要改變董事會的結構,也就是說,要建立以外部董事為主的董事會。國際大公司的董事會,新加坡淡馬錫公司的董事會,結構大體上也是這樣的,我去過很多國家考察過,問過很多國外家族公司的董事會結構,大概也是這樣的規律。
董事會的結構是否合理,責任是否到位,決定了董事會的定位以及作用的發揮是否到位。建立外部董事制度是關鍵性、支撐性的制度安排,它所能起到的作用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可以避免董事與經濟人員的高度重合,真正實現決策與執行的分權制衡,保證董事會能夠作出獨立於管理層的判斷和選擇。如果董事會成員跟經濟成員重合的話,董事會本身就是經理層人員,怎麼能夠獨立於經理層作出判斷呢?
二是確保由董事會選聘、考核、獎懲經濟人員,因為他們是分開的,所以才能做到這一點,避免經濟人員,包括內部董事,因為內部董事是跟經理人員重合的,自己選聘、考核和獎懲自己。這個我們目前或者過去很多企業的治理結構就是這樣的。
三是外部董事不負責企業日常經營管理,外部董事除了在董事會上行使自己的表決權以外,沒有其他的權力,也就是說,他在日常的工作當中,不能幹預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這樣就有利於這些外部董事更好的代表出資人的利益。
四是企業在風險管理,在內部審計、稅後利益分配上,更應該發揮外部董事在其中所具有的獨立的作用。
五是通過選聘具有高水準的專業人士擔任外部董事,能夠為董事會帶來更加豐富的專業知識和來自企業外部的專業經驗,實踐也證明了這樣一個作用。
進一步需要討論的是,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外部董事。我講的外部董事其實是包括獨立董事的。我認為應該選擇一些具有豐富企業經歷的企業人士,包括已經退休的具有豐富的企業管理經歷的企業老總,來擔任外部董事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這一點可能跟國外的情況有所不同,尤其是中央企業的實踐跟國外的情況有所不同,這是因為要結合我們自己的國情現實。這些具有豐富的企業經歷的外部董事與具有法律、經濟、金融等方面專長的獨立董事相結合,就能形成比較好的董事會的結構,我把這些外部董事、獨立董事分開,是因為在概念上有所區別,與內部董事,包括職工董事的作用應該各有側重,相輔相成,至於他們之間的關系和作用,目前還需要在不斷的實踐當中來摸索規律性的東西。
我們還需要討論董事會的功能是什麼,除了公司法規定的法律條文以外,我以為董事會的功能主要系以下三方面:
一是把方向。也就是說由董事會決定企業的發展戰略,決定企業干什麼不幹什麼,決定企業在不同時期發展什麼、如何發展,決定企業的產業定位、產品定位、邊界定位、區域定位,有時候決定企業不幹什麼比決定企業干什麼更困難、更具有挑戰性,尤其是在企業發展形勢比較好的時候,要想放棄什麼,可能是很難。
二是選對人。當董事會成員和經理成員分開時,應該由董事會選擇合格的經理人員,並對經理層人員進行考核、獎懲。這種考核既包括對企業經營目標的考核,也包括對每一位經理人員的考核,我們過去的考核僅考核企業,是對企業的目標考核,而缺乏對企業高管層每一位成員的具體衡量和考核,往往正職定了以後,副職的收入和正職有一個系數關系,這個是需要改變的。
三是控風險。大家知道,隨著企業現在的發展,隨著市場環境的充分競爭,企業的風險是越來越大。剛才休會時,我們也在討論,在企業發展好的時候,往往風險更大,因為企業困難時,可能會非常謹慎,企業發展好的時候,往往就會自我感覺良好,這個時候,風險反而更大。
董事會的重大決策和風險管理體系之間是什麼關系?我想是以外部董事為主的董事會的運作,有助於控制和防止出現重大決策失誤。但企業的運作又是一個龐大的體系,董事會是處在這個體系的金字塔的頂尖,它是做決策的,決策的基礎是不是牢靠、是不是真實、是不是經過科學的程序來判斷,這個非常重要,如果董事會的決策是建立在一個不真實、不可靠的基礎上,董事會決策的失誤率就會提高。美國的薩班斯法公布以後,規定美國所有上市公司都要按照薩班斯法做內控,我們國內中央企業12家在紐約上市,有的老總跟我講,簽最後財務報表時手哆嗦,為什麼哆嗦?因為並沒有主觀的願望說財務報表有虛增的利潤,我們是希望客觀地給公眾真實的信息,但這個數據怎麼上來的,上來的過程當中是不是有不真實的成分,我自己心裡沒底,但我簽了字是要負責任的。
德勤中國首席執行官鮑毅:最近德勤做了調查,對中國各類企業進行調查,因為中國企業都在海外走出去,做一些並購活動,還有考慮到文化的問題,包括在並購之後的文化問題等等,還有競爭力的問題也非常的重要。可以說,中國企業現在面臨越來越具競爭力的環境,其中有著很重要的因素,最近我們剛剛檢查了一項調查,就是對中國民營企業調查,了解中國民營企業在競爭上面臨的問題,今天和大家進行一下分享。包括把中國的民企和外企進行了解。
首先,中國民企扮演什麼樣的作用?看一下民意調查的結果。首先,中國民營企業的增長非常迅速,從2000年到2006年,企業數量增長了三倍,注冊資本增長6倍,企業家數量增長3倍,注冊資本從1.33萬億增長到1.75萬億。民營企業和外企之間比較起來有什麼對比,民企如何看自己,他們發現自己在拓展方面比較好,拓展市場的能力非常好,但是在領導力和研發創新方面,覺得自己和外企方面有很大的差距。老百姓怎麼看他們的治理,這是我們采訪的老百姓認為,紅線和黃線,大概66%的老百姓對企業道德,對他們的信用,對納稅誠信度有比較積極的看法,特別是納稅方面只有20%,覺得不是非常誠實的納稅者,所以形象不是非常好,老百姓對他們總體印象不是非常好。
人力資源管理方面也有非常大的缺陷,像員工培訓、薪酬、員工信任、人才方面,不是非常好。在挽留員工方面和外企差不多,因為所有的企業,包括外企在挽留員工方面都面臨很大的問題。另外,人力資源管理方面,民企是很適合工作的地方嗎?並不是很好的地方,因為很多人認為工資不高,在員工培訓方面不太好,給員工的支持不足。
民企和創新的問題,2006年80%的新產品,70%的技術創新和60%的專利都是民企展開的,這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非常大的機遇所在。民企領導人中51%的人增加創新型的投資,34%的人決定投資專利。這是一個不斷持續增長的領域。還有一個領域值得關注,也可以讓我們看到機遇,只有20%的企業決定與研究機構合作,如果看亞洲其他國家和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可以看到,很多企業和大學的合作是非常緊密的,這一點在中國來說也算是一個很大的領域。
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剛才海航陳總也提到,企業應該增加社會責任感,老百姓對這一點對民企的看法不好,覺得他們應該扮演更大的社會責任,包括環境保護方面、企業的價值觀方面不是非常的清晰,老百姓的觀點對民企的看法還是需要進一步改進的。民企應該盡快的擴大他們對自己企業、對社會的貢獻。
展望未來,最大的挑戰是競爭越來越激烈,越來越白熱化。企業領導如何應對競爭?64%的企業增加海外介入的數量,54%的企業進行海外投資,三分之一決定進行海外並購,我們做了很多研究,有66%的並購交易是失敗的,所以民辦企業要想有效的進行並購挑戰非常大。當然還需要更多的外部環境的支持,需要獲得更多資本的渠道,包括有更適合他們成長的政府、政策,還需要吸引更優秀的管理人才。
弘鴻毅投資總裁趙令歡:大家好。弘毅投資是聯想控股旗下專事並購投資的成員公司,我們成立的時間不長,但正好趕上中國這一輪發展的大潮,做了一些投資,特別是在國企改制方面。作為一個做股權投資的實踐者,大家知道,股權投資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幫助被投企業價值提升而實現我們的回報,股權投資基金是一個新生事物,這個市場不斷地在發展,但了解這個運作模式的人並不多,它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雖然做股東,有的時候做很重要的股東,甚至是控股股東,但基金本身並不直接參與日常管理,而是通過董事會、通過公司的架構治理,來幫助企業做大做強,從而變成更有價值的公司。
先簡短回顧一下我們國家企業的組成架構,我今天的分法不是學術性的分法,只是為了我下面講話方便,大致用通常的做法,分成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從一種所有制和架構,比如說國營工廠,通過20多年將近30年的不斷改造,大多數已經建立了准或者是類似現代化企業的治理機構,比如股份制改造、董事會的治理,剛才周局已經介紹了引領這個潮流最新的實踐。同時,民營企業蓬勃發展,民營企業做公司的時候不講究治理,講究做生意,做大做強,如果在高度市場化的環境里競爭而且取勝,所以,管理的效益和目標變得重要,也需求有符合他們實行的治理結構。
現在我們在實踐中經常看到的,首先,國有企業發展得很好,有我們國家發展的基礎,但今天主要是想從以後改善的角度來說。國有企業仍然存在著股東缺位的現象,股東缺位有很多對企業長治久安和競爭力不利的因素,比如說管理層在管理公司時,在中、短、長目標之間的平衡會有問題,如果他只關心他是不是能夠下一屆連任,他可能比較注重短期的利益而不是企業長期的發展。
治理結構也滯後於市場的一些要求,比如剛才周局長強調的風險管理,現在股市虛高,其中一個貢獻力量就是國營企業用他們可以佔有的資金進入股市,這個實際上是對整個經濟的影響都有很負面的作用,特別是現在股市一高一低,這裡面有很多復雜的因素,給國家做治理帶來一些不便的因素。但是就企業本身來講,這個風險也是十分大的,所以,治理結構不嚴謹或者不是很規范,會有一些對企業長期的生存和競爭力有影響的地方。
國有企業裡面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大家都心知肚明,呼聲越來越高,但是現在還沒有找出更市場化、更系統的辦法,就是企業管理層的利益和股東利益一致化的問題。我以前是管企業的,股東想和管理層博弈,通常股東輸。當然,我們可以說,我是國有企業,我可以用組織的手法把你幹掉,但是你想想,企業生存的目的是為了給企業的股東、給它的員工,用它的產品和服務的社會創造價值,帶來利益。把企業的領導人更換的過程也可能做了一件事,你要不聽我的我可以管你,但是正好做了不應該做的事,就是企業的發展受到影響,所服務的對象也不應該受到影響,所以,不能簡單的從誰管誰的角度,最重要的還是利益一致化。
民企也有問題,比如運作不規范導致的風險管理,現在民營企業發展很快,剛才鮑毅先生也有一些數字。但是民營企業也有很多風險,以前我覺得民營企業的戰略管理不是特別的好,因為董事會基本上是一個人說了算,沒有外家的有經驗的人做指導,現在漸漸的變好,但是前面有很多興旺發達的民企,但是很快大家總結出一個規律性的趨勢,就是大起之後必有大落,比如挖煤挖出錢來之後想搞投資,但是他不懂得,他可以去搞投資,但是他會請會搞投資的人搞投資,但做老闆做慣了,在煤方面投資,精力分散了,所以很多時候大落,隨之而來變成規律性的事情。
這些事情都可以歸屬於治理和結構,從股權投資基金的實踐來講,我介紹一下我們的PE,它的歷史也不長,只有30多年,它有一個大的生存背景。上世紀 60年代美國戰後一片興旺,很多企業發展起來掙很多錢,大的上市公司股權高度分散,管理層變了企業的主人,但是他們忘了真正的主人是他們的股東,所以,他們沒有為回報股東最大化而工作。像AT&T是很典型的例子,管不了企業家,所以這個時候創造了很肥沃的土壤,PE應運而生,PE從一開始的概念來講,希望集中股東和管理層說明幾件重要的事情。剛才周局長講的我們國家在央企裡面做的外部股東的嘗試,試圖在做這些事情。
簡練點說有幾件事情:一是管理層經常從結構上能夠知道或者有人告訴他你們是股東的代理人,如果不是股東的話,只是執行者和代理人。二是有專業的支持,股東會和董事會起這樣的作用。三是在架構設計上力爭讓管理層變成股東,可以跟股東坐在一個椅子上。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非金融企業有興旺的時候,有衰退的時候,我不想說這個貢獻完全由PE做成,但是由於PE的做法,包括一些強硬的手段,實際上讓所有的企業家和管理更關心他們在那兒為什麼。
在中國PE剛剛發展也有很多成功案例,弘毅做國企改制很多,實際上把這幾件事,股權基礎、董事會治理和股東、管理層的利益一致化,通過股權、期權的方式保持統一,效果很好,現在只用三年做了中國最大的平板上市公司。
總結起來,公司的治理結構可以從股權的結構多元化做起,因為它會影響公司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還是企業家控制最大化。不光是要有這樣的結構,還要有一個好的董事會,剛才幾位嘉賓已經做了很多闡述,但是我還是想做一個重點的說明,最終讓企業發展能夠做的長治久安還是要靠把管理層的利益和企業的長遠利益結合起來,到目前為止,各種各樣的試驗之後,管理層持股還是一個比較有效的方法。
埃森哲大中華區主席李綱:我講的是關於競爭力的問題。 到底什麼是競爭力?靠什麼去競爭?
首先我們看一下,今天討論這樣一個題目,是在怎麼樣的環境下來討論。我們是在百年不遇的大好時機的前提下,我這里有很多的PPT,實際上是想說明什麼問題呢?在最近,很多中國企業在上市以後,市值已經在世界上有一個非常明顯的領先地位,比如中國石油的市值已經超過了殼牌,再比如說中信證券已經比美林還大,中國工商銀行比花旗、摩根、大通加起來還大,中國人壽比我們所知道的安聯、蘇黎士加起來還大,中國移動,我們每個人手上都有它的手機,它的市值比整個芬蘭的證券市場的市值都大。
這些東西給我們一個非常好的振奮人心的信息,中國企業大起來了,走上了世界。這是不是代表有競爭力了?規模大當然好,有規模效應,有市場份額,但是在我們慶幸中國企業長大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看到,競爭力不只是一個規模,競爭力不只是說大了就有競爭力,因為競爭力本身是一種表現,表現一個公司的能力,而最終競爭力是要使一個公司基業常青。過去三年中,我們公司在全球研究6000家企業,就是在尋找什麼樣的企業才能夠基業常青,有持續的競爭力。當然,我們做這個研究的目的,不是為了出一個排名榜,我們不公開最終我們認為哪些企業是高績效的,而我們更多的是跟大家分享這些企業在哪些行業為什麼是高績效的。
我們的研究結果發現有三個非常重要的要素,全球高績效的企業都有這三個要素:
第一,非常明確的市場聚焦和定位。這一點剛才神華的凌文也講到了,從神華的角度來講,他們非常清楚他們是以煤為中心做大能源的定位。還有很多經典的全球例子,比如豐田的市場定位也非常清楚,它要做到一個價格合理、質量一流的汽車製造商。三星做手機,它比誰起步都晚,它做成功也是市場聚焦,要做中高端,不做低端。
第二,有一個獨特的能力。這個能力不是簡單的讓人復制的能力,因為復制了以後,所有人都可以做,比如說本田,我們知道它的汽車,但它獨特的能力是製造小型汽柴油發動機,所以,它才能不斷的在競爭市場當中取得一個領先的地位。
第三,績效的底蘊。這個詞可能比較別扭一些,實際上是一個軟實力,一個公司的軟實力包括公司的信譽、文化、公司的治理結構、它的績效管理和創新能力,這些東西都是不易被人家復制的,可以學它的技術,但是這些技術很難學。我去過海航,跟陳總聊過,他們公司有非常強的公司文化。這三點是對任何一個企業需要能夠有持續的競爭力必須考慮的。
我們的研究去年也推廣到中國來,也研究了中國的企業,我們的研究范圍當然是基於很多歷史數據,所以我們只能夠著重看已經上市的企業,而且已經上市了一段時間的企業。我們發現中國的企業總體講起來,在剛剛這些方面,不管是高績效還是普遍或者是一些低績效的企業,中國的企業總體來講,收入的增長都高於全球的同行,這一點大家都能理解,跟中國現在的外部環境或者過去這些年的外部環境有關。但中國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盈利水平的問題,這個盈利水平不簡單是年報上講的利潤率,這是一個投資的回報與資本成本之間的差,總體講起來,不管中國高績效的企業,還是一般的平均值、低績效的企業,都是遠遠的低於同行業的同行。
這就是我們的一個問題,中國企業要發展,要有競爭力,不能簡單的尋求一個線性的發展歷程,中國企業比較多的是先看收入增長,先把市場份額做大,然後再去考慮我怎麼樣來提高運營的效率、提高利潤,再考慮怎麼回報股東。當然,這是一個簡單的比較抽象的線性的路徑,比較多的企業是遵循這條路徑的。我們同時也發現,中國的高績效企業基本上把這三個東西線性的並行起來,把收入增長、利潤增長、股東回報,同時考慮。
最後,我講一下中國企業在過去這些年由於外部的環境、中國的改革開放給我們創造了一個非常好的時機,中國的企業從本地企業變成全國性的企業,變成全球性的企業,經歷了大概15年的歷程,而美國的企業可能走過一個世紀,歐洲的企業也走過了幾十年,日本、韓國的企業都走了二三十年,中國的企業走得非常快。走得非常快並不代表我們一定能贏、一定有競爭力,而是我們怎樣把這個長跑,接下去跑得贏,怎樣在中國的市場以及在國際上,能夠在競爭中取勝,還是要回到剛剛講的問題,我們必須要從市場定位、獨特能力和軟實力三個方面同時著手。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院長張維迎:講幾個觀點。第一,企業存在的理由是什麼。簡單的說,企業是要創造價值,任何公司治理的設計必須有助於企業最大化它的價值。但是非常遺憾,現在有關公司治理的好多討論,甚至一些法律,都集中在怎麼分配價值,而不是創造價值。包括美國的薩班斯法案,過分的注重分配價值,防止偷錢,而沒有多考慮怎麼讓人賺錢,我想這是不好的。這個觀點不是我今天講的,在這個法律一出來的時候就講過。
第二,要讓一個企業創造價值,從智力的角度有兩大問題:一是怎麼學好人,也就是領導企業的這個企業家;二是怎麼調動人的積極性。任何一個公司的治理結構,一個董事會的組成,如果不能夠選出一個優秀的企業家執掌這個公司不能叫做一個好的治理結構。非常可惜,現在很多公司治理評比都在一些次要的指標上,包括信息披露是不是准確等等,而沒有回歸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這個公司是不是能選出來最好的領導人管理它。
第三,一個好的董事會是合而不同的董事會。「合」指的是這個公司所有的董事會成員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有一些基本的價值理念是大家共同認同的,但是他們的專業素質、思考問題的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董事會在絕大部分情況下應該是全體一致同意的,如果一個董事會的決議,在投票的時候有60%的人同意,40% 的人不同意,這個董事會如果經常是這樣,絕對不是一個好的董事會。一個有效的董事會運作最後通過一個討論達成一致。一個好的董事會絕對不能成為一個互相掣肘、勾心鬥角的董事會,如果有這樣的董事會,也許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阻擋這個公司,但絕對不是一個創造價值的董事會。
第四,董事會的意思是按照一個投票的規則,但是董事會必須有一定的主導力量,誰來主導這個董事會?我想誰在執掌這個公司的運作,誰就應該是這個董事會的主導力量。如果在董事會當中,比如董事長或者CEO,如果董事長不在公司的日常運作的話就是CEO,不能夠具有很強的領導力,在董事會上說的話,很多事情都沒法算數,這也不是一個好的董事會。現在公司治理的討論有一個誤區,就是小股東總是對的,這個觀點本身是錯的,好多的小股東是很有問題的,我們需要企業,有些企業家看問題比別人看得遠,更深謀遠慮,更有決策力,如果每一個小股東,或者他的意見都是對的話,確實意味著我們不需要企業家也不需要企業,在現實中我們看到很多這樣的情況,有些人出了小小的錢,認為自己有很多的發言權,就胡說八道,最後這個公司過分聽他們的意見,就沒有辦法運作。
第五,產權制度對公司治理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並且我認為是公司治理的基石,沒有一個好的產權制度不可能有一個好的公司治理,這一點我仍然認為國有企業的情況下,我們很難有一個持續、有效的公司治理。如果我們真正了解一下國有企業背後一整套人事任免的運作,大家可能會同意我的觀點。
有一個現實的例子,我曾經兩次曾經國資委組織的大中企業的高層領導的選拔,主要是公開選擇副總。在選中遠集團副總的時候,選擇委員會裡面有中青旅的老總,中青旅的老總問我,張教授,我有一個問題,我說什麼問題?他說應該選一個好人還是選一個壞人?我說為什麼有這樣的問題?選一個好人對不起我的股東,因為他是我的競爭對手,我選一個壞人對不起黨,因為黨讓我們來選人。所以表明我們在任命的過程中,對公司董事或者對選人方面的基本誠信責任的沖突沒有認識清楚,一個董事不可以同時坐在與他的股東利益沖突的位置上,但我們現在國有企業的任命仍然當做幹部任命,而不是真正按照公司的有效治理來做。特別是好多情況下,沒有辦法堅守公司誠信要求,而我並沒有看到這個東西在不久的將來會有任何根本性的改變。
第六,回歸一個基本的主題,公司是一個合同,是一個契約,是當事人為了最大化價值而簽訂的一個契約。這意味著我們應該把公司治理的大量問題留給當事人本身,給他們更多的自由的簽約權利,而不應該把大量的權力收歸於政府和立法機構,但是非常遺憾,現在好多的討論,好象把公司治理變成政府的問題、變成法律的問題,如果這樣下去,我覺得公司可能不是在創造價值。
『叄』 有哪些上市公司的高管將參加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
中國大陸區域
石油/鋼鐵/電力/能源/煤礦:
鮑誼安(I. D. Bauert) 中國區執行董事 力拓有限公司
Soumen Bhattacharya 中國區總經理 信實工業有限公司
陳黎明 總裁 BP(中國)控股有限公司
蔣大龍 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國能生物發電集團有限公司
金建平 總經理 天津市燃氣集團公司
施正榮 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
鄧寧 中國區經理 安賽樂米塔爾公司
賈寶軍 總經理 中鋼集團
李強 總經理 天津鋼管集團公司
馬國強 總經理、董事 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孫伯全 董事長 天津燃氣集團有限公司
Isikeli Taureka 總裁 雪佛龍中國能源公司
王旭光 總裁 大連海昌集團有限公司
張鐵漢 總經理、黨委書記 鞍山寶得鋼鐵有限公司
張祥青 董事長 天津榮程聯合鋼鐵集團有限公司
張曉剛 總裁 鞍山鋼鐵集團公司
朱繼民 董事長 首鋼集團公司
張元榮 副總裁 中國五礦集團公司
地產/建築/工程建設:
馬駿 董事長 天津住宅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朱夢河 董事長 天津渤海和興集團有限公司
孫明楠 董事長 大連鵬生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孫蔭環 董事長 億達集團有限公司
王健林 董事長兼總裁 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張奕曉 首席執行官 廣東浩和建築有限公司
周泊霖 董事長兼總裁 大連宏光好運來集團有限公司
徐明 董事長 大連實德集團
許立凡 董事長 天津泰達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張軍 首席執行官 天津泰達集團有限公司
交通運輸/物流倉儲/外貿:
孫宏 董事長 大連港股份有限公司
王樹生 董事長 大田物流有限公司
魏家福 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
王志忠 首席執行官 天津物資集團有限公司
Richard Zhu 首席運營官、 智傲物流有限公司
Ye Ming 副總經理 天津濱海服務外包產業有限公司
於汝民 董事長 天津港(集團)有限公司
咨詢公司/律所/會計師事務所:
彼得•紐曼(Peter Neumann) 股東 GT律師事務所
Alan Cao Runhuan 中國區副總裁 簡柏特集團
周浩良 大中華區副總裁 CA Technologies公司
秦敏 政府事務總監 麥肯錫公司
Charles Hunting 亞洲區首席執行官 簡柏特集團
謝祖墀(Edward Tse) 大中華區主席 博斯管理咨詢公司
吳琪 運輸部亞洲主管、亞洲領導團隊成員 羅蘭•貝格國際管理咨詢公司
Franny Yao 合夥人 安永
謝佳揚 亞太區商業發展和公共事務地區執行合夥人 德勤
趙民 創始人、董事長 正略鈞策管理咨詢公司
袁建華 執行董事 上海萬寶盛華人力資源有限公司
餐飲/零售/服裝:
陳耀昌 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沃爾瑪中國公司
蘇敬軾 全球副董事長、中國事業部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百勝餐飲集團
王吉萬 董事長 青島亨達集團有限公司
朱德宇 總裁 貝因美集團有限公司
金融/保險/銀行/投資:
張楷淳 大中華區總經理 Visa公司
陳志宏 大中華區和東南亞首席執行官 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
都特巴耶夫•努爾郎(Nurlan Dutbayev) 執行理事 Samruk-Kazyna JSC主權財富基金
范勇宏 總裁 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AMC)
Goh Chye-Boon 首席執行官 中新天津生態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
李春津 董事、副總裁 天津濱海發展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林清德 中國區執行副董事長、首席執行官 渣打銀行
馬勤 執行董事 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潘功勝 執行董事兼高級執行副總裁 中國農業銀行
秦亞峰 副總裁 華安保險有限公司
隋運生 執行副總裁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
譚強 代理首席執行官 信誠人壽保險有限公司
王建東 總經理 渤海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王勁平 行長 大連銀行
吳鷹 董事長 China Capital Group
肖鋼 董事長 中國銀行
朱雲來 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
朱鴻傑 副行長 中國進出口銀行
楊戈 中國區首席代表 紐約-泛歐證券交易所集團
趙世剛 首席執行官 渤海銀行
趙令歡 首席執行官 弘毅投資
鄭偉鶴 董事長 同創偉業
俞熔 董事長 上海天億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熊焰 董事長 北京環境交易所
楊松賀 董事長 河南銀鴿實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徐越頻 董事長 江蘇仁泰資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
Zhang Zhenxin 董事長 United Venture Group
Zhang Jing 執行董事 United Venture Group
移動通信/電信運營/電信設備/網路設備
郭驊 亞太區副總裁兼總經理 Neustar公司
李剛 高級副總裁 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中國聯通)
胡厚昆 董事會成員、執行副總裁、首席營銷官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蔣亞非 高級副總裁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拉傑夫•辛格--莫拉雷斯(Rajeev Singh-Molares) 亞太區總裁、執行副總裁 阿爾卡特-朗訊
王紅梅 發展戰略部總經理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
王建宙 董事長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
王翔 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 高通中國有限公司
Morris Zhang Jiahong 中國區執行董事 Kudelski 集團
互聯網運營/電子商務
唐岩 副總編 網易公司
王宏 副總編 搜狐公司
王利芬 創始人、總編 優米網
王樹彤 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敦煌網
朱向陽 總編 優酷網
張朝陽 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搜狐公司
計算機軟體/信息服務
郭為 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神州數碼控股有限公司
侯寧 品牌管理和企業文化中心主任 東軟集團
Qu Jiadong 執行董事 北京軟通動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李開復 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創新工廠
林宇 首席執行官 網秦天下科技有限公司
劉淮松 總裁 太極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
劉天文 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北京軟通動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黃耀輝 總經理 Adobe系統公司
蕭潔雲 總裁 思愛普中國公司
羅文德(Raghavendra Tripathi) 北亞區域經理 馬恆達薩蒂揚公司
Rangarajan Vellamore 首席運營官 印孚瑟斯技術(中國)有限公司
汪旭 首席執行官 首都信息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王勇峰 總裁 東軟集團
黃永恆 大中華區總裁 SAS公司
鄭衛寧 董事長 殘友集團
張亞勤 公司副總裁兼董事長 微軟亞太研發集團
徐沛欣 首席執行官 北京紅孩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張旭光 首席執行官 天津中環電子信息集團集團有限公司
電器/家電/電子
郭慶存 副總裁 海信集團公司
李東生 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TCL集團
梁啟春 品牌總經理 TCL集團
李蔚 董事長 青島澳柯瑪股份有限公司
吳克松 副董事長 海爾集團
肖志國 董事長 路明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邢國友 董事長 天津天保控股有限公司
葉祥堯 董事長 長城電器集團有限公司
汽車行業
祁玉民 董事長兼總裁 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江靖 董事長 中國南車集團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
王鴻康 總經理 杭州汽輪動力集團有限公司
溫躍忠 GE能源副總裁、GE能源中國總裁 通用電氣(GE)
張世堂 董事長 天津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機械/電器設備/自動化/重工/輕工
呂書國 副總裁 大連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穆傳江 總裁 大連冰山集團有限公司
彭小峰 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賽維太陽能公司
虞成華 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虎牌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化工/生物/制葯/醫療/農林/畜牧
秦引林 董事長 柯菲平醫葯有限公司
陳本洲 副總裁 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丁曉楓 總經理 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晨陽 亞洲區總裁 QIAGEN公司
石博韜(Peter Sykes) 大中華區總裁 陶氏化學公司
田仁禮 首席執行官 九三糧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Eugene A. Vivino 戰略規劃領導人 BD公司
馮納璽(Michel Vounatsos) 中國區高級副總裁、執行董事 默沙東(中國)有限公司
吳厚剛 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張大寧 院長 天津中醫院
趙立志 董事長兼總經理 天津渤海化工集團
閆希軍 董事長 天士力集團
NGO及其他
栗憲庭 藝術評論家、館長 北京宋庄美術館
王建盛 合夥人 英聯公司(重名的太多,不確定)
汪繼雲 會長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杭州分會
吳昌華 大中華區總裁 氣候組織
楊富強 全球氣候變化應對計劃主任 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分會
章建康 駐華代表 適宜衛生科技組織(PATH)
張幼雲 副會長 中國就業促進會(CAEP)
余隆 指揮、藝術指導 北京國際音樂大師班夏令營(BIMFA)
徐冰 藝術家 徐冰工作室
徐匡迪 會長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CFIE)
張穎 總經理 青蛙設計公司
歐洲嘉賓
佐恩-馬哈茂德-阿卜杜拉 首席執行官 百事(歐洲)公司
謝爾蓋-柯斯汀 創始人兼總裁 歸途公司
約克-門多薩-威爾遜 國際投資者關系主管 烏克蘭資本管理系統公司
多爾巴-恰蘭-潘達 董事會主席 三角洲維爾馬爾獨聯體有限公司
阿米爾-艾斯多夫 開采及金融業務發展主管 烏克蘭資本管理系統公司
馬蒂亞斯-克拉姆 攝影師 馬蒂亞斯克拉姆AB公司
伊戈爾-阿赫梅羅夫 首席執行官 阿弗拉爾能源集團
內里奧-亞歷山德里 創始人兼董事會主席 泰諾健公司
盧克-阿爾菲 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 英國Oxitec生物技術公司
迪特爾-阿默爾 首席執行官 德國Conergy AG公司
克里斯汀-安格梅爾 首席執行官 安格梅爾布拉姆蘭格集團公司
亨利德阿倫貝爾王子 創始人 比利時聯賽俱樂部
大衛-阿克雷斯 企業及政府事務總裁 萬寶勝華人力資源公司
基斯-阿特伍德 行政總裁 英國E2V技術公司
塔基-阿齊茲 常務董事 達什伍德集團公司
費迪南多-貝加利-法爾科 總裁 GE國際公司
阿列克謝-貝爾斯科夫斯基 系主任 國家科學院信息情報學聯合研究所
朱利安-伯格茲 所有人兼首席執行官 法國伯格茲儀表公司
傑歐-貝利瑪麗亞 常務董事 兒童社會與金融教育所
米莎-波恩 科學組組長 荷蘭一級方程式管理學院
西蒙-亨利 首席財務官 皇家荷蘭殼牌公司
安東尼-凡-馬里 副教授 荷蘭代爾夫特科技大學
弗蘭斯-亞歷山大-奧滕 董事會主席 荷蘭Lemnis照明公司
艾哈邁德-奧倫 首席執行官 土耳其伊赫拉斯近控股公司
比倫特-格克圖納 董事會主席 Mineks國際公司
伊恩-戈爾丁 院長 牛津大學21世紀學院
維瓦克-古普塔 常務董事 英國Lab49
埃里克-阿萊 創始人及執行合夥人 Algebris(英國)投資公司
蒂姆-哈珀 首席執行官兼總裁 英國Cientifica有限公司
馬丁-赫爾博 常務董事 瑞士領導力與人力資源管理學院
加文-希爾 財團財務總監 英國聯合保健股份公司
勞倫斯-貝恩 首席運營官 英國Premier Farnell集團
拉克什-哈辛 首席執行官 柯爾特技術服務集團有限公司
詹姆斯-卡梅隆 董事會副主席 英國氣候變化資本集團
辛西婭-卡羅爾 行政總裁 英美公司
理查德-科斯特 首席執行官兼總裁 英國科里勃&加文安德森公司
索尼婭-康特拉 聯合院長 牛津大學21世紀學院納米醫葯研究院
傑夫卡-特莫爾 主持人 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
安努辛格-胡特 研究員 劍橋大學英國皇家學院
邁克爾-德雷克斯勒 全球總戰略、商業投資銀行及財富管理常務 董事 巴克萊銀行
喬納森-弗林特 聯合院長 牛津大學21世紀學院思維與機械研究院
泰德-弗拉德 常務董事;歐洲金融機構團體聯合負責人 德意志銀行
馬克-福斯特 集團行政總裁;全球市場管現顧問 埃森哲管理咨詢公司
大衛-加拉格爾 高級合夥人兼總裁 凱徹姆利昂有限公司
詹姆斯-吉福德 常務董事 聯合國投資規范公司
菲利普-胡貝爾 聯合首席執行官 健太朗有銀公司
彼得-拉齊 常務董事 埃森哲管理咨詢公司
哈尼-萊茲卡尼 投資總監 奧拉揚歐洲公司
蘇迪-馬赫沙瓦里 集團管理委員會成員,負責並購業務 安賽樂米塔爾集團
弗朗索瓦-澤維爾-麥爾曼 歐洲金融組負責人 高盛國際
馬爾科姆-麥卡洛克 院長 牛津大學21世紀學院低碳節能交通研究院
羅賓-尼布萊特 院長 查塔姆研究院
里德-帕赫特 行政總裁 貝魯水
史蒂夫-霍華德 首席執行官 氣候集團
卡約-科赫-韋澤 副主席 德意志銀行
熱拉爾-萊昂斯 首席經濟學家 渣打銀行
約翰-麥納斯-貝爾 首席執行官兼主編 英國《智能運輸》雜志社
大衛-諾瓦克 合夥人 克萊頓,都貝里耶&萊斯有限公司
法比奧-卡瓦利 首席執行官兼首席商務師 瑞士mondo生物技術公司
馬里奧-格雷科 教授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何亞菲 大使 中國常駐代表團
讓-盧克 產品線管理高級副總裁 庫德爾斯基集團
賈米爾-埃爾哈森 首席執行官 Jamyco控股(盧森堡)公司
安德烈-庫德爾斯基 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庫德爾斯基集團
阿德里安-芒克 常務董事;通訊及媒體負責人 世界經濟論壇
卡洛斯-莫雷拉 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WLSeKey公司
克里斯托夫-尼古拉 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 庫德爾斯基集團
赫伯特-奧博哈恩斯利 經濟與國際關系負責人 雀巢公司
史蒂芬-卡特 市場戰略及通訊總監;執行副總裁 阿爾卡特-朗訊
休伯特-迪歐 首席執行官 巴黎發展署
托馬斯-恩德斯 首席執行官 法國空中客車公司
沃爾夫岡-萊馬赫 首席執行官 德普達洲際公司
讓-伊夫-納烏赫伊 高級副總裁 法國陽獅集團
萊納-歐勒 公共事務與通訊高級副總裁 法國空中客車公司
米舍利娜-鮑薩阿爾特 國際部主管 法國燃氣蘇伊士集團
埃克哈德-科德斯 管理委員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麥德龍集團
斯特凡尼-車爾尼 聯合創始人兼常務董事 德國DLD媒體及風險投資公司
約翰-卡斯帕-卡梅琳 企業發展主管 贏創工業集團
安德烈亞斯-海拿克 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對話社會企業有限公司
邁克爾-英納克 企業通訊及公共事務高級副總裁 麥德龍集團
梅拉妮-克瑞斯-威爾扎克 執行副總裁 德國郵政敦豪
巴特-馬庫斯 普通合夥人 惠靈頓合夥人公司
迦納-邁克爾-庫恩特 總負責人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烏珀塔爾研究所可持續 消費與生產合作中心
伊戈爾-德古納瓦 董事會主席 海事銀行
奧爾加-德古納瓦 董事會主席 俄羅斯外貿銀行
伊萬-葉戈羅夫 總幹事 Ak Bars控股公司
安德烈-埃林森 副行政總裁 基本元素集團
佐法-卡拉耶夫 副總裁 Ak Bars控股公司
弗利克斯-哈斯 首席執行官 德國Amiando公司
馬丁-海明 副教授 技術中心與創新管理公司
亞歷山大-伊夫列夫 合夥人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
德米特里-科諾夫 總裁 俄羅斯Sibur控股實業
德米特里-科羅布科夫 創始人兼董事會主席 ADV營銷傳播公司
尼古拉-克位薩溫 項目主管 基本元素集團
羅伯特-明尼戈雷伊夫 管理委員會主席 俄羅斯Ak Bars銀行
羅伯特-穆辛 董事會主席 俄羅斯Ak Bars銀行
艾農麥伽-哈勒拉 院長兼首席執行官 芬蘭技術學院
馬可-麥格納尼 常務董事 義大利Mediobanca SpA銀行
托馬斯-毛羅辛納托 研究員 帕多瓦大學
穆罕默德-哈桑 執行董事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
哈利-大衛 董事會主席 飛格樂思有限公司
塞德-埃爾-扈利 總裁 希臘綜合承包商公司
薩默爾-扈利 執行副總裁 希臘綜合承包商公司
哈維爾-馬丁內斯-莫格爾薩 首席研究員 雷伊胡安卡洛斯大學
馬哈茂德-薩夫瓦特-毛希丁 埃及投資部長 埃及
凱文-奧康納 高級講師 都柏林大學
中國香港嘉賓
Alice Au 執行合夥人兼首席執行官 海德思哲國際咨詢(Heidrick & Struggles)
高哲銘(Amir Gal-Or) 執行合夥人 英飛尼迪集團/英飛尼迪中-以基金
博泰(Jasjit S. Bhattal) 躉售部總裁兼首席運營官 野村控股公司
彼得•查爾頓(Peter Charlton) 亞洲區主管 英國高偉紳律師事務所(Clifford Chance LLP)
陳恂 執行董事 銀湖投資集團
張志偉 北亞主管 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
唐克文(Thomas Crampton) 360度數字影響力亞太主管 奧美公關國際集團
托馬斯•伊斯頓(Thomas Easton) 亞洲商業總編 《經濟學人》
Masako 葉嘉倫(Karen Fifer) 消費者市場行為地區執行合夥人 海德思哲國際咨詢(Heidrick & Struggles)
約翰•弗利(John Foley) 亞洲辦事處主管 Breakingviews Ltd
埃里克•弗蘭克(Eric Frank) 全球投資和咨詢總裁 湯森路透
席伯倫(Rafael Gil-Tienda) 亞洲區董事長 威達信集團(MMC)
高美嫻(Michelle Guthrie) 會長 國際計劃兒童發展協會
Hans Hickler 亞太地區首席執行官 Agility公司
胡一虎 電視節目主持人 鳳凰衛視控股有限公司
簡碧佩(Deborah Kan) 節目主持人、記者 湯森路透亞洲有限公司
伊利亞娜•李 亞太區執行編輯 美國有線新聞網國際頻道
梁錦松 高級執行董事、大中華區董事長 百仕通集團(香港)有限公司
劉長樂 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鳳凰衛視控股有限公司
菲利普•林奇(Philip Lynch) 亞太和中東地區首席執行官 野村亞洲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馬錦華 執行理事 長者安居服務協會
菲利普•麥克萊倫(Philip McClellan) 亞洲區首席編輯 《國際先驅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莫昆庭 合夥人 殷拓集團亞洲有限公司
Lou Pagnutti 亞太地區執行合夥人 安永
『肆』 有哪些論壇是討論企業改善的
工業工程論壇
6西格瑪論壇
品質網
等等
『伍』 金融危機是怎麼回事我不懂.
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金融危機的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當前的金融危機是由美國住宅市場泡沫促成的。從某些方面來說,這一金融危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每隔4年至10年爆發的其它危機有相似之處。
然而,在金融危機之間,存在著本質的不同。當前的危機標志信貸擴張時代的終結,這個時代是建立在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美元基礎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機則是規模較大的繁榮-蕭條過程中的組成部分。當前的金融危機則是一輪超級繁榮周期的頂峰,此輪周期已持續了60多年。
繁榮-蕭條周期通常圍繞著信貸狀況循環出現,同時始終會涉及到一種偏見或誤解。這通常是未能認識到貸款意願和抵押品價值之間存在一種反身(reflexive)、循環的關系。如果容易獲得信貸,就帶來了需求,而這種需求推高了房地產價值;反過來,這種情況又增加了可獲得信貸的數量。當人們購買房產,並期待能夠從抵押貸款再融資中獲利,泡沫便由此產生。近年來,美國住宅市場繁榮就是一個佐證。而持續60年的超級繁榮,則是一個更為復雜的例子。
每當信貸擴張遇到麻煩時,金融當局都採取了干預措施,(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並尋找其它途徑,刺激經濟增長。這就造就了一個非對稱激勵體系,也被稱之為道德風險,它推動了信貸越來越強勁的擴張。這一體系是如此成功,以至於人們開始相信前美國總統羅納德
『陸』 金融風暴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利弊
金融海嘯與救市成本
美國眾議院終於通過了7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但這個方案已不是7000億美元了,而是加碼成了8500億美元。上星期眾議院第一次投票否決了7000億美元方案後,白宮將此方案作了修改,加碼1500億美元再送到參議院表決,獲得大比例通過後再送到眾議院表決,所增加的1500億美元是向老百姓派糖,果然獲得了參眾兩院的支持,因為7000億美元只是用來購買華爾街的不良資產,老百姓分不到甜頭,自然有部分議員不高興。現在爭取到的1500億美元派糖給選民,議員們就改變了初衷,投票贊成了。布希為什麼不早點想到「派糖」的方案,導致7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被眾議院否決,致使道指狂跌777點。
上周五85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通過前,道指回升了300多點,通過後,反而急轉直下,收市時下跌了157點,振幅近500點。
大家期待的救市方案獲得通過,美國股市反而大跌,這可理解為趁利好消息出貨,也可以解釋為市場擔心7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救不了市。
受美股下跌的影響,昨天亞太股市全面下跌且跌幅都很大,恆指跌了879點,跌幅約為5%。眾多下跌股市中也包括黃金周之後的內地股市,昨天上證指數跌了5%以上,跌幅超過港股,或許這是繼上周周邊股市大跌後的補跌。昨天內地股市在政府救市之後第一次大調整,政府是在上證指數最低跌至1802點時出手的,大盤很快反彈了近500點,昨天的下跌可看作是正常的調整。
7000億美元肯定不夠,但作用也不小,而且也可以說是對症下葯。目前全球金融海嘯,歸根尋源,是最原始的按揭抵押證券出了事,投資銀行將這些按揭抵押證券層層包裝,通過杠桿不斷放大,終於演變成金融海嘯。現在,7000億美元主要是用來購買這些按揭抵押證券,期望能使市場對這些按揭抵押證券所衍生的產品重樹信心。
此外,新方案將銀行存款的保險額由10萬美元提高到25萬美元,可以避免銀行出現擠兌現象。25萬美元不是小數目,可以保障絕大多數存戶的利益,令這些存戶不致一有風吹草動就到銀行排隊提款。救市方案通過後,美國財長還得進一步制訂收購這些不良資產的方法和價格,這才是關鍵所在。價格太低,銀行只能得到一些殘渣;價格太高,7000億美元肯定不夠用。
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考驗著全球經濟,也考驗著中國PE的發展。業內人士在日前舉行的「PE北京論壇」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PE市場發展前景依然廣闊,在國際市場不好的時候,可能正是我國PE快速發展的時機,要抓住金融動盪中的機會。
發展方興未艾
北京PE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北京產權交易所總裁熊焰指出,近年來,中國經濟保持平穩增長,中國市場的高成長吸引了大批外國股權投資基金來中國投資,中國已成為全球股權投資基金增速最快的國家。同時,隨著中國民間資本的成長和政策法規環境的不斷完善,人民幣股權投資基金也蓬勃發展起來。
推薦閱讀
巴菲特自述:我怎麼選股,我憑什麼選股 三中全會:保市場穩定
獨家:中金18大客戶華爾街秘密
機構上周做空:凈流出68.4億
本周股評家最看好:中國平安
深發展三季度業績預增80%
地產龍頭前三季齊發病危通知書
4季度是自救的最後機會
北京PE協會副會長、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指出,全球投資者對中國表現出極大興趣,中國正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很多資金以私募股權的方式進入到中國來。PE在中國發展的勢頭方興未艾,但基礎還很差,中國對私募股權投資有大量需求,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意識到PE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市場不好的時候對PE的需求更加旺盛;中國也有很多人對PE行業很有興趣,但對整個行業還沒有經驗,PE行業的發展有很大潛力。
在危機中抓住機會
熊焰指出,今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在華爾街全面爆發,並迅速波及到歐洲乃至全世界,全球金融產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中國金融行業雖未受到像美國那樣直接的沖擊,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日趨深入的今天,中國也將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驗。如何能夠順利度過這場金融危機,成為擺在每個PE機構面前無法迴避的嚴肅話題,如何在危機當前經受住考驗並抓住機會取得發展,是中國PE行業必須深思與面對的課題。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創投市場的間接影響已經顯現出來,創業投資專門研究機構EZCapital此前發布的報告顯示,9月中國市場已披露3家投資公司募集設立新人民幣基金,涉及金額39億元,相比8月份資本募集情況,9月份募集基金數量和資本金額呈現快速下降趨勢,直逼今年最低的1月份;並且,本月沒有外資背景的基金成立。
北京PE協會副會長、中國寬頻產業基金董事長田溯寧指出,在未來尤其是經濟遇到挑戰時,行業整合會越來越多,PE要承擔起整合行業價值鏈的作用。雖然國際經濟形勢很不明朗,但中國未來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別人的危險恰好是我們的機會,要抓住機會。PE應與企業一起走向海外參與股權收購,把西方核心技術和知識體系引入進來,使產業升級進一步加快。
趙令歡指出,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危機可能導致美國經濟衰退,但由於中國仍處於國際化的早期階段,受到的沖擊相對小一些,中國條件比其他國家要好得多,要抓住機會,主動出擊。雖然現在PE在國內融資、退出都變得更加困難,但可能正是投資的好機會,「越是經濟下行時,企業定價可能更合理,介入的機會反而會出現;而在市場過熱時,由於價格較高反而不容易進入。」很多PE可能會受益於此次市場的修正,冷靜看待市場的發展。
促進PE發展
田溯寧建議,要抓住機會推進改革,促進PE的發展,「盡快從政策法規上促進PE的發展,外部困難時正是改革的好時機。」推動保險、社保、企業年金成為合格的有限合夥人。
熊焰指出,為了建立股權投資基金內行業自律監管機制,加強業內人士與監管機構的溝通,提高從業人員素質,維護行業人士合法權益,加強境內外PE從業者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促進中國股權投資行業的發展,2008年6月,北京股權投資基金協會正式成立。
而針對業內普遍關心的雙重征稅問題,北京將出台政策避免對PE雙重征稅,鼓勵和支持PE發展。北京市金融辦任雪丹處長表示,北京市發改委、金融辦會同有關部門正積極研究促進股權投資基金發展的政策,該政策已准備上報市政府,應該不會有大的改變。
為促進中國PE行業的發展,為境內外的PE機構搭建起一個積極而富有成效的對話平台,北京市金融辦、中國股權投資基金協會(籌)、北京股權投資基金協會等主辦的「PE北京論壇」將於11月9日至11日舉辦。
『柒』 世界金融危機,國家該如何宏觀調控
大市分析:專家認為,為保證國民經濟平穩增長,中國政府必須通過有效手段來刺激內需,以消費和投資的更高增長來對沖凈出口的下降。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正愈演愈烈。隨著金融全球化的加深,美國金融危機已經影響到其他國家的金融市場穩定,同時也增加了中國經濟的外部風險。
中國如何才能繞過這場金融危機的險灘?專家普遍認為,雖然我國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不是很大,但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經濟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必須從多方面採取措施積極應對和防範。
「由於我國金融體系改革步伐比較穩健,國內各類金融機構持有的相關投資金額也不至於影響其主要經營業績,因此抵禦外部沖擊的能力還比較強。」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但是當世界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時,中國經濟也同樣迎來新挑戰。中國社科院專家張明認為,在當前非常不利的國際環境下,由於中國經濟本身也處於一個景氣周期下行的階段,中 國經 濟要做到獨善其身是非常困難的。
「金融危機正影響到出口貿易經營者的信心。」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目前有跡象表明,出口企業投資有所下降,這說明他們不敢擴大投資,這將陷入惡性循環。
受外部需求減少、宏觀調控、人 民 幣升 值等多種因素影響,中國外貿出口增幅自去年8月份起呈逐步放緩態勢。特別是今年以來,隨著次貸危機蔓延,全球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中國外貿出口增幅明顯回落。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認為,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另一大沖擊是造成中國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嚴重縮水。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已超過1.8萬億美元,其中有不小的份額投資於美國國債與機構債。
面對美國金融危機給我國經 濟帶來的種種不利 因素,我國應該怎樣加以應對?專家認為,為保證國民經濟平穩增長,中國政府必須通過有效手段來刺激內需,以消費和投資的更高增長來對沖凈出口的下降。
余永定表示,從短期來看,我國很難通過減持美元資產來規避美元貶值以及美元資產違約率上升的風險,因為這將有可能導致尚未減持美元資產的市場價值下降。
郭田勇認為,基於金融危機可能給中國經濟帶來增速下滑和信心動搖,中國宏 觀 調 控部門應該採取措施,繼續出台提升出口企業經營者信心的措施。
張明表示,在勞動 力與信貸成本、出口退稅政 策方面,政 府都應該出台更加積極的政 策。在貨幣政策方面可考慮擴大對出口企業的信貸額度。出口退稅應該成為一項中性政策,而非用於刺激或遏制貿易增長的政策工具,因此,可以考慮將出口退稅率提高到出口企業實際承擔的國內增值稅負擔的水平。
庄健認為,除了採取更加靈活的貨幣政策以外,中國應該加大財 政政 策的力度,刺激內需,拉動消費,保持國內經濟相對平穩較快的發展速度。
在美國次貸引發的金融危機波及全球的背景下,中國經濟正面臨著國際國內的諸多挑戰,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已成當前重要任務。中國 政 府8日打出「降率免稅」貨幣財 政組合拳,下 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同時暫時免徵存款利息稅。專家認為,這一系列政策都是出於防止經濟下滑的考慮,意在促進投資,保持經濟平穩快速增長。
林毅夫:中國金融有強大「防火牆」
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11日表示,盡管中國也受到目前金融危機的沖擊,但三大因素將幫助中國較好地應對這場金融危機。
林毅夫當天在記者會上說,這三大因素是:中國具有龐大的外匯 儲備;中國存在資 本 管制,這就為中國築起了一道「防火牆」;中國貨幣政策穩健,中國政府過去4年都實現了財政盈餘。
林毅夫表示,由於有以上的良好基礎,中國可以通過刺激內需來促進經濟發展。在刺激內需方面,中國可以增加農村投入、實現產業升級、加強教育和醫療開支等。因此,他對中國經濟前景仍充滿信心。
外媒:中國從容應對全球金融風暴
法新社:表現出帝國般的鎮定
在因金融危機造成的全球恐慌中,中國表現出一種帝 國般的鎮定,它在提供援助的同時確信能夠應付。
中 國 領導 人連日來發表了令人放心的講話,而這個國家眼下正准備慶祝經濟改革30周年,因為正是改革開放讓這個亞洲巨人保持了超過9%的經濟增長速度。
溫 家 寶總理上周日說,「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長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就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他還表示「對中國經濟發展和金融穩定充滿信心」。
分析家強調指出,中國金融市場特色性使得這個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受到了保護,如同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那樣。
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認為,出口支持了中國強勁的經濟增長,這個亞洲巨人有能力彌補美國和歐洲的需求放緩。她認為,「中國現在的處境十分有利於刺激國內需求,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世界經濟衰退的消極影響」。
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讓-弗朗索瓦·於歇指出,中國「近兩三年來已動用了大量的稅收儲備」。他指出中國通過支出來重新推動基礎設施計劃。
《時代》周刊:中國警惕但自信
美國《時代》周刊網站10月7日發表文章,題目是「中國對金融混亂的觀點:警惕但自信」。文章中稱,如果擔心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可能嚴重削弱中國的金融體系改革,這可能就過慮了。本周早些時候,北京發出了明確信號,盡管美國和歐洲陷入一片混亂之中,中國仍將努力——緩慢而穩步地——建立一個更加復雜的資本市場。
中 國 國 務 院批准融資融券的時機很不尋常,應該被視為中國比較自信的一個跡象。
當然,中國市場還要走很長的路,才能像紐約、倫敦和東京的市場一樣對全球資本流動開放。但是中國管理者相信,漸進而慎重的改革幫助中國避免了當前市場混亂中最糟糕的一面。
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現在尚未受到危機的影響。中國已經受到了影響。但是大多數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未來的風險更多地與二級影響有關——即危機對全球宏觀經濟的影響,而不是次貸危機本身。
路透社:中國可發揮重要作用
據路透社8日報道,中國擁有全世界最高的外匯儲備,也許會在平息全球金融風暴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總理溫 家 寶承諾將與其他國家攜手應對自「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金融危機。他說,作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中國能夠作出的最大貢獻就是讓本國經濟保持活力。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中國已經下調利率,而且估計會再次採取這一舉措。
研究人員建議,北京應該提醒華盛頓進一步向中國企業開放美國的市場,採取切實措施穩定美元,幫助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迄今為止,全球危機在金融方面對中國的影響很小。官 員稱,中國具有很大的政策調整空間。不過,必須盡快採取措施,以免為時過晚。